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實踐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認知―發(fā)現說有意義接受說大學教學實踐
1.問題的提出
目前中國的大學里主要的授課方式是教師傳授式,即教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聽,教師處于課堂教學絕對的中心,學生屬于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不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那么如何解決傳統(tǒng)的傳授式教學帶來的弊端呢?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理論。布魯納提出了“認知―發(fā)現說”,闡明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基本方法是發(fā)現學習法。奧蘇伯爾提出了“有意義接受說”,闡明了接受學習并不等同于機械學習,學生可以進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基于以上的思考,筆者期望從理論的比較中探尋它們給當今中國大學的教學實踐帶來哪些啟示。
2.認知―發(fā)現說
2.1認知學習觀。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起知識體系。那么什么是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認知結構是編碼系統(tǒng),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類目”。學習就是類目及其編碼系統(tǒng)的形成。一切知識都是按編碼系統(tǒng)排列和組織的。而這種各部分存在聯系的知識,使人能夠超越給定的信息,舉一反三。此外,布魯納將學習活動劃分為三個幾乎同時發(fā)生的過程,即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評價。
2.2結構教學觀。
布魯納認為,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當學生掌握和理解一門學科的結構,就會把該學科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就會容易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學生就容易記憶,促進學習遷移,提高學習興趣。因此,布魯納把學科的基本結構放在設計課程和編寫教材的中心地位,成為教學的中心。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布魯納提出了四條基本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所謂動機原則,布魯納認為內部動機是學習的基本動力,具有持久性,內部動機包括好奇內驅力、勝任內驅力、互惠內驅力三種。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動機,使學生持久地保持較高的學習積極性。所謂結構原則,布魯納認為,為了使學習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結構,教師必須采取最佳知識結構進行傳授,并提出了知識結構的三種呈現形式:動作、圖像、符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究竟采取哪種形式好,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所謂程序原則,布魯納認為教學要引導學習者按某種程序陳述一個問題或大量知識的結構,每一學科有不同的程序,針對不同的學習者有不同的程序。所謂強化原則,就是給予學生反饋,至于何時給予反饋,布魯納認為,教師給予學生的反饋應恰好在學生評估自己作業(yè)的那個時刻。
2.3發(fā)現學習法。
布魯納提出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最好方法是發(fā)現法。布魯納對于發(fā)現的界定是不限于探尋未知事物,包括用自己頭腦獲取知識的一切形式。
布魯納指出在教學中運用發(fā)現法的一般步驟:
①提出和明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②使學生對問題體驗到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從而激發(fā)探究的欲望。
③提供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
④協(xié)助學生搜集和組織可用于作結論的資料。
⑤組織學生審查有關資料,得出應有的結論。
⑥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思維去驗證結論。
那么在發(fā)現學習過程中教師起什么樣的作用?布魯納認為因為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積極的探究者,因此,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能獨立探究的情景,從而促進學生自己思考并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
3.有意義接受說
奧蘇伯爾按照學習進行的方式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fā)現學習;根據學習材料和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3.1意義學習。
奧蘇伯爾認為,意義學習的實質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認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所謂實質性的聯系,即非字面的聯系,是指表達的語詞雖然不同,但卻是等值的。所謂非認為的聯系,即內在聯系,是指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的觀念建立在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聯系。
意義學習的條件有三個,一是學習者必須具有將新知識和原有認知結構加以聯系的傾向性;二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知識;三是學習者將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發(fā)生聯系,使原有認知結構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3.2接受學習。
奧蘇伯爾指出,接受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它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同時奧蘇伯爾又給我們呈現了接受學習的過程,即:
①在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識的有關觀念。
②找到新知識與其固著點作用的觀念的相同點。
③找到二者的不同點。
④新知識同化到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經融會貫通,達到知識系統(tǒng)化。
3.3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
先行組織者是指限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從而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
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習者學習新的學習任務前,先讓學習者學習“先行組織者”。
4.二者的理論比較
5.對大學教學實踐的啟示
通過上面的分析和優(yōu)缺點的比較,我們認為,發(fā)現學習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展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費時費力,且不能保證所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嚴謹性。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恰恰相反。那么能否尋找一種能夠包含二者優(yōu)點而避免二者缺點的學習模式或教學模式呢?或者能否在一種課堂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在另外一種課堂進行發(fā)現學習?
5.1在同一節(jié)課中,將兩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發(fā)現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很大不同,但二者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重視認知結構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的作用。在同一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有意義的傳授”,學生可以有意義的學習,從而使學生了解事物之間非人為的實質性的聯系;教師也可以在某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引導學生去發(fā)現一些跡象或規(guī)律,從而自己得出某個結論。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結論給予糾正,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可能性,讓學生在課下查閱相關資料。
5.2大班授課和小班討論相結合。
認知―發(fā)現說認為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而老師在這個過程起到輔助、引導、啟發(fā)的作用。由于我國的教育特點,具有嚴格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教師需在某次課上完成一定量的教學任務。此外,由于大班人數的限制,發(fā)現式學習的課堂運行不好掌控,教師需要在滿足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和保證教學有序進行之間平衡,并且也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因此,采取大班授課和小班討論的相結合的模式是個不錯的選擇。
5.3課上講授與課下做實驗、科學研究、實習、社會實踐相結合。
我們可將教師課上講授和課下指導學生做實驗、科學研究、實習、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扎實的基礎,還鍛煉了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及批判思維。
5.4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師通過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設計、競賽等學習載體,培養(yǎng)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科學研究方法,獲得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科學文化知識,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品質。
參考文獻:
[1]陳華峰.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2).
