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科知識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大分時代”;語文學科知識;重構設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4) 22-0015-05
2008年,江蘇作文由60分升到70分,高考語文總分變?yōu)?60分(理科) /200分(文科);2013年,北京高考新方案出臺,語文總分由150分增至180分。 2014年,隨著各地高考、各高校自主招生新方案的推出,2017年高考“大分語文”宏圖出現(xiàn)在了我們視野。
從百年語文教育史看,語文學科知識主要有兩個經典建構取向:一是語文學科的“語言形式”類知識取向,二是語文學科的“文化內容”類知識取向。從母語教育的角度看,這兩類知識屬于語言運用的“形式工具”。語文“大分時代”,我們應該本著“精要、好懂、有用”的理念重構語文學科知識,做到語言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做到教學內容與考試方向的完美統(tǒng)一。
一、“大分時代”要重構“語言形式”類知識
近年高考語文命題過多依賴命題人的經驗,試卷的設計水平不一,難易程度相差較大,因而距離命題科學性比較遠?!按蠓謺r代”,語文命題要實現(xiàn)科學測量,將更多地運用先進的測量理論和科學的命題技術,而最容易被科學測量的應該是“語言形式”類知識。
“語言形式”類知識從理解與運用的層級上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小類:第一是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文字學、標點符號等語言基礎知識;第二是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口語交際學等語言運用類知識;第三是表現(xiàn)手法、篇章結構等單項或者綜合閱讀鑒賞類知識;第四是寫作手法、文學評論等文章學方面的知識。
1. “語言基礎”類知識?!罢Z言基礎”類知識是最基礎的,如考查現(xiàn)代漢語語音、現(xiàn)代漢語字形與字義、標點符號使用、基于具體語境的詞語或者成語運用、基于相關語境的語病辨析等。這是每個中國學生應該熟練掌握的知識。相應的,高考也應將其列為必考的內容。比如“詞匯學”,顧黃初先生當年曾強調:“有目的地講解有關漢語詞匯的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能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薄按蠓謺r代”,這類知識考查的面相應的將會擴大,考試的實景將是“面大量廣”。以標點符號使用來說,高考多年不考,標點符號在中學也不教學。其實,用好標點符號也是一門學問。2014年相當多的省市考查了這方面知識。比如2013年浙江卷中,李清明的散文《牛鈴叮當》中標點符號運用就非?;顫姩D―
【高考材料】
待你坐好,水牛還不忘擺動頭角,“嗯呀――嗯呀”撒嬌般地叫喚幾聲,牛鈴也會“叮當――叮當”地響個不停。
這句中使用的十處標點非常規(guī)范。同時,也因為使用了標點符號,使得行文語言簡潔明快,清新亮麗。而中學生標點符號使用如何呢?答案是――相當混亂,缺少規(guī)范。而如果語文學科建構了這一類“學科基礎知識”,不僅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掌握知識,辨別使用;語文學科教學更能接地氣、看到希望。試想,連最基礎的語文知識都不熟練掌握的人,怎能幸福地生活在漢語語言的世界中?因此,重構這類知識的益處在于,一則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可以豐富相應的語文學科知識,二則課堂學習與語文考查實現(xiàn)了協(xié)調一致,可以大大促進語文學習的深入開展與學科教學效率的提升。
2. 語言運用類知識。第二類中,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口語交際學等是語言運用類知識,是最能體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塊。這一塊是閱讀與寫作等項目開展的最重要基礎,也是評價學生語文生活質量與水平的關鍵要素。從2000~2014年高考看,許多省市將考試的內容指向了這個領域。如2013年浙江高考的第5題――
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處,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畫上者妙在( ),夢中者妙在( ),胸中者妙在( )。
①位置自如 ②筆墨淋漓 ③景象變幻 ④丘壑深邃
“景象變幻”為什么要與“夢中之山水”搭配?“丘壑深邃”為什么要與“地上之山水”搭配?而“位置自如”為什么不能與“地上之山水”搭配?“筆墨淋漓” 為什么不能與“夢中之山水”搭配?要解答這一問題,就涉及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綜合運用的知識與經驗。
而在教材中,我們在什么地方專門訓練了學生運用這種知識解決問題的呢?在語文教材中,除了課文中天然存在的使用范例,還有沒有具體的章節(jié)對這塊知識進行專門的推介?教材中還有沒有相應配套的運用類設計來訓練學生?――沒有知識系統(tǒng)性可說,沒有訓練針對性可言,也缺少與文本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效銜接,導致語文學科至今“教學效果很差”“收效不大”,學生“語文水平低”。廣大一線教師的應對策略主要依靠參差不齊的民間或者各省出版社出版的高三或者初三“一輪語文復習用書”,或者依靠歷年積累的高考語文試卷和高考模擬試卷。事實上,無論是“復習用書”還是高考命題,在知識考查的布局上,都沒有連續(xù)性可言。
“大分時代”,這一類知識的考查,將會是“試卷創(chuàng)新”的重點。從2000~2014年的高考命題來看,這一塊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考查經驗,再加上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口語交際學等語言運用類知識的專門學習后,這方面的考題將會以更新的面目出現(xiàn)。而考題的解答,一定是建立在語言運用類知識相當扎實的學習經驗上的。
3. 閱讀鑒賞類單項知識。第三類閱讀鑒賞類知識,是當前中學語文學科知識體系中最應該確定的知識,也是“大分時代”教學與考試的“重頭戲”。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文章學、文藝學方面的閱讀鑒賞類知識在語文學科課堂上從來就沒有解決好。表現(xiàn)手法、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文章學、文藝學方面的閱讀鑒賞類知識,在當下教材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也沒有具體訓練系列。這一塊知識,對師生來說就是一團“糊涂漿”。
而文章學、文藝學方面的閱讀鑒賞類知識,在當下考試格局中一旦試題涉及,常常被定為“D”“E”“F”類能力層級。就高考來說,高考語文試卷一旦出現(xiàn)這類題目,考生得分率非常低。以江蘇省2007年高考現(xiàn)代文命題為例,當年考查的是張笑天的哲理兼抒情散文《上善若水 》,其中第13題是這樣的――
【高考命題】
⒔ 本文寫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寫見長,請具體說明它在藝術表現(xiàn)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參考答案】
⒔ (6分)采用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達對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追懷;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達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問題的憂思;虛實結合:借都江堰表達對人生的思考。
2007年江蘇考生共54萬人。此題6分,全省考生平均得0.27分,得分率僅為4.50%。而針對《上善若水 》設計的閱讀題目共有23分,此年全省均分僅8.5分,得分率僅為36.96%。如果以此評價江蘇省中學語文學科閱讀教學水平,可以說是“全省不及格”。當年命題者以為出了個好題目,但考試結果一公布,命題者卻又責怪高考考生沒有扎實的知識儲備,一線教師沒有有效地、針對性的訓練云云。其實,這就是語文學科知識“缺席”帶來的“大悲劇”。從語文學科知識看,這個題本身就存在語文知識問題。按語文知識體系來說,散文“不以描寫見長”,根據(jù)文章看,在“表達方式”上其“見長”的就只指向“議論和抒情相結合”這“一種”。而“議論和抒情相結合”這“一種”特征又怎能說是“哪些特色”呢。其二,“議論和抒情相結合”是有許多結合“方式”的。但“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方式”知識,“命題者”認為有“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虛實結合”等??山虒W的現(xiàn)實是,中學語文教材沒有在這方面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也不能依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與經驗來創(chuàng)新與豐富。而且“虛實結合”什么時候成為“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方式”的,中學教材里“教學要求”中什么地方有交待的呢?――只有命題者知道。
