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研究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評價體系與學術規(guī)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來,藝術研究領域出現(xiàn)一些新的趨向,改革開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熱”和“文化熱”時期都曾經(jīng)頗受關注的宏觀研究,漸漸失去了至高無上的學術地位,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方法則日益受到學界重視。其重要標志之一,就是一批針對個案的田野考察成果問世并且得到學界廣泛認同,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可以視為藝術學研究的社會學和人類學轉向。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方法介入藝術學研究領域,使得相當一部分學者開始嘗試著運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領域極受重視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藝術現(xiàn)象,這一方法層面的變化對于中國目前的藝術學研究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二戰(zhàn)以來,文化批評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是令人矚目的學術熱點,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受到普遍質疑。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對中國藝術學研究的影響,也必然導致藝術學研究出現(xiàn)學術與文化視角的轉換。這個可能出現(xiàn)的最有理論價值的變化,我將在下一部分論述,這里首先想討論的是,現(xiàn)代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義不止于文化層面上研究視角的轉換,它還可能給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帶來另外兩個方面可能形成的變化乃至沖擊。
其一,是有可能導致目前的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研究重點和研究成果價值評價體系的根本改變。
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體系決定的研究者知識譜系的影響。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藝術研究一直比較重視理論層面的探討。經(jīng)由蘇俄引入的、從德國古典哲學這一思想路徑衍生發(fā)展產(chǎn)生的,以及作為其知識和思維方法背景的德國古典哲學本身,長期在包括藝術研究在內的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占據(jù)特殊的主導位置,因而,和這一理論背景相吻合的藝術本體論研究,以概念和范疇為核心的抽象的理論探討與分析,長期以來都是藝術學研究領域最受關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經(jīng)驗主義傳統(tǒng)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對具體對象的個案的、經(jīng)驗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這樣的研究取向,不僅僅是出于對西方學術發(fā)展不同趨勢的選擇,同時也蘊含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法對當代藝術研究的影響,在中國學術傳統(tǒng)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整體性的、玄學研究路向,恰與德國古典哲學形成有趣的呼應——所謂“小學”在中國的學術傳統(tǒng)中,顯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樸學”也被后世的學術史家解讀成是由明入清的漢代知識分子對嚴酷現(xiàn)實的逃避,以及對清代統(tǒng)治者的消極抵抗。
改革開放以來,蘇俄引進的僵化理論教條漸漸喪失了獨斷地位。但是整個教育體系以及學術研究群體的知識體系的轉變并不能同時完成,因而學術研究基本趨勢的轉變,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滯后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開放之初理論界需要新的思想資源用以突破舊的蘇俄教條的禁錮,觀念和理論層面的創(chuàng)新顯得特別重要,因之出現(xiàn)一大批偏重于觀念與理論探討的研究文獻,也是時代的要求??上碌乃囆g觀念與理論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撐,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觀念與理論拓展的歷史任務,整個國家的藝術科學研究水平,并不會僅僅因為觀念與理論的更新而有明顯的提高。
以1999至今這三年里的戲劇學研究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統(tǒng)計,最近三年戲劇學研究文獻里,基礎理論與范疇、規(guī)律的研究不可思議地占據(jù)了相當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開發(fā)表的研究性論文里占到1/3左右。對戲劇基本特征、基礎理論和普遍規(guī)律的探討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學術界將如此大的精力用于這類純粹理論性的探討,卻不能算是正?,F(xiàn)象;其中更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是,從事這類基礎研究的學者,多數(shù)身處并不擁有掌握研究資料與信息方面優(yōu)勢的中小城市或非專門研究單位。誠然,戲劇研究領域史的研究以及具體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開史的考證,這類研究也主要是對戲劇整體時代特征或藝術特征的討論,當然也包括一些群體研究或類型研究,其中“論”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關注。在戲劇史研究領域,元雜劇尤其是關漢卿研究較受重視,中國現(xiàn)代戲劇和外國戲劇研究領域,最主要的個案研究是對和莎士比亞的研究,對這兩位劇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幾乎是其它同一領域劇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總和,然而對這些重要劇作家的研究,包括關漢卿研究在內,有關劇作主題、作品性質、人物形象和作品風格的辨析與討論占有最大的份量。有關這些重要劇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個人獨特見解的優(yōu)秀論文論??,葰g桓鑫薹ɑ乇艿氖率凳牽渲兄遼?0%以上的論文和論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現(xiàn)有文獻以外的材料,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樣的研究從“知識的增長”這一學術發(fā)展角度上看,貢獻幾乎等于零。通過提交給國際性學術會議的論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國內學者的論文選題與境外學者之間的巨大差異,清晰可見。
我不敢斷定戲劇學研究領域存在的這種現(xiàn)象可以毫無保留地推之于整個藝術學研究領域,但是我相信從整體上看,要說中國目前的藝術學研究仍然流行重視抽象、宏觀的理論研究,輕視經(jīng)驗的、個案的實證研究的學風,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么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方法在近代的興起,就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那就是個案的、經(jīng)驗性的實證研究,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應該成為藝術學研究的主體。只有戲劇學乃至整個藝術學研究的重心轉向實證的、個案的研究,理論與觀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說,現(xiàn)代社會學和人類學方法對田野方法的重視,完全可能使國內藝術學研究轉向更注重個案研究和經(jīng)驗性研究,同時給予這一類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評價。這樣的轉變無疑將逐漸引導整個研究風氣的轉換。
其次,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的引入,對于強化國內藝術學研究的學術規(guī)范,將有可能產(chǎn)生直接影響。
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強調個案研究與研究者直接經(jīng)驗的價值,但同時更強調研究過程的規(guī)范、成果表述的規(guī)范,其中也包括經(jīng)驗描述的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不僅僅是學術積累的需要,也是使學術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學價值的需要。換言之,在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是在通過規(guī)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學。這樣的研究取向對于中國目前的藝術學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中國的藝術學研究分為兩個重要群體,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學者以外,還有更大的一個群體身居文化部門所屬的藝術研究機構。以戲劇學研究為例,后一個群體的規(guī)模顯然要超過前一個群體,而且由于與戲劇創(chuàng)作演出的實際接觸較多,在經(jīng)驗性的實證研究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然而無可諱言,這個被習稱為“前海學派”的學術群體長期以來偏重于戲劇藝術實踐,雖然相對而言具有比較注重經(jīng)驗研究的優(yōu)勢,也擁有許多第一手的珍貴的學術資源,重視藝術的當下性,但是由于不夠注重學術規(guī)范,因此很難得到學術界應有的承認。多年來,境外數(shù)以百計的人類學和社會學領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學者相繼來到國內,他們在與這個群體的接觸交流過程中獲益匪淺,文化部門所屬的許多學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過境外學者的轉述,才為外部世界和主流學術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緣于“前海學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規(guī)范化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換言之,經(jīng)驗性的研究以及對經(jīng)驗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過規(guī)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現(xiàn)出來,才擁有足夠的學術意義,才會得到主流學術界的認可,才可能充分顯現(xiàn)其學術價值。
因此,借鑒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鑒和汲取人類學和社會學家從事田野研究時遵循的學術規(guī)范,將會有效地彌補“前海學派”學者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弱項,使這個學術研究群體掌握的大量感性資料與經(jīng)驗性材料,通過更多途徑進入當代主流學術界的視域,藉此改變藝術學的研究重心。因此,對于中國藝術學研究而言,進一步注重學術規(guī)范,使被稱之為“前海學派”的這個研究群體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將給中國的藝術學研究帶來深遠影響。
二研究視角的轉變
當然,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對中國當代藝術研究最具學術意義的影響,還是要首推它可能帶來的文化層面上的研究視角的改變。
中國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藝術學研究大致始于20世紀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學研究一樣,它之受到西方學術的刺激與影響是無可諱言的。在這一影響過程中,西方學術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打下了鮮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視角,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簡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學主要是在歐洲的文化傳統(tǒng)和解決歐洲社會遇到的問題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而且隨著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擴展,自覺不自覺地呈現(xiàn)出歐洲中心的世界觀,這種具有鮮明西方色彩的歐洲中心的人文科學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留下它的痕跡。在研究與品評中國本土藝術時,人們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習慣運用的藝術標準,比如說以西方音樂體系評價中國本土音樂,以西方戲劇理論解釋中國戲劇并且試圖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國本土戲劇,把油畫的教學體系搬用到中國畫的教學中,等等。這樣的現(xiàn)象存在于藝術學的多個領域,換言之,西方比較成熟的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整體植入,確實在中國藝術學研究的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這種整體植入的結果與中國本土藝術以及中國人的情感經(jīng)驗之間的距離,始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癥結。
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引進,卻給我們一條走出這一癥結的路徑。
