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融合教育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融合教育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融合教育的概念

第1篇: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CDIO;計算機圖形學;立體化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鄒耀斌(1978-),男,江西鷹潭人,三峽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講師。(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三峽大學人才引進項目(項目編號:KJ2011B040)、三峽大學2012-2013年度求索大學生創(chuàng)新活動計劃重點項目課題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1-0080-02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是一種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緊密結合的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1]CDIO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存在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引導學生主動有效地學習課程知識,并以團隊的形式通過實踐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2]

CDIO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先進性和優(yōu)越性集中體現在實踐可操作性、全面系統(tǒng)性和廣泛適應性這三個方面。[3]首先,CDIO系統(tǒng)地闡述了能力培養(yǎng)、全面的實施指導以及檢驗測評的12條標準,這些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可操作性。其次,CDIO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所設計的CDIO能力大綱涵蓋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四個層面:個體的技術知識和推理能力、個體的職業(yè)技能、團隊的協作和交流能力以及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能力。最后,世界上眾多高等教育機構近10年來持續(xù)不斷的改革和探索表明,CDIO教育模式經過適當的調整,可以適用于絕大部分工程學科的大學生教育,其中也包括計算機專業(yè)的工程教育,[4]展現了CDIO的廣泛適應性。

計算機圖形學的應用范圍涵蓋科學、藝術、工業(yè)、商務、醫(yī)藥、政府、娛樂、廣告、教學和培訓等各個方面。[5]鑒于計算機圖形學應用領域日益廣泛的現實,國內外大學在計算機專業(yè)大都開設了“計算機圖形學”課程,三峽大學也將其確定為主干選修課程之一。“計算機圖形學”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在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教育,更要重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CDIO能力大綱的四個層面完全涵蓋了“計算機圖形學”課程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各個方面,因此將CDIO教育理念引入到“計算機圖形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計算機圖形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

教學實踐表明,修學“計算機圖形學”課程的學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興趣普遍呈現先高后低的特征:一開始興趣非常濃厚,也愿意和教師交流。但隨著課程的推進,學習的主動性明顯退化,以至于最后成為被動接受的機器。造成這種尷尬境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1.基礎理論寬泛,課程難度較大

“計算機圖形學”是數學、物理、計算機、心理學等多個學科交叉融合的一門學科,理解計算機圖形學的許多問題往往要有很好的數學或者物理知識。三峽大學是一所省屬二本院校,總體而言,學生的數理基礎相對薄弱,一旦碰到復雜的數學公式推導和物理背景分析容易打退堂鼓,也就很難持續(xù)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2.課程內容偏多,理論課時偏少

一方面,“計算機圖形學”涵蓋的內容非常多,既包括圖形系統(tǒng)介紹、二維三維圖形繪制顯示,又包括真實感、非真實感建模與繪制、計算機動畫生成等等,而每項內容又涉及到很多細節(jié)技術。另一方面,課程的理論學時通常不到40。在偏少的學時內,計算機圖形學的知識體系容易被拆分成零散的知識點,使得學生無法從全局把握該課程的知識體系,容易喪失學習目標。

3.教學觀念落后,考核方式單一

傳統(tǒng)的以“知識點為導向”的教學觀念,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教師對教學大綱中要求的知識點作詳細的講解,容易形成一種滿堂灌的教學局面,反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外,以“知識點為導向”的教學觀念產生的考核方式往往很單一,要求考試內容盡可能多地涵蓋大綱中的知識點。這種考核方式容易誤導學生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記憶知識點上,但是實際上又無法真正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4.偏重理論教學,實驗成擺設

“計算機圖形學”是一門高等工程學科,它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和工程實踐結合?;蛟S是受課程理論基礎寬泛的影響,教師往往容易將重點放在理論的講授上,反而忽視了重要的實驗環(huán)節(jié)。調查顯示國內很多二本院校只開設了不到10學時的實驗課,使得原本很重要的實驗變成了裝飾。另外,計算機圖形學實驗平臺的搭建也被很多二本院校所忽視,很多院校沒有專用的計算機圖形學實驗室。

二、融合CDIO教育理念的教學改革實踐

“計算機圖形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生很難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編程技能。另一方面,CDIO理念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專業(yè)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據此,我們引入CDIO理念并制定了CDIO模式的“計算機圖形學”課程教學改革方案,具體地涉及如下4個方面的教學改革。

1.立體化教學模式

第2篇: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于國外特殊教育的起源,國外特殊教育學界有些爭議。有的學者認為1445年是國外特殊教育的元年,這年朝鮮政府選拔10名聰慧的盲人安置在書云館里學習陰陽風水術另一個不同觀點則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國外特殊教育始于19世紀末,1894年美國傳教士霍爾女士對盲少女金鳳來進行個別教育訓練,并于1898年創(chuàng)辦第一所女盲校?;魻柵窟€派老師到中國學習聾教育方法,1909年創(chuàng)辦韓國第一所聾校。韓國特殊教育最初在美國傳教士的努力下,學習參照歐美和中國先進的特殊教育方法。日殖民時期日本對韓國實施殖民化教育,特殊教育也不例外。1913年朝鮮總統(tǒng)府在濟生院設置盲啞部,教育盲人和聾人。濟生院是國外第一個公立特殊教育機構,日殖民時期即使有公立特殊教育機構,國外殘疾人也極少受益。根據記載1916年盲啞部學生共有62人,其中國外學生只有8人,但濟生院盲啞部的師生,為國外特殊教育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1935年李昌浩牧師在平壤設立光明盲啞學校,是國外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日殖民時期國外特殊教育學校屈指可數,殘疾人受教育機會也十分渺茫,特殊教育在艱難中求發(fā)展。

21949年頒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設立特殊教育學校

二戰(zhàn)后的韓國百業(yè)待興,李承晚政府要建立民主社會制度,1948年頒布憲法,1949年頒布《教育法》?!督逃ā分刑岢鎏厥饨逃龑W校的教育對象、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水平,還規(guī)定各道要設立一個以上特殊教育學校。但50年代由于朝鮮戰(zhàn)爭,只在濟州島和釜山增設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到了60年代韓國雖然政局穩(wěn)定,但政府把經濟發(fā)展作為國家第一大政策,教育的重點在初等教育和掃盲教育,特殊教育未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關心的話題。雖然《憲法》和《教育法》都賦予身心障礙者教育權利,但沒有具體的措施及促進政策,韓國公共特殊教育發(fā)展緩慢。而民間宗教人士熱衷于特殊教育,陸續(xù)創(chuàng)辦私立特殊教育學校。僅60年代新增設的私立特殊教育學校有14所,而新增的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只有2所??梢哉f20世紀五六十年代,私立特殊教育學校承擔了韓國特殊教育的重擔。

31977年頒布的《特殊教育振興法》標志著韓國特殊教育進入國家化時代

20世紀70年代隨著經濟的復蘇和國力的增強,韓國政府開始關注特殊教育。以1971年在大邱市的普通學校設置特殊班為契機,韓國政府逐漸擴大公共特殊教育。而1977年頒布的《特殊教育振興法》則可視為韓國特殊教育從民間力量為主轉變?yōu)閲艺氊煘橹鞯闹匾獦酥?。在特殊教育學界的大力推動下國外政府1977年12月頒布《特殊教育振興法》,1978年頒布其施行令和施行規(guī)則。之后多次修訂,其中1994年的修訂最為全面。

3.1《特殊教育振興法》強調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職責《特殊教育振興法》全文共有16條,其宗旨是保障身心障礙者的教育權益。提出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對特殊教育對象提供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使之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特殊教育對象包括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精神遲緩、肢體障礙、情緒障礙、言語障礙以及其他身心障礙者。在義務特殊教育方面對國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學校有所區(qū)別,國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實施小學階段義務教育,幼兒園、初中和高中階段實施無償教育*。而私立特殊教育學校僅對小學階段實施無償教育,這也成為《特殊教育振興法》頒布后備受爭議的一個條文?!短厥饨逃衽d法》中明確要求國家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振興特殊教育。在施行令中具體規(guī)定,文教部設置特殊教育審議會,審議特殊教育振興相關的重要政策,由文教部的副部長擔任,由15-20名成員組成。施行規(guī)則還要求各市、道設置特殊教育對象鑒定委員會,主要負責鑒定身心障礙程度以及教育安置。除了頒布專門的特殊教育法律外,韓國政府出臺專門政策振興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振興法》出臺后的十年國外特殊教育取得了三方面可喜的成果。

