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教育管理體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管理體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管理體制

第1篇: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一、輔導員、班導生、級導生、班導師四位一體管理模式

輔導員:學生專職管理者,坐班,工作對象是年級或全院學生,從新生入學一直到畢業(yè)全程開展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承擔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光榮責任,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同班導師、級導生、班導生一起工作,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班導生:由高年級素質高的學生黨員擔任,工作時限為一年,從新生入學開始進入角色,是新生輔導員的得力助手。針對班級學生個體開展工作,負責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的指導。級導生:由工作一年且?guī)О鄡?yōu)秀的班導生擔任,工作時限為一年,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進入角色。在思想、學習、生活方面指導學生,特別是針對學生科技競賽、考研進行指導和幫助,主要針對班級層面開展工作。班導師:由專業(yè)教師擔任,不坐班,工作時間從大一就開始,但是從大學三年級才開始進入角色。班導師工作職責:一是保持與學生的聯系,關注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二是對學生個體或班級給予學業(yè)、就業(yè)以及養(yǎng)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指導;三是及時與學生輔導員溝通,對學生工作提出建議。

二、建立健全班導生工作制度

輔導員、班導師、級導生、班導生工作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既教書育人又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但他們也有不同點,即工作年限不同、工作層面不同、工作階段不同、工作對象不完全相同。學院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專職管理者,班導師是系黨總支部根據各年級的情況有機分配且專業(yè)素質過硬的教工黨員,而級導生是在新生入學一年后,班導生的服務年限到期,從帶班優(yōu)秀的班導生中選拔一至兩人擔任整個大二年級級導生的學生,主要是在思想、學習、生活以及學生科技競賽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班導生是選聘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或黨員擔任。通過公開選拔、培訓、聘用和考核,持證上崗,受聘的學生助理班主任,大部分是院團委、院學生會、系部團總支、學生會和各學生社團的主要干部。他們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質高,積極進步,熱心為廣大同學服務,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學習成績優(yōu)秀,綜合能力強,在同學中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說服力。他們在班級的日常管理、學習活動、文體活動、基礎文明建設等事務性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發(fā)揮班導生榜樣的力量,和輔導員相互配合,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輔導員與班導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共同完成培養(yǎng)學生的任務。其中輔導員在學生教育管理的規(guī)范性、系統(tǒng)性、指導性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班導生既是輔導員的助理,又是連接輔導員與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梢园l(fā)揮自身優(yōu)勢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彌補了輔導員面對新生入學存在大量問題而身單力薄無法一一解決的不足。輔導員的工作以“面”為主,班導生的工作以“點”為主,“點”與“面”結合,避免工作出現盲點,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具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班導生是從高年級的學生黨員、干部當中選拔的最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的思想觀念、學習方法、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自身的良好素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新生,起到了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同時,輔導員通過對班導生的培訓與指導,協助輔導員解決實際問題,以學生管理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意識,使學生由以前的他律為主向現在的自律為主過渡,學生管理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發(fā)揮班導生的學生身份優(yōu)勢,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具實效

首先,班導生和學生在年齡上是一代人,況且班導生本身就是學生,因此二者之間的心理是相通的,不存在所謂的代溝,彼此更容易交流;其次,班導生沒有教師的身份與威嚴,他們以高年級學長的身份出現,和學生的地位是對等的,容易被學生接受;另外,班導生分管的系別專業(yè)一般與自己所學的相同或者相近,作為成功的過來人,他們的現身說法比教師更有說服力。所以班導生與新生年齡相仿,且經歷相似的特點,深受新生的喜愛和歡迎。他們能經常深入學生中間,及時掌握學生的信息以及思想動態(tài),給予學生的關懷疏導,引導和教育更為直接、具體、有效??s短了新生適應大學的適應期,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富實效性。

三、對四位一體管理模式的體會

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輔導員、班導師、級導生及班導生分別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他們四位一體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完成培養(yǎng)學生的任務。這里輔導員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在學生教育管理的規(guī)范性、系統(tǒng)性、科學性、指導性方面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始終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始終陪伴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注學生成長,是連接班導師、級導生、班導生的一根線,將學生工作的全局性、整體性、系統(tǒng)性緊緊聯系在一起。

第2篇: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關于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屬、隸屬關系和職責、權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的總稱。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各種新思潮對高等教育的沖擊,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我們必須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及其改革的涵義

1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含義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關于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屬、隸屬關系和職責、權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的總稱。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主要包括國家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高等學校的自身管理體制兩個方面的內容。具體而言,它既包括高等學校的管理機構、管理制度、管理體制、招生就業(yè)體制,也包括高等學校的辦學體制、管理權限、投資體制、管理工作、管理人員等。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國家管理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根本制度,是國家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機構設置、相互關系和責權劃分的制度,主要是明確由哪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進行統(tǒng)籌和決策、各級政府和高等學校之間的責權利如何劃分以及采取何種方式才能對高等學校和教育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等。其最主要的作用及意義在于:明確的規(guī)定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學校在實施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及各自的職能。相較各個高校這些子系統(tǒng)而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具有全局性、整體性的大系統(tǒng),它決定學校的教學、科研、人事、財務、后勤等一系列管理活動,直接支配著高校的全部管理工作。

2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含義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是指政府或高等學校、高等教育機構對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改革的內容相應地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政府(中央)與政府(地方政府)在管理權限方面的分配與安排,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集權與分權之間如何實現合理的安排:二是政府、社會和高等學校的關系,即政府如何進行宏觀調控、社會怎樣積極參與、高校如何自主辦學。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就在于:適應新形勢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變革的要求,協調政府、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關系,增強高等學校自主辦學能力,建立一個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高等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教管理體制。

