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

第1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關鍵詞:本土化;經濟學范式;中國經濟學;儒家文化;女性主義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8)06―0040―08

一、引言

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社會科學,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規(guī)范性和本土性,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也必須建立在本土行為機理的契合性基礎之上;而“所謂‘本土契合性’,就是指研究者的研究活動及研究成果與被研究者的心理與行為及其生態(tài)、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的脈絡密切或高度符合、吻合及調和的狀態(tài)”。然而,現(xiàn)代經濟學產生、成長并壯大于西方社會,從而是建立在西方個人主義行為心理的基礎之上;特別是隨著20世紀30年代之后主流經濟學在美國最終形成,從而深深地打上了美利堅民族的行為和心理烙印。正是基于這個角度,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也就是真正的“西方”經濟學,而且,即使已經為廣大非西方國家廣泛傳播和接受的馬克思經濟學,它也是“西方”非正統(tǒng)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們都是建立在西方人行為心理之上的,并體現(xiàn)了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自然主義思維。楊國樞(2004,自序)曾指出,“所謂美國心理學,無非是美國人的本土心理學;……但在近代史的不同階段,中國心理學卻曾先后將這些國家的本土心理學當作‘世界心理學’或‘(全)人類心理學’,甚至將之視為可以照樣適用于中國人的心理學。試問,任何單一國家的本土心理學能夠放諸天下而皆準嗎?能直截了當地成為世界心理學或全人類心理學嗎?美、英、德、法大都是屬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國家。然則,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學能代表人類的心理學嗎?它能適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國、日本及韓國)的人民嗎?”顯然,這里把心理學一詞換成“經濟學”一詞,意思同樣存在。正因為當前的經濟學根基于基督教文明下的心理及相應的行為機理之上,因此,當前的經濟學僅僅是“西方”經濟學;這里不僅從地域上是指其源于西方,更主要從文化上是指它適應于西方人的心理和行為機理。

正因如此,長期以來,能夠在經濟學領域作出較為顯著貢獻的大多是西方人或者是具備西方化的人: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而20世紀30年代以后,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這些著名經濟學家的國籍和工作地點之所以會有這種時間和地域上的相對集中,顯然,并不僅僅是因為如林毅夫所說的是“由于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相反,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經濟學本身就具有非常強的本土性,而當前的經濟學話語權已經被世界經濟中心的國家及其本土學者或具有相通文化背景的學者所掌握。事實上,如果僅僅從國籍和工作地點的角度,我們就很難解釋為什么如此多的華人(甚至是日本、韓國等)在美國的大學中卻一直沒有取得較為“令人刮目”的成就,而像以色列、印度乃至拉美、東歐以及來自非洲一些國家的教授卻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取得的“非同凡響”的聲譽,甚至造就了一批“世界性”的頂級大師(這些地區(qū)出生的人都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如果從文化角度,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點。究其原因在于,經濟學本身就是建立在微觀心理學和宏觀社會文化的基礎上,而這些國家與美國文化更為接近,更容易基于本身的行為心理發(fā)展某些經濟學理論。而華裔的學者根本沒有這一切身的文化感受為基礎,無法把理論推理和實際經驗結合起來;因此,往往只能在與經驗事實相對脫節(jié)的數理或計量方面有所發(fā)展,而對以社會經濟現(xiàn)象為對象的理論研究則力不從心。默頓就提出了一個“內部人原理”:“外部人”不論是多么小心或有學養(yǎng),原則上都無法接近社會或文化的真理,因為存在一種結構性的限制使他沒有能力了解異己的團體、文化和社會。是以本文嘗試就女性主義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學的反思以及對中國經濟學的本土化啟示作一分析。

二、女性主義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學的反思

在當前西方經濟學界,女性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有成就的女性經濟學大家則更少。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主要不在于流行的說辭:女性的邏輯抽象能力較低,因為女性在經濟學領域中所占的比例要比在數學或自然科學領域所占的比例還要?。幌喾?,根本上在于主流經濟學本身的特質,因為它具有明顯的性別結構缺陷。事實上,盡管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是建立在西方心理之上,但卻并不是反映了所有西方人的共同心理,而主要是建立在具有強烈擴張和征服欲望的男性的心理基礎之上,從而具有非常強的偏見,這嚴重限制了女性對經濟學的貢獻。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之后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興起。

一般來說,男女雙方在心理和行為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一般地,女性更為現(xiàn)實,更注重人情,更富同情心,更愿意進行合作而不是爭奪,從而行為上也更少破壞性。這也可以通過圣經中的兩個故事加以說明:亞伯拉罕為了某種抽象的上帝之命令而情愿犧牲自己的兒子,而所羅門王時的那個婦女在兒子命在旦夕時寧愿放棄真理也不愿目睹兒子被殺。然而,長期以來西方社會卻逐漸形成了男性主義中心觀,以至人類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概念也按性別呈現(xiàn)出等級形態(tài),其中,男子特質占上層,在主體和方法上被評價較高的東西都與男性特質聯(lián)系在一起,而被評價低的則與女子氣聯(lián)系在一起。究其原因在于,西方世界深受斯多葛主義的影響:世界是遵循數學法則和“自然”法則合理地運轉的,每個人都可以認識并掌握這些法則,因為他們都擁有上帝賦予的理性才能,都可以以同一種機械的方式進行思維,從而得出相似的推論。后來,牛頓更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牛頓模式:整個宇宙決定于幾條簡單的、永恒的數學規(guī)律;由此推演,人類憑借理性就可以認識支配道德領域、政治領域以及美學領域的規(guī)律。同時,盡管上帝制造了理性之鐘,但還是有一部分被遺漏了,這構成了情感和非理性王國;為此,牛頓模式又將世界分成兩個部分:被理性統(tǒng)治的主要部分和統(tǒng)攝非理性的次要部分。正是基于這一學說,所有不遵循理性、不遵循機械論的數學原理的事物都是他者,是不重要的、第二位的、不真實的,它受到理性世界的監(jiān)管;顯然,由于男性往往具有更硬的“理性”,而女性也是第二位的,因而男性就有權把“理性”強加給那些缺乏理性的創(chuàng)造物。