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田野方法,而且還包含了至關重要的文化多元觀念。雖然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起源都帶有強烈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但是二戰(zhàn)以后,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觀逐漸成為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主導思想,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原來受到歐洲中心主義文化觀影響最深的研究領域,現(xiàn)在則相反成了對歐洲中心文化觀形成最猛烈沖擊的領域,成為最堅決地推動文化多元觀和消解歐洲中心論的學術領域。這一思想方法的變化對田野研究的影響非常之深遠,而這種非常之符合當代世界潮流的學術方法的引進,對于后發(fā)達國家尤其重要,因為越是后發(fā)達國家越是需要通過文化多元觀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視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因此,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領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爾根時代的學者那樣,抱著了解人類童年的文化優(yōu)越感,把非西方社會視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因而能夠更客觀地認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差異,在解釋它們的歷史與現(xiàn)實時,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互相尊重。而這樣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視角以外,多年來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還存在一個尚未得到學術界重視的研究視角,那就是一種過于貴族化的藝術觀仍然占據(jù)著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觀念不僅僅意味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藝術活動不能以同一種標準來衡量和評價,同時也暗含了另一種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們的個人興趣,以及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作為衡量所有文化行為的唯一標準。
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們將他們的考察對象,從長期以來擁有文化特權的上流社會轉向更廣闊的草根階層時,還伴隨著思維模式的改變。事實使人們更清晰地意識到,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念體系雖然會有很大的差異,卻各有其合理性;他們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過其自身的價值系統(tǒng),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有意義的解釋。在藝術領域更是如此,藝術在本質上意味著人們用以情感交流與表達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階層的人們各自的情感交流與表達方式,在這一生活與文化圈內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對民間草根階層的藝術、趣味與審美活動的歧視和改造,強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貴族自以為是的藝術觀與審美趣味,正是現(xiàn)代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的禁忌。
在中國藝術學領域,這種文化貴族心態(tài)隨處可見,比如我們完全有理由對人們長期以來習焉不察的“采風”這樣的辭匯產(chǎn)生強烈的質疑。確實,如果說最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藝術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對于那些地域色彩鮮明的民間藝術活動并不是毫不關心,那么很難否認,創(chuàng)作與研究者們經(jīng)常是以“采風”的態(tài)度去關注和研究民間藝術活動的。人們慣于使用“采風”這樣的辭匯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兩個方面的信息。從歷史上看,“采風”的制度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jīng)基本形成,它隱含了官方與民間二元且以官方為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從現(xiàn)實的情況看,“采風”意味著藝術家和藝術研究只關注民間藝術活動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的價值。因此,“采風”的實質,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貴族的立場上對民間藝術活動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實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幾十年里,地域色彩鮮明的和非主流的藝術樣式和優(yōu)秀藝術作品,經(jīng)常被主流藝術用以為創(chuàng)作的材料,回顧近幾十年的藝術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有世界影響的優(yōu)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處理本土民間藝術元素的產(chǎn)品。然而,在民間藝術活動被大量地用以為創(chuàng)作材料而遭到掠奪性開采的同時,它們本身卻仍然被視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視為必須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擁有藝術價值的對象。
以“采風”的心態(tài)從事本土與民間藝術研究的學者,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對象自身的獨立存在以及內在文化價值。因此,研究者變成了專事獵奇的旅游者,對于民間藝術對象的關注只限于與“我們的”藝術活動的差異,而并不真正關心這樣的藝術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創(chuàng)造了它們的人們究竟具有何種價值和意義。從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們應該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種藝術樣式、多種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異的倫理道德和習俗對于它們的主體自身的價值與意義,致力于在這些獨特的藝術與生活的原生環(huán)境中,還原它們的內涵。這樣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風”式的官方和貴族文化心態(tài),才能獲得對民間藝術真正具有文化價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國目前的藝術學研究亟需借鑒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田野方法,摒棄西方中心與貴族趣味對民間話語空間的擠壓。
三一個實例:路頭戲
如果我們的藝術學研究能夠更多地注重對現(xiàn)代人類學與社會學方法的借鑒與引進,尤其是徹底改變歐洲中心主義與貴族主義文化觀,那么對諸多藝術現(xiàn)象的研究與評價,都有可能出現(xiàn)根本性的改變。在我的研究領域,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說明研究視角的改變所產(chǎn)生的影響,那就是對臺州戲班大量演出的路頭戲(或曰提綱戲、幕表戲)的研究與評價。
近幾十年戲劇研究領域幾乎完全沒有對路頭戲的研究,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路頭戲卻可以說是中國戲劇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歷史,也許可以追溯到戲劇起源的年代。路頭戲之所以長期被戲劇研究人員們忽視,是由于它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為從上而下的“戲改”的主要對象之一。而對路頭戲的批判,其理論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對路頭戲的批判與其說出自藝術的原因,還不如說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簡單的演劇方法,然而它并沒有像同時代其它那些更為粗糙、原始與簡單的民間藝術那樣獲得尊重,它從一開始就被看成是創(chuàng)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對象,直到現(xiàn)在,在多數(shù)當代戲劇史家們的眼里,路頭戲之受到批判乃至遺棄,仍然被看成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然而,當我們通過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討路頭戲的存在以及它的意義,就會清楚地看到,像路頭戲這樣一種有著千百年悠久傳統(tǒng)的演劇方法,它之所以會受到眾口一辭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遺棄,正由于長期以來西化的和貴族的文化視角在藝術學領域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
路頭戲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圍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戲改”工作的政府官員,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較高的、經(jīng)常接觸甚至直接參與話劇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知識分子,排除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在某種意義上,“戲改”簡直可以說就是在用西方的、話劇的戲劇觀,居高臨下地改造中國本土戲劇。像路頭戲這種本土色彩濃厚的傳統(tǒng)演劇方法,與這些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戲劇學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頭戲的演劇方法被后來的國辦或準國辦的戲劇表演團體遺棄,還有另一層因素,那就是長期以來衡量藝術的標準是由傳統(tǒng)詩學基礎上培養(yǎng)的文人決定的,雖然傳統(tǒng)文人最終接受了元雜劇和明清傳奇,卻始終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種“花部”戲劇劇種,同時也難于充分認同民間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口傳文學的價值。文人趣味在中國戲劇領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現(xiàn)象,并沒有因為1950年代的社會急劇變動而真正有所變化,反而因為劇團國家化而在制度層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學性和音樂性方面很難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頭戲,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們看到,如果說晚近一個世紀的藝術學研究受到歐化的和貴族的這兩種文化偏見的左右,那么路頭戲的遭遇具有作為樣本的罕見的深刻性,路頭戲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與遺棄,正是由于同時受到這兩個方面的夾擊。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書中所敘述的那樣,路頭戲至今仍然是臺州戲班最主要的演劇方式,但這種承繼了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演劇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續(xù)至今,并不是因為路頭戲演出過程中大量的即興創(chuàng)造在戲劇學層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給定情境與表演者個人創(chuàng)造之間巧妙和平衡,以及潛藏在它的即興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員之間、演員與樂隊之間的互動與內在張力,而竟然是因為在本土的戲劇市場里,戲班最適合以這樣的演劇方式營業(yè);并且,由于在晚近幾十年里路頭戲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影響較為明顯的民間戲班,路頭戲的演劇方式也正在被棄用。
有關路頭戲的藝術魅力,我已經(jīng)在書中做了初步的探討,將來還會做進一步的研究。這里我只想通過它的遭遇說明,擺脫歐洲中心的和文化貴族的偏見對于中國當前的藝術發(fā)展以及藝術學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徹底轉變研究視角,路頭戲的藝術價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評價;進而,也許還有更多的藝術現(xiàn)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視角加以重新審視,給予重新評價。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田野研究只是一種方法,雖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現(xiàn)代人類學與社會學特有的研究路徑,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個人的研究體會,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藝術學領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諸多需要注意的問題。
