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信息技術學習材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技術學習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信息技術學習材料

第1篇: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通過“學黨史、嚴紀律、樹新風”專題教育整頓活動的學習,對照總隊和支隊提出的“松、散、懶、推、拖”和“庸、混、浮、虛、怨”十個方面重點問題,深入查擺剖析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F(xiàn)將問題清單和整改措施,匯報如下:

一、松:信念不夠堅定,容易動搖,容易放棄,容易自我松懈。

二、散:有時精神不夠振作,工作思路不夠寬,日常工作中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思想樹立得不牢固。

三、懶:平時對自身要求不夠嚴格,有些惰性心理。喪失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工作中、生活中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忽視了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自我提高。學習上不夠主動,對于深入的學習,系統(tǒng)的學習做的不夠,沒有認真對待和深化的思考,只是浮在表面,平時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效果沒有貫徹落實到位,學習不夠認真,思考問題也不深,不能夠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工作,工作思路不夠開闊。業(yè)務知識不夠,理論基礎不夠夯實。

四、推:工作有時拖拉,缺乏自律性。

五、拖:對待工作有時不夠積極主動,進取精神不強。有些工作該做細的,沒有做到位,缺乏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工作方法有時不夠恰當,不講究策略,對于工作的要求不夠高,滿足于現(xiàn)狀,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新遇到的問題,不夠主動的去面對,分析理順思路,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對待困難有畏難情緒,滿足于領導讓干啥就干啥,缺乏積極主動性,靈活機動性。

六、庸:工作水平差。工作不求上進,滿足于現(xiàn)狀,不善于學習,墨守成規(guī),不求創(chuàng)新,不積極進取。對理論學習的緊迫性認識不足,但由于理論學習重視程度還不夠,調查研究還不夠深入,理論學習缺乏系統(tǒng)性,缺乏鉆研的精神,流于一知半解。

七、混:個人大局意識不強,工作過程中與其他同志交流較少,工作效率較低;看齊意識不強,對自己要求低,只是關注自己個人工作,不積極主動向先進同事學習其身上所具備的精神。

八、?。河袝r工作浮于表面,沒有深入扎實弄懂悟透。責任意識不強,對待工作責任心不強,造成工作落后,不實事求是,工作中有依賴思想,滿足于自身的知識和經驗。

九、虛:業(yè)務知識不夠,理論基礎不夠夯實。一是不注重更新知識,日常工作必須掌握相關的林業(yè)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文件精神,不能夠游刃有余,得心應手;二是缺乏進一步深化學習的思想意識,新掌握的知識和業(yè)務素質,遠遠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認為現(xiàn)在自己新學的知識可以勉強應付目前的工作就行了,對業(yè)務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三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學習態(tài)度,知識不足,光靠經驗工作,創(chuàng)造能力不強。

十、怨:遇見事情,總是想的太多,想的太壞,從而影響心情。想著想著就什么都不去爭取,造就自己沒有成就感。導致時不時在自我懷疑,自己不夠好。

下一步整改措施:

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學習是終身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今后我會認真的學習,及時掌握林業(yè)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文件精神,用先進的理論充實自己,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堅定信念,增強信心,以高度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緊跟時代的步伐,更新工作理念,轉變工作作風,善于總結經驗和方法,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出路,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融入林區(qū)的改革與發(fā)展中,做出成績,做出效果。

第2篇: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然而,在我們平時的信息技術教學中,針對陳述性知識的教學經常會陷入一些誤區(qū)。例如,盲目地用機械學習代替有意義學習,學生學得乏味而低效;采用“講授――復述”法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中各知識點繁多而凌亂,使學生摸不著頭腦,更談不上記憶。其實,陳述性知識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回憶知識的能力。結合小學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和筆者的教學經驗,在陳述性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一、靈活創(chuàng)設,持續(xù)性地引起注意

注意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門戶,注意又與興趣密切聯(lián)系,它可以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無意注意受外界的刺激特征和個體自身的狀態(tài)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與直接興趣相聯(lián)系。在教學中,凡是變化的刺激,如教師講課時語調的高低,呈現(xiàn)教材的顏色,教師的姿勢、動作、手勢等變化都能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凡能喚起人的情緒反應的刺激,如講課的生動、形象,閱讀材料中的生動比喻,直觀教具、圖畫等都能引起學生的情緒反應,引起無意注意。因此,教師應靈活應用變化的刺激特征和情緒性刺激特征來喚起和維持學生的無意注意,可以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者提出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直接興趣而引起無意注意。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便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愛學、樂學。通過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情境,把信息技術陳述性知識有機地溶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使學生在愉快的體驗中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從而使學生能長時間地保持注意。

