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

第1篇: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關鍵詞 語用學 大學英語教學 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作為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語用學是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們的一門學問它強調要結合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語用學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語用學的基本理念

現(xiàn)代語用學主要有三個分支:即言語行為理論、語境理論和會話合作原則理論。言語行為理論最早是由奧斯汀提出來的他將言語行為分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三種形式。他強調言語行為的意向性和目的性。隨后塞爾(Searle)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他認為“間接言語行為”是通過一個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另一個言語行為。這是對語言行為理論的發(fā)展。提出語境理論學說的英國語用學家弗斯(J.R.Firth)認為意義是話語和話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成分在語境中的功能。格賴斯 ( H. P. Grice) 的合作原則理論則強調言語交際的雙方都有相互合作、以求交際成功的愿望, 因而雙方都必須遵守合作原則的準則。后來英國語言學家利奇仿效格萊斯提出的禮貌原則是對合作原則進行了補充。合作原則最終被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lián)原則所修正??v觀這三大理論其核心概念都是語境注重對交際過程中語境作用的研究。人們總是在特定的語境下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交際場合(時間和地點)、交際性質(話題)、交際參與者這些都屬于語境的范疇。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會直接受到語境的影響同樣的人們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判斷一些語言行為是否得體。

2語用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2.1教學指導思想

語用學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思想的影響是根本的、深遠的。這在大學英語教材的更新?lián)Q代中可見一斑。從最初的精讀課程到后來的綜合英語課程再到現(xiàn)在的視聽說課程大學英語的教材可謂經歷了“一波三折”,不過這正順應了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和語言應用能力的需要,學校和社會都不斷強調對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以實現(xiàn)能用英語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的外語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2.2教學方法

當語用學理論應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時候就產生了新的教學方法――交際教學法。交際教學法其宗旨是將英語作為一種工具來開展語言交際側重鍛煉學生對交際方法的掌握幫助其深入理解各種情景下語言交際的特點。具體做法是將課堂自定義為生活中的某種場景運用各樣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角色扮演等來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2.3課堂教學

在語用學理論的作用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被削弱相應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卻得到鞏固學生需要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在教師為其創(chuàng)設的課堂環(huán)境和情景中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成為課堂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學內容也正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語言語法以及句法結構再也不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點而更加重視學生的語言應用情況將社會語言環(huán)境滲透到語言教學當中使課堂教學內容與真實情景更加接近。語用學理論的提出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切實地提高了英語教學的質量和實用性。

3語用學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3.1加強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學習

語用學理論主張要將英語語言知識放到具體的語境當中來理解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了解英美文化、風俗、習慣等人文因素提高他們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認同感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式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斷培養(yǎng)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濃厚興趣能夠很好的帶動其英語語言的學習及應用。

3.2構建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

構建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是語用學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創(chuàng)設一種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使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發(fā)展其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強調交際的真實性將語言學習放置在具體的語境中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體會交際的目的。教師根據學習內容挑選學生經歷的活動、熟悉的話題、或社會熱點事件來作為課堂活動的素材。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視頻、實物等方法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起來也就相對真實學習過程也就相對輕松、愉快。

3.3采取多種教學資源

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利用好教科書及其配套資源還要合理的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英文報紙、學生感興趣的英語廣播、電影以及各種在線學習平臺上的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來了解英美文化以及具體語境下的語言表達。另外利用情景教學方法和交際法等教學手段來增加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高英語語用能力。

語用學理論有助于學生了解語言結構的語用功能掌握語言行為的實踐意義提高其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渠道來加大對語用文化差異的介紹寓知識教學于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之中以便使學生正確和準確地使用外語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牛昂楊.從語用學理論角度來淺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海外英語,2015(12).

第2篇: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關鍵詞:教學理論;影視后期制作;應用

近年來隨著影視后期制作的蓬勃發(fā)展,其在教學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逐漸地凸顯出來,進行“主導—主體”教學理論在影視后期制作中的應用探討,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進行影視后期制作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影視后期制作的水平,還能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影視后期制作教學的發(fā)展。

1“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概念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主要起的是引導作用,主要對課堂內容進行設計,并且對課堂的進度進行把握,不再單純地教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堂中起到了主體的作用,教師在課堂內容的選擇上應以學生的需求為主要目的,教學形式上也采用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輔助教學形式,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凸顯其自主學習性,主動進行知識的學習。

2“主導—主體”教學理論在影視后期制作中的原則特點

2.1以學生的感受為主

在以“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為主的影視后期制作課堂中,應以學生構建其自身的知識體系,掌握學習方法為主。教師不應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應注重學生本身的體驗和思考的過程,使學生一直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以課堂提問為例,針對為何要進行影視后期制作的學習這一問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時,不用將所有的問題都設置好固定的選項,而是應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思考和思維的發(fā)散,在提問時,盡量選擇“請大家談談對影視后期制作的看法”這種發(fā)散性較強的問題,盡量避免“影視后期制作是不是非常重要”這種比較單一化的問題形式。

2.2教師在教學中起輔助作用

以“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為主的影視后期制作課堂中,教師由傳授者的角色向引導者的角色作出了改變,在教學過程中,無須進行知識點的直接講解敘述,而是通過多方面、多途徑的引導方式,使學生自主進行影視后期制作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3課堂形式自主開放

以“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為主的影視后期制作課堂中,需采取較為開放的課堂形式,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音樂、投影圖片的形式,全方面多途徑的利用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為學生塑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

3“主導—主體”教學理論在影視后期制作中的應用要點

3.1重設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

“主導—主體”教學理論在影視后期制作中主要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因此在影視后期制作課堂中,應摒棄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轉變教師在課堂上僅針對考試中需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的教學模式,除理論知識外,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和邏輯思維的提升,更應注重學生影視后期制作軟件的實際操作掌握能力,轉變教學模式,從以理論教學為中心,向以影視后期制作軟件的使用為中心,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推動影視后期制作課堂的發(fā)展。

3.2改變教學途徑,轉變課堂形式

教師在“主導—主體”教學理論中,主要充當引導者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必須要改變原始的教學途徑,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且在課堂形式上盡量應采用學生與老師都能參加的方式進行。比如在影視后期制作課堂中,經常需要進行上機操作,使學生掌握影視后期制作軟件的使用,在上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軟件功能的講解外,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操作情況進行關注,及時處理學生存在的問題。

3.3利用“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為主的影視后期制作課堂,學生由以往的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進行轉變。由此可知,在影視后期制作課堂中營造開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在課堂前將影視后期制作中剪輯和特效處理后的影片與原始影片做對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可以通過與學生平等的進行課堂小組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引導,實現(xiàn)學生由強制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第3篇: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生態(tài)模式;建構理論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4-0111-03

引言

我國的英語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得不到社會的一致認可。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活動中,往往為了追求所謂的應試成績而實行的英語教學方法往往不能夠滿足學生在未來學習生活中的實際需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英語的教學模式僅僅圍繞英語的語言屬性進行教學,忽略使用語言的客觀情況和主體,缺乏主動啟發(fā)的英語教學模式往往不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新時期的教學活動中,英語教學工作者總結了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中的優(yōu)勢和弊端,提出了一種新的英語教學生態(tài)模式。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教與學兩個方面,將英語的教放在學的基礎之上,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實踐證明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在現(xiàn)代化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語的現(xiàn)代化教學水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論依據

1.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概念的提出

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是一種具有一定先進教學理念的新型英語教學模式,它主要是將英語的日常教學植根于中國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在對英語基礎文化概念理解并接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英語語言的學習。英語生態(tài)教學主張以英語文化為媒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英語思維和英語語言的結合,從而達到英語教學活動中一種完美的教學狀態(tài)。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在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是其中的關鍵引導因素。傳統(tǒng)英語教學方式中的片面追求英語語言學習的教學狀態(tài),將在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中得到一定的程度的改正。學生在進行英語生態(tài)教學的過程中,應從整體出發(fā),從思維和行動上進行英語文化的實踐,將英語思維結合到英語的思維過程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思維和語言學習的動態(tài)統(tǒng)一。我國的英語教學情況受到母語(漢語)、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情況和教學整體環(huán)境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綜合利用影響英語教學情況的動態(tài)因素,使之更好地為英語的教學而服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發(fā)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的個人能動性得到一定的發(fā)揮。將學生所在的社會中存在的文化和英語的文化進行一定的比對,使之對英語文化實現(xiàn)更充分的認識,從而在動態(tài)生活中自然形成一定的英語思維,這就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系統(tǒng)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英語生態(tài)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思維,是進行英語教學活動的一條主線。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的英語語言學習系統(tǒng)中,使英語思維成為貫穿學生終身的自覺意識,使學生在英語語言的學習中形成一定的跨文化的人際交流能力??傊?,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片面的教學方法,對英語教學的現(xiàn)代化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

