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

第1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 加強途徑

“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是團中央、教育部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的通知》和2003年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的要求而實施的,財政部、人事部給予相關政策、資金支持。這項計劃旨在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促進西部貧困地區(qū)教育、衛(wèi)生、農機、扶貧等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拓展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渠道,努力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既有現(xiàn)代科學文化知識又有基層工作經驗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對促進我國西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拓展學生的整體素質、緩解社會的就業(yè)壓力都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它采用公開招募、志愿報名、組織選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從普通高等院校招募一大批應屆畢業(yè)生,到西部貧困縣的鄉(xiāng)鎮(zhèn)從事為期1―3年的志愿服務工作,志愿者服務期滿后鼓勵其扎根西部或者自主擇業(yè)、創(chuàng)業(yè)?!拔鞑坑媱潯弊詫嵤┮詠?,已有數以萬計的大學生參加了此項神圣而光榮的活動,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高度重視。新時期高校應將西部計劃看作是大學生就業(yè)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繼續(xù)深入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完善激勵機制,唱響畢業(yè)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的主旋律,不斷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工作,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yè)。

一、重視大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就業(yè)觀和成才觀。

絕大多數志愿者在服務西部的工作、生活中表現(xiàn)得很優(yōu)秀,志愿者們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崇高理想,去經受歷練,去經歷有質變意義的人生轉折,它意味著舍小我、求大我。正是這一批熱血青年用自己非凡的行動唱響了“到西部去”的時代強音,抒發(fā)了一代年輕人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豪情壯志,體現(xiàn)了一代年輕人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在西部的土壤上留下了他們建設祖國熱愛祖國的青春足跡,他們無怨無悔。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志愿者對服務西部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現(xiàn)實與想象的差距導致落差太大,情緒不穩(wěn)定,工作態(tài)度不認真,工作懈怠,生活懶散,個人的一些不良行為表現(xiàn)嚴重影響了整個志愿服務隊伍的榮譽,對國家下一步工作的進行也會形成很大阻力。大學生入校后,高校就應加強對大學生的艱苦奮斗、奉獻精神教育,引導廣大畢業(yè)生自覺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和祖國、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轉變就業(yè)觀念,積極主動地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實踐證明,只有把個人追求同國家與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加強大學生參與意愿的主要激勵因素“鍛煉自己的能力”和“支援西部建設”是影響大學生參與西部計劃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在了解這樣的信息后,宣傳也應緊緊圍繞這些方面,強化參與動機。要通過政策、配套措施等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實際,接觸、了解社會,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與此同時,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鍛煉和提高,為全面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加大西部計劃的宣傳力度,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西部計劃自出臺以來,雖然各有關部門、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相關宣傳報道,但宣傳力度總體不夠,且宣傳途徑和方式單一,所形成的輿論聲勢不大,社會氛圍不濃,尤其是某些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西部計劃對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等方面的教育,只是例行地完成任務而已,致使宣傳工作還存在許多盲點,存在不夠深入、不夠細致的現(xiàn)象。導致許多大學畢業(yè)生對西部計劃的真正涵義和宗旨、重要意義等內容不甚了解,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地投入西部計劃。學校通過廣播、網絡、校內媒體、輔導員集中等各種形式的宣傳使大學生了解到相關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大對西部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宣傳,唱響“到西部去”的時代強音,宣傳是促使大學生最終形成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始動力和加強動力,應該對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優(yōu)惠政策和積極意義加強宣傳。對政策的目的、意義、實施過程、優(yōu)惠政策的認識促進了對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而對政策的理解和認可則增強了大學生成為志愿者的意愿。這種積極的意愿反過來會進一步促進那些想要進行志愿者服務的人主動了解更多的信息,從而提高認知水平。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務的隊伍當中來。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服務西部大學生志愿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跟蹤報道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志愿服務的先進典型,在高校在校生中深入宣傳他們的模范事跡,邀請優(yōu)秀的志愿者回校做專場報告,使大學生對西部計劃志愿者活動有進一步的了解,對西部地區(qū)的生活及工作環(huán)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榜樣的力量鼓勵大學生面向西部和基層就業(yè),使西部計劃深入人心,在大學校園里掀起一股向往西部、奉獻西部的熱潮。

三、加強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開發(fā)和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基本素質,完善創(chuàng)業(yè)平臺。

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是緩解當前就業(yè)壓力的一個渠道,也是大學生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內在需求,高校團組織應整合資源、創(chuàng)新機制,通過“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意識和能力,加強與科技創(chuàng)新園區(qū)、社會企業(yè)界的溝通和聯(lián)系,為學生從“計劃”創(chuàng)業(yè)轉化為實際創(chuàng)業(yè)提供幫助。鼓勵學生到廣闊的西部和基層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同時高校團組織還應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為大學生開展創(chuàng)業(yè)活動提供政策、資金、場地等的支持。

四、有組織、有計劃地指導大學生接觸社會,創(chuàng)新實踐平臺。

高校團組織要積極利用社會資源為大學生提供就業(yè)的實踐舞臺,積極開展“就業(yè)見習計劃”。把國家的西部長遠服務計劃與高校的“三下鄉(xiāng)”短期服務計劃相結合,廣泛開展到西部、到基層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和調研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讓大學生經受磨礪,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一種深厚的戀土戀鄉(xiāng)情結,從而堅定到西部、到基層去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信念。