[2]劉振巖.基于認知發(fā)現學習論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計算機教育,2009,(5).
[3]蘇海健,張曉曉.有意義接受學習論與《外國法制史》教學技巧[J].考試周刊,2008,(7).
關鍵詞:大學數學;分層次教學;教學目標
大學數學是高校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學會數學思維,提高數學素養(yǎng),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對大學生數學素質的要求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趨勢,這也同時對大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近年來連續(xù)的高校擴招,使得許多高等院校面臨著同一個專業(yè),甚至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程度差距較大的局面,而大學數學教學基本要求和教學目標并沒有因為學生現狀而改變,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我們還像以前一樣,統(tǒng)一課程,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進度的進行教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教學質量也就很難提高。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提出了在高等院校數學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分層次教學模式改革的設想,并已付諸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
分層次教學本著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成長的基本理念,采用分層次教學的方法促使每個個體都能按其特有的方式發(fā)展,實現個人的最大價值。其基本的指導思想,就是在承認學生有差異的前提下,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分別制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設計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進度,變換教學方式,創(chuàng)立評估體系,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需要,依據學生的專業(yè)結構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興趣,建立具有不同層次的課程體系。在確保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數學基礎和學習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輔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保證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分層次教學的主要實踐
如何分層,是分層教學的核心問題,為了保證分層教學目標及其效果的實現,我們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層。
(一)按專業(yè)分層次
根據不同專業(yè)對數學課程的要求,我們將《高等數學》分為了A,B,C,D四類,《工程數學》主要分為A,B兩類,對各類分別制訂了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保證同一專業(yè)的教學大綱一致的前提下,對于同一專業(yè)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了不同的教學方案,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措施。這種對專業(yè)的分層次既有利于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又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個體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按學生分層次
根據學生的基礎以及本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把同一專業(yè)的學生分成了兩類,介于兩類之間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對于基礎較好的一類,我們在完成本科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適當的對內容進行拓展和加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深入地掌握一定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在此類教學中多注重啟迪教學,開發(fā)思維;對于基礎較差的一類,我們在教學中尤其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為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由易到難”“精講多練”的方法,保證了所學知識在后續(xù)課程學習中的應用。
(三)按教材分層次
根據各專業(yè)對數學知識要求的不同,對數學要求程度較高的一類(工科),我們分別選用了同濟大學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數學》,浙江大學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概率論與數理統(tǒng)計》及同濟大學主編的《線性代數》,而另一類(經濟、醫(yī)藥等)我們則選用了適合本類學生使用的由我們自己學校教師主編或參編的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套教材,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
(四)考核形式上分層次
根據專業(yè)、教材、學生層次的劃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考核時也要分層次進行考核,以檢驗其是否達到規(guī)定要求,即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試卷進行考核,實行教考分離,實行統(tǒng)一閱卷,客觀公正的評分。
三、分層次教學的意義
正確運用分層次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數學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更明確,更好的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使數學教學更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增強了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必有得,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通過數學教育,不但為本專業(yè)的學習奠定數學基礎,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接受數學思想,學會用數學思維和數學手段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適應了科技進步、社會經濟發(fā)展對人才素質能力的要求。
四、對分層次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在分層次教學中,尤其是在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的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免個別學生出現掉隊的現象。
(二)在優(yōu)化分層次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依據教學大綱,制訂授課方案,改變過去重理論,輕應用的教學方法,注意將實際問題模型化,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教育學 教學問題 建構主義 改進措施
教育學是當前師范類教育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也是師范性質學科的核心課程。對于教育學專業(yè)化發(fā)展來說,以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的教育規(guī)格及質量,更對學生的教育素養(yǎng)提出新的要求。為此,本文將從建構主義理論入手,從教育學的課程教學困境來分析教育學的教學地位,并從教學改革視角來探討如何促進教育學的課堂效率,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如何將學生對教育學知識的獲得作為教育工作的首位。
