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邏輯推理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疆第四師可克達拉市68團中學,新疆 兵團 835301
摘要:初中數(shù)學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重要課程。學生通過學習教學要求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相關的數(shù)學題目,逐步地掌握思考分析的方法,擁有具備良好的邏輯推理能力。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收獲邏輯推理能力,不僅教會學生如何在數(shù)學學習和解決數(shù)學題目時更加得心應手,也使學生掌握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舉一反三的重要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 數(shù)學教學 邏輯推理
邏輯推理通常來說是根據(jù)已經(jīng)存在的既有事實、已知條件等內容,依據(jù)一些客觀的規(guī)律、規(guī)則,通過分析總結等演繹過程得出結論或論點的過程。這個過程貫穿整個初中數(shù)學科目,學生掌握邏輯推理的方法可以學好數(shù)學科目,在學習數(shù)學科目的過程中也逐漸掌握邏輯推理這種方法應用在更多科目和領域的學習中。認識到邏輯推理方法的重要性,作為初中數(shù)學教師更應該注重對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好數(shù)學這一科,同時也讓學生通過邏輯推理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到數(shù)學的魅力。
一、創(chuàng)設生動的問題情境,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
根據(jù)邏輯推理的概念,我們可以了解到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就是要教會學生從一個邏輯原點出發(fā),利用已知條件和數(shù)學知識,通過分析、推理、總結從而得到正確的數(shù)學答案。通過解決數(shù)學題目的過程,學生可以學會靈活變通,通過眼前已知條件甚至是隱藏在已知條件背后的隱藏條件這些表面的現(xiàn)象去深究事物的本質。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刨根問底”,主動思考,這就離不開結合問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俗來說就是我們常見的應用題,不過是把應用題里面的情境設置的更加生動、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通過易于理解、生動形象的情境來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這本身就是一種舉一反三的精神,能進一步提起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致。
二、利用思維導圖工具,深化學生的思維邏輯
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關鍵在于思維邏輯的培養(yǎng),讓學生具備這樣的思維是給學生一個可以終身使用的工具,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初中階段,根據(jù)初中數(shù)學的課程內容,教師會帶領學生從單個的知識點入手進行學習,有點帶面,最終才把各個知識面串聯(lián)成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初中數(shù)學課程內容的設置本身就是非常符合邏輯的,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做好章節(jié)總結或者課程的周總結、月總結,通過寫小結的過程把知識點逐漸地匯總起來,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知識網(wǎng)絡。
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總結之前教師可以把思維導圖的概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首先掌握一種科學的分析、匯總的方法。思維導圖就是利用一些圖形符號、線條將一個主題下的內容層層分級、設置子母概念形成一個清晰全面的體系,這個非常適合用來總結數(shù)學概念、數(shù)學公式等內容。如今多媒體上課已經(jīng)是非常普遍的一種上課方式,教師也可以利用一些軟件教會學生思維導圖的使用,比較常用的軟件例如X-mind就是一款非常好操作的思維導圖軟件。為了加深同學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在利用電子軟件教學的同時仍然鼓勵學生自己根據(jù)電子版的思維導圖進行手寫的思維導圖繪制。
通過在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利用隱藏條件解題的做題方法,對學生來說益處多多。初中數(shù)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將單個知識點和對應題目搭配講解,這樣的做法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單個的知識點。對于最終的應試和分析復雜問題,這樣的方法顯得有些單薄。筆者認為老師在講解基礎知識時,可以利用一些綜合性題目對其中的隱含條件進行挖掘式講解,這樣可以提前給學生一種思考方法,未來面對有隱含條件的綜合性題目時學生思考更加開闊,提升學生解決初中數(shù)學習題的思維層面,避免直接套公式等解題方法的出現(xiàn)。
三、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問題,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前面筆者有提到,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單純的讓學生學會掌握數(shù)學知識、會解決數(shù)學題目,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邏輯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養(yǎng)成探究式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就必須明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引導、指導,尤其不能過度地給學生解決問題,要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學生自己的學習和思考能力有限,常常沒有主動學習的樂趣,那么采用學習小組的學習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設立學習小組,就把思考的工作交給了學生本身,善于思考的同學可以帶動不愛動腦的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以后,各個學習小組之間又形成了競爭關系,這樣學生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會更加活躍地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shù)亟o予學生一些指導,知識方面的糾錯,思考方式的調整等。通過學習小組這種方式,學生除了漸漸地養(yǎng)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也懂得了如何良性競爭,如何有效合作,一舉多得。
四、習題訓練注重解題過程,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推理
在數(shù)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常用的一種策略就是“題海戰(zhàn)術”,以量變引起質變。但是經(jīng)過筆者的觀察很多學生會因為題海戰(zhàn)術產(chǎn)生思維麻木的現(xiàn)象,在大量的題目中,學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這對于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不利的,也會忽視邏輯推理的重要性。因此,筆者建議教師可以在課堂練習或者作業(yè)布置方面有針對性的給學生布置一些綜合性強的題目,讓學生詳細的寫出解題過程。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自己的思考過程,哪里有問題會更加的明晰,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解題過程了解學生邏輯能力的強弱,有針對性地給學生進行指導。
五、結束語
綜合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從不同角度入手,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作為初中數(shù)學教師,深知邏輯推理的重要性,為了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種能力,這個課題值得我們不斷地思考探究。
參考文獻:
[1] 陳小平.基于邏輯推理培養(yǎng)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2019(08):242.
[2] 李愛科.基于邏輯推理培養(yǎng)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探究[J].數(shù)學信息,2019(19):128.
[3] 虢鐵平.基于邏輯推理培養(yǎng)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策略[J].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七) ,2019(07).