五、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高校要根據國家政策要求,在獎學金評定、評優(yōu)評先、助學貸款等方面指定配套優(yōu)惠措施,對志愿到西部、到基層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生給予表彰獎勵,為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去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政策導向。

六、要建立健全志愿者基層就業(yè)后的服務體系。

首先高校要對在西部和基層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真正做到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關心,而不是學生畢業(yè)后高校就對參加西部志愿者不聞不問了。采取多種形式關心志愿者的生活及工作,做志愿者堅強的物質及精神后盾。高校應與志愿者勤交流、勤聯(lián)系,建立志愿者聯(lián)絡制度,定期關心他們各方面的發(fā)展情況。應保管好志愿者服務期間其戶口和檔案保留,志愿者服務有關情況記入檔案,服務期滿后,學校再發(fā)放就業(yè)報到證。同時,在基層就業(yè)的畢業(yè)生也要及時地與畢業(yè)高校保持聯(lián)系,定期匯報在基層的工作情況。通過這種互動交流機制,形成一種高校作保障、學生求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就業(yè)市場。

七、切實貫徹國家政策,支持志愿者后期的再就業(yè)工作。

志愿者服務期滿后就業(yè)問題嚴峻。絕大多數志愿者認為服務期滿后的就業(yè)渠道狹窄,對個人將來的出路表示擔憂。雖然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對服務期滿并考核合格的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給予了政策支持,如考國家公務員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錄用,考國家研究生給予總分加10分等優(yōu)惠政策,但是,優(yōu)惠政策條件少,就業(yè)優(yōu)惠政策難以落實,配套制度不完善,部分志愿者對服務期滿后的未來沒有信心。一至三年的志愿工作對于他們來說只是豐富了一些人生閱歷,很多用人單位也并不認可志愿者。他們奉獻過,為西部的工作努力著,同時也失去了幾年的青春,這樣的失落對于志愿者來說是不公平的。各高校應該免費地為志愿者提供就業(yè)咨詢服務,積極引導志愿者就業(yè)。把志愿者視為“應屆生”。雖然國家出臺政策要求把志愿者當應屆生看待,但實際上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yè)并不認可。針對此類問題,教育部和各高??煽紤]為西部志愿者“開綠燈”,讓志愿者能真正享受到應屆生的待遇。志愿者結束服務期后可以參加其所在高校的雙選會和其他招聘會,支持志愿者的再就業(yè)工作。

西部計劃不是權宜之計,也不是應急之舉,而是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的戰(zhàn)略決策。加強和改善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引導更多的青年參與志愿服務,是時展的要求,也是青年自身成長的需要,更是改善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yè)狀況的有效途徑,必將有力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各高校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tǒng)一思想,總結經驗,全面推進西部計劃長期有效地運轉。

參考文獻:

[1]《中國大學生就業(yè)》讀者評刊表[J].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05,(21).

[2]唐召云,匡利民.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現(xiàn)狀與對策探討[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1).

[3]秦灃.雙贏的“西部計劃”[J].新西部,2006,(05).

[4]放飛理想到西部建功立業(yè)――團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負責同志談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02).

第2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為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倡導時代新風正氣,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志愿服務事業(yè)發(fā)展,動員組織廣大志愿者深入宣傳志愿精神,大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二、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以實踐《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要求,以“服務社會、傳播文明”為宗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助人為樂、扶貧濟困的傳統(tǒng)美德,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時代精神,努力營造團結、關愛、平等、和諧的社會氛圍,促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工作扎實深入開展。(校園大學生暑假活動策劃書匯總(共8篇))

三、活動主題:志愿與社會同行

四、活動口號:愛心獻社會,真情暖人心。

六、活動地點:安徽省蒙城縣

七、活動人員

八、活動內容

1、開展“走進校園,服務學生”活動。充分發(fā)揮出大學生的熱情,走進校園面對面和學生進行心靈溝通,了解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對每個學生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主要包括:針對性格孤僻和有心理障礙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對家庭貧困的學生進行捐資助學、對缺乏運動的學生進行游戲互動,對孤兒院的孩子們進行義演義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2、開展“走進社區(qū),服務群眾”活動。充分發(fā)揮出大學生的專業(yè)素質高、接受能力強、溝通能力較好的特色優(yōu)勢,到基層社區(qū)開展生動活潑、結合實際的實踐服務活動。根據社區(qū)和居民的需求,以孤寡老人、殘疾人、烈軍屬、生活困難的離退休人員和下崗職工、特困學生、國家優(yōu)撫對象等困難群眾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扶貧幫困、文化教育、法律援助、文體娛樂、生活家政等多種志愿服務。

3、開展“走進農村,服務農民”活動。聯(lián)系當地相關部門組織文化、科技、法律“三下鄉(xiāng)”志愿服務行動。組織有專長的志愿者和相關部門組成專業(yè)服務隊,走進農村、走進千家萬戶,切實做到文化下鄉(xiāng)家家樂,科技下鄉(xiāng)家家富,法律下鄉(xiāng)家家安。重點開展送文化下鄉(xiāng)、農業(yè)科技知識培訓、弱勢群體法律援助等活動。

九、活動要求

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素質拓展、全面參與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學校對此高度重視,我們要切實加強領導,集中力量搞好這次實踐活動。