(1)出臺國家層面的特殊教育振興計劃。第四次經濟開發(fā)5年計劃(1977-1981年)中專門提出強化特殊兒童教育的計劃,這個計劃是真正從國家層面擬定的特殊教育振興計劃。計劃中提出在未設置特殊教育學校的市郡,新增設特殊教育學?;蛱厥獍?。為緩解私立特殊教育學校的運營困難,逐漸擴大政府財政補助。

(2)大力發(fā)展特殊班,擴大身心障礙學生公共教育機會。韓國政府主要通過大幅度增設普通學校特殊班,發(fā)展公共特殊教育。1971年韓國只有1個特殊班,到1976年增加至350個,1986年猛增至2260個。80年代隨著特殊班數量的增多,60%以上的身心障礙兒童在特殊班接受公共特殊教育。

(3)修訂《特殊教育振興法》,促使國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享有相同權益。根據《特殊教育振興法》的規(guī)定,私立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只能享受小學階段的無償教育。民眾和學者對此深感不滿,要求修訂相關內容。1987年對《特殊教育振興法》中的義務教育相關條文進行修訂,至此無論就讀國公立特殊教育學校還是私立特殊教育學校都能接受無償特殊教育。

3.2全面修訂《特殊教育振興法》強調“適當而均等”的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振興法》的推動下,韓國政府大幅度擴大了障礙學生的公共教育機會,但也出現特殊教育發(fā)展不均衡和質量不樂觀的現象。中重度障礙兒童入學率不高,特殊教育學校和特殊班過于集中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前、高中和大學階段特殊教育發(fā)展不理想。1994年全面修訂的《特殊教育振興法》以提供適當而均等的特殊教育為目的,促進特殊教育均衡發(fā)展,還首次提出個別化教育計劃和融合教育的具體規(guī)定,使特殊教育從重數量向重質量發(fā)展。1994年的修訂雖然延續(xù)《特殊教育振興法》的名稱,但其目的及具體內容發(fā)生較大變化。全面修訂的《特殊教育振興法》最大的亮點在于五個方面。

(1)特殊教育概念的變化。1977年的《特殊教育振興法》中的特殊教育是狹義概念,認為特殊教育是“采用盲文、手勢語和身體輔具進行的教育”。1994年重新定義特殊教育,強調特殊教育要采用適合特殊教育對象特性的課程、教育方法和教育媒體,實施學科教育、治療教育、職業(yè)教育。

(2)義務特殊教育范圍的擴大。義務特殊教育的范圍從小學擴大到初中階段,幼兒園和高中階段實施無償特殊教育。

(3)規(guī)定特殊教育對象的鑒定及安置流程。障礙類型在原有的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精神遲緩、肢體障礙、情緒障礙、言語障礙等其他身心障礙基礎上,增加學習障礙,并將自閉癥納入情緒障礙。但并不是具有上述障礙就是特殊教育對象,特殊教育對象是因這些障礙,被鑒定為需要特殊教育的人。修訂法中規(guī)定特殊教育對象的鑒定及安置流程,高中以下的特殊教育對象由教育監(jiān)根據審查委員會的審議進行鑒定,并指定適合的安置學校。教育安置綜合考慮特殊教育對象的障礙程度、能力及居住地,并參考監(jiān)護人的意見。

(4)特殊教育形式的多樣化。1994年修訂中提出多樣化的特殊教育形式,包括巡回教育、融合教育*、個別化教育、治療教育。首次在法律條文中提出融合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對象在普通學校就讀或者特殊教育機構的在校生參與部分普通學校課程稱為融合教育”。為了有效落實個別化教育,還要求為每個特殊教育對象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這是第一次以法律用語規(guī)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擬訂和實施。

(5)保障特殊教育對象及監(jiān)護人的權力。在修訂法第25條專門規(guī)定特殊教育對象及監(jiān)護人的權力。特殊教育對象及監(jiān)護人對鑒定和教育安置有異議,可以向審查委員會提出再審申請,而審查委員會在接到申請30天內把重審結果通報申請人。1994年全面修訂《特殊教育振興法》后,韓國政府通過兩次專門的“特殊教育5年發(fā)展計劃”,提升特殊教育質量。韓國政府首先通過加強特教師資培養(yǎng)體系,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為改善融合教育質量在普通學校教師培訓中開設特殊教育相關課程,2007年該比率達到79.9%。除外還逐年增加特殊教育財政預算,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特殊教育財政預算1998年占教育預算1.9%,2007年計劃提高到3%以上。實際完成情況各地區(qū)不均衡,如釜山增加到2.7%,仁川增加到4.4%。為解決學前特殊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發(fā)展滯后的問題,1998年至2007年之間逐漸擴大身心障礙者早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機會。普通幼兒園特殊班數量從5個增加至1414個。招收身心障礙學生的大學也從1996年的20所增加到80所。

42007年頒布的《特殊教育法》開啟“融合、生涯、支援”為核心的韓國特殊教育時代

進入21世紀隨著韓國特殊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革新,特別是身心障礙者及其監(jiān)護人權益意識增強,頒布30年的《特殊教育振興法》面臨新的挑戰(zhàn)?!短厥饨逃衽d法》主要涉及初、中等特殊教育,在障礙嬰幼兒早期教育、障礙者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極少涉及。學者和家長認為《特殊教育振興法》不夠具體明確,不能有效保障身心障礙者的權益。2007年韓國政府廢止《特殊教育振興法》,頒布新的《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把韓國特殊教育引向促進融合、關注生涯、提供支援的特殊教育時代。《特殊教育法》共有38條129項條文,比1994年多10條55項,條文更加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4.1重新定義“融合教育”概念1994年的《特殊教育振興法》把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部分參與普通學校課程也納入融合教育范疇,在《特殊教育法》中重新定義融合教育,提出融合教育是“不受障礙類型和程度限制,特殊教育對象在普通學校與同齡人一起接受滿足個別教育需求的適當的教育。從此新定義下的融合教育迅速發(fā)展,成為韓國特殊教育主流。根據2012年特殊教育年度報告書,6707所普通學校設有14562個全日制融合班級,實施完全融合教育。1994年以前特殊班以分離式教育為主,1994年《特殊教育振興法》修訂之后逐漸轉變?yōu)椴糠謺r間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大部分特殊班采用部分時間融合教育。為了保證融合教育質量,在《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令中具體規(guī)定融合教育支援措施。有障礙學生的普通學校即使沒有特殊班,學校也應為障礙學生擬定融合教育計劃,本地區(qū)的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為普通學校融合教育提供巡回服務,要保證每個學生每學年150課時。4.2提出貫穿身心障礙者生涯的特殊教育體系《特殊教育法》共有6章,其中第四章主要闡述嬰幼兒、初、中等特殊教育,第五章則重點闡述障礙者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這為韓國身心障礙者生涯教育體系奠定法律基礎。身心障礙者義務特殊教育范圍擴大到15年(3-17歲),實施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特殊義務教育,對未滿3歲障礙嬰兒和特殊教育學校專攻科階段學生提供免費教育。為促進身心障礙者的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特殊教育法》專門用6個條文規(guī)定相應內容,要求大學應設置特別支援委員會專門負責障礙大學生相關事宜,為障礙大學生提供人力支援和輔具支援。21世紀終身教育備受韓國民眾的關注,為了促進身心障礙者終身教育,《特殊教育法》規(guī)定開設專門的障礙者終身教育課程,擴大障礙者終身教育機會。