盡管主流經濟學提倡的科學化路徑以期排除價值和道德因素的干擾,或者將道德問題存而不論;但

是,它并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而是存在強烈的規(guī)范色彩。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經濟學論文往往體現(xiàn)了經濟學家的個人、社會以及政治位置等特質,有人甚至說,所謂的客觀知識其實不過是那些在社會上和政治上擁有更強大勢力人的知識。顯然,由于經濟學領域男性占了比在物理學或其他社會科學中更大的比例,因而主流經濟學實際上也就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處事態(tài)度。譬如,根據納爾森等人的看法,經濟人一詞“economic man”本身就是男性經濟學家群體的產物,他體現(xiàn)了男性“masculine”的行為方式,而無法涵蓋女性“feminine”的行事方式。因此,我們說,現(xiàn)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先天就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說明全部人類的一般行為;盡管經濟學界熱衷于使用“經濟人”一詞,但卻很少對它的真實含義以及起源進行梳理。在某種程度上,“經濟人”一詞本身就已經成為實用性和政治性的,目前許多人以此來裝扮其研究的客觀性,只不過是借此來推行他們自己的主觀觀點,其中就包括男性對女的控制。因此,女性在經濟學界之所以數量少、貢獻低,這主要與不同性別和文化下的學者對主流經濟學的自發(fā)認知有關,從而與主流經濟學本身的特質以及它與不同類別的人的親和性有關。

一方面,就男女雙方在行為特征上的差異而言。一般地,與行為相聯(lián)系的個人內在心理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從而表現(xiàn)在學術上也會有所差異;顯然,女性與男性在行為特征上往往相差很大,從而也就會對其學術取向產生影響。譬如,女性忍耐性更高,往往會克制自己內心的沖動,在人際關系中也更為忍讓,以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更愿意采取迂回溝通而不是爭奪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女性的道德推理顯示出“相互沖突的責任”意識,而不是發(fā)自“競爭的公理”,這種認知能力決定了“它是一種與周圍關聯(lián)的、敘述性的思維模式,而不是有條理的、抽象的思維模式”;為此,女性特別注重“關愛的行動”,往往圍繞著對“責任和關系的理解”,往往設法建構“聯(lián)系之網,人際之網,它們通過交流得以維系”。正因如此,女性往往不熱衷于抽象規(guī)則的研究,而更關注規(guī)則帶來的社會后果,關注人的應得權利;相應地,她們往往偏好于政治經濟學、社會經濟學、人本經濟學、心理經濟學、文化經濟學以及福利經濟學等的研究,而這些方面則屬于經濟學的邊緣分支。

另一方面,就理論本身隱含的修辭特征而言。一般地,如果理論內含的修辭與研究者的行為特征相符,那么就更有利于該研究者在該領域的發(fā)展;因為他從事此方面的研究是源于內心自發(fā)的,而其他人則需要經受刻意模仿和學習過程。顯然,當前主流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基本上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處事態(tài)度,因為它強調人的控制、征服、機會主義等。事實上,與女性的“責任道德”相反,男性明顯地表現(xiàn)出“權利道德”的傾向,它立足于“對分離的而非聯(lián)系的情調”,立足于“對個體而非基本的關系的思考”;并且,男性還使相互沖突的秩序保持一種機械的、量的平衡,而這種秩序又是以等級化的價值觀為基礎的。正因如此,盡管女性在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中可以取得顯著成就,但在主流經濟學領域取得的成就卻要小得多;究其原因,男性從事主流范式的經濟學研究是源于內心自發(fā)的,而女性則需要刻意地進行模仿和學習。當然,這不是女性的錯,而是主流經濟學所內在的偏見所導致的,應該歸咎于當前經濟學的畸形化發(fā)展,因為主流經濟學包含了太多的男性主義特征。而且,女性在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領域建樹不多的現(xiàn)狀,并不意味著女性并不適合從事經濟學研究;恰恰相反,越來越多的女性從事經濟學理論研究將有助于優(yōu)化經濟學的基本特質,使經濟學回到更為合理的研究軌道上來。

其實,男女之間的性格差異主要與早期工作場所(工廠)和生活場所(家庭)的分離有關,而主流經濟學源于對市場爭奪行為的刻畫,“經濟人”也是與當時參與激烈市場競爭的男特質相符的。早期社會中,男性從事市場的競爭,從而日益變得好斗;而且,由于在企業(yè)組織等工作場所的活動往往都是被規(guī)定好的,男性的性格也逐漸被異化:價值理性日益萎縮而工具理性日益偏盛,從而產生了類似經濟人的人格。相反,女性則被孤立在家庭之中從事家庭實務,盡管重復性的家務勞動不利于理性思維的發(fā)展,卻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時間以培養(yǎng)多樣化的性格;特別是,在婦女的主導下家庭往往成為置身于殘酷爭斗的市場之海中的無數個相對平和寧靜的棲身島嶼,從而女性的性格更為平和和寬容。而且,盛于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并沒有像興盛于美國的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那樣以工具性的經濟人為理論基石,也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的:美洲早期殖民者主要是一批極具擴張沖動的新教徒,他們世俗化功利主義心理更為突出;后來盡管有大量的其他移民進入,但由于缺少了原先共同體的庇護,從而也只能遵守業(yè)已樹立起來的市場爭奪規(guī)則,從而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和工具理性特征。

當然,隨著社會物質財富日益充足以及女性越來越從家庭走上社會,社會行為主體成分的這種變化也就會對市場上的行為機理產生影響;與不斷變化的實踐相適應,經濟學的行為假設也應該有一個相應修正過程:應該越來越多地把女機理納入進來,不能把女視為非理性的而排除在經濟學研究之外,而是要通過借鑒女性的行為來重新界定理性的內涵。然而,主流經濟學卻頑固地維持著傳統(tǒng)的自然主義思維及其經濟人假設,在這種傳統(tǒng)下,婦女基于本性的理解當然就與之不相適應;這正如費波爾和納爾森指出的,正是由于人的社會性別影響了他對社會事物的感知,影響了對問題相關性和重要性的評估,從而也就影響了認知原理的解釋。正是由于主流經濟學打上了深深的男性沙文主義,它的評價標準有利于男性而不利女性:不僅主流經濟學主要體現(xiàn)了男性的話語和思維,而非對女的刻畫和世界;而且,長期以來經濟學的學術規(guī)范和原則也是由男性創(chuàng)造或制定的,這種規(guī)則和思維也就支配了學術的發(fā)展走向和學術人員的構成。事實上,當今西方學術界已經看到了這種現(xiàn)象,但不幸的是,男性主導的西方社會觀念卻往往把男女之間的這種行為差異僅僅歸因于他們的生理差別,從而確立了經濟學研究對女性和女性活動排斥的合理性;只是近年來隨著女性主義的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社會性別是一種文化和社會建制,與純粹生理意義上的性別沒有必然聯(lián)系。