從微觀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是指高等學?;蚋叩冉逃龣C構內部有關管理體制方面的改革。我國高等學校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改革前,高等學校及其機構的管理機制基本上與上級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能對口(一般由對口的職能部門,如各級教育部門統(tǒng)管),具有明顯的依附性、封閉性特點,導致高校缺乏獨立、自主辦學的能力。上世紀80年代以來,高校開始對內部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既能適應上級主管部門的對口管理需要,又具有一定的面向社會自主辦學能力的內部管理體制,但由于種種原因,改革的結果離理想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加入WTO后,如何繼續(xù)深化高等學校及其機構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理順政府、社會及各高校之間的關系仍然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新時期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環(huán)境要求的,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有利于高等學校自主辦學的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新時期高等教育事業(yè)蓬勃、健康、和諧、有序的發(fā)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形成,離不開兩個背景:其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其二,權力比較集中的政治體制。這兩個背景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集權。不可否認,這種受集權影響巨大的高等教育體制曾經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然而,面對飛速發(fā)展的市場經濟,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各種新思潮對高等教育的沖擊,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源配置不合理。

長期以來,高校的行政人員普遍存在人員過多的問題,許多高校不是因崗設人,而是因人設崗,各院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嚴重浪費了人力資源。此外,高校的主要中層管理崗位,通常都是職教相兼,對科研教學和學校的管理工作兩肩挑,大部分人員由于分身乏術而有所偏重,這樣既不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保證,也不利于學校的管理工作的高效與有序。

第二,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部分中層管理干部“職與教”相兼,一方面,作為學校中層管理干部要參與學校的決策過程,貫徹落實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理念,制定各項具體的規(guī)章制度并監(jiān)督執(zhí)行:另一方面,作為教師要執(zhí)行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并接受監(jiān)督和檢查,使得制訂者本身也是執(zhí)行者,監(jiān)督者又是被監(jiān)督者,監(jiān)督無法保證,工作難以展開

第三,競爭機制不科學。

無論是高校行政人員還是教學人員由于缺乏科學的競爭機制,獎懲不及時,報酬不合理,激勵不到位,沒有真正做到優(yōu)勝劣汰,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得過且過,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政策建議

1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首先,必須加強院校合作辦學。實現優(yōu)勢互補。

自20世紀90年代始。院校之間的合作辦學在我國蓬勃興起。大量地理位置相近的學校通過協議就教學、科研等達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在合作中力爭實現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fā)展、最終雙贏的目標。這種辦學模式由于能實現校際間的資源互補,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因此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追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了合并,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從長遠來看,高等學校通過合并實現優(yōu)勢互補。進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這一辦學模式在未來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仍應大力推行。

其次,有必要繼續(xù)擴大高等學校辦學的自主權。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把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作為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實施。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二十年來也確實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大學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但是,從社會發(fā)展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角度看,目前的狀況仍不理想,比如高校招生、教師專業(yè)技術職務、職稱評審、教職員工科研項目的評定等方面仍無自主權。因此,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學校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和自我約束的機制,仍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必須繼續(xù)堅持和壯大的重要內容。

2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

首先。要轉變教育管理觀念。

我國加入WTO后。在教育服務方面的承諾將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產生重大的影響。長期以來,由于計劃性、指令l生的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我國各級教育部門一直信奉“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就是行政體制或屬于行政體制”。現在,這些落后的、舊的觀念必須加以揚棄,取而代之的應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念。從而使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政府的教育管理模式等滿足全球化、國際化的要求,達到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競爭能力之目的。

其次,轉變政府部門的職能。

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一直以政府行政機構設置模式為榜樣,政府對教育管理干預過度,學校自主權過小。在目前的新形勢下,政府部門必須盡快轉變相關職能,“下放”相關權力。政府如不能做到政校分離,從繁瑣的事務性管理中退出,高校的自主辦學也就無從談起。政府也就沒有教育國際化視野。但這并不意味著高等教育完全脫離政府管理,政府管理仍是高等教育存在與發(fā)展的保障與基礎,政府主要履行宏觀的、全局性的、指導性工作。也就是說,政府部門在制定和執(zhí)行高等教育政策法規(guī)的程序更為公開、更為透明:對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由事務性管理轉向宏觀管理;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自主權等。

第三,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

第3篇: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體制;體制改革

在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改進。

一、加強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對高等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增加,高校在加強其人才培養(yǎng)的同時,還要根據社會發(fā)展趨勢及時的對其教育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近年來各校雖有很大的體制改革,但其自身管理滯后的問題日益突出,大部分依附上級管理,處于被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得以自身發(fā)展,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人才服務社會。現人才培養(yǎng)模式雷同,缺乏特色,難以適應綜合化和多樣化的人才需求。通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與效率。教育是發(fā)展科技和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不但要具有寬厚的基礎科學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優(yōu)秀的協作品質。只有適應現代化經濟發(fā)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綜合性多樣化的高端型人才。從而使高校的發(fā)展能夠同市場經濟發(fā)展結合起來,培養(yǎng)滿足市場對優(yōu)質人才的需求。

二、加強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

1.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加強國際合作

根據我國各地的經濟和高校的分布情況,突出重點,明確各自的辦學方向,創(chuàng)建特色名校。為了保持高等教育健康發(fā)展,一定要規(guī)范各類高等教育辦學形式,建立有效的辦學監(jiān)督、評估和質量保證體系,以保障教學質量和受教育者的權益,從而使我國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發(fā)展。擴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加速高校辦學的國際化進程。為了進一步的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進程,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擴大留學生教育,爭取更多外國留學生和學者來華訪問學習,共同開展科學研究。支持和鼓勵高校舉辦或聯辦國際學術會議,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出國參與學術會議。和國外著名高校、科技企業(yè)、研究機構建立經常的穩(wěn)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

