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登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xiàn)了較小的要求后,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
小學英語從三年級開始開設,在連續(xù)帶了幾個三年級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的初期,畏難情緒很嚴重。甚至一句簡單的“Nice to meet you”花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學生的掌握程度卻很低。下節(jié)課提問時,有的學生甚至用拒絕說話來無聲地抗議。那時候的心情真是難以言表。事后與同事交流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英語是新學科,人學習陌生的事物的時候都有一定的畏懼心理。對于剛剛接觸英語的學生,長句的確有點困難,讀起來也很拗口。在與老教師交流和自己翻看教育心理學書籍之后才了解了可以利用登門檻的這個心理學知識來解決學生的畏難情緒。之后我又根據(jù)“Nice to meet you”這個句型,重新教學了一次。不是僅僅教學生去認讀這個句子,而以Hi,Nacy!這首英語歌曲開始一節(jié)課的教學,將歌詞換成學生的名字,例如,Hi,Hi,Good moring,Good moring.將學生拉進英語課堂。接著用簡單的Free talk師生問候,讓學生參與到我的課堂教學中來。接著拿出一張新的人物圖像,告訴他們:This is Bobby.初次見面打個招呼。接著引出“Nice to meet you”這個句型,告訴學生這個句子是用在初次見面與人打招呼時的用語,學生在我的一步步的介紹之下,慢慢地融入了我的課堂,帶領認讀,下課之前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的時候,大多數(shù)的學生能夠非常清晰地讀出,除一小部分的學生有點結巴之外,這節(jié)課的效果比前一班的效果要好得多。通過這件事情之后,我發(fā)現(xiàn)了教師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對于學生也可能是一件難題,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對于這些難題,教師可以事先把難題分解,先給學生小的,對于他們來說跳一跳能夠解決的問題,接著再將稍微大的難題拋給他們,讓學生慢慢來。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滿堂灌則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學會給學生一個過程,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
二、期望效應
可以這樣形象地說明期望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苯處熓墙逃虒W的組織者、主導者,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學生一生的成長。要想學生發(fā)展得更好,就應該傳遞積極的期望。積極的期望對于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積極的期望會促使學生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消極的期望則會使學生朝著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
記得我?guī)У牡谝粋€三年級班的一個小女孩。我剛剛到班上,就選她做了我的小助手組長。當時的我隨便在班上挑選了幾個學生,在班上說:“這幾個學生看起來非常認真負責,并且老師覺得他們不僅能把英語學得很好,也可以幫助老師處理些事情。”事后班主任跟我交流后,他說怎么選了她,她的語數(shù)成績十分差,經(jīng)常不交作業(yè)。聽到這個話后我十分后悔,但是想到如果立即撤換了她,會傷到她的自尊心,我選擇靜觀其變,并對她進行觀察。她有幾次遲交了作業(yè),也有撒謊的情況,我立刻找她談話,指出她的問題,并給她提出了建議。一段時間之后,學生不再有遲交作業(yè)的情況,接下來的測驗中考出了班級不錯的成績,我看懂了她眼中的喜悅。但沒過多長時間,老毛病又犯了,作業(yè)又有少寫的情況,又開始撒謊了。接下來的“建議”就比較嚴厲了。我虎著臉,嚴肅地將她找來,講了一個半途而廢的故事給她聽,告訴她如果現(xiàn)在的情況繼續(xù)發(fā)展下去,老師對她的期望就白費,她以前的種種努力也將白費。當時我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她覺得我說得很有道理。漸漸的,上課的時候,她更加認真地聽講,作業(yè)也能按時完成,就連語數(shù)的課堂表現(xiàn)也好了。最后期末考試,她的英語成績在班上遙遙領先?,F(xiàn)在我不帶那個班了,但是每次那個女孩看見我,都會親切地叫我一聲“Miss Bai”。學生的家長說,是我給了她學習的動力,我想如果當時聽了班主任的話立即撤換了這個學生,估計又多了一個英語學習困難生。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十分的巨大,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fā)展。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心理學知識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的同時,也要常常思考,現(xiàn)在你所使用的這種教學方法是不是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規(guī)律,是不是學生能夠接受??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我覺得是,教而不思則罔。在教學的同時也要常常思考,在思考中學到知識,在思考中得到提高。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學觀;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啟示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并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嘗試把人本主義的教學理論引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希望對改變這種困境能有所幫助。人本主義教學觀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教育心理學中的貫徹與應用,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啟示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教育目標從“治療和矯正”到“預防和發(fā)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教育目標應該指向學生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目的和意義,是培養(yǎng)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為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高級技能型人才,不僅要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愉快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工作,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預防和發(fā)展性,而不僅僅是針對個別學生心理問題的治療和矯正。
二、教學過程從“教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避免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yǎng),突出學生內在學習和意義學習,是人本主義教學觀的核心思想。就針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如何保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中,應采用靈活多變的動態(tài)教學法。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與學生,以問題、情境或活動為中心,展開互動式的教學過程,通過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交流、溝通和討論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針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高職院校在動態(tài)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采用體驗互動式教學,將心理測驗、心理訓練活動、心理體驗與心理知識的講授融為一體,使學生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理解心理學的理論,并運用所學的心理調節(jié)方法,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提升自身心理素質。
三、預設和生成的教學安排
傳統(tǒng)的“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編寫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實踐性和針對性不強。基于這種現(xiàn)狀,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學應當從改革教學內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學理論,增加與高職生生活、學習聯(lián)系緊密的相關教學內容。教師一方面根據(jù)教學計劃認真?zhèn)湔n、授課,另一方面也要根據(jù)學生隨時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社會出現(xiàn)的新情況,隨時調整教學計劃,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四、教學評價從“教師說了算”到“多元評價相結合”
在教學評價上,人本主義教育觀認為,學習的程度和價值應由學習者自己來評價,以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啟示我們,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關注學生自己的感受,從操作上講,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建立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定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機制。
此外,人本主義教學觀還強調在教學中建立真誠、關注、理解的和諧師生關系,這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工作也是一個有益的啟發(f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像朋友一樣和學生相處,又像慈祥的長者一樣耐心幫助學生,以自己的真誠幫助贏得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尊重。我們應該相信,將人本主義教學觀的理念引入到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中來,對促進人的真正發(fā)展,促進教學的改革和模式的轉變,將會有著極大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袁朝輝.人本主義教學理論述評[J].咸寧學院學報,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劉 穎.人本主義教學觀對高校公共心理學教學的啟示[J].新課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3]簡福平,吳雪梅.當代主要心理學流派及其對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01).