可見,正是由于社會心理上的差異,導致了男女雙方在經濟學上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這不是因為女性本身的行為有問題,而是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的思維和規(guī)范本身就是片面的。費波爾和納爾森就指出,“無論如何,承認經濟學的人文因素和社會影響,就意味著對主流范式的總體否定和對客觀性追求的放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可以提高經濟學的客觀性”;事實上,“女性主義經濟學之所以出現(xiàn),并不是因為經濟學太客觀了,而是因為它還不夠客觀,因為太多的假設和方法論思想在沒有經過全面的批判性審查之后就開始被主流經濟學團體視為普遍而客觀的了”。正因為如此,一些女性主義學者對數學化、客觀化的科學認識論發(fā)出了深深的質疑,他們認為,當前這種流行的科學至上主義會把整個世界無論是物

質世界還是生活世界物化為它者,女性注重協(xié)作的互動行為對社會的破壞性更小,更適應于與自然世界之間的良性互動;也正因如此,他們強調科學本身就是主觀的,應該把人的認識和情感結合起來,要強調科學的整體性、和諧及復雜性而不是簡化輪、統(tǒng)治和直線。推而廣之,不同的社會文化下的人們的行為機理也是不同的,因而與之相適應的理論也應該存在差異,否則必然是有局限的,這從東方人與西方主流經濟學之間的關系上可見一斑。

三、中國經濟學的本土化要求和思維

上面的分析表明,女性在經濟學領域貢獻之所以不足,主要不是因為抽象數理能力的欠缺,而是一種與文化相聯(lián)系的社會性別屬性差異所造成的;顯然,如果男女之間這種社會性差別推廣到不同特質的文化之間,那么,就可以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文化適用性進行反思。

其實,盡管一些海歸學者將國內經濟學水平低歸咎于經濟學人的數學功底差,但這卻不是主要原因;事實上,不少海歸經濟學者卻都曾承認,海外的中國人沒有因為數學不好而學不下去的,林毅夫更是認為,“外國的經濟學家相比,我國年輕的經濟學者通常數學較好,在這方面有比較優(yōu)勢”。同樣,主要也不在于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能力,事實上,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所作出的貢獻正越來越大:不僅近年來在自然科學領域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在逐漸增加,而且,在數學領域華人的貢獻也有目共睹。相反,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人士在行為方式和社會氣質上的明顯差異,而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的思維、理論和分析工具都以西方人的心理、認知和行為為基礎的,從而主流經濟學的發(fā)展走向和人員構成也必然受西方所支配。事實上,我們可以把男女的社會性征和東西方人的行為機理聯(lián)系加以分析:從整體上講,西方人具有明顯的男性特征,這表現(xiàn)為侵入性、個體性和占有性;而東方人則更多地表現(xiàn)出女性化的行為特征,這表現(xiàn)為合作性、社會性和共享性。例如,東方人更為強調抑制自己的需求,強調社會和諧與合作,也特別注重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因而中國社會相對于西方社會來說歷來也要平和得多。正因如此,當前中國人學習和研究體現(xiàn)西方心理的主流經濟學也面臨著與女性學習和研究那種體現(xiàn)男性認知觀的經濟學的相同困境。

因此,中國經濟學人對經濟學貢獻不足,不是因為中國人的數學水平不高,不善于使用計量回歸等分析工具,更不是中國人的英語水平不好;相反,這主要是因為對社會的認知思維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制度與主流經濟學宣揚的存在巨大差距。正因為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的核心假說與儒家社會的行為機理相差很大,這種學說是外在于中國人自身的生活的;因此,中國人沒有西方人那種深入肺腑的感覺,無法把理論與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往往難以產生能夠燎原的思想火花。而且,即使深受儒家熏陶的學者花了很大努力去學習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但對“經濟人”的行為特征的刻畫以及由此推衍的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依然無法達到西方人那樣的深度,從而無法對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發(fā)展作出被主流“認可”的貢獻。實際上,儒家文化一直強調“知行合一”和“主客同體”以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試想:如果對人類行為的研究不是從自己切身的體認出發(fā),而是可以接受外來的一套假設和學說,怎么可能深入地剖析社會行為的內在機理呢?由此可見,強調普遍適用性的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面臨著如何重構其脆弱的文化基礎這一問題:正如女性主義經濟學的出現(xiàn)是為了揭示并消除經濟學研究中的性別偏見,使經濟學更好地反映整個人類社會的現(xiàn)實世界一樣;為了消除當前主流經濟學中對東方社會文化和行為的歧視,也有待于真正建立在中國人行為機理之上的中國經濟學之振興。

一般地,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它根植于西方根深蒂固的自然主義一元論思維:一方面,它強調方法論上的個體主義和社會后果中的物競天擇,并通過還原論把人的心理還原為動物心理;另一方面,它把人僅僅視為一個經驗客體,是自然的一部分,終極價值判斷是給定的,因而具有強烈的先驗理性和經驗實證的色彩。但顯然,中國人的思維卻完全不同于西方人:人一直被視為思維和認知的主體,中國社會本質上也是人本主義的,它首先關心人類社會,儒家文明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共生關系;因此,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就是由人而物、由內而外、由社會而自然,將從對社會秩序的探究中獲得的知性逐漸反思到自然社會中,這是天人感應乃至于天人合一哲學的基礎。而且,基于先驗的理性主義思維,西方社會對事物的理性認知往往是脫離經驗的,也可以游離于實踐之外;正因如此,盡管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與現(xiàn)實遠不相符,但主流經濟學依舊把它視為理論研究的基本假設,并以此來建立模型探究人的行為。相反,儒家社會往往從社會實踐中獲得對人類行為的認知,從而特別強調知行合一,理論不能脫離實踐;正因如此,它要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修正不合理的假設,使得理論日漸逼近實踐,并為實踐提供指導。事實上,在盛洪看來,經濟學與科學存在著重要區(qū)別:經濟學惟有提出對所有人都有利的方案才能為人民服務,而科學則可能會被部分人用來損害別人;顯然,由于中華文化中蘊含著“天下主義”的精神,因而如果能夠將西方經濟學與中國文化有機融合起來,那么就可以使得經濟學更像“經濟學”,并能夠抑制西方科學和工具理性膨脹所潛在的兩方面危害:一、利用科學方法通過損害別人來增進自己的利益(如改進武器),二、諸如對社會的建構等對科學的不當應用而損害所有人。