1、各個成員應高度重視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成立實踐小組,制定詳細、周密、安全的措施,明確責任,精心組織,協(xié)調各方面密切配合,確保這次實踐活動圓滿完成。

2、充分發(fā)揮出大學生的專業(yè)素質高、接受能力強、溝通能力較好的特色優(yōu)勢,開展一系列生動活潑、結合實際的實踐服務活動。

3、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注重活動典型、活動圖片資料的發(fā)掘和收集工作,對主題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

十、活動目的和意義

弘揚志愿服務精神,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加強中國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建設,走志愿服務陣地化、活動經常化、管理制度化的路子,使得志愿服務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和社會動員力的工作品牌,讓頭戴小帽的志愿者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十一、注意事項

1、隊員必須統(tǒng)一服裝,配帶相關證件,按照作息時間工作和休息,在活動期間要時刻注意安全,遵紀守法,合法有序的開展活動,維護學校形象,不做有損校容之事。

2、隊員之間要互相告知聯(lián)系方式,保持24小時聯(lián)系暢通,外出時不得單獨離隊,以免發(fā)生危險和不測。

3、每天晚上對當天工作進行總結和相關問題的討論,并且落實好次日的工作行程,各隊員向隊長匯報日?;顒忧闆r。

策劃書附錄

前期準備

條幅、隊旗、宣傳材料、服裝、相機、電腦、禮品、當地相關部門及各大媒體取得聯(lián)系。

經費預算

1、條幅200元

2、隊旗50元

3、宣傳材料300元

4、服裝300元

5、路費1500元

6、食宿費3500元

7、禮品費500元

8、其他費用150元

各項合計6500元

條幅主題

1、 志愿服務你我他

2、 奉獻、友愛、團結、互助

3、 愛心獻社會,真情暖人心

第3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 大學生基層志愿服務探析 高職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融資方式探析 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xiàn)狀與長效機制探析 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探究 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探析 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就業(yè)作用探析 大學生志愿與公益服務引導機制探析 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探析 大學生志愿服務信息交換平臺建設探析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探析 學生社團對高職大學生就業(yè)指導的服務作用 發(fā)揮后勤服務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職大學生 探析高職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意識及培養(yǎng)途徑 高職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困惑與對策探析 高職大學生個體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探析 圖式視閾下高職大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養(yǎng)成途徑探析 高職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之培養(yǎng)探析 西部地區(qū)高職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探析 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效果評價探析 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8-01-

20.

[2]江雯.高職高專院校專業(yè)化志愿者工作的實踐與探討[J].時代經貿,2013(1).

[3]陸士楨.北京志愿服務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4]吳小嫻.青年志愿者活動與高職學生核心職業(yè)能力之培養(yǎng)[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2(5).

第4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論文摘要: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給大學志愿服務的發(fā)展提供了沃土,志愿服務精神在大學里獲得了極大的弘揚,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了洗禮和升華。隨著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離去,大學要留住被高揚的志愿服務旗幟,將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與志愿服務聯(lián)系起來,將志愿服務延伸到大學生的個人成長領域,讓志愿服務精神在后奧運時代得到弘揚。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志愿者在世人面前全面地展示了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主要內容的志愿精神,展現(xiàn)了這一代年輕人強烈的愛國熱情、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表現(xiàn)出較高的志愿者素質,讓全世界感動,讓全中國驕傲。奧運會和殘奧會結束了,但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不能結束。如何將志愿精神最大限度地弘揚和延續(xù),并內化為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追求,進而促進和實現(xiàn)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一、志愿服務與志愿精神

對于志愿服務的定義,2007年12月5日起正式實施的《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以地方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對志愿服務作出了比較權威的官方解釋。該條例第三條第一款明確規(guī)定:本條例所稱志愿服務是指自愿、無償地服務他人和社會的公益性活動。

一般認為,志愿服務具有自愿性、無償性、社會性、利他性和教育性等特征。自愿性強調志愿服務的非強制性,這使志愿服務與一般的國家機關或社會組織的職務行為區(qū)分開來。無償性強調非營利動機,以奉獻社會、服務社會為目的。利他性強調志愿者的利他動機,即出于為了他人和社會生活更美好的信念。社會性是強調志愿服務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間和特定的人群當中進行,以有組織的、公開的、社會化的形式開展,以區(qū)別于鄰里間的互助或者是日常生活偶爾為之的好人好事。教育性強調志愿服務活動不但能鍛煉志愿者的能力、提高志愿者的素質,還能陶冶了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質。志愿服務的定義和基本特征,反映了志愿服務內在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志愿精神。它以自愿、奉獻、友愛、進步等為核心內容,體現(xiàn)了個人對生命價值、社會、人類和人生觀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xiàn)。一個國家和民族志愿服務者的社會參與度、組織能力和水平,反映了該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進步的程度。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僅大學生賽會志愿者就有74000人,占全部賽會志愿者的將近八成,40萬奧運會城市志愿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學,20萬的奧運會拉拉隊志愿者中也以大學生為主力軍,即使在以企業(yè)職工和社區(qū)居民為主的社會志愿者中也有不少大學生。大學生的參與度可見一斑。在這些大學生志愿者中,絕大部分為北京的大學生。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參與度這么高,除了政府部門、奧運會組委會、大學等各界組織、宣傳等工作扎實有效外,顯然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的原因,就是反映人生價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的志愿精神獲得了大學生普遍的價值認同。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關于《首都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的報告也支持這樣的判斷。報告指出:大學生參與奧運志愿服務的動機模式是復合多元的。在考察參與奧運志愿服務的主要原因的限選三項的題目中,入選頻率最高的是“鍛煉自己”(88.0%);其次是“社會責任”(65.6%);再次是“感到光榮”(58.3%)?!板憻捵约骸?、“社會責任”、“感到光榮”顯然屬于正面的、積極的人生價值觀范疇,集中體現(xiàn)了志愿服務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志愿精神的核心內容。正是大學生對志愿精神普遍的價值認同,大大提高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參與度;志愿服務的高參與度,反過來又有利于進一步弘揚志愿精神,提升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境界,有利于大學生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