關鍵詞:國外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0-0039-02
一、概念界定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客觀環(huán)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即帶有較強烈的抵觸情緒?!盵1]文中逆反心理是指大學生厭倦、反感或排斥的一種消極抵觸情緒或傾向。
(二)認知
認知是指通過人的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文中所指的認知主要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具有的較為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認知在逆反心理中起準備或導向作用。
(三)情感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文章中的情感是指人們對態(tài)度對象所產(chǎn)生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情緒和心理體驗。
(四)行為意向
行為意向是指個體對于態(tài)度對象的反應傾向,即行為的準備狀態(tài),因而是一種行為傾向。文中所說的行為意向即行為傾向,指個體對態(tài)度對象或具體參與某種活動的預備反應或行為可能性。
二、逆反心理的構成
逆反心理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這三大要素構成的。
認知是基礎,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情感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行為意向則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2]
三、國外心理學對研究逆反心理的啟示
逆反心理,在國外傳統(tǒng)的心理學概念中幾乎沒有明確提及。當前國外學者對于逆反心理的相關或類似研究,現(xiàn)有的大多是從個人成長的角度,而且主要是針對兒童以及青少年群體的。但是,國外學者的以下相關研究成果,對于我們如何更好地認識和分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還是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發(fā)意義的。
(一)“人格發(fā)展理論”與逆反心理
1.羅洛?梅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在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的人格理論中,他從個體爭取自由意識的發(fā)展角度,提出了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階段觀。他認為,人格發(fā)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天真階段。(指嬰兒時期)。
第二階段,即尋求建立內在力量的反抗階段。(約2~3歲和青少年時期,對于父母或社會規(guī)范,個體往往有不服或者主動拒絕等反抗表現(xiàn))
第三階段,即日常的自我意識發(fā)展階段。(個體能夠理解以及認識到自身的部分不足或者某些偏見,能夠在錯誤中吸取教訓,并開始學會為自身行為承擔責任。但是,在此階段中,如果出現(xiàn)問題而無法順利解決時,則時常會導致人格變態(tài)或心理不健康等不良情況)
第四階段,即自我的創(chuàng)造意識階段。(個體能夠不受某些限制的約束而做出自由選擇,可以勇敢面對現(xiàn)實并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個體人格的真正成熟階段)[3]
2.“人格理論”對研究逆反心理的啟示。
(1)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fā)育的青年期,即從不成熟向比較成熟時期過渡。在這一時期,他們會出現(xiàn)生理比較成熟與心理不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等諸多矛盾。如果部分大學生自身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可能會出現(xiàn)焦慮、緊張、不安等不適體驗或狀況,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從個體人格發(fā)展的角度。大學階段也是大學生人格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根據(jù)羅洛?梅的人格理論,在他所劃分的人格發(fā)展階段中,第二階段即尋求建立內在力量的反抗階段中,由于個體生理和心理的不斷發(fā)展,個體容易出現(xiàn)逆反心理并導致逆反或反抗行為的出現(xiàn)。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逆反心理,在一般情況下,可能大多集中在人格發(fā)展的第二或第三個階段。
(3)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角度。在現(xiàn)實的學習和生活中,如果某些大學生自身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執(zhí)型人格等人格障礙,他們就可能因為認知上的偏差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內容產(chǎn)生較強烈或頑固的排斥、討厭等不良情緒或學習體驗,更嚴重者甚至會產(chǎn)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逆反心理,這樣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工作的順利進行。
逆反心理通??梢哉J為是一種盲目或非理性的情緒反應,它也可以說是某些大學生自身的人格發(fā)展不完善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要引導和轉化這種逆反心理,就需要重視并促進大學生個體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和完善。
(二)“認知發(fā)展理論”與逆反心理
1.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關于認知發(fā)展的理論,最著名的就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皮亞杰認為,每一種認識活動其實都包含著一定的認知發(fā)展結構,而影響和支配個體認知發(fā)展的因素有成熟、經(jīng)驗、社會環(huán)境以及有自我調節(jié)作用的平衡過程。其中,平衡是動態(tài)的平衡,通過平衡――不平衡――平衡……這一動態(tài)平衡,個體的認知結構才能不斷地發(fā)展變化。所以,平衡作用在各因素中起最重要的作用。[4]
2.“認知發(fā)展理論”對研究逆反心理的啟示。
(1)認知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人的認知發(fā)展是有普遍的階段性的。就大學生而言,他們生理上基本成熟,認知和情感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fā)展,可以說,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都在逐步增強,其認知發(fā)展水平也不斷提高。
(2)身心不平衡造成的逆反心理。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雖然大學生生理上已經(jīng)成熟,可是他們在思想和認識上還不夠成熟,而這兩者之間的這種不平衡性就會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當他們面對當前社會多元復雜的思想文化觀念時,就可能因為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而產(chǎn)生某些認知上的偏差,由此產(chǎn)生許多心理矛盾和困惑、某些偏見或者抵觸的情緒和社會態(tài)度,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及其行為傾向。
(三)“需要層次理論”與逆反心理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又稱動機論。他認為,人們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意義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標,而這種目標就是來源于我們的需要,而需要會影響人們行為的方式和方向。馬斯洛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別是: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求知與理解、美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其中前四種需要為基本需要,這是人生存所必需的,它們對于個體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很重要,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屬于低層次需要。因此,這些低層次需要一旦得到了滿足,由此產(chǎn)生的動機就消失了。
而后三種需要是成長需要,這類需要不受本能支配,也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發(fā)揮人的自我潛能為動力,這類需要的滿足會使人產(chǎn)生最大限度的快樂,對于我們適應社會來說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屬于高級需要,但是這類需要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滿足。
2.“需要層次理論”對研究逆反心理的啟示。
(1)重視“歸屬和愛”的需要。通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上述前四種基本需要使我們得以生存,后三種成長需要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正常情況下,低層次的需要至少必須部分滿足之后才能出現(xiàn)較高級需要的追求。