但不幸的是,當前經濟學的基本研究范式,特別是其基本微觀行為基礎都是西方的,以致當前的經濟學也只能是“西方”經濟學;顯然,在沒有搞清楚中國社會現(xiàn)象的內在機理,不將理論契合在中國人的行為機理基礎之上,即使出現(xiàn)了本土化的聲音,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本土化理論,僅僅是將研究對象本土化而已,而其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思維依然是西方的。譬如,林毅夫在《本土化、規(guī)范化和國際化》一文中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他對如何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具體的經濟問題的看法,但他依然認為我國經濟科學的研究成果必須國際化,而研究的對象的本土化則是研究成果國際化的一條主要通道。當然,他認為,在對本土現(xiàn)象進行研究時,需要“弄清楚哪些是產生我們所觀察到的重要的、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背后的主要經濟、政治、社會變量,然后才能構建一套簡單的邏輯體系,來說明這些重要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這已經意識到了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內在機理的不同。但是他并沒有深入到經濟學的理論前提――人性和行為機理問題,而僅僅是關注約束變量的不同。

楊國樞指出,“美國心理學因能有效探討美國人之個人主義文化內的心理與行為,所以是一種本土心理學――美國人的本土心理學。這種本土心理學是從美國自己的社會、文化及歷史脈絡中自然發(fā)展出來的,所以是一種原生性的‘自發(fā)心理學’或‘內發(fā)心理學’。與此不同,西化的中國人的心理學是一種被美國人本土心理學所扭曲的知識體系,而不是從中國人的社會、文化及歷史脈絡中自然發(fā)展出來的知識體系,因此是一種次生j生或衍生性的‘外發(fā)心理學’。外發(fā)性的中國人心理學難以有效探討中國人之

集體主義文化內的心理與行為,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挥袃劝l(fā)性的中國人心理學,才能提供有效了解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知識,才能作為發(fā)展全人類心理學的良好基礎”。顯然,在西方的“內發(fā)心理學”基礎上產生了西方主流經濟學;同樣,也只有以中國化的“內發(fā)心理學”為基礎,才能產生更適用中國的本土化經濟學。正因如此,盡管林毅夫…等人都曾預言,“最遲到下個世紀30年代,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強國。隨著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地位的提升,中國經濟研究在世界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將隨之提高,而當我國的經濟成為全世界最大最強的經濟體之一時,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很有可能轉移到我國來”;但是,筆者卻認為,如果不改變當前盲目照搬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理論、范式的風氣,不能將西方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社會文化有機契合起來,那么,即使中國經濟如目前一般再持續(xù)發(fā)展20年,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仍將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更加不要提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

四、簡短結語

第2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一、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本土化的原則

必須注意的是,幼兒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并不是越美觀越好,越豐富越好,其創(chuàng)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必須以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為前提。

(一)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原則

幼兒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階段,他們是通過自身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與環(huán)境的互動來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獲得身心發(fā)展的。因此,幼兒園室內外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應該符合幼兒年齡的特點。

1.內容廣泛。幼兒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在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思維開闊,多角度、多方式地進行選擇和設計,應該避免單調。如一些小型私立幼兒園常常只在墻壁張貼一些動畫圖片、識字圖片,以及一些簡要的規(guī)章制度,這樣的設計難以滿足幼兒心理需求,難以引起幼兒關注,互動也不容易發(fā)生,最終不能多方位促進幼兒發(fā)展。而如果在幼兒園設計各類區(qū)角,從墻飾、掛飾、教玩具全方位進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讓環(huán)境豐富多彩,從而豐富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這樣才可以讓幼兒得到多方面發(fā)展,才可以讓幼兒根據興趣自由選擇與環(huán)境互動的空間。如廚房、醫(yī)院、建構區(qū)、植物園、圖書角、運動區(qū)等等。此外,還可以進行主題設計,如春天來了,把幼兒園的墻壁、棚頂、地面及角角落落裝飾上春天的景色:溫暖的太陽、廣闊的大地、綠色的小草、多彩的小花、奔跑的小動物等,讓幼兒來到幼兒園便感受勃勃生機,同時也能夠認識和了解春天。

2.貼近幼兒認知。幼兒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也要考慮貼近幼兒認知,符合幼兒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幼兒園所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如果離幼兒生活較遠,成人化嚴重,會減少幼兒對它的關注度,會因此削弱它的價值。

3.色彩豐富。研究表明,在五彩繽紛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的觀察、思維、記憶的發(fā)揮能力都高于普通色彩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相反,經常生活在黑色、灰色和暗淡等令人不快的色彩環(huán)境中嬰幼兒,則會表現(xiàn)出呆板、反應遲鈍和智力低下等特點。因此,幼兒園環(huán)境應該以淡藍、黃、黃綠、橙等好看的顏色為主進行創(chuàng)設,避免大面積使用黑、白、褐等難看的顏色。此外,所設計的內容要符合造型簡潔、概括,制作簡單易行的原則。抓住主要特點,突出表現(xiàn)即可,這既適合幼兒理解、認知,也符合幼兒園定期更換主題內容的現(xiàn)狀。

(二)安全的原則

生命高于一切,幼兒的安全永遠是教育的實施的前提,而在幼兒教育領域中,健康領域永遠放在第一位。因此,幼兒園環(huán)創(chuàng)也必須首先考慮幼兒的安全問題。它涉及到材料安全及作品的安全。所使用的材料必須是健康環(huán)保的,最終呈現(xiàn)出的作品不具有尖、硬等特點,要保證幼兒在與環(huán)境互動中不會受到傷害。

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本土化

《綱要》規(guī)定:“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xiāng)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fā)展打好基礎?!币虼?,在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方面,我們應該提倡本土化,因地制宜,利用身邊的材料、身邊的風土人情來豐富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