二、志愿服務為大學生實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提供了重要途徑和理念支撐

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指的是大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的學習過程。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與志愿服務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是在于這兩者都將社會作為實踐對象,不同點在于大學生的社會發(fā)展其目的是促進個人全面和諧發(fā)展,志愿服務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志愿服務是大學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志愿服務涉及的社會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幾乎包含了當今社會的各個發(fā)展領域:如,奧運志愿服務,服務基層的大學生服務團,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志愿服務,大學生西部服務計劃,服務社會弱勢群體,綠色環(huán)保行為,等等。大學生可以通過開展志愿服務走進社會,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了解社會,同時全面促進個人的社會發(fā)展。

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需求,為開啟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了最佳的教育載體。志愿服務的核心是其理念,是自愿、奉獻、友愛、進步等為內容的志愿精神。這樣的志愿精神和價值理念和取向,為大學生走向社會、服務他人、快樂自己、實現(xiàn)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提供了巨大的內驅力。

正確處理好理想與現(xiàn)實,個人與社會,奉獻和索取的關系問題,一直是我國大學階段的教育重點和德育的核心。這樣的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與志愿精神是相通的。因此,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通過大學生德育工作,使其由里及外的自覺萌發(fā)。大學生在志愿服務引領下走向社會,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理解個人與社會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關系,才能自覺將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擺正個人與社會、奉獻與索取的關系,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并與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相適應。才能在志愿服務中樹立志愿服務理念,自覺服務他人、快樂自己,把個人的發(fā)展需求承載于為社會服務的基石上,獲得個人發(fā)展的同時服務于社會。因而,志愿服務必將促進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大學生社會發(fā)展也會拓展志愿服務在大學的發(fā)展空間,大學生社會發(fā)展與志愿服務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

三、后奧運時代志愿服務精神在大學的延伸

隨著北京奧運的離去,如何留住被高揚的志愿服務旗幟,讓志愿服務理念深入人心,是后奧運時代大學德育的重要課題。大學生社會發(fā)展可以把拓寬志愿服務的渠道作為新的切入點。

大力開展奧運志愿服務的成果轉化工作。大學的奧運志愿服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一部分。志愿服務按其服務內容分類除了關愛弱勢群體、綠色環(huán)保等常態(tài)的日常服務內容,還有大型會議、體育賽事等規(guī)模較大的特殊的非日常服務內容,這些都是走出校園、服務社會的,因而,奧運志愿服務也成為了大學生社會性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發(fā)展的一部分,開展奧運志愿服務的成果轉化工作,擴大奧運精神成果是首要工作。具體來說,奧運成果轉化要首先在學生管理系統(tǒng)內進行,組織奧運志愿服務總結,表彰工作。針對奧運志愿服務的直接參與者展開集體與個人總結,對志愿服務進行評估、評價,用表彰和公開宣傳等方式對參與者群體進行激勵,同時達成對非直接參與者進行教育。此外,要在教學系統(tǒng)內將奧運志愿精神在內的奧運精神成果作為德育的新內容,通過奧運志愿者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志愿服務對學生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自覺將個人成長、社會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與志愿服務相結合,使奧運成果轉化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個體。

延續(xù)奧運熱情,加強在原有的志愿服務體系中推進力度。當今大學的志愿服務除了奧運時代的熱情與高漲,本就還有其他的內容,志愿服務并不是新生事物,我們也要將奧運會動員出的志愿熱情繼續(xù)在原有的渠道推進。

第5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ing services activities are a form which universities serve society, it can also promote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ing services activities is a nee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can be creat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policy advocacy,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upervision and encouragement, valuation adjustment, social effects.

關鍵詞: 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s;long-term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7-0262-02

0引言

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的敘述中,明確提出鼓勵師生開展志愿服務。長期起來,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予以扶持和鼓勵,并且就如何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展開了討論。

1志愿服務的內涵和由來

志愿服務(Volunteer Service)是指任何人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fā)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yè)而提供的服務。它具有自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等基本特征。

志愿服務起源于西方宗教性的慈善服務(Religious Charity),但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慈善思想、仁愛理念一脈相承。在當代社會,志愿服務是用實際行動來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這其中“學雷鋒活動”是志愿服務興起的前奏,雷鋒精神幾十年來長盛不衰,它體現(xiàn)了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宗旨。志愿服務是“學雷鋒活動”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與傳統(tǒng)的“學雷鋒活動”相比,志愿服務的內容多元化,服務渠道多樣化,更容易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溝通和交流。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覺悟、熱心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yè)的在校大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利用業(yè)余時間,結合所學專業(yè)知識,自愿向社會無償提供服務的各種活動。