4.3為“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有效推行提供法律保障在第二次特殊教育發(fā)展綜合計劃(2003-2007年)中,曾規(guī)劃推廣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支援安置在家庭、醫(yī)院以及普通班級的特殊教育對象,但因沒有法律依據,沒有得到實質性發(fā)展。《特殊者教育法》中明確要求設置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其主要任務是早期發(fā)現、診斷評估、信息管理、特殊教育研修、支援學習教學活動、支援特殊教育相關服務、巡回教育等。1994年《特殊教育振興法》中提出治療教育,在《特殊教育法》中轉變?yōu)橹委熤г?,作為特殊教育相關服務的一種。從此治療教育從教育活動轉變?yōu)橛袑iT治療師提供的治療支援。在之后頒布的施行令再次強調治療支援包括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言語治療、聽力治療、心理行為治療等,治療支援的提供者應獲得“醫(yī)療技師法”或“資格基本法”規(guī)定的國家認可資格證。特殊教育對象需要治療支援,但特殊教育學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無法提供時,教育長或教育監(jiān)聯系障礙福利機構提供治療支援。2008年,韓國政府頒布第三次“特殊教育發(fā)展5年計劃(2008-2012年)”,這是《特殊教育法》頒布后的第一個特殊教育發(fā)展計劃。第三次特殊教育5年計劃最大的成果是實現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義務特殊教育和障礙嬰兒以及??齐A段學生的無償特殊教育。正在進行中的第四次“特殊教育發(fā)展5年計劃(2013-2017年)”,其宗旨是提供能夠實現夢想和才能的適當特殊教育,促進障礙學生主動參與社會。根據韓國教育部頒布的2014年特殊教育年度報告書,2014年就讀普通學校特殊班級和全日制普通班級的障礙學生共有61451人,其中就讀全日制普通班級的障礙學生占25.5%,74.5%的障礙學生在特殊班級接受部分時間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有了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數量持續(xù)增長,到2013年韓國共有201個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安排人員1432名[35],包括特殊教育教師、康復教師、治療師、輔助人員等。近幾年韓國障礙者的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也有長足的發(fā)展,2014年高中畢業(yè)的障礙學生共有6991人,升學率為46.4%,其中66%的障礙學生升入專攻科,16%升入??拼髮W,還有18%升入本科大學[36]。為了支援障礙大學生順利完成專業(yè)學習,投入39億韓元用于輔助人員的聘用。2014年承擔障礙者終身教育課程的機構(包括夜校、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特殊教育學校等)共有209個,財政預算達到28億韓元。

5結語

第3篇: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改;綜合教學法

新時期我國更加重視教育,在不斷推行課改政策,進一步提升我國教育的質量。新課標不斷地推行,加重了教師的任務,要求教師要有長遠的眼光,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并且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摸索出一條符合學生發(fā)展的道路。而綜合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總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綜合運用能力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綜合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新課標數學課改的推行側重的是素質教育,以素質教育為目的對學生進行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而綜合教學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并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采用合作、討論的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綜合性的教學模式,推行合作討論學習,讓學生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融合起來,這有利于學生完全掌握數學概念和最基本的數學知識,為學生以后數學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將綜合教學法應用到初中數學課改中

綜合教學法是結合了多種教學模式,融合了多種教學思想所演化出來的一種新穎特殊的教學模式,其宗旨是從實際出發(fā),全面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例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認為最難的就是“變量與函數”這一節(jié),函數的問題是較為復雜的,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在進行對函數概念的講解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和教師共同做實驗,在實驗中掌握概念。在對學生進行解題方式的講解上,綜合教學法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問題,探索出多種解題方式。

總之,要想提升我國的教育質量,就必須進行不斷的改革,推行新的改革策略,而綜合教學法是結合了多種教學模式,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所摸索出來的一種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不僅滿足了課改的要求,還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yǎng),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思想,為我國初中數學教學的改革開辟新的道路。

第4篇: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職前培養(yǎng)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準教師”的養(yǎng)成階段,是教師專業(yè)能力形成的初始階段,免費師范生在職前培養(yǎng)階段生成的專業(yè)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入職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起點水平和發(fā)展空間,也影響著入職后面對多元化的教育對象群體的教育態(tài)度、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因此,為適應未來我國普通學校教育對象及教育環(huán)境的變革,在免費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中,將特殊教育能力納入普通師范教育培養(yǎng)內容將成為必然。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融合教育推進之下,普通教師教育體系應如何呼應融合教育發(fā)展對教師特教能力的訴求,將是我國教師教育變革的行動重點。本研究聚焦于作為未來基礎教育“生力軍”的免費師范生,以期通過對其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的探討,為免費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提供借鑒。

2融合教育背景下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結構及內涵

2.1普通教師特殊教育能力結構及內涵的研究現狀

分析教師的能力構成是促進教師發(fā)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途徑。在當今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教師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殊教育能力?什么是教師特殊教育能力的主要構成要素?國外研究者歸納了融合教師要具備五方面的能力,包括障礙兒童相關知識;障礙兒童學科內與學科間的有效教學策略;正確的班級管理與行為干預技能;正式與非正式的評估方法;與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專業(yè)人員有效溝通與合作的策略。英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所有的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課程,均應包括特殊教育的內容;要求新教師要具有發(fā)現和教育超常兒童以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能力。英國學校培訓與發(fā)展署提出了對普通教師特殊教育能力的六項基本要求,以此確保特殊兒童能夠得到高質量的教育,具體包括:教育者能夠立即發(fā)現并滿足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能夠幫助特殊兒童在社區(qū)和學校生活中進行學習、獲得成功、并且能夠完全融入其中;教育者應當接受充分的培養(yǎng)以獲取相應的知識、技巧和信心來移除特殊兒童學習中的障礙,并且?guī)椭麄冏畲笙薅鹊剡M行學習活動;教育者應當在健康、安全、成就感、對社會的貢獻、經濟能力五個方面使特殊需要兒童獲得提高;教育者需要與學生、家長以及其他專業(yè)人員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協作,以滿足學生和其家庭的需求;教育者能夠通過職業(yè)標準和績效管理了解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職業(yè)發(fā)展水平,并同時發(fā)展自己的教學技巧。

融合教育對未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態(tài)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研究者認為,在融合教育中,任何教師都要能履行以下職責:①充分了解每一個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和普通兒童,能為不同的兒童制定個別化的教育計劃和安排相應的活動;②明確教育目標是為了支持孩子學會正確的知識和適當的行為,促進他們的發(fā)展,將每一個兒童都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受益者;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避免由于標簽效應而限制某些兒童的學習能力和人格的發(fā)展;④重視發(fā)揮各種教育活動在融合教育中的價值與功能,要鼓勵發(fā)展正常和發(fā)展障礙兒童共同參加活動和相互學習。也有研究者提出,為滿足融合教育實施的需要,教師應該具備三方面得素質,即形成融合的態(tài)度、價值和期望(真誠接納所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樹立民主的教育觀(樹立民主的教育機會觀即教育機會均等,樹立民主的過程觀即“合作學習、共同生活”,樹立民主的發(fā)展性的學生評價觀);具備特殊需要兒童的知識(如特殊需要兒童的概念及分類、融合教育發(fā)展及趨勢、關于特殊教育的文件法規(guī)、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特殊需要兒童生理心理特征、從事融合教育的專業(yè)信念)、技能(音樂、舞蹈、手語、盲文等)和情感(關愛和幫助)。孟萬金等研究者認為應該打通“普教”和“特教”之間的分割,突破傳統(tǒng)的普教與特教教師專業(yè)素質“線性”排序或“面上”并列的局限,構建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素質結構的四個關鍵系統(tǒng)“專業(yè)理念、專業(yè)智能、專業(yè)情懷、專業(yè)規(guī)范”。

2.2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教育教師特殊教育能力的結構及內涵

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推行下,國內外學者對于教師的特殊教育能力結構的論述主要集中于融合的專業(yè)理念(包括教師的態(tài)度、價值和期望;民主的教育觀等)、融合教育的專業(yè)知識(有關特殊兒童發(fā)展及其學習的知識系統(tǒng);有關融合教育的專業(yè)理論和知識系統(tǒng);有關融合教育的法規(guī)政策知識系統(tǒng);有關特殊兒童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系統(tǒng))、融合教育的專業(yè)技能(特殊需要兒童鑒別與篩查的基本技能;特殊需要兒童有效教學策略;融合班級有效管理的策略;特殊需要兒童行為干預技能;正式與非正式的評估方法;與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專業(yè)人員有效溝通與合作的策略等)三個方面。其中,融合的專業(yè)理念是整個能力結構的靈魂,指導和影響著教師融合教育教學活動;融合教育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是普通教師開展融合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和支柱,三個方面之間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普通教師融合教育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2.1專業(yè)理念