(一)內容本土化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風光、歷史傳承各有不同,這便造就了各地區(qū)文化的差異,而如果我們在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活動中把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一方面豐富幼兒學習內容,讓幼兒能夠了解自己身邊的風土人情,認識自己的家鄉(xiāng),同時也對當地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從幼兒培養(yǎng),這種本土文化的影響將根植于心,陪伴孩子一生,甚至影響孩子將來的人生選擇。例如,我們北方一年四季分明,在季節(jié)輪換之際,引領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以季節(jié)為主題,進行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春天,以綠色為主,在墻壁和地上繪出或者粘貼上手工制作的燦爛的太陽、開滿小花的青草地、柔軟的柳絲、呢喃的燕子、歡樂的孩子,屋頂是湛藍的天空,懸掛多多白云,點綴飛機,與燕子齊飛。特別是冬天,北方的雪更應該是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課程不能缺少的內容:剪紙雪花,貼在窗玻璃上;打雪仗的場面、大雪覆蓋的小房子和松樹等畫在墻壁上;屋頂懸掛雪花。此外,節(jié)日風俗、本土特產等等,都可以作為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內容,融入教學當中。

(二)材料本土化

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的本土資源,因此因地制宜選用材料來裝飾幼兒園,不但取材方便,節(jié)省成本,也能夠促進幼兒對本土物產的深入地了解。例如,南方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可以利用竹子進行手工制作,北方的學生可以利用樺樹皮、松針、松樹塔、樹根進行環(huán)創(chuàng);秋天到來后,莊稼的葉片、秸稈、五彩的樹葉、成熟的果實,都可以成為可利用的材料。此外,本土的沙石、泥土等都可成為可利用的材料。這些東西在我們的課堂上有了新的用途,學生畢業(yè)后將能夠以本土化思想為指導,利用這些材料與幼兒一起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會使得幼兒的新奇感倍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關鍵詞:信息資源,資源共享,圖書館,利益平衡

1. 引言

按照的觀點,利益就其本性而言是盲目的、無止境的、片面的。不同的利益彼此之問會存在沖突,而利益的這種與生俱來的不法本能會導致各種利益在不斷激化的沖突中同歸于盡,作為社會控制工具的法律有必要對各種利益進行協(xié)調和平衡,使其形成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資源共享是人類互惠交換行為的一種,是一種打上經濟烙印的行為。共享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首先表明一種關系,共享關系聯(lián)系著有特定目標和任務的人群,他們關注有價值的共有資源,相互之間協(xié)調行動,并形成或松或緊的組織架構,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源的重新分配。資源共享是一種群體性行為,而在這種群體性行為背后,資源共享本質上是利益的共享。

利益共享的關鍵在于,必須處理好空間利益關系。美國經濟學家艾德加·M .胡佛說過,利益關系處理得好,對于利益共享的相關者來說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否則,只能是一種負擔。

文獻資源共享是指某一個圖書館的資源為其它圖書情報機構共同享用的活動。實質上指人類以文獻為工具,按照互惠互利、互補余缺的原則進行的一種信息傳播與交流活動。1999年1月,全國124家圖書情報機構的代表云集北京,商討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問題,發(fā)出《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倡議書》,倡議建立全國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網絡,標志著我國文獻資源共享工作的開始。經過多年的努力,國內三大資源共享工程(項目),即教育部領導下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科技部所屬的“國家科技文獻中心文獻資源共享網絡服務系統(tǒng)”、文化部倡議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發(fā)展迅速,我國的圖書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成就喜人,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如何維持共享體的長久性,在共享體內如何維持各方利益的平衡問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信息資源共享的經濟學分析

雖然資源被利用對社會越有益,但是信息共享不是無條件的。所謂共享,可以認為是資源在擁有者和使用者之間進行的流動。但并不是說共享是無條件的,倘若使用方不需要該資源或其不愿花費代價接受該資源,“共享”是不能實現(xiàn)的。由此可以看出,資源共享的條件是:擁有者愿意將資源共享,使用者主動接收共享資源并且不損害彼此的利益關系。不論擁有者共享資源,還是使用者接收資源都是有成本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源并不是無止境、無范圍、無限制的全部共享的。

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每項資源在進入共享前,都需要對其進行預處理,包括將該資源更新的人工處理成本、硬件設施成本分攤、實現(xiàn)共享的軟件成本分攤,這三部分被認為是資源共享預處理成本。

假定條件:

(1)信息資源共享成本只考慮預處理成本;

(2)信息資源共享收益只與信息資源共享范圍有關,并初步認為線性關系;

構造成本收益函數:

C= C(q)=C

R=A*q

其中:q:信息共享范圍;

R:與q成正比;

C:預處理成本,信息一旦共享,不論共享程度如何,都必然產生預處理成本,該成本固定,與q無關。

函數曲線如下:

第4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一、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基本內容和要求:

班級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

基本內容有:熱愛祖國的教育;熱愛中國*的教育;熱愛人民的教育;熱愛集體的教育;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實施途徑:

班級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fā)揮校內、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主要途徑如下:各科教育;校級、班級教育和各種教育活動;共青團教育活動;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動。

四、教育原則: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加強針對性;堅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訓練相結合;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保持教育的連續(xù)性和一致性。

五、具體措施:

1、進行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為內容的規(guī)范教育,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以落實學生個人量化積分為主線,以德育系列化活動和“班級十最”等評比表彰機制為動力,扎扎實實地搞好德育工作。

3、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知識比賽等,陶冶學生情操,激勵廣大學生奮發(fā)向上。

第5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當前的學校德育由于受到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影響,凸顯出越來越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盡管我們德育工作者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中小學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著隨意性、零散性、灌輸性的傾向,德育的實效性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如何實現(xiàn)學校德育的生活化、體驗化、參與化,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成為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金陵中學的德育課程綱要既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創(chuàng)新,也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一種實踐探索,讓我們看到了中小學德育的未來和希望。

金陵中學的“德育課程綱要”力圖從學校實際出發(fā),構建一種具有學校特色的、對學生道德成長發(fā)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開放性的德育課程體系,讓德育回歸生活世界,讓德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這種借鑒學科教育課程化的優(yōu)勢(任務明確,組織有序,實施適切,檢測可靠),將原來零散的、臨時的、應景的、缺乏實效性、難以評估的學校德育工作或活動通過整合資源將其設計轉換成指向明確的、持續(xù)作用的、能有效評估的德育課程,或許正是解決當前德育存在問題的最佳途徑。