一、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學
數(shù)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旦為學生所掌握,就成為進一步認識新對象,解決新問題的邏輯思維工具。如果沒有系統(tǒng)的科學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作為前提,要進行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是困難的。
二、結合具體數(shù)學內容講授一些必要的邏輯知識
在數(shù)學教學中,結合具體數(shù)學內容講授一些必要的邏輯知識,是學生能運用它們來進行推理和證明。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必須掌握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基本規(guī)律。教師應該結合數(shù)學的具體教學幫助學生掌握這些基本規(guī)律,使他們明了不能偷換概念和論題。要使學生懂得論斷不能自相矛盾,在同一關系下對同一對象的互相矛盾的判斷至少有一個是錯誤的;論斷不得含糊其詞,模棱兩可,在同一關系下,對同一對象的判斷或者肯定或者否定,不能有第三種情況成立。在數(shù)學證明過程中,必須步步有根據(jù),每得到一個結論必須有充足的理由。
三、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邏輯推理的訓練
數(shù)學推理既具有推理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數(shù)學推理的對象是數(shù)學表達式、圖形中的元素符號、邏輯符號等抽象事物,而不是日常生活經(jīng)驗;其二,數(shù)學推理過程是連貫的,前一個推理的結論可能是下一個推理的前提,并且推理的依據(jù)必須從眾多的公理、定理、條件、已證結論中提取出來。數(shù)學推理的這些特性會給學生在推理論證的學習中帶來困難。有關心理實驗表明;初一學生已初步掌握了普通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和某些推理形式,但必須依賴于生活經(jīng)驗的支撐。例如他們從“爸爸比媽媽高,媽媽比我高”的前提很容易推出“我比爸爸矮”的結論,但有些剛學習不等式的學生從“∠A>∠B, ∠B>∠C”的前提推得“∠C
1.在代數(shù)學習中,重視說理性練習。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把運算步驟和理論依據(jù)結合起來,是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時可以進行適當?shù)恼f理性訓練,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說理的過程中養(yǎng)成尋找理由、言必有據(jù)的習慣。
例如,解方程(2x+1)-1=(5-x),并寫出解方程的步驟和每一步的依據(jù)。
解:去分母,2(2x+1)-6=3(5-x),(等式性質)
去括號,4x+2-6=3(5-x),(分配律)
移項,4x+3x=15+6-2,(等式性質)
合并同類項,7x=19,(分配律)
兩邊同除以x的系數(shù),x= (等式性質)
在每一步運算中明確運算依據(jù),這實際上是尋找三段論推理中的大前提。初一學生通過這類練習,就會對了解他們具有了感性認識和初步體驗。
再如,某汽車公司的汽車票價為單程票票價4元,周票票價為36元,張老師每星期一三五要乘汽車上班,搭朋友的車回家。問張老師應該買周票嗎?請說明理由。
評析:該題目的是希望學生能說明一個清晰的推理過程中的依據(jù)。按照常規(guī)算法,張老師一個星期乘8次,買單程票需32元,而周票需36元,因此她不應買周票。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她也可以買周票。其理由是如果她周末外出乘車至少8元以上,那么買單程票總花費就多于36元,所以買周票能省錢。
這種類型的訓練,可以從代數(shù)的運算過渡到幾何推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2.在平面幾何教學中有層次地進行推理技能的訓練。平面幾何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技能,發(fā)展邏輯推理能力。對于推理論證技能的培養(yǎng),一般可分幾個階段有層次地進行。
第一階段:通過直線、線段、角等基本概念的教學,使學生能根據(jù)直觀圖形,言必有據(jù)地作出判斷。
第二階段:通過相交線與平行線以及三角形有關概念的數(shù)學,使學生能根據(jù)條件推出結論,會說出每一步論證的理由和依據(jù),能用數(shù)學符號寫出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初步掌握證明的步驟和書寫格式。
第三階段:在“全等三角形”學習之后,學生已積累了較多的概念、性質、定理,此時可以進行完整的推理論證的訓練。通過命題證明,要求學生根據(jù)題目中條件與待證結論進行分析探索,建立一條連接條件與結論的邏輯通道,從而逐漸掌握推理技能。
第四階段:在學生已初步掌握技能技巧的基礎上,通過較復雜問題的求證,幫助學生掌握尋找證明途徑的各種方法,以發(fā)展邏輯推理能力。
四、教學中重視探究過程的揭示
一、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區(qū)別命題的真假性
生物學概念是反映生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教師首先要準確理解生物學概念的內涵(反映事物“質的問題”)與外延(反映事物“量”的問題)。一般來說,概念的內涵越豐富,外延越小,反之外延越大。比如“血細胞”與“紅細胞”,其內涵(不具體說明)差別較大,“紅細胞”的內涵比“血細胞”豐富,但外延比血細胞要小?!把毎蓖庋涌梢灾父鞣N動物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有的概念內涵非常豐富,往往具有特指性。比如制備純凈細胞膜材料,“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區(qū)別于“成熟哺乳動物的紅細胞”。雖然概念前有兩個修飾詞,都是指哺乳動物和成熟,但排列順序不同。
高中生物學中存在較多的“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如“植物細胞”(包括植物體內根細胞、葉肉細胞、花瓣細胞等各種植物細胞)和“植物根尖分生區(qū)細胞”。準確區(qū)別概念之間的關系有:“種屬關系”、“交叉關系”和“同一關系”。比如:核酸分別與DNA或RNA之間的“種屬關系”;蛋白質與激素之間的“交叉關系”;藍藻與藍細菌的“同一關系”。這些也可以指導學生用“韋恩圖”來表示。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形成“概念圖”。繪制概念圖時,可以依據(jù)概念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或用“真命題”來聯(lián)系它們。比如:細胞與真核細胞、原核細胞,依據(jù)概念之間的關系繪制概念圖。染色體與DNA之間的概念關系,用“染色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DNA”真命題來聯(lián)系,繪制概念圖,兩個概念之間的關鍵詞:“主要成分”和“之一”。
生物學命題是人們對事物情況(生物學知識)有所判斷的一種思維形式。命題不同于概念,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各種命題的真假性判斷。命題形式較多,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能力,來判斷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比如:①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真);②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真);③所有生物遺傳物質是DNA(假)。所以,教師在平時的生物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二、生物學科的邏輯推理過程
生物學科涉及的推理類型常見的有: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培養(yǎng),有利于科學思維的形成,進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下面,以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為例說明推理的方法。
1.關于歸納推理過程