藝術學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標之一,就是考察藝術活動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自然生成、發(fā)展的性狀。當然,對象的性狀總是會在與外界的不斷互動過程中經(jīng)常變化,然而這樣的變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與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響而發(fā)生的變化,有質的區(qū)別。仍然以戲劇在晚近五十年的變化為例,雖然歷史上中國的本土戲劇始終在民眾審美趣味變化的背景下持續(xù)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是正由于這樣的變化是在戲劇創(chuàng)作表演的主體與觀眾的互動之中緩慢而自然地發(fā)生的,因此無論如何變化都不足以出現(xiàn)背離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結果;然而1950年代戲改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戲劇經(jīng)歷了劇烈變化的這一改造過程中,觀眾甚至是劇團內部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沒有話語的權力。因此,中國戲劇的自然狀態(tài)之必然受到破壞,就是可想而知的。在這里我們看到一種外來的文化價值觀是如何被強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終會產(chǎn)生臬的結果。它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值得好好記取的教訓,同時還給從事藝術學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難。
這就是我們今天從事藝術學的田野研究時面臨的特定境遇,就像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幾乎所有藝術領域那樣,本土藝術在外來的文化價值觀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這一文化現(xiàn)實,使得從事藝術學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須非常小心翼翼。藝術學的田野研究面對的研究對象不是無感覺的作品而是具體的人的行為,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在社會身份、知識背景與生活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差異、尤其是趣味的差異,很容易被處于弱勢地位的民間藝人理解為知識與藝術見解的優(yōu)劣,研究者在從事田野工作時,很容易被研究對象視為強勢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對被研究者產(chǎn)生不可預計的影響,而這樣的影響,足以改變研究對象的原生態(tài)。
需要指出的是,在藝術學的田野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入侵者,極易對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間藝術本體造成損害。現(xiàn)代人類學家喜歡說“我們的身體就是人類學研究的工具”,強調田野考察過程中研究者應該融入研究對象,在與對象的互動中體察對象及其可能發(fā)生的變化,但是在中國藝術學研究這個特殊的領域,我認為研究者應該盡可能做一個客觀和外在的觀察者,盡可能克制影響對象的沖動,因為保持本土藝術的原生態(tài)的意義,可能比改變它要重要一百倍。當然,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是無可避免的,只不過清醒地意識到這種影響可能導致的負面效果,自覺地將自己的影響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無疑是從事藝術學的田野研究時必須遵守的職業(yè)操守。
其次,我希望強調藝術學的田野研究作為一項藝術學研究的價值,盡管我們可以借鑒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這樣的研究指向應該是藝術學的而不能僅僅是人類學或社會學的。更直接地說,用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從事藝術學研究,應該是研究的重點。
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圍和研究目標,不同學科的關注重點并不相同,因此,當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田野方法被引進到藝術學研究領域時,人類學與社會學所關注的那些問題,也很容易同時被帶入藝術研究過程中;或者說,研究者的關注重點可能會發(fā)生偏移,也許那些從藝術學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問題反而被忽視了,這樣一來,研究很容易演變成對于藝術、藝術活動的人類學或社會學研究,而不再是藝術學研究。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當然仍有其價值與意義,然而它的價值與意義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坦率地說,這類研究即使再有價值和意義,也不是藝術學研究。它不能代替藝術學研究,也不能幫助我們解決藝術領域最值得關心的問題。
我在從事臺州戲班的田野考察時經(jīng)常提醒自己將藝術層面的問題作為主要對象,不僅是由于我一直受到的是藝術學研究的訓練,因此只有藝術學問題才是我在專業(yè)領域范圍有能力研究和回答的,而且也只有藝術學領域的問題才是我所真正應該去關注和感興趣的。舉例而言,我的研究中涉及到許多有關宗教與民間祭祀、民間信仰方面的現(xiàn)象,我當然知道從人類學或者社會學角度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剖析是非常之必要的,但是我的研究仍然會相對地集中于這些現(xiàn)象與民間戲班的運作和表演、與當?shù)赜^眾的欣賞之間的關系,將這些現(xiàn)象與戲劇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小心地剝離出來,分析它們對戲班以及戲劇活動的藝術方面的影響力,尋找這些現(xiàn)象與近二十年臺州戲班的繁榮與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同樣,當我剖析和研究戲班的內部構成以及戲班內部的人際關系時,不僅把戲班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亞群體看待,同時更注重把它們看作一個關乎戲劇藝術的群體看待,這樣的研究當然明顯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
繡品在水鄉(xiāng)新婚的妝備中占據(jù)得相當廣泛,在整個婚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早在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①,秦漢以后,“妻妾衣服,悉皆錦繡”②成為風尚;宋代,皇家專在蘇州設立“繡局”,征收繡品;從明清到民國,刺繡已成為蘇州姑娘的“必修課”,幾乎“家家有繡棚,戶戶有繡娘”。蘇州人在托媒擇偶時,都要看對方姑娘的繡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聰明靈巧。這些繡品不是婚俗中的硬件,它是附在硬件上的小件,是姑娘人品的折射,是傳統(tǒng)的習俗思想的物化形態(tài),不可或缺。
水鄉(xiāng)婚俗是一個系統(tǒng)習俗,因有“六禮”③的傳統(tǒng)習俗貫穿始終,故有其深刻的人生寓意,在婚禮的所有細節(jié)和過程中將祈福、求子、驅邪的傳統(tǒng)習俗融合其中。作為習俗的物化形態(tài)——婚俗繡品承載了這些善良、美好的愿望,民間藝人們則圍繞這三個方面設計出了不同的繡品形態(tài),以及豐富多彩的刺繡圖案。
祈福
“福祿壽”,福居首位,足見福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年節(jié)之日要祝福,喜慶之日要祝福,在人生大事——結婚這一場面上更是極盡能事,處處祈福。繡品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美術的形式)來表現(xiàn)這個愿望。
在水鄉(xiāng)婚禮場合最顯眼的被面,因為嫁妝在結婚當日先在女家陳列,要“鋪行嫁”,謂之顯被,故最招人眼。絲綢繡被從八條到二十條不等??戳献拥咨牟煌C以不同的圖案,構成不同形式的圖案式樣。
被面以鴛鴦戲水圖案居多,鴛鴦身上各部分的配色雖不盡相同,但都不外乎紅、綠、黃三個主色調,變化在于某一色彩的三至四個層次的漸變,或某一色彩的鄰近色的穿插(如綠和湖藍、淡黃和中黃、橘黃等),色彩的變化因素比較多。鴛鴦的動態(tài)也各異其趣,有的同向而游,游在前面的回眸顧盼;有的對向戲首,私語竊竊;有的貼身同進,耳鬢廝磨。不同的動態(tài),搭配不同的落花流水紋,有的水紋動感十足,有的則曲波微漾;在鴛鴦的旁邊再配以象征富貴的牡丹紋樣及各色花草,同樣的花草內容再以角隅紋樣的形式繡制在被面的四角。有的被面的四角則配以蝙蝠和云氣的紋樣,通常以五只蝙蝠代表“五?!??!渡袝ず榉丁吩弧拔甯#簤?、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在民間五福則是“福、祿、壽、喜、財”的象征。
為何在婚俗繡品中鴛鴦圖案用得多?一般認為其象征了夫妻愛情的忠貞不渝,但其更有古老而深刻的含義:鴛鴦屬雁形目。古代農民冬則居邑,春則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來而以為禮,雁來則祀高媒,皆可見嫁娶之時節(jié)。在六禮中,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都要以雁為禮,一是取雁南來北往順乎陰陽,象征陰陽和順;一是象征愛情忠貞。其初始來源是與季節(jié)有關,以雁為禮限定了婚禮的季節(jié),在農耕文明時代,秋末至春初是農閑季節(jié),因收成有余才有能力置辦婚事。
在新床的正上方的紅色帳沿上,繡制了喜鵲登梅枝的圖案,兩只活潑的喜鵲在梅枝上歡快鳴叫,這是“喜上眉梢,開門見喜”的隱喻。
在婚禮上,新娘穿的“踏婿鞋”“禮儀鞋”和由蝙蝠、壽桃、荸薺、梅花等紋樣組成的“福壽齊眉鞋”,以祝愿新婚夫妻“福壽雙全”“舉案齊眉”,還有一種由玉蘭、海棠、芙蓉、桂花等圖案組成的“玉棠富貴”鞋,寓含著為新婚夫婦祝福的吉祥之意;婚后穿的“鳳穿牡丹”和“梅蘭竹菊”等圖案組成的花鞋,意為富貴、純潔和守貞的意思。
婚俗中的繡花鞋,圖案設計古樸,色彩鮮艷,針功細膩,水鄉(xiāng)農村的繡花鞋,更是鞋形別致,鞋形如船,喻路路通,除實用價值外,其圖案式樣代表了人們樸素的美好愿望,閃現(xiàn)著水鄉(xiāng)婦女的智慧和藝術天賦。
同樣的花草刺繡圖案也出現(xiàn)在了婦女的貼身之物——肚兜上,各式花草,荷花、荷葉還有蝴蝶等組成了肚兜的主體刺繡圖案。
求子
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識強烈,在各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在水鄉(xiāng)婚俗的繡品上也表現(xiàn)得較為豐富,如前文述及的被面,有以金魚為主體圖案刺繡的,金魚以五六條不等,形態(tài)、大小不一,動態(tài)各異,輔以水草、花卉及曲折水紋。同樣金魚的圖案還表現(xiàn)在婦女的私密之物——肚兜上,當然是兩條水中戲鬧的金魚。
早在上古時代,魚已成為瑞應之一。《史記·周本記》上載有周王朝有鳥、魚之瑞。古人又認識到魚的繁殖能力強,魚離不開水。元代劉庭信《新水令·春恨》云:“幾時能夠單鳳成雙,錦鴛作對,魚水和諧?!焙笫浪旆Q夫婦和好為“魚水合歡”,肚兜上繡制的兩條金魚,正暗喻了合歡和傳宗的意思。
這是求子意識在動物圖案中的反映,在植物的花草圖案中也有這個意識的出現(xiàn),在繡制鴛鴦為主體的被面上,在牡丹花紋的中間穿插了一株姿態(tài)婀娜的草,它在牡丹的花枝間前后左右穿行,直至竄到牡丹的最上方,結出一個沉甸甸的穗子,上面結滿了累累籽實。這些籽實的繡制技法有別于其他紋樣的技法,其他紋樣都以平針繡出,而這些籽實卻以打籽的技法繡制這顆沉甸甸的穗子,也暗喻了強大的生殖能力。文化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野生物種的繁殖力都非常強,如稻田中的稗草,總是除不盡,還處處結起來。
最直截了當?shù)那笞右庾R,當推麒麟送子的圖案。這個圖案有的也繡制在了新床正上方的帳沿正中,畫面是一個男孩騎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蓮,一手抱笙,寄“連生貴子”之意,古人認為麒麟是“音中鐘呂,步中規(guī)矩,不踐生蟲,人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池”的“仁獸”,掛在新房中祈求夫婦早生貴子,連生貴子。據(jù)傳,孔子的出生就是麒麟送子的結果。
在上述的繡品圖案中,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動態(tài)各異的水紋,除了圖案形象的寫實情節(jié)需要以外,水紋圖案還具有更深層次的原始圖騰意義?!对娊?jīng)》的《衡門》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聞一多先生認為古時男女幽會多在依山傍水之地,好行秘事,所以山和水叫“密”,水或叫“泌”,“泌之洋洋”含有此義。魚代表了兩性關系和生殖,而水與魚關系密切,所以對水的原始崇拜也正因為了水(魚)的生殖力和生命力。
驅邪
中華民族納吉驅邪的文化思想,在博大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中都能找到其物化的具體形象,水鄉(xiāng)婚俗中的繡品也不例外。
以鳳凰登梅枝為主體圖案的絲綢被面,在梅枝旁還繡制了象征剛正、清廉的君子之風的竹子,梅竹二君子相依相伴,引來彩鳳雙飛翼,象征貞潔和美好的夫妻感情。
同樣,鳳凰也出現(xiàn)在枕套的刺繡設計中龍鳳呈祥的圖案:大紅的面料上,用黃線和金絲線繡制的蛟龍(黃線繡龍的外輪廓,金絲線繡龍鱗),蛟龍腳踩如意朵云,龍首朝下,龍尾朝上,是一條降妖除魔的蛟龍;一只以藍、綠色為主調的彩鳳則口銜牡丹回首呼應。
“鳳凰一出,天下太平”,枕套圖案有以雙鳳設計的,鳳穿牡丹:兩只色彩各異的鳳,互相顧盼,動態(tài)造型適合了枕套的長方形設計,邊框再繡以瑞氣云紋,圖案中心是一朵雍容華貴的紅牡丹。
象征吉祥長壽的也出現(xiàn)在新婚枕套的設計中,一般都是兩朵,再飾以曲折飄逸的綬帶。
還有掛于新床上方帳沿中間的發(fā)祿袋,從整體造型到花樣繡制,整個工藝稍微復雜一點。發(fā)祿袋造型有如意加花瓣結合的,有單個如桃子形狀的,有六角加花瓣形的,其下方及兩旁都掛有各色絲線束成的流蘇,袋面上繡制以各類花草、石榴、葡萄等多子瓜果,蝙蝠、喜蛛、萬字符,局部部件制成如意、花瓣、綬帶造型,外輪廓邊以金絲、花線繡成,發(fā)祿袋上出現(xiàn)了多種含義的象征物,也就集合了多種美好的愿望。
據(jù)記載,宋代時蘇州有一條“繡花巷”,集中了專門為刺繡制作花線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種色澤的花線,加上每種色區(qū)分各種深淺層次,合計達700種之多,真是萬紫千紅各色俱全了;蘇州一帶,當時專門有一種稱作“繡娘”的職業(yè),從事刺繡教習工作,同時她們還要刺繡自己的嫁妝,并且要制作很多帶有刺繡的工藝品,以便出嫁時送給男方的親友。這些待嫁時制作的鄉(xiāng)繡品閃爍著水鄉(xiāng)新娘的聰慧。姑娘的閨中繡品,如荷包、香囊、扇袋、鏡帙、眼鏡套乃至裙袍、披肩、襯衣、鞋帽等都成了陪嫁中不可少的物品。這些繡品常以花鳥山水為題材,常常含有吉祥的寓意。
結語
在漫長的歲月里,水鄉(xiāng)婚俗繡品造型及繡品圖案,除了吉祥圖案審美特征外,還滲透進了水鄉(xiāng)文化的許多特征,如水文化、魚文化、蠶桑文化、船文化等的印記。這些文化印記的滲透,使得這些婚俗繡品更加體現(xiàn)了吳地人綿柔、雅致的性格特征,同時也使得這些藝術品顯得更加精致、雋永。
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xiàn)民族歷史的一套完整的藝術形式,一些地方民俗文化更是體現(xiàn)了鮮活的地方歷史,人們通過這些直觀可感的完美形式,表達了對幸福美滿生活的熱切渴望。
內容摘要:水鄉(xiāng)婚俗是一個系統(tǒng)習俗,婚俗中的繡品是習俗思想的一種物化形態(tài)。它承載了人們祈福、求子、驅邪的善良愿望,繡品圖案融進了水鄉(xiāng)文化的許多特征,這些吉祥圖案體現(xiàn)了鮮活的地方歷史,也是表現(xiàn)我們民族歷史的一套完整的藝術形式。
關鍵詞:婚俗繡品圖案文化吉祥寓意
注釋:
①引自漢·劉向說苑.