2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情況

金陵科技學院是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信息技術學院是金陵科技學院下屬二級學院,在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尤其是在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方面采取了相應措施。

學院制定了《金陵科技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學生志愿服務管理辦法》,每位學生擁有一本《信息技術學院學生志愿服務登記卡》,要求學生每學期志愿服務時間不少于20小時。志愿服務活動開展一學年后,為了探討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動機源出何處,在志愿服務中大學生的服務意向是什么,其心理訴求的情況怎樣,以及更深層的現(xiàn)象背后的志愿服務認同機制怎樣?我們對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調查采取自編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信息技術學院08、09級學生。在調查的學生中有91.07%的人參加過志愿服務,超過一半的人一學期的志愿服務的時間達到20小時以上,他們志愿服務的范圍涉及圖書館,實驗室,地鐵站等。

在被調查人員中有43.8%的人認為志愿服務給他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有56.3%的人是本著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觀念參加志愿服務的,并且有62.5%的人認為參加志愿服務的過程很充實,覺得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

有44.45%的人認為目前的志愿服務活動過于簡單,仍然以校內勞動居多,學生志愿者更希望志愿活動能與專業(yè)相關,例如計算機知識宣傳和維護、校園網絡的維護、小家電維修,免費軟件的開發(fā)等。參加志愿服務的方式有58.7%是班級組織,31.7%是學生自己尋找機會,有少數是由老師通知的。44.4%的人期望通過志愿服務獲得榮譽稱號或是獎勵,有77.8%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志愿者的管理比較松散,處于“需要就找,用時才管,完事就了”的狀態(tài)。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志愿服務活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①服務活動目的不夠明確。許多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內涵不明確,能正確對待積極參與的很少。更有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動機不單純,有的是為了在綜合素質測評中加分,有的是為了評優(yōu)評獎,利己主義、功利性目的較強。②服務活動內容簡單。目前開展的大部分志愿服務活動科技含量低,運用所學知識少,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沒有得到應有發(fā)揮,活動內容較簡單,形式創(chuàng)新不夠。③管理機制有待改進。目前志愿服務活動的培訓機制非常不健全,通常是決定開展哪些類型的服務,才進行相關的培訓,沒有能夠建立科學的培訓系統(tǒng)。

3建立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模型的設想

通過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和分析,結合學院實際工作的開展方式,本文提出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

3.1 加強志愿服務政策宣傳,樹立正確的志愿服務理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要進行宣傳和教育,使大學生理解什么是志愿服務,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把握好志愿服務活動的自愿、公益、無償等特性。要加強志愿服務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營造志愿文化氛圍。

此外,要加強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所起作用的宣傳,特別是結合大學生身邊的實例,如西部計劃、蘇北計劃先進個人事跡,大型活動中優(yōu)秀志愿者事跡等等,要讓大學生感受到志愿服務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促進了就業(yè)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其成人成才。

3.2 規(guī)范管理志愿服務團隊,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形式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志愿服務管理機構對志愿者必須用制度保障其工作順利開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3.2.1 加強志愿者的注冊登記機制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向志愿者發(fā)放志愿服務登記卡,登記卡包含志愿者基本信息、志愿服務認證、組織大型活動記錄等內容。采用志愿服務管理制度對人員進行管理,這樣確保了志愿者的志愿服務經歷有準確憑證,每個人的志愿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能夠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對志愿者的服務也是一種肯定和認同。

3.2.2 進行志愿者的專業(yè)化崗前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職業(yè)道德和專業(yè)技能職業(yè)道德是同高校青年的志愿服務活動緊密聯(lián)系的符合職業(yè)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高校青年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同時又是志愿者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專業(yè)技能是高校青年運用其知識、經驗,順利完成志愿服務的能力。專業(yè)技能主要包括感覺技能、操作技能和認知技能,專業(yè)技能可以讓高校青年在志愿服務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提高自身專業(yè)水平,進而滿足其成人成才的需要。

3.2.3 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基地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能是服務社會,大學生走出校園,服務社會是運用所學知識和專長回報社會的最好方式,高校需要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志愿者服務基地。基地的建立可以使服務對象相對固定,可以合理調配志愿者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的優(yōu)勢,開展針對性強、長期穩(wěn)定的志愿服務活動。

3.3 監(jiān)督機制和激勵機制并重,實現(xiàn)個人價值從學校和志愿服務管理者角度來說,要建立志愿服務活動的監(jiān)督機制和激勵機制,以保證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

建立志愿服務的監(jiān)督機制并不是要約束志愿者的行為。大學生志愿者所從事的志愿服務工作,大多屬于公益服務,需要恒心、耐心和細心。不認真對待,不嚴格要求,志愿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就無法保證。大多數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都能以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志愿服務,且能遵守志愿者制度和守則。但會有少部分的志愿者行為散漫,無視規(guī)則,對待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所以,可以通過服務對象反饋和抽查的方法加強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監(jiān)督,使大學生養(yǎng)成對服務對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良好習慣,提高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的自覺性。

建立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目的是通過服務體現(xiàn)志愿者奉獻精神、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高校通過建立志愿服務記錄,統(tǒng)計服務時間,規(guī)定每學期必須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間,在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組織發(fā)展、助學金申請、勵志獎學金申請等工作中重視學生志愿服務經歷,形成志愿服務光榮的良好氛圍,保護志愿者的熱情,并通過物質和精神獎勵等方式使志愿者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樣學生們對志愿服務活動會更加認可,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投入這項事業(yè)中來。