一般來說,學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歸屬和愛。如果某些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照感到不被老師或同學的關心,他們就有可能在心理上找不到歸屬感,或者認為自己無能,那么他們就不會有較強的動機去提出一個更好的要求,也就很難實現(xiàn)較高的人生目標。
(2)培養(yǎng)較高層次需要,減少逆反心理。目前高校面臨的挑戰(zhàn),就是如何根據(jù)大學生的新特點更好地教育和引導他們。事物都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高校的教育者們只有用發(fā)展的思維和眼光,才更好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思路,能更加從容地面對大學生,切實關愛他們,幫助他們,指導教育他們。
大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培養(yǎng),對于學習來說將具有很大的推動力。如果某些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或者不喜歡,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過適當?shù)耐獠縿訖C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真正滿足學生大部分心理上的需要,以此增強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從而減少某些大學生消極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
總之,借鑒國外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從心理學角度更深刻地認識大學生逆反心理,不但有利于減少和消除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更有利于推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457
[2]陳博.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受眾逆反心理分析[J].求實,2005,(Ⅱ):225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特征;高職教學;側重點
高職學生正處于青年的中期,心理發(fā)展處于從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階段,這就使得其心理發(fā)展呈現(xiàn)出明顯的年齡特征和群體特征。高職學生具備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特征,但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科學地分析當代高職學生的學習及心理特點是有效地進行針對性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并調動他們思想意識中的積極因素,使教學工作更有成效。
一、高職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征
(一)學習目標不明確
很多學生在考入大學之前學習的目的性都很強,就是為了考大學。為了這一奮斗目標而努力學習,雖然很辛苦,但苦到高考結束就達到目的了。而進入大學以后,突然失去了高考的“指揮棒”,便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了。成績好就能考上好大學,但成績好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因此學習的成就感也就不那么強了。只要考試能及格,畢業(yè)證能拿到手就是最終的目的了。正是因為對高職學習生活沒有科學的定位,所以沒有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動機薄弱
高職學生的學習本身就具有較高層次的職業(yè)定向性。他們往往在剛進入校門時就基本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擇業(yè)目標,即圍繞自己所學的專業(yè)進行擇業(yè)。因此為了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在校的學習和將來的職業(yè)生涯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是,據(jù)調查有50%的學生只有就業(yè)的愿望而缺乏學習動機。目前整體就業(yè)壓力的增大使得高職學生對自己將來的就業(yè)失去了信心。他們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反正就業(yè)都沒有出路。這是造成高職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自卑感較強
由于絕大部分的高職學生都是因為高考不理想而帶著一種無奈的情緒進入高職院校的,因此對本科院校尤其是重點大學的學生普遍具有一種自嘆不如的自卑感。這造成他們入校之初的心態(tài)不佳,自卑感強。
(四)自我認知能力較低
高職學生對自我認識模糊,不能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自己做出合乎實際的判斷。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本應該是自我認識從發(fā)展到完善的時期。但是,由于他們進入大學之前學業(yè)是他們一切生活的重心,滯緩了他們自我認識的發(fā)展。因此,他們實際的心理年齡還是很不成熟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二、高職教學過程中側重點的探析
(一)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課堂教學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影響,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恰當?shù)慕虒W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先天固有的,對于他們感興趣或具有個人意義的領域會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會投入時間和精力。根據(jù)美國的教育學者對學習動機的研究,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兩種情況下會得到提高:1、他們意識到學習任務直接或間接地與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目標有聯(lián)系;2、學習任務的難度適當,學生能夠成功完成。
因此,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首先必須去了解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心理學家認為,根據(jù)學習任務與需要滿足的關系,提供給學生的學習任務只有具有一定的價值才可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其中的價值之一就是利用性價值,即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可使他們達到其他目標,如謀取職業(yè)等。根據(jù)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有40%的同學認為課程的實用性是影響學習熱情的主要原因,更有60%的學生選擇了提高個人技術水平作為選課的主要動機。由此可見,學生正是立足于就業(yè)這個共同目標,才對專業(yè)性、實用性強的課程會顯示出較強的興趣。
(二)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高職學生的學習是在確定了專業(yè)后,圍繞著該專業(yè)進行的,因此學習的職業(yè)定向性較為顯著。這種專業(yè)的劃分把高職期間的學習和未來的職業(yè)生涯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因此,高職院校更加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在實踐中的學以致用。高職學生在校期間應多練習、多操作、多參加實訓來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使自己在面試、實習以及實際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而且,加強實踐教學不僅是高職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也是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改革教學方法的需要。
1、針對高職學生自卑感較強的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能力高于學歷的道理;2、針對高職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較低的特點,具體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確立一個個學習(工作)目標,讓學生親身領會到什么事是該做的;3、針對高職學習的能動性強的特點,強化知識的應用能力。高職的學習更注重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通過親自動手、實際操作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4、針對高職學習的途徑多樣化的特點,高職學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尤其是實踐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可以發(fā)揮的余地。
(三)注重教學的整個過程
【關鍵詞】心理教學模式;初中政治教學
當前的初中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學習競爭壓力比較激烈,政治教學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是不同的,對知識的理解與消化程度也不同。因此,初中政治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不同學生的心理進行研究,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初中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心理教育模式