2.生態(tài)哲學理論對英語教學生態(tài)模式建構的影響

在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的理論構建中,有著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的支撐。生態(tài)哲學在英語生態(tài)教學的構建中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生態(tài)哲學是一種融合生態(tài)學理念的哲學體系,經過學者的理論構建,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概括的哲學體系。生態(tài)哲學是隨著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一起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富含時代氣息的哲學模式,對于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在生態(tài)哲學的視角中,所有事物都應該是一個動態(tài)的整體,事物每個方面的運動都是這個生命體內部的一種運作。生態(tài)哲學不僅能指導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對于人文科學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現(xiàn)代英語的教學活動中,相關的教育學者應用生態(tài)哲學的先進理念,對英語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深入的研究和改革,開始重視英語與文化、學生行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從而發(fā)展成英語的生態(tài)教學模式。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在理論的指導下與我國的教育實踐相結合,從而在實踐層面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較為理想地實現(xiàn)英語教學效率的提高。

3.教育生態(tài)學對英語生態(tài)教學的理論構建

在生態(tài)哲學的理論影響下,一些人文教育的行業(yè)也開始思考自身的生態(tài)發(fā)展問題。其中,教育生態(tài)學就是在這種思潮下出現(xiàn)的一種符合現(xiàn)代化教育發(fā)展方向的教育學研究理論。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教育始終是與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相適應的。傳統(tǒng)教育的教育理論、教育目標和教育模式基本都有著工業(yè)化社會的發(fā)展痕跡。在傳統(tǒng)的教育學理論中,主要體現(xiàn)的是工業(yè)文明下的教育價值觀念,人們對于教育方面的生態(tài)性沒有進行充分的重視。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教育都在走應試教育的傳統(tǒng)路子。這種教育方式在實施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學生學習成長的生態(tài)性,從而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而教育生態(tài)學理論的出現(xiàn),給積弊甚深的傳統(tǒng)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策略。教育生態(tài)學不單單注意教育本身的問題,更多的是注意到教育活動與其周圍環(huán)境的種種內在的聯(lián)系,將教育中的各種現(xiàn)象和教育上的改革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為教育的現(xiàn)代化提出了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在當今生態(tài)學理論逐漸滲入到社會各個領域的大背景下,教育生態(tài)學理論也逐漸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2]。我國的英語教學模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教育生態(tài)學的直接影響,因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英語在教學的過程中本身就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生態(tài)教育學思維的指導下,英語的教學模式逐漸朝著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的方向發(fā)展。當然,對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具有更加密切關系的還是生態(tài)語言學的建立與發(fā)展。

4.生態(tài)語言學對英語生態(tài)教學的影響

生態(tài)語言學是將語言學與生態(tài)學的某些觀點進行了一定的融合,從而發(fā)展出來的一種新的語言研究的方法。在生態(tài)語言學中,人們對語言存在的文化環(huán)境和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等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從而發(fā)展出語言學理論的一種新的研究模式。生態(tài)語言學認為,語言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互相作用的關系。人類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與環(huán)境進行著一定的互動,而且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如地緣,文化,政治)的影響。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存在一種文化和環(huán)境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使用多元的價值觀念來進行語言學理論的構建,這樣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語言學習的新的角度。英語的生態(tài)教學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生態(tài)語言學的直接啟發(fā)。在英語的教學研究當中,生態(tài)教學模式可以對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和思維創(chuàng)造力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時發(fā)展學生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二、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的理論應用

在進行英語生態(tài)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強對于理論知識的汲取,同時還要注意在實際當中的應用。只有將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將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的功能發(fā)揮到一個理想的高度。在進行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生態(tài)教學目標的確立,同時還要明確在生態(tài)教學模式中所確立的教學內容,在進行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使用符合英語的生態(tài)教學方法,最后還要對生態(tài)英語的教學活動進行一定合理的評價。只有在理論上建立一定的體系,才能將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完整地應用到英語教學實踐當中。

1.英語生態(tài)教學中教學目標的理論要求

在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的理論構建中,首先應該對其教學的目標進行一定的確立。生態(tài)英語教學的目標應該和我國新時期的先進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教學中首先要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使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樹立學習英語的信息,并且督促他們養(yǎng)成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在英語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我們應該注意到應將英語的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不應該讓學生形成英語是一種獨立學科的觀念。只有將英語的學習和學生的日常行為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才能取得理想的生態(tài)化教學效果。在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上,生態(tài)英語教學模式應該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英語運用能力。同時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將英語的文化與漢語的文化相比較,使學生提高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力。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目標的確定首先是達到一定的語言教學目標,其次是對學生的思維和綜合素養(yǎng)進行一定的提高,最后達到升華學生精神,培養(yǎng)他們健全人格的目的。學生語言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應該從英語語言應用的實際出發(fā),綜合提高學生傾聽英語、理解英語以及用英語表達的能力。生態(tài)英語教學模式下,學生應該掌握在英語情境下和他人溝通的基本能力,并且還可以達到在英語語境中進行文學閱讀的能力。在交往和實踐中提升學生英語實踐能力,是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摒棄傳統(tǒng)教學理論下對英語交往句式的生搬硬套,而從英語中約定俗成的語言符號進行學習,在實踐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知識體系,明白一些英語語言中的使用規(guī)則。例如,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拼寫規(guī)則以及發(fā)音規(guī)則等。只有在實際過程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才能在更高層次上提升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在生態(tài)化的英語教學模式中,我們不應僅僅關注英語的語言教學,還應同時滲透英語語言背景下的文化,使學生的思維呈現(xiàn)一定的生態(tài)的整體性[3]。

2.英語生態(tài)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取

在生態(tài)英語的教學模式中,我們還應該科學地選擇合理的英語教學內容。生態(tài)英語的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相互滲透的過程,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也與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有一定的區(qū)別。在生態(tài)英語的教學模式下,我們應該注意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與關聯(lián)性。英語的學習必然要以英語的文化為主要的背景。英語課程的學習不外乎對于英語人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在安排英語生態(tài)教學的內容時,我們應該將一種動態(tài)的、循環(huán)的理念融入到相關的教學實踐中。在英語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到英語語言要素上的關聯(lián)性,只有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突出一定的英語語言功能,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在教學中也要注意適當?shù)挠⒄Z交際教學內容的添加,只有在實踐中操練學生的英語水平,才能提升其運用英語進行溝通的熟練性。生態(tài)英語教學模式應該是聽、說、讀、寫多維一體的教學結構,只有做到了內容上的合理安排,才能促進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對現(xiàn)有的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的取舍,經過自身合理的加工,來為學生提供一種實際上的教學價值引導。生態(tài)英語的教學內容更應該和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節(jié)奏相適應,例如,將英語在全球化過程中的變化以及網絡時代英語新詞的使用情況納入到生態(tài)英語的教學內容中,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生態(tài)英語教學模式的鮮活性和時代感。

3.英語生態(tài)教學中教學方法的使用

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中,我們還應該把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只有使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將英語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在生態(tài)英語學習中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此,我們可以將英語語言技能教學、人文知識教學等充分結合起來,從而提煉出一套生態(tài)型的英語教學新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方法中,正式講授的方式是教學活動中最普遍的選擇。但是與傳統(tǒng)的冗長、內容繁雜的英語授課模式相比,我們應該對正式授課的時間進行一定的調整。在講授完成之后,還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消化、吸收的時間。同時,還應該積極鼓勵學生與老師在一定程度上的互動,讓學生在課堂上說出自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老師隨堂進行解答,這樣互動性的教學過程也是英語生態(tài)教學模式中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除此之外,在英語教學的生態(tài)模式下,我們還應注意培養(yǎng)他們閱讀英文名著的習慣,提升他們對于英語文化的修養(yǎng)。例如,要鼓勵學生閱讀《雙城記》《哈姆雷特》《簡愛》等經典的英文名著等。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還應該適當?shù)夭扇∫欢ǖ闹庇^教學的方法。例如,在對初級學生的教學當中,可以讓他們親身體驗一定的英文單詞,諸如“hard”“soft”“cold”等單詞,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之后進行相關的英文填空。將生活中的元素充分地運用到英語教學生態(tài)模式中,可以很好地提升英語學習的生活化氛圍,激發(fā)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結語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學效率的低效性已經愈來愈受到來自各方的詬病。因此,對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的改革,是新時期英語教學活動的一大進步。英語教學的生態(tài)模式將教師因素和學生因素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考慮,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進行了一定的更新,更加適應現(xiàn)代化的英語教學趨勢。只有使得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達到一定的平衡,英語教學才能更好地面對新時期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吳文.社會文化理論與生態(tài)語言教學觀[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3).

