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我國逐漸加強了教育事業(yè)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推進高等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推動當代大學生健康成才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在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加強相關的社會實踐,能夠幫助大學生對于社會、國家的了解,并讓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討如何推進高等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以及社會實踐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生;社會實踐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為了推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成才,不少的高校都在實際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增添了一定份額的社會實踐。相關的實踐證明,在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的推進大學生的成才、成長。但是現(xiàn)階段,高校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中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
1.高等教育中的社會實踐現(xiàn)狀
目前,各大高校都逐漸認識到了實行社會實踐的優(yōu)點,繼而在實際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中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繼而由此豐富大學生的教學活動,并在此過程中,推動大學生的發(fā)展以及成才。關于目前高等教育中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體現(xiàn)在下述的三個方面:
1.1開展各類大學生模擬比賽
目前,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幫助其成長成才,各高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模擬比賽,諸如創(chuàng)業(yè)設計大賽、企業(yè)模擬沙盤大賽等。事實上,這些模擬比賽的通過設定相應的社會場景,幫助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之下學習、成長。除此之外,該類比賽的開展能夠完善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協(xié)調(diào)能力,從而實現(xiàn)了自身的全面發(fā)展[1]。
1.2建立社會實踐基地
現(xiàn)階段,為了給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各大高校都逐漸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并以此為基礎,實現(xiàn)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朝著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fā)展[2]。在構建社會實踐基地的過程中,需要各大高校加強與政府、企業(yè)、公益機構的溝通和聯(lián)系,并在基礎上構建起以合作共贏為原則,以推動大學生鍛煉成長為目標的且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基地[3]。相關的實踐證明,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構建和運行,能夠有效的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有力保障,并在此基礎上推進相關領域朝著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
1.3構建實習制度
高等教育的教學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需要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對此,就需要高校有關部門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建立起實習制度[4]。以師范類學生為例,師范生在高校學習的過程中,前期需要對專業(yè)知識以及教學教法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后期則需要在學校的安排下進入到中小學進行實習。在實際的教學實習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并幫助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面對新問題,并且需要獨立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一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繼而由此推動大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
2.高等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意義
2.1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的立體認識
現(xiàn)階段,我國的大學生大多是在傳統(tǒng)的書本教學的過程中成長起來,因而其對于我國國情、民情等方面的認識都過分地局限于書本。而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則幫助學生全面的了解社會[5]。事實上,大學生在相關的社會實踐的活動中,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我國的國情,并能夠親身感受到國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取得的各項成就。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加立體的了解到我國的發(fā)展狀況。繼而由此增強其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歷史使命感,并最終積極的推動了大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
2.2有利于大學生學以致用
事實上,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6]。目前,大學的課堂教學往往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理論,而是幫助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能力,但事實上,這種能力的學習卻需要依托于社會實踐的開展。在社會實踐的活動中,學生一方面可以應用所學知識,從而增強專業(yè)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實踐中通過面臨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從而實現(xiàn)自身的不斷發(fā)展。
2.3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實踐及創(chuàng)新能力
現(xiàn)階段,各高校所舉辦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由大學生自我組織、管理、實施的。事實上,在社會實踐活動策劃開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同團結協(xié)作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自我追求、發(fā)展的新認識。事實上,由于社會實踐在策劃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涉及到多個部門,而學生在這一過程,需要加強同各部門的溝通與聯(lián)系,并團隊協(xié)作解決面臨的新問題。而這些都能幫助學生鍛煉各方面的能力,諸如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等。總而言之,大學生通過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能夠推動其諸多方面能力的提高[7]。
3加強高等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措施
由于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大學生對于社會的了解以及學以致用,并鍛煉培養(yǎng)起自身的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實現(xiàn)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成才?;谶@樣的原因,就使得加強高等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關于加強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措施,筆者做了下述的分析:
3.1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實踐意識
為了推進高校的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需要高校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并納入到教學計劃。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宣傳,增強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意義的了解,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意識[8]。事實上,認識能夠指導人的行動,因而通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意識,能夠有效的帶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
3.2鼓勵教師參與相關活動
在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指導老師往往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事實上,指導老師在社會實踐的活動中往往起到引導的作用,并以此提高社會實踐的深度,并推動相關實踐活動的安全、有序的進行[9]。基于此,需要各大高校鼓勵教師對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從而取得最優(yōu)的結果。事實上,教師在指導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還能夠有效的促進師生關系的良好發(fā)展。
3.3建立健全獎勵機制
在推動高校教學課堂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過程中,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獎勵機制,繼而以此誘發(fā)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事實上,在構建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政府、學校、企業(yè)三方面協(xié)商合作,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一定的經(jīng)濟支持。從而推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的高效的發(fā)展。此外,還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獎勵機制,通過合理地制定評判標準,并進行科學的評價,從而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或者是做出突出貢獻的的學生進行適當?shù)莫剟?,從而以此激勵學生對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熱情,并最終由此推動社會實踐活動與教學課堂的結合[10]。
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教學課堂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結合,對相關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加強了高校教學課堂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提出了相關措施,筆者認為,隨著相關環(huán)節(jié)得到了具體落實,我國的高等教育必然向上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謝紅.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探析[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5.
[2]徐志平.論社會實踐活動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電大教學,1996(6):1-3.
[3]鄭婕.論社會實踐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115-118.
[4]范冰.試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模式創(chuàng)新[D].華東師范大學,2007.
[5]柳清秀,關紅輝.高校課堂實踐課教學新模式及其特點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6):112-113.
[6]劉翠霞.建構主義視域下高校社會實踐教學理念反思[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5):84-88.
[7]彭海兵.淺談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J].新西部(下半月),2009(7):164+166.[8]SanelaČekićBašić.SERVICEUSERINVOLVEMENTINSOCIALWORKPRACTICE,EDUCATIONANDRESEARCHINBOSNIA-HERZEGOVINA[J].LjetopisStudijskogCentraSocijalnogRada,2009,162.
[9]JamesDrisko.SplitorSynthesis:TheOddRelationshipBetweenClinicalPracticeandResearchinSocialWorkandinSocialWorkEducation[J].ClinicalSocialWorkJournal,2014,422.
[10]MaryBethGallagher,CynthiaA.LovelandCook,SusanTebb,MariaBerg-Weger.Practicingsocialjustice:Community-basedresearch,education,andpractice[J].SocialThought,2003,222-3.
作者:丁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