專業(yè)理念是統(tǒng)帥教育職業(yè)活動的總的思想意向。教師的專業(yè)理念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專業(yè)以及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影響著教師的教育實踐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信念的獲得需要互動和參與,并逐漸決定自己以一種什么樣的角色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融合教育的思想,即是人類對自由、平等人權的追求,強調參與,拒絕排斥。因此,在這種理念下,教師要樹立一系列的新觀念,真誠接納所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和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樹立民主的教育觀。首先,教師需要真誠接納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融合教育的理念強調尊重每個兒童特殊的稟賦和需要,努力使社區(qū)內的每個學生都感到被接納、安全及成功。給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與普通兒童一樣的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既是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導向和法律法規(guī)要求,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途徑。

教師是否具備對特殊需要兒童真誠接納態(tài)度,直接影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水平。已有研究發(fā)現,普通教師對于特殊需要兒童的接納態(tài)度并不樂觀,“普通兒童普通學生還照顧不了,哪有精力關照殘疾學生”,這種消極的接納態(tài)度必然導致融合教育的失敗。其次,樹立新的人才觀,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和教育價值觀。融合教育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教無類”,進而是“因材施教”,促進所有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對于所有兒童(包括普通學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培養(yǎng)其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才是融合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師必須要樹立復合、多元化的人才培養(yǎng)觀念,對不同學生給予個別化的教育期望,形成合理的教育價值觀,才能促進教育公平的達成。再次,樹立民主的教育觀。融合教育體現著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實現的重要途徑。融合教育的開展不僅體現受教育機會的均等,而且體現了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公平,這與教育民主的思想是一致的。這就要求普通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中樹立民主的教育觀,由封閉式單一性教育向開放式多元化教育轉變,明確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合作性學習,體現教育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公平性、合作性原則;改革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評價方式,由終結性向形成性轉變。

2.2.2專業(yè)知識

專業(yè)知識是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核心特質之一,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支柱。在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要掌握基礎的特殊教育知識。根據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職業(yè)活動的性質和特點,普通教師需要掌握如下專業(yè)知識:其一,有關特殊需要兒童發(fā)展及其學習的知識。對各類型特殊需要兒童的發(fā)展特點及其學習規(guī)律的掌握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和核心。其二,有關融合教育的專業(yè)理論和知識。對融合教育的發(fā)展歷史及未來趨勢、融合教育基本理論的學習有助于教師樹立融合教育的專業(yè)理念。其三,有關融合教育的法規(guī)政策。這是依法執(zhí)教必需的知識,如義務教育法和有關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規(guī),教師等級資格相關政策,地方相關制度體系等。其四,有關特殊兒童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基礎,是教育教學技能的根基,如教學論、課程論、教材教法等相關知識。

2.2.3專業(yè)技能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融合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對教師教育特殊需要兒童的基本技能要求也逐漸提高。在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普通教育教師需要掌握如下技能:其一,特殊需要兒童鑒別與篩查的基本技能。教師應能夠及時發(fā)現特殊需要兒童,并知道如何向特殊教育專家尋求幫助。其二,特殊需要兒童有效教學策略。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yè)功底、把握學科前沿、洞察學科發(fā)展方向的能力和具備跨學科的知識技能,還需要具備高效教學和教會所有普通學生和有特殊需要學生學習所必須的知識技能;教學要有針對性地滿足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幫助特殊兒童在學校和社區(qū)生活中進行學習、獲得成功、并且能夠完全融入其中,這也是融合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其三,融合班級有效管理的策略。在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差異性更大,因此,教師必須掌握班級管理的有效策略,才能保證開展教育教學的有序進行。其四,特殊需要兒童行為干預技能。特殊需要兒童大多存在各種問題行為,因此,教師必須能夠掌握有效的干預方法和策略,減少特殊需要兒童的問題行為,培養(yǎng)其良好行為習慣,以促進其融入班級環(huán)境。其五,正式與非正式的評估方法。評估不僅是檢驗教育教學效果的手段,還具有激勵、指導學習的作用。融合教育要求教師在傳統(tǒng)終結性評估和形成性評估的基礎上,具備多元化的教育教學評估技能。其六,與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專業(yè)人員有效溝通與合作的策略。教師的合作、共享能力被作為各國融合教師培養(yǎng)和培訓的核心能力。融合教育的實施需要家庭、社會等多方位的支持與保障,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合作策略,促進各類資源的整合和協調,促進各個群體之間的融合,扮演中介者角色,使各系統(tǒng)之間有序融合運作,以為融合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融合教育背景下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

免費師范生政策的推行將為教師隊伍引入大批優(yōu)秀學生,對我國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也為融合教育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師資基礎。為保障特殊需要兒童在普通學校獲得適當的教育,在教師職前培養(yǎng)階段加入特殊教育的相關內容是世界各國較為普遍的做法。為提高我國隨班就讀質量,促進我國融合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體系是確保這一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目前雖然有部分院校在教師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意識到對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但大多數以開設特殊教育公共選修課程的形式開展普及性教育,其輻射范圍有限、效果甚微。因此,有必要系統(tǒng)地考慮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體系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式和課程設置。

3.1培養(yǎng)目標:融入融合理念,培養(yǎng)特殊教育能力

要構建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體系必須先明確其培養(yǎng)目標。融合教育的核心是接納所有兒童,不拒絕和排斥兒童,其內涵已遠遠超過特殊教育的狹義內容。隨班就讀是我國融合教育的一種實踐形式,對我國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及義務教育的普及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教育發(fā)展,師資先行,隨班就讀改變了普通教育對象的構成,教師的工作任務也因此發(fā)生變化。此時,教師教育必須予以及時呼應,才能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教育做好充分準備。免費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生力軍,為適應融合教育環(huán)境,在培養(yǎng)階段必須納入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內容。應融合教育之需,各國均對教師培養(yǎng)目標進行了調整,如美國教師教育項目以“培養(yǎng)各級各類教師以滿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并注重多樣性、差異性和多元文化的滲透”為目標;澳大利亞教師標準中也要求教師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關注多樣性和差異性;瑞典要就已獲得某種教學學位的教師進行補充培訓,以“使他們能夠滿足教室內多元化的學習需要”等。因此,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為保障我國隨班就讀的順利開展,對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也應以“培養(yǎng)免費師范生具備從事隨班就讀教育教學的能力,能滿足融合教育環(huán)境殊需要兒童的教育需求”為目標。

3.2培養(yǎng)方式:整合多專業(yè)力量,實行多模式培養(yǎng)

“從普通教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提倡融合教育也是對整個教育的目標、教育功能的又一次深刻反思,是對教育價值取向和教育定位的調整,是對現代教師教育的挑戰(zhàn)”[27]。面對這樣一個挑戰(zhàn),學界一直對從事隨班就讀的普通教師職前特教能力的培養(yǎng)有重要性的認識,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持續(xù)不斷,內容也不再局限于對其價值與意義、必要性、可行性和緊迫性的確證及對國外融合性師資職前培養(yǎng)經驗的學習和借鑒,而且還設想和提出了符合本土化條件的具體的普通師范院校開設特教課程的安排方式、教學實習的方法和策略。

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對于職前階段的“準教師”特教能力的培養(yǎng)仍然處于缺失狀態(tài)。與此同時,在免費師范生政策推行下,其專業(yè)涉及各個學科領域,對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個專業(yè)、一個院系、一所學校所能解決,而需整合多個學院或專業(yè)的力量與資源,形成多學科、多專業(yè)整合的培養(yǎng)模式,才是基于當下教師教育改革浪潮和滿足融合教育發(fā)展需要的可行路徑。以美國為例,其在職前融合教師的培養(yǎng)上,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普通教育專業(yè)學生選修特殊教育課程;二是非特殊教育專業(yè)選修特殊教育作為第二專業(yè);三是通過專業(yè)整合,創(chuàng)辦專門的融合教育專業(yè),參與后兩種培養(yǎng)方式的學生畢業(yè)時可獲得兩種資格證書,形成“教師資格證書+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書”雙證制的融合教育教師培養(yǎng)模式。英國也是融合教育做的較為成功的國家,為更好推進融合教育的實施,保證普通教師掌握特教技能,英國教育部要求普通師范院校學生必須先學習一定的特殊教育課程,才能獲得教育證書,對于未開設特殊教育課程的師資培訓機構英國教師資格委員會對其培養(yǎng)機制并不承認。這種培養(yǎng)模式是一種單證式的培養(yǎng),即在普通教育教師資格認定過程中進行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培訓。