[2]羅國太.英語生態(tài)課堂的理論依據與構建路徑[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第4篇: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關鍵詞】鋼琴 教學理論 改革 借鑒

由于鋼琴這一西洋樂器本身就屬于舶來品,它出現(xiàn)在我國的時間并不長,至于相關教學理論研究也還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論體系,從目前我國各個高校開設的鋼琴教學課程來看,學習和借鑒國外相關教育理論與方法仍然是當今鋼琴理論教學的重點,綜觀這些借鑒經驗,不僅方法多樣化,而且有很多理論在應用于鋼琴教學實踐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成功的試驗。

從西安音樂學院的鋼琴教學的相關課程來看,教師借鑒采納了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下筆者將重點介紹幾種具體的鋼琴教學理論。

首先是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是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一種重要的鋼琴教學理論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與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論完全不同,它十分適應于當下我國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教也不再單純地傳授學生鋼琴理論知識,而是開始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及大學生的獨立自主性與積極創(chuàng)新性,西安音樂學院對這一教學理論做出了大量實踐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有一個宏觀的掌控,以此為基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分析最后的教學成果,根據結果再進行進一步探討與理論實踐。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教師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給學生設定具體問題,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來,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以及與同學的相互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實踐體驗中體會學習的樂趣,提高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定與學科有關的研究課題,學生在參與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其進行理論指導,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對學生的課題參與情況給予不同的指導與評價。

關于研究性教學應當注意的問題,筆者也作了一些參考,從西安音樂學院的具體實施過程來看,在開設課程之前教師一定要樹立一個明確的研究型教學理念,要明確學生在研究性教學方法中的主體地位,不能在實施過程中繼續(xù)走程式化的老路。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要鼓勵學生大膽參與,不怕學生出錯,同時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要在鋼琴教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完善教學評價機制,不能不顧學生的個性特點將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一概而論,避免打擊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提高。研究性教學最大的優(yōu)點就在于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成了主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同時還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對于我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次是用建構主義理論完善傳統(tǒng)教學理論中的不足。建構主義理論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這種理論最基本的觀點在于,認識的獲得是對既有知識和認識的主動建構,自從皮亞杰這一理論提出之后,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有關建構主義理論的探討與研究,在這樣一種理論指導下,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學又產生了許多新的變革。在此筆者要指出的是建構主義理論對于鋼琴教學的影響。在運用建構主義理論進行鋼琴教學時,教師應當特別注意課堂氣氛的和諧與自由,為學生搭建一個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平臺,設定合理的培養(yǎng)目標,充分利用支架式教學、隨機訪問教學等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授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進度設定不同的音樂情景,利用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鋼琴學習中來,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設備資源,采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從實踐中探索鋼琴教學的具體方法。

利用教育心理學理論促進鋼琴教學也是當今國內外鋼琴教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尤其是進入到新世紀之后,隨著教育心理學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高校的鋼琴教學理論研究開始從教育心理學著手分析鋼琴教學的重點。教育心理學種類和內容比較繁雜,在此,筆者主要介紹其中幾種重要的理論以及該理論在西安音樂學院鋼琴教學中的具體實踐情況。

多元智能理論是教育心理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理論,它從人類智能構成的多元化出發(fā),認為學生作為一個智能個體有著充分的學習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西安音樂學院的教師根據這一理論探索出在課堂上重視學生參與,為激發(fā)學生思維而教學的教學方法,如此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鋼琴教學探索了新的方法與實踐經驗。

遷移理論也被廣泛用于教育教學當中,對于高校鋼琴教學的開展,教師也可以利用遷移理論進行教學,這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優(yōu)化,教師通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順序,注意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在當下高校課程開展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不能恰當而精準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客觀的評價,發(fā)展性評價就是針對這一問題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評價理念。以往的教學評價,教師往往只是看到學生的最終學業(yè)成績,以分數(shù)作為學生學習成績的唯一評判標準,而發(fā)展性評價則是終結了這樣一種不客觀的評判標準,以高校教師的鋼琴教學課程評價為例,鋼琴教師首先從觀念上對該課程的內容作出大致的衡量,通過實施中的具體情況作出客觀性判斷,不再以學生單純的鋼琴考試成績作為最終評判標準,而是重視學生作為學習個體縱向發(fā)展的具體實際,從學生個體身上看到每一個學習個體的優(yōu)勢與不足,從而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分析評價,使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發(fā)展性評價教學理論中,教師、學生與教材是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他們相互依存而存在,作為一種處于動態(tài)趨勢的評價標準,發(fā)展性評價不論是對于教師來說,還是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促進其共同進步的良好教學策略。

針對以上幾種鋼琴教學理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西安音樂學院對于國外鋼琴教學的理論方法有著十分活躍的應用與實踐,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借鑒和學習國外鋼琴教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并且運用到我國高校鋼琴教學實踐當中來,這對于發(fā)展我國鋼琴教學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還展現(xiàn)了我國高等教育與時俱進的時展精神。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優(yōu)勢,同時依托多學科的教育環(huán)境有利于對鋼琴教學展開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的理論研究。從高校鋼琴教學改革這一單一性的學科理論建設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正呈現(xiàn)出整體性全方位的深化與改革,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到來,我國需要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也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

第二,鋼琴教學的對外借鑒反映出了目前我國鋼琴教學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多層次、多角度的教學改革正是我國教育教學深化改革的一個縮影。不管是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還是教育心理學的有關理論指導,我國鋼琴教學從點到面、從理論指導到具體實踐都作了相應的改革與探索,正是由于在這樣一個廣闊的視野下我國鋼琴教學才得以向前邁進,才能有了明顯的深化與發(fā)展。

第三,鋼琴教學理論的對外借鑒也顯示出我國的鋼琴教學正處于一個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化的趨勢。國際化趨勢不僅是當今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趨勢,同時也是經濟、文化等發(fā)展共同面臨的大問題,鋼琴教學理論的對外借鑒是順應了全球化的趨勢,是我國發(fā)展成為教育強國的必然走向。

在對外借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時刻注意不能盲目崇外,在吸取和借鑒國外優(yōu)秀教育理論的同時要不斷創(chuàng)新我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要不斷思考如何將國外理論充分為我所用,只有充分將借鑒與繼承相互結合才能夠提高我國教育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薛可.探析茵格爾頓“情感論”在鋼琴音樂中的體現(xiàn)及在教學中的實踐意義[J].北方音樂,2010,(07).

[2]申華.對高校鋼琴教學中民族性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7).

[3]趙青.鋼琴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反思[J].北方音樂,2010,(09).