所以,當一線教師都從沒建立這種“方式” 知識時,學生又能從什么地方學來呢?學生在考場上只能憑借可憐的“答題經驗”來應對試題,只能憑借柔弱的“大膽假設”來推測答案。語文學科知識“缺席”,使得學生在考場上只能任由命題人“戲弄”,任由閱卷人在閱卷時“宰割”。
4. 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當語文學科知識大量進入中高考試卷,用學科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考查增多,有關語文學科知識的考查必將成為“一個時代”的新領域。
當下,我們的高中學生缺乏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高考閱讀鑒賞上命題題型單一,綜合考查的力度不夠,只是局限于瑣碎的手法與情感分析;其次,高考命題依賴的材料太過“文學化”,視野不夠寬(受制于整個語文教科書的文學偏重傾向)。有的省語文卷,六七道大題全是文學類,很少涉及其他鑒賞領域。這不利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復合性、綜合性人才。
其實,就語文學科來說,除了文學涵養(yǎng),還應該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隨著“大分時代”到來,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一定是高考命題的重大領域,也是高考分數(shù)大量增加的部分。
“大分時代”, 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的考查不僅僅是考查單項鑒賞知識,還將會有意識地考查高中學生讀書的廣度與深度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當下,有些省在這方面已經有“大膽”的嘗試。如2013年四川卷第20題的考查就有“風向標”的示范作用。
20. 請從曹雪芹、貝多芬以及文學形象大衛(wèi)?波菲爾中任選一人,續(xù)寫下面的話。(6分)要求:①緊扣首句觀點,符合所選人物境遇;②運用排比和反問修辭手法;③語意連貫,內容充實;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苦難帶給人生的意義。
這道題可以說是考查綜合運用閱讀鑒賞類知識的新題。從所給出的曹雪芹、貝多芬及大衛(wèi)?科波菲爾這些作家及音樂家的范疇來看,這種考查首先符合考試大綱對文學類知識的強化;其次符合新課標對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考察,是對中學生普遍以電子媒介為閱讀基礎方式的適時糾偏和強調;第三從考察的范圍來看,中外作家都有,還涉及音樂領域,并且是將“排比和反問”等表達能力和文學修養(yǎng)、閱讀面一同考查?!按蠓謺r代”,類似的考察讀書情況的命題,肯定會增多。
5. 文章學類知識。當下中學作文教學,就系統(tǒng)知識傳授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全線崩潰,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幾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參與。我想,未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不會對這種“殘酷的現(xiàn)實”充耳不聞。高考作文一定會回歸理性:講究知識經驗,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
作文分值如果增加很多,比如考生面對的是分值為100的作文題,教師作文教學怎能在“知識領域”里“小放羊”“望天收”呢?對于大分值作文來說,圍繞寫作知識、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開展扎扎實實的學習與訓練,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對于“大分作文”,如果作文總分是100分,最有可能是一道70分的大作文,加一道3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寫作”。這樣,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綜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則指向應用或某一方面寫作能力,一二百字,很靈活。這就更需要豐富的寫作知識與作文設計技巧的強化了。
面對“大分時代”的挑戰(zhàn),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圍繞以下幾項展開思考或者重構:語音知識與語音練習;文字知識與字形訓練;詞語知識與詞語運用訓練;語法知識與語病辨析、句式變換;修辭知識與修辭鑒賞、運用;邏輯知識與邏輯訓練;標點符號知識與相關訓練;文章知識與篇章結構訓練;作文設計知識與寫作運用訓練……
二、“大分時代”要重構“文化內容”類知識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熬V要”明確指出:“高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币虼?,讀書不僅僅是增加知識,還表現(xiàn)為接受文化熏陶,開闊閱讀視野。
事實上,讀書狀況最能體現(xiàn)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文化內涵。而當前高考格局下,語文課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擴展性讀書很少,導致學生學語文卻不怎么喜歡讀文化類書。這樣,語文素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從何談起?雖然高中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可是受制于高考內容卻很難實施。“大分時代”是通過讀書獲得的豐富文化素養(yǎng),理所當然要在高考中考查。因此,“大分時代”通過多渠道重構“文化內容”類知識迫在眉睫。
所謂“文化內容”類知識,是指語言運用中,涉及語言內容方面比較多的“形式工具”知識。這一類知識揚州大學王乃森教授認為可分為四個小類:文體常識、文學常識、文化常識、古今優(yōu)秀名句等。
1.“文化常識”。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系統(tǒng)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并“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這就是說,“文化常識”的考查,已經成為國家意志。
從內容上看,“文化常識”涉及天文歷法,年齡稱謂,古代辭格等。僅“人物”稱謂類知識,就是干擾文言閱讀的棘手問題。比如“太監(jiān)”,有的書上稱“公公” 、“仁獺保 有的書上稱“ 裙佟薄“ 中人”、“ 中官”,有的書上稱“寺人”、“宦寺”、“ 閹宦”、“ 閹人”、“閹狗”等,這些稱呼涉及較多的特定文化內容的理解。傳統(tǒng)文化中的這方面知識,臺灣當作國學上重要的一級進行教學。
2014年北京、江蘇、廣東等省高考放棄考查語音、語病,轉而考查傳統(tǒng)的詩句對仗、稱謂文化等久未謀面的“稀客”。其實,這便是“文化常識”涉及的范疇??疾榉较蜣D變,依據(jù)的就是《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2.“文體常識”。 “文體常識”當下又稱為“文章體式”,王榮生教授主張“按照文體樣式”開展閱讀教學。其目的就在于強化語文教學的文體意識,讓學生習得文體方面的知識經驗?!锻晟浦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閱讀篇幅較長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tǒng)藝術鑒賞能力”,“了解傳統(tǒng)藝術的豐富表現(xiàn)形式和特點”。從這方面看,“文體常識”就是非常好的考查載體與方向。
“文體常識”,按照時代可分為古代“文體常識”和現(xiàn)代“文體常識”。以《師說》為例,這是古代“序跋類”文體中的“贈序”。那么,“贈序”的起源、性質、內容、名篇便構成了“文體常識”。而“書信”等現(xiàn)代應用文也有著“文體常識”,比如書信的類型、標題、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標準信封填寫等。
2014年高考考查中,“文體知識”或者“文章的段落結構常識”已經進入重點考查的視野。我們看2014年的全國大綱卷中對葉紫的《古渡頭》的閱讀考查――
(1)內容的分析與概括。(選擇題,略)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點?