金陵中學的“德育課程綱要”著眼于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幸福奠基,著眼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精神成長,從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入手,注重課程目標的科學性、課程內容的適合性、課程實施的教育性及課程評價的導向性。這充分說明,金陵中學的德育工作正朝著回歸生活世界的目標不斷前行“德育課程綱要”關心學生的生存與發(fā)展狀態(tài),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與需要,關懷學生的現(xiàn)實與理想,促使“知情意行”高度融合,從而徹底改變德育的工具理性價值,既直接面向實然的“生活世界”,也指向應然的“理想世界”,實現(xiàn)了德育的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統(tǒng)一。當然,德育課程對個體發(fā)展的功能還是有局限的,因此,德育課程應注意與其他德育途徑,如各科教學、課外活動、團隊活動等相互配合,發(fā)揮學校教育的整體效應。

金陵中學通過校本德育課程的構建,開拓了學校德育工作新途徑,使學校德育進一步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經常化,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進一步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他們的實踐與探索,必將推動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不斷深化,成為學校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橋梁和紐帶。

【朱小琥,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第6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關鍵詞:高中體育;育德;路徑

學校教育要立德樹人。全程育德是立德樹人的基本途徑,課程育德是全程育德的最重要途徑。體育課作為一門從小學到大學的通識課程,應當擔負起課程育德的重要任務。特別是農村高中體育課,更應當將育德作為重要的內容。農村高中體育課的育德有以下三條有效路徑。

一、教學內容和育德內容深度融合,形成有效路徑

“關愛、責任、規(guī)則、公正、尊重、合作、堅守”等是學生的基本道德品質,要讓這些道德品質在學生中得到傳承。體育課教學內容中,無論是隊列隊形、田徑、球類、體操、武術,還是游戲、地方特色課、各類活動比賽,都能融入這些道德基本品質教育。特別是高中體育教學內容更要與德育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高中階段形成正確的道德觀。這樣,德育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使課程育德落到實處,育人無痕,接地氣,不空洞,有效果。

二、教學情境與育德情節(jié)有機組合,形成有效路徑

按照課程標準,高中階段主要以學分制呈現(xiàn)。農村高中體育也正在推行“走班制、社團”等方式進行常規(guī)授課。學生在體育課接受德育教育形式相對較分散。體育授課教師要把握教學內容,精心設置教學情境,置入德育情節(jié),針對性地進行德育專題教育,引發(fā)高中生對德育的思考和踐行。在體育教學情境中,充分體驗、感悟、升華,在單元教學結束時,結合德育情節(jié),適當進行總結、提升、拓展,育人有心,引導學生內化成良好的德育品質。

三、教學過程與育德細節(jié)緊密結合,形成有效路徑

高中體育教學中,堅持、理解、合作、公平等是教學過程中隨時閃現(xiàn)的德育細節(jié)。但農村高中學生合作、公平的深層次培養(yǎng)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持之以恒的引導和培養(yǎng)。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高中生已形成的較能吃苦耐勞、自尊心強、追求進步等良好品質,在教學過程中,隨時發(fā)現(xiàn)與學生優(yōu)秀品質相關聯(lián)的德育細節(jié),進行固化。對公正、合作等更高層次的德育品質,要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對個人或群體,針對性地對德育細節(jié)進行雕琢、升華,逐漸形成學生的健全體格、完整人格、高尚品格。雕琢成器,引導學生成為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

第7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德育教育之所以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這是由素質教育的使命所決定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真諦,在于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為這一目標提供最基本的保證的就是德育教育,因為在中學階段,學生們的人格的可塑性最強,所以中學德育工作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成敗。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去認識和分析這一問題,以求在一個新的高度上來促進中學德育工作的進展。

一、認清素質教育本質,改善中學德育教育環(huán)境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強調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核心,離開了這個靈魂和核心,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現(xiàn)今時代,青少年中的道德缺失,往往是從起碼的道德無知和缺乏倫理教養(yǎng)開始的,是從人在自己成長的一定階段不懂得人類文明的起碼知識,因而是逐漸陷入道德無知的泥沼開始的。因此,要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就必須認真地、全面地完成智育的任務,就必須全面地認真地進行素質教育。德育的使命是滲透在智育之中,指導智育的方向,使它具有思想的、道德的、精神的、政治的價值。學校由此承載了更多的使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育教育工作既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那么它的實施工作就要求有一個完備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包括軟環(huán)境和硬環(huán)境兩大部分。軟環(huán)境主要指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水平等;硬環(huán)境主要指那些為了配合德育教育的進行而配置的教學設備,如相關的音像資料、圖書信息、活動場所和參與機會等。從當前的中學德育工作環(huán)境看,這兩方面都存在問題: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yè)的訓練;另一方面從各種設施看,目前的中學大多數還沒有專門為搞德育而設置的設施,偶爾搞一次德育工作也只是因陋就簡走走形式而已。因而,創(chuàng)造一個協(xié)調的德育教育校園環(huán)境,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強德育教育的抗環(huán)境干擾能力,成為中學德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

二、堅持以學生為本,改變中學德育灌輸教育模式

中學德育對象的主體化,是當代中學德育最基本的特征。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是以成人的邏輯對待兒童的哲學,把兒童作為成人來對待,以成人的思維方式來決定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世界。在教學目的上,關注教學的外在目的,忽視了教學的內在目的;教學內容上,過分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教師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的權威大于一切,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強行的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學方式整齊劃一、嚴格統(tǒng)一,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被扼殺或束縛。教學評價上,只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為評價標準,注重考試的選拔功能,評價方式過于死板生硬,致使學生陷入大量的“題海戰(zhàn)術”,為了追求高分數而苦學、死學。

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指出:“灌輸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倍赖滦枰乾F(xiàn)代德育的基礎,道德實踐則是道德需要形成和發(fā)展的根源。因此,在學校德育改革中,必須實現(xiàn)將單向灌輸的德育模式向參與式道德實踐模式轉變。中學德育對象的主體化,反映在中學德育思維上,是“學生是德育主體”的思想得到了確立;反映在德育教學實踐中,是要求將德育教學內容回歸生活世界,因為中學德育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德性,而德性本身來自于社會生活規(guī)范,學生要學習和掌握社會生活規(guī)范,就必須參與社會生活、參與人際關系。 轉貼于 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學會生活;只有真正反映生活、觸摸生活,才能真正認識生活。一個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行為最真實、最穩(wěn)定,只有教育者對學生的教育回到自然生活狀態(tài)時, 我們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人的心理緊張程度加劇。今天的中學校園里,許多使教師和家長焦慮的問題學生大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梢哉f,中學德育遇到的許多實踐問題其實不過是心理教育問題,因此理應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目前中學德育的范疇。當今的中學德育強調以構建學生和諧人格的人格教育為核心,要求不僅要對中學德育的內容進行革新,而且要在方法上引入和借鑒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原則,結合各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而在現(xiàn)代西方發(fā)達國家中影響較大的德育理論,大多是以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成果或大量的科學觀察、測試和數字統(tǒng)計等實證研究為基礎的,這對于我們改造現(xiàn)行的中學德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由此推動了我們超越傳統(tǒng)中學德育的經驗參照性,大膽嘗試和運用這些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將中學德育內涵提高到新的維度。同時,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鞏固了德育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推進課程改革,拓寬中學德育教育途徑