第5篇: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一、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內涵

任務型教學是外語教學理論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結合的產物。它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把學習內容設計成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進行學習,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交際的過程和語言的功能,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學習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語言運用能力。語言學家Jane Willis提出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前期任務、任務環(huán)及語言聚焦。

二、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設計原則

1.真實性原則。魯子問在英語真實任務教學理論中提出:“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真實的教學材料,設計真實學習任務與真實運用任務,解決學生的課堂知識與實踐能力不平衡問題?!?/p>

2.功能、形式、任務相結合原則。讓學生在任務履行中感受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增強學生對語言得體性的理解,讓學生在掌握語言形式的同時培養(yǎng)掌握語言功能的能力。

3.梯度性原則。任務的設計應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以適應不同的學生,滿足學生不同需要。

三、The Advertising Game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踐

筆者在北師大版必修模塊四The Advertising Game的教學實踐當中,根據任務型教學途徑的內涵和任務設計的原則,初步探索了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在課堂教學中的模式。

本課的中心任務是閱讀教學,旨在通過設計任務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學生了解廣告游戲的相關信息,了解廣告的構思、設計、影響及作用,欣賞廣告的藝術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任務前

在設計閱讀任務前,筆者組織學生觀看了幾幅畫面精美的廣告圖片,特別是本地一些知名企業(yè)的產品廣告,并觀看了CCTV拍的公益廣告FAMILY。讓學生充分感受廣告的無限魅力,激發(fā)了他們閱讀The Advertising Game的興趣與欲望。

2.任務中

閱讀任務一:利用已掌握的Skim和Scan的閱讀策略,完成T or F問題。

任務組織形式:Individual silent reading;任務完成形式:Check and answer。本項任務針對全體學生設計,參與面廣,難度較低,能讓學生對閱讀的內容有一個粗略的印象。

閱讀任務二:學生仔細閱讀、關注細節(jié)并完成以段落、內容的表格:如:

任務組織形式:Careful reading individually;任務完成形式:Pair work。本項任務設計同樣針對全體學生,讓學生通過默讀的形式,利用上下文的線索精確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深刻理解作者在文章當中所表達的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廣告及其功用和影響。

閱讀任務三:Language focus,幫助學生探索語言奧秘,了解句法、固定搭配和掌握詞匯,并通過練習鞏固所學內容,繼續(xù)為完成后面的交際任務做好準備。同時關注課文中的Gerunds,為下一節(jié)課的語法教學做準備。

3.任務后

第6篇: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關鍵詞]管理學;教學問題;建議

管理學的形成經歷了多個不同的階段,由此衍生出了多種不同的學派,在不同的學科背景下涌現(xiàn)出了各種不同的管理思潮。隨著管理學的不斷發(fā)展,其教學面臨很多新的問題,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影響管理學教學成效的因素是多個方面的,單從教學層面上看,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將影響管理學教學的成效:

一、管理學教師自身理論水平不高影響教學效果

管理學是一門涉及經濟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領導學、策略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型學科,科學管理的興起、行為科學的產生以及管理科學的發(fā)展對管理學理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管理學教師,廣闊的知識面,多學科背景是極為必要的,只有自身對管理學的理論和知識點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正確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如果教師缺乏多學科背景或者知識面狹窄,會嚴重影響到對于管理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管理理論學派及研究對象的多樣性進一步增加了教學難度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美國形成了科學管理理論,是管理從經驗走向科學的第一步。隨著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行為科學理論隨之產生,其中以梅奧的“社會人”假設為代表。繼科學管理、行為科學理論之后,以西蒙的“管理即決策”的管理科學理論產生。直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涌現(xiàn)出了各種新的管理思潮,如學習型組織、公司再造等,我們將之統(tǒng)稱為現(xiàn)代管理論。除了容易令學生混淆的管理理論和學派,管理學中的組織、決策、計劃、領導、激勵和控制這幾種要素包含的知識點復雜多樣,僅一個“激勵”就包含了三類理論(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和結果反饋型激勵理論),三類理論又分別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理論觀點,如內容型激勵理論的代表理論包含了需求層次理論、ERG理論、顯示性需要理論和成就需要理論。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理論學派復雜多樣,管理各要素知識點復雜多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論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各個理論學派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及先后順序,除了讓學生了解管理各要素,還要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這無疑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三、案例教學法的不當運用影響教學的成效

案例教學法是管理學教學過程中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運用得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案例選取很困難,現(xiàn)有的案例資料大多較為陳舊且對于知識點的涵蓋比較單一、生硬,除此之外,教師對于案例教學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能力大小不一,形式化的案例教學時有發(fā)生。

四、傳統(tǒng)授課方法的單一運用降低學生學習熱情

部分管理學教師沿用過去傳統(tǒng)的授課方法,填鴨式的教授學生管理學知識點,從定義到內涵,從特性到功能,從途徑到作用,延續(xù)一貫的教學方式和風格,教學毫無創(chuàng)新,對學生來說毫無吸引力。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提高管理學教學成效。

(一)梳理學科脈絡體系,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該學科

管理學是一門由眾多學科支撐的交叉型學科,涉及范圍廣,研究對象復雜,管理理論和學派多。因此清晰明確的學科脈絡體系,貼近生活的學科內容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師,首先應該理清管理學的學科脈絡體系,在教學的過程中層層遞進的引導學生學習,所謂綱舉目張,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該學科,這是有效開展管理學教學的第一步。

(二)有效利用案例教學,進行教學實踐

科學的選取教學案例是成功進行案例教學的首要條件,針對現(xiàn)有案例陳舊、知識點涵蓋單一和生硬的情況,一方面,學校應該盡可能的投入資金購買可用于管理學教學實踐的管理案例,如美國哈佛大學每年都用大量的資金購買最新的管理學實際案例,將其用于管理學教學;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對現(xiàn)有案例進行慎重的篩選,力求案例教學落到實處,不能將案例教學流于形式。

(三)嘗試新型授課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管理學教師應該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是其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管理學中的頭腦風暴法、圓桌會議、德爾菲法等討論和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堂實踐當中。新的授課方法可以增加學生對課堂的新鮮感,提高其學習熱情,進而提高教學的成效。

(四)引導學生進行管理實踐,提高管理理論水平

通過管理實踐活動,學生對于管理學的理論知識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的思考。因此,管理學教師應該盡可能的引導學生參與管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來指導管理實踐活動。

第7篇: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教育 理論 實踐 創(chuàng)新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之中,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的就是學生的興趣,而且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緊緊抓住小學生直觀形象思維的特點,采用生動有趣,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的展開,將知識理論和實踐教育通過有益又有趣,寓教于樂的形勢傳達給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輕松氛圍之中,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并且感悟語文的人文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是語文課“教書育人”的最終目的。

一、 將拼音的學習直觀形象化,提升學習興趣,打牢基礎

在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中,根據個體心理發(fā)展階段的劃分,按照年齡段的不同,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有兩個階段就是“童年期和少年期”,這也是在小學過程當中最主要分布的兩個階段,也就是我們小學生具有的思維階段,在這個階段過程當中,學生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同時邏輯思維能力具有很大的潛力,針對這個特點,教師應該以一種生動有趣而形象的方式對學生展開語文教育,特別是語文基礎知識方面,避免其枯燥性,而要提升其有趣性。

語文二字,顧名思義,就是語言和文字,而在湘教版小學語文中,不管是學習“字詞句段篇章”,無非就是語言和文字的集合,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深入到語言和文字當中,首先要學習拼音,這也是在小學語文當中首先要學習的內容。

將拼音教學形象生動化。

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要有意識的將拼音教學形象生動化,目的就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學生學習的枯燥性,在聲母和韻母的學習及其組合當中,每個字母的讀法和寫法是學習的關鍵,教師形象化的將讀法用現(xiàn)實的聲音表現(xiàn)出來,將寫法用形象化的事物勾勒出來,讓學生有個直觀的認知,這就能提高有趣的記憶效果。

像字母a,發(fā)音“啊”,寫法又像張開的一張嘴,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發(fā)音“啊”,讓學生張大嘴,大聲讀出,隨后教師可以引入一小故事,“大家感冒發(fā)燒的時候,去醫(yī)院看大夫,大夫讓你張大嘴,并且要喊出“啊”的聲音,這個字母a就是你在看大夫的時候用到的字母,圓圓的“肚子”就是你張大的嘴,而這個“啊”的發(fā)音就是你喊出來的,這就是我們學習的第一個字母,這樣有趣的故事引入,就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有效展開,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

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當中,探究了學生在學習中感官投入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結論是最好的學習效果就是學生“眼耳口手”的綜合運用,這樣比單純聽或讀要高出20%至30%的效率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避免學生單一的學習方式,運用多種有效的學習角度有效滲透,進行全方位的知識學習和探究。