2.加強高校的自主管理

因為我國的高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主導和干涉而進行管理的,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基本是國家主辦,政府直接參與,學校協助的,依附政府對高校的管理,導致學校的自主管理的被動。但是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對學校的實際情況了解不足,不能針對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管理,因此其管理手段和管理職能,在高校管理中并不能進行有效的實踐與檢驗。為了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就要不斷加強高校的自主管理水平,使高校掌握自主管理的權利,能夠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其管理制度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完全不對其進行管理,而是將直接管理轉變?yōu)殚g接管理,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管理和辦學權利。政府要對高校管理中的如教育經費的管控、教育監(jiān)督與評價等工作進行一定的規(guī)劃與設計。

3.完善高等教育機制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因此必須要進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完善高等教育機制,這也是高等教育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高等教育發(fā)展要同市場緊密結合起來,積極的參與到社會經濟活動中。在政府的干預下參與到市場活動中,對一些市場環(huán)境中不合理現象進行干預與指導,從而促使我國的高校能夠成為可以自我發(fā)展、自我支配的權益實體,而不是受某一方支配的機構組織。政府可以針對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相關的保護和約束政策與法律。近年來,我國已經漸漸形成的依法治教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對其內容進行不斷的完善與補充,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不斷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然結果。三、結束語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會不斷的深化與發(fā)展。一方面是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等不斷發(fā)展影響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不斷發(fā)展的并經之路和必然結果。不斷加強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觸及深層次矛盾就難見成效。要樹立強烈的改革意識,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會改的畏難情緒,摒棄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維,突出重點,攻堅克難,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邁出更大步伐。

參考文獻:

[1]唐漢琦.中國高等教育治理的興起——基于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歷史分析[J].山東高等教育,2015(4)

第4篇: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1.高校的辦學主體和投資渠道比較單一

目前,我國高校的辦學主體比較單一,除了國家和各級政府之外,社會和個人的參與度很小。這種辦學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呈現出一些弊端。由于辦學體制單一,就無法很好地調動地方以及社會辦學的積極性,因此,引入多元化的辦學體制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和趨勢。在投資渠道方面,高校長期以政府投資為主,投資渠道比較單一,缺乏社會和個人的參與。這樣一方面抑制了全社會辦教育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國家財政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直接影響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2.高校內部管理方式滯后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浪費教育資源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內部管理模式滯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由于高校的管理體制漏洞較多,學校的人事制度也缺乏相應的競爭機制,使得高校的行政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得過且過的現象十分普遍。另外,由于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競爭與監(jiān)督機制,高校的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發(fā)展。

3.高等教育管理隊伍人員的整體素質需提升

在高等教育管理隊伍中普遍存在著整體學歷偏低、缺少主觀能動性、工作效率比較低以及專業(yè)知識匱乏等問題?,F階段,我國大多數高校管理人員基本上都不是管理專業(yè)或者教育專業(yè)的人員,在管理理論知識與教育理論知識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所以,在開展相關工作的時候,有時無法根據科學的理論知識指導相關工作,工作開展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與隨意性。并且大部分管理人員都樂于安于現狀,不想改變自己熟悉的工作狀態(tài),也不愿意學習一些先進的理論知識與管理思想。這些問題就限制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阻礙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

4.人才培養(yǎng)模式單一,缺乏特色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縱向結構而言,在層次上要求其不僅要具備更高、更精的教育模式,還要加強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科學技術進步以及崗位職責對高等教育的普遍需求。并且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還受到一些外在條件與制度的制約,還缺乏培養(yǎng)尖端人才的相關體制機制。從橫向結構而言,各高校一直都比較重視單一學科人才的培養(yǎng),這與社會實際需求的職業(y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脫節(jié),需要開展相應的高等教育改革。由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相對比較單一,缺乏自身特色,教育目標相對空泛,對開展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有著一定的影響,所以,一定要加強對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促進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二、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的有效策略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強烈,為了適應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滿足各個方面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對高等教育體制進行創(chuàng)新,這是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促進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根本保證。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創(chuàng)新管理觀念

我國的高等教育要形成核心競爭力,就必須進行觀念上的創(chuàng)新,積極轉變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及管理觀念。首先,觀念上的創(chuàng)新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審時度勢的同時反思傳統(tǒng)價值,在此基礎上進行靈活的調整和應對。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它又是一場立足于現實的思想革命。其次,要更新教學思想觀念,就必須創(chuàng)設高等教育新目標。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推動社會進步,21世紀需要的人才是擁有新精神、新知識、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等教育除了要讓學生掌握現有的知識,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2.簡政放權,實現高校辦學體制的自主化

政府管理部門對高校往往管的過于具體、過于細致,學校自主辦學的能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因此,要努力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模式,進一步擴大高校的管理自。政府要做到少管治,多服務,做到簡政放權,還要積極轉變管理模式,由以往的直接管理和微觀管理轉為間接管理和宏觀管理。另外,還要在實踐中努力發(fā)揮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激發(fā)和調動學校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主動性,使高校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辦學水平,才能進一步完善高校的辦學機制,擴大高校的自主管理權。

