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與審美教育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舞蹈是一種動態(tài)的人體藝術,能夠通過對一定動作造型的運用來全面系統(tǒng)的展示出舞蹈的藝術風格。從世界現(xiàn)代健美藝術的層次上來看,舞蹈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人的內心,并使人身心健康發(fā)展。舞蹈藝術具有強烈的參與性,能夠在教學實踐和藝術表演中喚起舞蹈者和欣賞者內心的美學感受。從舞蹈者自身來看,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節(jié)奏,舞蹈者在舞蹈中旋轉、彈跳、開位、閉合、推拉等動作的運用,不僅能夠給自身帶來精神上的美學享受,還能夠讓其產生生理上的美感體驗,是一種高層次的靈與肉結合,使舞者在極度興奮的美學藝術體驗中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情感。而從欣賞者的角度說,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通過對舞者動人舞姿以及優(yōu)美音樂節(jié)奏的感知,喚醒自身心靈深處的美感享受,進而引起一種特定的動作知覺,并且伴隨著欣賞者的生理變化表現(xiàn)出一種對舞蹈動作的內模仿,從而使欣賞者在內心深處與舞者一起跟隨音樂節(jié)奏而律動,逐步在心中獲得一種生理上與精神上的享受,不僅能夠幫助欣賞者宣泄內心情感,還能夠通過美學的欣賞增強身心舒適度,促進身體健康發(fā)育??梢哉f,集音樂、形體與服飾于一體的舞蹈形式,其自身所具備的優(yōu)美旋律、健康律動的體態(tài)、豐富多彩的服飾以及高貴典雅的禮儀風度等,都給學習者以和諧融洽的情感體驗和相對高雅的藝術生活情趣,既體現(xiàn)了一種外在的表演藝術,又彰顯著其豐厚的文化思想底蘊。隨著國際社會對舞蹈藝術認識的逐漸提升以及舞蹈藝術家們自身演繹能力的增強,人們在舞蹈教學和藝術表演中更加追求舞蹈動作的完美配合,通過舞蹈藝術自身內在和外在審美情趣的結合,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美學的藝術表現(xiàn)既是對美學內涵與美感體驗的連接,也是美感發(fā)生的重要理論支撐。而舞蹈藝術的本質就是在表演中通過動態(tài)人體藝術來向人們展示一定的美學情感和精神享受,激發(fā)人對美的向往和進一步追求。任何一個舞種在演繹中都需要舞者動作協(xié)調、肢體大方舒展,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節(jié)奏,通過美觀的藝術造型,增強舞蹈的藝術感染效果,顯示出舞蹈藝術的美學價值,進而通過舞蹈教育來提升人們的美學藝術修養(yǎng)和相應的審美情趣。
二、舞蹈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作用
(一)審美教育自身的作用
我國當前社會主義社會形式下的審美教育主要是為了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它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一定美學內涵的事物以及藝術形象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情感的深層次運用來感染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對學生的情感、思維、意志和品格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不僅能夠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加以激發(fā),還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和思想覺悟,鼓舞學生產生一種為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不斷努力奮斗的決心。審美教育對學校教育中的德育、體育以及最重要的智育都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審美教育通過樹立優(yōu)美而感人的藝術形象,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對生活和理想的正確認識和定位,使他們在其中體味到一種潛在的思想品德素質教育,保證其政治面貌和道德品質以及思想價值情感都能夠得到健康的成長。審美教育不僅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認清社會現(xiàn)實,感悟歷史藝術和哲學,同時也能夠在一定意義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形象思維的能力,為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
(二)舞蹈教學與審美教育之間的內在關系
在舞蹈教學實踐中滲透審美教育,充分認識到審美教育在舞蹈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須正確把握舞蹈教學和審美教育之間的關系,通過二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促進舞蹈教學與審美教育共同發(fā)展。
1.舞蹈教學是審美教學實踐的堅實基礎和重點服務對象。在舞蹈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就是將舞蹈教學作為審美教育實踐的實施載體和重要基礎,通過對舞蹈教學的建設為審美教育的開展創(chuàng)造相應的發(fā)展環(huán)境。而審美教學的實施同樣將舞蹈教學作為重點服務對象,所以舞蹈教學與審美教育中必然存在著一種服務基礎和服務對象的內在關系。
2.審美教育的實施為舞蹈教學提供了一定的藝術指導和美學層面的教學參考。在舞蹈教學中深入開展審美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這主要是由于審美教育的發(fā)展對舞蹈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推進作用。從二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來看,主要指審美教育的實施為舞蹈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藝術指導,保證了舞蹈教學的健康發(fā)展方向。同時審美教育也為舞蹈教學提供了相應的美學層次教學參考,保證了舞蹈教學的美學價值。
3.舞蹈教學與審美教育之間存在相互促進、協(xié)同發(fā)展的關系。這一關系主要是從二者的教育發(fā)展目標來論述的,舞蹈教學的具體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舞蹈演繹技能,重點在于逐步提升整體教學質量。而審美教育的教學目標則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以及增強學生舞蹈演繹的藝術性,在這一點上,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關系。
(三)舞蹈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價值
舞蹈在世界上具有“藝術之母”的崇高稱謂,其自身的審美教育價值受到藝界的重視。芭蕾舞藝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正是由于人們首先認識到了其在審美教育方面的藝術價值。舞蹈教育通過對人的形體、表情、動作和舞臺、音樂設計等多方面的結合運用來展示舞蹈表演的藝術內涵,進而在演繹中發(fā)揮舞蹈的藝術魅力。因此可見舞蹈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形式,是美學的藝術結合,其在審美教育方面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社會美。舞蹈表演能夠將人們吸引到一定的社會秩序中,對于維護社會治安、構建歡樂和諧的社會氛圍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道德美。舞蹈教學通過社會主義哲學思想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對舞蹈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和發(fā)揚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思想,有助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逐步提升。民族美。舞蹈教學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fā)展的國家,具有豐富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舞蹈教學通過對我國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民間舞蹈的教學和講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內涵,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振奮民族精神,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進而提升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進民族藝術發(fā)展。精神美。在開展形式多樣的舞蹈藝術教學時,不同形式的舞蹈對學生的思想精神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例如,集體舞蹈可以強化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紀律性;抒情型的舞蹈可以陶冶學生性情,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身高尚的情操;力量型的舞蹈則可以引導學生逐漸養(yǎng)成勇于探索的進取精神。而舞蹈教學中的各種重要元素也對學生的精神品質培養(yǎng)存在著一定的促進作用。舞蹈自身的節(jié)奏型可以提升學生的樂感,幫助學生感受事物發(fā)展的有序性;舞蹈訓練的高強度則能夠鍛煉學生的毅力,使學生養(yǎng)成堅韌不拔、刻苦學習的精神品質。儀表美。通過舞蹈教學中學生對舞蹈基本功的訓練,能夠使學生的身體感官更加敏銳,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逐漸在學習中形成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良好的個性,體現(xiàn)出優(yōu)秀的個人修養(yǎng)。同時,學生通過對舞蹈基本功的不斷訓練,還能夠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養(yǎng)成優(yōu)美的體態(tài)和舉止,有助于學生身體勻稱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健美體魄和端莊儀表的作用。