生物學科知識點繁多,專業(yè)術語復雜,學生無法準確理解,很難做到像物理學科那樣的邏輯推理。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其中歸納推理分為“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比如:①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②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③大多數(shù)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④少數(shù)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上述幾個真命題的歸納推理結論為:DNA是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真命題)。推理過程表述為:由①②推出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由①②③推出絕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由①②③④推出DNA是生物(生物界)的主要遺傳物質。這種屬于“完全歸納推理”。另外,還有“不完全歸納推理”。比如:①純合子AA自交后代全是純合子AA;②純合子aa自交后代全是純合子aa;③純合子AAbb自交后代全是純合子AAbb;④純合子aabbCC自交后代全是純合子aabbCC。由上述這些真命題可以歸納出:純合子自交后代全是純合子(真命題)。
2.關于演繹推理過程
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把“假說演繹法”作為生物學科的基本邏輯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過程也要具備邏輯性。比如教師在進行“遺傳信息的傳遞――DNA復制”內容教學時,可以這樣設計演繹推理過程。先從日常生活的復制(計算機的文件復制與資料的復?。觥叭A魪椭啤?。如果DNA是這種復制機制的話,親代DNA雙鏈標記32P在以31P作為原料的條件下DNA復制一代,形成兩個子代DNA,通過密度梯度離心得到結果為:一個為“重帶”,另一個為“輕帶”。而科學家實驗結果是只出現(xiàn)“中帶”。這說明了全保留復制是錯誤的。然后,教師再讓學生設計復制機制,得到結果是“半保留復制”。這個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演繹推理過程。
還有,在命題判斷上,學生經(jīng)常犯邏輯上的錯誤。比如認為“DNA是人的主要遺傳物質”(假命題)是正確的。他們往往這樣演繹:①人是生物;②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是DNA;③所以人的主要遺傳物質是DNA。這個命題中的生物是指生物界。雖然,“人是屬于生物,但生物不全是人”。他們沒有正確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教師可以運用“三段論”來演繹推理:①人體具有細胞結構;②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③所以人的遺傳物質是DNA(真命題)。相關推理示例:①人體細胞屬于動物細胞;②動物細胞具有中心體結構;③所以人體細胞具有中心體結構。
三、教學中注意分析與綜合問題
高考生物試題的綜合性很強,部分選擇題的選項,知識點跨度很大,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分析能力。那么,什么是分析?所謂的分析是指把整體分解成部分,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簡單的要素,或把歷史的過程分解成片段來研究的思維方法。對生物學來講,定性與定量分析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驗證; 推理; 質疑;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12-021-001
初中科學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用科學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茖W教學教師要大力研究科學教學,以提高初中科學教學效果,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xiàn)從實驗驗證到理性思維跨越”是科學教學的核心思想,圍繞這一思想,我們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進行大力改革,筆者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對廣大教師有著借鑒意義。
一、從實際出發(fā),對實施驗證
科學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對事物進行驗證然后過渡到對比觀察。我們知道,經(jīng)驗事實是科學認識的基礎,所有的事實都是從驗證開始,但是,這并意味著科學的本質就是事實。科學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是已經(jīng)有了的,是已知信息的一個單元,它可以看得見、是具體的,而不是存在于理論上的形式上的。初中科學課程就是注重事實,以事實為基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知道物體自由落體的加速度為9.8m/s2,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重力加速度,還知道地球自轉一周是24小時,可燃物的燃燒離不開氧氣等等。所以,我們科學老師在對科學事實進行教學時,要注重所引用事物的典型性與生活性,還要考慮它的基礎性,是具有一定科學代表的,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我們所舉的這些例子,激發(fā)他們去驗證、比較與觀察,讓學生更好的達到驗證事實的目標,逐步實現(xiàn)對學生的科學實證意識。
二、把邏輯推理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科學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他不是憑空就產(chǎn)生的,科學課與其他學科一樣,具有嚴格的自身的體系結構,要想掌握一門科學的事實,只能通過一定的邏輯思維推理,只有這樣,才能系統(tǒng)的掌握初中科學課程所包含的各種知識。初中科學課程里所包括的所有內容,如對物質、能量的認識,還有信息技術、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科學不是單一的,它還包括物理一般的概念,諸如壓強、對物體施加的力、物體的密度、物體組成的最小單位分子、原子,也有生物的新陳代謝與生長,還包括化學反應等。我們對學生進行邏輯推理思想的傳遞并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中,比如對科學概念的解釋要邏輯推理,對知識的歸類要推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在“物質的溶解性”教學時,筆者拿了兩種不同的物質:蔗糖、松香粉,在做實驗時,讓學生仔細觀察,并不斷的強調他們的溶解是不同的,這是筆者用了知識性概念為主線邏輯推理的教學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事物證明,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學生以后的生活與學習都會起到很了不起的作用。
三、啟發(fā)學生學會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
知識的學習是在“疑”的情況下進行的,提出質疑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是發(fā)揮主體性的表現(xiàn),也是一個過程。我們在初中科學教學時,要對這一點引起重視,不間斷的對學生要多質疑,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問題,并積極的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要有主見,這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表現(xiàn)。在初中,科學學習剛剛開始,對很多事物的認識都是從概念開始的,所以,概念成為教學的重點,這一點是科學學科的特點。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學習了阿基米德原理,學習了質量守恒定律,學習了什么是原子與分子,我們只要知道這個理論就可以了,至于為什么部分科學知識被稱為“理論”就很少有人問起,為什么有些稱為“定律”,為什么有些稱為“原理”呢?那些教科書上列出的結論和知識,更少有人問起。說起來,這也是教育的一個缺陷,學生已經(jīng)認識到課本上的知識是正確的,是要無條件相信的,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于教師的教學,這樣,學生對理論、對課本的盲目信從,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讓學生對于書本中的思想教條進行批判性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新性的學習。
綜上所述,初中科學課程包涵了很多種事物,這些事物是繁雜的、系統(tǒng)的、全面的,這些都是教學的要素,教師首先要堅持從實驗驗證到理性思維的跳躍式轉變,以驗證科學事實為前提,以邏輯推理為主線,以質疑創(chuàng)新為動力,對初中科學課堂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以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斷深入挖掘課堂教學的內涵,不斷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參考文獻:
[1]蔡培陽.解讀我國初中科學課程改革的新理念[J]課程?教材?教法,2002(10)
[2]高潔,胡繼飛.初中科學課程實施的問題與對策[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8(04)
[關鍵詞]認知模式 形式邏輯 英語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a)-0234-02
1.引言
客觀世界有兩種秩序,即同異序和對偶序。東西方民族對這兩種基本秩序都有所認識,但西方民族看到的更多的是同異序,西方人由同異序生發(fā)開來,發(fā)展成了形式邏輯。中國先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對偶序,中國人由對偶序生發(fā)開來,發(fā)展成了辯證邏輯。兩種邏輯的不同,極大地影響了語言的組織模式,分別形成了英語的語法句法和漢語的語義句法,所謂語法句法就是以動詞為中心的SVO三分結構,所謂語義句法就是漢語的話題說明二分結構。
2.西方人的認知方式
西方先民的認知模式是同異序,又稱一義序。所謂同異序,就是西方先民認識世界的方法是兩者相同還是相異,按事物的相同或相異來分類,如會動的是動物,否則是非動物,會飛的是鳥,否則是非鳥,會水的是魚,否則是非魚等等。西方人由同異序產(chǎn)生了共相與殊相的觀念。亞里士多德認為,共相寓于殊相之中,沒有脫離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共相。共相是事物的本質,是絕對不變的。既然如此,人類就要認識本質。西方人在向自然作斗爭的漫長歷史中,形成了一套認識自然的方式,即范疇、概念、推理等。亞里士多德認為語言里有專有名詞,也有形容詞,專有名詞用來指個別的事物,如太陽、月亮等。形容詞用來指共相。這樣,古希臘人由共相殊相認識,產(chǎn)生了形式邏輯推理。為重分析重演繹的思維方式提供了動力。概念的本質是抽象,形成概念的過程也就是抽象的過程。概念一旦由抽象性獲得了普遍性和絕對性,就反過來成為規(guī)范具體事物的有力工具。由此可見,正是概念的出現(xiàn),導致并加速了西方邏輯推理形式的形成,這種邏輯推理就是西方人的思維模式。
2.1形式邏輯
邏輯(logic來自拉丁語“l(fā)ogica”還稱希臘語“l(fā)ogos(羅各斯)”,意思是“詞,推算,思想”,源自印歐語詞根是“l(fā)eg(聚集)”。曾譯為邏輯學、辨學、名學、論理學、理則學、洛集克等。形式邏輯即“formal logic”,從思維的形式結構方面研究思維規(guī)律的科學。它總結了人類思維的經(jīng)驗教訓,以保持思維的確定性為核心,用一系列規(guī)則、方法幫助人們正確地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
在歐洲,亞里斯多德是形式邏輯的奠基人,他在《工具論》中對概念、判斷、推理、證明等作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后來斯多葛派發(fā)展了演繹法,尤其是關于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伊壁鳩魯則認為歸納法是唯一的科學方法。到了近代,培根和穆勒對歸納法有所發(fā)展。
2.2理性認識
悟性(comprehend)和理性(rational),一般說來,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兩種方法,但是,德國古典哲學中指認識的兩種能力或階段??档抡f:“我們的一切知識從感官開始,從感官而知性,最后以理性結束。”這就是由感性、知性、理性構成的人的認識能力的三環(huán)節(jié)。
“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產(chǎn)生感覺;人借助于感性的先天形式(時間和空間)與知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的十二個范疇),把感覺素材組織起來,構成井井有條的普遍經(jīng)驗,即“現(xiàn)象”。而理性則力圖探索“現(xiàn)象”背后的“自在之物”(即本體)。理性認識,認識的高級階段。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jīng)過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理性認識定義為“感性認識的飛躍,它反映了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lián)系?!?/p>
歐洲理性主義(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一般認為隨著笛卡兒的理論而產(chǎn)生,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大陸上得以傳播。理性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jù)發(fā)現(xiàn)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西方人天人分離,重視科學研究,發(fā)展出了求真思維,理論思維,抽象思維。理性強調對事物的單向性直線性推理,往往是孤立的,分析的,其特點是準確精確。
3.認知方式與語言形式
語言上,文章段落一般也是形式邏輯的思維模式。它規(guī)范著制約著英語修辭,符合這個思維模式,易為人接受。反之不易為人接受。語言上的詞語對應形式邏輯的概念,概念又不等同于詞語。各民族對世界萬物的概念不一樣,詞也不一樣。英語的句子對應思維的判斷,反映了形式邏輯研究對事物的判斷,是與不是。英語語法詞類劃分和句法分析,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人思維方法上的分析性,體系性。復句或句群甚至段落對應的是思維的推理。形式邏輯研究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實驗、假說等。語言學研究復句可以看出推理有多少種,復句就有多少種。
3.1主體與客體思維方式的影響
主體指認識者(the perceiver),客體指被認識者(the world)??腕w不依賴于主體而獨立存在,但主體并非直觀地反映與消極地適應客體,而是在實踐中能動地認識與改造著客體。
英語求的是準確,微觀分析,用詞繁多,在語法上,主體就是主語(subject),客體就是(object)。與只強調主體意識的漢語相比,英語經(jīng)常強調客體意識的特點非常突出。如下例:
例句:What so special would make a man give up“the American way of lge"?It’s a temptation to answer sireply:“the American way Of life?!?/p>
對其中It’s a temptation to answer這個短語,先講英語的表達方法是“回答說,……,這是一種引誘。”然后,再講與之相應的漢語意思,“情不自禁地想回答說,……”最后講,英語所講的“干某件事(客觀上)是一種引誘”,相當于漢語所說的“(主觀上)控制不住,很想干某事”,因此可譯為“情不自禁”。
有時對英語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不是因為語法不懂,也不是因為單詞,而是因為英語的表達方式與漢語不同。再如:
例句:Starving and penniless men came there in thousands e very morning,fighting each other for a chance of life.Thecold made n0 difference to them――they were always onhand two hours before sunrise.
其中的“The cold made no difference to them”這句話,按照英語表達方法是說:“天冷對他們(到那里去)沒有影響?!币簿褪钦f,“盡管天氣很冷,他們還得照樣到那里去。”但是,按照漢語思維方式就會錯譯為“他們對冷的感覺一樣?!睗h語主重主體,即是人,英語主重客體,即是“the cold”。
此類英語的理解方法必須經(jīng)過三個步驟:第一,直譯英語,即英語的表達法,第二,意譯,即漢語的表達法,第三,英漢比較,把英語表達轉到漢語。
3.2理性思維產(chǎn)生完備的語法
英語民族重理性,理性導致語法形式的完備。詞法多變,句法嚴謹,如主謂一致性,動賓的制約關系。形式主語的使用最能體現(xiàn)這一思維特點。
口語:Obviously,we need more equipment,中性:It is obviOUS that we need more equipment,書面語:That we need more equipment is obvious,漢語:很明顯,我們需要更多的設備。
“That”引導的主語從句是典型的書面語,它可以在主語的位置上,但根據(jù)英語修辭習慣(主語要短),它一般要后移,前邊用It代替。
4.結論
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不同造成英漢語的差異,作為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了解了西方人的主要思維模式,也就是形式邏輯和理性思維,也就更容易理解英語了。
參考文獻
[1]張今,《思想模塊假說》,河大出版社,1997.