(3)作品是怎樣敘述人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4)作品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為結尾?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在三個表述類題目中,有兩個考查了“文體常識”。也就是說,學習與鑒賞作品中有關篇知識,將成為“大分語文”考查的新重點。因為這方面的“文體常識”恰恰可以考查考生“了解傳統(tǒng)藝術的豐富表現(xiàn)形式和特點”。因此,“大分時代”語文學科應該引導學生學習“文體常識”,增強學生“文體常識”的意識。
3.“文學常識”?!按蠓謺r代”, “文學常識”將作為重要的語文學科知識出現(xiàn)在教學與考試的視野。因此,重構“文學常識”的格局,非常必要。
“文學常識”在2000年以前有所考查,但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蘇自2008年以來,已經在文科加試中有所考查?!拔膶W常識”可以分為國內和國外,或者可分為古代與現(xiàn)當代。新課程改革以來,“文學常識”基本被公開的課堂教學忽略。其實,“文學常識”不僅僅是記住作者的朝代、國籍、代表作等“作者簡介”,如“梅村體的代表詩作是《圓圓曲》,作者是清代詩人吳偉業(yè)”。文學常識更多的是指文學分類,各種歷史典故,作品特征,作者人格與創(chuàng)作風格,甚至作者的文學習慣。以韓愈來說,諸如他的“古文運動”、“古文風格” 、“詩歌成就”等內容,“推敲”、“懼高”、“諫迎佛骨”的掌故,“文道合一,以道為主”、“學習先秦兩漢古文”、“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的寫作主張等。
“大分語文”時代,“文學常識”可以怎么考查?最能說明這方面綜合考查的,當數(shù)2014年的北京試卷的第7題――
7.“月”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本題與“月”的意象相關,完成①―③題。
①有些詩句無“明月”二字,卻寫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這一特點的一項是(3分)
A.一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B.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C.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D.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②“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下列與這一表現(xiàn)手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 煙籠寒水月籠沙
B. 明月樓高休獨倚
C. 一夜飛度鏡湖月
D. 夜吟應覺月光寒
③《紅樓夢》中,兩位才女中秋月下聯(lián)詩,其中一位被稱作“多情西施”。她所寫的“冷月葬花魂”詩句,正是其詩意而悲劇的人生的寫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寶釵 D.妙玉
這道題目,可以說是考查“文學常識”的典范。沒有一定的詩歌鑒賞文化知識,考生完成不了第一小題的詩句選擇;沒有一定的古代互文等修辭文化常識,考生不能確定第二小題的答案為“A”;沒有古典小說《紅樓夢》的閱讀感受,考生是確定不了“多情西施”所寫的“冷月葬花魂”。因此,“文化常識”與“文學常識”的綜合考查,是“大分語文”的新方向、新題型。而要做好這方向的應對,就要在“大分時代”重構語文知識體系。
關于 “文化常識”。 在2000年以前也有所考查,受到相當?shù)闹匾?。而?000~2014年高考來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蘇的文科加試偶有考查。而這一塊在臺灣的高中課堂上非常重視,幾乎每一課都設有專門的“國學常識”(也包含大陸所說的“文學常識”)。同時,每所學校還專門開發(fā)基于古代作品學習的中國文化教材。 “大分時代”,如果語文學科要突出國學的地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這方面的考查內容將更加豐富。
4.“古今優(yōu)秀名句”。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這方面的考查已經得到了師生與社會的認可。熟記“古今優(yōu)秀名句”,的確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目前對于“名句名篇”的背誦,國家規(guī)定考查64篇。就篇目看,有的省市將其縮小為40篇。且各省賦分也不一,6分至8分。我們看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出現(xiàn)的常見名句名篇的默寫――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 , ”
(2)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詩經過大段的反復回旋,最后境界頓開,用“ , ”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樂觀和自信。
(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 , ”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而下的軍容之盛。
此題在名句情境開展考查,用相關情境喚醒學生對名篇的記憶,考查形式非常利于考生在考場上思考?!按蠓謺r代”,“優(yōu)秀名句”考查的“量”將要擴大,考查的“面”也要擴大,比如將指定中學生閱讀的名著中的經典名句列為考查內容、比如將分值增加到10分,也未為不可。
當然,上述談到的“文化內容”類知識,有的是與“語言形式”類知識交叉的,如文言句式知識、詞類活用知識。由于這類知識在理解上往往又與內容分割不開,所以列入“文化內容”類?!拔幕瘍热荨?類知識細化到中學語文課程中,應該有以下諸項:
文言知識與文言語感訓練;文學知識與文學知識積累訓練;文化知識與文化積累訓練;三類文體閱讀與閱讀訓練;名著閱讀知識與閱讀訓練;語言交際知識與語言表達訓練。
綜上所述,當語文學科進入“大分時代”,重構語文學科知識體系是語文學科的新課題、新任務。語文教師就應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對上述語文學科知識體系進行研究、整理,形成校本教材,合理布局在中學各學段、各個學期中,并用專門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同時,在課文閱讀、寫作實踐等語文活動中,還要注意加以滲透、鞏固,以達到借助文本閱讀活用基本知識,借助寫作夯實基本知識。再加上教學評價、教學檢測過程中的具體明確的考查內容與方式促進,課堂就能夠相對完整的建構起語文學科知識體系。而“大分”的語文考試改革,能否破解語文教學改革難題還尚待檢驗。但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重構知識體系,讓語文學科知識進入課堂,應該是最好的應對。
參考文獻:
[1] 王乃森等.語文知識系統(tǒng)的重構與闡釋[J].中學語文,2007,(12).
[2] 顧黃初. 要重視詞匯教學[J].語文戰(zhàn)線,1978,(5).
[3] 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N].人民日報,1978-3-16.
[4] 江蘇教育考試院.2014年全國統(tǒng)一考試(江蘇卷)說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11.
為提高基層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能力,推進校園大課間健身活動的開展,最近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啟動“送培到基層”公益活動。該活動計劃用2年時間,在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的支持下,為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培訓4萬名“啦啦操”教師。
2014年5月底,短短兩個月,在全國“啦啦操”委員會支持下,共派出專家180余人次,重慶、無錫、沈陽、鄭州、南寧、徐州、滿州里、蚌埠等40余個地市共完成中小學“啦啦操”教師培訓8600余人,其中5568名教師考取“啦啦操”二級教練員和二級裁判員證書;陜西省還將“啦啦操”骨干教師培訓增列入“國培計劃”。
“辦法總比困難多”,總結第一階段“送培到基層”活動,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和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合作編創(chuàng)出版了9套“校園啦啦操示范套路”,解決了教材問題;全國“啦啦操”委員會制作了內含“操作指南、文件、視頻、課程PPT”的工作包;建立了實時交流的微信群;完善了網上證書核準系統(tǒng)。
Abstract: Training is a teaching method which focusing on students grasping and gaining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through practical training. As a tool discipline, language course in vocational schoo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doing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raining teaching in language courses of vocational school.
