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文化數據庫建設的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安徽文化資源很多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方志中含有大量社會、政治、經濟、人文等史料,具有存史、資治、交流等作用;通過譜牒可以了解與宗族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鄉(xiāng)村史、宗族史、家世史、名勝風俗等,具有難能可貴的史料價值;手札兼具史料參考價值和鑒賞收藏價值,已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特色文化數據庫通過數字化技術和設備,可以更長久地保存和保護各類文化資源,并通過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形式,借助網絡和電子設備提供給讀者利用,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上的資源,提高文化信息資源的人口全覆蓋。
安徽文化特質表現為張揚自如,通變創(chuàng)新,經世致用,好學尚賢,現性求真,這五個方面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共同架構了安徽文化的精髓和靈魂[2]。數據庫的建立,進一步豐富了人們了解、接觸、利用安徽地方文化資源的途徑,可以讓更多的人知曉安徽特色文化,領略安徽文化精髓,感受安徽文化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啟迪與教育公眾,弘揚和傳承安徽優(yōu)秀的文化,倡導形成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的理念和價值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安徽“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目標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筆者于2012年2月登錄了安徽省30所本科院校圖書館和省圖書館網站,通過“特色館藏”、“特色數據庫”等鏈接對各圖書館所建有關安徽地方文化的數據庫進行了調研。
1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建設現狀
(1)安徽省圖書館建庫情況安徽省圖書館作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安徽分中心,完成了“安徽美術”、“皖南事變”、“徽派建筑”、“安徽路橋”、“安徽旅游”、“安徽家譜”、“安徽戲曲”、“安徽先賢”、“名人手札”、“安徽刻書”、“徽派樸學”、“桐城文派”、“譜牒文獻”、“安徽雜技”等與地方文化相關的數據庫建設,制作了安徽花鼓燈、徽州建筑、安徽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紅色記憶、安徽傳統(tǒng)工藝等電視專題片,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對安徽的文化名人、傳統(tǒng)工藝美術、建筑、地方戲曲、歷史事件等進行介紹。(2)高校圖書館建庫情況
2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建設現狀分析
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圖書館及部分高校圖書館結合自身的資源特點建設了部分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安徽文化的保存與宣傳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1)數據庫建設需要總體規(guī)劃調研結果顯示,安徽省圖書館借助于全國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已建成了一批安徽文化數據庫,并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眾開放,在主頁上設立的“特色館藏”下可以查看各個數據庫資源,但缺乏科學合理的分類組織,不能讓人全面了解安徽特色文化的特點。30個高校圖書館中只有10個館建立了19個與安徽文化相關的數據庫,僅占1/3。另外,由于多以特色館藏為基礎,所建數據庫中存在著重復建設的現象,如合肥工業(yè)大學和安徽建工學院圖書館都建有徽派建筑數據庫,合肥學院和合肥工業(yè)大學圖書館都建有李鴻章特色數據庫。數據庫的建設需要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領導,協調建設,需要制定各項有利于建設和使用的保障機制和規(guī)章制度,否則不僅無法保證數據庫的建設質量,也會造成人、財、物等方面的浪費。(2)大量的文化資源亟待數字化加工安徽省各圖書館保存著大量的文化遺產,如黃山學院圖書館收藏的徽州古籍、徽州文書、徽州譜牒等,池州學院收藏的有關儺文化、佛文化、地方史志類圖書,安徽省圖書館的安徽刻書、譜牒文獻等特色館藏。