3.4 科學評價服務的質量, 促進服務活動實施志愿服務活動效果評價是了解活動狀態(tài),不斷提高其專業(yè)化程度,擴大影響力??茖W評價是指對志愿者服務的質量、志愿者能力素質的改變、志愿活動的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認定,從而得出科學的意見和經驗,以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實施質量。志愿者是服務活動的主體,其狀態(tài)與其在志愿活動中得到的評價息息相關。高校志愿服務管理機構通過受眾人群的反饋意見對志愿者的服務活動質量進行評價,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志愿者,可使志愿者及時得到肯定,了解自己工作狀態(tài),調整心態(tài)和行為,有效提高能力素質,更好進行以后的志愿服務。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進行科學評價,可以改進活動的目的、形式、內容、對象等,提高服務活動的時效性。

3.5 志愿服務活動要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大學生成長成才。志愿服務使大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不僅僅依靠課堂教育,還可以通過課堂外社會實踐等獲得知識,使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具科學性。志愿服務提高大學生的技能水平,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不僅要提高知識水平,而且要提高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志愿服務為大學生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提供了平臺。志愿服務對志愿者的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為了能圓滿完成志愿服務,志愿者們都積極參加鍛煉,提高自身身體素質。

此外,高校通過建立志愿服務基地,定期向其派送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相關內容的志愿服務,讓大學生志愿者深入社會,深入實際工作,為大學生的就業(yè)增加能力資本,提高其就業(yè)競爭力。

通過以上對建立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的分析,本文構建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模型,如圖1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評價調整階段的結果和策略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實施具有指導和反饋作用,社會效應是指志愿服務活動取得的效果能促進活動政策的宣傳、志愿精神的傳播,是志愿服務活動真正的價值體現(xiàn)。

4總結與展望

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中的重要內容,是高校實踐性德育教育的有力載體。本文構建了一個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的模型,將活動分五個步驟展開,但是這其中每個步驟都包含深刻的含義,每個步驟都可以再細分為更多的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值得探討和實踐的價值。志愿服務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志愿服務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機會,也提供了大學生在服務過程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劉偉.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7(6):14-18.

[2]張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專業(yè)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2):43-46.

[3]田麗娜.大學生社區(qū)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75):103-106.

第6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公益;長效機制;服務社會

在踐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道路之中,必須要確保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有序與健康發(fā)展,加強志愿者組織的自我監(jiān)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志愿者開展服務活動,促進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的建立。

一、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工作的價值體現(xiàn)

長久以來,我國志愿者服務依靠不斷的實踐、反復的探索,對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和諧等多方面都做出了極大的努力與貢獻。截止至目前,全國志愿者服務活動范圍涉及多個領域,有社區(qū)建設、環(huán)境保護、扶貧輔助、下鄉(xiāng)計劃、大型賽事展會、西部計劃、海外服務計劃等一批優(yōu)秀項目,工作卓有成效,充分展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嶄新的精神風貌。作為一項嶄新而又高尚的社會事業(yè),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不僅在于其是一項高尚的社會事業(yè),還對學生、學校以及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都有所裨益。首先,不計報酬的志愿者服務工作追求的是無私奉獻,可以藉此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實現(xiàn)個人素質與道德水平全面、綜合的發(fā)展與提高。其次,志愿者服務工作不僅使校園文化、校內德育教育的空間得以拓展,還將此帶出了校門,將理論融入了實踐,并通過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來豐富校園文化,將學校育人職能效能再次擴大。再有,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工作向來都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作為服務宗旨,這一文明風氣的宣傳不僅宣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還有人與社會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二、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工作的開展現(xiàn)狀

本文篇幅有限,筆者僅就現(xiàn)狀提出部分常見問題。其一,組織體系的缺位。隨著目前志愿者隊伍的日益龐大,但卻仍無完備的管理體系,雖有部分地級市組織或高校成立了自有的志愿者協(xié)會或社團,但對此的建設力度少之甚少,使得志愿者在開展服務工作時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來指導管理、調整監(jiān)督整個活動。與此同時,也沒有組建維護志愿者自身權益的組織,嚴重影響著志愿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其二,社會支持的缺位。目前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多以學校牽頭開展集中性任務為主,如遇突發(fā)災害、臨時事故時,便難以將服務效能充分發(fā)揮。而西方國家志愿服務相當多元化,擁有強大的社會支持力,社區(qū)、媒體、宗教團體等一系列民間組織都在積極組織志愿服務活動,并同步支持、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其三,宣傳方式片面。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宣傳方式通常都采取班級擴散至個人的傳統(tǒng)縱向傳達模式,缺乏利用能夠更為深入宣傳的縱向網式信息傳遞,故而宣傳效果低下,觸及范圍十分狹小。即便還有采取如派發(fā)宣傳單張、張貼海報、制作宣傳欄等方法,但遠不如網絡擴散傳達的信息速度快、范圍廣。

三、推動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的邏輯思路

1.加大服務宣傳,營造輿論氛圍。宣傳工作可由院校教師牽頭組織,并會同其他相關部門交流分析,明確任務目標并根據實際情況來合理安排,將各項措施具體細化,以確保志愿服務工作取得實效,既不增加學生負擔,又能夠使其服務社會。此外,還應充分利用信息科技與新興媒體為宣傳載體,充分發(fā)揮其媒介作用,制作、相關志愿者服務工作的廣告短片,面向全社會普及志愿者服務理念、精神、宗旨與活動,樹立起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工作的典型形象,倡導志愿精神,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工作開展的濃厚輿論氛圍。