心理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教學的活動中,全體學生都能夠在教與學的互動重貨的心理上的體驗、轉換、整合,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在心理教學模式的工作下,需要具有生動風趣的語言表達、細致嚴密的知識整合,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將心理教學模式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學中,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有利于初中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
二、初中政治學科與教學對象的特點
初中的政治教學主要是對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在思想得到、心理學、法律、政治常識上對學生進行教育,發(fā)展學生的德育水平,提升學生的德育能力,政治教學主要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學會科學合理的進行學習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比,政治教學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政治學科屬于人文學科,但是理論知識具有抽象性,政治學科偏重于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注重完善學生的人格,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對當下的時事政治,社會思潮做出科學合理的批評,教學內容上,政治學科涵蓋心理學、政治學等內容,政治學科具有科學性、實踐性。
初中生的教學對象處于成長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其自身的年齡特點與也屬性生理上身體不斷發(fā)生變化,正處于成長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心理發(fā)展逐漸趨于成熟,但是還存在不穩(wěn)定的因素,對自我的定位不夠清晰,心理上處于變動時期,內心上對你知識有好奇心,但是缺少實踐的經(jīng)驗,學習的死后容易受到情緒的支配,在學習的時候渴望得到教師的指導,不喜歡教師枯燥的說教,在學習的時候,希望得到自己發(fā)展學習的空間。
通過學科與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初中政治教學存在著知識理論性與學生直觀性、政治內容的實踐性與學生缺少實踐經(jīng)驗之間的矛盾,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基于這種心理教學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基于心理教學模式的初中政治教學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建立“民主、平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心理教學模式下,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可以建設民主的學習氛圍,可以營造平等交流的環(huán)境,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心靈上的而溝通與交流。初中學生的個體掛念正在增強,內心上希望得到尊重,同時心理上又比較敏感,當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落差感。新型的師生關系鼻祖關注到這一點,以平等的、民主的、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滿足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防止學生在心理上關閉自己。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通過師生關系的構建,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尋找與心理模式的相同,在心理上達到和諧。教師要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嘗試接近學生,消除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然后獲得教師的認可,接下來在新領域情感上達到共鳴與融合,消除學生心理上的不安感,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學體系。在傳統(tǒng)的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學模式以管術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在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深入實施的背景下,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依據(jù)政治學科的特點,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從貝殼的環(huán)節(jié)就要考慮如何消除學生被動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要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發(fā)揮指導與引導作用,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達到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進一步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不僅僅要重視課堂內部的教學活動,還要重視課外的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激發(fā)學生的期盼心理,讓學生參與到到教學中來。
(三)構建校園的文化活動。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進步的精神活動,要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要有效的凈化學生的心靈,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在初中政治教學中,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平臺,滿足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勇于面對條找、挫折,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政治教材中,每一節(jié)課都有活動課,教師可以結合這些內容,采取演講法,讓學生在心理上真正的得到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構建學生自我調整的心理模式。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我認為學校評價恐嚇、壓力和權威來管理學生是一件最壞的事,它破壞了學生真摯的感情和真誠的自信?!痹诔踔姓谓虒W中,不恰當?shù)墓芾矸绞剑瑫至褞熒g的感情,教師要實現(xiàn)人性化的管理,關愛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己進行正確的自我教育。
總而言之,基于學生的心理模式進行政治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朱陸君.試論初中政治的“探究西學習”的教學模式[J].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2.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職學生 心理健康
[作者簡介]張可(1981- ),女,河南平頂山人,鄭州旅游職業(yè)學院基礎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河南 鄭州 450009)
[課題項目]本文系2008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抽樣調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08-JKGHAGH-678)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7-0107-02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里基曼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界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心理學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使得全世界對心理學這門學問給予了更加科學和全面的審視。心理學在最初屬于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分離出哲學以前,人們對心理學的研究和討論主要局限在其本質和一些比較大的問題上。心理學獨立出哲學科目之后,人們關注的范圍更加細致和具體,其研究范圍也開始走出理論,關注人們的實際心理。一些心理現(xiàn)象開始進入人們的研究范圍,如心理障礙、性犯罪、婚姻危機等。隨著人們對不正常心理的過分關注及不正常心理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反而忽略了人類正常心理的研究,使得心理學距離人類正常心理學的距離越來越遠。
一、心理學發(fā)展概述
心理學在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重心的幾次轉移,這是該專業(yè)領域內的正常發(fā)展規(guī)律,無可厚非。但是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始終面臨著三項最基本的任務:一是通過研究那些精神或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治療規(guī)律,為促進人類精神和心理健康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jù);二是完善和提升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類生活質量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三是挖掘心理學方面的人才,使他們能夠成為心理學進一步發(fā)展、進一步造福人類的后備軍。這是心理學存在和發(fā)展道路上必須完成的三大任務,心理學的發(fā)展和壯大首先應建立在為人們精神健康服務的基礎之上。