漢字中有許多字型是對稱結構的,反映出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思維。它表現(xiàn)為許多漢字都是由對稱的結構組成,如“林”,雙木為林;“從”,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隨謂之從;“炎”,一火之謂火,火多謂之炎;這些形體都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字符組合而成,集合以后就產(chǎn)生一種新的意思,這種獨特的對稱形式,往往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
同時,漢字是一種以線條為基本組成部分的文字,線條組合的豐富性和穩(wěn)定性也決定了漢字造型的靈活和穩(wěn)定,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結合。靈活之中顯得穩(wěn)重,對稱之中表現(xiàn)和諧,漢字線條的這種獨特的特征帶給漢字的就是一種“骨”,這是一種從漢字本源所散發(fā)出來的“氣”。
二、漢字具有形象意境之美
這是由于漢字的字型是以象形為基礎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象形字時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币簿褪钦f,隨著事物彎彎曲曲的樣子把他勾畫出來。日;太陽的輪廓是圓的,而且高掛在天空,不斷的發(fā)光發(fā)熱,所以古人就把“日”簡略成為一個圓形,中間一點。月,畫成一個彎彎的形狀,因為古人看到的月亮在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彎的,所以古人將月亮畫為輪彎月來表示。在中國人的眼中,線條不僅僅是線條,而是含有更多內在的東西,如八卦,“一”代表的陽是,“一一”代表陰,用這二種符號就組合成為代表萬事萬物。中國的儒、道兩家有一個共同的基本觀點,就是說自然和社會的事物雖然紛繁復雜,但卻都是由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原始材料按照一個基本的規(guī)律組合而成的,既所謂的太級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漢字就是多用象征的手法把事物化繁為簡,以最簡單、平易、意象的藝術手法來完成人的思想。例如:一木為木,二木為林,三木為森,形象生動。中國漢字講究一字傳神,人的無限思緒往往短短三五字就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如“龍”字,中國是個崇拜龍圖騰的國家,在草書中的龍,就是一條張牙舞爪飛騰的巨龍的形象,因為這個字的意境深遠,我們透過這個飛騰的龍字看到的是中國先民的精神崇拜和中國古老的文化。
三、漢字潛藏的文化之美
1.哲學思想
在漢字中的很多字形都蘊含著一些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我們先來看看漢字中最簡單的“一”字,首先從“一”字的含義上來說,許慎在解釋“一”的時認為:惟初大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段玉裁進一步解釋到:有一而后有二,元氣初分,清輕陽為天,重濁陰為地。正像《周易》上所說的“天一地二”,“一”是天之數(shù)也,“二”是地之數(shù)也,中國的先民就是這樣把漢字溶入了更深的內容和意義,把漢字同萬事萬物聯(lián)系起來。在古代的漢字藝術中,有一種表現(xiàn)形式叫“計白當黑”,其實里面蘊涵了古人的“有”“無”的一種哲學思想,如齊白石畫蝦但不畫水,而是用空白的紙面做水,他的蝦給人看了以后感覺有種鮮活感,他以“無”表現(xiàn)“有”,把空白的空間留給觀者,用他們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填充,去意會白紙中的水,以“道家”的思想來解釋,畫出的蝦就是“陽”,留下的空白的水就是“陰”,這樣就在對立中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美感
2.倫理思想
(1)做人思想。在古代,人們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最關鍵的東西,只有他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很高,才能擔負起治理國家天下的重任,也是所謂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如“信”,《說文》解釋:“信,誠也,從人言”就是人說的話要真實,如果一個人講話不真誠,就達不到做人的基本原則,他就是不一個真正的,為大家所認同的“人”?!叭省保墩f文》:仁者,親也。從人二?!吨杏埂方忉專喝收?,人也。也就是說,做人要做一個有愛心,有信用,能夠對別人以幫助的人。中國易學有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曰之日月:立地之道,曰之剛柔:立人之道,曰之仁義??梢姽湃藢⑷柿x作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標準來對待,
(2)禮教思想。古時的禮教制度非常嚴格,如“君”,《說文》:“君,尊也。從尹,發(fā)號故從口”意思就是說,所謂“君”者,就是發(fā)號口令的人,慢慢的“君”字就成了統(tǒng)治者的代名詞?!俺肌本褪且粋€被統(tǒng)治者的形象,“臣”是一個側目、曲身、俯首稱臣的人。在古時候,作為臣子,從來不能用目光與君王正視,這樣做回被視為不敬,對君王所說的話就要無條件的接受,這就是古時的君臣之道?!靶ⅰ笔俏覈粋€很重要的思想,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說文》解釋:孝,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也?!靶ⅰ痹谖覈怯泻苌畹乃枷敫模优㈨槻拍芗彝ズ湍?,家庭和睦才能國家穩(wěn)定,國之本在于家。
漢字經(jīng)歷幾千年的發(fā)展,它記錄了中華民族成長的歷史,它包含著太多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思想,這其實就是漢字富有如此魅力的根源。漢字反映了民族心理,表現(xiàn)出了民族性和民族特征,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1]蕭啟如.從人字說起.
[2]宗白華.神奇的漢字.
[3]蕭元.書法美學史.
[4]李澤厚.美學三書:美的歷程.
[5]宗白華.美學散步.
[6]王力.古代漢語.
關鍵詞:女性藝術;弗里達·卡洛;美麗與神秘;情感與病痛
Abstract:Frieda·Carlowtakespainter’satthesametimealsototakeapersontohavesuchmentaldisposition;Thechivalrouspersonanddaresfacingthehumanbodytosuffer,tosurprisedandspecialbeingpartialto,bright,intelligent,sexyshealwaysattractiveandhasmanysweethearttotheman.Sheisalwaysputtingonmagnificently,likesputtingonfashionablyspeciallytowstheplacetheMexicanlongnationalityfashionableclothing,regardlessofwherearrives,shesoisalwaysnoticeable.
keyword:Feminineart;Frieda·Carlow;Beautifulandmystical;Emotionandindisposition
前言
弗里達·卡洛(FridaKahlo,1907~1954),是一位美麗的、才華橫溢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墨西哥女畫家。
弗里達的一生聽起來就像是斯科特·菲滋杰拉德的小說一樣,引人入勝。既悲慘又與糾纏她終身的病魔作斗爭。6歲患小兒麻痹癥不良于行,正值18歲花季的弗里達在放學的路上又遭車禍,幾乎“粉身碎骨”。她被一根金屬棒刺穿,脊梁折斷3處,鎖骨,第三、第四根肋骨斷了,右腿有十一處;骨盆有三處破裂,還有一只腳骨折。從那天起直至生命結束,這以后的29年里,弗里達一直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之中。她渴望要一個孩子,但那破裂過的骨盆常常引發(fā)流產(chǎn),以至于做了至少三次人工流產(chǎn)。奇跡般地逃出死亡的她,一生至少經(jīng)歷了32次大小手術。生命中的許多時間在病床與輪椅中度過。她有整整一年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穿著由皮革、石膏和鋼絲作成的支撐脊椎的胸衣。惟因如此,她的許多畫作是在病床上完成的。病痛與死亡的巨大陰影遮蔽著她,讓她用她的畫筆捕捉了它們,用它們來隱喻生命中的愛與恨,展現(xiàn)自己支離破碎的情感和恣意豐富的一生。她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約兩百件作品,其中約三分之一是自畫像。她的畫傳承了純正質樸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的血統(tǒng),發(fā)揮了墨西哥民族獨特的“生”與“死”的主題。病痛與死亡并沒有因此讓卡洛在追求愛情方面遜色于人,她多姿多彩的愛情生活是世人無法望其項背的。
鮮活、聰明、性感的她總是對男人有吸引力并有著許多情人。而對女人來說,她也曾是同性戀者,俄國流亡革命家托洛茲基,西班牙雕塑家諾古奇,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布列東都是她的仰慕者。她總是穿著華麗的墨西哥民族服裝,戴著鮮艷奪目的首飾,頭上簪著怒放的花,這讓她顯得神秘且魅力十足。當她訪問法國時,就連畢加索都親自宴請她。
卡洛是一位美麗的女人,稍有瑕疵也恰好增添了她的魅力。她從小就有著驚人的美貌,黑色的長發(fā),兩條長眉毛就像鳥的翅膀,在眉心糾結,(在前額連成一線并不斷開)。下面是一對迷人的大眼睛,烏黑的杏仁狀眼睛,眼神稍稍有些向上外睥睨。那雙智慧和幽默的結合體的眼睛,她的情緒也表露在其中:或好奇、或迷人、或疑慮、或內斂。她的眼光有一種讓人無從掩飾的銳利,猶如被一只豹貓所注視一樣。
弗里達身材嬌小,體態(tài)婀娜,性格卻像男孩子一樣大方開朗。她大笑起來非常有感染力,她的嗓音很響亮,略帶嘶啞,說起話來總是急促而有力度,伴隨非常到位的手勢。她的笑是一種充分的、開懷的笑,偶爾是感情的尖叫。
關鍵詞:汽車;形式;造型藝術;美學風格
1.汽車的產(chǎn)生
卡爾·奔馳[Karl·Benz](1884—1929)——現(xiàn)代汽車工業(yè)先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1885年10月,他設計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油汽車;1886年1月26日,他又取得汽車發(fā)明的專利權,德國人便把1886年稱為汽車誕生年,從此汽車作為一種工業(yè)產(chǎn)品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2.汽車的發(fā)展階段劃分
根據(jù)汽車形式與功能的演變過程以及不同的設計美學風格,可將汽車的發(fā)展大致劃分為七個時期:
(1)汽車產(chǎn)生階段(1885—1900);
(2)汽車發(fā)展階段(1901—1915);
(3)汽車制造日趨成熟階段(1916—1929);
(4)汽車引擎設計突破性發(fā)展時期(1930—1951);
(5)噴氣式時代(1952—1964);
(6)汽車式樣的個性化時期(1965—1979);
(7)汽車式樣的多樣化時期(1980—)。
2.1汽車產(chǎn)生階段的設計美學風格(1885—1900)
在汽車產(chǎn)生階段,設計師僅僅專注于技術層面的設計,設計僅僅是為了滿足汽車的技術實現(xiàn)功能,是一種技術上的探索與發(fā)明,是完全向功能技術設計的“一邊倒”設計,造型藝術則處于從屬地位,是一種功能壓倒形式的設計。盡管如此,汽車作為一件偉大工業(yè)產(chǎn)品的誕生,其本身就符合一種理性的、嚴謹?shù)拿缹W風格——機械美學風格。
1885年奔馳設計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在形式上給人的感覺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三輪馬車。奔馳所注重的是零部件與零部件之間、功能實現(xiàn)與制造技術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主要是從功能、技術層面去考慮設計,在美學風格上則沒有什么明顯的痕跡,甚至根本沒有加以考慮。一眼看去,該車只有一種機械加工所處理過的痕跡,符合機械美學風格。