2.納入教學計劃,健全服務機制??砂汛髮W生志愿精神的培養(yǎng)計劃納入教學計劃之中,使之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通過對志愿理念、文化與精神的培養(yǎng),使其能與當下時代精神相融,不斷豐富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樹立起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先進典型,繼而加大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投身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

3.整合社會資源,建立長效機制。加大政府對志愿者服務事業(yè)的實質投入與政策支持,發(fā)動社會各界團體組織及個人一起支持這一公益事業(yè),充分利用社會輿論與教育的衍生作用來提高民眾對志愿服務工作的關注度與認可度,培養(yǎng)國民強烈的社會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對不同項目的任務執(zhí)行實況來募集活動資金,并結合政策加以落實,為實現(xiàn)志愿服務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長效基金。此外,還要借助社會服務功能新載體――社區(qū),使大學生志愿服務從最初的隨意性發(fā)展至依托于社區(qū)來培植志愿者服務體系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央文明委.關于深入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8-10-10(2).

[2]孫元.大學生志愿者社區(qū)服務制度化的建設[J].青年探索,2008(1).

第7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1-0087-02

一、問卷調查說明

(一)調查目的

大學生群體因其自身的特殊優(yōu)勢,成為我國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我國志愿服務活動起步較晚、經驗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我國志愿服務活動的有序開展。這次調查旨在了解當前駐保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fā)展狀況,準確把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的完善提供研究依據。

(二)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涉及了保定市六所本專科高等院校的大學生。調查對象中,男性大學生占34.73%,女性大學生占65.27%;43.92%為文科、11.07%為理科和42.29%為工科大學生;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占33.15%,二年級的占36.43%,三年級的占27.87%,四年級的占2.55%。

(三)調查方式及內容

此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和個案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其中個案訪談大學生志愿者20名,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65份,有效率為95.6%。并且,問卷內容涉及大學生個人基本情況、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機、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類型及意義等多方面板塊的具體信息。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志愿服務的宣傳與開展情況

志愿服務的宣傳與開展情況主要包括大學生是否關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否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目前大學生中志愿精神的普及程度和志愿服務信息獲取渠道等。調查結果顯示,46.5%的大學生表示“比較關注”或“非常關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將近六成的大學生表示參加過(包括“偶爾參加”和“經常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從志愿精神普及度來看,僅有2.2%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志愿精神有很高的普及度,17.4%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志愿精神的普及度較高;超過七成的大學生從學校團委、學校志愿服務社團等處獲得志愿服務信息,五成的大學生從朋友、同學處獲得志愿服務信息,僅有14.1%的大學生從社會志愿服務機構獲得志愿服務信息。具體見表1。

(二)志愿服務的組織與管理現(xiàn)狀

調查發(fā)現(xiàn),分別有45.7%、49.7%、63.9%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宣傳太少、活動單一、形式主義嚴重問題;認為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管理機制、監(jiān)督評估機制、科學組織與培訓機制、保障機制不完善的大學生分別占37.2%、27.0%、42.81%、27.0%;此外,將近四成的大學生認為志愿者隊伍缺乏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

(三)志愿服務的需求和評估

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初衷比較分散,主要是幫助他人、奉獻社會、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有18.6%的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初衷是單純地對志愿服務感興趣。從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后的感受來看,超過六成的大學生認為參加志愿服務有助于他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充實人生,57.1%的大學生認為提高了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僅有2.0%的大學生認為沒有任何收獲。

(四)推動志愿服務改善的主體

明確推動志愿服務改善的主體對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和進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調查發(fā)現(xiàn),分別有48.7%、77.5%、42.9%的大學生認為學校、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是推動志愿服務活動改善的主體。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構思路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且還在全社會弘揚了志愿精神,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進步。但綜合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志愿服務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之處:其一,志愿服務組織管理不健全;其二,志愿服務的規(guī)范性和深入性不夠;其三,志愿服務激勵和保障措施不夠完善。高校的志愿服務工作是推動全社會志愿服務事業(yè)發(fā)展的先鋒力量,因此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對實現(xiàn)高校育人目標、完善志愿服務體系及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谝陨险J知,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志愿服務宣傳機制。高校在志愿精神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在宣傳中應把弘揚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務理念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幫助大學生樹立“志愿者既是奉獻者又是受益者”等的觀念,同時在宣傳中要注重志愿精神教育中的“體驗”功能,將志愿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動中[2]。如設置志愿服務專門課程,將其納入教學計劃并實行學分制管理,以公選課、社會實踐課程甚至必修課等形式對大學生授課,加深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了解,提高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識;開展志愿服務專題講座,宣傳志愿服務先進典型,進行志愿服務創(chuàng)意征文、文藝演出等比賽,積極傳播志愿服務理念,提高大學生的參與熱情。