據統(tǒng)計,見諸著錄的徽人經史子集類著作總數在6000種以上,目前存世者尚有近3000種,絕大多數庋藏于安徽的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安徽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文博單位三大系統(tǒng)公藏單位收藏古籍總計為114萬余冊[3],但已建成的數據庫遠未能全面呈現安徽文化的精彩,比如省圖書館的文物、手札數據庫里,目前只制作了部分精品以饗讀者,還有大量的曲目、影像、拓片、譜牒等都還沒有在數據庫中收錄,很多珍貴的文化資源還沒有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3)數據庫社會效益有待提升調研中發(fā)現,目前各單位建設的數據庫,基本上都未對所有公眾開放,如省圖網站上的各個數據庫,一般用戶只能看到某個曲目、文物、譜牒等的文字性介紹和圖片,視頻資料只有合肥地區(qū)可以利用。各高校圖書館所建的19個數據庫,只有5個校外讀者可以瀏覽部分資源。本就有限的資源因缺少廣泛的社會宣傳,也只能為少數人所知所用,數據庫在宣傳與普及安徽文化方面尚有巨大的潛力可以發(fā)掘。(4)建庫標準規(guī)范必須統(tǒng)一由于所用的建庫軟件不一樣,數據格式標準不統(tǒng)一,造成已建成數據庫不同的結構、用戶界面和檢索方法、檢索結果形式也存在差異,為這些數據庫未來的整合和統(tǒng)一檢索設置了障礙。面對一個個數據庫,不僅要重復檢索,而且還要對檢索結果進行人為篩選去重,花費用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5)數據庫質量差距期待縮小由于各館建庫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方面的差異會影響到數據庫的質量,如有的館只建有文本型數據庫,沒有檢索功能;而有的館卻建有集文字介紹、音頻、視頻、動畫為一體的多媒體資源,且提供多個檢索途徑。在新技術不斷出現的網絡時代,數據庫的建設要考慮如何通過先進技術手段吸引用戶,方便用戶利用。因此,建庫工作對工作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建設方案的設想
1統(tǒng)籌規(guī)劃領導
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的建設涉及圖書館、檔案館、方志辦、文化館、博物館、黨史辦等單位的協作以及各級各類地方資源的收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從宏觀上加以指導和控制,應由安徽省政府以文件的形式成立專門機構,由安徽省文化廳主管,負責聽取建設情況的匯報,協調各方工作,負責或協助解決版權問題,統(tǒng)籌決策方方面面的事務。安徽省圖書館負責建設的具體領導工作,制定數據庫建設方案。高校圖書館和各級公共圖書館負責建庫,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等文化單位主要負責收集。安徽大學有徽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師范大學有皖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黃山學院有徽州文化資料中心,上述單位對安徽文化有多年的深入研究,因此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的建設,應該認真聽取這些院校專家的意見,制定詳細的、科學的、可操作的方案,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整,保證建庫工作的順利進行。
2建立保障機制
因為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為了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制定工作制度、分工職責、工作細則等;為了激發(fā)相關單位的積極性,同時保證數據庫的質量,要確立考核機制、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等,省圖書館負責指導和監(jiān)督。為了保障數據庫的長期建庫工作和使用維護,安徽省政府應該立專項,撥專項資金進行數據庫的建設工作,同時制定資金長效投入機制,規(guī)定每年一定的各級政府財政投入比例,從而保證建庫工作的持續(xù)穩(wěn)定開展以及后續(xù)的有效維護,保證數據庫建得好,用得好。
3確定收錄原則
安徽擁有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可以建庫的特色文化資源是極其豐富的,特色文化數據庫的建設,要確定以下幾點收錄原則:(1)收錄范圍要“全”。建庫的資源應該涉及與安徽有關的文化政策法規(guī)、戰(zhàn)略規(guī)劃、經濟、文化活動、人口、礦產、人文環(huán)境、地理地質、社會生產、歷史事件、歷史名人及其活動、歷史遺跡、民風民俗、宗教、制作工藝、文學、美術等各個方面。如安徽特色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地區(qū)時代背景和地區(qū)特有條件等[4]。(2)收錄類型要“廣”。既要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藝術、手工技藝、風俗等,也要有存在于竹簡、木牘、帛、陶瓷、紙張、磁介質等載體上的各種文獻,還有以實物形態(tài)存在的古建筑、古寺廟、古戰(zhàn)場、古墓、摩崖石刻、碑刻、字畫等。有實體的,有虛擬的;有動態(tài)的,有靜態(tài)的。(3)收錄標準要“?!薄0不瘴幕厣珨祿旖ㄔO的最終目的是為本地區(qū)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對有關地方文化的文獻資料的需求[5],只有這樣,這個數據庫才有建設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數據庫建設必須把握地域性這條主線,一定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安徽特色的文化資源予以收藏、整理、加工、入庫。(4)收錄時間要循“寬”。從時間上來說,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等各個時期的資源都要收集,既應包括各類歷史遺存,如譜牒文書、宗譜、族譜、古戰(zhàn)場等,也應包括近當代的各種文化資源,如近年出版的《千年徽州夢》、《徽州訪古》、《運漕史話》、《徽州往事》等圖書及地方志、年鑒、資料匯編、演出錄像、媒體報道等。