1894年的BenzVelo只是將三輪改進成了四輪,雖然車身加裝了翼子板,但在形式風格上卻沒有任何改變。這時的汽車只是一個粗糙的工業(yè)產(chǎn)品,還沒有關于美學風格的設計理念。這時的發(fā)明家(也是設計師)認為將三輪運行方式改為四輪運行方式要遠遠強過純形式上的改進,機械風格依然處于壟斷地位。換言之,1885—1894年之間的汽車設計還是一種純技術性的、功能性的探索,屬于一種純機械的美學風格,而且這種風格一直持續(xù)到了1900年前后。
2.2汽車發(fā)展階段的設計美學風格(1901—1915)
19011915年間,隨著流水線生產(chǎn)方式的問世,汽車實現(xiàn)了小批量化生產(chǎn)。設計師開始注重汽車的局部裝飾,在車的前臉使用了鋁板、鎦金板等質感較強的裝飾性材料,使得該時期的汽車看上去裝飾性很強,符合當時“新藝術運動”的流行趨勢和趣味喜好,是一種注重局部裝飾的裝飾風格。
1900年產(chǎn)的MercedesBenz一改過去的“機械式樣”,給人一種全新的面貌:發(fā)動機前置,就著發(fā)動機形狀因地制宜地加裝了一個發(fā)動機車罩;前臉安裝了圓圓的前大燈,形式上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輪轂不再用圓鋼條直接交織而成,而轉向采用鑄造成型的具有平面裝飾韻味的輪轂,增加了車輪的形式美感;車輪上面的翼子板不再是一塊簡單的鐵板,而是根據(jù)車輪和傳動齒輪的位置,精心設計的圓弧形,這對整車有很好的裝飾性;車座上增添了扶手和靠背,功能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1905年產(chǎn)的MicheltouringCar與前者在整體形式上并無大的改變,但前臉、座椅、方向盤等局部裝飾卻遠遠超過了前者:車燈采用了鍍金處理;前臉的通風柵欄周圍鑲嵌上了金黃的裝飾性鑲條;輪轂經(jīng)過鍍金處理,邊緣噴上了鮮艷的紅漆;車身也噴涂為鮮艷的藍色,增添了該車的視覺美感,是一種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
1914年產(chǎn)的Ford-T小汽車在前臉、駕駛臺、座椅等局部繼承了這個時期的設計特點——細節(jié)裝飾。繁瑣的裝飾是這個時期的最大趣味,甚至是這個時期審美的標準。盡管車身仍然是馬車造型,但翼子板已開始采用整體連貫的弧型設計,車身的形式感得到了增強,造型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汽車發(fā)展階段的汽車雖然在局部形式上有了些細微的改變與突破,但就整體形式而言,還是比較呆板。設計師只是通過增強汽車局部的裝飾來美化車體,花哨的裝飾成了這個時期汽車的“標準配置”,仿佛花哨的裝飾就是美、就是時尚、就是真理。1915年左右“裝飾風格”逐漸被“反裝飾風格”所取代,從而淪為文化化石,被歲月所掩埋。
2.3汽車制造日趨成熟階段的設計美學風格(1916—1929)
汽車加工制造在這個時期已日趨成熟,汽車零部件基本實現(xiàn)了標準化、批量化,越來越多的中產(chǎn)階層擁有汽車,汽車的造型逐漸成為汽車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前被奉為時髦的裝飾,在此時被堅決反對,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一種整體的形式美。
在1916年生產(chǎn)的PorscheTurbo車身上,再也找不到以前那種大量的細節(jié)裝飾——前臉沒有了金色的裝飾性鑲條,沒有了夸張的前大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只有進氣和散熱功能的通風柵欄;翼子板、座椅以及方向盤周圍也都沒有任何裝飾;每個零部件的存在都只是為了滿足某種功能,整個車身都旨在突出“功能主義”,是一種反裝飾風格。
在1919年產(chǎn)的Ballot身上,我們能明顯地發(fā)現(xiàn)它和以前的車身有了很大的區(qū)別:
⑴以前的車頭與車身在分布和銜接上是不統(tǒng)一的,缺乏整體感,而該車在設計上將車頭和車身融為一體,已經(jīng)開始注重整體造型,造型已成為了汽車設計中的重要內容。
⑵車身在色彩上采用了偏灰的色彩,不再像“裝飾風格”時期那樣偏好于鮮艷、明快的色彩。
⑶整車仍然找不到任何裝飾,在設計上繼承了這個時期的反裝飾風格。
反裝飾風格在經(jīng)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后漸漸地走向了低谷。從1928年生產(chǎn)的MercedesBenz汽車身上可以看出,該車的車身盡管符合這個時期的整體性特征,但在輪轂和前臉部分又開始出現(xiàn)細節(jié)裝飾,整車充滿了十多年前的那種裝飾韻味。該車的出現(xiàn),宣告了反裝飾風格時期的結束。
2.4汽車引擎設計突破性發(fā)展時期(1930—1951)的設計美學風格
汽車引擎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汽車造型藝術的突飛猛進,汽車設計開始追求一種動感美,速度美,開始以空前的熱情重視外修造型。此時外形具有流暢線條的汽車便被認為就是好的設計,“流線型風格”開始席卷全球。
1930年產(chǎn)的Ford-A型汽車,外形已與以前的箱型車迥然不同,它具有新穎的車身,前后翼子板、駕駛艙都呈圓弧形,就如一只甲蟲。通過與以前的車身作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該車有以下特點:
1)車頭、車身和車尾完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整車具有一種流暢的線條,從頭部一直蜿蜒到尾部。
3)整車沒有棱角分明的地方,任何面與面的相交處都力求一種圓滑、柔和的過渡。
1951年產(chǎn)MercedesBenz300在前臉和翼子板的設計上都采用圓弧型設計,使用內置式車燈,增強了車燈與前臉的融合性,使得前臉線條更加優(yōu)美流暢。該車圓滑的前臉,柔美的車身,流暢的線條無處不體現(xiàn)了流線型風格所具有的特點。
由于流線型轎車在車內空間的利用方面有很大缺陷,在20世紀50年代,一種類似船形,帶有引擎艙、乘員艙和行李艙的汽車逐漸代替了流線型風格的汽車,成為了時代的新寵。
2.5噴氣式時代(1952—1964)的設計美學風格
隨著噴氣式時代的來臨,汽車設計開始趨向在車后加上大大的尾翼,追求一種與飛機形式有緊密聯(lián)系的風格。這種對有機形式比較重視的設計風格被稱為有機風格,也就是一種更加注重富于雕塑表現(xiàn)味道的風格,這種風格慢慢地取代了流線型風格的統(tǒng)治地位,成為了設計美學風格的新標準。該時期的汽車造型有兩大特色:一是車身的防撞設計;一是尾翼的流行。
在1953年的MercedesBenz180車上可以看到,流線型時期前臉和引擎蓋所特有的夸張的流暢線條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簡練的近乎平板的引擎蓋和簡潔的圓弧車燈;車身最大特點就是簡潔明快,而且駕駛室空間比以前更大了;車的裙邊外側有了比較顯眼的防撞保險杠;車側身有兩道仿佛特意雕刻出來的外凸有機形,屬于一款典型的有機風格設計作品。
1960年產(chǎn)的Lincoln車,其整體造型就猶如用刻刀鐫刻出來一般,有種簡練的形式美,車身兩側也和前面兩部汽車一樣,有一剛勁的外凸有機形,行李艙上面有一對尾翼,整體形式非常接近機造型,是對噴氣時代的一種具體反映。
20世紀60年代中期,噴氣式飛機不再為人們所好奇,時代再次把有機風格遺忘,而將趣味投向了新的設計風格。
2.6汽車式樣的個性化時期(1965—1979)的設計美學風格
在汽車式樣的個性化時期,受當時“波普”運動的影響,新奇、古怪、獨具個性的造型贏得了消費者青睞,以甲蟲為原形設計的小型汽車大為流行。汽車的造型藝術屬于一種追求獨特形式美感的波普風格。
1965年產(chǎn)的Corvette汽車造型比較奇特,車體較以前小了許多;車尾也不再有尾翼;前端的防撞桿也較以前隱蔽;車身兩側沒有了外凸有機形。整車在風格上有了一種夸張而新穎的變化——即注重整體形式而不拘泥于局部刻畫,美學風格上屬于波普風格。
1975年產(chǎn)的Chevette汽車在形式上也是仿甲殼蟲造型:兩個前大燈就猶如兩個眼睛;車體表面比較小巧、硬朗,形式感強烈;車身線條從圓滑走向了棱角,從柔和走向了硬朗,車燈從圓形變?yōu)榱司匦巍谠煨退囆g上一如既往地繼承了追求形式主義的波普風格。
1979年產(chǎn)的通用Buick在整體形式上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變,車身體積又開始出現(xiàn)長、大、寬的特征,車身風格拋棄了以小巧的甲蟲為原型的波普風格,而轉向采用硬朗、理性的造型風格,形式主義從此宣告結束。
該時期的汽車設計比較注重車的整體形式,外形大都取材于甲蟲造型,汽車的形式非常豐富生動,具有美感。這種片面地強調汽車形式的設計風格雖然在形式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它同時也降低了汽車內部空間使用的有效性,因而終究是會被淘汰的。
2.7汽車式樣的多樣化時期(1980—)的設計美學風格
從20世紀80年代起,汽車銷售競爭越來越激烈,汽車形式成為了競爭的關鍵,各種風格的汽車式樣在世界各地相繼出現(xiàn),以一浪高于一浪的趨勢淹沒了整個世界,造型藝術已經(jīng)完全淪為一種有力的促銷手段。而對其設計美學風格來講,則主要有以下四個:
(1)極簡主義風格
LexusLF-A概念車就屬于典型的極簡主義風格,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是一種簡潔干練的外型,一種在整體形式上能取得高度協(xié)調的統(tǒng)一,倡導“簡潔便是美”的設計理念。
(2)仿生風格
生物的外形是自然進化的產(chǎn)物,具有神奇而美麗的形式,把生物的形式應用到了汽車設計中能取得一種奇特的效果,能賦予汽車某種生物的靈性。Beetle是大眾的一款經(jīng)典轎車,其外形就像一只栩栩如生的甲蟲,屬于典型的仿生風格。
(3)雕刻風格
希臘雕塑分為兩種風格:崇高偉大風格,即一種表現(xiàn)偉大、靜穆、神圣、崇高的風格形式;優(yōu)美典雅風格,即一種表現(xiàn)優(yōu)美、典雅的風格形式。在現(xiàn)代的汽車設計中,這兩種風格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首先,崇高偉大風格表現(xiàn)的是一種偉大、靜穆、神圣、崇高的美,如果把這種風格融入到汽車設計中,便能使這些車具有一種神圣莊重、雄渾有力的形式感,從而使其更加符合審美的功能性。ChevroletCamaro概念車通過堅實、健美、有力的車身線條,凹凸有序的塊面關系,傳達出一種莊重、雄渾、彪悍的氣質。
其次,優(yōu)美典雅風格是借助車體外形上靈動的線條,或是優(yōu)美的弧線和曲面來得以體現(xiàn),突顯出一種優(yōu)美典雅的外形氣質,這種風格大量地被用在了轎車和跑車的造型藝術上。PorscheCarreraGT的車身就是由優(yōu)美的弧線和曲面所構成,具有一種優(yōu)美典雅的特質。
(4)高科技風格
伴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汽車設計也出現(xiàn)了一種傾向于表現(xiàn)科技,體現(xiàn)未來的風格,即:高科技風格。這種美學風格不但吸取了雕刻風格的優(yōu)點,而且在外觀上還具有強烈的未來氣息和高科技韻味。AudiRSQ概念車就屬于典型的高科技風格,該車在形式上吸取了優(yōu)美典雅風格的精髓,加上概念化的夸張外形、銀灰的色彩搭配,整車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未來氣息和高科技韻味。
在近二十多年間,盡管汽車的美學風格是復雜多樣的,但就汽車設計中的美學理念來說,卻是有史以來被應用得最為成功的。
3.汽車設計美學風格的總結及未來發(fā)展
夏爾·巴托[CharlesBatteux],(1713—1780)將藝術分為三種,即:美的藝術、機械的藝術、居中的藝術。對于汽車設計來說,它既不完全屬于“美的藝術”,也不完全屬于“機械的藝術”,而應該屬于“居中的藝術”,也就是說,汽車設計的本質是要做到技術與藝術的最佳平衡。從汽車發(fā)展所經(jīng)歷的七大階段性美學風格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不難看出,汽車造型設計中技術與藝術的關系也發(fā)生了以下復雜的變化過程:技術>藝術,技術≥藝術,甚至技術≤藝術。從機械美學風格,裝飾風格,反裝飾風格,流線型風格,新有機風格,波普風格到如今的極簡主義風格、仿生風格、雕刻風格以及高科技風格,都直接反映出了各個時期設計師對這種平衡關系的理解。
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汽車設計也從未停下過前進的步伐。汽車的設計美學風格也在不斷地演變,也在通過自身的不斷發(fā)展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就汽車的設計美學風格來講,雕刻風格、仿生風格以及高科技風格仍將長期處于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劉世愷.汽車發(fā)展史話[M].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版.