(四)舞蹈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促進作用
通過在舞蹈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能夠極大的促進舞蹈教學的發(fā)展。從具體的應用實踐可以看出,舞蹈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教育能夠促進舞蹈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在舞蹈教學實踐中滲透審美教育,對于我國當代舞蹈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不但能夠推進舞蹈教學中美學教育的發(fā)展,還能夠使舞蹈自身的美學內涵得到一定的延伸。
2.審美教育能夠促進舞蹈教學中審美價值觀念的確立。審美教育的實施為舞蹈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美學思想指導,并逐漸幫助舞蹈教學樹立了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使舞蹈教學在發(fā)展進程中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逐步獲得正確審美價值觀念。所以在相關研究中應該對審美教育對舞蹈教學在審美價值觀念方面的確立作用進行正確的認識和把握。
3.審美教育的實施推進了我國舞蹈教學的整體健康發(fā)展。從審美教育和舞蹈教學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看,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關系,舞蹈教學為審美教育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基礎,審美教育更為舞蹈教學的進步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導。因此可以說,審美教育對舞蹈教學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舞蹈教學整體發(fā)展的激化和推動上。
三、在舞蹈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具體策略
鑒于舞蹈教學具有一定的美學內涵和審美教育價值,學校在進行舞蹈教學實踐中必須適當?shù)臐B透審美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但能夠掌握舞蹈的演繹技法和表現(xiàn)形式,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念。為此,學校舞蹈教師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法在舞蹈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一)在舞蹈教學中正式滲透正確審美觀的內涵
要想真正在舞蹈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思想,教師首先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正確的審美觀思想內涵,從對審美觀思想內涵的教學理論分析入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并在舞蹈表演實踐中對自身表演形式進行科學的指導,讓學生能夠真正在學習中理解舞蹈教學的審美內涵。
(二)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在舞蹈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讓學生明白審美鑒賞能力對其自身舞蹈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三)將審美教育與相關藝術教育有機結合
舞蹈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并不能孤立的開展,而是應該將審美教育與相關藝術教育進行有機結合,通過二者相互促進發(fā)展來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從我國舞蹈教學的實際經驗上看,將審美教育與相關技術教育有機結合是在舞蹈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結語
關鍵詞:美學;中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8-257-01
美學作為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影響和指導著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影響和指導著文藝的發(fā)展、文學批評的方向以及人們的文藝創(chuàng)作,影響和指導著教育的方方面面,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美學教育。
一、美學的作用決定著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美學首先是以藝術為中心研究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的科學,這就決定著作為一個個體的人及社會一員的人必將與現(xiàn)實產生種種關系,而人與現(xiàn)實的關系又以需要為前提、為根據(jù)。仰韶遺跡中的鹿紋彩陶盆、蛙紋彩陶盆、人面魚紋彩陶盆,無論是盆本身還是盆上的各種紋飾,與原始社會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彩陶盆上形態(tài)各異的魚、奔馳的狗、爬行的蜥蜴、拙鈍的鳥和蛙以及人面含魚的形象,既讓人清晰的感覺到當時生活的生動、活潑、純樸、天真,也明顯具有巫術禮儀的圖騰崇拜意味,這種藝術風貌和審美意識已然脫離了單純的物質需求,而與人們的宗教藝術需要緊密結合。因而我們在追尋美的足跡的時候要認識到青銅藝術中的嚴重的命運氣氛和神秘的獰厲風格,以及這種毫不掩飾的神秘獰厲中蕩漾出的一種不可復現(xiàn)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我們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以結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來認識我們與美關。物質需要是一種使用關系,體現(xiàn)的是利之美。精神需要又可以分為三種: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倫理需要。這三種需要分別對應著我們對真美善的需要。美學指導著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到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與人生的對應關系,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導著學生的審美體驗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二、文藝發(fā)展與美學的密切關系決定著中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隨著美學觀在不同社會狀況下發(fā)生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會反映在文藝的發(fā)展過程和結果之中,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美學觀念的發(fā)展變化會影響文藝的發(fā)展。文藝的研究對象既涉及文藝作品和其他文藝現(xiàn)象,這是有關文藝的一般問題和觀點,也涉及有關文藝的問題和觀點,這是有關文藝的美學問題和觀點。美學的研究范圍決定著文藝與美學的密切關系,也決定著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文藝創(chuàng)作離不開美學觀念。藝術以人的心理感受為中介,把掩蓋在生活中的美之條件揭示出來和組織起來,這就給了這條件以美之生命。與其說藝術創(chuàng)造美,不如說藝術創(chuàng)造了美的條件。因為,如果藝術作品引起讀者的美感,那么這美不是在藝術家的勞動過程中,而是在讀者受到感動的時候產生出來的。
藝術成為審美關系就在于藝術就是專門滿足人的審美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是審美關系的集中體現(xiàn)。無論是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還是饕餮獰厲的殷商青銅;無論是儒道互補的先秦理性精神,還是騷賦耀目的楚漢浪漫主義;它們在凝聚著中華民族審美趣味、藝術風格的同時感染了當時代的人,也與我們今天的審美愛好相吻合,使我們產生著親切之感。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本著審美的需求,去體悟文藝的博大精深和美妙深刻。緊扣文藝發(fā)展的脈搏,去感受血液涌動的美的律動。
三、美育的要求決定著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美育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是形式美育向實質美育的跨越。美育的對象涵蓋了我們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些又以藝術的形式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大地,是我們美育的對象。山川風光,自然形勝是美的源泉。美育內容豐富多彩,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使學生在掌握字、詞、句、章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去領會祖國山川的壯美,四季自然的風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方方面面有著美。社會之美包含人物之美、人體之美、服飾之美、語言之美、行為之美、社會環(huán)境之美、斗爭之美、勞動之美等。如果你有能感受美的眼睛和耳朵,那么,美就“客觀地”在你的周圍。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語言美、環(huán)境美、行為美、斗爭美、勞動美、服飾美,都有倡導和弘揚。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讓我們感受到老北京的胡同之沒的特殊文化滄桑,這何嘗不是一種環(huán)境之美?《詩經》有大量歌頌勞動之美的篇章,這何嘗不是人們對勞動的歌頌?《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孟子》等課文之中語言的智慧和精彩,這何嘗不是語言美的展現(xiàn)?