關鍵詞: 語文;實訓;教學;問題;原因
Key words: language;training;teaching;problems;reasons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6-0243-02
0 引言
語文一詞,最早是由教育家葉圣陶提出來的?!罢Z”主要指話、說或語言,“文”指文字、文章、文學等,簡單地說,語文就是指“語言和文字”或“語言和文學”[1],是文化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要教學科目,也是高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
實,指實際;訓,“訓練,指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具有某種特長和技能”[2]。實訓,主要指職業(yè)學校教師依據(jù)教學的需要,創(chuàng)設或利用實際生活工作場景,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工作中,或者直接通過實際訓練,以獲得新知識,使學生掌握從事某專業(yè)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的教學方式或手段。是一種以實際練習或者實踐為主要方式進行的教學活動。作為一種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或方法,在高職學校的課程教學中,尤其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得到了普遍而廣泛的應用。
可這種較為適合高職學生認知特點和高職學校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在職業(yè)學校的語文課程實際教學中,常不受待見。語文教學中基本不用實訓教學,多還是沿用近似普通中學的教師課堂講授、學生接受記憶、模仿練習的教學模式,教師課堂傳授類似高中或大學的文化知識為主,授課中習慣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本位,課程內容主要是不同的知識點,強調訓練學生思維及方法,強調知識的傳授與掌握,教學內容的把握主要是堂下堂上練習,相當多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強,和學生生活、職業(yè)技能學習、專業(yè)實踐及社會實踐聯(lián)系不大,自然也不注重語文教學和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的結合,教學上并不注重安排實訓,不注重實訓教學。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我認為主要以下幾點:
1 語文實訓教學的重要性并沒有被普遍認同
語文和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在生活和工作中學習和使用語文的情況隨處可見,這些情況正好可以借鑒在語文教學上,通過主動的積極地創(chuàng)設或利用實際生活、工作的場景,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用于生活和工作,掌握所學或獲取新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應用綜合能力。校園里,不難發(fā)現(xiàn),從不愿意作文的學生,卻為一次班長或學生會干部的競選演講不厭其煩地請教老師;時不時逃課的學生,卻為了晚會的節(jié)目一次次主動請教老師更正發(fā)音,練習朗讀,如何編寫串臺詞,設計海報,這些事實的存在,不僅證明語文課程教學實施實訓教學的可行性,也證明了語文實訓教學是讓學生容易接受并歡迎的教學方法。但是,和專業(yè)課不同,在高等職業(yè)學校,語文實訓在語文課的教學中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尤其是決策層面。相當部分的職教同仁狹隘地認為通過實際訓練掌握的技能指職業(yè)或專業(yè)技能,和語文無關,殊不知,語文能力,其實也是技能,是一種通用技能,直接影響著專業(y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現(xiàn)高職學校無一例外都很重視實訓,卻只是針對專業(yè)課程教學方面,強調不僅僅要通過實訓獲得職業(yè)能力,也強調所學到的專業(yè)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所有專業(yè)實訓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統(tǒng)一計劃,統(tǒng)一組織實施。檢查評價制度也相對完善,專業(yè)實訓的成績直接和學生畢業(yè)掛鉤。而對語文課程的實訓,沒有任何具體的要求,不作統(tǒng)一具體安排,全是由教師自己決定,同學在生活中實際用到語文,需要語文教師跟蹤指導,正好是典型的語文實訓,一般也把語文教師排除在外,偶爾想到語文教師指導一下,也不算正常工作,不計算工作時間。可見,語文課程的實訓在高職學校普遍沒有得到重視。
二、“工學結合”課程開發(fā)模式進行模式的建立應先成立由企業(yè)、行業(yè)專家、軟件技術專家、教育教學專家和專業(yè)帶頭人組成的課程開發(fā)團隊。然后,對軟件技術專業(yè)的學生實施以軟件為主,職業(yè)成長模式和高等職業(yè)教育法相結合,實踐項目為載體,課程內容開發(fā)與軟件技術開發(f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通過研究,建立典型的任務組。通過對國內軟件市場、軟件行業(yè)、軟件公司、資訊科技相關業(yè)務以及企業(yè)IT部門的研究、數(shù)據(jù)調查分析,以及對相關的技術人員進行深入采訪,對國內需求的軟件人才方向和趨勢予以充分的掌握,確定“工學結合”課程開發(fā)模式的發(fā)展方向。
(2)采用典型任務完成法,形成行動領域。在實踐的工作場所,利用典型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之上,確定培訓目標。
(3)通過工作過程分析,來確定學習領域。要深入分析工作學習的整個過程,對區(qū)域行動進行詳細的解析。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程度,利用職業(yè)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高中教育的規(guī)律,對“職業(yè)教育法”綜合運用過程,建立一個操作系統(tǒng)的課程。
(4)使用課程項目的方法進行學習情境的設計。以實踐為載體的學習,必須要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并對學習分解的項目進行認真設計,通過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知識學習,對能力和專業(yè)素質的研究,打破固有的研究方式,采用新的研究方法進行學習等領域的研究。
(5)以行動為導向的方法,可以使得教學實踐取得發(fā)展。利用行動導向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行動中對知識的主要特點進行掌握;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設計教學內容,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境的信息,進行規(guī)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步驟,設計教師行為、學生行為,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工學結合”課程實施
在高職院校的軟件技術專業(yè)學生的學習中,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企業(yè)培訓相結合,最終實現(xiàn)人才的培養(yǎng)。
學生學習的前三個學期主要是在學校機房進行專業(yè)理論的學習,完成專業(yè)學習的基礎課程,并讓每個學生完成一些小的技術項目,使學生具備從業(yè)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第四個學期開始對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學,以學校和企業(yè)軟件項目為載體,基于工作過程完成專業(yè)核心課程。
第五學期組織學生成立項目團隊,并分配學生一些中小軟件外包項目讓學生完成,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技能水平初步形成,并在知識的運用與實踐中實現(xiàn)“準軟件人才”的轉變。
儀器分析作為分析化學的一個分支,其主要作用是通過實驗檢測出物質的組成、含量、結構和形態(tài)等信息,因此在醫(yī)藥衛(wèi)生、工業(yè)、農業(yè)、資源開發(fā)等許多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先進儀器設備應用于分析檢驗,更加苛刻的分析要求也使我們對物質的分析更依賴于儀器;同時,企業(yè)對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同時又掌握現(xiàn)代化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越來越迫切,這對我們儀器分析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與否以及是否具備獨立運用儀器完成分析任務的能力,這對他們今后相關課程的學習以及未來的就業(yè)競爭力和持續(xù)的發(fā)展?jié)摿λa生的影響不可忽視。
一、儀器分析課程教學難度及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門承前啟后的課程,儀器分析是將物理、化學、電子技術等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應用,相對于化學分析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更加復雜多元;同時,各種分析方法的知識體系又相互獨立,其原理、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因此理解掌握起來難度相對較大;另外,由于課程所涉及到的儀器設備種類繁多、設計精密,儀器采購及運行成本相對較高,因此不可能像化學分析那樣具備充足齊全的教學設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利用相對緊缺的教學資源更為出色的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儀器基本原理,熟悉儀器基本結構、操作方法并能夠利用儀器解決實際檢測問題,對任課教師來說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挑戰(zhàn)。