但是,隨著心理學的逐漸細化和發(fā)展,人們開始過多地關注心理學中的疾病心理或不正常心理,而忽視了人們生活中的正常心理狀態(tài)。這與心理學發(fā)展中伴隨出現(xiàn)的社會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心理學獨立服務于人們的心理健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經(jīng)歷了殘酷的二戰(zhàn),全世界生靈涂炭,戰(zhàn)爭的可怕直接摧毀了人們寧靜的心理家園,迫切需要心理醫(yī)學來醫(yī)治人們的心理創(chuàng)傷。同時,這也對廣大心理醫(yī)學工作者提出了一個重大而嚴峻的任務。他們不得不面對形形的心理疾病和不正常的心理狀況,嘗試用科學的方法消除人們心中的不平和郁積的塊壘。由此可見,心理學重心的變化是有一定社會基礎的。但是這僅僅是心理學研究走向極端、難以擺脫對消極心理研究窠臼的一個外部原因。就內部情況來看,學科發(fā)展中的慣性和早期研究方法的不足也是導致消極心理學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如此,心理學除了消極心理學之外,也必須包括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雖然在某一個歷史時期不是研究主流,但是它依然存在著,并且有大量的工作者從事著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和推廣工作。隨著社會的日益發(fā)展,和平穩(wěn)定成為主流,積極心理學將在提升人類精神和生活質量方面發(fā)揮重大的作用。
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思路和內容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出發(fā)點是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加健康和幸福的心理條件。其主要目的不是專門針對那些心理疾病開展研究,而是開始專注于從巨大創(chuàng)傷中逐漸恢復、好轉的人們的精神世界,使他們變得更加積極健康,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基礎。為此,積極心理學突破了傳統(tǒng)的研究模式,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起點去關注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問題。通過積極心理學的努力,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fā)人自身的積極情感和力量,通過不斷調整人們的身心狀態(tài)去積極爭取和贏得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
積極心理學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大體可分為如下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一是個體的主觀情緒體驗,而且這些情緒體驗又都是積極的體驗。它包括幸福感、快樂、希望等積極向上的心理情緒。二是人們?yōu)楂@取積極的心理體驗而具備的心理能力,如進取心、勇氣、探索精神等。三是個體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這些外部環(huán)境都是為了個體的積極心理而存在的。例如,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區(qū)的心理健康輔導,以及醫(yī)院的心理咨詢等機構。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條件優(yōu)勢是心理學激發(fā)人類進步,幫助其攻堅克難的一條重要途徑,能夠促使人類在對待自身發(fā)展的時候有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人們在積極的環(huán)境中,往往會滿懷自信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開辟自己的道路,從而最終實現(xiàn)個體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圓滿?;谶@種功能,積極心理學在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十分深刻而深遠的意義。
三、高職院校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
高職院校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對高等職業(yè)教育的長期高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心理健康要求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這些變化面前,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現(xiàn)出種種不適應癥狀。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有必要對傳統(tǒng)模式進行積極的反思。
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要始終不渝地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青年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事業(yè)中,無論是理念還是體制機制尚沒有達到完全成熟。高職院校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高級技術人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對于院校和學生本人來說非常重要。這既是學生贏得未來發(fā)展的基礎和實力,又是高職院校積累聲譽、提升辦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和知識的學習給予了過多的重視,拿出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錘煉學生的技能。在這種單一的培養(yǎng)模式下,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暇顧及,對學生的人文關愛長期被忽視。單薄無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長期荒蕪,產(chǎn)生了不少問題,也埋下了很多隱患。
其中,最明顯、最根本的是教育者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理解不準確這一重大問題。不準確的表現(xiàn)有兩個方面:一是沒有認識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將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從概念上去簡單理解;二是實際行動中執(zhí)行的不足和不到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單一,目前現(xiàn)存的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僅僅對學生心理中存在的不正常的、畸形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指導和疏通,而沒有對那些處在問題邊緣或者正常水平線上的學生給予更加積極的情感關懷和潛力的激發(fā)。簡單地說,目前的高職院校心理輔導工作就是僅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設置,而不是針對所有學生開展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而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目標恰好是讓普通學生能夠通過心理學工作者的激發(fā)和疏導,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到更多的幸福感,擁有更大的動力去追求人生中美好的東西,也就是“好上加好”。畢竟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特別是需要心理工作者專門疏導的學生是少數(shù)的,大多數(shù)學生需要的是能夠促進心理能力提高和精神健康發(fā)展的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四、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心理健康教育對于高職學生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和就業(yè)質量,甚至人生道路未來的走向都至關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如何又取決于高職院校和教師對于該科目重要性的認識和機理的理解。當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是基于傳統(tǒng)的心理學背景而建立的,其主要特點就是針對有問題的心理情況開展工作。而目前學生很少會存在重大心理問題,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都是比較健康向上的。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做出調整,擴大服務范圍,將教育和輔導的對象擴展至那些沒有重大心理問題,而又長期無人關注的內心世界。在傳統(tǒng)的主流心理學背景下,無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還是精神分析心理學抑或認知心理學等,都對心理服務的對象定格為“有問題的人”,這種消極的心理研究思維忽略了人性中積極的一面。