作為自然美、社會美集中體現(xiàn)的藝術美,是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因素的主要內容。藝術美覆蓋著我們精神生活的始終,藝術美凝聚著人的情感和觀點,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反映在許多方面。我們的“審美情感”來源于“有意味的形式”,這些“形式”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既在形式又不只是形式。就語文教學的特點來看,藝術美包括題材、思想、主題、情節(jié)美,即文藝作品的內容美,也包括語言、結構、藝術手法、風格美,即文藝作品的形式美。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把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將美育與語文有機結合,再現(xiàn)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審美意境,讓其感受美,體驗美,鑒賞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操,進而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把審美教育貫穿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力和智力的發(fā)展。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美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104-01
音樂發(fā)展歷史悠久,與文化之間的日益交融,成為體現(xiàn)著不同時期人們文化鑒賞能力的一個維度。隨著人們的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為迫切的需要,對審美藝術有了更高的追求,音樂作為美的藝術,在審美文化的建設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音樂的審美功能與教育屬性
音樂相比文學、雕塑、繪畫等藝術,對物質媒介的要求相對較小,這也成為音樂藝術發(fā)展的一個優(yōu)勢??疾觳煌拿褡逦幕?,我們發(fā)現(xiàn),音樂似乎成為一種普遍性藝術。人們對音樂的重視,與音樂自身所體現(xiàn)的功能與性質有關。
(一)音樂的審美功能。審美是音樂的第一功能。當音樂響起,人們作為主觀的審美主體與音樂這一客體發(fā)生聯(lián)系,人與音樂之間構成自由的審美關系。審美關系呈現(xiàn)為審美現(xiàn)象,人們從外在事物的功利關系中脫離,此刻人的自由本質開始展示。人們在自由的審美關系中,思維_始向生命本質探尋,與生命的起源相接近,回歸到人的本質狀態(tài)。此刻,人與音樂似乎進入了一種無功利性的游戲當中,功利性目的此時消解,人通過自由的想象力,將思維不斷向生命的源泉延伸,人此刻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節(jié)奏的審美,還有一種意象世界的召喚。
(二)音樂的教育性。音樂的教育性在當今時代被看重,音樂的審美功能亦是為音樂的教育服務。音樂融入審美文化,體現(xiàn)著一定的價值觀念,而這種價值觀念是為塑造健康的人格服務,為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人們從音樂中獲得審美體驗,受到審美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對藝術以及文化所持有的鑒賞能力也受到音樂熏陶而顯現(xiàn)不同。人們在音樂中宣泄壓力,內心恢復平靜,有利于社會的文明與和諧。
二、審美文化的發(fā)展概況
“審美文化”是中國學者提出的一個美學范疇,是人類審美活動的物化產品、觀念體系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審美文化的興起與發(fā)展,得益于審美領域向文化領域擴展,且概念處于形成期,具有不穩(wěn)定性與包容性,呈現(xiàn)與市場經濟相互接近、靠攏、滲透、交融的趨勢。審美文化在經濟基礎的發(fā)展上取得一系列成就,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貢獻了力量。
但是,在新時期、新階段的新形勢下,審美文化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同時遵守文化規(guī)律、市場規(guī)律、審美規(guī)律的問題;保持審美文化的格調問題;審美文化的社會職能問題,等等。這根源在于對審美文化市場十分重視,而對文化本身沒有做充分考慮。
當下音樂教育的開展,必然面臨著對審美文化的價值判斷,以及如何在審美文化浪潮中保持應有的價值取向與教育底線等問題。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對人們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在充分利用審美文化平臺的同時,抵制現(xiàn)階段一些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審美思想。
三、在審美文化中開展音樂教育的策略
在面臨審美文化浪潮中,由于音樂質量參差不齊,音樂教育必須著力提升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抵制低俗文化對人的審美經驗的消解與重構。
首先,注重音樂師資力量的培育。在音樂教育中,“教”與“學”是互動的關系,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必然影響教育的成效。因此,音樂教育得到有效開展的前提之一,是擁有高素質教育人才,每一位投身于音樂教育事業(yè)的人,除了有較高的專業(yè)能力之外,其自身也需要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不同的音樂進行甄別,取優(yōu)去劣,積極引導學生遠離低俗音樂。
其次,音樂創(chuàng)作者必須樹立強烈的社會意識,不能為了市場需求而放棄底線?;仡櫘斍拔覀兯幍囊魳翻h(huán)境,在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制作音樂的方式更加便捷,但是音樂的質量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更多的音樂以負能量的形式呈現(xiàn)。許多音樂制作為博得知名度,不惜媚俗且低俗。
最后,增加古典音樂教學。古典音樂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呈現(xiàn)的魅力也是無窮的,但是由于缺乏對學生古典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以致失去眾多受眾。如,時下許多年輕人對貝多芬、莫扎克等音樂巨匠創(chuàng)作的音樂并無興趣,而只喜歡一些媚俗的音樂,從低俗中獲得一種自嘲的心理安慰。
四、結語
音樂教育有其獨特功能與意義,在審美文化的浪潮中更應該注重發(fā)揮音樂教育的美育作用,遠離低俗音樂,以審美促進人格發(fā)展,提高審美鑒賞力。不論是音樂教育者,還是音樂創(chuàng)作者,都應該遵守音樂美育的規(guī)律,用音符營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用音樂的詩性描繪詩意的生活。
參考文獻:
一切藝術形式只要以真、善、美作為其表現(xiàn)內容和表現(xiàn)方法,就必然會與道德產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傳播著道德觀念。藝術教育可以以美導善,具有培養(yǎng)主體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行為、優(yōu)秀人格的隱性育德功能。如果在普通高校中能夠在較為感性的公共藝術教育中滲透道德教育,將會為以理性教育為主的傳統(tǒng)德育提供有益的補充和支持。但是,要談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必須首先弄清楚藝術教育到底能不能和道德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在普通高校藝術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究竟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來,一些西方藝術哲學觀念對我國藝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唯美主義”。一些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工作者開始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教育中奉行“唯美主義”。他們極力批判在藝術作品或藝術教育中滲透道德觀念,認為藝術就是藝術,與道德無關;而藝術教育就是純粹的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無關。藝術若與道德扯上關系,就玷污了藝術的純粹性,就是“偽藝術”。而藝術教育若與道德教育掛上鉤,則違背了藝術教育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教育。這種思潮對我國普通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產生了影響。一些教師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學中,對道德觀念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追求所謂“真正的藝術教育”。那么在普通高校,將藝術教育和道德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到底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筆者認為:
1.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協(xié)同發(fā)展,是學校教育實現(xiàn)其最終目標“育人”的需要
學校教育的根本是“育人”,這是任何學科都不能回避的客觀事實,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雖然思想品德教育主要“育德”,而藝術教育主要“育美”,但二者都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對象都是普通高校大學生,最終目的都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只不過是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實現(xiàn)育人的最終目標。那么,在普通高校教學實踐中,為了育人的共同目標,二者應該是一種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的關系,而不應互不相干,各行其是。因此,在普通高校藝術教育中滲透德育內容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藝術教育的教育性決定了其不可能只顧其審美性而放棄教育性,那種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閉口不談道德,將藝術教育完全孤立起來的做法,才是真正不完整的藝術教育。李嵐清同志說:“美育有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這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培養(yǎng)人,提高人的素質,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終意義,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辈⑦M一步指出:“審美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要以美引善,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以美啟真,增強學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彪m然公共藝術教育作為普通高校美育的主要實施內容和途徑,其直接功能是“育美”,最終目標是育人。在實現(xiàn)其育美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其自身學科特點優(yōu)勢,為德育的發(fā)展出份力,是完全可行的。
2.藝術教育隱性育德功效發(fā)揮以其審美功能的實現(xiàn)為前提條件
藝術教育的隱性育德功效是指藝術教育通過藝術形象影響人的審美感覺感知、意志等,潛移默化地促使人們形成對社會和人生中美丑、善惡、榮辱的正確認識,并進一步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質。在藝術作品中,理融于情;在藝術接受中,情先于理。藝術總是先使接受者受到情感的感染而后才引起人們對生活和人生的理性思考從而受到教育。藝術教育通過審美情感體驗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而非通過理性的道德說教,這恰恰是藝術教育發(fā)揮其育德功能最為隱蔽和巧妙的地方。由此看來,藝術教育的隱性德育功效的發(fā)揮是以其審美功能的實現(xiàn)為前提條件的,育德功效是藝術教育在其實現(xiàn)自身審美功能的過程中派生出來的附屬功效,藝術教育的育德功效與其審美教育的性質并不矛盾。因此,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涉及道德教育內容就會違背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本質。當然,這種不矛盾的和諧狀態(tài)是建立在藝術教學實踐中,尊重藝術教育的審美教育本質,真正遵循著藝術與藝術教育自身的特殊規(guī)律來進行教學的基礎之上。
綜上所述,在普通高校藝術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完全可行的,這既是學校教育實現(xiàn)其最終目標育人的需要,也不會違背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本質。那么,藝術教育自身是否又真正具有發(fā)揮“育德”功能的可能性呢?藝術教育在育德方面是否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某些優(yōu)勢呢?