例如,《圖標大本營》一課中的談話引入環(huán)節(jié):

師: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有自己的圖形標記,讓我們來做一次圖標搶答(展示網(wǎng)頁式課件,讓學生識別常見的電臺圖標、氣象圖標、轎車圖標、奧運圖標等等)。

學生踴躍搶答。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電腦中的圖標。

(引入故事)今天的課堂上我?guī)砹艘晃缓门笥穴D―金老師。新年伊始,我們的金老師擁有了自己的新電腦,但有了電腦的金老師煩惱卻是一個接著一個,大家愿意幫金老師的忙嗎?

學生紛紛表示愿意幫助金老師……

反思:在談話引入環(huán)節(jié),從生活中的圖標導入,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課堂上來了,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紛紛搶答。接著,以真實的人物、虛擬的敘事形式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學習熱情進一步高漲。而整節(jié)課圍繞幫助金老師消除煩惱,也讓學生富有成就感,較好地保持了對課堂的注意。

二、精心組織,多元化地呈現(xiàn)材料

教師為學生所呈現(xiàn)的學習材料主要是通過教科書和講課兩個渠道,此外,還有一些直觀材料?,F(xiàn)在提倡“用教材教”,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與創(chuàng)新,但呈現(xiàn)這些教學材料時必須經過精心的組織和設計。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們對言語知識的認知興趣和記憶的強度遠遠不如對視覺形式或圖畫形式所產生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知識圖表化、知識圖像化的表象性轉化策略。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將言語形式的知識轉化為視覺、聽覺、觸覺等形式的材料而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能夠多種感官協(xié)同感受,從而更好地接收并處理信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例如,在教學《無處不在的信息》一課“信息的傳播方式”內容時,需要呈現(xiàn)古往今來信息的各種傳播方式,學生看書和教師講解是兩種常用的方法,但效果一般。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信息的各種傳播方式,直觀而形象;還可以讓學生來表演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過程,更是妙趣橫生。這樣,不但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過來,使其對學習材料的分析和處理,也在不知不覺中加了速,而且利用多媒體多元化呈現(xiàn)信息,學生多種感覺共同參與,使其印象更加深刻,不易遺忘。

三、積極聯(lián)結,有意義地建構新知

第3篇: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教學模式 分層 學生潛力

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課堂采用的是同層次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基礎差異,導致課堂任務完成率呈現(xiàn)“紡錘狀”。據(jù)筆者調查,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學生占19%左右,提前完成的學生占20%左右,并且,這兩種學生的差距呈增大態(tài)勢。

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如何縮小學生間的差異呢?在教學中我進行了分層教學模式的嘗試,即同一學習內容分為兩個層次,基礎層次面向所有學生,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提高層次的學習內容,以便充分挖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潛力。

一、精心安排學習任務

1.內容安排進階式。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學習材料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要開展分層教學就必須對學習材料進行優(yōu)化。分層次的學習是進階式的學習,可在基礎學習材料中設置反饋信息,為高層次的學習提供進階入口。

2.任務設計有彈性。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是通過任務驅動來實現(xiàn)的。在分層教學模式下,要以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為基礎,做到任務難度有彈性,學生選擇有余地,以掌握基礎為基本目標,鼓勵進階提高層次,進行知識拓展和思維創(chuàng)新。

原案例:“籃球海報”一課,我以“海報制作”為主線貫穿始終,介紹了一些圖像的簡單處理和文字加工的內容之后,就讓學生利用素材來設計一張海報。一部分已有圖像處理基礎的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但是因為老師沒有布置其他的任務而無所事事。

改進后:考慮到學生原有基礎的不同,我將學習目標設計成兩個等級:基礎版,完成靜態(tài)宣傳海報的設計;進階版,完成一個動態(tài)宣傳品設計。

通過這種彈性任務設計讓所有基礎不同的學生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既保障了基礎薄弱者的學習時間,也為基礎好的學生提供了探索空間。