人人都有積極向上,追求美好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激發(fā)和調整這種積極心理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加強心理教育與其他工作之間的聯(lián)系。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內心都有一種積極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能在社會生活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得到其他人的認可。正是這種潛在的動力,激勵著人們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質。作為教育者,更應當重視和利用好學生內心深處的這種心理需求,引導這種需求為高職學生的學習和實踐鍛煉服務,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服務。為此,高職院校領導首先要樹立積極心理,充分認識到積極心理學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結合院校實際情況,做出積極的調整和合理的安排。其次,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學生工作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性。學生的精神世界是一個綜合體,針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體現(xiàn)這種綜合性。因此,所有能夠激發(fā)學生進取心和健康向上的情感體驗項目和活動,都應當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3.樹立新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生觀。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要求心理健康咨詢教師對待來訪者應摒除“他是問題學生”的心理觀念。這種思維定式的存在,破壞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學生降格成了“病人”。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首先應當將學生定位為“健康的學生”,他們的需求是“更加健康”。只有這樣,在工作中才能更具親和力,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積極心理學認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存在不足,教育者缺乏大量的教育經(jīng)驗,被教育者缺乏大量的知識內容。因此,他們需要共同進步,二者相互依存,誰也離不開誰,并不存在誰高誰低,誰貴誰賤的問題。為此,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建立起平等的、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應組織現(xiàn)有心理健康教師參加專業(yè)的積極心理學培訓。保證教師接受豐富的、高質量的積極心理學知識,使他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其次,通過對教師工作的綜合測評,了解和觀察他們對這一理念的執(zhí)行情況。既保證他們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積極心理學,也保證他們在工作的時候能夠以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和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總而言之,當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jīng)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總要求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更新觀念,順應這種變化,改革傳統(tǒng)的心理學教育思維,引入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董曉倩,朱艷麗,李慶國.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品牌:理論月刊,2011(1).
[2]付葉亮,李化俠.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人力資源管理,2010(11).
[3]王筱鵬.太原市高職學生心理健康與其個性特征的研究[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6(S2).
【關鍵詞】特殊教育;智障學生;心理教育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伴之而產(chǎn)生了許多心理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被提到議事日程,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過去的身體健康,而是身心兩個方面,具體說,“健康不僅是沒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種個體在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tài)?!憋@然,“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tài)”就是指“心理健康”。作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師,我則更加關注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為此,淺談幾點個人的粗淺認識。
一、認識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學校在新形勢下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智力殘疾是智障學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學內涵,他們生來就與“健康”無緣了,他們生理方面的不健康―――智力殘疾,是我們教育者無法改變的,可是從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著眼,我們教育者只能也必須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對智障孩子實施心理疏導,對其行為加以矯正,以減少和避免智障學生從“生理殘疾”走向“心理殘疾”,使他們不斷地趨于“健康”。這是從事培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要把它放在作為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去認識和探索。
二、抓住智障學生的心理特點
智力缺陷導致智障孩子的認知活動一般表現(xiàn)得遲鈍。他們的大腦神經(jīng)通常有一種惰性,心理上缺乏追求和期待,因而知覺的主動選擇功能較差,知覺速度緩慢,知覺范圍小,注意力分散,思維水平低,語言能力發(fā)展緩慢,甚至沒有。能進行溝通的孩子大多發(fā)音不準,發(fā)音困難,口齒不清。他們的個性特征表現(xiàn)為:依賴性強,惰性嚴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在情緒上表現(xiàn)為易變化,多沖動,行為難以控制,遇事敏感多疑,“牛勁到底”。
三、積極探索智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教師引領學生向每一個新的起點邁進的同時,每時每刻都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分析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每個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滲透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做他們的生活、情緒、行為的表率。
1.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智障學生由于普遍存在的生理缺陷,聽覺感知和心理發(fā)展的渠道不暢通,他們往往膽小、害怕、羞于見人。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美、怡人的校園環(huán)境和一個和諧溫馨的班集體,在這里有豐富的活動場所,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廣泛興趣;同學之間友愛相處,教師愛生如子等,這些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健康、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會使孩子們感覺到在學校有如到家的感覺。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上學校,喜歡上班集體,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充滿信心地樂于來到學校,以自己能擁有這樣的學習生活為榮。
2.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目標的完成通過課堂來實施。因此,它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對于這些孩子來說,他們認知、感知能力以及知識經(jīng)驗的積累都是非常有限的。故而,在教育內容上,教師應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和孩子的實際需要,從實際出發(fā)盡量提供簡單易懂的教育訓練內容,接近孩子的生活實際,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顒釉O計應由近到遠、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以具體形象的事物為主。這些孩子的抽象思維極度貧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所設計的內容,要易于被孩子們接受、理解,避免難懂、晦澀。