[2]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年版.
[3][德]Dr.HarryNiemann.百年奔馳[M].朱華,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北京,2006年11月版.
[4][英]貢布里希(E·H·Gombrich).藝術發(fā)展史[M].范景中,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2003年版.
關鍵詞:架上藝術圖像繪畫性手繪價值
架上藝術是西方藝術的一種語言形式,在中國的發(fā)展只有百年歷史,我們對架上藝術的認識和技術,距西方傳統(tǒng)油畫還有相當距離。西方架上藝術和當代藝術發(fā)展與我國主流文化在創(chuàng)造觀念上也有相當大的差異。但在中國有深厚文化的土壤上如何生根發(fā)展,如何建造中國氣派的架上藝術還需中西文化的不斷交融和剝離。曾有一段時間,人們因架上藝術在世界范圍的藝術格局內的衰落而否定了它,又因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圖像日益泛濫更是對架上藝術產(chǎn)生質疑。其實,架上藝術在中國和中國當代藝術中仍占有主流地位。架上藝術之所以不被攝影等其他藝術形式取代,很大程度上緣于它的繪畫性和徒手感覺,它就像人們的手書簽名,是心性、品格和氣質的折射。在當今信息化、數(shù)字化飛速發(fā)展的情況下,架上藝術仍以獨具特色的魅力彰顯其自身的特殊價值。
一、架上藝術“看”的價值
信息化、數(shù)字化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圖像技術迅疾發(fā)展,可以說,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圖像時代,電影、電視、新聞、廣告、攝影、錄像等各種媒體,無論你看還是不看,圖像從四面八方向你襲來。那樣快捷,那樣便宜又那樣無所不在。如果你是個畫家,你一定曾經(jīng)陶醉在人與對象相契相生、共進共退的悠長而又激動的過程之中,這個過程又賦予你辨識和體認我們稱之為“藝術”的那些東西的精致眼光和特殊修養(yǎng)?,F(xiàn)在不同,只要你一按快門,一觸鍵,世界就留在你的手邊。只要你需要,世界就可以變成圖像。傳統(tǒng)繪畫技藝的神圣性以及那種經(jīng)典的樂趣似乎被讀識的方便要求所消解,似乎被現(xiàn)時的便捷和生產(chǎn)的飛躍所泛化,甚至還被這個便捷圖像生產(chǎn)的隨意性、速度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浮躁所深深侵害。其實,架上藝術與圖像不同。架上藝術既是進行之中的動作,又是這種動作的結果;既是動詞,又是名詞。它有自己的主體,它被納入相關的界域之中,它有悠長的精神家族譜系,它存在于特定的觀視時空之中,它根植于一種特殊的文化土壤,它被要求在一種特殊的觀看之下顯像。圖像則不同,它是一個名詞,一種結果,一樣可以用“什么”來解說的東西。架上藝術不同于圖像,就像烹調不同于宴席。盡管宴席必須是烹制出來的,但宴席上的人未必有品味,而那師傅卻必須是行家。烹調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品味文化,被要求有一種特殊的“品嘗”。雖然圖像的攝取變得愈加方便,圖像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無所不在。但正是在這個圖像時代,架上藝術并沒有失去往昔的地位,架上藝術所要求的“看”,在大量讀識方便的圖像面前,依然有其特殊之處。圖像時代的標志之一恰是繪畫傳統(tǒng)精英性的。圖像發(fā)達,架上藝術仍舊升值,架上藝術所被要求的特殊的“看”,是在人類藝術史中始終包涵著激情和歡悅又始終處于隱而不顯、不可測知的狀態(tài)中的“看”,是由不同的文化史所孕養(yǎng)著的“看”。人類以觀看的本能為發(fā)端,經(jīng)由不同文明環(huán)境孕育的不同的“看”的文化。畫家作為一種“看者”,擁有這樣的目光:這種目光一方面總是因所見而耽迷,另一方面又對事物的可見性深深地懷疑,甚至認為“可見性場所只以否定方式被指出”。畫家樂于“是其所是”地回到事物本身,努力傾聽先于一切而確定物自身的聲音,同時又對此存疑,對能否真有所見感到困惑。正是這種存疑使“看者”的目光具有了“探”與“思”的品質,而這種品質中真正被描述的正是“看者”自己。
畫家作為看者,命定要陷入關于“可見”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能視”的主體,另一方面又對“所看”持疑。這種持疑不僅僅是對非物理的光的綜合感覺。恰恰相反,它對非“視”現(xiàn)象視而不見,顯示出對于看者之“看”中這一可見者隱蔽另一可見者的深深警覺,它使我們的“看”得以“思”,得以“批判地進行著”。這種“批判地進行著”顯露了繪畫的根本意義,正是由于此,架上藝術才得以活著,才沒有在這個圖像技術特別發(fā)達、電子數(shù)字圖像技術迅疾發(fā)展的年代里束手就擒,才始終以其繪畫性迷惑著我們。二、架上藝術手繪的價值
架上藝術不同于圖像的另一處也體現(xiàn)在描繪上。電影、電視不斷調整我們的觀看經(jīng)驗,它再現(xiàn)現(xiàn)時與繁衍圖像的能量,比繪畫來得更直接、更容易,架上藝術似乎已被媒體圖像擠壓到我們視覺經(jīng)驗的邊緣。某些人只得利用形式和手段與媒體圖像爭奪視覺藝術的“地盤”。描繪,似乎也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繪畫圖像與媒體圖像的分野,越來越模糊,然而架上藝術還是有其特殊之處,那就是手繪的。對于畫家來說,架上藝術不一定是為了表達所謂的主題和思想,描繪本身就有無窮的樂趣。描繪,就是畫家的自言自語,街邊的風景、房中的角落等,都是描繪的借口,畫家自己享受描繪。其描繪的創(chuàng)作過程帶來了愉悅,畫筆在畫布上不斷地碰撞,時常給人帶來新的感覺和啟發(fā)?,F(xiàn)實的空間場景被一組組顏料與筆觸重新組合成新的空間幻象讓人著迷,令人難以割舌。正因為如此,架上藝術給予了我們視覺的光彩和美感,它是那樣的回味無窮。
結語
步入21世紀,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數(shù)字化迅疾發(fā)展的時代,那些認為圖像泛濫、架上藝術貶值的看法,認為架上藝術已經(jīng)死亡的空論還為時過早。在中國當代藝術多元的格局中,作為架上藝術的油畫正處于一個方興未艾的時期,它在國內具有廣泛的觀眾和人數(shù)眾多的創(chuàng)作群體。當代藝術發(fā)展到今天,各種實驗層出不窮,但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及理由。架上藝術以其獨特的繪畫性和手繪價值,給人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第一、藝術設計專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現(xiàn)狀研究。
明確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現(xiàn)狀是實現(xiàn)藝術設計改革的前提,也是提高藝術設計專業(yè)的教學質量的保證,更是提高教育效益的關鍵點。所以,在實踐中,對于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系統(tǒng)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藝術設計類專業(yè)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在應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不是僅僅局限在教室的范圍之內,傾聽教師單方面的講解就可以達到培養(yǎng)目的的。所以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背景下,來研究藝術設計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近年來,對于藝術設計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進行跟蹤調查可以表明,藝術設計類專業(yè)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其設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意識、創(chuàng)業(yè)意識等都比較弱。其中一部分畢業(yè)生不能腳踏實地,安心工作,而是頻繁跳槽,好高騖遠,這些情況嚴重制約了企業(yè)的良性發(fā)展;還有一部分畢業(yè)生因為無法適應就業(yè)崗位的需求,不能按時保質地完成工作而處于再就業(yè)狀態(tài)。由此可見,培養(yǎng)藝術設計類專業(yè)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是目前各高校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高校藝術設計的地位有所提升,藝術設計專業(yè)已經(jīng)形成了門類齊全、教學資源充足的教學體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繪畫技巧的教學占據(jù)了教學的主要過程。在無形當中,繪畫成了所有藝術設計專業(yè)方向的公開課和必修課。此時,繪畫技巧的傳授就脫離了各個方向的特點,和專業(yè)之間缺少了必然的聯(lián)系,也體現(xiàn)不出專業(yè)的差異性,模糊了教學目標和學習目的。
第二、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背景下,藝術設計類人才的培養(yǎng)方法。
1)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指導下,改革藝術設計類的教育舉措。實現(xiàn)藝術設計類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是決定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高校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工作的重點。在藝術設計類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過程中,學科動向是教育者一定要首先深入調查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結合該學科的現(xiàn)狀來構建完整的、科學的、健全的課程標準體系是高校培養(yǎng)專業(yè)性技術人才的重要保障。所以,逐步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形成自由化、開放化、與實際相結合的工作理念,是目前藝術設計類專業(yè)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促進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邁向現(xiàn)代化的重要舉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所以藝術教學必須要以現(xiàn)代生活為土壤,扎根于實際生活之中,才能獲得強大的生命力。所以藝術設計教學要與人文、自然、社會等全面接觸,將藝術教育融于文化教育和社會教育之中。此外,專業(yè)課程和基礎課程之間的關系要恰當處理,對于二者之間的比重要進行規(guī)劃安排,既要突出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又要給予專業(yè)課程以足夠的課時,來培養(yǎng)學生在藝術設計方面的專長。