二、分層任務有效告知

在分層教學模式下,如何將不同層次的任務有效地告知目標學生,而不至于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擾呢?這還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1.簡單直接式。案例:“我們的選修課”教學中,任務的第一進度是要求學生將本組同學的選修課情況輸入ACCESS數(shù)據(jù)庫中。第二進度則是讓已完成的學生根據(jù)這些錄入好的數(shù)據(jù)表建立不同的表間關系以方便查詢。第一進度涉及文字輸入的內容較多,大部分學生會花費較多的時間。當速度快的學生完成時,我會單獨口頭告知他嘗試將這些數(shù)據(jù)表建立關系,以方便表間的查詢,完成第二進度的學習。

不過點對點告知雖然簡單實用,但它只適用于個別學生。當人數(shù)較多時,采用該方法反而會浪費時間,還可能會有遺漏。

2.直觀清晰式。案例:在“我的QQ表情”教學中,我布置了一個這樣的任務:在Photoshop中利用圖層設計不同的人物表情。任務后,一部分學生在慢慢地摸索,有些學生很快就完成了。這時我利用課件給出了額外任務,讓他們思考“能讓不同圖層上的表情動起來嗎”。有些學生就開始嘗試用ImageReady來制作動態(tài)的Gif圖像。

課件是教師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載體,把不同層次任務要求呈現(xiàn)在課件上會一目了然。

3.游戲闖關式。案例:“局域網(wǎng)聊天軟件”的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利用前面的知識完善程序,做到能和我進行實時聊天。很快就有學生給我發(fā)來了第一條信息,于是我設置了自動回復,內容為了“你好,已收到你的信息,請你思考除了能發(fā)送文字外,還能發(fā)送圖像、文檔、聲音視頻等文件嗎,試試看?”他們收到我的回復后,就開始了新的研究。這就類似于闖關游戲,闖過了第一關,獲得第二關的任務,將任務巧妙地融合于教學之中,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的課堂輔導

在分層教學模式中,教師安排了兩個層次任務給不同層面的學生,學生在完成任務時都會碰到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情況,全面指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提高輔導效率。

第4篇: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詞匯是構成語言的材料,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內容。各種語言技能課程,比如口語課、聽力課、寫作課,都要建立在詞匯教學基礎之上。從當前常用的教學模式來看,詞匯教學往往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因此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據(jù)關鍵地位。但是掌握一個詞,并不只是了解該詞的詞義,還需要掌握這個詞各方面的知識,包括形式(讀音和漢字)、內容(意義)和功能(用法)等方面,這使得詞匯的教學任務相對繁重。

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提高詞匯教學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需要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技巧上不斷探索。本文借助認知心理學者提出的認知負荷理論,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嘗試提出一套對外漢語詞匯信息化教學模式,并提出該模式的教學原則。

二、認知負荷理論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實踐

認知心理學者在實踐中深化并不斷發(fā)展了認知負荷理論,提出了兩個基本假說。一是認知結構包含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兩類。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長時記憶的容量和時間都是無限的。二是認知負荷包括三個基本成分: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有效認知負荷,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Sweller。一些實證支持內在、外在認知負荷與學習呈負相關這一觀點。學習材料本身的難度和復雜性可以增加內在認知負荷,而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及教學設計方式容易使得外在認知負荷增加,有效認知負荷則取決于學習者的認知努力。Sweller提出,可以通過優(yōu)化教學設計來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和外在認知負荷,并且增加有效認知負荷。為達到上述目的,Mayer等學者提出了較為具體的教學策略。

漢語詞匯數(shù)量大、內容龐雜且具有開放性,詞匯之間在語音、意義、結構等方面存在著各種聯(lián)系,這使得學習者要面臨學習材料本身難度較大的問題,容易造成內在認知負荷增加。而且在漢語教學過程中,詞匯往往是一個一個地呈現(xiàn),如果教師教授詞匯無序或教學設計不合理,易造成外在認知負荷的增加。如果能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語料庫、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多種手段控制學生信息輸入量和輸入過程,就可以降低內在、外在認知負荷,增加有效認知負荷,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構建詞匯信息化教學模式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不一定要摒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是將現(xiàn)代化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結合。事實上,很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檢驗,有著良好的適應性。而如果在教學中合理地設計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降低內在、外在認知負荷,增加有效認知負荷。但如果信息技術所展示的形式與實際教學內容相脫節(jié),或者非語言信息過量,反而會加重信息加工的負擔,從而收到反效果。因此,??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設計,讓信息技術完成教學資源、教學內容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使網(wǎng)絡生動呈現(xiàn)學習信息,或在虛擬環(huán)境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漢語情景,歸根結底都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創(chuàng)造不同的漢語詞匯教學的外部條件??梢詫⒉煌男畔⑹侄我朐~匯講解的不同階段來建構教學模式,從而降低學生詞匯學習的難度。