一、當前教育學在課程實施中面臨的困境及問題
教育學的開設與實施在改善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對于教師專業(yè)化趨勢更加明顯,教育學在教學中的困境及不足也相繼顯現,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學科日趨多樣化的今天,教育學的課時相對受到壓縮。從教育科學的發(fā)展及研究的深入,教育學的成果不斷涌現,一方面豐富了教育學學科教學領域的知識體系,使得教育學更具教育價值。然而在課程規(guī)劃上,隨著大學階段教育類專業(yè)課程的日趨復雜,教育學自身的課時已經受到影響,課時壓縮是當前教育學教學的首要難題。也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教育學應該如何定位?教育學的知識如何表現?什么是最有價值的教育學知識?等等。二是教育學在學科地位的構建上始終處于從屬地位。教師職業(yè)是培養(yǎng)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教育人才,而對于現實教育情境中的管理者、教師及學生來說,如何從專業(yè)學科的地位上來確立教育學的正式性,一直是當前學科發(fā)展面臨的困境。有人認為教師應該具有一專之能,只要擁有某方面的知識就可以了;更有人認為用其他學科知識來取得教育學課程。如上種種都給教育學的學科專業(yè)性帶來沖擊。三是教育學在教學內容上過于脫離教育現實實際。教育學是對當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總結,在教材建設上,主要從學科理論及實踐領域上凸顯教育成果,而在教育現實中,由于不能觸及現實具體的教育問題,往往存在“隔著靴子瘙癢”的脫離感,也給學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四是在教學方法上,重教不重學。教學方法是課程講授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科教學效率的關鍵。在傳統(tǒng)的教育學課程教學中,教學方法顯得單一,即便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只是對粉筆的替換,未能從教育理論的深入淺出中增強學生的好奇心。由此帶來的教學困境,不僅限制了教育學的發(fā)展,也使得教育學陷入更大的教學窠臼。
二、建構主義理論及在課程教學中的典型作用
建構主義是課程構建的重要理論,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革新。在知識的認識上,建構主義更加強調現實假設與解釋,知識并非是現實的客觀反映,更多的是對問題的歸結與整理。在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對于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說,知識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通過對具體的情境來對知識進行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同時,在建構主義學習觀上,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完全傳遞給學生的,而是由學生自己通過對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來形成知識的過程。學習過程更加關注學習者自身的思維和認知結構,并強調學習者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與理解。在知識的接受面前,每個個體都是積極的,每個個體都應該從知識的自身體驗中來養(yǎng)成。另外對于建構主義的學習者來說,學生是課程環(huán)境的必要參與者,學生不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更是對知識的主動建構,需要從學習者自身的經驗積累和對外部信息的理解和加工上,逐步形成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構建其知識的意義。教師只不過是教學過程的呈現者,在引導學生參與學習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掌握。
三、建構主義理論對教育學的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
由建構主義理論來認識教育學教學問題,并從建構主義中來改進課程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深入開展教學評價,以真正發(fā)揮教育學對學生的影響及觸動。
(一)建構主義強調教育學應該教什么
教育學作為對教育理論的總結與應用,多年來在實施中一直難以科學定位。從教學內容上,教育學在教授中應該傳授那些基本理論,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那些教學技能。事實上,對于在較短的課時范圍內,如何平衡好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的關系,筆者認為,教育學應該從學生對相關教育理念及理論知識的掌握上,形成對教育學最起碼的獲得能力。在探討教育工作的職業(yè)素能上,一是需要學科知識,教師所應具備的特定學科的專業(yè)知識;二是條件下知識,對教學中所用的心理學知識;三是實踐性知識,能夠從教學過程中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改進教學成績的相關知識,如教師的外在智慧,學識及能力等。學科知識與條件性知識是顯性的,形式化的,而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則是內隱的,難以從表象來判斷的。對于條件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都是教師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識,也是構建教師職業(yè)的基本素能,這些知識的習得和養(yǎng)成都需要從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中來全面的調控,以便于學生能夠全面掌握。在現實教學中,對于教育學教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常是漸進的,尤其是職前的師范教育,多從教師崗位特征及崗位要求上來鍛煉學生的職業(yè)素能。這就給教育學的教學創(chuàng)新帶來了新的問題,無法從教育學所涵蓋的知識、理論、方法等方面來反映教育活動,也無法揭示教育活動的本質及規(guī)律,缺乏對師范學生的有效教育和理論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從知識的養(yǎng)成上,體現了人類對智慧的追求和培育過程,也從對個體的精神、人格建樹上獲得了新的促進作用。正是基于此,建構主義要求:任何知識都是相對的、不確定的,是時刻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生成中的。因此,從知識的教學與實踐中,應該首先明確知識的內容及解決現實問題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教育學知識的變革與發(fā)展,教育學的教學內容要從研究成果中體現時代特色,并能夠從時代中不斷調整、更新和完善??梢姡瑢τ诮逃龑W課程設置來說,一方面要體現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興趣,還要與時展相適應,能夠從個體對知識的理解上加深對教育情境的認識,使其能夠轉換為實踐性知識。
(二)建構主義強調教學應該如何落實
學習的過程不單是教師對知識的傳遞過程,更多是學生從自身的經驗上來重新認識和編碼知識,以重新構建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是說,對于知識是需要從學習者自身的理解上來形成,離開了學生的自主性,教育活動就失去了其真正意義。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自身經驗,也從對個體的知識建構中來強化經驗在認知中的積極作用。建構主義理論將個體的學習與對知識的理解,與個體的經驗為基礎,并逐步推進學生從知識的記錄中獲得對認知的更新與完善。不同的人因自身經驗的差異性而表現出不同的理解力,這也是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特定情況,尊重學生的經驗差異,能夠實現因材施教。其次,在課堂教學方式的引入上,可以從情境教學中來營造學習氛圍,如案例教學法的引入,可以圍繞特定的事件來展開探討,鼓勵學生從案例教學中尋找問題解決的思路。案例教學法的引入能夠拉近學生對現實的理解,能夠從學生的知識經驗中獲得能力上的訓練,增強學生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具體本領。需要強調的是,在案例教學法中,應該注意:一是對案例的編制上要結合現實,不能憑空杜撰;二是要把握事件的典型性,能夠從事件中引導教師、學生從思想上、知識點的學習上,反映相應的問題,給予積極的啟示;三是體現事件的具體性,能夠從事件的靜態(tài)描述和展示上,既要增強趣味性又要融入事件的發(fā)展規(guī)律;四是表現出時代特征,能夠結合當前教育現狀,從反映現實的場景中來展示教學實踐,增強學生的臨場感,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改進課堂教學操作性。
(三)建構主義強調對學生學習共同體的促進