除了以上的客觀情況外,不同任課教師的“教”與不同層次學生的“學”也使得掌握這門課程的難度加大。例如在一些學校,儀器分析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不是同一個老師完成,往往導致理論與實踐教學不能夠很好的相互銜接;一些擔任實踐教學的年輕教師,本身就缺乏實踐經驗,不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情況,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同時,學生的知識水平層次不齊,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造成了他們對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到位,從而也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效果。雖然很多學生喜歡做實驗,但不知為何做實驗,為什么要這么做實驗,最后造成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通透,不會舉一反三等。另外,現(xiàn)有的一些儀器分析教材在編寫上存在知識點分散、知識層次性不強,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學生自學復習造成了困難。
顯然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學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只知道有這樣一些儀器,但對這些儀器可以用來檢測什么物質,怎么檢測全然不知。這樣的培養(yǎng)結果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未來在職業(yè)道路上的成長深造是十分不利的,也違背了我們培養(yǎng)高素質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初衷。面對這些確實存在的問題,儀器分析的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必須的。
二、儀器分析課程的改革創(chuàng)新舉措
通過對分析專業(yè)畢業(yè)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進入工作崗位一段時間后,他們都會有一個比較深刻的體會:在學?;巳陼r間都沒學明白的知識到了工作中幾個月就能搞懂,經過一年半載的磨練,他們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職場高手。這個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理論和實際之間缺乏銜接,因此結合現(xiàn)有的條件和自身的情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創(chuàng)新和嘗試。
(一)打破理論和實驗課程設置的明顯界限,遵循學生的接受規(guī)律設計教學內容。根據(jù)高職學生喜歡動手,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的學習認知規(guī)律,在每個新知識的理論講述前進行一次感性認識的實驗。例如,在講述色譜部分的知識前,先完成植物學家Tsweet(茨維特)發(fā)現(xiàn)色譜現(xiàn)象的實驗,讓學生首先有一個感性認識:色譜可以分離混合物,形成不同顏色的色帶;之后在講解色譜最基礎的理論知識,讓學生知道為什么混合物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發(fā)生分離,同時找出該實驗的缺點,從而引出現(xiàn)代色譜儀器,進入下一個實驗內容。通過“實踐―理論―實踐―理論”這樣的循環(huán)模式,由易到難,每個實驗都能緊扣一個理論知識點,每一個實驗現(xiàn)象又能被理論充分解釋,層層遞進,重點各不相同,真正將理論和實踐做到有機結合。通過這樣的理實一體項目化的課程設計,我們將儀器分析課程分為4個教學模塊分類教學,15個項目訓練各有重點,從而到達30個教學重點一一學習,60個知識難點全部掌握的知識目標的實現(xiàn)。
(二)以經典的實驗教學教會學生使用儀器,以實際的樣品測定教會學生應用儀器。在現(xiàn)有的這些實驗項目中不乏一些非常經典且具有示范效果的實驗,從中選擇一些與理論有比較強聯(lián)系又有具體操作內容的實驗,讓學生掌握并熟悉最基本的儀器操作,培養(yǎng)他們正確使用儀器、獨立進行實驗的能力。例如,在可見分光光度法的教學中,選擇幾種不同顏色的溶液,讓學生測定這些溶液的濃度。通過這個實驗,讓學生掌握吸收曲線、最大吸收波長以及標準曲線等這些基本知識點,并在實驗中熟悉儀器的操作、掌握物質含量的測定方法。在具備了這樣的基礎后,就可以結合儀器的實際應用領域以及當?shù)馗黝惼髽I(yè)的生產情況,選擇一些與實際生產以及日常生活比較貼近的應用型實驗,以常見的實驗設計思路教會學生如何針對某個樣品的具體檢測項目,應用某個儀器完成分析任務。通過幾個這樣的實驗,學生不僅鞏固了儀器的操作,更多的是對理論部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時也掌握了如何建立實驗條件、完成實際樣品分析檢測的技能。
關鍵詞:課程標準 STS知識 教育內容 教育目標 分析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了高中階段化學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它是教師進行STS教學、也是我們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每一部分幾乎都涉及到了對STS化學知識的學習要求。
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的前言部分提出:迅猛發(fā)展的化學已成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huán)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重要基礎,它在解決人類社會發(fā)展中面臨的有關問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重要。
在課程性質中化學課程標準又明確寫到:化學學科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更深刻地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該部分明確提出化學學科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目的的,它能為了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化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強調:化學學科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梢?,化學學科在體現(xiàn)人文內涵,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在實施建議一部分中,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盎瘜W與生活”模塊應該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問題為線索,介紹化學知識及其應用。在教學中要聯(lián)系化學在健康、環(huán)境、材料等方面的應用,創(chuàng)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咨詢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在教科書編寫建議中,課程標準也強調說:高中化學教科書的編寫要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提高綜合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課程標準在學習目標要求中針對STS教育目標方面存在著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目標領域廣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既有對學生針對STS知識內容方面的學習態(tài)度、科學精神方面提出的要求,例如在提到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學習內容時,課程標準中是這樣描述的:在知識內容方面要求學生能夠體驗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探究過程。了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方面要求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化學電源的種類及其工作原理,認識化學能和電能相互轉化的實際意義及其重要應用。并且要求學生能夠解釋金屬發(fā)生電化學腐蝕的原因,認識金屬腐蝕的危害,通過實驗探究防止金屬腐蝕的措施。
二、學習內容寬
在化學學科的學習內容中不但涉及到材料科學、生命科學,還有環(huán)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內容,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科學技術的各個方面。例如在《化學與生活》模塊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深刻體會化學對提高個人生活質量和保護環(huán)境的積極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學品的意識,以及運用化學知識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具體的講,在《化學與生活》模塊中涉及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在《化學與生活》模塊中涉及到了化學與健康的學習內容。具體包括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合理攝入營養(yǎng)物質的重要性,常見食品添加劑的組成、性質和作用,常見藥物的主要成分和療效。
2.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材料的學習內容,具體的在生活中的材料內容中包括居室裝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水泥、玻璃、陶瓷等硅酸鹽材料的主要化學成分、生產原料及其用途,生活中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學成分及其性能。
三、學習目標水平適度
由于STS知識的綜合性,再加上在校學生由于在平時的生活中與社會的接觸不是太密切,與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接觸的機會不是太多,因此,在學習目標水平上基本設定為“認識”“了解”“列舉”的層次要求。這樣便能更好地切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例如在有機化合物的學習中涉及到的葡萄糖的應用時課程標準是明確要求學生能夠解釋利用葡萄糖的哪些性質來檢驗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葡萄糖是否含量超標和解釋怎樣利用葡萄糖的銀鏡反應來實現(xiàn)工業(yè)制鏡和制保溫瓶膽。因為學生在學習葡萄糖性質時重點學習了葡萄糖的還原性這一特點。