[2]丁超五,《易經(jīng)科學探密》,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
一直以來,中國設計基礎教育中最缺乏的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趣味的培養(yǎng),對生活好奇心的培養(yǎng),對事物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養(yǎng)。面對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思考如何通過有限的時間和資源發(fā)掘,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設計思維能力的形成。
設計思維是本能的思考
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其基礎是懷疑一切。對于笛卡爾來說懷疑只是一種手段,是一種確定思維的工具。對于設計師,也應當如此。養(yǎng)成善于質疑、思考的習慣,對于設計師是必要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只能提供僵化的設計形式,這對于設計創(chuàng)新毫無意義。對于設計類學生來說,應該先注重強調智能訓練,而非重技能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將他們“95后”所特定的文化傾向和情趣的特征表達出來。
思維拓展的邏輯推理訓練
設計改變世界,讓世界更美好。那種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改善人們生活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設計的概念也在“成長”。設計思維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策略工具,可以用來理解對象、用戶需求等等。
1.思維訓練形式的解析
藝術設計課程中我們常常使用情景教學、案例教學、都給學生較深地印象。但在訓練思維中邏輯推理訓練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藝術思維課題的訓練,可以嘗試選定有兩面性的選題,組成題庫,全班通過抽簽的形式完成組隊,小組合作組成正方和反方,選拔辯手,通過辯論賽的形式完成對設計思維的拓展訓練。團隊組織教學現(xiàn)場的討論,以這樣的方式來實現(xiàn)教學基本構想,使得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方案更加周全。辯證與思考是一個奇妙的過程,思維在腦海里流竄,橫沖直撞又反復糾纏,雖然有可能扭成一團麻,但通過設計基礎課程,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的課程訓練,可以讓學生學會逆向、發(fā)散、組合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學會質疑與推敲,具備對設計命題理性推理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完成思維的辯證論證,對選題有進一步的分析、聯(lián)想、想象,分析事物的過程,也是分析自我的過程,從分析中確定自己發(fā)展的方向,再提煉主題,拓展出優(yōu)等系列方案,設計的結果將是多樣的,通過各類的橫向對比,最后形成完整的設計。
2.草圖繪制訓練的必要性
草圖構思是一個腦、眼、手全程參與的連續(xù)過程。圖像令各種信息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到思考的過程中去,是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過程。需要選擇重點進行變動,刪除不必要的多余信息,大腦通過聯(lián)想、推理等為草圖添加新的必要的信息,并將圖形進行延展和變化,將想法進一步完善。
學會用草圖表達思想過程,思維應當形象化的成為圖像,紙面上的語言。通勾勒出的對象來記錄自己的思考。草圖的方式的記錄有文本和圖形兩種,訓練要求圖文結合的方式。因為文本是概念的、抽象的,反映理性思維的演進,而圖形則是形象思維的展現(xiàn),二者結合,可全面展現(xiàn)思維過程。
3.思維導圖強化邏輯推理
邏輯好的同學,往往善于歸納總結,把復雜包裹起來,把整理后的閃光點暴露出來,就像集線器,把各種線索都收納到盒子里,把重要的插頭暴露出來。
我們的訓練無非是將邏輯推理能更好的整理出來,思維導圖訓練則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是最簡單又最有效的思維整理方式,也是應用最廣的思維工具。維導導圖能將推理中的邏輯關系整理得非常的清晰,包括前后的順序,從屬關系、包含關系等,思路也將在繪制中一步步明朗出來。
4.設計思維與創(chuàng)意提升
“設計思維”濫觴于諾貝爾獎得主司馬賀(Herbert Simon) 1969年的經(jīng)典著作《人工科學》。這本書更多地將設計定義為一種思維方式,而非現(xiàn)實過程。對設計師來說最重要的是“思考”,從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思考如何改變現(xiàn)狀,多思考 “如果這樣”會產(chǎn)生什么效果。如果建立在開放式基礎上的設計思維和創(chuàng)意對設計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因為對任何設計來說,它的每一步驟、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思維、需要創(chuàng)意?!霸O計內容”的形成始于思維,把思維系統(tǒng)化、邏輯化后就晉升為創(chuàng)意,進而才會有設計的產(chǎn)生。
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的目標要求學生必須要對現(xiàn)實對象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獨特的理解能力,具備視覺審美的表現(xiàn)能力,所有的訓練形式都是為了“腦洞大開”,學生也要多看多想,瘋狂吸納,充分理解設計理念和創(chuàng)作思維,把看到的優(yōu)秀作品整理,分類,貯存。同時訓練的過程中還需要主動參與的學習態(tài)度,樂于探究的質疑精神,以及搜集信息與整理信息的能力。
基礎知識是指地理學科的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基本的觀念和結論。它們基本上能夠體現(xiàn)地理學科的功能、能夠形成再生知識。它們與生活、生產(chǎn)緊密相關,并且多為考查的內容。學習地理知識,必須以一定的地理事實材料為基礎,否則就無法形成地理概念,認識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原理。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質特征的知識。是人們對地理感性知識所反映的地理事實的一般屬性進行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實的本質屬性的知識。一般來說,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沒有明確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
地理原理主要指“為什么”的知識。地理原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廣泛、深刻地認識地理事物,解釋地理現(xiàn)象,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指導我們適應、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環(huán)境,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地理原理有助于我們運用普遍存在聯(lián)系的觀點、運動的觀點和環(huán)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等認識世界。
地理規(guī)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規(guī)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與空間位置之間必然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根據(jù)空間范圍及方向可以將地理分布規(guī)律分為三類。一類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規(guī)律;一類是地理事物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規(guī)律,如氣溫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等;一類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間中的分布規(guī)律。學習地理分布規(guī)律有助于我們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并可以利用該規(guī)律分析一些地理現(xiàn)象。
對于上述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是要死記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體應用。地理結業(yè)考試試題一般通過大量引用課外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素材,形成新的問題情景,構成新的問題角度,從而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考查的落腳點依然是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必須將這些基礎知識理解與識記,并熟悉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以應對結業(yè)考試。