建構主義在學習中一方面強調學習情境的構建,另一方面從個體與個體的交流中,注重對學習共同體的促進。學習的本質是基于特定的場景來進行知識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具有社會性。個體在對世界的認識上,需要從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中來建構知識體系。課堂教學是學生營造共同體的良好載體,也是幫助學生從交流中增進才干的有效途徑。在教學實施中,將學生進行分組并組建相應的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從中能夠相互學習、相互交往,實現不同個體的學習目標。在相互協(xié)作中切磋與探討,在相互影響中探究與互補,逐步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系統(tǒng)化構建。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學習共同體具有如下特點:藝術各成員都能得到尊重和理解;二是教師并非權威,而是理性的參與者、引導者;三是各成員在思想上、見解上保持開放性與獨立性。
四、結語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認知的科學性,對于教育學在教學實踐及改革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建構主義尊重學習者的主動性,并從教師的自身定位和功能發(fā)揮上,對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中應該主動的學習,能夠結合自身的知識經驗來實現對知識結構的同化、使其賦予特定的意義,并成為教學過程的中心,而教師則是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從知識建構中促進學生能力的養(yǎng)成。
參考文獻:
[1]王沛,康廷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教師教育研究, 2004,(05).
論文摘要:為探討教育學的有效教學,提高師范生的教育理論知識水平和教學技能,主要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出發(fā),提出在教育學實踐教學中運用情境、協(xié)作與會話、意義建構的策略,使學生不僅知道怎么做,更知道為什么做,從而克服在教育學實踐教學中低水平重復的機械訓練的方式,提高學生在教學中有效運用教育理論知識的水平和能力。
論文關鍵詞:教育學;實踐教學策略;建構主義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伴隨著人類的繁衍生息,教育在傳承社會文化、經驗,促進人類的發(fā)展進步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教育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作為以這一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問——教育學,本應在實際場景中發(fā)揮更大的效用,但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教育學作為導引人們教育實踐活動的作用遠未發(fā)揮出來,而作為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素養(yǎng)的專業(yè)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則更是屢受責難和拷問。
正是由于這樣一種現實場景,當下對教育學進行教學改革的探討日益增多。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強調實踐教學。而在實踐教學的實施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策略的問題,也就是怎樣做才是有效的實踐教學,才能真正體現教育學的實踐屬性。目前比較多見的是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進行實踐改革,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單純地強調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手段,所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盡管學生通過訓練后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一些方法的操作要領,但是在實際運用時,我們得到的很多反饋卻是和愿景不一致的,這些方法并沒有得到有效地使用。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方法、手段只是在一個低水平的層面上不斷地進行簡單機械的重復。表里不一,很多學生只知其表,而不知其“理”。這些方法什么時候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需要從道理人手,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把教學策略和教育學的內涵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從而達到在實際教學中,靈活有效地運用教學策略,達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在這方面,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育學的教學進行有效結合,使學生能由表及“理”,提高在實踐中運用教育學知識的能力,應該是一種有效的實踐教學策略。
二、建構主義對學習的認識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生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情境”: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并把情境創(chuàng)設看做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協(xié)作”:協(xié)作發(fā)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xié)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
“會話”:會話是協(xié)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huán)節(jié)。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協(xié)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三、情境、協(xié)作與會話、意義建構在教育學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1.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實施案例教學
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情境是開展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有效避免教育學課堂上抽象的概念、理論充斥的現象發(fā)生,有效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展現教育的鮮活場景,使學生能從感性逐漸地上升到理性,案例教學應該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在教育學的教學中,要有效發(fā)揮案例教學的作用,首先要做好案例的選擇。一般認為,一個好的案例應包括三大要素:(1)案例必須是真實的;(2)案例總是基于仔細而認真的研究;(3)案例應該能夠培養(yǎng)案例使用者形成觀點多元化的能力?;谶@樣的一種認識,作為教育學教學中的案例應該是:教育學案例就是對在真實的、復雜的教育情境中發(fā)生的典型事件的完整敘述。在敘述中闡明了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問題及其解決,并隱含著問題解決的多元化方案。用理查特(Riehen.A.E)的話來說,“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綜上所述,高師教育學的案例教學應該是教師在教育學的教學過程中,擷取典型、真實、兩難、可供爭辯并富有啟發(fā)性的教育案例,指導學生進行透徹的觀察和深入的剖析,以闡釋、驗證和運用教育學的基本概念、規(guī)律、原理、原則和方法,使學生逐步形成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應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分析討論、理論升華、應用評價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提升學生對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協(xié)作與會話,開展合作學習