1 微課教學模式的特點
1.1 精短教學
微課教學模式主要針對某個重難點進行專業(yè)講解,教學內容特別少,通常只有一個知識點。所以微課的上課時間十分簡短,通??刂圃?~10 min之內,比傳統(tǒng)的45 min一節(jié)課少了0.5 h。微課教學模式雖然只講解了一個知識點,沒有系統(tǒng)的給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但有利于重難點的講解,使學生更好理解、更易消化。此外,這樣精短的教學模式避免了傳統(tǒng)長時間教學給學生來的疲勞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對學習的抵抗情緒,可以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2 情景教學
在短時間內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情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微課雖然內容少、時間短,但是它通過相關人員及專業(yè)老師的參加和多種資源的支持,能夠很快的構建一個完整的微課虛擬學習空間。同時,教師在參與構建微課學習情景的過程中能夠接觸到許多經典的微課教學案例,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案例取長補短,學習經典案例中值得借鑒的地方,同時參照案例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并及時改正,這會使教師自身的水平得到極大的提升,從而制作更加適合學生的微課課件。只有教師的能力增強了,學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教學質量才會不斷提升。
1.3 便捷教學
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主要以視頻為載體,教師和學生通過在線觀看和下載觀看兩種方式對微課課程進行觀看學習。學生和教師共同觀看的方式可以打破以往老師主講學生主聽的模式,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便于學生與老師的溝通交流,師生之間能夠更好的就知識點展開討論。此外,學生和老師都可以利用便利網絡,通過下載的方式,將微課視頻下載到移動設備上,隨時觀看。這樣不僅使老師提高了老師上課的便利性,還能夠讓學生隨時溫故學習。
1.4 趣味教學
微課課程的教學內容并不局限于課本,只要是利于學生學習的知識都能夠通過微課進行分享,這樣可以保證學生能夠在知識范圍之內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此外,在微課課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發(fā)揮自主創(chuàng)造的能力參與進來,這樣課程的設置會更加貼合學生的需求,也能極大的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和學生共同研發(fā)制作課程的過程中也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并且做到“教學相長”。這樣的微課教學模式使教學課程的制作過程不再枯燥,有趣的教學模式能夠極大的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高質量完成的教學任務。
1.5 信息傳遞快
微課教學采用網上視頻教學模式,利用了互聯(lián)網傳輸快的特點進行信息共享,教師能夠直接在網上獲取資源制作微課課程,并且在制作完成后第一時間上傳到網絡。學生也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在在線觀看或下載觀看的方式?ψ钚碌奈⒖慰緯探?行學習??焖俚男畔鬟f能夠讓老師和同學快速的進行知識補充學習,這種短時間的小規(guī)模學習方式特別適用于高職企業(yè)管理課程。
2 高職企業(yè)管理課程微課教學注意事項
2.1 充分利用平臺進行資源共享
微課學習主要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進行,這要求教師準備充足的視頻課程,便于學生觀看學習。由于教師時間、精力及資源等因素的限制,教師不能在短時間內準備大量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視頻。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便捷的網絡在各個平臺上面尋找適合的課程視頻,給學生觀看學習。同時,各職教師之間可以利用某一固定平臺進行資源共享,逐步創(chuàng)立一個專業(yè)的資源共享平臺。這樣不僅能夠節(jié)約大家尋找資料的時間與精力,也能保證資源的專業(yè)性與準確性。學生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自行下載需要的資源,這樣就有效地利用了網絡平臺,極大了提升微課教學的效果。
2.2 細化微課選題
由于微課教學模式的特點之一為:精短教學,所以微課課程的選題不宜太過寬泛。所以教師在使用微課進行教學時切忌選擇過多的教學內容,不然很難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和消化知識點,得不償失。
微課精短教學的教學特點,難以讓單獨的微課課程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課程也缺乏結構性。教師可以通過多個教學視頻疊加的方式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細化知識的教學方法特別適用于高職院校的教學。
2.3 避免微課形式單一化
雖然微課課程的學習是通過視頻進行的,但是一些微課視頻的制作形式特別單一,具體表現(xiàn)為:幻燈片式播放教學、內容單一只有文字、圖片的添加并不符合知識主題等。微課教學模式想要在高職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杜絕此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只有極具創(chuàng)意的微課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就需要教師在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優(yōu)化自己微課課程的制作。在微課制作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喜好添加適當?shù)膱D片、影音,使微課富有活力,能夠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傳授知識點。
3 如何制作高職企業(yè)管理課程微課
3.1 高職企業(yè)管理的理論課制作
高職企業(yè)管理微課的理論制作主要是通過錄屏的方式進行,教師將PPT放映的課堂內容利用錄屏軟件進行錄制保存。保存之后再利用配音軟件對其進行配音,這樣包括視頻和音頻的微課就完整的制作了高職企業(yè)管理的理論課程。學生可以通過微課自主學習相關的理論課程。
3.2 高職企業(yè)管理的實踐課制作
高職企業(yè)管理的一些實訓操作項目,主要通過攝像軟件進行攝像,保存課程內容。教師在進行此類課件制作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實訓場地,方便攝像,同時在進行實訓操作時一定要注意細節(jié),一邊操作一邊對實訓項目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在觀看時才能理解實訓項目的內容。制作微課時對設備沒有硬性的要求,相機,手機等具有錄制功能的設備均可,但教師在攝像時要保證攝像設備的完好,這樣才能保證錄制的視頻清晰可看。
3.3 制作微課時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由于高職企業(yè)管理課程本身的特點,一些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這就要求教師制作相關的微課視頻。這樣的微課制作相對來說要復雜一些,對操作者的要求相應要高一些。制作此類微課的教師需要有處理視頻、音頻的能力,這樣才能保證微課的后期處理質量,同時,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教學內容,完美的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在一起。
【論文摘要】在法學教學模式中導入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架構,構建法學全面質量管理教學模式,是深化法學本科教學改革、豐富和發(fā)展法學教學理論和實踐的必然要求。法學全面質量管理教學模式的構建,就是要餃法學教學做到強烈關注學生的需要。完善教學內容;持續(xù)改進,不斷革新法學教學方法;實施過程管理,以追求教學質量得以全程檢控;同時將法學課堂延伸至社會,調動全員參與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本科教育質量的提升,推進法學本科的教學改革。
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出的主要任務之一。而教學模式是本科教學有效實施的依托,故本人擬就法學本科教學導人全面質量管理(rQM)理念,通過對全面質量管理教學模式的構建,以期能夠提升法學本科教育質量,推進法學本科的教學改革。
一、構建法學全面質量管理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法學全面質量管理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契合時代要求,深化法學本科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根據(jù)教育部的有關規(guī)定及歷年的工作要點,可知高校本科大學生的教育質量要求。①法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遍性,也具有法學教育自身的特質。因此,在法律人才培養(yǎng)質量方面,在遵照高校本科大學生教育質量要求的基礎上,根據(jù)司法部《法學教育“九五”發(fā)展規(guī)劃和2010年發(fā)展設想》對中國法學教育提出的發(fā)展目標,可將法律人才的質量目標具體化為培養(yǎng)“高素養(yǎng)、寬基礎;懂法律、通經濟;有專攻、能應變”的復合型法律人才。而如何培養(yǎng)呢?正如教育部原部長周濟在“質量工程”啟動視頻會議上強調指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人才培養(yǎng)是核心,本科教學是關鍵。