(一)根據(jù)學生水平和課型調整教學內容

傳統(tǒng)漢語課堂教學以教材為授課依據(jù),教材中的詞語一般與課文相配合,使得一些教師上課時不能篩選詞語,對于詞匯教學所涉及的內容也并不明確。但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而言,詞匯的難度及使用頻率應該是確定教學順序的重要參考依據(jù)。因此,在詞匯的呈現(xiàn)階段,利用語料庫了解詞的頻率,并篩選出教學內容,是降低學習材料難度,進而降低內在認知負荷的關鍵。一般來說,綜合課對學生聽、說、讀、寫的各項技能都有訓練,因此對詞匯的要求較高,可以從詞匯形、音、義、用法等角度進行教學,教授內容較為全面。而聽力、口語等單項技能課,可以以意義和用法的教授為主。因此,根據(jù)學生水平和課型調整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合理分配認知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二)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分模塊教授詞匯

一些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往往無序、無差別地教授詞語,這容易阻礙學習者對認知結構中已有信息的關聯(lián)與提取。不良的教學設計及教學策略的運用,也容易增加外在認知負荷。教學中遇到那些內容比較復雜、涉及知識點較多的詞語時,可以先把教學內容分解成一些信息模塊,再由簡到繁、由分到整地依次呈現(xiàn)并講解。因為小的模塊占用的信息加工資源少,在工作記憶中能夠被同時加工。在教學設計階段,可以考慮以小模塊形式用多媒體呈現(xiàn)和講解信息,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記憶,加深學生對抽象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將虛擬技術引入詞匯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實踐性

應用智能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也是信息化教學的發(fā)展方向。計算機可以模擬真實的交際情景,使學生自主體驗漢語詞匯的使用情況,也可以模擬教師授課,從而克服時空局限,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此外,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其學習過程應更有實踐性。對不具備在中國本土學習漢語條件的學生而言,虛擬課堂環(huán)境和虛擬教師無疑使得學習成本更低,通過人機交互可以使學生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而有課堂學習條件的學生,雖然能夠與真實的教師互動進行語言實踐,但是畢竟課堂時間有限,虛擬課堂和虛擬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仍能隨時練習漢語詞匯,從而延伸了教學過程。這種模式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認知投入,增加有效認知負荷。

(四)利用網(wǎng)絡課堂豐富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課下練習詞匯

對外漢語教學可以建設網(wǎng)絡課堂輔助真實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將課程相關的大量資源在網(wǎng)絡課堂中提供給學生,供其學習和查閱。教師也可以布置學習任務,在網(wǎng)絡上發(fā)起討論或者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這能夠讓學生協(xié)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四、建構信息化詞匯教學模式的原則

(一)注意信息適量的原則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學生接收的信息更豐富、更生動。信息技術有極大的優(yōu)越性,能夠讓學生以語言和非語言這兩種通道實現(xiàn)信息的認知。但是,如果將過量的信息全部呈現(xiàn)給學生,容易讓學生在信息的選擇上無所適從,也容易干擾學生對相關信息的關聯(lián)和加工,這反而會增加學生的內在認知負荷。因此,信息技術給教師提供了巨大的資源庫,讓教師更容易獲得教學資源,但也對教師篩選有效教學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中應注意教學信息要適量,重點要突出,呈現(xiàn)信息的順序和策略也要科學合理。

(二)對信息技術不能過度依賴的原則

詞匯是語言信息的主要承擔者。而作為交際工具的建筑材料,詞匯的內容又包含著人類主客觀世界的方方面面。這使得在詞匯教學中,教師一旦利用了信息技術,就容易將詞匯與圖片、音頻、視頻等材料大量結合呈現(xiàn)。而學生在視覺、聽覺和文本等多種方式的沖擊下,其認知容易局限于事物的表象,缺乏對事物本質和事物關系的深刻認知。過分強調多媒體的展示效應,容易使教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依賴,從而忽視了教學內容本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三)信息環(huán)境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信息環(huán)境下,學生不再被動接收知識,而是要主動利用多層次的技術手段提高語言技能訓練的互動性和實踐性。有效認知負荷和學習主體的認知投入有關,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自主擴大詞匯量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這是詞匯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五、結語