課文《詠鵝》的多媒體教學展開運用。

駱賓王的《詠鵝》,我們用這首簡單的小詩來做例子,簡明扼要的說明一下多媒體的運用過程,以此類推,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全方位的運用,提升學習的直觀有效性,并且積極引導學生多種感官的有效參與,起到事半功倍,寓教于樂的作用。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边@首小詩簡單易懂,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描述的是一只白鵝在綠水里暢游的情境,讀完后,我們身臨其境,好像就是到了那幅圖畫之中,感覺在眼前的就是“白鵝、綠水、紅掌和清波”,整個畫面有這四種色彩組成,令我們很開目,而且伴有動作和聲音,這就是“曲項和向天歌”,這首小詩如果單純的去講解,學生不會有一種完美的感受,也體會不到大自然賦予語文的視聽之美,這就需要多媒體教學的引入了。

教師提前搜好視頻,或者做好幻燈片,配上聲音,而且?guī)в欣首x,讓學生一邊聽多媒體的朗讀,一邊跟讀,同時能夠看到鵝的圖像,“它仰著脖子向天上唱歌,同時潔白的羽毛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火紅的掌撥著清清的水,仿佛在自由自在的玩耍”,這樣,一幅絕美的“詠鵝圖”就展現(xiàn)在了我們的面前,學生通過眼看、耳聽、口讀和手寫,多種感官并用,會很快的記住所學的每個內容,而且體會到了大自然之美,在學習基礎知識理論的同時,得到了美的升華和素養(yǎng)提升,這就是我們教學語文的最終目的,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實踐的教學中,也總結了經驗,獲得了美的享受,同時提升教學經驗,逐步提高。

三、 注重學生能力教育,以能力實踐反觀理論學習。

我們說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包括語文的學習都不是培養(yǎng)書柜的,不是培養(yǎng)和電腦比賽的機器,而是通過知識理論的學習來提升學生的能力,以能力來帶動知識的運用,從而進行理論知識的反觀學習,從而查缺補漏,提升運用能力,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中,對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強調要建立在理論基礎知識之上,因為理論到實踐有一定的差距,這就需要通過能力來加深理論知識的深化和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語文情感,達成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在現(xiàn)代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中,同時都提到了對學生心理及情感的塑造,在教育學當中強調從知識的教學中提升出人文情感,規(guī)范學生的行事準則,在心理學當中強調學科素養(yǎng)對學生一生的人格培養(yǎng)及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僅僅要注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更要從中升華出一種情感,一種人文情感,這種情感是從學習中得到的。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的完美教學,既需要教育教學理論的支撐,同時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的靈活應用與創(chuàng)新,這需要教師的匠心獨具,在實踐教學當中不斷的進行體會與摸索,形成適合自己,有適合學生的一套教育教學體系,“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從小學開始就提升起學生的興趣,有效的做到“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三位一體教育教學,最終形成學生對語言和文字的正確運用,受益于學習、生活和工作,成為人生中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李明新《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社會文獻出版社

2、內蒙古大學《小學課堂教師教學設計使用手冊》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第8篇: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關鍵詞:教學論;歷史自覺;教學論史;實踐轉向;理論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13)03-0063-06

迎著踐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的浪潮,面對學校教育中層出不窮的教學問題,學人們大聲疾呼,教學論研究應該“轉向”并“回歸”教學實踐,使教學理論“走下去”[1],只有實踐才是理論創(chuàng)新和學科發(fā)展的“根基”與“原點”。[2]教學論作為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研究者當然應該積極投身教學實踐、有效回應實踐中的教學問題,構建具有時代感和針對性的教學理論體系,而非關在象牙塔的書齋里“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教學論研究的實踐轉向為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又引領著教學論研究的實踐轉向。然而,教學論研究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轉向”和“回歸”實踐?教學論研究者應通過何種途徑使理論向著實踐“走下去”?換言之,人們在教學論研究中能否脫離已有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就而純粹基于當下實踐中的經驗或現(xiàn)象?黑格爾曾經告誡到,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不能脫離學科發(fā)展歷程中已有的思想和成就,他以哲學研究為例,提出“哲學就是哲學史”[3]。

借用黑格爾的著名論斷及其思想,在一定意義上,“教學論就是教學論史”[4],尤其是在強調“回歸”教學實踐的今天,教學論研究(包括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研究)尤其不能脫離教學論史,兩者無法徹底分開。從學科建設的角度而言,教學論研究者不僅要適應學科建設的內在需要和教學實踐的發(fā)展方向,也需要順應國內外教學理論研究的演進邏輯和趨勢走向,對教學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持有清醒的認識,具有一種學科建設的歷史自覺意識;從研究者個體的角度來說,數(shù)學研究者不了解數(shù)學史不會妨礙他成為一名卓越的數(shù)學家,但教學論研究不同,其關注的是人生命發(fā)展的根本性問題,這些問題內容的豐富和復雜正是在教學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展開的。教學論研究者只有與以往的教學論學人進行不斷的“對話”,才能真正進入這些問題并對它們作出自己的解答。對教學論史一無所知,一來就大膽提出一整套“自己觀點”的“教學論研究者”,難以真正進入教學論研究的殿堂。[5]只有站在時代的高度,具有歷史的胸懷與國際的視野,研究者才能明了和把握教學論的發(fā)展方向,貢獻自己的力量。

因此,要深化教學論研究,必須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在遵循歷史規(guī)律的基礎上選擇教學論實踐轉向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道路。那么,在歷史自覺的意義上,“教學論就是教學論史”的意蘊到底是什么?其價值何在?是否能夠脫離教學論史而進行專業(yè)的教學論研究?并以教學論的立場和方式面向教學實踐?能否離開教學論史而實現(xiàn)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本文將深入分析并努力解答這些問題,以期在教學論研究回歸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的過程中,人們能夠切實推動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的持續(xù)發(fā)展,而不至于脫離歷史、矯枉過正。

一、“教學論就是教學論史”的意蘊

所謂“教學論史”,顧名思義,是指對教學論這門學科發(fā)展歷程的探討。它通過剖析歷史上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的產生以及變革過程,探尋教學論研究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為當下的研究提供借鑒。教學論是教學論史的總結,教學論史是教學論的展開。教學論史實際上是積累教學知識和學說的一種方式,它與教學論的發(fā)展有著天然聯(lián)系:一方面,教學論的發(fā)展要基于以往研究者所提出的問題和積累的成果。翻閱教學論經典著作,無論是中國的《學記》或是外國的《大教學論》,會發(fā)現(xiàn)當下關注和研討的教學問題并沒有完全超出這些經典教學論著所涉及的范疇,教學論研究的對象都是教學論史中“相似的問題和相繼的問題”[6];另一方面,教學論史研究無法脫離對教學論的整體思考及其具體教學問題的考察。對教學論史的梳理和闡釋要以研究者的教學理念作為參照系,需要不斷借鑒教學論的已有研究成果。因為教學“相當忠實地重視人類的歷史過程;無論是歷史的興盛時期,還是衰敗時期;無論是歷史的進步時期,還是失望時期i也無論是歷史的和諧時期還是沖突時期?!盵7]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論史的研究,不是為了發(fā)思古之幽情,不再局限于一般意義上的“史”,它同時也是教學論的研究,是將論、史和現(xiàn)狀相結合的探索,主要是為了現(xiàn)在。到了一定層面,對教學論史的梳理和闡釋實際上已同教學論研究的闡發(fā)難以隔離,最終達成兩者的整合與統(tǒng)一。因此,“教學論就是教學論史”強調教學論研究中以“思想”呈現(xiàn)的“理論和實踐”同“歷史”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即教學論是歷史性的教學思想,而教學論史則是教學思想的歷史。