3.拓展高校的投資渠道,實現辦學主體的多元化

要進一步拓展高校的投資渠道,實現投資與融資體制的創(chuàng)新,這不僅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高校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國家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改變辦學主體單一的局面,從制度和政策方面為社會力量辦學提供優(yōu)惠條件,實現辦學主體的多元化。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要創(chuàng)新辦學體制,打破國家壟斷的局面,形成多樣化辦學的格局。

4.創(chuàng)新高校的內部管理體制

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是教育體制創(chuàng)新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辦學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我國高校要建立新型的內部管理運行機制,實現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首先,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調動各方面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其次,實現人事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推行全員聘任制。最后,進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與績效相掛鉤的分配制度。

5.加強管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切實提高管理隊伍人員的整體素質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各高校的管理隊伍一定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業(yè)務能力,加強管理理論知識的學習,進而了解并且掌握相關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同時加強對相關信息技術的學習與運用,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與專業(yè)水平。并且一定要加強管理隊伍人員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具備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強對管理隊伍人員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并且突出強調培訓的目的性,增加培訓的實用性,重視培訓質量與實效的雙重標準,進而有效增強管理隊伍人員的專業(yè)化水平。

三、結束語

第5篇: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關鍵詞:大學;教育管理;人性化;應用措施

1前言

大學生始終處于身心不夠健全的快速過渡發(fā)展階段,此時一旦說缺乏教師正確的引導,他們便會遭受外部不良環(huán)境因素侵蝕,產生諸多不良行為習慣和思想問題,如今表現最為顯著的便是大學生情商和人文素質過低的消極狀況。所以說,在既有大學教育管理體制中融入人性化管理理念,對于促進大學生人格、生存技能健全結果,有著極為深刻的指導意義。

2大學教育管理體制中貫穿人性化管理理念的現實意義

首先,為推動社會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更為強勁的支持力量。構建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是當前國家政府的一項重大使命,在此類背景下,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翁,就更加奠定了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大學既有教育管理體制之中貫穿融入的基礎。其次,高等教育事業(yè)科學化改革需求的必然結果。大學生教育管理體制之中貫穿人性化管理理念,是時代和高等教育事業(yè)進步的一類時代性標志。透過教育對象層面觀察審視,教育不過是沿用對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指導培訓,目的是加強受教育人群的專業(yè)技能和人文素養(yǎng),這類結果可以說正是人性化教育理念的彰顯,能夠大幅度提升教學實效之余,迎合大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最后,加強學生自我發(fā)展實效。大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屬性,就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科學化指導服務,令學生專業(yè)技能和素質獲得更高水準的提升;而透過學生角度觀察,實時性地接受合理的教育,更加是滿足自身發(fā)展需要的前提。所以,鑒于該類特征,有關大學完全有必要進行傳統(tǒng)教育管理體制革新改造,而其間人性化理念的貫穿和落實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

3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大學教育管理體制中融入沿用的措施

3.1盡快樹立起人性化教育管制理念

人性化管理理念想要在大學教育管理體制之中予以有機彰顯,第一要務便是整改和優(yōu)化既有管理體制,之后針對大學教育管理主體加以多元化指導培訓,保證其可以更為理想地理解人性化在教育管理體制中貫穿的內容和需要彰顯的價值。在此類背景下,有關教學管理主體才可以更好地接納這部分人性化教育理念,保證在后續(xù)諸多教學引導活動中予以表現,令學生愿意主動積極地學習,并為高校教育質量改善,奠定基礎。

3.2沿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

在大學既有教育管理體制之中進行人性化理念沿用,需要借助對應的方式加以落實,具體表現在教育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等方面,就是說要將師生等成員的基礎性需求考慮進去,使得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有趣專業(yè)的知識,而學生又可以全程認知聽講,自覺地遵守學校一切行為規(guī)范,努力做一名專業(yè)的大學生和合格的社會公民。

3.3設置充滿人性化思想的教學管理內容

為了令人性化管理思想特征在大學教育管理體制中予以真切地體現,有關管理人員還需要結合相關教學管理內容進行重新改進,旨在促使相關教學內容可以更加理想、高效地迎合大學生自我改造需求。換句話說,如今大學生想要獲取何類教學內容,大學就有必要借助適當的教育管理途徑進行特定的教學內容設置。所以說,在大學開展人性化教育管理工作環(huán)節(jié)中,有關管理主體和專業(yè)教師務必要細致化調查,掌握不同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最為重要的是在學習內容選取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利和機會。

3.4創(chuàng)造和諧愉悅的教學管理環(huán)境

在貫徹落實大學教育管理人性化改革指標期間,還需要關注教學管理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和學術交流和諧氛圍的營造細節(jié),須知一旦說校園提供一類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之后,預先設想的人性化教育管理條件才能夠得以落實。所以,在大學校園之中主動開創(chuàng)一類和諧安定的教學管理環(huán)境,推動對應教學工作的有序拓展進程,顯得十分重要。而和諧教學環(huán)境和愉悅文化交流氛圍之間,亦存在著縝密的關聯,兩者共同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結果。另一方面,全方位開發(fā)應用互聯網技術。透過大學教育人性化管理的實際應用角度觀察論證,為了愈加理想地凸顯大學教育管理的便捷和高效性特征,有關管理主體仍有必要針對部分創(chuàng)新型科技實施進行全方位開放應用,如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等,可以十分可靠地將人性化管理價值予以發(fā)揮,特別是在大學生人性化教學課程選取環(huán)節(jié)中,互聯網輔助功效幾乎難以被輕易替代。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教育管理環(huán)節(jié)中,全方位關注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應用和落實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具體到實際的人性化管理落實環(huán)節(jié)中,務必要透過整個大學教育管理體制層面入手,這樣才可以更為高效率地改善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特征。

作者:李隆瑞 單位:西京學院

參考文獻:

[1]楊愛君.構建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探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1,31(29):155-167.