第5篇: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這一課程改革精神將成為新時期課堂改革的根本方向,也是語文課堂信息化的指導思想。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是多么的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我們可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化靜為動,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教授《湘夫人》這一課時,學生普遍認為這首詩語句晦澀難懂,對這篇文章一點興趣也沒有,我費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去講解,學生對內容還是一知半解,更不用提全文背誦了。之后,我在網(wǎng)上搜索了《國寶檔案》中有關《湘君湘夫人圖》的視頻和這首詩的朗誦,第二天我放映了這段視頻。放完之后,我說這幅畫可是國寶,如果同學們將來見到這幅畫,能流利的背誦出《湘夫人》這首詩,那周圍的人該多么佩服你呀。隨后我又帶領同學們欣賞了朗誦,結果學生興趣高漲,都爭先恐后的背誦起來,并且有的同學還問我要《湘君》的內容,表示也要把這首詩背下來。在觀看《湘君湘夫人圖》的過程中,學生的身心受到熏陶與感染,對《湘夫人》一文又有了新的認識,使自已的情感逐漸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審美能力,陶冶了情操。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提高課堂“教”和“學”的效率。

《教育學》指出:“學習者要真正獲得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與其他人的協(xié)商、交流、合作而獲得的?!眰鹘y(tǒng)的語文教學是教師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獲取相關的語文知識。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促進語文教學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改變傳統(tǒng)的一個人、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去啟發(fā)引導學生去學習,教學方法由過去的灌輸式轉變?yōu)閱l(fā)式、協(xié)作式和討論式,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轉變?yōu)橹鲃犹骄?,教師的角色也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和“學”的效率。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能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教師所能使用的備課資料及展現(xiàn)給學生的學習資料少之又少。而計算機網(wǎng)絡可以給教師提供大量的備課資料以及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而這些由計算機網(wǎng)絡提供的多媒體的文本、動畫、影視等視頻信息與解說、音樂等音頻信息,經過教師的適當篩選與組合就可以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材料。這些學習材料是對文本內容的補充、延伸,極大的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講《荷塘月色》時,我用電教媒體展示出各種各樣的荷花和荷花初生、盛開、凋零的各種情景,并展示了一段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資料,從而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把學生帶了春、夏、秋、冬的荷塘邊,帶到了作者生活的時代。學生的思維異?;钴S,這種設計和所取到的效果都得益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四、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學會略讀和瀏覽,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會里,知識的擁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標準,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獨特的優(yōu)越性,提供與課文相關的大量信息,以供學生學習時自己自由地查閱,同時向學生介紹各種獲取信息的方法。如在教學《祝?!愤@篇課文時,以往的教學往往只是單調的老師講學生聽,這樣的教學早已不能適應教改形勢的需要。為此,我在上這節(jié)課時,創(chuàng)造了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環(huán)境。首先,課前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收集有關封建社會婦女的生存環(huán)境的資料。同學們在任務的驅動下,紛紛行動起來,從網(wǎng)上收集、下載有關資料。當然,在同學們收集資料的同時,我也到校圖書館查資料,上網(wǎng)下載資料……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收集到許多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我讓學生發(fā)表對自己搜索的的資料的評價。一時間,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地提高了,學生搜索、分析、篩選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

詩歌鑒賞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尤其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課程,更提高了學生對詩歌鑒賞能力的要求。以前詩歌的種種意象,都靠想象去把握,信息技術的運用打破了這種局面。我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到網(wǎng)上搜索相關資料,我還制作了相關詩歌欣賞的課件在班內放映,同學們歡呼雀躍,異常高興。在課堂上我們共同觀看圖片、品賞動畫,將凝練的詩句、意蘊深刻的意象具體化、形象化。同時,我?guī)ьI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誦。通過音像與詩句的融合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徜徉、暢想,使同學們的情感與詩人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把握和鑒賞能力。由此可見,在詩歌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既能讓詩歌的意象、意境、意蘊充分得到表現(xiàn),又能使學生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我們要善于趨利避弊。這就要求我們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明確目的,講究實效。在課堂教學中播放錄音或影視圖像,不能不加任何的指導和反饋,只是單純的播放觀看。要新老媒體有機結合,語文教學主要還是靠教師的口語,板書等傳統(tǒng)媒體來輔助的,我們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選擇科學的恰當?shù)慕虒W手段。