教學論是由研究者在對教學實踐的探索中和教學觀念的構建中形成的理論體系,研究者自身的思維特征、關注的教學問題、繼承的教學傳統(tǒng)、生活的社會年代等都會對其提出的教學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研究者個體對所處時代教學現(xiàn)象和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同歷史上已有的教學思想、所處時代的教學思潮密不可分。從古至今的教學論研究者,都是在以時代的名義闡發(fā)個體的教學思想,同時以個體的身份講述時代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學論研究是以“時代性的內容、民族性的形式以及個體性的風格”[8]去探索人類社會中的教學問題,總是以一種歷史性的教學思想形態(tài)而存在。從這一意義上而言,由教學思想所構成的教學論史,就是教學思想的歷史。在這一歷史當中,不同時代的教學論研究者在其學說中展現(xiàn)了歷史性的教學思想及其所思考和探索的教學問題,推動著各類教學實踐不斷發(fā)展、各種教學思想相互碰撞,并呈現(xiàn)了理論形態(tài)的教學研究成果,從而構成了教學論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石。每個時代的教學論研究,都必須建立在這些基石之上;否則,無論是普通學者還是學界大師都無法在教學論研究的道路上前行和攀登。

雖然中國近現(xiàn)代教學論的發(fā)展與引進西方的教學論分不開,但在研究當下中國的教學問題時,“那種認為中國古代缺乏系統(tǒng)的教學原理的觀點”,完全照搬西方教學論的思想、或打算在教學實踐研究中丟掉“歷史包袱”和“理論負擔”、一味“創(chuàng)新立異”的“雄心壯志”,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中國古代教學思想在學校教育類型逐漸多樣化、層次結構日益復雜化的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的教學論體系。”[9]“我國教學論遺產是非常豐富的。先秦諸子百家之言、《學記》和‘朱子讀書法’等等之中所蘊藏的教學論思想,有許多是非常精辟的,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輝?!盵10]因此,如果刻意忽視或脫離這些傳統(tǒng)教學思想,便難以真正掌握并有效解決當下的教學實踐問題。研究教學實踐的過程,也是與傳統(tǒng)教學論思想不斷“對話”的過程。

教學論史作為“教學思想的歷史”,在發(fā)展歷程中,任何一類教學論學說都不是某個研究者的“自圓其說”,而是同一時代或不同歷史時期教學論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其基礎則是理解和掌握歷史上已有的教學思想。對教學現(xiàn)象或問題的研究如果脫離教學論已有的歷史經驗和研究成果,就會因為缺乏教學論史的根基,而誤將某種教學理論視為能夠解答所有教學問題的絕對真理,甚至把一些早已被時代和實踐所拋棄的學說,當作新穎的教學論知識。因此,在研究教學問題時,以“教學思想的歷史”中“歷史性的教學思想”為背景或參照系,便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就當代中國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發(fā)展而言,從根本上來說乃是中國教學論史長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中國教學論研究的科學化發(fā)展絕不是、也不可能是全方位的西方化,而只能是對多元的歷史傳統(tǒng)和外來文化,做一番符合時代要求的歷史選擇與文化重構。因此,應正確認識到“教學思想的歷史”中內在的歷史根據和源頭活水,這種意識就是教學論研究者的歷史自覺。

就教學論中的專業(yè)概念和術語而言,某一“概念的歷史并不總是,也不全是這個觀念的逐步完善的歷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斷增加、它的抽象化漸進的歷史,而是這個概念的多種多樣的構成和有效范圍的歷史,這個概念的逐漸演變成為使用規(guī)律的歷史”。盡管人們會分析、使用各種教學論概念,但對于專業(yè)性的教學論研究者和普通的教學研究者是不同的。在前者眼中,這些概念中積淀著豐富的教學論史,是教學論研究的基本元素;而對后者來說,教學論概念僅僅是教學研究中的詞條而已。以對“教學”的界定為例,在普通的教學研究中,只是一個確定的“定義”和“結論”;在專業(yè)性的教學論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是在古今中外的視野與比較中思考和把握這一概念,“教學”既不是給定的“定義”也并非固化的“結論”,由此才成為各個時代研究者批判反思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對象,從而提出了各種富有時代精神和文化氣息的“教學”定義。人們在閱讀缺乏專業(yè)性的“教學論”著作時,通常會發(fā)現(xiàn)一種驚人的相似性,即其論點是“獨到的”,論據卻是“教條的”,論證則是“獨白的”。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作者不了解教學思想的歷史,缺少自覺的歷史意識和堅實的研究基礎。因此,深入理解并正確把握“歷史性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思想的歷史”之間的關系,從而將教學論史作為教學論研究的基石,就顯得特別重要。

二、教學論研究實踐轉向的歷史自覺

以歷史自覺的方式轉向并回歸教學實踐,是以掌握已有的教學思想和理論為前提。在教學論研究中,“理論”并不是枯燥的條文和現(xiàn)成的結論,而是由歷史性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所升華而構成的思想體系?,F(xiàn)代科學和現(xiàn)代哲學提出了一種共同的說法,即“實踐滲透理論”、“實踐負載理論”、“沒有中性的實踐”、“實踐總是被理論‘污染’”等[11]。這就是說,教學論研究者怎樣認識教學實踐、看到怎樣的教學實踐、如何要求教學實踐、期待怎樣的教學實踐、將把當下實然的教學實踐變成何種可能的教學實踐、如何評價變革后的教學實踐,都離不開教學論史中已有的教學理論。因此,研究者在研究和變革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該明白,正在從事的實踐探索“滲透”和“負載”著什么樣的教學理論?是一種擁有深厚文化歷史積淀的理論,還是某種“時髦”的、或“過時”的甚至“偏狹”的教學理論?

教學作為一種培育人的生命成長與發(fā)展的特殊交往活動,是隨著歷史和時代的推移不斷生成。[12]當下的教學實踐固然是歷史的積淀,但對于缺乏歷史自覺的研究者來說,當下的教學實踐可能只有未來沒有過去,或者只明白教學有歷史,但是教學的歷史在他們頭腦中僅是一個概念,與當下的教學實踐并沒有聯(lián)系。這種研究者發(fā)展到了極致,便成為關注于“當下”教學實踐的“教學專家”,而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專業(yè)的教學論研究者。教學論研究畢竟不是局限于“當下”教學實踐的研究,當然也不是專注于“過去”教學實踐或教學理論的研究,而是作為歷史和現(xiàn)實連續(xù)體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的研究?!皻v史”和“當下”在教學論研究中并非截然對立,因為教學論“歷史的知識是關于心靈在過去曾經做過什么事的知識,同時它也是在重做這件事,過去的永存性就活動在現(xiàn)在之中?!盵13]教學論如果缺乏“教學思想的歷史”,其本身便難以成立,研究者不僅無從了解教學論的過去,更無法在前任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教學論建設和發(fā)展的水平,從而有效推進實踐研究。

研究者主要是通過教學經驗與教學理論兩種方式觀察、理解和探究教學實踐。教學經驗作為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的中介,教學理論是對教學經驗的提升,通過教學理論探索教學實踐,兩者之間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正是這種“距離”的存在,教學理論研究才能超越表象思維和形式推理,從而全面地洞察教學實踐、深層地反思教學實踐、理性地剖析教學實踐、有效地引導和變革教學實踐。因此,當前人們對教學論研究“脫離實踐”的批評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是,人們通常忽視了教學論研究到底以何種方式“面向”并“回歸”實踐,換言之,究竟是以教學經驗的方式還是以教學理論的方式轉向實踐。部分研究者甚至對教學實踐研究持有一種誤解,即以探究教學實踐之名,往往只局限在“經驗”或“表象”,而非教學論的層次上提出、思考和解答教學問題,并冠之以“敘事研究”或“行動研究”的名號。這種缺乏批判反思的“經驗研究”或“實證研究”,缺少深厚的教學理論基礎和扎實的教學理論探究,把教學實踐研究變成“調研(實驗)數(shù)據的堆砌”或“教學(經驗)案例的總和”,[14]因而無法對教學實踐做出應有的理論把握與提升,將實踐與理論、現(xiàn)狀與歷史相對立,刻意限定研究的視野與范疇,就“實踐”論“實踐”。