無論是雙證制的培養(yǎng)模式還是單證制的培養(yǎng)模式,在準教師職前的培養(yǎng)階段,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專業(yè)、學科教育專業(yè)和特殊教育專業(yè)的合作與資源整合,形成多學科、多專業(yè)整合的教師教育項目是世界融合教師培養(yǎng)的主要模式。鑒于此,在我國教師教育的政策背景下,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也需整合多專業(yè)力量,采用多種培養(yǎng)模式。比如,“獨立模式”即由教育學院的特殊教育專業(yè)開設針對普通師范專業(yè)學生的特殊教育課程,各學科專業(yè)的免費師范生選修特殊教育課程,以獲得特殊教育專業(yè)能力。“輔修模式”由教育學院根據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中對普通教師特教能力的要求,設計非特殊教育專業(yè)免費師范生的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由非特教專業(yè)免費師范生選修為輔修專業(yè)。“分段培養(yǎng)模式”,“3+1”、“2+2”等培養(yǎng)模式,免費師范生先在是普通師范院系修讀2-3年學科教育專業(yè)課程,掌握普通教育相關知識和技能,再到教育學院修讀1-2年特殊教育相關課程,以獲得特殊教育專業(yè)能力。“綜合模式”即由教育學院和其他普通師范院系合作系統(tǒng)調整和結合特殊教育課程、學科課程學習、實踐學習等,教育學院與普通師范院系聯合合作重新設計各類課程,組成系統(tǒng)的、互補的課程體系。

3.3課程設置:打破普特壁壘,增加實踐內容

根據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課程設置:第一,在通識課程中增設特殊教育通識類課程,如特殊兒童發(fā)展與學習、融合教育概論等,幫助學生樹立融合教育的專業(yè)理念,形成合理的教育價值觀、人才觀、教育觀等。第二,在教育學科和教育技能課程中增加融合教育相關知識和技能,如特殊需要兒童的心理與教育、差異教學、中輕度障礙學生教學法、融合教育環(huán)境殊需要學生的教學等課程,豐富和提高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專業(yè)理論和專業(yè)技能。第三,增設模塊選修課程,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如通過各類特殊需要兒童的教學法模塊課程、各種干預方法的模塊課程、溝通與合作模塊課程等,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尊重學生個體興趣與需要的基礎上,增強其教學技能。第四,增加實踐課程。一方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大學生教育實習的比重,通過解決現實教育情境中的各種問題提升準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如通過讓免費師范生進入融合教育學校的實習和見習,接觸各種類型的特殊需要兒童,加深其對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認同,加強其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更加強調教師與其他專業(yè)人員、教師、家長、行政人員等的合作,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共同為所有學生提供教育。這就要求免費師范生要具備較強的溝通和合作能力,在其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對其教育合作實踐能力加強關注。學生更需要走出校園,進入各類基層學校、社區(qū)、家庭開展實踐,以增強與他人合作的方法和策略。

4融合教育背景下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的支持保障

無疑,免費師范生師特殊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健全、完備的支持體系和豐富的資源。融合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集家庭、學校和社會力量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制度、經費、人員等的全面支持。同樣,健全、完備的支持體系將為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堅實的保障。

4.1轉變教師教育者觀念,創(chuàng)設支持環(huán)境

實踐融合教育,推行隨班就讀,態(tài)度和觀念對于成功開展融合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要促進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發(fā)展,首先要從教師教育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實施者融合教育觀念的建立做起。國家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師范院校的管理者和實施者是未來教師成長發(fā)展的引領者,他們首先要明確融合教育的理念、教師掌握融合教育專業(yè)理念及專業(yè)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并將其貫穿于教師教育改革與管理、免費師范生的教學與科研之中,為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設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提供資源支持。

4.2完善教師資格認定體系,提供制度保障

在現階段的中國,大多數免費師范生并未接受特殊教育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教育,這與我國整個教師資格認定機制不無聯系。目前,我國在普通教師的資格認定中,并未包含特殊教育的要求,這種制度保障的缺失使得法規(guī)、政策要求執(zhí)行不力、普通師范院校開設特教課程積極性不高,職前階段免費師范生特教能力的培養(yǎng)仍處于缺失狀態(tài)。因此,必須從立法教育來解決普通教育教師資格認定問題,以保障免費師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與推進。

4.3加強多學科跨專業(yè)合作,豐富資源系統(tǒng)

教師教育的改革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融合教育的發(fā)展非一己之力即可促進,免費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的完善亦非一學科即可實施。正如學界所呼吁我國隨班就讀質量的提升要有強有力的支持和完備、健全的保障系統(tǒng),未來教師職前特殊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多學科、跨專業(yè)的合作。不同領域研究者間的合作研究為免費師范生特教能力的培養(yǎng)改革提供研究支持;普通師范專業(yè)與特殊教育專業(yè)的資源共享與師資合作為免費師范生提供完善的課程體系;師范院校與基層學校及教育管理部門的合作為未來教師提供豐富的實踐資源;不同師范院校間的合作溝通,促進免費師范生特教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不斷完善。

5總結

第5篇: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 電子技術 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91-01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已經迎來了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如今時代已經發(fā)展成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影響著社會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因此產生了將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教學融合起來的教學理念。

一、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教學融合的意義和內涵

“融合”表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小的事物、現象、過程、物質屬性、關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體客觀規(guī)律或符合一定條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個較大的整體發(fā)展過程和結果”。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中的重要代表,不僅包括多媒體技術還涵蓋網絡技術等,高密度的信息、高速度的傳遞、高強度的交互和高效率的反饋是其特點。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社會性、思想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學科,它緊密聯系著生產、生活,但是它概念廣泛、原理抽象,因此學習的時候非常難以理解和學習。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教學的融合就是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的課程與電子技術的課程的融為一體,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中的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電子技術課程中,使電子技術的教學內容的課程組合轉變成合理、清晰的課程,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融合教學的作用

(一)信息技術能完善電子技術實驗

學習電子技術的關鍵就在于實驗實踐,而常規(guī)的電子實驗難度大,不僅花費大量實踐更耗費大量材料,在加上課堂時間的限制導致實驗效果有時很不理想。課堂實驗之前往往需要老師詳細講解實驗注意事項和實驗步驟,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時老師還需分別輔導,這樣不僅學生不能充分融入實驗中,老師的教學難度也很大。信息技術中的仿真技術可以完美的解決這些問題,仿真技術不僅能高效率地、完整地構造出實驗原理圖,還能完美地模擬實驗過程,并顯示出實時的實驗結果,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鑒于學校資金設備有限的情況下,有些貴重的實驗設備常常有所保留,另外有些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這些課程實驗往往被保留而學生也不敢大膽嘗試。這樣就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動手能力。而仿真技術可以用電腦設置故障和困難,在分析問題的同時能夠不斷嘗試、積極探索,不僅不用擔心危險的發(fā)生也不怕損壞實驗器材。

(二)信息技術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判斷一堂課教學是否成功,多取決于學生對該課程的的學習興趣。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中有聲有色的特點去引導課堂,不僅能激發(fā)興趣還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多媒體教學還可以讓一些枯燥的問題變得生動,利用動畫、圖片等的形式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且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考。制作和選擇合適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多媒體課件可以有效融合學生的興趣和知識,讓枯燥無謂的電子技術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習積極性高漲。對于電子技術教學中的重難點,信息技術能夠將抽象變?yōu)橹庇^,化復雜為簡明,在提高學生認知的同時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三)信息技術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在輕松的氛圍中遵循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學生的自主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得到開發(fā),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融合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輔助者,為學生提供資源,幫助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及時改正學生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教學有效融合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