信息技術時代,語文教學有了更新更開闊的教學領域,讓我們不斷地學習、了解、認識信息技術,好好利用這雙“隱形的翅膀”,為語文教學開辟一個嶄新的舞臺。

參考文獻:

第6篇: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材分析;教學任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新課程提出:教師既是教材的實施者,也應該是教材開發(fā)者,只有形成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才能使我們的教材更能結合社會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之快是讓人很難想象的,幾年前很先進的設備,轉眼就要被淘汰了,幾年前很常用的軟件,現(xiàn)在已經沒有人用了。我們的教學內容也應該跟上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腳步,不斷更新。

教材應該以便于教師教,便于學生學為目的。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教材是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術教材,七八年級共兩本,包括走進信息世界、管理計算機、應用文檔的設計、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圖片的獲取與處理、音視頻獲取與處理、動畫制作、多媒體作品制作、走進網(wǎng)絡世界、設計主題網(wǎng)站11個模塊。

目前江蘇省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主要面臨的教學任務有三個模塊:①信息技術常規(guī)教學;②電腦作品競賽教學;③機器人教學。因此在教學中以這三個模塊為中心展開教學。

信息技術常規(guī)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項教學任務;電腦作品創(chuàng)意與競賽是針對部分特長明顯的學生;而機器人教學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撐,是少數(shù)學校進行選修的教學內容。針對三個方面的不同要求,教材設計可在現(xiàn)有的必修與選修基礎上安排教學內容。必修內容以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協(xié)調提升為目的;選修內容以提高學生特長,讓部分有能力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進一步提高為目的。

一、總體框架分析,調整必修與選修內容

必修內容: 走進信息世界、管理計算機、應用文檔設計、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制作多媒體作品、設計主題網(wǎng)站、 圖片的獲取與加工、動畫制作、走進網(wǎng)絡世界。

選修內容:初中電腦制作作品、音視頻獲取與編輯、制作多媒體作品(在必修上拓展)、設計主題網(wǎng)站(在必修上拓展)、Visual Basic語言的學習與使用、機器人程序語言的學習。

原因:大多數(shù)初中信息技術課的開設只是初一、初二兩個學年開設,初三一般不開設信息技術課,除非各市將信息技術課作為中考分數(shù)的一部分。因此必修課內容不便過多。①一般學校機房為便于管理不配音箱或耳機,音視頻獲取與編輯安排在必修教材中實用性不是太強,只能采用演示教學。②多媒體作品、設計主題網(wǎng)站是針對每年的電腦制作作品教學,可安排在選修。③Visual Basic語言的學習與使用、機器人程序語言也安排在選修。

二、各模塊分析

(1)多媒體作品部分,應增加插入新幻燈片的知識點的學習。

(2)動畫制作部分?!靶螤钛a間”動畫實踐學習,制作一個花兒開放動畫,可用一個更簡單的動畫作為實踐學習的例題。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畫花兒和莖干會浪費不少的時間,反而沖淡了動畫制作的知識點。

(3)走進網(wǎng)絡世界一章中的接入因特網(wǎng),由于涉及的知識學生暫時無法理解,校園機房也不可能為學生提供上機試驗,建議改作閱讀材料或刪除。

(4)制作網(wǎng)站部分。如將設置超鏈接放到制作首頁后面,會更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在制作首頁內容教學完成后,讓同學之間相互網(wǎng)頁瀏覽,相互建立鏈接,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開發(fā)網(wǎng)頁的興趣。

第7篇: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提升 初中英語閱讀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不但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點,更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難點。不僅僅是閱讀理解題占的比例大,更是因為要想做好閱讀理解題就需要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閱讀理解題中包含了對詞匯、短語、句型、用英語思考的方式、英美文化、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1.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改善學生的閱讀動機

沒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閱讀課教學的時候,學生的閱讀動機非常單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每個學生喜歡那門課程大多都有一定的動機決定的,那么學生學習英語、進行閱讀也是帶有很強的動機的。搞清楚了學生的動機所在,就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習興趣提高了,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因此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利用信息技術導入閱讀就能實現(xiàn)這一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收集一些和閱讀材料相關的多媒體資料,或與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有用素材的合理集成,或相關的圖片、視頻、動畫等。在進行閱讀課的教學前,向學生靈活呈現(xiàn)出來,學生看到這些新穎的東西,就會非常地感興趣,就愿意去學習、去了解,那么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閱讀課的教學效果。