二、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育德的可能性及優(yōu)勢分析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自辦私學,開設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門課程,并把禮樂作為其教學的主體部分,在我國歷史上首次將音樂課程納入學校教育??鬃诱J為人的修養(yǎng)過程應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音樂教育在他看來是促成完美人格形成的最后階段。亞里士多德的和諧發(fā)展教育思想也特別強調美育特別是音樂教育的作用,認為音樂是培養(yǎng)品德最為重要的內容,“如果目的在于教育便當選取最優(yōu)良的培養(yǎng)品德諸樂調”??梢姡沤裰型?,藝術教育在許多思想家、教育家眼中就是培養(yǎng)青年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必備內容和必經之路。通過藝術教育進行德育滲透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發(fā)展,并具有其他學科所具備的優(yōu)勢。具體表現(xiàn)在:
1.藝術教育符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易被大學生所接受
當今普通高校的德育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德育課程不受大學生歡迎。一些高校的德育課程與社會發(fā)展脫節(jié),教育方式以理性說教和道德觀念的灌輸為主,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死板生硬,缺少感召力和說服力。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他們接觸的新事物多,知識面廣,思維敏捷,性格中還有少許叛逆,帶有強制性的傳統(tǒng)德育方式已經很難從內心深處打動他們。藝術教育是一種以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為重要內容的教育形式,具有形象性、感染性與愉悅性的特點。藝術教育自身既具有審美性又具有教育性,既可動之以情,又可曉之以理;既能深入人心,又不會使受教育者感到外部不自然的壓力,其輕松活潑的形式使人不知不覺、心甘情愿地接受影響。與傳統(tǒng)德育手段相比較,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無疑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結果。正因為如此,在當今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因其輕松活潑的教學形式,富于娛樂性、趣味性的教學手段而深受學生喜愛。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中寓教于樂,淡化德育的強制性痕跡,取而代之的是輕松愉快的藝術氣氛,有助于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大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彌補了高校傳統(tǒng)德育的不足,增強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2.藝術教育的育德功效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情感體驗來獲得
盧梭認為:“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lián)系的道德觀念。”歌德也認為:“音樂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樂能支配所有的東西,放射出不言而喻的感化來?!彼囆g作品能夠通過典型的藝術形象再現(xiàn)人們的道德關系和社會道德風貌,通過對典型形象某種品質的強烈渲染,激起人們情感的共鳴,使人們潛移默化地受到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觀念影響。藝術教育就是通過藝術與道德的這種關系實現(xiàn)其育德功效的。藝術教育的隱性德育功效的發(fā)揮并不通過直接向學生灌輸?shù)赖滦艞l、政治目標,而首先是通過藝術審美活動,使學生的審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審美趣味變得高尚。而高尚的審美趣味進而又為健康的道德觀念的形成提供了動力和條件。與傳統(tǒng)德育及其他學科相比,藝術教育育德的基本特點和最大優(yōu)勢就是通過具體可感的、生動的藝術形象來感染人、啟發(fā)人。雖然藝術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間接的、隱性的,但是這種間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條灌輸更具說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學生的內心,更容易實現(xiàn)道德目標的“入耳、入腦、入心”。
綜上所述,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具有高校傳統(tǒng)德育和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育德”的功效。
三、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育德功效對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構建的促進作用
前面已經從可行性和可能性方面做過分析,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于思想品德教育有促進作用。從國家和社會的大局來說,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對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的建構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強大的社會凝聚力。藝術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促進社會凝聚力的形成。普通高校是未來社會預備精英培養(yǎng)的前沿陣地,承擔著培養(yǎng)和諧社會人才的重任,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對于培養(yǎng)具有和諧精神的人才,更是具有獨特的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形成
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的品質、品格,它由一個人的性格、情感、意志、能力、智力等因素構成,全面地反映了一個人的言行和整個精神面貌,包含信仰、情操、需要、動機、能力、氣質、性格等。它是以自然性為基礎,以個人的社會關系(含教育)、生活方式、職業(yè)、社交活動為基本內容所形成的個性特征。而所謂完美的人格,就是構成人格的幾個因素完美結合,真、善、美高度統(tǒng)一,知、情、意和諧發(fā)展。
培養(yǎng)大學生真、善、美和諧發(fā)展人格的目標,如果要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分別以教育形式落實,則分別是智育、德育和美育。因此要培養(yǎng)大學生和諧的人格,用來育美的美育是必不可少的。郭聲健認為:讓自己沉淪于感性世界,一味追逐和貪圖感性享樂,失去了對藝術和人生的理性思考與深刻把握的人,與讓自己禁錮于理性世界,情感受到無情壓抑的人一樣,都是不幸的。因為,無論是理性的“單面人”還是感性的“單面人”都不是心靈完善的人。因此,在當代社會,人們不僅需要藝術,同時應該懂得藝術。意思也就是健全的人格應該是理性和感性和諧發(fā)展的,藝術能夠發(fā)展我們人格中感性的一面,是健全、和諧人格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要塑造大學生完美、和諧的人格,離不開藝術教育,公共藝術教育是普通高校美育實施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對大學生完美和諧的人格形成有著重要作用。
2.有助于維護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乃至和諧的社會關系
我國大學生大都處于青年中期(18―24歲),這個時期的青年雖然生理上已經基本成熟,但心理上卻尚未完全成熟,青年中期正是個體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據(jù)調查,在我國普通高校,人際關系、經濟狀況、失戀、學業(yè)受挫等因素很容易引發(fā)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藝術是人本能的一種精神需要,藝術能使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焦慮、壓抑的情緒得到適當?shù)男梗谷说男撵`趨向平靜與和諧。因此,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實際上也是滿足大學生這種天然的藝術需求的途徑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大學生焦慮、壓抑等不良情緒,使他們的心境趨向平和與和諧。同時,藝術教育能通過維護每個學生精神狀態(tài)的和諧,進一步維護大學生個體之間關系的和諧,從而達到維護校園、社會的和諧與安定。
結語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研究人員與教學人員普遍地將藝術教育簡單理解為對藝術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對藝術教育理論的知識傳授,在教育活動中,片面地以抽象的概念代替生活感受,以理論體系覆蓋生命直覺,以邏輯推導遮蔽心靈反思,因此遺忘對學生進行審美感性的教育,沒有開啟主體的心性和靈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培育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熱情。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藝術之樹常青。開始,沒有對于自然的觀察體驗和熱情感受,一個人不可能培養(yǎng)對于藝術的熱情和興趣,當然更不用說美感和經驗了。藝術教育離不開對于學生的自然和審美教育,離不開激發(fā)和調動他們對于大自然的審美觀察、詩意體驗和富有激情的想像。在當今歷史語境中,藝術教育還必須承擔教育學生培養(yǎng)對于自然的敬畏感情,建立他們關心自然,和大自然平等對話的意識,而不應單純地樹立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意識,而是應該學會和自然和睦相處,這樣有助于建立生態(tài)自然和保護環(huán)境的現(xiàn)代意識,更有利于美感的形成和藝術感覺的完善,可達到一石兩鳥、事半功倍的效果。