建構主義強調協(xié)作發(fā)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會話是協(xié)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協(xié)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
在教育學的實踐教學中,幫助學生組建學習共同體,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是進行有效協(xié)作與會話的重要方式。通常一個好的學習共同體應具備如下特點: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真理的標準既非教師,也非權威,而是理性;全體成員應保持思想的開放性,即應提倡不同思想、不同見解的充分交流,樂于進行自我批評,善于接受各種合理的新思想。
學習是一種個體現象,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建構必然發(fā)生在個體的內部并最終由個體來完成。但學習就其本質而言是在一定的社會場景中進行的社會對話過程,因而學習也具有社會性。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和建構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在教育學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組建學習共同體,開展合作學習非常必要。在學習共同體中,不同認知特點、不同個性、不同狀態(tài)的成員可以就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中的典型問題進行研討,成員可以各抒己見,相互啟發(fā),進行思維碰撞,激發(fā)教育熱情,觸動教育靈感,塑造教育教學的正確理念,深刻領悟教育的實質。
3.意義建構,學思踐結合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在教育學的學習過程中,達到對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以及教育與其他事物的內在聯系的正確理解,并能用這種理解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這也正是教育學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實踐證明,在達成教育學“意義建構”的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學思踐相結合,是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學,指學生的學習過程。這里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學習、建構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結合上面的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學生合作學習的開展,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協(xié)作、對話,充分交流思想、觀點,提升對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應注意設計和提出典型、生動、具體的教育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并且要注意對學生的適時的正確引導。
其次是思,指對教學與學習的反思。這里既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反思,也包括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教學反思的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在教育學的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在反省自己知識建構的過程中,能更理性、客觀地理解教育理論知識,并能主動尋找差距和不足,舉一反三,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時調整教學設計。
關鍵詞中職教育 商務英語 翻譯教學
在對外經貿經濟活動中,企事業(yè)單位對于各層次職業(yè)翻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廣泛,為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和增強其英語學習的應用能力,在中等職業(yè)學校商務英語專業(yè)開設各類應用文體的實用翻譯課程已成為必需。為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中職學生構建開放的整體學習環(huán)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和獲得良好的語言翻譯能力。
一、從科目要求出發(fā),淺談中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職學校商務英語專業(yè)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課時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系統(tǒng)性。中職學校商務英語專業(yè)翻譯課程開設較晚,為便于學生參加相關的商務英語等級證書的考試,課程一般設在二年級的下學期,課堂授課課時較少(一般為 60學時或80學時),學生對商務英語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的掌握僅為皮毛;另外,在學習翻譯課之前,盡管中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已經學過商務英語聽說、商務英語閱讀及商務英語寫作等課程,但是因為學生的基礎較差、在校學習的時間較短,再加上學校未曾開設英漢對比、修辭、詞匯學等相關課程,因此,翻譯課教師的授課難度較大。2.教材內容過時、教學模式陳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教材雖然注重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編寫原則,但所選用的實例不夠新穎,內容仍保留一些傳統(tǒng)教學色彩,對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聽說能力的重視也不夠;教材雖然注重實踐與形式多樣化的結合,但教師對現代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不夠,課堂教學依舊以傳統(tǒng)的授課方法為主,容易導致教學和實踐的脫節(jié),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很難滿足行業(yè)的需求。3.以考試為指揮棒,課堂教學與職業(yè)教育相脫節(jié)。目前,各種形式的外語測試直接充當著指揮棒的角色,中職學校的商務英語教學也同樣沿襲著這樣的趨勢:即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測試哪方面的能力,學生就集中學習哪方面的內容。4.中等職業(yè)學校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翻譯課教學的要求高、難度大,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雙語基本功,懂得語言學、教學法、翻譯理論、商務貿易等相關學科的知識,還要有口譯、筆譯的實踐能力;同時,由于翻譯課程的備課量大、作業(yè)批改難度大、教學任務繁重等因素,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根據目前現狀,淺議中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實踐的重點
在中職商務英語翻譯課堂,如何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 確實是翻譯教學改革的重點所在。針對目前翻譯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中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的翻譯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進行教學實踐:1.以理論研究作為教學實踐重點: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探索中職學校翻譯教學的整體語言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翻譯教材和教法。2.以師資培養(yǎng)為重點:建設一支能實施翻譯教學與整體語言教學實踐的師資隊伍。3.以學生培養(yǎng)為重點:實現由傳統(tǒng)單一“知識型”人才培養(yǎng)向“復合型”、“實用型”、“創(chuàng)造型”人才培養(yǎng)的轉變;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課堂上應通過整體語言教學的方式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在幫助中職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應更好地使學生了解語言學習過程,從而使他們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獨立獲取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三、結合專業(yè)性質,試論中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實踐的合理規(guī)劃