2. 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

俗話說:“教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蔽鞣降慕嬛髁x認為: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不是教師教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即社會文化下、個人家庭背景下、個人現(xiàn)有的知識基礎上,在他們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且相關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構建的學習方式得到的。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不但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還能有利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獲得多方面的閱讀信息和閱讀材料,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從而完成學生對知識的構建。另外,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學閱讀、傳授閱讀方法和技巧、對于學生不會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自身的知識、教學經驗,更甚至可以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尋找更好的方法,然后根據(jù)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改良,以符合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3. 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初中英語閱讀的資料庫,優(yōu)化和擴展閱讀課教學

沒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初中閱讀課教學前,我們在閱讀課堂上能利用的閱讀資料除了課本外,還有英語報紙或其他輔導類書。這些資料不但提供的資料相對較少,而且閱讀的材料雷同性高,且針對閱讀材料的內容不夠強,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這已經成為過去。在進行初中的閱讀課教學前,可根據(jù)閱讀材料的內容去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找相關的材料,學生根據(jù)這些材料就能夠擴大知識面和進一步了解閱讀材料,為學好閱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學生自己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收集資源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指導,而不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如果讓學生或我們英語教師每次都去搜索相關的資料,不但費時費力,而且臨時抱佛腳也不見得能抓到好的資源。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利用現(xiàn)代的信息技術去搭建初中的閱讀資料庫,在搭建資料庫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閱讀材料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去搜集和整合資源,從而真正地起到優(yōu)化閱讀課教學,擴展閱讀課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4. 運用信息技術對閱讀課效果進行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對英語教學進行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的保障。如果我們能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進行評價,就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建立起多樣化和多元性的評價體系。在評價的過程中讓學生互相評價,就是很好的辦法,而且也能體現(xiàn)出客觀公平性,但是學生在面對面的評價中可能會產生很多問題。如果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比如使用論壇回帖、QQ群、微信群等進行匿名評價,就會避免很多不公正、不客觀的評價,而且也可以使傳統(tǒng)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得到突破。

總之,初中英語的閱讀課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不但創(chuàng)設閱讀課的情景教學,優(yōu)化閱讀課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能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學習技能。本文中提出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閱讀課教學的方法,只是教學實踐中的很小一部分,還有更多的方法等著我們去探索和創(chuàng)新。

[1] 劉漢波. 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閱讀課教學[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0(08).

第8篇: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智障學生 信息技術 教學效果 教學軟件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192-02

隨著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信息技術教學也越來越受到特殊學校的重視。信息技術教學,最大優(yōu)點就是形象直觀,能將文字、圖片、聲音和圖像直觀、生動、反復地展現(xiàn)出來。信息技術在特殊教學的應用,我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利用信息技術能提高課堂效率,開發(fā)學生智力

根據(jù)智力障礙學生的特點,他們理解力不好,記憶力遷移能力差,所以廣大一線老師要依據(jù)教學內容設計課件,選擇視頻,利用信息技術讓課堂效率提高,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fā)。

1.信息技術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人曾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例如利用蔬菜水果、動物、糧食、交通工具的圖片、音樂、視頻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形象,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把智障兒童的審美體驗推向高層,使他們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激發(fā)求知欲和興趣。

又如,在認識"交通信號燈"的課程中,如果把學生領到公路上直觀,安全問題令人擔憂。這時,可以設計相應的課件,向學生解釋"紅燈停,綠燈行"。"綠燈"亮時,大家可以沿著斑馬線通過。"紅燈"亮時,大家停止,使智障兒童身臨其境,真正理解交通規(guī)則。

2.課堂上以信息技術為輔助,能培養(yǎng)學習興趣,使學生容

理解事物,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學生感覺到學習的快樂

智障學生一般對學習缺乏興趣,不像正常兒童那樣好奇心強,他們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也缺少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興趣點單一,也不穩(wěn)定。例如:在生活數(shù)學課程上,他們對形象生動的數(shù)學學習材料如視頻、圖畫、學具等比較感興趣,而對抽象的數(shù)學符號和材料不感興趣。對數(shù)學活動本身和直接結果感興趣,而對學習什么技能、掌握哪些數(shù)學知識并不去追求。所以,充分利用他們感興趣的,在課件中大量加入視頻元素,如"數(shù)字歌"、"數(shù)數(shù)歌"、有韻律的加減法口決等,吸引學生的興趣,他們也樂于跟唱。在做數(shù)學練習題時,可以借助PPT,讓學生上講臺來做,如果做對,會有笑臉與掌聲出現(xiàn);如果做錯,會有哭臉與嘆氣聲呈現(xiàn),立即批改,加深學生印象,明確對與錯。這樣做還方便反復播放,鞏固知識點。