3.盡力滿足學生表達情感的愿望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人總有表達的欲望,智障學生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wěn)定,容易激動和爆發(fā),遇到高興的事情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他們保持好的心境,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把想要說的和想要做的都表達出來或做出來。比如,有的學生情感表現(xiàn)為:“老師我想你了”,說完就往教師身上一貼,得到心理的滿足;有的學生則表現(xiàn)為走到教師跟前,把臉湊給老師,讓老師掐一掐或者摸一摸,之后就高高興興地跑了;而有的學生則走過來直接抱著老師……學生們的種種表現(xiàn),老師都不能有反感情緒,要笑臉相迎,一一做出回應,別去挫傷學生,讓他們盡情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現(xiàn)親近他人的愿望,始終保持活潑、穩(wěn)定、快樂的心情。
4.引領學生學會心中有愛,心存感激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正所謂“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就是關心、寬容與理解。然而智障孩子成長歷程非常艱辛,父母會因為有了這樣的孩子導致不和,家長往往看到孩子就煩,有的甚至使用暴力。試想,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里,孩子怎么會體驗到愛,怎么能學會去感激呢?其結果只能是致使孩子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無私地愛每一個智障孩子,愛他們的同時,也要引導讓他們學會去愛別人,這樣他們才不會以自我的情感來評判這世間的一切。平時多組織他們參加公益活動,在活動中引導他們去關心他人,學會互相幫助,用自己的真情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5.家長與教師要密切合作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不竭動力,也是現(xiàn)代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當今,我們都在強調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青少年學生的創(chuàng)新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也為成后的創(chuàng)作好準備。在未來的社會里,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是具有生產(chǎn)、分配、使用知識能力的人。而我們面對知識經(jīng)濟時代和未來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方法、觀念、內容都相對落后這將影響著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歷史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恰好是我們貫徹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點。
一、加強引導、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和掌握新知識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歷史學習起作推動、引導、維持、強化的作用。要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就必須要加以創(chuàng)新、加以引進歷史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國歷史課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它的文明僅僅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而我們中國的文明有多少年呢?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回答:五千年。我說:不,那是以前人們的說法,現(xiàn)在,我們中國的文明已經(jīng)推到了七千年。就此一問一答,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注意力一下就培養(yǎng)起來了。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二、摒棄舊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過去的教學模式多是采用填鴨式或滿堂灌,學生往往是被動的接受,根本認識不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這就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的潛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激發(fā)和調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從各個方面,運用各種新方法、新知識讓學生進入一種全新的學習境界,改變過去被動的狀態(tài)。
三、注重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全面考慮教學規(guī)律、教學原則、教學任務、教學方法及其學生基本條件的基礎上,選擇教學的最優(yōu)方案、分類、分層次、因材施教。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的主要培養(yǎng)點應該放在課堂教學上,但影響課堂教學因素是多方面的,從宏觀上講,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師、學生、課堂授課環(huán)境等。一般說來時間較緊、任務較重,因此更要注意抓住關鍵,抓住重點,抓住難點,采取啟發(fā)式等多種方法,開啟學生的智力和獲取新知識的思維過程,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討論研究、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fā)表不同的看法。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歷史素質。
四、加強學習指導
關鍵詞:認知結構;建構觀;教學啟示
一、對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初淺認識
認知心理學理論是基于認知結構的理論。這種理論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學家單獨提出并詳加闡述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散見于許多心理學理論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理論之中。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了獨特的理解和闡述,因此它豐富而不統(tǒng)一。這種理論以認知結構為研究核心,而不是僅僅研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充分體現(xiàn)了對學生主體的重視?;谝陨蟽牲c認識,對其進行歷史的梳理、縱向抽取和綜合概括,挖掘其內在的科學性,將有助于人們對其認知結構有完整而全面的認識,有助于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貫徹科學的方法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1.認知結構具有建構的性質
幾乎所有的認知結構理論都認為學習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新組織的過程,存在于人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始終處于變動與建構之中。其中,環(huán)境和學習者的個體特征是兩個決定性因素。完善的環(huán)境應包括真實的問題情境、先進的物質設備環(huán)境、經(jīng)過精心組織的教材環(huán)境和教師創(chuàng)造的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它們共同為學習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進。
2.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習的核心
認知結構的核心地位來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有關專家和新手的解決問題的比較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專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決問題,就在于專家頭腦中有某類知識的大約5~20萬個知識組塊,這些知識組塊按層次網(wǎng)絡的方式排列,在解決問題時能更注意問題的結構。而新手卻相反,他們有關的知識較少,知識之間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狀態(tài),在解決問題時更多的注意問題的細節(jié)。對學習落后學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識與技能的缺陷是導致學習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梢?,認知結構的確在學習中發(fā)揮著強大的作用,特別是良好建構的認知結構在學習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魯納主張學習應最先建立學科基本結構,即學科的知識體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強有力適應性的、能廣泛遷移的系統(tǒng)構架,奧蘇貝爾把建立概括性強的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認知結構理論突顯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