第6篇: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教育管理體制是一個國家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教育事業(yè)進行組織管理的各項制度的總和,教育管理體制是整個教育體制得以構成和運行的保障,它對學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速度,規(guī)模有直接的影響。它涉及教育系統(tǒng)的機構設置、職責范圍、隸屬關系、權力劃分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領導體制、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以來,我國的課程管理權力幾經變革,經歷了高度中央集權、擴大地方權限、加強統(tǒng)一領導和管理、權力下移與地方負責等幾個階段?;A教育管理體制也經歷了六次變革,由于它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和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下形成,所以主要有高度集中、自我封閉、垂直領導等特點。雖然說在時代背景下它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在以后,原有的教育管理體制的不足之處就逐漸暴露出來,從而不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這樣對教育管理體制的缺點改革就勢在必行。1999年中央政府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課程改革目標。我國各個地方主要采用的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它真正的實質是以鄉(xiāng)為主,由各級縣、鄉(xiāng)、村實施對基礎教育的管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這種體制也出現了弊端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試行)》,明確提出“為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qū)、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進而,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實行三級課程的制度和模式就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正式而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框架分為三個部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F在我國各個地方主要采用的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它真正的實質是以鄉(xiāng)為主,由各級縣、鄉(xiāng)、村實施對基礎教育的管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這種體制也出現了弊端?,F在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基本形式是屬于中央統(tǒng)一領導下的分級管理制度,是一種以中央集權為基本,中央和地方管理適當結合的制度。隸屬關系表現為: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機構與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之間存在上下級關系,同時各級教育行政管理機構隸屬同級政府,體現了一種從屬制。這樣就把前面的基礎教育管理的體制優(yōu)點結合了起來,抵消了不足之處。這種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的特點為:一是關注基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和教育公平。二是對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中的作用進行了調整,提出了“省級統(tǒng)籌,以縣為主”。三是經費的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四是依法實施義務教育,樹立責任意識。

二、 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學校管理缺乏自主管理權

我國在開初由于國家集權,實施的主要是垂直領導。對于學校來說,學校的事物幾乎就全部都由政府決策,學校只是執(zhí)行政府命令,是政府的附屬物。后來雖然說經歷了中央“放權”,對學校而言是建立一個政府的宏觀管理,有利于去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但是政府和學校關系沒有改變,仍然是直接的行政管理,從本質上看,僅僅是單純的管理權限的變化,不過是換了一個管理機構而已。因此,學校擁有極其少的自主管理權,讓學校的本質去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而不是從學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出發(fā),使學校成為了一個冷冰冰的為國家輸送所需人才的機器制造廠。

2. 學校的辦學主體和投資渠道比較單一

當前,我國的學校辦學主體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國家和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參與度很小。由于現在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單一的國家和政府辦學很難調動辦學的積極性,學校的教學質量也就面臨嚴峻的考驗。辦學主體和投資渠道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趨勢,多元化的辦學主體和投資渠道可以調動全社會參與教育的積極性,讓學校教育擴大影響和減少國家的財政危機。

3. 各個教育行政組織機構間的管理混亂、職責不清

科學合理分配各個教育行政組織機構間的職責是搞好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在教育行政機構與學校的關系上,從我國建立起,教育的行政組織機構大多數都是直接干預學校的教學過程、學校管理過程的情況十分嚴重。導致教育行政組織機構工作和任務繁冗復雜,該負有的職責落不到位導,這是沒有理清職責而導致的問題。

三、 我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解決措施

1. 改變管理觀念,相應放權實現學校辦學的自主化

為了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就必須對基礎教育管理觀念進行改變。觀念上的改變首先是要根據現實社會的需求,因為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既源于社會需求也受社會制約,教育帶有各個時代社會的特點和要求,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性質。其次,要創(chuàng)設基礎教育的新目標,讓教學走在發(fā)展的前面。對于政府就需要對學校放相應的權力,由以前的直接管理和微觀管理轉為間接管理和宏觀管理,除此之外,應該發(fā)揮政府的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和激勵學校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基礎教育面向社會,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

2. 使辦學主體和投資渠道多元化

要進一步拓展學校的投資渠道,實現投資和融資的改變,這是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學校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國家應該積極鼓勵地方學校實現辦學主體的多元化,促進學校吸引社會上的企業(yè)和個人來投資。學校也應積極主動到社會上拉攏有利于學校發(fā)展的資金來源,形成多元化局面。

第7篇: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 管理體制 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及經濟、政治、文化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深入,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體制還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更是難以適應,因此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其對策在于加快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及其改革的定義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一種體系化的高教管理組織制度,是關系到高等教育事業(yè)機構設置、隸屬關系及職責劃分的體系與制度的總稱。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主要有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及高校自身的管理體制,不僅包含宏觀的政府、社會和高校各要素間的關系與組織運行方式,也包含了微觀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主要包括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及內部管理體制等。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和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這一改革主要對教育機構進行重新調整和權限重新劃分,確定各級教育機構和權限間的相互關系。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各高等教育管理系統(tǒng)的運行更富有效率,具體目標是要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政府與高校之間的關系、管理者與辦學者之間的關系。

二、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1.培養(yǎng)現代化事業(yè)建設人才的需要