4統(tǒng)一建庫軟件和標準
建立安徽文化特色數據庫,是多個單位分工協作的過程,必須確定各個子庫的基本內容及主要承擔單位,選擇適合的應用軟件,制定和遵循數據庫建設標準,對數據庫的著錄格式、分類體系、通信標準、元數據標準、檢索語言標準、安全標準、評價標準等加以規(guī)范,以求得數據庫的標準化。鑒于安徽省圖書館的安徽文化數據庫已初具規(guī)模,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的建設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豐富數據庫內容,并給各共建館一個機構帳號,用于各館進行數據加工、制作和錄入;二是遵循CALIS《特色庫子項目本地系統(tǒng)基本技術規(guī)范》、《特色庫子項目元數據規(guī)范相關規(guī)則》等數據建設規(guī)范和標引細則建庫,不僅保證了數據庫的可靠性、系統(tǒng)性、完整性、兼容性,而且便于今后與全國各高校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6]。
5科學設計數據庫結構
一個好的數據庫,結構框架設計直接關系到資源的分類和利用效果。根據安徽文化資源的類型,筆者提出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的主體框架組成如下,具體欄目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增減和修改。其中音樂舞蹈包括安徽各地的民歌、小調、佛教音樂、道教音樂、花鼓燈、儺舞等的曲譜和視頻;戲曲雜技包括劇種介紹、演員小傳、珍貴唱段的視頻資料等;徽派建筑包括徽派建筑的介紹、圖片和視頻;工藝美術包括介紹安徽工藝美術的概況,各種工藝的歷史沿革、藝術特色、藝術作品圖片等;地方文獻包括地方文化法規(guī),以及地方志、家譜、譜牒、史籍文獻、地方年鑒等;宗教民俗包括安徽境內的道教、佛教、各地習俗、廟會等地方性活動;安徽刻書包括可查看刻書家名錄、藏書印鑒,可欣賞部分皖籍名家或皖人寫版鐫刻的墨寶手跡;歷史資源包括著名的歷史事件、歷史名人及其活動、手札、手稿、文學作品、字畫真跡圖片等;歷史遺跡包括安徽的歷史遺跡、遺址、石刻、碑文等。
6堅持共建共享宗旨
安徽特色文化數據庫建設要堅持協作、共建、共享的原則。各單位要明確分工職責以及在資源、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特點,在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發(fā)揮本單位的優(yōu)勢。省圖書館不僅要進一步加快本館特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進程,而且要指導各個子庫的建設單位開展工作。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單位重點做好資源收集,并協助圖書館做好建庫工作。圖書館應結合本地區(qū)的特色文化和具體分工,盡可能完備地收藏某一領域的文化資源,做好資源的數字化加工,通過目錄、摘要及全文分級瀏覽方式,對不同的圖書館讀者設置不同的閱讀權限,資源擁有建設館讀者可以看全文,其它讀者可以看摘要。同時,還可開展館際互借和代查代檢服務,滿足更多讀者的特定需求。
7重視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
不同的資源類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建庫方法,如對于一些紙質資源,直接使用建庫軟件比較簡單;對于一些戲曲唱腔等,需要進行攝錄、照相、記譜、文字撰寫、音像資料制作;對于古民居需要進行攝錄、照相、撰寫文字、繪制圖冊。因此,加工人員除了掌握圖書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技術、攝影技術、圖像處理技術、音頻處理技術等。省館不僅要組織開展專題技能和應用培訓,同時要建立QQ群或論壇等交流平臺,方便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和討論,共同提高數據庫質量。
8加強資源宣傳和用戶培訓
好資源必須要讓人知道,有人來用。讓人知道就要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讓它深入人心,讓公眾知道有這樣一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可以檢索利用哪些資源。當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人們都知道這個數據庫后,就要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教會用戶怎樣使用,這樣才能讓這個數據庫真正在文化軟實力提升中發(fā)揮作用。(本文作者:章靖平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