目前我國的法學本科教學,更多的是采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教學模式,近幾年也普遍了多媒體教學,然這種教學模式還是無法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地點——課堂,且沒有形成體系化;同時對學生自學能力、實際應用法律條文的能力訓練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力度不夠。因此,對法學這種教學模式予以改革和創(chuàng)新,在法學教學模式中導入全面質量管理(rQM)理念和架構,以契合社會需要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這種研究和實踐不僅必要,而且急需,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二)法學全面質量管理教學模式的構建,是應合法學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對法學教學理論弄口實踐予以豐富和發(fā)展的需要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國幾乎所有法學院系都開始了對法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并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模式化、簡單化和教學手段單一的弊端。而我國學界對適應時代需要的法學教學模式的探討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也方興未艾。此時學者們普遍認為,要通過教學實踐方法,打破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力,教學模式具體可由案例式、辯論式和法庭模擬式三種小的模式共同構成。
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網絡科技廣泛應用,有學者提出多媒體教學模式,認為可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成果,對“PTP”(即講授—技能訓練—實踐)教學模式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完善;同時,學者們普遍認為,鑒于我國的法學教育從一開始就步入學科化和學院化的模式,以及沒有傳授成熟的系統(tǒng)職業(yè)技能的傳統(tǒng)和模式,在我國人世和司法改革的背景下,為了培養(yǎng)出復合型法律人才,我國的法學教學模式宜對美式案例分析法進行移植與改造,將案例教學法與講授法有機結合,引入實踐性法律教學模式——法律診所模式、情景教學——模擬法庭教學模式,同時引入雙語教學——漸進式綜合型雙語教學模式;更有學者認為法學專業(yè)實習是法學教學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認為應構建起立體實踐教學模式。
如果說,之前學者對法學教學模式的探索,都是對個別的、單一的教學方法的思考,從近兩年開始,有學者開始把視線轉向對各種有效的教學模式的整合,比如基于心理學的視角對法學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進行探討:提出情景體驗式教學方式、科研式教學方式、交流互動式教學方式,以及思考著如何創(chuàng)建一個培養(yǎng)學生綜合法學素質的體系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綜上可見,關于法學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思考,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領域,都是契合著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要而展開,并且呈現(xiàn)出教學方法的運用從單一向多元化發(fā)展;教學場所由以課堂為唯一朝以課堂為點,向課堂外全方位輻射發(fā)展的趨勢。
應合法學教學模式上述的這種趨勢,在法學教學模式中導入全面質量管理(TOM)的理念和架構,就是試圖建構一種系統(tǒng)的、全面的、綜合的教學模式。因為在統(tǒng)計質量管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這種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和技術方法——全面質量管~(TQM),其經典理論和模式的一些基本精神,就是突出強調以顧客為焦點、過程管理、持續(xù)改進、團隊方法、以人為本以及系統(tǒng)原則等,而法學全面質量管理教學模式的構建,就是要使法學教學做到以學生為本,強烈關注學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完善教學內容;持續(xù)改進,不斷革新法學教學方法;實施過程管理,以追求教學質量得以全程檢控;同時將法學課堂延伸至社會,讓全員參與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
二、對法學全面質量管理教學模式的具體設計
(一)洞悉需要,完善教學內容
滿足顧客需求和讓顧客滿意的顧客觀,是全面質量管理首要的—個核心理念。而顧客,既包括外部顧客,也包括內部顧客?;诮逃@個產品本身的特殊性,學生既是提供給外部顧客的“產品”,同時其在內部層面上,又成為教育的直接顧客。因此,強烈關注學生的需要,必然也是法學教學活動展開和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以學生為本,施行個性化培養(yǎng),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內在需求和個性特點,有的放矢地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才能既令內部顧客——學生滿意,同時又使之成為令外部顧客滿意的“產品”。
一、 課堂教學信息的意義控制分析
意義互動就是不同主體在其意義建構的過程中,基于各自的理解而展開其意義解釋進而促進相互問的意義交流與溝通的過程。意義控制即在意義互動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一方對另一方所施加的信息意義制約,這一制約主要表現(xiàn)為對意義域的控制。意義域包括意義的廣度和深度。課堂教學信息的意義控制,具體到教學信息意義的廣度就是師生對內容或問題的理解范圍,它表現(xiàn)為知識或經驗聯(lián)想的豐富程度、動作技能的熟練程度;教學信息意義的深度則是指對課堂教學內容或問題理解的層次,反映教師、學生內心體驗的強度,深層次的理解,伴隨著的強烈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信息意義控制主要表現(xiàn)為作為知識代言人的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意義的制約。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實現(xiàn)其教學信息意義的傳遞,學生則通過接受方式對教師教學信息意義做出自己的理解,所有的這一切都與教師教學信息意義的傳遞直接相關。由于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信息意義傳遞的結果大都有其必然的標準答案與規(guī)則,這種教學信息意義溝通是學生以教師為中介間接地從教師那里獲得的教學信息意義,學生意義的建構是被教師加工與過濾的知識信息,于是他們不需要作太多思考也沒有多少時間來思考??梢娬n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處于教學信息意義發(fā)生與控制的中心,而學生處于受控點上,教師作為教學信息意義中介的作用實質就是控制課堂教學信息的意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信息意義控制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的控制。教師作為社會要求的代表自然而然地要按其所掌握的社會標準來評價學生從而賦予學生社會標準的意義。同時也賦予學生接受教學信息及結果以標準的意義,對于不符合這一標準的言行進行干預從而構成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控制。
(2)課堂教學的計劃與安排控制。教師事先根據(jù)課堂教學的要求決定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及過程等,教師決定學生接受什么指示,如何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等,這說明教師擁有教學信息的選擇分配的權力。
(5)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及方法的控制。教師按預定的教育目標進行教學并要求學生不能偏離教學目標的軌道。盡管教師口頭上要求學生自我建構,但學生的思考對象仍然被限制在教師自己的教學信息意義范圍內,教師賦予學生的思維方式及標準化的教學信息內涵形成對學生的意義控制。
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規(guī)范控制及應用分析
課堂教學中的規(guī)范控制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規(guī)則與紀律的約束,以規(guī)范其行為、完成教學信息傳遞的一種控制策略。課堂教學中的規(guī)范控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課堂教學的規(guī)則控制。首先,教師根據(jù)社會性要求及品德教育目標對學生言行進行或褒獎、或批評、或懲罰性的干預從而形成規(guī)則控制。其次,教師為了順利地完成既定課堂教學,也往往要對學生進行紀律約束和規(guī)則控制。在一些教師看來,如果學生能遵守規(guī)則與紀律,則無疑能促進教學信息的接受。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將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對課堂教學規(guī)則、教學信息傳遞秩序及紀律的維護上,約束紀律、詢問、提醒、指令、評價等行為主要是圍繞學生在接受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的表現(xiàn)展開的。
(2)課堂教學的時間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控制。首先,教師掌握、控制著課堂教學的時間。其次,教師掌控著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控制。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有一種規(guī)范與權力控制,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教育信息的選擇,加工,處理,對信息傳遞媒體通道的控制及課堂教學信息效果的預測等。在具體實施課堂教學時,教師還利用出勤情況、教學活動組織過程、檢查作業(yè)、小組活動成員的指定及分派任務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規(guī)范控制。
(5)課堂教學的空間控制。學生在接受課堂教學時與教師所處空間位置關系構成了課堂教學空間。比如,課堂教學空間作為教室空間的基本形式,體現(xiàn)了教師的空間控制。在學校里無論是教室的劃分,還是在這些教室中的空間安排,都體現(xiàn)出比較嚴格的控制。我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座位一般呈現(xiàn)傳統(tǒng)的秧田型,這種空間構成有利于教師的系統(tǒng)講授及控制學生的課堂行為,成為一種最常見的課堂教學的空間控制方式。