針對我國翻譯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中職學校商務英語專業(yè)性質、特點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必須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學科探索與規(guī)劃。
首先,進行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翻譯教學要貫穿于中職教育的全過程,體現其特有的教育思路,課程設置必須注重系統(tǒng)性、科學性、多樣性,即課程如何科學合理的設置,才能使各門相關學科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中進行科學合理的銜接。在低年級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雙語語言基本功、普及人文社科等基本知識,為高年級各種應用文體的翻譯打好扎實的基礎。同時,針對商務、文秘、旅游、國商等不同專業(yè)方向,組織編寫富有時效性和實用性的校本教材,注重翻譯知識與翻譯技巧的專業(yè)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其次,完善新的教學理念。要使翻譯教學從傳統(tǒng)的弊端中走出來,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全新的教學理念應包括:科學的教學方法、新型的師生關系、多樣的教學模式、優(yōu)化的語言輸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綜合的測試手段。翻譯教學要從傳統(tǒng)的“滿堂灌”、“一言堂”改變成為精講多練的師生互動型課堂;在語言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興趣、動機、需求、目的、意志及學習策略等個人因素,從而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方位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強化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課堂教學可以采取模擬現場、演示報告、翻譯評論、項目協(xié)作等多種多樣的任務型活動,例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情景翻譯練習;教師利用教學課件選擇具有實際意義的翻譯項目,指導學生上機練習;或者利用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合作完成一些翻譯項目……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教師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口能力和工作責任心,同時又能使學生在整體語言環(huán)境中獲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給予充分的信任、鼓勵,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yè)情況和考試成績結合起來進行評測。
最后,建立強大的師資陣容。學校必須不斷充實師資隊伍,滿足當前中職學校外語教學實踐發(fā)展和翻譯教學改革的需要。在師資隊伍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現狀,借鑒現代語言學、符號學、傳播學等各個學科的發(fā)展,在教師翻譯教學實踐的基 礎上加強翻譯理論研究;注重師資的培訓與交流,學??赏ㄟ^加強校內外翻譯教學經驗的交流與合作,邀請翻譯人員來校授課,派教師到校外、國外學習進修等方式拓寬教師的知識面;作為教師本人還要自覺加強自身業(yè)務修養(yǎng)與理論學習,認真總結教學經驗,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為使自己具備“雙師型”教師的素質,取得相關證書和相關行業(yè)的從業(yè)經驗也理應成為教師自我提升的必需。
總之,隨著社會對高技能復合型、實用型、創(chuàng)造型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中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在中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向,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時效性,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為培養(yǎng)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人才,不斷開拓出符合中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
參考文獻: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高一學生學情分析
教學現象一:課堂上問題討論的情況
課堂上,教師在高一歷史第6課《雅典的民主政治》講完后,拋出問題:“通過這兩個單元的學習,你認為古代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哪個更好,理由是什么?”以下是四個班級的反應:
11班:一個同學站起來認為雅典的民主制更好,然后闡述了雅典民主制的意義;馬上有同學站起來反駁,接下來形成兩個各執(zhí)己見的陣營互相辯駁,且都理由充分。教師在學生充分討論后引導學生理解并得出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即兩種制度都是符合當時兩個國家的國情的,既有積極的作用,也存在弊端。
12班:沉默很久,老師點名提問后有人回答,但只能答出哪個制度更好,說不出理由。由于時間關系,教師無法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xù)討論,只能匆匆給出答案。
13班:各執(zhí)己見,但沒有人主動站起來回答,只是在下面大聲嚷嚷,甚至個別同學開始偏離主題互相攻擊。老師立即喊停,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14班:沉默,但點名個別回答時能夠很好地答出觀點并闡述理由。
教學現象二:學生主動提問的情況
11班:平時有較多同學會主動問問題,但多數提問歷史知識性問題,如“這到題目為什么錯了”。在兩次階段考后,都有學生主動拿考卷上來與老師分析自己的失誤,探討如何學習歷史的方法問題。
12班:無人提問。
13班:提問較多的集中在幾個同學身上,與11班相似,也是一些知識性問題。在兩次階段考后,只有一個同學上來就試卷上的問題提問。
14班:個別人提問,主要涉及學科學法、解題方法等問題,如主觀題怎么做才能少失分等。
班級情況分析:
以上為筆者今年所教高一年四個班級在課堂內外對問題的反應及提問情況。筆者發(fā)現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點:
11班:班風嚴謹,學習氛圍濃厚,有幾個學生較活躍,每堂課師生互動、配合得很好。
12班:比較沉悶,學習好的同學比較內向,課堂反應較慢。
13班:班級活躍,有的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很快,但也有同學反映說這些同學回答太快,其他同學沒有思考的空間,還有個別學生會起哄。
14班:實驗班,大部分學生對文科不感興趣,但綜合素質較高。
面對不同班級、性格各異的學生,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歷史課堂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更好地提高課堂有效性,筆者嘗試用問題教學法。
三、探索與實踐
關于教師課堂提問學生的反映,以前有個很形象的說法:小學生搶著答、中學生沒人答。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以便于教學實踐的開展,筆者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題見表一)。該問卷的設計意圖是:第1~3題是調查學生的問題意識,第4、5題是考查學生方法的掌握情況,第6題是希望由此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通過調查,筆者欣喜地發(fā)現學生整體上回答問題的意愿較高,也就是說采用問題教學法的基礎是好的。但是存在的問題是學生不懂得提問和討論問題。
針對教學中和調查中發(fā)現的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一些調整:
11班:繼續(xù)之前的教學和提問方式,同時課堂上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不同提問的關鍵詞應該如何回答、答題規(guī)范等,目前此班班風學風很好,三次階段考均居年段同類班級第一。