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產生了豐富的網絡優(yōu)質資源,也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老師通過布置任務或提出問題,驅動學生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探索答案。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能擴充自己的知識庫,促進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要結合其他教學媒體進行融合教學

無論是傳統(tǒng)的教學工具和方法還是現代化的計算機教學,都有其優(yōu)點和缺點,只有將他們結合起來發(fā)揮各自的長處和優(yōu)點才能順利地實現融合教學。在融合中的動態(tài)模擬能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引人入勝的電子課程情景,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擴大學生的感知范圍,使學生充分的融入教學課堂。電子技術教學中的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很多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無法實現的,但計算機多媒體不可替代其他所有的教學媒體,因為比如教學圖片、實物模型、錄像等是現代化計算機多媒體無法做到的。因此老師既要看到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優(yōu)勢,也要明確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局限性,在教學中合理利用多種教學媒體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合理融合適當的教學內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能融合教學,電子技術教學內容中選取融合內容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受條件限制而無法進行的實驗,二是無法使用常規(guī)手段解決的問題。這樣能優(yōu)化教學結構,構建、更新新的知識,將抽象變成直觀才能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困難。

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融合教學,就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任務為驅動,才能夠實現融合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完成教師的教學任務。但不能只追求形式,濫用信息技術,要在恰當的時機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教學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潘云澤,王以寧.《信息化進程中教育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

第6篇: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聯合教學模式已經被師范院校課堂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與師范院校古詩教學整合,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師范院校教學也是實現與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最好場所。但是由于這種整合教學模式還處在發(fā)展階段,所以在諸多優(yōu)勢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以信息技術與師范院校古詩教學整合為切入點,分析這種整合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與劣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師范院校;古詩;教學整合;優(yōu)勢;劣勢

一、信息技術與師范院校古詩教學整合的優(yōu)勢

第一,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合了聽說讀寫、可視性以及可觸性,這種多元化形式構成的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課件是能夠呈獻給師范生立體形象的感受,所以這種課件形式本身具有形象性、生動性,可以從聽覺以及視覺帶給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以此能夠引發(fā)學生與古詩之間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與想象力,為他們將來的教學提供借鑒。

第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主要結構是主講、板書、教材、文字等;信息技術的主要結構是幻燈片、投影儀、計算機、視頻以及廣播等,其中使用覆蓋面最大的是計算機技術。但是每一種教學方式中都各自有長短,因為古詩教育課程的章節(jié)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學形式的表現也不相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機融合,以此來彌補教學方法與表現形式上的不同,提高師范院校古詩教學的效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形式是依托教師的主講、表情、肢體動作以及文字聲音等方式進行的,這種教學方式給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學生在這種單一的傳輸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但是現代媒體技術中融合了超文本、超媒體技術,給學生呈現的知識是以聲音、圖像、動態(tài)文字等形式的方式出現,就拿對后世影響較大的魏晉隱士和詩人陶淵明所寫的《歸園田居》來說,詩中寫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詩中所表現的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見的景物,詩風顯得清高灑脫、恬淡、質樸、真率,融情、景、理為一體充滿了哲理,是玄言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遠一近的美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币詣訉戩o。詩表現了詩人歸田后感到無比愉悅的心情。南野、草屋、榆樹、桃李、遠樹、近煙、雞鳴、狂吠這一組組畫面,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更能形象、直觀地把眼之所見聆聽所聞讓人無不愜意的自然美的境界逼真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從而達到化境的效果。這種方式的教學能夠使信息量加大,同時學生接受方面不會有太大壓力,能夠創(chuàng)造仿真的情景教學,對學生來說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古詩的教學能夠引伸出師范生對現實生活的思考,目前我國的發(fā)展非迅速,所以在這種快餐文化的熏陶下師范生對古詩并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細細品味,揣摩其中的意境。然而信息技術與師范院校古詩的結合就是利用當前的科技技術手段來創(chuàng)造情景教學,使學生能夠從課堂體驗中發(fā)現生活中的寶貴經驗,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將來更好的教書育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信息技術教學可以說是一種多感官的教學體驗,能夠在促進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從而有效塑造學生的情感生成,為將來的教學提供借鑒,就這一點來說是傳統(tǒng)教學無法媲美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包含計算機聯網式教學,這樣教師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師范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不斷的溝通與教學,他們能夠掌握符合自己學習特點的方法,從而主動獲取知識,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實現自我調整與認知,最終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被激發(fā),教師可以更進一步塑造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作用,給教學過程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v觀現代社會動態(tài),以后的發(fā)展方向是學習型社會,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中曾明確指出教師自身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的培訓,要求教師在工作過程中也要接受自我培訓,達到終身學習和受教育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不斷發(fā)展的社會中順應時代潮流,面對教育挑戰(zhàn)。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在教育學生的前提下,接受社會進程中的新知識、新技術,革新教育理念與思想,要在教學過程中著重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能夠熟練操作多媒體教學技術,使多媒體技術在師范院校教學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使師范院校教學效率與水平得到提升,使師范生學有榜樣,教有標準。

二、信息技術與師范院校古詩教學整合的劣勢

雖然信息技術與師范院校古詩的整合教學優(yōu)勢是不勝枚舉的,但是并不意味著這種教學方式是完美無缺的,因為信息技術與古詩教學的結合教育模式才剛剛啟動,仍然處于初始階段,所以有一些劣勢因素存在。上文中提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有一些東西是現代科學技術無法替代的,所以教師的主導力量依然非常重要,在古詩的教學中,每一字句所蘊含的情感與意義是只可意會的,而信息技術所體現出的都是非常直觀的影響,并不能將這種細膩的感情表達出來,所以二者間的矛盾是依然存在的,也正是因此很多師范院校中的教師并不愿意接受信息技術與古詩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害怕師范生不能正確理解真正含義和意境,影響將來的教學效果。

三、結論

與社會發(fā)展、師范院校改革、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與師范院校古詩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是勢在必行,也是順應時展所必須做出的改變,這是師范院校得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整合以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體現出的教學效果,都是遠遠不如信息技術的結合來的明顯,所以其自身的優(yōu)越性是其他教學模式不可比擬的,這對將來要擔負教學任務的師范生來說十分重要。雖然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中依然存在一些矛盾性的問題,但是按照教學效果、高效發(fā)展以及文化傳承角度來說,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是遠遠大于劣勢,所以師范院校應該將這種教學模式廣泛應用到每一個學科當中,使教師從繁重的講堂解脫出來,抓好師范院校的教學工作,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吳勝軍.詩歌意象和概念整合理論―以意象派詩歌為例[J].湘潭師范學院學步歇社.2011

[2]趙紅.教學應用信息技術的誤區(qū)及策畸[J].寧夏教育,2012.(11):24.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J].中學教學,2012, (5):55.

第7篇: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目前,教育的信息化已經成為幼兒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其通過教學輔助軟件、多媒體與幼兒教育的緊密結合,營造了良好的立體教育環(huán)境,對提高教育趣味性、生活性、創(chuàng)造性、交互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在信息技術融合運用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過度依賴技術、忽視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等問題。本文在研究中就從多個角度入手,探討分析了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合運用對策。

1 情境創(chuàng)設,激活學習熱情

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為幼兒接觸更為豐富廣闊的世界提供了渠道,同時也能一改過去語言描述的枯燥乏味,通過電子交互白板等技術實現視頻、音頻、圖片等的插入,用最為靈活生動的方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從而積極融入幼兒教育的整體氛圍之中。而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運用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教師在結合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巧妙搜集整理各種資料,讓知識的導入、信息的融合能夠更加自然。

例如在開展活動“整理小書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電子交互白板展示整理物品的小視頻,借播放《愛整理》《寶寶愛整理》等兒歌動畫作品,讓孩子們對整理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時候,教師再切入問題:“小朋友們,你們認為整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呢?”在搜集整合幼兒答案的基礎上,教師再將整理前后的圖片進行展示,讓孩子們更為全面地認識到整理的重要性,并且能夠聯系自己的實踐生活。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再征詢小朋友:“你平時有整理過自己的房間或者是書包嗎?你是怎樣整理的呢?”這時候教師再通過白板播放自己提前錄制好的微課,將整理的方法有機插入其中,這樣不僅能夠為幼兒自主實踐操作做好積極充分的準備,還能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參與的興趣,用更為直觀形象的方法營造一個井然有序的課堂。