現代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迫切需要高素質人才,通過高等教育領域的體制改革,能夠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為經濟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知識和人才?,F代科技發(fā)展的鮮明特點在于發(fā)展速度與發(fā)展過程中呈現出加快發(fā)展與急劇變革的強烈趨勢,同時又呈現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綜合,并以高度綜合為主體的大趨勢。適應新時期需要的人才,一定要具有寬廣的基礎知識、極強的組織能力與過硬的協作能力。唯有適應如今經濟發(fā)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因此,以集權為主要特征的高教管理制度必須進行改革。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要與發(fā)達國家競爭生存的空間,就更加需要依靠人才。高級人才的培養(yǎng)就成為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命脈之所系,客觀上就迫切需要培育出大批擁有先進技術的優(yōu)秀人才,就需要高等教育在規(guī)模、結構及質量、效益上有新的發(fā)展。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教育資源十分稀缺,必然會造成嚴重的教育供、需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其出路就在于實施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此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徹底轉變成大眾化教育,從而為我國經濟發(fā)展提供足夠的人才儲備。

2.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需要

一定的經濟體制會要求與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自然,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需要不同于以往計劃經濟體制的高教管理制度與之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當發(fā)揮市場對于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高等教育是培育高等人才的專業(yè)機構,也應當走進市場,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計劃經濟下的那種等、靠、要已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因而一定要面向市場進行自主辦學。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雖然已取得一定成績,但是還難以跟上經濟體制改革的發(fā)展進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還不相適應。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唯有建立起與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自身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

3.高等教育自身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要求

如今,國際競爭的核心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資金與人才的競爭,也不是技術上的競爭,而是制度性的競爭。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就將教育資源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列入生產性投資之中。教育是一種全局性與主導性的基礎產業(yè),這一觀點已在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共識。這就要求實現高等教育領域管理體制變遷,從而使高等教育能夠不斷進行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發(fā)展,以實現高等教育產業(yè)化與辦學主體多元化,并積極擴大高等教育規(guī)模,積極適應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三、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1.實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做到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教育是一項提高與培養(yǎng)人的綜合素質的基礎性活動??梢哉f,缺少教育的發(fā)展與進步,就不會有高素質的人才及高度文明的社會。從高等教育管理上進行考察,應當全面實施科學化與人文化管理,不僅要做到尊重人,而且同時又要提高人的素質與水平,并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統(tǒng)一起來,以求達到在培養(yǎng)人的技術及技能的基礎上塑造人的高尚品格。高等教育管理應當弘揚與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積極培養(yǎng)人類對科學求真精神的同時,積極發(fā)展人的個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2.實施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政府和高校的關系是高等院校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外部關系。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理順政府和高校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政府職能、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正是政府同大學這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間的關系不斷進行調整,以求實現二者的平衡和和諧發(fā)展,實現教育和社會良性發(fā)展的過程。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經過不斷變革,已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管理、條塊有機結合”的管理體制。但是,這僅僅是改革的初步成果而已,在現實工作中,要真正實現政府和高等學校之間關系的平衡發(fā)展,還迫切需要一個不斷探索與完善的過程,這就涉及到政府職能與管理形式的根本性轉變。為此,一定要使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走上一條法制化道路,讓政府管理的權力與責任、政府和學校的相互關系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實現依法行政與依法辦學,并讓政府逐步從直接行政管理轉向間接宏觀管理。其具體內容有:凡是屬于市場調節(jié)的領域,政府所起到的只能是規(guī)范市場運作和發(fā)展市場的調節(jié)性作用,比如,高等學校的招生及畢業(yè)生就業(yè)、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及產業(yè)化等;凡是不屬于市場起作用的領域,政府則應加強行政管理,比如,各類高等學校的設置標準制定等。同時,要不斷調整與革新管理手段及方式,盡量減少各類行政審批手續(xù),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戰(zhàn)略規(guī)劃、依法行政、政策指導和信息服務上,集中到各種間接調控手段上,使政府在管理高等學校的過程中能全面尊重教育規(guī)律及學術規(guī)律,實行宏觀管理和間接管理。

3.實施高等學校自主辦學體制改革

政府應積極促進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這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使高等教育這部龐大的機器在社會大系統(tǒng)的運轉中變得效率更高和作用更大。對此,一定要實施高等學校自主辦學體制改革,在學校內部建立起一種既符合教育規(guī)律,又能主動適應與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新機制:一是實現校內決策和校外參與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高校內部決策的科學化與制度化。在現代社會中,高校的發(fā)展往往都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不管是學校的發(fā)展,還是學校特色定位和學校辦學質量、水平的檢驗和確認,都難以離開社會參與。同時,隨著高等教育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主導地位的確立,高校的生存和發(fā)展更是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所以,高等學校要實現自主辦學,就一定要與社會保持十分密切的聯系,通過校內決策和校外參與的結合,實現高校內部決策的科學化。二是全面整合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讓高等學校的發(fā)展更加符合其學術機構的自身特點。當前,我國各類高等學校已基本形成了學術機構與行政管理機構相互并行的新型管理體制,學術機構負責科研規(guī)劃、課題招標、職稱評定等學術性、業(yè)務性的決策和管理;而行政機構主要負責教學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及后勤服務等行政管理工作。如此組織分工基本符合高等學校運行之需要,但是要更好地促進高校發(fā)展,應當繼續(xù)整合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使高校的運行更加流暢,效率更為提高。三是實行集權管理和分權管理相互結合的新機制,在高等學校規(guī)模不斷擴大、學科分類增多、管理層次不斷增加的新形式下,應當努力提高高校內部權責分配的科學化程度。隨著我國高等學校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等學校已成為十分復雜的組織系統(tǒng),所以高校學校內部權責分配應當依照學校規(guī)模的大小、學科門類的多少、校園布局情況來進行劃分,從而充分發(fā)揮校內各部分的活力,使高等學校內部的自主辦學和社會外部發(fā)展更加協調有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快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步伐,實現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發(fā)展目標,重點是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以排除制約高等教育加快發(fā)展的各類障礙。在這一改革過程中,應當通過實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高等學校自主辦學體制改革等形式,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實現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彤.論聯合辦學與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關系[J].機械工業(yè)高教研究,2001(1).