例如,當前我國教學論學界正積極呼吁開展“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學術研究[15],這對于突出教學論研究的中國本土特色與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但有研究者將“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教學論研究狹義地理解為繼承中國的傳統(tǒng)教學思想、關注中國特有的教學問題。“中國不是孤立的中國,不是地球中的孤島?!盵16]實際上,當人們從國內外教學論史的視野看待這一問題時,便會感受到“中國特有的教學問題”實際上是當前中國所面對的世界性教學問題,以及研究者以何種方式解決世界性教學問題,而并非地域意義上在中國的教學實踐場域中所發(fā)生和存在的問題。因此,教學論研究的實踐轉向一方面要強調教學思想有效轉化為教學實踐,另一方面也應重視教學實踐積極向教學思想趨近。因為教學思想對于人們觀察和解釋教學實踐問題、理解和變革教學實踐方法,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價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當代中國教學論研究,不只是要實踐地“面向”世界、現(xiàn)代化和未來,更要以理論的方式“面向”世界、現(xiàn)代化和未來,從而在教學論研究歷史自覺的意義上反映和表達中國教學實踐的傳統(tǒng)與特色,塑造并引導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未來。

三、教學論研究理論創(chuàng)新的歷史自覺

教學理論是教學論的構成與實體,其生命強度和發(fā)展趨勢事關教學論學科的生死存亡。但在當前,隨著教學實踐工作者和研究者“反理論傾向”的露頭,教學理論無用論甚囂塵上,教學理論的生存空間受到空前擠壓,生存危機接連浮現(xiàn)。有學人分析指出,教育教學理論正處于“萎縮、退化”之勢。[17]在這一“危機”下,為滿足社會發(fā)展和學校教育的需要,教學論研究者胸懷歷史、立足實踐,切實推進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就顯得尤為急迫和重要。教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需要兩個重要條件:一是獲取豐富的教學理論資源;二是發(fā)現(xiàn)教學理論中存在的矛盾。只有獲取相應的教學理論資源,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理論矛盾;而發(fā)現(xiàn)了已有教學理論中的矛盾,才能優(yōu)化并合理運用相應的理論資源。正是在獲取教學理論資源和發(fā)現(xiàn)教學理論矛盾的雙重互動中,教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才能得以實現(xiàn)。

(一)以理論的方式探索教學問題

實現(xiàn)教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教學論研究者必須首先以理論的方式洞察并剖析所處時代的教學問題。學校教育充滿著錯綜復雜的教學問題,涉及教學制度、教學政策、教學領導、教學目的、教學價值、教學模式等不同領域。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屬于促進人的生命成長與發(fā)展的教學問題,既不能僅僅憑借某個教學工作者或研究者的“經驗”、“思考”或“獨創(chuàng)”來解答,也不能只依靠“調研(實驗)數(shù)據的堆砌”與“教學(經驗)案例的總和”來論證,而是需要以建立在通曉教學思想的歷史和成就基礎上的教學理論思維為基礎,才能在歷史自覺的層面上達到對當代教學問題的全面洞察、深層把握、批判反思和有效變革。離開以“教學思想的歷史”為基石的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既經受不住“教學思想的歷史”的追問,也難以接受所處時代教學實踐問題的考驗。

(二)掌握教學理論的內外部沖突

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還需要教學論研究者在對所處時代教學問題的理解和把握時,一方面重視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外部沖突,另一方面深刻掌握各種教學理論之間的內部沖突。由于教學論研究者身處不同的社會文化、繼承不同的教學傳統(tǒng)、面對不同的教學情境,這些差異較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背景或導向,通過研究者對教學實踐和已有理論成果的研究,構成各種理論形態(tài)的教學論學說,進而成為人們觀察和思考教學實踐的教學理論。例如,教學論研究者在探討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教學啟發(fā)”、“教學對話”等主題時,無法回避西方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夸美紐斯、洛克、盧梭再到康德、赫爾巴特、杜威等人的教學思想。一個中國學者研究這些問題時,不僅要重視國外經典的教學理論和學說,更無法回避從孔孟、老莊、朱熹到程端禮、朱孔文、俞子夷、陶行知等學人的教學思想。離開對這些教學理論資源的關注和反思,就難以深刻地提出和研究教學問題,更談不上教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

(三)化解教學理論資源中的矛盾

在把握教學論研究內外部沖突的基礎之上,研究者應“從內向外看,由下往上看”[18],發(fā)現(xiàn)教學理論中存在的矛盾,以新的理論去突破和解決存在的矛盾,正是在不斷發(fā)現(xiàn)和揚棄教學理論矛盾的過程中,教學論得以持續(xù)發(fā)展。忽視教學理論資源中的矛盾,缺少教學論史的深厚積淀,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將始終是紙上談兵。當然,發(fā)現(xiàn)和把握教學理論資源中的矛盾無法一蹴而就,研究者不僅需要長期艱辛的教學文獻積累,更需要靈活扎實的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比如,布魯納在繼承杜威教學思想的過程中,客觀地揚棄了杜威建立在“做中學”基礎上的實用主義教學理論中存在的矛盾,諸如缺乏系統(tǒng)性、過于生活化等,根據當時美國社會發(fā)展和教學實踐的新形勢,構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在教學論史的意義上,正是由于布魯納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獲取了杜威教學論的理論資源,真實地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理論矛盾,并以變革教學現(xiàn)狀的歷史自覺面向教學實踐,才提出了一套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結構主義教學論學說。

綜上所述,要使教學論研究保持必要的實踐張力與理論動力,必須將“教學思想的歷史”納入研究視域。因此,倡導教學論研究的“歷史自覺”以及“教學論就是教學論史”,并非刻意標新立異,也不是反對教學論研究“回歸”實踐、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更非把教學論歸結為教學論發(fā)展的歷史或把教學論研究限定為對教學論發(fā)展歷程的探索。其真實意蘊,是堅持教學論研究的歷史自覺,避免將教學論研究(尤其是教學實踐研究)與教學論史研究相互割裂,將傳統(tǒng)經典教學思想有效地納入當代教學論的研究范疇,從而在教學論研究的“歷史”同“理論與實踐”之間,建立起一種互動對話機制和思想交流平臺?!敖虒W論就是教學論史”這個命題的真正價值,并不是要刻意凸顯或夸大教學論史在教學論研究中的地位,更不是要以研究教學論史替代對當代教學實踐問題、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探索,而是強調在教學論研究逐漸轉向實踐并積極創(chuàng)新本土教學理論的時代背景下,應避免將教學理論誤認為教育家教學思想的羅列、教學文本的堆砌以及教學經驗的總和。教學論研究的生命力,源于在教學論史的基礎上,通過對教學實踐的深入探究,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教學理論。因此,只有理解和把握“教學論就是教學論史”的真實意蘊與核心價值,才能實現(xiàn)以教學論歷史自覺的方式面向和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這種研究轉向,要求從事教學論研究的學人深長思之、謹慎行之,在思想上懸置對域外流行教學思潮或研究模式的盲目崇拜,在實踐研究中合理運用科學方法,避免對“實證”、“數(shù)據”、“經驗”和“案例”的癡迷,讓自己置身教學發(fā)展的歷史情境之中,從歷史源頭開始,順流而下,按照中西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內在理路,去呈現(xiàn)其所包含的教學思維方式、教學價值體系、教學知識性質等在內的完整的“教學思想的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的血脈聯(lián)系才能在教學論研究中重新貫通和“對話”。

參考文獻:

[1]

安富海,教學論研究者為什么“走不下去”[J],課程?教材?教法,2012(7):26―31.

[2]李森,陸明玉,論教學論的實踐性與實踐教學論[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17―121.

[3](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2―13.

[4]董遠騫,中國教學論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趙鑫,李森,中國教學論科學化的意蘊和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2(7):32―36.

[6](法)???,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7]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6.

[8]孫正聿,“哲學就是哲學史”的涵義與意義[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1):49―53.

[9]熊明安,中國教學思想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6.

[10]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1.

[11]孫正聿,超越意識[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36.

[12]李森,現(xiàn)代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

[1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3.

[14]涂元玲,論關于教育實證研究的幾個錯誤認識[J],教育學報,2007(6):14 20.

[15]李森,王牧華,張家軍,課堂生態(tài)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6]李政濤,李云星,百年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法論探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5.

[17]龍寶新,論教育理論的退化與應對[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1―9.