二、重新構建知識網(wǎng)絡
教學理論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要比掌握大量具體的零散知識更具價值。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比較偏重于掌握知識的細節(jié),而忽略了對知識結構整體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帶來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使獲得的知識難以成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礎。
筆者認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對知識整理加工的過程中,可以伴隨一系列思維活動,如分析、判斷、歸納、演繹、比較、分類、總結、概括、推理等,可以說這個過程也是思維綜合訓練的過程。經(jīng)過這一過程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彌補漏洞、糾正錯誤。在對基本原理、規(guī)律的探究、發(fā)現(xiàn)、歸納和應用的過程中,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三、認真把握好主干知識
地理主干知識是支撐學科的脈絡。在高中地理全面復習時,必須抓住主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也是考試考查的重點。邏輯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礎知識為積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與規(guī)律。能夠結合題目隨機調用頭腦中的相關知識儲備,結合具體情況展開邏輯推理。我們說這里的主干知識是指沒有它的支撐,這個學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識。
四、別陷入“熱點問題”陷阱之中
在命題人員的眼里根本沒有熱點問題,如果一定要說熱點問題的話,筆者認為對于熱點問題的理解,應該把握四個基本原則來認識熱點問題。首先熱點問題必須能夠體現(xiàn)學科特點,其二是能夠結合課本相關知識,其三是能夠運用地理知識對其進行分析與評價,其四是要考慮其時效性,如果是過眼煙云的問題,就沒有討論的必要,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才具有討論的意義。
筆者認為所謂熱點問題模擬訓練,可以看成是一種運用所學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與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練兵活動。一方面是進一步熟悉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與規(guī)律,另一方面是培養(yǎng)自己運用相關概念、原理與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高中地理總復習中,少而精的模擬訓練是必需的,沒有必要的訓練,考生見到考卷就會發(fā)懵。分析熱點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只有講與練相結合,才會使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當然,如果將熱點問題搞到沸沸揚揚、草木皆兵的程度是不可取的。
概念沒有類型是空洞的,類型沒有概念是盲目的。
德國學者考夫曼在《法律哲學》一書中,對概念與類型之間的關系作過以下論述:
類型是建立在一般及特別間的中間高度,它是一種相對具體,一種在事物中的普遍性。類型一方面與抽象一般概念相異,一般概念,透過一個有限數(shù)量獨立的“特征”被加以“定義”(被限制),并因此一依kant(康德)的意思,與直觀相對的。類型在它與真實接近的以及可直觀性、有對象性來看,是相對的不可以被定義,而只能被“描述”。它雖然有一個確定的核心,但卻沒有確定的界限,以至于對于一個類型存在的特征“輪廓”或多或少有所缺少。而這卻會造成對于一定事實類型化的困難。概念(在這里一直被理解為抽象的一般概念),當做一種種類概念或分類概念是封閉的,而類型則是開放的。概念只認識一種區(qū)隔性的思考。而類型(次序概念、功能概念和意義概念)相反的,讓自己在“或多或少”多樣的真實中存在。⑴
以上考夫曼對概念與類型的區(qū)別作了論述,論及概念的可定義性與類型的不可定義性但可描述性;概念的封閉性與類型的開放性;概念的區(qū)隔性與類型的涵攝性。對于概念與類型的區(qū)分,我國臺灣學者概括為以下五點:⑵
1.概念是封閉的,只有所有特征都具備時概念才存在;類型是開放的,其特征中某一個或幾個特征可以舍棄,并不影響類型的存在。Www.133229.Com
2.概念與類型在其對事實對象的“歸類程度”上也不同。前者只能夠以:“either...or”(是或者不是)方式,將某一事實涵攝(sulsumtion)于概念之下;后者則可以“more or less”(或多或少)的方式,將某一事實歸類(zuordneb)于類型之下。
3.概念適用于事實時,要求概念特征具有同一性;類型適用于事實時,只要求彼此具有相似性即可。
4.概念具有可定義性,即透過窮盡地列舉對象特征的方式加以定義;類型則無法加以定義,只具有描述性,即通過描述一連串不同維度的特征加以描述。
5.概念特征的數(shù)目與概念范圍成反比例(概念的內涵特征越少,概念的適用范圍越多;內涵特征越多,適用范圍越?。?;類型概念不能夠適用該邏輯規(guī)則。
應該說以上區(qū)分的論述對于我們正確地厘清概念與類型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幫助。當然,類型本身是一個適用十分廣泛的概念,一般認為類型可以分為經(jīng)驗類型、規(guī)范類型與理想類型??挤蚵€指出在法教義學中的類型是指“規(guī)范類型”,它區(qū)別于韋伯的“理想類型”??挤蚵鼘Ψ蛇m用有一個十分生動的描述:
在法律的實現(xiàn)過程中,我們等于是不斷地在一種將法律的概念關閉、開放,并再度關閉。我們幾乎可以稱它是一種“概念法學”及“利益法學”的辯證統(tǒng)一(透過它,必須承認兩者各擁有一種正確的觀點)。⑶
這里的概念法學,是指因概念的封閉性而使法律規(guī)范形成對司法者的某種限制,以保證一般正義的實現(xiàn);而利益法學是指通過打開封閉的概念,納入利益平衡的因素,從而實現(xiàn)個別正義,,當然,考夫曼對于概念與類型在立法與司法中的作用作了說明,他認為立法者的任務是對類型加以描述,如何描述呢?就是用概念加以描述,因而立法是類型概念化。但立法時將類型完全概念化是不可能的,因而在司法適用時,又要到類型中去發(fā)現(xiàn)法律。如何發(fā)現(xiàn)法律呢?通過“事物的本質”去發(fā)現(xiàn)法律??挤蚵碛幸槐局?,名為《類推與事物本質——兼論類型理論》。在該書中,考夫曼提出:
“事物本質”是一種觀點,在該觀點中存在與當為對應互相遭遇。它是現(xiàn)實與價值相互聯(lián)系(“對應”)的方法論所在。因此,從事實推論到規(guī)范或由規(guī)范推論至事實,一直是一種有關“事物本質”的推論。事物的本質是類推(類似推理)的關鍵點,它不僅是立法,也是法律發(fā)現(xiàn)之類推過程的基礎。因此,它是事物正義與規(guī)范正義之間的中間點,而且本身是在所有法律認識中均會關系到的、客觀法律主義的固有負載者。⑷
以上考夫曼關于事物本質的論述較為晦澀難懂。顯然。事物的本質不是一種規(guī)范判斷與形式判斷,它是一種實質判斷。當然,事物的本質也不是一種價值判斷,而是一種存在論的判斷。通過事物本質發(fā)現(xiàn)法律,是對通過法律解釋發(fā)現(xiàn)法律的一種不得已的補充。在這種事物本質的思考中采取的是類型化的思考方法。
在刑法學中,類型性思考方法也是廣泛地被采用的,尤其是刑法教義學所建構的犯罪論體系,就是類型性思考的杰作。例如,貝林提出了“類型性”是一個本質的犯罪要素的命題,而構成要件就是犯罪類型性要素的載體,貝林提出:
關鍵是,需要更嚴格地分清“犯罪類型”與法律構成要件概念的關系,隨即還需要解釋構成要件符合性與構成要件的關系以及與“類型性”之關系,⑸
此后,貝林又提出了觀念形象或者指導形象的概念,以此來界定構成要件,因為構成要件只是犯罪的事實性的要素,不能直接等同于犯罪類型。貝林指出:
每個法定構成要件肯定表現(xiàn)一個“類型”,如“殺人”類型,“竊取他人財物”類型,但是,并不意味著這種——純粹“構成要件”的——類型與犯罪類型是一樣的。二者明顯不同,構成要件類型決不可以被理解為犯罪類型的組成部分,而應被理解為觀念形象(vorstellings-gebild),其只能是規(guī)律性的,有助于理解的東西,這邏輯上先于其所屬的犯罪類型。⑹
構成要件是一種類型,而不是一個概念,這種類型為認定犯罪提供了指導形象,構成要件有所謂封閉的構成要件與開放的構成要件之分。只有作為一種類型,構成要件才可能是開放的。如果是一個概念,則不存在開放性,即沒有開放的概念。上述構成要件這一類型,可以涵括有關案件事實。因此,類型性思考只是表現(xiàn)為邏輯上的涵攝(subsumierbar)。涵攝,最初譯為包攝,是指將一定的事實通過演繹、推理的邏輯方法納入一定的類型。因而,法律適用就邏輯實質而言就是一個涵攝的過程。考夫曼比較了法律適用的涵攝模式與等置模式。等置模式是比較的思維方法,即把案件事實與構成要件的含義進行對比,如果兩者一致則可將案件事實歸入某一構成要件,而涵攝模式是進行演繹推理的方法加以推斷。以上兩種方法是有所不同的,涵攝推理更依賴于邏輯的力量,而比較則包含了某種決斷。一般認為,涵攝更具有必然性,而等置更具有或然性。但考夫曼并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對抽象的邏輯推理應當保持一定的警惕,人們應當謹防過度的“邏輯的”推論??即舐隽藄alocia landman所舉的一個例子,以證明“舉輕明重”的推理可能帶來的荒謬。這是一個猶太人與拉比師傅的對話:
猶太人:我可以跟我太太睡覺嗎?