第8篇: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市場的需要才有職業(yè)教育,我國的市場經濟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而在我國民眾對待職業(yè)教育的觀念的時候還有待進一步的轉變的時候,此時地方政府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從我國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主要的問題體現在了政府在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上存在問題,由于政府對職業(yè)教育性質的認識存在偏差,使得職業(yè)教育中的政府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存在缺位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職業(yè)教育管理的主體是比較復雜的,很多個部門都在管理一個職業(yè)教育,有的時候執(zhí)行了這個部門的文件,但是相對的又違背了另一個部門的文件,最終導致管理的效果不是特別的明顯,其次,政府對職業(yè)教育的宏觀調控不及時,沒有對大學教育的宏觀調控那樣標準,再有就是政府對職業(yè)院校的微觀干預過多,使得職業(yè)院校逐漸的缺乏了創(chuàng)造性,制約了人才的培養(yǎng)。最后一點就是政府在管理職業(yè)院校的時候,并沒有進行全面的管理,因為職業(yè)院校的目的是為了給市場培養(yǎng)綜合性的技能型人才,而政府并沒有真正的處理好市場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機制,而且還對職業(yè)教育進行多頭管理,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職業(yè)教育在管理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一個部門推脫一個部門,都說不是自己的問題,使得出現的問題很難得到解決。

2.對我國職業(yè)教育管理體制問題的分析

2.1職業(yè)教育的管理主體政出多門

現階段我國的職業(yè)教育主管部門一般分為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門、行業(yè)的主管部門、勞動社會保障部門和企業(yè)辦學四個主管部門。各個主管部門都在掌握著辦學單位的人事、財產和權力。主要負責的是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劃問題,把職業(yè)教育的各個部門都進行了額分割管理,出現了職能交叉的現象,這樣的話就使得職業(yè)教育的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很難發(fā)揮出職業(yè)教育的辦學效益,雖然有的省份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逐漸的減少了分割的部門,但是還是有一部分部門讓人進行著分割管理,相互之間的矛盾不斷,最終影響的還是我們職業(yè)教育中的學生。

2.2各業(yè)務部門之間管理不協調

政府的各業(yè)務部門職教管理職能出現了交叉的現象,在統(tǒng)籌上顯得比較乏力,我們知道職業(yè)高中和高等的職業(yè)院校都是由教育部門管理的,而技術院校和職業(yè)培訓都是歸勞動保障部門管理的,我們從財政方面入手,教育事業(yè)的費用是屬于財政部門支出的,但是教育的建設方面的費用確實由發(fā)改委進行投資的,這樣看來,職業(yè)教育的管理是多個部門共同進行的,一但出現問題,那所有部門都是有責任的。

2.3職業(yè)教育部門的內部管理出現脫節(jié)的現象

在我國教育部門的內部,職業(yè)教育分為了中等職業(yè)教育和高等職業(yè)教育,這兩個職業(yè)教育分別屬于職成教育和高等教育兩個部門來管理,也就是說同屬于職業(yè)教育的范疇,但是在管轄上卻是不同的管理部門。這就使得中等職業(yè)教育在上升到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時候,所學習的內容很難銜接上,這給我們職業(yè)教育的體系建設來帶了體制性的障礙。

2.4在職業(yè)技術教育領域的法律不完善

教育想要進行,一定要有與之相關的法律跟隨,有了法律的保障,才能夠有效的推進職業(yè)技術教育的開展,由于我國的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時間不是很長,所以一些關于職業(yè)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都沒有及時的頒布出來,因為法律的形成不僅需要政府的參與,還需要立法起草者的參與,如果沒有相關案例的參與,職業(yè)教育法律的出現是很難的,而且很多的矛盾和問題都需要在法律當中解決。所以說職業(yè)教育的法律所涉及的范圍還不是很廣泛,在實施的細則上還不夠清晰,再加上政府的主管部門對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管理經驗不足,有很多的管理問題都需要自己去不斷的摸索才能夠找到相應的的解決辦法。

2.5社會企業(yè)的參與熱情很低

職業(yè)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都是為了企業(yè)而培養(yǎng)的,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的企業(yè)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似乎對職業(yè)教育的問題不是很關心,如果沒有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和支持,實現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第9篇:教育管理體制范文

關鍵詞 高職教育管理 機制 困境 創(chuàng)新 基本邏輯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1 高職教育管理的現行體制

一般而言,高職教育管理體制是對高職教育事業(yè)進行組織管理的各項制度的總和,其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速度和規(guī)模,決定著高職教育的成敗、效益等。我們一般從宏觀與微觀兩個維度對之加以具體認識:宏觀方面主要指的是政府與高職院校的關系,具體是指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對高職院校管理及發(fā)展的影響等;微觀方面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內部的管理模式,包括機構設置、職責分工、關系協調機制等方面。

從宏觀視角來看,我國的高職教育管理的現行體制表現出以下特點:其一,兩級管理,省級為主。即我國的高職教育實行中央與?。ㄖ陛犑?、自治區(qū))兩級管理,但是以省級管理為主的體制。其二,教育部門主管、其它相關部門協管。其三,事業(yè)編制,人事財務依賴國家。