眾所周知,大學層面的藝術教育并非單純局限于教科書上意義上的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換言之,藝術教育并不是那種滿足于空談藝術的本質、歷史、特征、風格和表現(xiàn)的書本教育,也不限定于探討文藝美學的種種概念,以及常識性的藝術知識。高校藝術教育事實上應該是一個系統(tǒng)的綜合的精神工程,應當致力于借助于藝術教育的途徑,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一個有完整徤康的人格結構、具有一定審美修養(yǎng)和具有詩意內涵的生命存在個體,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敏感和興趣、良好的審美趣味和藝術經驗等等文化心理結構?;蛘哒f,從詩意生存和審美生存的美學意義上著眼于大學生的藝術教育,這樣,使藝術教育獲得一個較高的邏輯起點。因此,高校藝術教育的關鍵不是一般藝術理論和藝術類別的知識傳授,不是讓大學生從審美境界的啟發(fā),讓他們建立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和尊重,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的尊重,開啟心性,激發(fā)詩意情懷和審美眼界,結合具體的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讓大學生能夠明“道,’體“道,進而與“道,’一體,進入充滿美感的藝術殿堂。
在理論體系和觀念體系上,人們習慣于將藝術教育附屬于美學理論的范疇,或者將它和藝術理論混為一談。藝術教育和美學理論、藝術理論之間盡管存在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然而,它們畢竟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和區(qū)別。在存在形態(tài)上,藝術教育是將具體的美學理論、藝術理論應用于教學和教育的實踐活動它不僅僅是注重于理論體系和概念內涵的傳統(tǒng)也不是單向度地傳授具有的藝術知識和審美經驗,而是將生命體驗和審美感受、詩意直覺等審美感性滲透到理論結構和知識形式之中,另外,它注重藝術的形式感和具有的藝術經驗的啟發(fā),使觀察力和想像力融入記憶力、推理力,讓理論結合實踐,良知滲透生活。而一般的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是以知識論和認識論相結合,是以邏輯和思辨以特性的概念形態(tài)。因此,它們不能簡單和直接地代替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與美學理論、藝術理論不僅有著存在方式上的差異性,而且有著社會預期和社會功能的差異性。藝術教育不是以單純求知為特征的知識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它尋求建設青年學生的詩意的人生修養(yǎng)和審美的生命境界。故從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的純知識學角度來理解藝術教育,將遮蔽藝術教育的思想價值和精神意義,從而不能真正理解藝術教育的本質。換言之,藝術教育不是對知識理論問題的知識性解答,不是以回答“什么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本質是什么,’等等類似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或者亞里士多德《詩學》中討論和回答的知識命題。藝術教育是力求解決人生的審美感性、良知修養(yǎng)和詩意境界的問題,而這些內容是美學知識和藝術經驗難以包括的,它們更多是生命的智慧形態(tài)。
【關鍵詞】:素質教育 高校學生 藝術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0
一、 高校德育教育現(xiàn)狀。
目前,我國高校藝術素質教育尚處在發(fā)展階段,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凸顯出問題和不足。如學生普遍對思想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熱情不高,表現(xiàn)出勉強應付的情緒。心理承受能力低,在挫折和困難面前很難表現(xiàn)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要解決以上問題,筆者認為,以藝術教育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將傳統(tǒng)說教式的德育感化改變?yōu)槭箤W生在接近藝術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人精神素養(yǎng)的提高,變被動為自覺,不失為一種另辟蹊徑的教育手段。
二、 藝術教育對學生產生道德影響的途徑
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育人就要使之得到全面發(fā)展。藝術教育在塑造人的過程中相對傳統(tǒng)方式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德育知識傳輸方式上。即可以發(fā)揮藝術對人類情感的調動功能,使藝術作品的審美主體--學生,在被打動中明辨是非善惡,達到以善為美、以德為美的教育目的。
德國哲學家家康德認為,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心理能力,而且這些能力在相當?shù)沫h(huán)境中以非常類似的方式發(fā)生作用。"正是有了相同的心理構造,人的心靈都是以同一方式運轉的......自律的理性理念(rational ideal)就是深層的、潛在的道德,道德判斷必須被視為是個體自由選擇的結果。"?但道德感并不是個人的反應,而是普遍的人的反應,人們在美的知覺中體驗到的愉悅,來自于它喚起了人類自身道德自由的意識,所以人在藝術品的美中得到的愉悅本身就是道德的愉悅,因此它存在于我們把自身做為一個道德主體的意識之中。而其后的德國哲學家、詩人席勒,對其理論進行了豐富和發(fā)展,他在其著作《美育書簡》中發(fā)表了自己關于藝術與道德的觀點,他認為人學習了藝術和審美,本身就可以轉變他與環(huán)境的關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席勒較之其前輩康德而言,更重視對人的道德實踐教育--審美能力教育、藝術經驗培養(yǎng)是在做為現(xiàn)代社會疾病的緩和劑的意義上被理解的。
總的來說,藝術美對人的道德品行的教化作用,可以完全通過藝術作品的呈現(xiàn)、藝術鑒賞的實施、藝術美感的體驗來實現(xiàn),同時通過學生對自身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的想象實現(xiàn)主動、自覺地道德認知,達到受教育的目的。那么怎樣組織卓有成效的素質教育活動,如何給學生奉獻體現(xiàn)"道德之美"的優(yōu)秀藝術實踐活動,成為我們研究的目標。
三、 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
筆者在工作實踐中,將人文素質教育分解為藝術審美實踐、主體意識訓練和美育心理基礎培養(yǎng)三個方面。以學生自發(fā)組織的各類興趣愛好社團為抓手,發(fā)揮學生干部作用,以社團展示為三大模塊實施培養(yǎng)的主要載體。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應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分別介紹。
1、在藝術審美實踐教育方面,首先要轉變審美實踐教育的理念,將以往強調對學生的灌輸轉變?yōu)橐龑W生自由想象,隨心創(chuàng)意。如實踐中利用學生課余對文藝演出活動的積極性,將幾項規(guī)模大、效果好的素質教育項目的立項固化為傳統(tǒng)項目,使學生在參與到活動中時,做到對每學年的活動項目心中有數(shù).利用所謂經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愿望,學生參與社團積極性提高的同時表現(xiàn)出對活動宣傳、場地協(xié)調、選手海選、經費管理以及總結報導等方面各自不同的才能。
2、主體意識訓練方面,主要是以各類征文、演講比賽的開展為載體,以培養(yǎng)學生自身能力、發(fā)現(xiàn)自身價值為目標,使學生在內心建立與客觀世界的正確關系,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意識。在活動的組織、宣傳、評比方面必須強調明確的目的性,如培養(yǎng)學生愛護校園植物的"?;ㄐ2輸z影比賽"、針對"九零后"學生的"感恩父母--給父母寫一封長信"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我身邊的誠信故事"主題演講比賽等,都是通過明確的實施過程達到既定的培養(yǎng)目標。在時下社會就業(yè)壓力加大的前提下,特別為女生開展女性主體意識培養(yǎng)的活動,如每年三月開展的"繽紛女生節(jié)系列活動"和每年六月與校就業(yè)辦合作開展的"就業(yè)路上,我們同行系列活動",培養(yǎng)女生自覺地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人生義務,清醒地知道自身特點,以獨立自強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培養(yǎng)女生肯定自己的社會價值實現(xiàn)人生追求。
3、美育心理基礎是構建人的審美心理以促成其敏銳的審美能力和形成美育心理的素養(yǎng)性教育。審美活動是通過人的一系列知覺,將審美客體反映到主觀意識之中,與審美主體自身進行結合交融而產生一系列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活動。所以學生美育心理基礎的建設應看做是一種審美觀念的創(chuàng)造過程。在實踐中,各類學生社團應該做為此項工作的載體。如開展學生文娛活動的學生藝術團,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開展與專業(yè)能力拓展相關的各類社團等,都是這一審美心理基礎建設的重要陣地。
因學生的審美心理受著其世界觀、人生觀的制約與影響,在開展社團活動中,應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交流以建立正確取向。同時要重視學生間審美心理水平的個體差異,如男女生差異、城市與農村學生差異、沿海與中西部差異等。但總之必須選擇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康內容的審美對象來施教,同時要形成相應的審美情景,在審美關系中來施教。