(4)教師互動對象的選擇控制。教師對與其互動對象的選擇存在著差異性,教師更多地選擇成績好的學生、干部學生及人際地位高的學生作為互動對象,與成績差的及人際地位低的學生進行信息互動較少。這種差異現(xiàn)象盡管有其客觀原因,即受互動時間及互動對象人數(shù)的限制而使互動機會不可能太多,但教師究竟將這些有限的互動機會提供給哪些學生,并如何與其互動則說明了教師在對學生不同期望下的一種控制。
三 、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規(guī)范控制,既可以防止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違規(guī)行為,有助于維護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也可以避免出現(xiàn)妨礙課堂教學的意外情況,為自己的教學信息傳遞減少一些變數(shù)或不穩(wěn)定因素,教師從而可以順利地完成自己的課堂教學任務。課堂教學信息意義控制同樣如此,在教學信息意義控制下,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接受自己的或已有的教學信息意義,另一方面教師使學生對相關教學信息意義的理解、范圍與層次使其與既定的教學信息意義相一致。可以說,教學信息意義控制便于教師在單位時間內向學生傳授盡可能多的確定無疑的標準化的信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傳遞教學信息的效率。
課堂教學控制的有效性對學生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決定著教學信息從目標、內容到手段、途徑的傳遞活動。因為教師擁有規(guī)范控制的批評、獎勵、懲罰以及對評判的標準手段,所以,教師實際決定著整個課堂教學信息的意義。這種師生問的教學信息意義交流也被嚴格要求按課堂教學邏輯來進行,教師對學生的信息接受持單一的預期反應,即教師心目中的標準。結果學生對教學信息意義的建構實際也被決定了,這樣學生對教學信息的意義建構也僅限于教師已有的教學信息意義自身,于是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信息的意義控制下,教學信息接受的某種強迫性也就存在著,而這正是學生缺乏接受課堂教學信息的積極性的深刻原因。
四、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信息控制有效性的策略分析及應用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在所難免,問題不在于教師要不要控制,而在于教師如何在依據(jù)社會要求,同時不至于以犧牲學生的信息意義建構或創(chuàng)造性為代價來實現(xiàn)其對學生的有效控制,這就需要教師積極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控制策略。
(1)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使學生有意義建構的可能。教師應對課堂教學內容做出價值選擇,選擇那些對學生身心發(fā)展具有最大價值的,而遠非最大容量的教學信息內容 ,激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及深刻的情感體驗 ,發(fā)展學生的能力,保證學生以最積極的姿態(tài)充分接受教學信息意義從而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成為可能。教師必須還思考時間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教學信息接受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展開意義建構。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模式;反思與重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1-02
1.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反思
首先,是對實踐參與的反思。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喜歡實踐教學的形式與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資金和組織安排等方面的影響,通常只能選擇一些優(yōu)秀學生來參加實踐教學活動,缺乏廣泛性,也很難真正使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活動服務于每位學生。其次,是對實踐教學時間的反思。很多高校在開展實踐活動方面存在隨機性和偶然性,對于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時間安排上,缺乏一定的穩(wěn)定性與連續(xù)性,難以確保所有班級都能夠開展,嚴重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活動的質量。最后,實踐教學活動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也有待提升。很多學生在參與完實踐課程后通常只是了解了做了什么,卻難以真正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而受到一定啟發(fā),教學缺乏足夠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深度也有待拓展。
2.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模式的重構
一是提高師生的協(xié)同效應。在實踐教學中,不僅要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也要全面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想要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是外因,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內因,外因是基礎條件,而內因則是重要依據(jù)。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全面協(xié)調發(fā)揮兩者的重要作用,協(xié)調師生的主導和主體功能,才能實現(xiàn)預期的實踐教學效果與目標。
二是科學有效地結合理論與實踐內容。保障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手段,就是科學有效地結合思想政治課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并堅持以理論為指導、實踐為方法來開展。對于實踐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具體的知識點與相關理論,并充分體現(xiàn)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與目標。同時,還要根據(jù)理論內容的變化對實踐教學內容做出靈活的調整,并結合高校教學活動安排的變動情況,制訂出科學靈活的教學方案與計劃。通過科學合理安排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教學活動,使理論教學任務與目標得到全面完成,并使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思想政治課實踐活動的開展應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并對理論知識點、教學進度、難度和重點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進而使實踐教學效果和優(yōu)勢可以得到全面發(fā)揮。
三是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形式。創(chuàng)新是提高實踐活動質量與效率的重要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應積極突破傳統(tǒng)實踐教學的約束,并通過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堂實踐教學時間,使教學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進而獲得更好的實踐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通過設計新穎有趣的課外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顯著提升。另外,課外活動的設置需要投入的社會資源和經費以及相關保障比較多,所以教師應對現(xiàn)有教學資源進行科學規(guī)劃與把握,并根據(jù)實踐教學要求,制定出一套科學有效的實施對策,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手段。
四是注重保障與監(jiān)督。對于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活動的開展,高校和社會應給予其一定的資源保障,并創(chuàng)造出優(yōu)良的教學環(huán)境。因此,通過合理的監(jiān)督與管理能夠使現(xiàn)有資源真正得到全面充分的利用,進而在確保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同時不斷提升高校教學管理水平。隨著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活動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高校思政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實踐教學水平,并結合當前實踐教學現(xiàn)狀,對實踐活動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創(chuàng)新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充分滿足學生不同階段的實際認知需要和思政教育工作的發(fā)展要求,從而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與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綜合能力的創(chuàng)新人才。
參考文獻:
[1]顧曉靜,黃方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規(guī)范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11):54-55.
[2]楊桂華.高職思政課的學生定位分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