認知結構理論明顯由對教師教的研究轉向對學生學的研究,把學生作為研究的中心。對認知結構的闡述包含的理論前提是,學生才是決定學習什么的關鍵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環(huán)境等一切外部條件雖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間接的因素。對學生的研究以對學生認知結構的研究為起點,不僅研究學生的認知過程、認知策略、認知條件等,還研究認知活動展開的支持系統(tǒng)如情感、意志等。對認知結構的研究影射到對學生整體的研究。這種研究使得對學生的重視不僅在思想或經(jīng)驗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學行動的階段,它為有效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實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認知結構與學生主體思想相互印證,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它隨著學生主體思想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并不斷深化下去,突出了學生自主建構的必要性和意義。
二、對學科教學的啟示
1.明確角色意識,增強認知的教學觀
教師要明確意識到,學習是學生在頭腦中主動地建構認知結構,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建構知識過程中的好的輔導員,是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輔導學習內容,而且要輔導學習策略,而后者是教師需要熟悉和學習的。盡管教師可以輔導學生,但學生必須主動地學習,必須清楚所學知識的意義。因此,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心向,要選擇有難度的任務,主動探索學科中概括水平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規(guī)則。這就要求學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學習風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識的建構者的心理模式。
2.呈現(xiàn)真實情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一些真實任務和學科領域中的日常實踐,這些接近生活的復雜任務整合了許多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應用所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明確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有意義性。
第一步,提供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中心內容。
第二步,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解決問題。
第三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確定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的清單,找到獲得有關信息和資料的渠道,學會利用與評價有關信息和資料。]
第四步,協(xié)作學習。
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各自將自己的思維流程暴露,使不同觀點得以交鋒,從而補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討論。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和同學的思維過程進行評價并加以比較,分析彼此的長短處,總結該方法與以前所學的有何不同,預測以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還能用到。這種反思有助于使所學知識條件化。而且,通過評價自己和同學的成果,學生還要反思自我引導學習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這有助于發(fā)展元認知技能。
3.設計概念框架,建構認知圖式
學習的結果是學生頭腦中認知圖式的重建,為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概念框架,以創(chuàng)造最鄰近發(fā)展區(qū)。借助于概念框架,學生原有知識和新知識間架起了橋梁,它支撐著學生的學習由一個水平發(fā)展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圍繞學習主題,按“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要求,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設計成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問題所需要的。
第二步,將學生引入框架中的某個節(jié)點。
第三步,讓學生獨立探索。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并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師采用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概念的過程啟發(fā)引導;探索中,教師適當提示,幫助學生沿著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師的幫助逐步減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獨立攀登。
第四步,協(xié)作學習。請同學一起討論,討論的結果可能使原來確定的屬性增加或減少,排列順序也可能有所調整。討論中原來相互矛盾的意見逐漸變得明朗、一致,使學生在分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新概念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第五步,效果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學習的評價。通過概念框架的支撐作用,使學生的學習不停地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水平,真正做到教學促進了認知結構的建構,教學走在了發(fā)展的前面。
4.隨機教學,強化遷移
隨機進入教學就是學習者為了不同目的,從不同途徑、不同側面,采用不同方式對同一內容的學習。這種多次學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各有側重,結果使學習者獲得了對事物復雜全貌的理解,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的全面掌握和認識上的飛躍,克服了遷移中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有能力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環(huán)境。
第一步,向學生呈現(xiàn)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內容相關的情景。
第二步,引導學生隨機進人教學。
第三步,思維訓練。由于所學內容比較復雜,所以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應在“元認知”水平上進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注意發(fā)展發(fā)散思維。
第四步,小組協(xié)作學習,圍繞不同側面的學習所獲得的認知展開小組討論,同學們的思維觀點都在討論的環(huán)境中受到考察、評論,每個同學也對別人的觀點作出反應。
第五步,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5.注重策略訓練,讓學生學會學習
認知心理學強調的共同點是學生作為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在應用知識的情景中,主動參與真實性的活動和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并在與小組其他成員的合作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在元認知水平上監(jiān)視自己對知識的建構。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這種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元認知兩個水平上進行的。所以,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各種認知策略,而且要訓練他們使用元認知策略。策略訓練宜采用的步驟:
第一步,將訓練策略的名稱、含義和操作告訴學生,使學生形成對所學策略的命題表征,并能復述出來,以獲得陳述性知識。
第二步,用范例指導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并仔細講解,引導學生將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使學習策略由命題表征轉化為產(chǎn)生式表征,即由知識轉化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變式練習,讓學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條件,使策略成為條件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把對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權逐步交給學生。
第四步,讓學生在大量練習的過程中,把對自己思維過程的監(jiān)控由有意識向自動化轉化,最終形成穩(wěn)定而有效的元認知技能。
參考文獻:
[1]鄒艷春.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探析[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88-91.
[2]邢強.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關于圖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0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