12班:調整提問方式,更多采用群答的方式,使學生慢慢適應這種教學模式。
13班:在原來基礎上對課堂進行微調,如學生反映的有同學回答過快的個別學生在私底下告訴他們先思考再回答,對課堂上起哄的個別同學教師嚴肅地指出:回答問題,老師很歡迎,但是搗亂堅決制止。
14班:首先找準位置,其次明確目標,最后激發(fā)興趣。通過多提問一些趣味性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多聯系現實和身邊的社會現象等方法,讓學生愿意參與到課堂中。
通過一個學期的探索、實踐和反思,筆者認為高一歷史實施問題教學是很有優(yōu)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部分學生愿意配合。但是實施過程中應當注意幾個問題:
1.注意學情分析,針對不同的班級、不同個性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即孔子所謂“有教無類”。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的班級和同學多一些個別提問,但是也要給那些相對較被動的同學機會,讓他們感受到討論的樂趣。
2.設問的層次性: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應當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不能一下子就提出很艱深的問題,容易嚇到學生;同時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同學也要注意問題的深淺,讓他們感受到思辨的樂趣。
3.提問方式的多樣化:單一的群問或個別提問都會讓課堂乏味,因此教師應當將兩者結合,既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又讓個別同學得到鍛煉的機會,同時個別回答還可以結合及時點評使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和技巧。
4.與學生多溝通,調查顯示有部分學生認為,老師提問有很大的主觀性,甚至有學生認為老師是為了懲罰自己才提問。因此需要向學生明確提問的目的:有的是為了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些是帶有提醒警示意義的,但絕對不會是為了讓你出丑,這樣的溝通有利于消除部分同學的抵觸情緒。
[關鍵詞] 商務禮儀 實踐 教學
一、商務禮儀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商務禮儀是多數高校的一門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它主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禮儀道德修養(yǎng)、得體的言談舉止、良好的待人接物行為等,對于學生就業(yè)后以良好的個人形象迅速立足于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商務禮儀的運用不但體現了個人的自身素質,也折射出所在企業(yè)的企業(yè)文化水平和企業(yè)的管理境界。因此,商務禮儀的學習在現代社會已顯得尤為重要。
商務禮儀是一門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它學習的落腳點在于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能夠熟練的運用,而不僅僅是知道商務禮儀的理論知識。因此對商務禮儀的實踐教學非常重要。
二、目前商務禮儀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陳舊。雖然我們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總體而言,培養(yǎng)模式仍然較單一,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的發(fā)揮。另外,單一化、灌輸性教學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師生之間較少交流,在課堂上的禮儀知識的實戰(zhàn)性演練不夠。
2.對實踐教學的困難性理解和重視不夠。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實踐教學較理論教學難度大而減少了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不但需要教材,而且需要實物;不但需要與校內各部門打交道,而且還要協(xié)調校外有關單位。實踐教學的組織工作較復雜,特別是在校外的實踐教學,除去實習項目的選擇、學生方面難于管理的因素外,其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及實綱的檢查指導都要詳細安排,同時還要協(xié)調好與實習單位的關系。所以在實施實踐教學時困難重重,教師實習指導時要承擔著比理論教學更多的心理壓力和責任。
3.教師資源緊張。近年來由于擴大招生,教師教學工作量增加,以致許多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完成學校交給的教學任務,沒有用大量精力去探索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和方法。
三、加強商務禮儀實踐教學的對策與建議
1.結合商務禮儀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校企合作,讓學生融入社會,在實踐中掌握禮儀理論知識。
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利用一切機會協(xié)調好各方關系,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比如在講授一段時間的禮儀理論知識以后,讓學生參加社會上的比如展覽展銷活動、慶典活動、新聞會等企業(yè)或者當地政府的大型活動的實踐,讓學生頂崗實習,參與這些活動的對領導、嘉賓、媒體、參展商等人員的接待工作,如從車站、機場、碼頭的接待到宴會、會議等等接待工作,讓學會通過親身參與一次次大型活動,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禮儀綜合素質,在實踐中提高了待人接物的禮儀技巧。
2.培養(yǎng)、引進、提高相結合,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一方面,在現有師資力量的基礎上引進幾個具有豐富的禮儀實踐經驗的人才充實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通過有計劃地安排中青年教師到企業(yè)掛職鍛煉、參與大型禮儀接待任務或者大型活動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中青年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同時,聘請富有豐富禮儀實踐經驗的校外有關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還可聘請有多年實踐經驗的企業(yè)有關人員比如公關公司總經理、星級酒店接待人員、辦公室主任等到學校來做報告和講座,把企業(yè)實際遇到商務禮儀問題及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和教師。
3.課內、課外培養(yǎng)相結合。除了課內時間以外,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如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的禮儀知識大賽、大學生形象設計大賽等與禮儀有關的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禮儀素質。此外在平時的校園宣傳欄中,開設禮儀形象正反教育欄,將在校園中不符合禮儀規(guī)范的行為進行暴光。將在校園中符合禮儀規(guī)范的行為予以表揚,讓學生得到鞭笞和激勵,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4.模擬禮儀活動――強化與檢測學生禮儀實踐能力的一條捷徑。參與社會實踐是提高商務禮儀課堂教學效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有種種困難。因此我們可以選擇模擬禮儀活動的操作來強化學生禮儀實踐能力。模擬活動在操作中可以將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模擬操作,有時可安排小組間的比賽。我們在進行模擬活動時應把握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沒有機會參與實踐的專題進行模擬操作,如新聞會、簽字儀式等的接待工作。可以將學生分配成不同的角色進行演練。第二,模擬操作課堂組織教學方面,注意學生的廣泛參與性。在商務禮儀模擬訓練中,課堂情景訓練是一種常用的教學形式,學生是其主角,教師在旁邊予以觀察和指導,讓學生大膽進入角色進行情景演練,如交接名片、引路、握手、介紹、根據不同的交際對象和場合選擇服飾等等。在模擬訓練中讓學生按學號,逐個演練。
5.全面規(guī)劃,分步實施,努力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擴大校內禮儀實訓室,購買相關禮儀用具和設備。同時將社會作為我們教學實踐的大舞臺,以校外如公關公司、酒店、旅行社等企業(yè)作為我們實習的固定場所,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通過為校外實習單位主動輸送優(yōu)秀畢業(yè)生,或免費利用學校的師資為其進行相關專業(yè)培訓和其他技術咨詢服務等工作,增進學校與校外實習基地的聯系,保證學生能夠在實習時得到有關指導,提高實習質量。