關鍵詞:水彩畫特殊性水色結合透明隨機與肌理
有人認為:繪畫主要是表達他的藝術性、審美意志和相關的個人關照世界的方式。從這個角度看,無所謂藝術家用何種媒介材料來表達其意圖。他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或多種是以的媒材隨心所欲地宣泄。是指繪畫這種平面型的藝術漸漸與空間的雕塑、裝置或與實踐性的影像、電子媒介相結合。藝術越來越?jīng)]有清晰的分界,一切只為意圖服務,但各畫種分類依舊存在。
既然有分類,相應的各畫種的媒介材料,并由此產(chǎn)生的特殊的藝術語言就是他們存在的主要的依據(jù)。正確理解一個畫種的概念既不是單純地以不同的工具來加以區(qū)分的,而是主要依據(jù)在通過特殊的思維方式下,運用能體現(xiàn)媒材性能的操作方式,表現(xiàn)出一種獨一無二的具有審美價值的特性即一種繪畫藝術的新格調,一種獨特的“味”。其中對媒材的挖掘、開拓、利用也都是根據(jù)這一藝術格調的要求來進行的。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各畫種的固有特征的重要性。水彩繪畫亦是如此。水彩的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xiàn)方式或形式技巧,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不能喪失自己的固有特征。在歷屆全國水彩、粉畫展中不乏優(yōu)秀的作品,有的追求油畫的厚重,有的追求掛畫的韻味,但都是在水彩的本身的基礎上,有“度”的借鑒。第六屆全國水彩、粉畫展中的金獎作品《天使餐廳》給遺失在使人眼花繚亂的水彩樣式中的畫者以極大的啟示。這幅作品充分的體現(xiàn)了水彩的特色:透明、水分、清靈等等,是對當下輕視水彩特征現(xiàn)象的糾正。它讓我們思考我們究竟在用什么作畫?水彩在繪畫中的獨立價值是什么?水彩的固有特征是我們不斷研究、探索的對象,對其的把握也應是畫家最關鍵的創(chuàng)作能力之一。
一、水彩材料的特質
任何畫種的材料和媒介,限定它的繪畫特性,并由此外化出特定的藝術效果,這也是支撐其存在和發(fā)展的基點。
正因為水彩顏料的透明性,所以在條配顏料顏色時,除了混合的方法之外,透疊成為重要的調色手段。直接調出的顏色與透疊后產(chǎn)生的顏色也許在色相上趨于一致,但所表現(xiàn)出的質感、量感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種涂層與涂層之間的錯落搭配會產(chǎn)生微妙的視覺,乃至心理上的豐富的感受。潔白的基底透過薄厚不同的涂層視乎是深邃永恒的光芒所在。
對于畫筆,重要的是要看筆的儲水力和濕潤后的彈性。這與色彩的飽和度、水分的控制以及作畫時留到畫面的筆觸息息相關,甚至影響到畫家的藝術風格。
水彩畫紙會對創(chuàng)作和作品的最終效果有很大的影響。例如19世紀初,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的興盛是與紙制造工藝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比過去那些粗糙、質地不勻的紙,該時期的制造的紙,更利于顏色的薄涂。這對早期的現(xiàn)代水彩畫大師們的風格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使鮮明的色彩、絕妙的薄涂成為諸如透納這樣的藝術家的獨有特色。水彩紙的質地(紋理)不同也會產(chǎn)生豐富的肌理變化。如何創(chuàng)造出耐人尋味的肌理效果已成為許多畫家的現(xiàn)實命題?,F(xiàn)代的水彩紙有各種品牌,因為制作工藝的差別,不同品牌的水彩紙會有不同的特性。這給現(xiàn)代水彩的探索和發(fā)展留有很大的余地,各種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應與這些紙的特性相得益彰,以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意圖。
水彩材質的特性導致水彩藝術的特殊性。水與色相互交融,在水彩紙上形成了水與彩的斑跡與色痕帶有很強的隨機性與抒情性,形成著奇妙的變奏關系,沉聲了酣暢、淋漓、清新的視覺效果,與自然保持了和諧的靈動之美,構成了水彩畫的個性特征,產(chǎn)生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水彩藝術。這也是它存在了500多年并依舊有其探索空間的理由。
二、水彩的藝術特性
1、水色結合
水彩除了在一些基本的繪畫規(guī)律和油畫有共同之處外,它應該歸屬于水彩自身的表現(xiàn)手法和欣賞趣味,有著水彩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獨立畫種的獨特特征。17~18世紀的英國風景畫,它的源頭是16世紀的英國地形圖。盡管地形圖形成簡單,色彩單一,但因為它是用水做媒介來繪制成的圖畫,所以成了今后水彩畫的發(fā)展的基礎。水彩畫也是正是在特殊的媒介物——水的伴隨下,開始了它漫長的歷程。
古典時期的水彩畫一直是按照油畫的模式來繪制的。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看,水彩的獨特性并不十分明顯。水作為水彩畫中的特殊媒介,它的特性還沒充分的得到發(fā)揮,反而只是單純地作為調和劑來調和顏色,采用層層疊加顏色的技法,像油畫那樣來描繪對象。但就其充分發(fā)揮水的特質,突出水彩畫的鮮明個性來說,它還是處于萌芽時期。不能否認的是以水做媒介,水的一些特征在水彩畫中會很自然地流露出來。透明、淡雅是這一時期水彩中最顯著的特征。在水的其他特質——滲透、流動、融合還未在畫面顯示以前,透明,作為水的一種基本特征,一直在支撐著水彩畫的發(fā)展。也正因為這一特性,才使得早期的水彩畫和油畫有著分別存在的審美價值。
從18世紀中葉起水彩畫作為獨立的畫種一步步地走向成熟。成熟的標志:在發(fā)展古典時期的色彩效果的基礎上,加深了對水的特質的認識、理解和運用。長期的經(jīng)驗使畫家認識到,水除了有調和顏色這一基本功能外,它還有滲透、流動等特征。色彩和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使色粒隨著水分的流動,顏色在畫面的分布富于節(jié)奏變化和自然天趣。水不僅僅作為調和劑來運用了。很多畫家懂得了利用水的易滲易透易流動的特征,渲染出畫面的整個氣氛和表達內心的感受?!皾癞嫹ā笔菍λ奶刭|進一步認識的必然結果。在有水的白紙上,用筆自由地揮灑,水與色的相互融合、滲透、流動最易發(fā)揮水質的美感。另一方面,由“濕畫法”派生出來的“渲染”、“擦洗”、“筆觸”等技法應運而生,從而基本完成了水彩畫自身性質的構建。水彩畫真正地脫離了油畫,按照自身的軌跡發(fā)展。
在現(xiàn)代水彩畫中,水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單純地用來調和顏色或渲染內心的感受,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充分發(fā)揮出水的特質。水融色的干濕濃淡變化以及在畫紙上的滲透效果使水彩畫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水可使筆和色間枯、焦、潤、濕產(chǎn)生變化,直到潑、積、破的應用。這也是畫家處心積慮,不知疲倦探索的問題。
水這一物質心態(tài)作為水彩的調和劑,它依賴顏色,依賴形象保持著自身的特質。水色形成那種難以名狀、自然天成、亦幻亦真、神奇美妙的藝術效果。水的靈性、水的品格為水彩畫帶來了俏麗明快、清新的深情畫意之美。善用水者,水隨人意。在特定的創(chuàng)意精神驅動下,讓情感的律動借助水色流淌、擴散、在聚集和分解過程中,縱情揮灑,暢敘請回,自如家奴,隨機調控,因勢利導,渾然天成;其色或濃或淡,虛實相間,朦朧飄渺。由于水性的“透明”和“流動”的特點,才產(chǎn)生了水色的滲融、濕潤、朦朧、迷離、柔和、飄逸、洗練、灑脫以及沉淀肌理等藝術效果,這種獨特的特性,可稱之為“水性特性”。吳冠中曾論水彩“水彩,水彩,其特點就是在‘水’和‘彩’。不發(fā)揮水的長處,它就比不上油畫和粉畫的表現(xiàn)力度,不發(fā)揮彩的特點,比之水墨畫的神韻又見遜色。但它妙在水色結合……”①水彩畫獨特魅力就在于水色結合,水色的變幻產(chǎn)生無限與勃勃的生機。水和水的交接,色和色的滲透,產(chǎn)生了奇妙的變奏。它使繪畫過程更加奇異多變,相應的技巧也更加復雜。畫家要充分利用水色的優(yōu)越性,既利用水色的透明,以渲染浸潤等技巧充分表現(xiàn)氣韻、氣勢、意境這樣的典型東方審美內容;有利用水色的流暢創(chuàng)造無以相匹的運筆藝術和造型工夫。水的特殊性、多樣性為水彩藝術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水彩淋漓揮灑的筆觸,朦朧詩意的情境,表現(xiàn)大氣的普所迷離,光芒的閃爍不定,極盡優(yōu)美之能事。對現(xiàn)代水彩畫的真正開山祖師透納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明亮的朦朧,但其中依稀隱藏著莫測。他的色彩明朗、稀薄而光滑,濃淡變化神秘莫測,水彩澄明清純,似乎之留下眼花瞭亂的色彩漩渦和光輝閃爍的光波運動。他善于運用水彩和透明的油彩表現(xiàn)天光水色和迷茫動蕩的煙霧,以至于康斯太勃爾認為他他是在以“有色的光流”②作畫。水彩藝術家的個性特征也是和水質的多樣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對水性不同程度的運用或側重點不同,使得水彩畫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作畫方法和技巧。
水彩的發(fā)展、成熟,依賴于對水質特性認識的程度,對水性調和劑和有幸調和劑本質的區(qū)別。從不自覺到自覺到能動地利用水質的種種特性,構成水彩畫歷史的發(fā)展軌跡。
2、透明
透明的特質的水彩藝術產(chǎn)生依賴的標志性的特征之一。透明之感其實是利用光的透射作用發(fā)揮光色作用。
通過對色彩的條配,透疊、重置、暈染等手段的運用,使整個畫面的色彩交錯、混合,白色的基底忽隱忽現(xiàn)。涂層的交錯使畫面產(chǎn)生薄厚的對比,明亮與灰暗的對比。
水性調和劑具有易溶、易漬、易流的特性,透明的調和劑使色粒光波清晰,色粒在水中流動與滲透更使這些光波交相輝映,從而在潔白的紙面上呈現(xiàn)出明凈淡雅之美。經(jīng)驗證明:覆蓋性繪畫往往重視全部鋪墊后的最后一筆,非覆蓋性繪畫往往重視代表飽和亮部的最先一筆;前者用濃稠堅挺的顏色繪制受光物體,當然富有質感和力度,后者用漸次變深的透明重疊“讓”出物體的亮部,更加璀璨而令人神往。
透明也是把握水彩藝術的極限的“度”。如果在求新求變中超越這一限定的“度”,可能失去水彩畫存在的價值,成為其他畫種的輔助手段,或者成為一個新畫種。水彩畫的諸多傳統(tǒng)技法,作畫方式乃至觀察方式,以及它們所顯示出的獨特表現(xiàn)力及其美學特征,均由此透明特質而生。透明這種特質的表現(xiàn)不僅可以表達抒情、輕快、流暢、明麗、淋漓等優(yōu)美的情愫,而且亦可表現(xiàn)雄渾、遒勁、蒼茫、厚重等壯闊的情懷。
3、隨機性與肌理
由水色及透明的特質產(chǎn)生的諸如畫面的隨機性、偶然性和肌理等的特性都是水彩藝術的豐富性的表現(xiàn)。水色的流動往往產(chǎn)生某些意料之外的效果,最難控制卻能產(chǎn)生天成的畫意。譬如漫流法就是利用水色的流動隨機產(chǎn)生的痕跡,因勢利導,完成作者的意圖。這似乎是自然幻化的美妙畫面,令人怦然心動。