2 動態(tài)切入,實現靈活展示

電子交互式白板本身就具有拖拽、放大等多種動態(tài)性的功能,不僅有利于視頻、圖片、動畫、網頁等資源的控制利用,同時還能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能動性,更能模擬真實的環(huán)境,便于幼兒對圖片等資源進行拖拽,也讓幼兒課堂更加豐富有趣。因此,在實際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育內容,充分利用電子交互式白板等信息技術的動態(tài)功能,根據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需要,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自己動手、實踐操作,將信息技術的各項功能發(fā)揮到極致。

在“整理小書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展示、問題引導等方式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情境,讓孩子們自主走入整理的氛圍之中。而隨著教育環(huán)節(jié)的層層遞進,教師還可以運用電子交互式白板,引導幼兒自己選擇書包,將不同的學習、生活必備用品拖拽到自己的“電子書包”內。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不同的書包,用不同的圖案、顏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課上,孩子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在拖拽打開書包以后,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書包的構造,歸納這個書包有幾層、有幾個大包和幾個小包。這時候,教師再提供給孩子們文具盒、書本、小手絹、橡皮、鉛筆等不同的電子道具,讓孩子們自主探究,思考并且通過拖拽整理這些用品。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該避免一味地講授,而是通過電子交互式白板等信息技術提供更多的操作機會,借動態(tài)信息的傳遞讓孩子們收獲更多的快樂與驚喜,實現思維積極性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也讓幼兒逐步走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3 結合特點,攻克教育難點

處于學前階段的幼兒在思維發(fā)展上具有直觀、形象等多個方面的特點。因此,要想實現對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運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結合幼兒的這些特點,充分利用電子交互式白板等技術的“形、聲、色、光”等效果,通過生動性、直觀性、趣味性的知識內容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起其在情感思?S等多個方面的共鳴,從而進一步提高幼兒教育的整體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難以被幼兒理解的概念、內容簡單化、形象化,讓幼兒能夠將教育內容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

例如在開展數學小活動“一寸蟲”的過程中,幼兒極容易出現并不理解測量的概念,難以走入教育情境的問題。對此,教師可以先通過PPT等展示方式,讓孩子們觀看生活中的尺子、身高測量表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讓孩子們對測量有一個具體的認知。這時候,教師可以再通過電子交互式白板,為每一位孩子提供不同鳥類的測量操作圖片以及“一寸蟲”,并且為孩子們進行簡單的介紹:“小朋友們都知道我們可以通過尺子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今天老師為大家請來一個小師傅,它的名字叫‘一寸蟲’。大家別看它小,它的本事可不小,可以用身體來測量長度?!痹谶M行介紹與模擬操作之后,教師可以再組織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用“一寸蟲”測量鳥的長度,自己記錄并且比較結果。

為了滿足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在融合運用信息技術時,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選擇幼兒熟知或者是有趣的工具進行靈活展示,這樣才能避免幼兒教育的單調,也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思考。

4 思維互動,發(fā)揮無限想象

幼兒處于人生發(fā)展、知識累計的初期階段,其缺乏豐富的知識經驗,雖然這容易為幼兒教育活動的開展帶來不便,但是這一階段的幼兒在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力發(fā)展上也處于絕佳的時期。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利用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運用技術手段的多元性和資料的豐富性,為孩子們營造廣袤的空間,促進其想象力的發(fā)展。在實際融合運用中,教師應該鼓勵師生、生生之間的思維交互,通過頭腦風暴不斷培養(yǎng)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其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待問題,使孩子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得到無限的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兒歌《小雨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等技術展示下雨的氛圍,讓孩子們走入雨景的清新自然之中。這時候,教師再引導孩子們開展充分的想象:“小朋友們,小雨點落下來了,我們會聽到什么呀?”在音頻營造的效果下,孩子們說出了擬聲詞“沙沙沙”。教師可以再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進行聯想:“小雨點都落到了哪里?”孩子們紛紛給出了池塘、花園等不同的答案。此時,教師再讓孩子們運用電子交互式白板,通過拖拽、繪畫等不同的手段,在自己的想象下描繪出一幅生動的雨景。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合運用,讓兒歌教學氛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也讓《小雨點》的教學充滿了樂趣與精彩。

第8篇: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沒有殘疾人的社會是殘疾的

我現在主要的課題是進行隨班就讀方面的研究。孤獨癥或其他殘疾孩子進入普通學校后,老師們該怎樣教這樣的孩子,如何在學科、行為規(guī)范、環(huán)境、教學上進行調整……以前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被送到特殊教育學校,但現在就近劃片上學,這樣的孩子散落在很多學校里,可能每個學校都會有那么一兩個。我們的很多方法其實是來自這些學校的老師,有些老師的教育方法很聰明。雖然目前很多實踐都在摸索層面,但越來越多海外留學回來的專業(yè)人士,包括國內自己的學者都對這方面的研究產生興趣,并加入進來,尤其是在課堂教育方法上。

通過這么多年的工作,我覺得越來越多的人(弱勢群體家庭)認識到自己的權利,而且,拒絕的聲音也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多的人(學校領導)意識到這樣的孩子來我們學校、班級,并沒有壞處,甚至還有好處。曾去過四川一個普通學校做調查,一位從未接受過特教系統(tǒng)培訓的校長卻有一個特殊的理念:如果社會上看不到殘疾人,社會就是殘疾的;教不好殘疾孩子的老師就不是優(yōu)秀老師。他的學校里有聾的、智力落后的殘疾孩子,但那些孩子都很自信,和普通孩子沒什么兩樣。我覺得很多孩子本來都是很好的,“特殊”是成人賦予孩子的概念,孩子產生不好的心態(tài)跟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融合教育可以改造人,但整個社會的觀念都要調整,社會與人的互動關系也要調整,才能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

其實,普通孩子跟這些特殊孩子一起,也會對普通孩子的成長起到正面作用。對于這點,我希望更多孤獨癥孩子的家長不要擔心那么多,一定要站出來,坦然面對孩子是孤獨癥的現實,并且告訴周圍的人。你不站出來誰站出來?要知道聲音大了,弱勢就變成強勢了。

為孩子爭取最大化的權益

我贊成融合教育,但孩子去哪個教育環(huán)境是問題,要分不同的情況分別對待: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學校還是特殊教育學校,有些重度殘疾的孩子,目前可能更適合呆在醫(yī)院或家庭。我們要贊成的是,家長有很大權利選擇讓孩子利益最大化、選擇對孩子最有利的環(huán)境,而這也是學校沒有權利拒絕的。

馬上出臺的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實施辦法,和國務院最新頒布的“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關于《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就講到了隨班就讀的政策以及資源老師和資源教室的配置,政策是針對所有殘疾孩子,并非只對孤獨癥的孩子。政策出臺后,首先,學校不能拒絕殘疾孩子入學,孩子能不能入學(普通學校),家長可以提出來,未來會有專家團、家長和學校一起綜合客觀評判,不再是學校說了算。學校可以根據條例來實施,如果做不到,也有明確的懲罰條例。當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如何幫助學校有能力接納孩子,以及相關的經費問題也正在修訂,應該很快就能出臺。全國一些城市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我覺得資源教師的作用不是陪孩子多長時間,而是制訂適合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劃,由其他老師及相關人員共同執(zhí)行。每個學校配一個資源老師目前還做不到,這還需要一定時間。但資源教師師資培訓等問題已經被教育部提到議事日程。家長遇到問題(學校拒收),可以參照相關政策法規(guī)去找教委,由教委來同學校協商。

但我也想提醒一下有些焦慮的家長,如果今天你讓自己的家庭教師或者助教進入課堂(普通學校),明天又安排自己的特教進入課堂,我覺得其實這是一種對課堂的侵犯,對老師也不尊重,希望家長也要理解老師的立場。同時家長也應該考量聘請的特教人員是不是具備相關資質,能不能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規(guī)劃等。