從微觀角度看,高職教育管理的現行體制仍然沿用既有的模式,計劃性較強,各個部門設置、分工、管理方式,一方面對上級比較依賴,另一方面,部門設置過于重復,分工不清、管理方面家長式特點突出。我國的高職教育單位,招生模式以考試為主,比例受到戶籍、性別等因素的限制,規(guī)模受到上級單位預算和指標的限制;對學生的培養(yǎng)與管理,也是沿用老辦法,重基礎知識學習,主要以老師授課為主,以考試來測評培養(yǎng)成果;對教師的管理,缺乏激勵機制,論資排輩成為一種慣例。

2 現行體制的困境及創(chuàng)新要求

(1)條塊分割的困境。一方面,我國的高等職業(yè)院校由一些中專、技校等合并而成,各個學校的管理模式與管理體系是大為不同的,這些異質性較大的部門組合到一起,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協調方面的困難,而且各個部門設置與領導崗位的設置分工都會出現扯皮的現象;另一方面,這些單位由于既有的差別,其上級主管單位也有諸多的不同,條塊分割非常明顯,這對高職院校的管理影響非常大,比如,遇到重大決策時,總是難以取得統(tǒng)一,效率很低。

(2)形式主義的困境?,F在的高職院校,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迅速合并組建起來,不過只是形式上充分體現著現代組織的特征,于是便陷入了韋伯所說的形式主義的鐵籠,遭遇了形式主義的困境。也就是說現在的高職教育管理的形式上非常完備,也很符合現代組織管理的要求,但是實際的管理效率卻是非常低下的,因為組建本身不是簡單的相加和形式的整合,而是內在的合作。

(3)參與困境。主要體現在政府部門及其他管理部門如何參與管理問題以及這些部門之間的管理權限。另外,社會力量如何共同參與管理。總的來說,我國高等職業(yè)院校的現行管理體制存在著條塊分割、部門分割、人才培養(yǎng)與就業(yè)分割等諸多障礙。高等職業(yè)教育管理職權的劃分和管理機構的設置復雜以及高等職業(yè)教育管理職責的分散性,極易造成管理上的雜亂無章和工作效率低下。①

(4)組織困境。組織困境表現在如下幾個層面,其一是人事制度不健全?,F在的高職教育人才配置不合理、人事制度僵化現象非常突出。無論是人才引進,還是人才培養(yǎng)方面都存在著缺陷;其二是部門設置不合理,機構臃腫。有時候出現多個部門管理一項工作的局面,效率極低;其三是沒有完整的管理運行機制,基本是依靠慣例,習慣和傳統(tǒng)進行組織管理,人治特征非常突出,科學性不足。

從現代組織學的視角來看,高職教育機構作為一個組織,整體效益是其基本的管理目標。而效益的具體內容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等各個層面,現有的高職教育體系由于受到既有的管理困境的限制,而無法滿足社會對其提出的要求,也缺乏應有的經濟效益,在當前的背景下,無論是內在生存需求還是外在的壓力,都為高職教育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驅動。

3 創(chuàng)新的基本對策

筆者認為,高職教育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有跡可循,具體創(chuàng)新的對策應能夠體現以下三個要求:其一,時代性要求:即高職教育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應該凸顯時代性,運用和融合最新的管理技術與理念,與時共進。并能夠回應時代要求,解決時代提出的問題。其二,開放性要求:即高職教育管理的體制創(chuàng)新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工作,創(chuàng)新是一個過程,而且永無止境,創(chuàng)新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和包容的精神。要把眼界打開,睜開眼睛看世界,注意借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其三,主體性要求:體制創(chuàng)新本身就體現著主體性的要求,正是為了主體的發(fā)展與進步。正是出于對組織主體的效益的追求,才會有創(chuàng)新的內在需要。這就要求創(chuàng)新必須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此外,創(chuàng)新還應該以高職教育的主體,教師和受教育者為中心,切實圍繞這些主體的根本利益而創(chuàng)新。

基于以上三種要求,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高職教育管理的體制創(chuàng)新:

(1)宏觀層面通過立法重新構建一套高職教育管理的體制。針對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法規(guī)確立一個新的部門,專門處理高職教育的整合與管理問題,做到由中央到地方的統(tǒng)一,有效處理各方之間的利益、權利關系,以替換既有的管理體制,解決組織各種困境問題。

(2)探索一種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機制。當下,高職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參與困境,急切地要求我們在參與機制方面的創(chuàng)新,而探索一條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路子是非常合理的選擇。多元主體參與即是政府、企業(yè)、學校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管理運行機制。這種多元參與可以彌補因為單一主體的盲目性帶來的問題,比如有業(yè)難就和無業(yè)可就等。

(3)建立全面的就業(yè)準入制度和職業(yè)資格認證制度。高職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但針對目前農民工市民化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就業(yè)準入和職業(yè)資格認證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其具體指的是,通過職業(yè)技術培訓將農民工具有職業(yè)資格,能夠達到就業(yè)準入,以很好地應對城鄉(xiāng)二元的壓力。

(4)高職院校招生管理制度要應時創(chuàng)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著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以應對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那么我們必須首先在招生管理制度方面做出改革,要使農民工能夠進入到職業(yè)教育系統(tǒng)中來,這就需要我們的招生模式上做出突破,或者針對農民工進行專門的招生,即依據他們的特點制定專門的招生政策等等。 F渚嚀逯傅氖牽ü耙導際跖嘌到┟窆ぞ哂兄耙底矢瘢芄淮锏驕鴕底既耄院芎玫賾Χ猿竅綞難沽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