第9篇:教學理論在教學當中的運用范文

應用語言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發(fā)展至今已經有50年的光輝歷程,它的研究面廣,涉及的問題多。應用語言學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語言生活實踐是應用語言學理論最根本的最終來源。應用語言學特別強調所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實踐的檢驗,常常要一邊解決實際問題一邊建立和完善應用語言學理論。

一、語言教學的發(fā)展歷程

語言教學是應用語言學的主要內容。在應用語言學理論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也催生了各種與其理論相匹配的教學方法。

最早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就把語言看作是刺激反應的結果。在語言教學理論中,強調語言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刺激反應的過程,要學會一種語言,必須進行強化刺激、反復刺激,才能產生深刻反應,達到記住并運用的行為,這就是聽說法的由來。聽說法在教學中主張強化訓練和句型重復訓練的方法,使學習者在強化重復中形成語言習慣,達到學會第二種語言的目的。聽說法的核心是聽說領先,即重視口語。聽說法在語言教學中遵循聽說讀寫的順序,以聽說訓練為主,聽先于說;讀寫訓練為輔,讀先于寫;所有語言活動圍繞句型展開,認為句型是教學的基礎;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通過反復模仿、練習、記憶和重復刺激來形成新的語言習慣;在語言教學中只教語言本身,不教語言文化知識,同時教學要借直觀的語境來進行。

到了50年代,產生了一個新的語言學派,即“轉換-生成語法”學派。由于生成語法對語言的習得過程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研究,因此對語言認知教學法產生了直接影響。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上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而當時流行的聽說法已遠遠不能適應培養(yǎng)高水平外語人才(具有口語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的要求,語言學界對聽說法進行了反思和批評,在生成語法這一理論影響下便產生了認知教學法。認知教學法把語言學習看作是一個發(fā)現(xiàn)規(guī)則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規(guī)則的過程,對一種語言整個規(guī)則系統(tǒng)的學習重于簡單的模仿和學習,掌握好規(guī)則就可以自己造出句子并對各種新的句子進行理解。認知教學法強調發(fā)展學習者的語言能力,使學習者運用有限的規(guī)則創(chuàng)造出交際中所需要的句子;強調語言學習就是掌握規(guī)則,而不是掌握某一種具體的句型;強調聽說讀寫并重,全面發(fā)展;允許學習者犯語言錯誤;廣泛采用視聽教具和其他媒介創(chuàng)造情景來進行交際性的操練;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學習者為主,以發(fā)揮和調動學習者的能力為主。認知教學法從習得的角度探討語言教學,促進了語言教學的深化。它主要的貢獻在于重視學習者的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運用能力。

隨著20世紀60年代社會語言學在美國興起,交際教學法也隨之誕生。交際教學法把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注重在教學內容和過程中對學習者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內容上把語言意義放在首位,注重語言變化的運用。

交際教學法的核心認為語言首先是一種社會交際的工具,因而主張以具體的交際功能項目如問候、邀請、做客、看病等主要線索來安排教學內容,并根據學生將來工作的實際需要來確定其培養(yǎng)目標的側重面,加強針對性。它認為學習外語不能脫離使用外語的情景,外語教學主要不是講解語言規(guī)則和機械地操練句型,而是在真實的情景中恰當?shù)厥褂谜鎸嵉恼Z言,教師在課堂上設立交際情景,學生是交際者,老師發(fā)起學生間的各種活動,有時自己也參與進去,而學生間的活動是大量的。交際教學法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交際化,以話語為教學單位,教師在體現(xiàn)交際情景的話語中綜合運用語音、詞匯、語法、句型等知識,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同時將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作為語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對以上語言教學方法的了解,我們應該充分看到每種教學法所具有的優(yōu)點和長處,靈活運用使其更好地為外語教學服務。

由于我國大力普及高等教育,連年擴大生源,也在客觀上造成了生源的外語基礎參差不齊,在進行外語教學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困難,無法使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分析學生的情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和在將來工作中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摸清學生的語言基礎和知識水平;了解學生的好惡、興趣和愿望,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有針對性地使用各種教學法,既可以采用某一教學法,也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使用。

1)分級管理,小班授課  在學生入學后,對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進行評測,不但包括書面評測,更多的是口語方面的評測。中國大學生的普遍情況是從小學、中學一直學習外語,但卻不能講出幾句像樣的外語。分級管理有利于口語同一水平的學生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教與學,進行某些項目強化訓練;同時根據學習者不同的進步程度,隨時調整教學班級。小班授課的好處就是有利于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性,更好地模擬出語境進行實際操練,讓每一位學生都開口講外語,突破開口的心理障礙,看到每天的進步就會無形中激發(fā)他們學習外語的積極性。

2)區(qū)別制定學習目標 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短期目標,使其容易達到,目標的可及性可以消除學習者的心理恐懼感。對書面和口語基礎都很差的學生,就要采用聽說法,首先就是從最簡單的聽說訓練開始,通過不斷的模仿、練習、記憶和重復來形成語言習慣,使其能簡單地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增加學習者的詞匯量,這里的詞匯量是指學生能夠做到聽說的詞匯量,在此基礎上同時加強其各方面的訓練;對于口語基礎相對好一點的學生,使用認知法或者交際教學法,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習者突破原有句型的限制,利用有關的語言規(guī)則,自由創(chuàng)造出交際中所需要的句子,并將其運用到英語交際中,使其在不斷的交際過程中,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3)對英語學習過程進行整體規(guī)劃 由于大學英語教學課時少,內容多這一矛盾,把學生的整個大學英語學習過程(課堂、課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guī)劃,而不僅是對一個學期進行規(guī)劃。在對教學內容進行知識分類和呈現(xiàn)方式分類的基礎上分解教學任務,將其劃分為學生課外獨立自學和在教師指導下的教材學習兩大板塊,然后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教材學習的同時,提前公告本期教學目標內容,使學習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應該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應該怎么去自主學習,實現(xiàn)學習從量變到質變,建成以學生為主的英語學習全過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4)創(chuàng)造語境,鼓勵學生多加練習 具有較強的英語運用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是廣大學生的共同愿望。在現(xiàn)實中,好多學生都認為學習英語沒有更多使用的機會,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對其提出具體要求。針對學生基礎差的情況,鼓勵學習者及早訓練開口說英語的能力,使他們養(yǎng)成靠耳朵吸收,用嘴巴鞏固的習慣,在生活中更多使用英語,不要單單光靠眼睛學習英語。并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和英語廣播電臺練習聽力,鼓勵學生參與英語角,把自己掌握的語言能力發(fā)揮出來,消除犯錯的恐慌,營造一個學用英語的環(huán)境,彌補課內教學之不足,尤其是聽、說方面之不足,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處在英語交際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自然習得,不斷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5)不斷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 學習者的積極性是通過不斷的進步來激發(fā)的,任何學習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除積極提供外部有利因素的同時,千方百計調動起決定作用的學生這一內部因素,使學習者主動地學習英語。對基礎差的學生多關心,多幫助,多組織適應他們能力水平的教學活動,讓他們有參與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對英語口語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學生,多為其提供展現(xiàn)舞臺,通過和外國人的直接接觸,提高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也使其感覺到外語水平的進步給其帶來的便利,增強其提高英語水平的積極性。

6)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弄清楚學生的訴求,知道學生最想學什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多采用學生關心的事物作為學習資料,這些資料也可以通過學生提供,只要是學生感興趣就可以,這樣就可以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或者營造出學生最想見到的語境,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允許學生犯錯誤,老師在這一過程中只起輔導作用,通過不斷的操練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運用語言。

三、結束語

語言學習是教與學、學與用的的過程,激發(fā)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習成果不斷用于實踐當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和價值,而不是僅僅為了應付考試,把通過CET-4作為最終目標,而是把英語作為工作學習中與外界溝通的工具,就會大大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外語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對外語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高效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的外語水平之路任重而道遠。所以在外語教學上,不管是聽說法、認知法還是交際法,都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不同對象,不同情況來靈活運用,同時也要及時關注應用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摸索出一種適合我國大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同時又費時少、效果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王芳

聽說法與認知法之對比(外語)2008.4 消費導刊

[2]束定芳 莊智象 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1996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王初明

應用心理語言學―――外語學習心理研究1990

湖南教育出版社

[4]于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