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勢是回歸生活世界,追求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tǒng)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整合。我國學校德育課程大致由學科課程、環(huán)境課程、活動課程三大塊構成,由于歷史原因及社會原因,當代青少年道德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了深度破壞和極度惡化,傳統(tǒng)課程已經無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這也是造成學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所以,重新建構道德環(huán)境迫在眉睫。要讓學科課程、環(huán)境課程、活動課程三個方面互為補充、互為依托,共同構成發(fā)展學生道德素質的立體課程體系。建構起這樣的德育課程體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認知,培育學生健康的道德情感,養(yǎng)成學生高尚的道德行為習慣,錘煉學生持久的道德意志,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一種潛意識的自主認知、自感、自覺行為、自然意志,形成道德品質。

德育環(huán)境課程的建構也不能忽視教師的自身道德素質建設和學生家長的道德建設,使學校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都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培養(yǎng)。在以教師和書籍為文化教育核心的時代,人們常把學校教育稱為學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教師看作中學生的人生導師。而在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的今天,中學生已越來越多地從家庭、社區(qū)、伙伴和現(xiàn)代傳媒等多種渠道獲得了自己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學校、社會和家庭在中學德育中的作用已難分伯仲。中學德育途徑的多樣化,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傳媒的飛速發(fā)展及其所傳播的思想觀念信息對生活各個角落的滲透。這一方面為當代中學德育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傳播手段,另一方面也對當代中學德育環(huán)境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按市場化規(guī)則運作的現(xiàn)代傳媒使當代中學生學到和掌握了眾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信息,包括充斥著暴力甚至黃色內容的不良信息。因此,如何占領和充分利用現(xiàn)代傳媒這一當代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已成為決定我們中學德育目標能否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8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家長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偏差。部分家長重智育,輕德育,家庭教育重心偏離,本末倒置;重視物質滿足和技能培養(yǎng),輕視人文關懷和思想教育;重言傳,但方法簡單粗暴,輕身教,且不能率先示范。傳統(tǒng)家庭美德對于引導青少年處理與家人、師生、同學關系,甚至將來組成家庭后處理夫妻、子女關系,進入社會處理人際關系等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結合時代背景以及中學生心理特征,繼承傳統(tǒng)家庭美德的優(yōu)良基因,構建傳統(tǒng)家庭美德在中學德育的實現(xiàn)路徑。

2傳統(tǒng)家庭美德的優(yōu)良基因

2.1人倫要求

我國傳統(tǒng)家庭美德規(guī)定最基本的人倫要求,強調人的權利和義務。傳統(tǒng)家庭美德規(guī)定了父子有親、夫妻和睦、兄友弟親、朋友有信,規(guī)定了父母、妻子、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家庭和睦以及改善人際關系。現(xiàn)代家庭結構日益核心化,孩子成為家庭主導。長輩的溺愛養(yǎng)成了孩子任性、嬌蠻、自私自利的性格。有些中學生在校是遵守紀律的好學生,回家卻成為“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視父母沉重的家庭負擔。父母不能滿足自己要求時,耍小性子,或以不理智行為對抗。因此,在中學德育中,需要進行傳統(tǒng)家庭美德的“孝道”教育。讓孩子了解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不易,主動承擔孝敬父母的責任。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分享、助人為樂的精神,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因為一些小事發(fā)生爭吵。傳統(tǒng)家庭美德的“朋友有信”、“兄友弟愛”等內容對獨生子女處理與同齡人的關系提供了借鑒。

2.2勤儉節(jié)約

勤儉節(jié)約要求人們熱愛勞動,勤奮努力;節(jié)制物質欲望,簡樸生活。當代青少年攀比現(xiàn)象嚴重,重視物質追求,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用。甚至有些青少年將大量的精力和金錢花費在了虛擬的網絡游戲中,追尋網絡游戲帶來的滿足感。部分青少年好逸惡勞,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因此,應在青少年中進行“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提倡艱苦奮斗,要求青少年保持勤儉本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勞動觀。

2.3家國一體

儒家強調人生在世,要以“立德”為本,而“立德”要以“孝”為本。在家為“孝”,在國為“忠”。以“孝”促“忠”,以“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惫糯凹覈惑w”的思想蘊涵著強烈愛國熱情、報國之志和民族氣節(jié),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部分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協(xié)作精神差。在筆者擔任實習班主任期間,學校召開運動會,報名學生寥寥無幾。追問原因,學生認為,參加運動會太累,學校不會給予物質獎勵,不劃算。因此,將“家國一體”思想融入中學德育,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3中學德育中凸顯傳統(tǒng)家庭美德

3.1升華傳統(tǒng)德育精神,豐富學校德育內容

第一,繼承“孝”的美德?!靶ⅰ笔钦麄€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學校的“孝道”教育不同于傳統(tǒng)的“愚孝”,它不僅要求子女要孝敬父母,也要求父母尊重孩子的權利。同時,學校也要與家長積極溝通交流,向家長灌輸“民主”的觀念,引導父母積極與孩子交流溝通,尊重孩子選擇。第二,培養(yǎng)自主、自立、自強精神?!白灾鳌⒆粤?、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青少年立足于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素質。我國中學生獨立自主意識淡薄,自立能力差,依賴性強。同時,家長對孩子干涉過多。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積極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第三,繼承弘揚勤儉美德。部分中學生鋪張浪費、攀比心理比較嚴重。在中學德育中貫徹勤勞簡樸、艱苦奮斗等傳統(tǒng)美德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父母的不易,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以及人生觀。第四,加強責任感教育。當代中學生在為人處世方面,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作為衡量標準,部分中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淡薄,傳統(tǒng)家庭道德中“家國一體”的思想,滲透著濃厚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在中學德育中加強傳統(tǒng)家庭道德教育中“家國一體”思想,增強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3.2拓展德育陣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家庭美德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中學德育的主要途徑,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蓪鹘y(tǒng)家庭美德精華滲透到各學科內容中,從而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教師在組織德育的過程中,要以教材內容作為切入點,將學科教學與中學德育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有意識的誘導,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從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同時,要增強教師德育觀念,強調學校教職工人人都是德育教育者,以身作則,將德育落到實處。