二、利用觸摸屏電腦,為智障學生學習《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提供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空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電腦硬件技術的發(fā)展,觸摸屏電腦也走進了特殊教育領域。擺脫了鍵盤與鼠標,學生們可以直觀地點擊窗口與圖標,對理解力有限的學生是一個大大的飛越。例如:在學習WORD軟件中,直接用手寫法輸入,跨過了拼音、五筆輸入法,學生非常容易"依葫蘆畫瓢"。特別是在排版方面,直接用手指控制圖片的大小,形象生動,又容易理解。

三、創(chuàng)建有朝氣、團結、和諧的班集體

1.收集平時各種活動時的圖片,用PHOTOSTORY軟件,制做成視頻。在課間或早讀時,播放給學生們看。當學生們突然看到自己出現(xiàn)在大屏幕上時,往往特別的興奮,很容易說出圖片中的人物、事件,變得愛說愛笑愛動,溝通欲望明顯加強。

2.抓住學生的性格特點,用益智的小游戲作為獎勵。班里有些自閉癥學生,特別喜歡動感十足的"平衡球"游戲,當他能按時按量完成教師任務時,就獎勵他玩游戲。長時間堅持下去,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自己在做作業(yè)時,就會自言自語的說:"完成作業(yè),就可以玩游戲啦。"他就會快樂地自覺自愿把任務完成好。

四、利用學校網(wǎng)站和其他網(wǎng)站,滿足資源共享

第9篇:信息技術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信息課程 素質教育 文化特征

面對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必然向素質教育轉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該面向素質教育,以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把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作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核心任務。

素質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強調提升人的各種潛能。面向全面發(fā)展的信息技術教育,應該是以提升信息素養(yǎng)為核心內容,使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成為與讀、寫、算同等重要的終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同時也必須兼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不是單純的信息技術技能培訓,而是面向學生全面發(fā)展,注重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養(yǎng)。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將不是一門純工具性的課程,將是一門面向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課程。

信息課程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超媒體技術,建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動態(tài)化、形象化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材和工具書變成多媒體化,它們不但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xiàn)聲音、動畫、錄象以及模擬的三維景象。在多媒體學習材料中,各畫面之間好象有無形的鏈條互相串聯(lián),這種無形的鏈條被稱為超鏈,這種帶超鏈的多媒體又稱為超媒體。多媒體教材本身就是活的書。如何把“活書”設計好?如何把“活書”學好?這是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和學生面臨的新問題。

信息課程資源全球化。利用網(wǎng)絡,特別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資源連成一個信息海洋,供廣大教育用戶共享。網(wǎng)上的教育資源有許多類型,包括教育網(wǎng)站、電子書刊、虛擬圖書館、虛擬軟件庫、新聞組等。對于我國教育來說,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網(wǎng)上中文信息資源的嚴重不足。開發(fā)網(wǎng)上教育資源,不但是教育部門的任務,也是社會各部門以及知識者的義務,美國的網(wǎng)上基礎教育資源體系就是依靠社會各界的協(xié)同努力建立起來的。

信息課程教學個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智能導師系統(tǒng)能夠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和提供幫助。為了做到這一點,學生個性的測定,特別是認知方式的檢測,將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課題。

信息課程學習自主化。由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認同,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自主學習成為必然發(fā)展趨向。事實上,超文本/超媒體之類的電子教材已經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信息課程活動合作化。通過合作方式進行學習活動也是當前國際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信息技術在支持合作學習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過計算機合作,在計算機面前合作,與計算機合作。

按照素質教育的觀點,教育要面向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面向學生發(fā)展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該更加側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著眼于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覺得,面向素質教育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該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一是要學會學習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資源的使用,未來的社會是發(fā)展的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學生將面臨新的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資源,所以學生必須學會,如何學習和掌握新的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資源。二是要學會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資源去輔助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其學會學習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學生發(fā)展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該強調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識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