總之,高校素質教育是個系統(tǒng)工程,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緊密不可分割。藝術素質教育以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發(fā)揮藝術作品中隱含的道德倫理性,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既以"愉悅為先,道德相隨"的方式對學生實施道德影響和改善其道德觀念。做為高校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藝術素質教育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成為高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毋庸置疑,近幾年來,各大院校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要求,結合自己的院校特色開設了相應的藝術教育課程,舉辦了一些藝術教育活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否認還有很多師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對藝術教育概念和內涵的理解缺乏科學性和完整性的現(xiàn)象。諸如將藝術教育活動僅僅作為教育的手段,割裂了藝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沒有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割裂了藝術活動與生產活動的關系,使他們不能領略到運用各專業(yè)技能的樂趣?;煜怂囆g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把演講比賽、詩朗誦、讀書、征文等人文素質教育活動都視為藝術教育活動;混淆了藝術教育活動和娛樂活動的關系,將藝術教育活動簡單地理解為課余唱唱跳跳,寫寫畫畫等娛樂活動;混淆了藝術教育與藝術專業(yè)教育的關系,使藝術教育活動停留在專業(yè)學生或少數(shù)藝術特長生的活動層面上,主要精力放在了藝術團和個別節(jié)目的訓練指導上……諸如此類,沒有真正實現(xiàn)藝術教育普及性、審美性等教育功能。影響了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二、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效果差強人意的原因探析
(一)對待公共藝術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大多數(shù)師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目的和功能認識還不到位,這在高職院校更為明顯。由于高職教育在理念上定位為培養(yǎng)各類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專才”教育,側重職業(yè)性,突出的是崗位能力的訓練,強調的是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職業(yè)教育特點、技能型專門人才等概念的片面認識,導致一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目的上過分強調培養(yǎng)技能型專門人才,在辦學理念、專業(yè)設置、課程安排等方面只是單純地圍繞市場轉動,將學校變成了職業(yè)培訓的場所,過多地強調對學生進行專門知識的傳授及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在思想上沒有認識到藝術教育對促進科學教育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工作重心放在培養(yǎng)職業(yè)技術型人才方面,偏重職業(yè)和技能教育,忽視或無暇顧及文化藝術教育,從而導致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課程設置不合理及師資匱乏,文化藝術教育的觀念難以有效的貫徹。
(二)教學內容忽略對象個體差異,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從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施教對象來看。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高職院校大部分生源來自中小城市和農村學校,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雖然有藝術欣賞的內容,但大部分學校開課情況不是很好,造成學生藝術基礎知識差、底子薄、程度淺,造成公共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對內容的深淺難易度上難以把握。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學生經過多年努力,進入大學后,缺少了應試式學習的壓力,很多精力放在課堂之外的社會事務上。加之,信息時代,網絡文化的沖擊,部分大學生成為洋文化和快餐文化的追隨者,不能正確的認識藝術與生活關系,導致在學習和生活中,目光短淺,實用主義心態(tài),片面追求技巧技能,或者將專業(yè)技能僅僅作為就業(yè)的途徑和手段,學習缺乏動力,忽略個人審美修養(yǎng)的提高,造成對公共藝術課漠視,態(tài)度消極、敷衍了事,從而影響了藝術教育普及、審美遷移的效果。因此,高職公共藝術教育如何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發(fā)揮藝術教育的作用,值得教育者深入探索。
(三)藝術教育區(qū)分側重點,不能體現(xiàn)公共藝術教育的要求公共藝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公共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人才的專業(yè)教育,沒有把握藝術普及教育的規(guī)律,片面注重藝術本體的技術和技巧訓練,沒有看到藝術教育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藝術情趣為中心,沒有與學生的認識能力的培養(yǎng)相結合,忽略了藝術教育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的融合。
(四)偏離藝術教育規(guī)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高職公共藝術教育不被重視也不排除藝術教育規(guī)律本身的原因,藝術教育周期長,見效慢,成果呈隱性狀態(tài),導致一些院校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急于求成,注重把獲獎作品的多少作為評價藝術教育水平的標準,客觀上使藝術普及教育在高職院校難以得到廣泛認可和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
三、借鑒傳統(tǒng)藝術教育的長處,融合職業(yè)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
前面羅列了目前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實施的現(xiàn)狀以及問題產生的成因,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不僅僅是經費上的保障、藝術課程設置的優(yōu)化、教學方式上的變革可以解決的,而更多的是需要公共藝術任課教師甚至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公共藝術教育的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藝術教育的本質進行深刻地反思和轉變,深化公共藝術教育觀念,強調公共藝術教育在對象上的普及性、內容上的審美性以及功能上的遷移性的特征。將藝術教育的重點從藝術本體轉移到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上,在教育的目標上將專業(yè)技能的學習和藝術的境界追求相結合,將職業(yè)教育和藝術教育進行融合,使其內容豐富、完善,功能實現(xiàn)更趨理想。在這方面,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教育可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教育和中國文化一道,也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和風格。其中的許多方法為今天的藝術教育所欠缺,因此,發(fā)掘和借鑒傳統(tǒng)藝術教育的資源對今天的審美教育、藝術教育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借鑒傳統(tǒng)藝術教育生活藝術化的觀念,突出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普及性特質傳統(tǒng)藝術從內涵上來說,不僅包含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國粹,其實它包羅萬象,一個突出的特點即不割裂藝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生活全面藝術化。“傳統(tǒng)藝術是基于生活中的各種技巧、手段在精熟中而產生的審美趣味”,它們無處不有藝術的生靈活趣,從經典的高雅的文人游戲,如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至民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飲酒品茗、精食美餐、斗草斗雞、打躬作揖、放風箏、烙燒餅……任何行當都能找到樂趣,并且有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行當無不展示著其別的審美興致??梢娭袊湃俗⒅厣畹拿缹W,注重實用中的審美。這種觀念對于強調職業(yè)教育的高職院校,融合專業(yè)與藝術的關系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首先他將藝術生活化,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都可以玩藝術,這就決定了公共藝術教育是面向每個人。其次,注重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高職院校和老師在藝術教育中,必須結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注重藝術的普及推廣帶動作用,更廣泛地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評價能力以對事物的藝術洞察力,形成藝術與其他學科綜合而成的感受力,讓每一個專業(yè)都能體現(xiàn)藝術的內容,尤其現(xiàn)代社會,在充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技術主義、工具理性盛行的情況下,使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中都具備藝術的思維,都能發(fā)揮藝術的情懷。以免使藝術化的生活變得技術化和物化,從而實現(xiàn)藝術普及化的特征。#p#分頁標題#e#