3.3組織學生實踐活動,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德育作用

借助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可以更有效地傳承傳統(tǒng)家庭美德。舉行家庭德育主題演講,讓同學自主準備,學生在準備內容過程中學到大量的傳統(tǒng)家庭德育方面的知識,在演講過程中明辨是非。也可以用文藝表演、黑板報的形式宣傳傳統(tǒng)家庭美德。這些形式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感受、學習,使中學生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tǒng)家庭美德。在價值多元背景下,依據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實現(xiàn)對青少年正確引導,在中學開設哲學和心理學的選修課、建立心理咨詢室,讓科班出身教師擔任心理咨詢室的教師,服務于青少年。

3.4加強家校合作,形成德育統(tǒng)一陣線

第9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關鍵詞:現(xiàn)代化教;德育教育;問題;對策

2002年2月,同志針對中小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時說:

“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2006年提出了對青少年進行“八榮八恥”教育?,F(xiàn)在許多學校對德育工作已做了許多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總體而言,仍存在許多問題。要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及新課標教育理念,必須把德育教育落到實處,確保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充分發(fā)揮。

一、新時期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1.德育地位不高

德育在學校中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況,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德育隨時要為升學讓路,德育活動的開展受到限制,德育經費不到位等。社會上功利主義造成德育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減了德育在學校中的地位和對學生的吸引力。

2.德育內容抽象空洞、脫離實際

在中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經常用政治課代替。德育教育的目標只停留在“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上,內容聯(lián)系社會和學生生活不夠;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沒有滿足他們的思想實際和心理需要。另外,德育內容陳舊單薄,不足以解釋當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和中學生思想的多元化發(fā)展,既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其認同,更難促使其內化。

3.德育方式簡單灌輸、途徑單一

在中學德育教育中,“說教”和“形式主義”現(xiàn)象嚴重。曾有報道:在某班開展的學雷鋒會上,孩子們講得熱淚盈眶,可會后沒人擦桌子;某校的獻愛心活動,孩子們喜滋滋地把金額大的錢換成小的,比賽誰獻的次數多。這無疑是對學校德育教育的諷刺。簡單、單向、缺乏學生積極參與的灌輸教育是教條教育,沒給孩子留下主動思考、選擇與行動的空間。真正的德育教育是要求學生學會一種理念,用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真正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4.德育重管理,輕人格養(yǎng)成

德育的本質是靈魂的教育,它不僅塑造人規(guī)范的行為,還要培養(yǎng)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靈魂?,F(xiàn)在德育工作的不足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規(guī)范行為和校規(guī)校紀的教育上,至于學生是否養(yǎng)成自覺的行為,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已被忽視了,這種滿足于只抓外部行為而忽視內在思想情感培養(yǎng)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單純的行為訓練,長此以往,將會使德育生命力日趨萎縮。

5.德育定位追求名利、缺乏實效

在教育思想上,教育部門及其領導未能真正確立全面素質教育觀,采用考分制,以學生學習成績衡量教師、學校教育質量,以分數評價學生好壞。在這種導向下,德育的定位只是教師教、學生考,在教學效果上只是追求分數,不是教給學生道德的理念。學生只是簡單的記誦,把提高分數作為追求的目標。這樣德育教育就成為擺設,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教化功能。

二、中學德育教育的對策

1.加強師德建設

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教師的榜樣是無窮的。如何切實、適時地開展師德建設,我有幾點建議。制定師德建設計劃,如把學生、家長反映強烈的教師道德行為問題列為重點整改內容;建立相應監(jiān)督機制,定期舉辦師德評優(yōu)活動,設立師德建設舉報箱和舉報電話,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群眾的監(jiān)督;師德理論學習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如心理輔導,專家座談,下鄉(xiāng)助教,文娛活動等。

2.德育教育思想要從被動向主動轉變

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形勢和教育對象的研究。一是根據社會形勢確立德育內容,找準影響中學生思想的熱點及敏感點,避免盲目性和被動性。二是適應學生需求搞教育。中學階段,學生思想求上進,精神求充實的欲望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要針對他們的需求,及時主動地為他們提供精神食糧上。三是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搞教育。

3.德育教育遵循穩(wěn)妥恰當原則

對學生教育要自然貼切,不留一點斧鑿形跡。表揚要恰如其

分,批評人不能過頭,切忌急風暴雨整人壓人,而應用“潤物細無聲”的態(tài)度和熱情去感動學生,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也正確地影響別人。在教師恰當穩(wěn)妥的教育中,使學生達到知行統(tǒng)一。

4.傳播載體從單一模式向立體轉變

在現(xiàn)代化教育形勢下,中學德育教育要樹立時空觀。如形成多樣化德育教材,以書本為主,輔之聲像、計算機軟件、實物教材等;要探索多樣化德育形式,以思想政治課為主,輔之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以及參觀調研等形式;要確立多樣化的德育課堂,以教學課堂為主,輔之以網絡電教課堂、社會課堂、文化和科技活動課堂等;要運用多樣化的德育資源,特別要重視廣播電視、報紙和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傳媒的作用。

5.實現(xiàn)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德育教育網絡化

學校在組織好校會、班會、社會實踐的同時,可以通過聘請校外輔導員、法制人員、開辦家長學校、家長接待日等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改進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區(qū)教育水

平,使各方面密切配合,最終達到提高德育教育質量的目的。

6.借鑒別國德育教育模式

美國中學用于道德教育的課程和方法分成三部分,即價值澄清、行為修正和道德認識能力的發(fā)展。價值澄清的關鍵是確定個人珍視而又愿意維護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做不同選擇的后果和意義,提供他們思考價值的機會。行為修正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基本的道德行為,修正過程要求學校和父母聯(lián)系,使學生在學校和在家里的行為一致。發(fā)展道德認識能力,主要是教授道德推理,重點是圍繞著各種道德規(guī)范討論學校環(huán)境里產生的現(xiàn)實問題。這樣的模式使美國近30年來德育教育有了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