第二,建立健全持續(xù)穩(wěn)定的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機制。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規(guī)范化、深入化發(fā)展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加強組織管理機制建設來為志愿服務的發(fā)展提供助力。其一,要完善志愿者的招募注冊制度,對志愿者進行專業(yè)化的崗前培訓,提高其職業(yè)道德和專業(yè)技能水平;其二,建立志愿服務監(jiān)督評估機制,通過服務對象的反饋和隨機抽查等形式進行監(jiān)督,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對志愿者的成績進行評估;其三,建立公正合理的獎懲機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獎勵和懲罰;其四,建立完善的志愿者退出機制,志愿者在退出前,應與其他志愿者做好手頭交接工作,確保志愿服務活動的可持續(xù)進行。

第三,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志愿服務激勵保障機制。高校可以通過統(tǒng)計大學生的服務時間、提供正式的志愿服務參與證明等,在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測評、獎學金申請等時,給予適當的加分,可以提高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和積極性。此外,還要加強對志愿服務的立法,將經費、權益、制度、組織、教育和培訓等納入法律中去,保障志愿者及相關主體的合法權利及利益。

第四,實行社工專業(yè)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有機聯(lián)合。社會工作是專業(yè)社會工作者和專業(yè)機構以利他主義和助人自助為基本理念,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以專門的方法和技巧為手段,調動和運用社會資源、幫助案主解決困難、提供及增進其福利為追求,以實現(xiàn)社會公平與正義及社會和諧發(fā)展為目標的助人活動[3]。社會工作的理念、知識和手法有助于促進志愿服務領域內社會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有助于解決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有助于建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以促進志愿服務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焱,劉靜,劉立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研究[J].出國與就業(yè),2010,(8).

第8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自6月12日在貴州全面啟動以來,全省各高校反響強烈,行動迅速。盡管貴州高校數量較少,但報名人數卻在全國位居前列,充分反映了貴州青年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積極投身西部大開發(fā)的精神風貌?!?/p>

這是一則十年前“舊聞”,標題叫《貴州啟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貴州計劃”》。

彈指一揮間,已是十年后的2013年7月。

不經意間,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貴州計劃”已經走過了十年。

十年來,在貴州這方熱土上,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伴隨著陽光雨露,走過坎坷曲折。十年中,他意氣風發(fā),健壯恰似擎天摯地、縱情奔跑的美少年,勵精圖治,承載責任與夢想,書寫感動與傳奇。十年后的今天,他腳步穩(wěn)健堅實,踏出了成功的發(fā)展模式和道路,譽滿中華大地,成就了屬于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十年來,兩萬多名大學生在貴州這片承載希望、成就夢想的熱土上,帶著理想,播撒陽光,從頭做起,知難而上,奮發(fā)進取,用青春、熱忱和智慧演繹了一個個生生不息的服務貴州基層的故事,譜寫了一曲曲新時期青年學子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青春之歌。貴州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事業(yè)也取得了連續(xù)10年跨越式發(fā)展的成績,探索出了一條全國矚目的“貴州路子”,形成了一種發(fā)展模式,一種執(zhí)行文化,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信念。

貴州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十年走過的發(fā)展軌跡和崢嶸歷程,彰顯的是一種強有力的、自動自發(fā)的開拓進取精神。

第9篇:大學生志愿服務計劃范文

2012年12月12日-15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強衛(wèi)書記批示精神,團青海省委下發(fā)《關于開展“溫暖寒冬愛心接力青年先為”主題志愿服務活動的通知》,團青海省委組織青年志愿者分赴海東地區(qū)互助縣第四中學、互助縣什巴小學、民和縣甘溝鄉(xiāng)小學和樂都縣雨潤鎮(zhèn)漢莊小學開展愛心捐贈、學業(yè)輔導、親情陪伴、自護教育、家訪等志愿服務活動并為他們贈送了棉衣、手套、口罩等御寒物品、乒乓球、羽毛球等文體用品、暖瓶、牙刷牙膏、護手霜及潤膚霜等基本生活用品。志愿者們不畏嚴寒、不畏勞累為農民工子女們表演了一場場精彩的節(jié)目,活動現(xiàn)場還與孩子們互動,做游戲、現(xiàn)場教授舞蹈、同唱一首歌共愛大家等。

河南:提升貧困縣志愿者津貼

河南省為進一步改善大學生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志愿者在崗服務期間的生活待遇,更好促進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基層,近日,由團河南省委、省財政廳聯(lián)合下發(fā)通知,對河南現(xiàn)行大學生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志愿者生活補貼標準進行調整。

通知規(guī)定,調整后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志愿者生活補貼標準由??粕让咳嗣吭?00元調整至1500元,本科生、研究生由原先每人每月900元分別調整至1600元和1700元,所需費用由省、市財政各承擔50%,在省直管縣服務的志愿者生活補貼由省財政全額負擔。目前在崗的2011、2012年度大學生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志愿者,自2013年1月起執(zhí)行調整后的生活補貼標準,2013年以后(含2013年)新招募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志愿者生活補貼標準也將按新標準執(zhí)行。

據悉,自2004年以來,由團河南省委牽頭,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財政廳、河南省人事廳、河南省農業(yè)廳、河南省衛(wèi)生廳和河南省扶貧辦共同組織實施了河南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截至目前,先后選派1800名貧困縣計劃志愿者赴河南省23個國家級或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的鄉(xiāng)鎮(zhèn),開展為期2年的志愿服務工作。廣大志愿者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立足基層、甘于奉獻、勤奮工作,在促進河南省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做出了積極貢獻。北京:

紅云圖書館大型公益活動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