水彩畫肌理的產(chǎn)生是畫家在作畫過程中,隨著各自不同的氣質、風格和心境的發(fā)揮,以及各種媒介物的自然規(guī)律的作用而形成的炒作痕跡。水的流動,水的浸潤,水的沉淀與沖刷,是畫面孕育出新的視覺生命形態(tài),這種人意與天氣相結合的形態(tài)就是水彩畫的肌理美。肌理之美是水彩畫的獨特風格的重要部分。種種肌理現(xiàn)象無不關系著人們的心里效應。如果將各種肌理紋樣作為一種視覺信息轉化成繪畫語言,兼而傳情達意,無疑將會豐富和提高繪畫藝術的表現(xiàn)力,那么水彩畫恰恰在繪畫語言與心里效應之間達到了高度的吻合。肌理本身本身形成的形式美感,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這種特性使得市場在某種成都上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人們“能夠從這個概念中發(fā)生出一種意象,這種意象應比概念自身提供的意象更加完美”。③畫家通過多種手段使用各種工具材料創(chuàng)造出特異的、幻覺的、力量的、沖動的、材質感的各種各樣的水彩畫技法肌理。美國著名的水彩畫家、美術評論家喬雷思金說過,水彩畫在畫家的處理下,水滴和它明快性質所形成的幻想與造化,濺潑的痕跡,凝結的色快以及斑駁的粒狀,雖然對于話的表現(xiàn)沒有什么意義,但由于偶然產(chǎn)生的的夢境似的造化,清新的趣味,明麗的色調與輕柔的感覺,是其他材料所沒有的。這也許不敬意地起到了使觀察者“從透明的記憶倉庫中喚出的知識和情感的導火線的作用”。④當代一些水彩畫家除了運用傳統(tǒng)的技法外,在水彩創(chuàng)造中還引進了新材料、符號語匯,充分關注色彩、材質、造型自身的表現(xiàn)性和直觀性。例如他們采用中國畫的宣紙、表面不吸水的卡紙、布、處理過的板材等來作畫,靠表面的肌理而產(chǎn)生特殊表現(xiàn)效果。材料不同因此形成許多新的肌理形狀,產(chǎn)生更多的藝術格調。在現(xiàn)代水彩畫中,對水的特殊性的把握是主要的、能動的。肌理的制作,就是對水質能動性認識的結果。在水分還沒有完全干透以前,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比如:撒鹽、噴水、滲進油性材料等等,制成不同形狀的水痕,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它不僅能深刻地表現(xiàn)對象的質感,同時重復的水跡符號,不規(guī)則的排列組合,使人們從中感悟到水的特殊美感。
三、小結
隨著藝術視野的更加開闊,水彩藝術其自身應該與其他藝術形式保持距離,使之走向水彩藝術特征的豐富性和獨立性。特征的探索與把握是建構和完善,提高水彩藝術品質的關鍵。水彩畫家就可以把握這一特征的底線上,在其之上藝術的表現(xiàn)自由翱翔。
注釋
①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M].第71頁。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2.
②常又明.水彩畫的起源及其在英國的發(fā)展[J].第71頁。世界美術,1981.5.
③魯?shù)婪?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第231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④魯?shù)婪?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第609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
參考書目
[1]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中國水彩期刊叢書——中國水彩(11).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1999.9。
關鍵詞:關于語言藝術的論文
一、前言
可以說,教學語言也是一種藝術的具體表現(xiàn),是當前實施課程教育的關鍵工具。教學語言可以體現(xiàn)教師基本的語言素養(yǎng),同時也是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一項因素,應該對此開展深度的分析。教師應在對班級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shù)耐瑫r,努力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以此對學生開展更加高效的課程教育,促使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可以得到有效地培養(yǎng)。所以,生物教師在對初中生開展課程教育時候,要提升對教學語言的應用能力,促使自身教學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長。
二、初中生物課程中重視語言藝術呈現(xiàn)的意義
(一)保障課程教學順利開展
在實施初中生物教育的時候,教師能夠高質量的運用語言藝術,能夠讓課程教學實現(xiàn)順利的實施。在具體知識傳輸中,教師對語言進行有效地運用,可以讓教師和班級學生實現(xiàn)思維和語言的交流。教學語言是教師對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shù)闹匾d體,可以對教學的綜合素養(yǎng)進行真實的反映。教師在具體生物知識傳輸中,如果正確應用教學語言,可以讓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度的學習,促使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生物知識,加深對此知識的理解。
(二)提升整體課程教育效果
教師應在對班級學生開展生物學科知識傳輸?shù)耐瑫r,要提升對教學語言的應用能力。因為教師對生物知識進行講解的時候,能夠使用清晰、正確以及生動的語言,可以讓學生對該項知識進行有效地把握,讓學生可以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度的記憶,以此提升整體的課程教育質量。生物教師在對班級學生實施學科教育時候,通過語言的正確應用,可以讓學生對課程知識開展了解,同時可以對學生的情操進行有效地培養(yǎng)。這樣能夠縮短整體的授課時間,以此提升整體課程教育效果。
(三)拓展師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在實施生物知識教育的時候,對語言開展正確和高效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品格的培養(yǎng)。教師在開展生物知識傳輸?shù)倪^程中,提升教學語言的應用質量,可以讓學生感受教師所傳遞出的語言魅力,對學生的語言應用有著啟發(fā)的影響,促使學生在開展語言交流中,重視對文明語言和魅力語言的使用,讓學生課程思維能夠實現(xiàn)一定的激發(fā)。通過教師語言應用的規(guī)范性和質量性,對學生的行為意識有著正面的引導,讓學生實現(xiàn)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三、基于新課程理念探究在生物課程中應用語言藝術的過程
(一)對重點知識進行引出的過程
教師應該對班級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首先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簡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讓學生可以對教師所講授的生物知識形成認知的興趣。讓學生可以明確知道該節(jié)生物課的重點知識,促使學生對該項知識形成深刻的記憶。在對重點知識進行引出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可以使用一些簡短但是具有凝練性的語言,對課程教育基調進行明確,不僅可以展示教師的語言能力,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對此生物知識進行深度的探索和運用。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認識生物》該知識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用“相信同學們認識不少生物,你可以說出你所認識的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嗎?”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對生物進行一定的認知探索,并了解新課程知識的重點是對生物進行認知和特征學習。
(二)過渡過程
教師在對學生實施生物學科教育的時候,教學內容的具體過渡是一項重要工作,影響整體的生物課程知識傳輸?shù)男Ч?。教師應該運用嚴謹和生動的語言對課程知識進行過渡,促使學生能夠將關注力放在知識學習上。過渡環(huán)節(jié)是授課中的一項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如果在這一過程中應用高質量的語言,能夠對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該知識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但是”等詞匯,告訴學生生物圈已經(jīng)被破壞,給學生展示一些已經(jīng)滅絕的生物,促使學生樹立保護生物的意識,不會因為個人的一些行為愛好就去殘害生物。
(三)內容講解
教師對學生開展生物知識課程的創(chuàng)建,并不僅是讓學生可以掌握生物知識,同時也要讓學生可以得到情感的教育,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科知識傳輸中得到全面的教育。教師是生物課程的營造者和引導者,應該在知識傳輸中投入情感,營造較好的課程傳輸氛圍,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人的由來》該知識傳輸?shù)臅r候,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人類進化的過程,并引導學生對此知識進行深度地探究,糾正一些錯誤觀念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
四、結論
生物教師應在對班級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shù)耐瑫r,重視對教學語言的正確運用,促使課程教育能夠實現(xiàn)有效的實施。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要對生物重點知識進行簡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讓學生可以對教師所講授的生物知識形成認知的興趣。同時,教師要運用嚴謹和生動的語言對課程知識進行過渡,在知識傳輸中投入情感,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以此讓學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課程教育。
參考文獻:
[1]海熱古麗.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8):17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