拉比師傅:這是當然。
猶太人:我的鄰居可以和他的太太睡覺嗎?
拉比師傅:可以。
猶太人:我的鄰居可以和我太太睡覺嗎?
拉比師傅:絕對不行。
猶太人:我可以和他太太睡覺嗎?
拉比師傅:絕對不行。
猶太人:拉比,這其中的邏輯何在?當我可以和一個我的鄰居不可以一起睡覺的女人睡覺時,要到什么程度我才可以和一個我的鄰居可以一起睡覺的女人睡覺?⑺
以上對話的最后一句翻譯得不好,我重新編排了一下:
我可以和一個我的鄰居不可以一起睡覺的女人睡覺,我為什么不可以和一個我的鄰居可以一起睡覺的女人睡覺呢?
從正確的前提推導出錯誤的結論。但我認為這并不是邏輯推理本身的錯誤,而是沒有遵循邏輯推理規(guī)則所發(fā)生的錯誤。在上述對話中,邏輯錯誤之所以發(fā)生,是因為沒有理解能否與一個女人睡覺的根據(jù):是否存在婚姻關系。而婚姻關系是一個事實問題,它不是靠邏輯推理所能夠解決的。因此,不能由此而否認邏輯推理的正確性。
考夫曼在《法律哲學》一書中討論了一個德國歷史上十分有名的鹽酸案。該案的案情是:
x攜帶鹽酸潑灑于一名女會計的臉上,進而搶走她的錢包。在聯(lián)邦法院的判決書中,涉及的問題在于:x是否違反了加重強盜罪。根據(jù)行為當時有效的刑法第250條規(guī)定,加重強盜罪的構成在于:“當行為人……攜帶武器實施了本行為,而以武力或以武力脅迫,防止或壓制他人的反抗時”。因此必須判斷的是在該案中使用的鹽酸是否為一種“武器”。聯(lián)邦法院肯定了這點。因為這個判決相當有爭議,而且多數(shù)人認為應該被否定,所以立法者相應地修改了刑法第250條,現(xiàn)在的規(guī)定是:“攜帶武器或其他器械或方法實施了本條行為,而……”現(xiàn)在不再有爭論了。但這個案件就方法論的觀點仍然相當具有教育意義。⑻
上述案件涉及的法律問題是:能否把鹽酸看做是“武器”。對于這個問題,當然會存在不同理解。對于鹽酸案,聯(lián)邦法院是將鹽酸看做為武器的,但從后來修法來看,立法者似乎又是否認鹽酸是武器的解釋的。考夫曼并不在乎哪一種結論正確,而是關注某一種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即思考方法??挤蚵赋觯?/p>
“武器”在加重強盜罪中并不是一種“概念”,而是一種“類型”。當然這里,而且正是這里,會提出的問題是:在如何范圍內,此種類型概念可以被打開,以及在如何范圍內,抽象普遍的概念必須被劃定界限。⑼
考夫曼的意思是說,只有把“武器”理解為一種類型而不是——種概念,才更容易把鹽酸歸入“武器”一詞之中。
對于上述鹽酸案,德國學者羅克辛作出了另外的解釋:
因為口語中承認“化學武器”的概念,文字意思并不要求將武器的概念限制在機械性作用的工具上。另外,法律的目的也指出,對特別危險的傷害方法應當給予更嚴厲的懲罰,從而支持在武器的概念中包括化學手段;用鹽酸造成的傷害甚至比用例如棍棒的一擊還要嚴重。⑽
盡管對于“鹽酸”是否“武器”這個上問題上存在爭議,但考夫曼的類型性思考方法對于我們具有重大的啟迪。類型性思考不是簡單的邏輯推理,還是一種十分復雜的認知過程與判斷過程。我國學者杜宇博士對刑法的類型化思維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
刑法類型的意義,并非如傳統(tǒng)理論所認為的那樣,僅隱藏在類型或規(guī)范本身,僅僅隱藏在法條的規(guī)定之中。相反,為了探尋這種意義,我們必須回到某些直觀的事物,回溯到有關的具體案件事實。刑法類型的真實意蘊只有在這些事實之中才能開放,才能完整而清晰地呈現(xiàn)。同樣,案件事實的意義,也并非可以從事實本身分析得出,只有以類型為觀照,才能顯現(xiàn)出其規(guī)范性的意義與價值。這樣一來,刑法類型與案件事實的遭遇,便呈現(xiàn)出“詮釋學循環(huán)”的關系:一方面必須針對生活事實來認識類型,另一方面必須針對類型來認識生活事實。按照english的說法,上述“詮釋學循環(huán)”便是一個“目光不能往返于規(guī)范與事實”之間的過程,⑾是一個類型與素材之間不斷互相開放和交互作用的過程。更為本質地講,這一過程絕非將案件事實簡單概括和歸屬于刑法規(guī)范,而是一種逐步進行的,從事實的領域探索前進至類型的領域,以及從類型的領域探索前進至事實的領域的過程,是一種在素材中對類型的再認識,以及在類型中對素材的再認識之過程。我看更為形象地講,是一個類型喚醒事實,事實喚醒類型的互相“呼喚”過程,是一個類型讓素材說話,素材令類型發(fā)言的互相“啟發(fā)”的過程。⑿
在以上論斷中,杜宇博士對類型的刑法意義作出了十分深刻的揭示。當然,類型性思考與個別性思考是相對應的,也是互相補充的。如果說,在定罪過程中,尤其是在構成要件該當性的認定中,是以類型性思考為主;那么,在量刑過程中,就是以個別性思考為主。貝林在論及犯罪類型時曾經(jīng)指出:
基本意義上的犯罪類型的劃分根據(jù)是:立法者一方面使法定刑與犯罪類型相適應,另一方面,使法定刑在原有法定犯罪類型的基礎上有所波動,從而表現(xiàn)為不同的刑罰幅度。在體系上,罪刑相適應構建了刑法的“分則”,在此基礎上對刑法中的犯罪進行了分類和再分類;在此意義上的罪刑相適應,類型是獨立的(suigeneris),即從某類型出發(fā)一條直線筆直通向特定的法定刑。而量刑中的罪刑相適應,雖然關鍵仍然是有責不法的“類型化”行為,但它并不能直線通達法定刑,而必須首先越過這個或那個量刑的因素以及該因素所包含的不同類型,才能確定適當?shù)男塘P。這種“形態(tài)”可被理解為非獨立的犯罪類型、非關鍵特征的類型、類型性的附屬形象,本身并不可直接適用,只有與獨立類型同時啟用時才能予以利用。⒀
以上這段話如果不加理解有些難懂。貝林的意思是,定罪是以類型性的構成要件為根據(jù)的,但量刑則要考慮非類型性的因素。因此,定罪是類型性思考,量刑是個別性思考。任何新聞都有五要素,即五w: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因(why)、何事(what),完整的案件事實也同樣要求具備以上五要素,例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張三(who)在五一節(jié)那天(when)的大庭廣眾之下(where),因為李四罵了他一句(why),就一拳擊中李四的胸部,李四倒在地上后死亡(what)。這樣一個案情,在構成要件該當性階層,不考慮其他四個w,只考慮what,該行為符合殺人(致人死亡)的類型,這是純正的類型性判斷。在違法性階層中,考察辱罵是否足以阻卻違法,這仍然是一種類型性思考,但要根據(jù)本案具體情況判斷,因而已經(jīng)是一種不純正的類型性判斷。如果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即過失殺人,則定罪階段結束。在量刑階段,基于刑罰個別化原則,主體的未成年(who)、五一節(jié)(when)、當眾(where)、被辱罵(why)這些因素才被作為量刑的法定情節(jié)或者酌定情節(jié)而予以考慮。由此可見,從定罪到量刑是一個從類型性走向個別性的過程,思維方法亦應隨之而調整。