(二)借鑒傳統(tǒng)教育實踐和證悟的方式,追求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的審美和遷移能力中國古代藝術教育在方式上不太強調理論的系統(tǒng)性闡述,而注重經驗教育。中國古代藝術教育更注重“言傳身教”和“因材施教”的靈活性,強調的是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實踐,無論是老莊或者孔孟,他們的學說,沒有鴻篇巨制,都是只言片語式的,因此,教育似乎全靠求學者的孜孜不倦地實踐和證悟。如書從讀誦開始,書法、繪畫以點劃勾勒奠基,棋從名譜入局,修身成人亦從打躬作揖教起。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陶冶和美化既要在審美實踐中完成,又要在審美實踐中得到檢驗,更要通過審美實踐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正如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將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等同對待,道理也是一樣的。這種實踐和專業(yè)技能的實踐是一致的,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就是強調專業(y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但一方面強調實踐,另外一方面,也必須有證悟,達到實踐藝術之化境,讓人體會到實踐的美好,不至于讓人成為技術的奴隸。固然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方式似乎不切實際,因為不符合當前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而顯得有些傻冒。但是從教育本身的規(guī)律來看,藝術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絕對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從藝術課程實施效果來看,并不是學生學習了鑒賞類的課程,就具備了鑒賞美的能力,因此,教育教學不能太專注于藝術本身,要把公共藝術課程的科學性和適應性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解決交叉學科和跨學科問題。在多樣性的藝術文化情境中突出文化含量,使學生理解藝術美的本質與規(guī)律,讓他們在專業(yè)實踐中由技入道地去實踐證悟,從而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yǎng)人文精神。領會本領域的“藝術”美,當然,這個過程會很長。
(三)借鑒傳統(tǒng)藝術教育的境界追求,實現(xiàn)高職藝術教育創(chuàng)新與超越的精神古云:“藝無止境”,藝術教育同樣也追求一定的境界。中國藝術教育不僅僅注重技能的掌握,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種境界,此種境界一為技法上面超級熟練而達到的無我之境,有熟能生巧而至“法無定法”。他強調主體通過努力或者頓悟,擺脫客體技法的束縛達到與客體物我兩忘、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而達到神乎其神的地步,在技法的境界追求上最高為無法,亦即法無定法,另一種可以看成是個人修養(yǎng)上面的“得道”,達到追尋事物的本原,自然而然,以及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大美之境??梢?,中國古代藝術教育終極目的在于“進技于道”。這里面成功的因素當然地包含了主體的天賦與才情等客觀因素。此外,中國古代藝術教育是中國古代教育的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一向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提高。按照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欲學做事,必須先學做人,立德是為教、做事的根本。所以,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教育以德為基,以技為始,進技而至于自然之道,從而達至善至美、人天一體的自由化境。古代藝術教育這種對境界的追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同樣顯得尤其需要,高職院校強調職業(yè)能力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如果在專業(yè)技能教育中融入這種對境界的追求,將藝術教育融入到他們的專業(yè)實踐之中,對他們實行“進技入道”的要求和熏陶,提高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在道德、情感、情操、意志、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責任心、自尊心,以及促進不同專業(yè)發(fā)展等諸多方面也能有效提升。這樣,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在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合理構成以及培養(yǎng)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中,將會發(fā)揮真正應有的作用。在對傳統(tǒng)借鑒和融合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教育也有農業(yè)經濟特征下的一些的特點與不足,與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有許多不太適應的地方,比如教師會鐘愛有悟性的個體以及對“絕招”留一手的陋習,這是在借鑒和吸收過程中我們需要加以正視和規(guī)避的地方。
關鍵詞:設計基礎課程 素描 色彩 色彩構成 藝術的思維與表現(xiàn)
一、藝術設計基礎教育課程現(xiàn)狀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設立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大專院校已經達到1400多所,每年畢業(yè)生數(shù)量約10多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發(fā)展數(shù)量,中國需要什么樣的設計人才引起了我們的思索。我們一定要根據(jù)各院校特點,利用豐富的藝術資源,注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本身的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突出實驗性與前瞻性。學生真正要適應社會,真正培養(yǎng)的實際上是他的心理要適應社會,而不是技術要適應社會,技術要高于社會。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首先接觸到的幾門基礎課——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構成往往抹煞了藝術與設計的關系和培養(yǎng)有較強的個性表現(xiàn)力、創(chuàng)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yǎng)這層功能。三門課程的教學實驗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點是都強調造型和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除去這兩點外,還應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認為這才是真正解決現(xiàn)存問題的關鍵。什么才是高于單一課程,貫穿藝術設計教育的本源問題?毋庸置疑,是藝術審美。藝術審美引領著藝術設計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識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構成課程除卻造型、技法以及單一的色彩配比以外,還能通過“藝術的思維與表現(xiàn)”給設計專業(yè)的學生提供最直接的藝術審美訓練的平臺。而恰恰設計專業(yè)的學生的藝術思維與表現(xiàn)能力的高低,對能否實現(xiàn)現(xiàn)時代設計教育的目的與要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門基礎造型課程,在全國各院校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基礎教學中體現(xiàn)為兩大傾向:一種是強調“設計性”、理性化的教學,其弊病是缺乏對學生藝術審美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容易養(yǎng)成學生膚淺的形式主義觀念和漠視設計藝術性的匠人品位,對學生造型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層面。二是脫離設計特殊性,強調造型表現(xiàn)的技術性,造成學生思維禁錮,審美僵化,使之較難與后續(xù)課程鏈接。兩種傾向都容易導致課程內容偏缺與方法盲目。 “藝術視覺思維的訓練”“藝術表現(xiàn)語言的審美體驗”往往被忽略掉,恰恰這是設計專業(yè)學生理解設計與技術的關系、設計與藝術的關系、藝術設計與社會的關系的橋梁。這也理應是這些基礎課課程所要承載的教學內容,而并非要到進入設計專業(yè)課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領會藝術的思維與表現(xiàn)
世界上極具前衛(wèi)地位的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的研究生說:“花了這么多錢和時間,我們學到了如何思想。”這反映出美國藝術教育的重點是突出觀念和思維,這也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教育的重點。如何訓練學生學會思想,成為西方現(xiàn)代藝術教育者研究的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 90年代開中國藝術教育界也因此開展了系列學術爭鳴。中央美術學院由周至禹教授領軍,率先對本部設計基礎課程進行改革,并已成體系。強調設計的學科特點,圍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意思維組織課程的建設。