請再給我10年

第9篇:融合教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媒介融合;“融合教育”觀;融合記者

面對媒介生態(tài)的深刻轉型,新聞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順應媒介的發(fā)展趨勢,研究信息化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新聞教育改革,培養(yǎng)既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思維,又適應當下時代需求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筆者認為應該具有與媒介融合形勢相適應的“融合教育”觀。

一、“融合教育”觀的內涵

關于傳媒業(yè)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的媒介融合,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所Henry Jenlins明確指出,媒介融合包括了至少五個層面的內容,即技術融合、經濟融合、社會或機構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蔡雯首次將“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我國,并進一步預測“融合新聞”傳播將是“融媒時代”新聞傳播的主體模式。盡管在國際新聞界媒介融合的界定沒有在學理上達成共識,但從專家學者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媒介融合不是狹義地局限于技術,而是必將在技術之外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梢?,傳統(tǒng)的、單一的“技能型”新聞人才培養(yǎng)觀已不再適應當下國際化新聞傳播業(yè)的發(fā)展,新聞院校在關注技術革新的同時也必須轉變觀念,對新聞傳播中人文、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變革有足夠的重視。

第一,媒介融合需要“知識與媒介素養(yǎng)的融合”?!叭诿綍r代”新聞傳播的實質就是信息、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從當代中國新聞傳播的變化來看,新聞傳媒把中國文化全方位推向世界舞臺,又讓西方文化千姿百態(tài)地展現在中國人面前,中西文化的交融互動不再僅僅是文化精英們的特權,而是活生生地發(fā)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身上。在這種“跨文化”的新的傳播形態(tài)下,人人都可以成為“公民記者”,進行民族間、文化間的信息與交流。同時各種思想、政治觀念、意識形態(tài)、文化價值觀念泛濫,有益的、有害的信息并存。作為新聞從業(yè)者既要在錯綜復雜的信息群中尋找新聞線索,又要發(fā)出權威的聲音引領輿論的方向,因而就必須具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和媒介素養(yǎng),而這種能力、素養(yǎng)的形成,正是來自于各種知識、文化的融合。

第二,媒介融合需要“融合記者”(backpack journalist)。他們只需要備上一部上網手機、一臺數碼照相機、一臺小DV、一部筆記本電腦就能同時滿足多種媒體的編輯、采寫、播報需求。他們一個人就能完成采訪、寫作、拍攝、編輯等工作程序,既懂得前期報道,又懂得后期視頻剪輯制作,具有融合的專業(yè)技能。

第三,要實現知識融合與技能融合的和諧統(tǒng)一。近幾年,為了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一部分高校在新聞教育方面進行了專業(yè)細化的嘗試,致力于培養(yǎng)娛樂記者、體育記者、經濟記者等專業(yè)型記者。筆者認為眾多的研究實踐出現了偏重于專業(yè)實際操作技能的傾向,忽略了學養(yǎng)型教育。對此,國內知名的新聞學者已給予深入的論述。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戴元光說:“把學習現代技術作為新聞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應當受到質疑的,過分的技術化取向對新聞教育是一種傷害。”[1]因此,新聞教育改革應著眼于宏觀的新聞教育觀基礎之上,必須以加強對學生知識融合培養(yǎng)和技能融合培養(yǎng)為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二、“融合教育”觀下的新聞教育改革

(一)打破學科界限促進知識融合培養(yǎng)。當代高等教育中,一個專業(yè)就像一臺機器,只有堅實的鋼鐵硬殼是不行的,還需要有傳輸履帶、螺栓、發(fā)動機等物件,才能成為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學生僅僅著眼于專業(yè)書籍是不行的,要加強知識融合培養(yǎng),就必須打破學科的界限,在原專業(yè)的基礎之上,廣泛涉獵交融學科的相關知識,將諸如軍事、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整合。只有在知識層面實行新的交融整合,使學生能迅速地對紛繁復雜的新聞傳播現象和多層次的國際問題做出程序性的分析與綜合,才能從根本上適應新聞全球化、國際化的知識調整與理論創(chuàng)新要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早在2005年就開始嘗試性地采用跨學科的方式聯合培養(yǎng)新聞傳播人才,效果顯著。目前,國內一些知名的新聞院系也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依托強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實力,加強與文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合作互補,試行聯合培養(yǎng)、融合交流,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基本具有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基礎。

(二)調整專業(yè)設置及課程體系,強化技能融合培養(yǎng)。媒介融合的核心是在同樣內容的基礎上,生產出針對不同平臺上的新聞,并用適當的形式播出。因此在專業(yè)設置上,要打破壁壘,嘗試媒介融合專業(yè)的教育模式。此外,很多高校新聞專業(yè)還沿用將新聞業(yè)務里的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并立的課程體系。這種傳統(tǒng)的新聞教育模式客觀上造成了學校教育與新聞實踐活動的脫節(jié)。在新聞實踐活動中,新聞的采編、寫作、評論只是連接新聞業(yè)務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橋梁和紐帶,它們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應該在對諸課程客觀分辨的基礎上,進行融會貫通,進而形成較為系統(tǒng)、科學的“新聞實務通論”。

(三)合理構建多維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技能與知識的融合。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只有通過實戰(zhàn)和實踐,才能將新聞專業(yè)的課堂學習與新聞實際運用有機結合,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天人合一”,成為適應業(yè)界需要的合格的新聞人才。因而在新聞教育過程中實踐平臺的搭建和實踐體系的構建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要合理地構建課內訓練、課外練習、校內實踐、校外實習、社會調查與服務相結合的多維實踐體系。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貫穿于各個年級、各門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中,在內容上應逐步深入、層層遞進,促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專業(yè)理論與實踐技能在實踐中逐步統(tǒng)一和融合。二是搭建具有“實戰(zhàn)”功能的媒介融合平臺。該平臺不僅是學生實習的平臺,更是專業(yè)的工作平臺,能夠承擔數字化傳播時代的專業(yè)化新聞業(yè)務,可將學生的實習融入新聞業(yè)界的生產流程。比如承擔校內的信息傳播溝通工作,將校內新聞傳播資源整合為可供學生學與做的“傳媒集團”。

三、新聞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完善取決于不同構成要素、不同構成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統(tǒng)一。在新聞教育改革的實施過程中,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新聞院校要加強與業(yè)界的聯系與互動。伴隨著“融媒時代”的到來,我國學界出現了一種“反常”現象――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邵華澤當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范敬宜成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許多曾經在業(yè)界任職的知名記者紛紛“下?!保蔀楦鞯胤礁咝P侣剛鞑W院的頂梁柱……這種“反?!爆F象仿佛指南針一樣,清楚地告訴我們:融合新聞傳播國際化的程度越深,學界與業(yè)界的聯系越緊密。業(yè)界既是媒介融合的實踐者和引領者,又是新聞人才的需求者。新聞院校只有加強與業(yè)界的聯系與互動,才能緊跟傳媒發(fā)展的腳步,對其正在和即將出現的變革做出準確的預判,從而使新聞教育改革更具有前瞻性,培養(yǎng)出業(yè)界所急需的、適應媒介融合發(fā)展的、具有國際視野和思維的新聞人才。

(二)新聞教育與其“予人魚”,不如“授人漁”。我們正處于知識信息時代,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有限的學校教育遠不能滿足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的要求,所傳授的專業(yè)技能也遠遠不可能適應新技術、新知識的快速發(fā)展。因此,我們在努力搭建新聞實踐平臺、營造“融媒新聞”加工氛圍、注重學生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境界培養(yǎng)的同時,更要通過牢固樹立“融合新聞”觀的教育理念奠定他們繼續(xù)學習、自主更新知識、自我調整知識結構、自我不斷錘煉融合技能的基礎,使他們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自覺地去捕捉其他知識素養(yǎng)作補充,不僅具有適應變革的能力,更有與時俱進、主動變革的境界和愿望,這樣,他們便會真正融入新技術、新知識發(fā)展的大潮,為新聞傳播事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為鞍山師范學院2011年度校級教師科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kyxm10)

參考文獻:

[1]復旦大學“全球知名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EB/OL].人民網:傳媒頻道,2009.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