注釋與參考文獻
⑴[德]考夫曼著:《法律哲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91頁。
⑵吳從周著:《法理學論叢——紀念楊自然教授》,月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頁。
⑶見前引⑴,第143頁;
⑷見前引⑴,第143頁。
⑸[德]恩施特·貝林著:《構成要件理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
⑹見前引⑸,第5頁。
⑺見前引⑴,第144-145頁。
⑻見前引⑴,第107頁。
⑼見前引⑴,第142頁。
⑽[德]克勞斯·羅克辛著:《德國刑法學總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頁。
⑾參見[德]拉倫茲著:《法學方法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98頁。
模糊邏輯控制(Fuzzy Logical Control)簡稱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是以模糊集合論、模糊語言變量和模糊邏輯推理為基礎的一種計算機數(shù)字控制技術。在傳統(tǒng)的控制領域里,控制系統(tǒng)動態(tài)模式的精確與否是影響控制優(yōu)劣的關鍵所在,系統(tǒng)動態(tài)的信息越詳細,則越能達到精確控制的目的。然而,對于復雜的系統(tǒng),由于變量太多,往往難以正確描述系統(tǒng)的動態(tài),于是工程師便利用各種方法來簡化系統(tǒng)動態(tài),以達成控制的目的,但卻不理想。換言之,傳統(tǒng)的控制理論對于明確系統(tǒng)有強而有力的控制能力,但對于過于復雜或難以精確描述的系統(tǒng),則顯得無能為力。因此嘗試以模糊數(shù)學來處理這些控制問題。
如人工控制反應釜的釜內溫度經(jīng)驗可以表達為:若釜內溫度過高,則開大冷水閥;若溫度和要求的溫度相差不太大,則把水閥關??;若溫度快接近要求的溫度,則把閥門關得很小。這些經(jīng)驗規(guī)則中,“較小”“不太大”“接近”“開大”“關小”“關得很小”等表示溫度狀態(tài)和控制閥門動作的概念都帶有模糊性。這些規(guī)則的形式正是模糊條件語句的形式,可以用模糊數(shù)學的方法來描述過程變量和控制作用的這些模糊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又可以根據(jù)這種模糊關系及某時刻過程變量的檢測值(需化成模糊語言值)用模糊邏輯推理的方法得出此刻的控制量。這正是模糊控制的基本思路。
模糊控制理論發(fā)展至今,模糊邏輯推理的方法大致可分為3種,第一種依據(jù)模糊關系的合成法則;第二種依據(jù)模糊邏輯的推論法簡化而成;第三種和第一種相類似,只是其后件部分改由一般的線性式組成。
由于模糊控制器的模型不是由數(shù)學公式表達的數(shù)學模型,而是由一組模糊條件語句構成的語言形式,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模糊控制器又稱模糊語言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模型是由帶有模糊性的有關控制人員和專家的控制經(jīng)驗與知識組成的知識模型,是基于知識的控制,因此,模糊控制屬于智能控制的范疇。
可以說,模糊控制是以人的控制經(jīng)驗作為控制的知識模型,以模糊集合、模糊語言變量以及模糊邏輯推理作為控制算法的數(shù)學工具,用計算機來實現(xiàn)的一種智能控制。
1 模糊控制系統(tǒng)的組成
模糊控制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圖如圖1所示。其中的核心部分為模糊控制器,由于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規(guī)則是根據(jù)操作人員的控制經(jīng)驗取得的,所以它的作用就是模仿人工控制。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規(guī)律由計算機的程序實現(xiàn)。其功能的實現(xiàn)是要先把計算機觀測控制過程得到的精確量轉化為模糊輸入信息,按照總結人的控制經(jīng)驗及策略取得的語言控制規(guī)則進行模糊推理和模糊決策,再經(jīng)去模糊化處理得到輸出控制的精確量,求得輸出控制量的模糊集作用于被控對象。因此,控制器的結構通常是由它的輸入和輸出變量的模糊化、模糊推理算法、模糊合成和模糊判決等部分組成。
2 模糊控制器的設計原理
模糊控制器結構如圖2所示。模糊控制器主要由模糊化、模糊推理和模糊決策(反模糊化)3部分組成。模糊控制器的輸入是實際量,經(jīng)模糊化后轉換成模糊輸入。根據(jù)輸入條件滿足的程度和控制規(guī)則進行模糊推理得到模糊輸出。該模糊輸出經(jīng)過模糊判決(反模糊化)轉化成非模糊量用于過程的控制。
模糊控制器3部分的共同基礎是知識庫,它包含模糊化所用的隸屬函數(shù)、模糊推理的控制規(guī)則及反模糊化所用的公式。和常規(guī)控制方法比較,模糊控制有其明顯的優(yōu)越性。由于模糊控制實質上是用計算機去執(zhí)行操作人員的控制策略,因而可以避開復雜的數(shù)學模型。對于非線性、時變的大滯后及帶有隨機干擾的系統(tǒng),由于數(shù)學模 型難以建立,因而常規(guī)控制方法也就失效;而對這樣的系統(tǒng),設計一個模糊控制器卻沒有多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