四、結束語
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商務禮儀實踐教學環(huán)境必將得到有效改善,形成良好的禮儀實踐氛圍,提高商務禮儀教學質量,為培養(yǎng)適宜社會的高素質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耿國華,工學博士,1978年西北大學計算機專業(yè)學習、任教,1989年~1994年任西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主任,現任西北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計算機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陜西省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1989年、2007年獲陜西省優(yōu)秀教師,2006年獲陜西省教學名師,帶領的計算機核心課程教學團隊榮獲2007年陜西省教學團隊。
多年來從事智能信息處理、數據庫與知識庫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承擔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多項省自然科學基金、橫向項目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專著2部,9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信息處理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已形成智能檢索處理的研究特色。
耿國華教授教書育人,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主講8門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主持2門國家精品課程;主持獲得國家級教學獎1項和省級教學獎3項;主編出版教材13部,列入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4部;共指導博士生15名,碩士研究生76名,指導本科畢業(yè)論文百余篇。教學效果得到學生的好評。
一、 “本土化”教學實踐的方式
在近年來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結合教學實踐傳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舉措來進行,立足當地的文化特色,重點突出“本土化”的特色。所以,本文提出了高等音樂藝術教學的“本土化”教學實踐方式,也就是立足于非物質文化發(fā)源地的豐富人文資源,在此基礎上,選擇非物質文化所在地民族藝術特色最突出音樂藝術價值比較高卻瀕臨傳承危機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品種,通過將其熟練掌握的傳承人請入課堂實施教學的方式,使學生近距離觀察到少數民族“本土化”的音樂形態(tài)與表演技能,并建立良好的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學習機制。通過藝術教育與傳統(tǒng)音樂保護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習慣,促進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 “本土化”教學實踐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意義
(一)保護精神家園的現實意義
一直以來,我國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多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口傳心授,大多沒有相應的文字記錄等傳承方式,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流失消失,沒有真正起到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作用,而通過“本土化”教學實踐,讓學生近距離觀察以及學習的前提下,通過文字記錄等方式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地實現保護和傳承,有著保護精神家園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于保護優(yōu)秀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
通過“本土化”教學實踐的運用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有利于讓長期忽視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進入主流教育的范圍,進而使優(yōu)秀古老的民族藝術文化得到延續(xù)與傳承,在保護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維護。
(三)有利于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兒女的辛勤勞動和創(chuàng)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可以增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息,而就當前來說,“本土化”教育傳承是最佳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形式,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受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切身感受非物質文化的魅力,從而加深對祖國以及非物質文化所在地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使非物質文化所傳達的民族精神世代相傳。
(四)繼承的前提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
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的繼承不應在繼承后就草草了事,而是應該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傳承機制,通過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編制代表作、授予稱號以及資助扶持等等方式,進行相關的繼承人傳習活動,在尊重民間文化藝術本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開放性與共融性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完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三、 “本土化”教學實踐的具體實施辦法
(一)在高等藝術院校創(chuàng)建民族音樂傳承的“文化空間”
所謂的“文化空間”就是具有文化意義或性質的物理空間、場所等,以云南少數民族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為例,云南的民間音樂與其定期開展的文化、宗教以及民俗活動等息息相關,在“本土化”的教學實施中,就要進行相應的背景性教學,比如講述演奏的音樂在形成過程中的運用場所、形式、如何表演學習以及音樂樣式的存在狀態(tài)、是否有資料記錄、樂譜記錄、特定限制等等,讓學生在了解上述信息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藝術高校課堂的“文化空間”,豐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在未來的教育發(fā)展中,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讓學生親臨少數民族的音樂藝術式樣的生存環(huán)境,讓學生親身以“局內人”的身份去體驗和認知這種音樂形式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在了解學習中更好地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在創(chuàng)建“文化空間”的基礎上促進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對一個群體或文化的身份認同,在藝術高校“本土化”教學實踐的實施過程中,基于高校封閉環(huán)境的現狀,學生更容易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表現手法上,可以進行音樂樣式以及藝術思維的滲透,通過和音樂藝術傳承人接觸,構成一種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流的“文化空間”,促進學生對所學音樂文化的文化認同感,進而較為全面地進行對非物質文化的了解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