眾所周知,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現(xiàn)代的藝術教育——尤其是設計教育,是極其強調“思維訓練”的。而設計基礎課同樣強調“思維”訓練,不同的是根據(jù)課程特點,偏重于對“藝術的思維”訓練,而且是在“藝術的表現(xiàn)”過程中去領悟,以達到教學目的。整個過程中“藝術的”這個前綴非常重要,因為在整個設計教學體系中,沒有哪門課能如此直接地把學生領入與 “藝術表現(xiàn)語言”對話的語境,并讓學生迅速進入“藝術思維”的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老師對學生審美廣度與深度的引領,很容易讓學生步入一個全新的藝術審美高度,學生對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個性化的。最終,達到作為藝術設計專業(yè)基礎課程教育的全部教學目的。
三、教學的具體內容與方法
1.在“藝術的思維與表現(xiàn)”的體驗過程中,強調藝術審美素養(yǎng)的訓練。審美的覺悟需要通過感官對環(huán)境和客體的體驗、思維對視覺的想象,最終由手準確地在載體上表達出來,觀看、想象和構繪三者構成了視覺思維的全過程。根據(jù)所授基礎課程的自身特點突破傳統(tǒng)設計基礎教學的單一思路,強調藝術設計基礎教學的藝術與設計雙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學目的、課程內容,以及與后續(xù)設計課程之間的良好銜接關系。有助于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理解藝術與設計的關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注重學生的藝術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藝術視覺思維能力的訓練和藝術語言表現(xiàn)規(guī)律的體驗,并通過基礎課學習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造型與色彩之間的高級和諧。最終實現(xiàn)學生藝術視覺洞察力與藝術思維創(chuàng)造力以及藝術語言表現(xiàn)力的和諧進化。
2.從目標式教學轉型為過程性教學,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理解力、領悟力及藝術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設計系實驗教學叢書《過渡——從自然形態(tài)到抽象形態(tài)》中寫道:“重要的仍然是過渡過程中的思維訓練,用腦畫畫,啟發(fā)心智,用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思維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種可能性,其意義甚過了局部作業(yè)的完整性?!?nbsp;
傳統(tǒng)基礎課是目標式教學方式,有礙學生感性認知的發(fā)生、發(fā)展。另外,主觀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構成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往的教學實踐,主要以手繪形式表現(xiàn)“色彩聯(lián)想”和“采集重構”作業(yè)。其訓練的單一性很難完成學生對色彩的真實感受和更高級透徹的理解。而“藝術的思維與表現(xiàn)”看重教學中的過程,對學生藝術審美素質和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通過啟發(fā)視覺洞察力、開拓視覺思維想象力、體悟藝術表現(xiàn)語言這些階段過程性課題實現(xiàn)的。異是萌發(fā)學生藝術個性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原動力,過程性教學,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個性及創(chuàng)造力。
顯然,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表現(xiàn)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yǎng)、社會責任感,是設計專業(yè)基礎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德)約翰內斯·伊頓《色彩藝術》杜定宇 譯 世界圖書出版司 1999.6
[2](英)弗蘭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鶴譯 三聯(lián)書店 2001.12
[3]視覺同盟網.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大型系列訪談專題, 2006.
關鍵詞:美育;藝術教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0-0241-01
一、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社會功能
和諧社會建設既要有物質和諧的建設,又要有精神和諧的建設。美育是物質和諧建設的重要途徑。同時,美育還教人們在物質財富生產的過程中追求高尚的審美要求,滿足人們對優(yōu)質美觀、經濟實用的勞動用品、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的需要。實施美育,把人們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發(fā)展起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生產中美學與技術的高度統(tǒng)一。因此,社會物質產品只有具備了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tǒng)一,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所以說,實施美育,可以把人們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發(fā)展起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生產中美學與技術的高度統(tǒng)一。
(二)美育的個體功能
所謂“全面發(fā)展”,就是使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質都得到充分的提高。體育側重于生理的發(fā)展。而心理又有知、意、情之分,對應的哲學范疇就是真、善、美,運用于教育實踐,就是智育、德育、美育。美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確定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和人生觀”,從根本上協(xié)調人在現(xiàn)實中的情感心理,化解被物質化的生活積聚的焦躁、抑郁,而使其處于一種審美的狀態(tài),實現(xiàn)生命與社會的和諧。愛因斯坦說過:學生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yè)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因此,美育是人的全面發(fā)展中所不可或缺的。
(三)美育的教育功能
美育具有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美好的事物,可以通過外在的感性形象,反映和滿足人們美好的追求,美好的社會理想。美育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能從周圍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美的創(chuàng)造和確立自身的美。通過美育,使人能明辨是非,分清光榮和羞恥,誠實和虛偽,真理和謬誤,在客觀上真正揭示真、善、美的關系。通過美育,陶冶高尚的情操,樹立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美育的核心
美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藝術教育承擔著開啟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使人的內心情感和諧發(fā)展的重任。
“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藝術教育的首當其沖的功能就是培養(yǎng)人的思想,培養(yǎng)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懷著一顆積極的、友善的心靈去對待一切事物。藝術教育給予群體審美快樂,對待別人就會擺脫因利害計較引起的人際關系的糾葛,矛盾以及不和諧。沒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是粗俗的,是不懂得禮節(jié)的,自然是沒有高尚情操的。由此可見,由于藝術教育比之于單純的具有機械化性質的基礎教育本身,這種獨特的使人的心靈得以藝術化,得以“自由舒展”的感化力量是十分巨大的,當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說,藝術教育是客觀和落實審美素質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自然景觀和社會生活中的教育是不能與藝術教育相比的。審美素質的提高和發(fā)展,主要依靠藝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三、藝術教育的根本
藝術教育的根本可以說是審美教育,藝術審美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藝術欣賞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思想上受到啟迪,認識上得到提高,自然而然的素質就得到了提高,也就達到了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藝術審美教育作用的特點有三個分貝時“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和“寓教于樂”。以情感人是藝術教育區(qū)別于其他教育的最明顯的區(qū)別。藝術作品總是灌注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通過心靈的描繪,作用到作者的感情上,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熏陶;藝術作品對人的教育,長擦汗那個是在毫無強制的情況下,讓欣賞者不自覺的受到感染,心靈受到凈化;而“寓教于樂”就是強調,應該將思想教育融合到藝術審美娛樂之中。
四、結語
“藝術乃德行的寶庫”。為了好好使用這座寶庫,我國近年來藝術教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許多綜合大學、師范大學,理科、工科院校都籌備了藝術中心或藝術學院,全國中小學的藝術教育也蓬勃發(fā)展。這一切標志著我國藝術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