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問題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青年體育教師心理失衡的原因
1.經驗不足。青年體育教師有不少是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面
對幾十雙求知的眼睛,心理有說不出的激動和興奮。但由于經驗不足,面對一些偶發(fā)事件,他(她)可能會不知如何處理。筆者曾觀察過一位女青年教師,第一回把一位犯錯誤學生叫到辦公室之后,竟然不知說什么好,好容易從老教師那兒學了幾招“準備現(xiàn)賣”,卻愣是開不了口。最后還是請另外一位教師代處理了一下。事后,她感到壓力很大,害怕自己以后怎么進行教學,總覺得學生看不起自己,總覺得其他老師正等著看她的笑話,心理失去了平衡。有段時間成天恍恍惚惚的。
2.期望值太高,過分追求完美。青年體育教師精力充沛,特別
希望一開始就能干出成績,因而十分注重教育教學中的各項評比(如年度考核、輔導學生、運動會等)中的情況,一旦最后的結果與所期待的有差距,特別是有較大的差距時,就產生挫折感、自責感,引起
心理失衡。每位青年教師都希望把現(xiàn)有工作做好,對有些工作,他也會投入很多精力,以追求完美,但我們知道,教育工作千頭萬緒,十全十美只能是個境界,要完全做到是不可能的。青年教師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常常因一兩件小事而在課堂上悶悶不樂,怨聲嘆氣,或激動咆哮,大發(fā)雷霆,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最終影響了學生,給學生以不良心理暗示。
3.與其他教師關系緊張。青年教師因其社會實踐經驗不是很豐
富,在處理某些事件上,可能會與其他教師發(fā)生摩擦、矛盾、直至沖突,這很正常。因為教育工作一方面屬于個體勞動,另一方面又屬于集體勞動。個人的教學實績須與其他教師進行競爭、比較才能表現(xiàn)出來。青年教師好勝心強,凡事想獨領,自然可能會引起“非議”,而這些“非議”傳到耳里,不免會感慨、失望,覺得人心難測,社會復雜,從而引起心理失衡。
4.過量的工作負擔。把學校體育教師分成五種類型,即辛苦型、經驗型、科研型、應付型、失職型。不少青年教師都上過辛苦型歷程,正所謂“眼睛一睜,忙到熄燈”,從晨操、上課、訓練,到“兩課兩操”、《達標》,有時還要處理學校體育的瑣碎雜事,難得有休息時間,精神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如果不注意心理的調節(jié),也會導致心理失衡。
二、青年體育教師保持心理平衡的對策
1.學一點心理知識。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思想的,有思想就不能要求千人一面,也不可能千人一面。在強調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的今天,特別要求每一位青年體育教師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善待每一位受教育者,理智地看待學生的缺點、不足或者錯誤。不應該動輒呵斥、責備,不全盤否定,不胡亂聯(lián)系。特別是對有
自卑、急躁、失望、悲觀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給予足夠的理解,并適當?shù)赜枰詭椭?,使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健康快樂地成才,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學一點心理知識,不斷完善自我,理智地看待工作中的挫折,學會控制自我情緒,合理宣泄不良情緒,健康快樂地投入教育教學工作。
2.加強自我修養(yǎng)。青年體育教師不僅要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而
且還有繁重的訓練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多研究教育科學、體育科學,研究教育藝術、訓練技巧,想方設法把自己從繁瑣的學校體育事務中解脫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型、創(chuàng)造性,變“手把手”為“遙控”,努力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科學型的體育教師。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地做想做的事,減輕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最終在體育教學工作中取得驕人的成績。
3.要有豁達開朗的胸懷。青年教師各方面應該首先象個青年,
有朝氣,活潑,在工作和學習當中,要學會理解他人(包括學生、同事、領導、家長),要正確看待別人的短處、錯誤,對學生而言,要學會寬容,學會設身處地地替學生思考,關鍵時候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樂觀的工作態(tài)度,培養(yǎng)豁達開朗的風度,扎實有效地開展工作。
4.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少青年體育教師(當然不僅僅是青年
教師)有時早上一睜眼睛腦子里第一反應是昨天干了多少事,今天又有多少事將要做,因而一大早便處于緊張嚴肅狀態(tài)。這種不良情緒有時會影響整個一天。美國心理輔導專家喬奇博士發(fā)現(xiàn),心理疾病大多是因為每天面對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心理高度緊張,從而引心理障礙。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做幾件事就做幾件事,一時無法解決的又不緊要的問題擱幾天也未嘗不可,也許隨著時間推移,會想出更好的方法。
5.樹立堅定的信念。青年體育教師要干好體育教學工作,必須
論文摘要: 實現(xiàn)教育公平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平的實現(xiàn),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本文分析了在我國影響教育公平的要素,提出了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
教育公平是社會基本的公平,在人的生存問題和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以后,教育就成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教育公平對社會的影響是潛在的、長期的。實現(xiàn)教育公平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平的實現(xiàn),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影響教育公平的要素
1.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
首先,我國教育經費總投入不足。從教育經費絕對投入水平來看,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經費已接近500美元,發(fā)達國家的教育投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六倍,而我國2005年人均教育經費還不足100美元,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其次,三級教育所占份額不合理。在有限的教育經費中,中央政府的財政撥款過多地用于高等教育,對義務教育投資不夠。最后,教育經費的地域分配也極不合理。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學校間經費投入不均衡狀況十分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區(qū)和農村的教育投入水平遠低于東部地區(qū)和城市。
2.教師資源配置失衡
首先,多年計劃經濟和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下形成的城鄉(xiāng)區(qū)別對待的教育政策偏向于城市。如教師編制政策等,而就實際情況而言,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學校數(shù)量多,規(guī)模小,農村教師配置編制理應等于或高于城市。其次,由于經濟發(fā)展不均衡等其他因素,導致中東部地區(qū)的師資遠遠優(yōu)于西部偏遠地區(qū),形成新的不公平。
3.學校教育之間的不公平
如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不公平。重點學校一直是各級政府投資的重點,而非重點學校則因政府不重視、投入少而無人問津,師資隊伍較差,教育質量低下,人為地把學校、學生分成不同的等級,“就近入學”和愈演愈烈的“擇?!贝髴?zhàn),很大程度上是家長在經濟實力和社會背景的競爭,固化了社會階層間的差別,使教育資源配置人為地出現(xiàn)傾斜。
4.優(yōu)勢群體與弱勢群體教育的不公平
如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的不公平;正常兒童與特殊兒童教育的不公平;女性教育與男性教育之間的不公平;窮學生與富學生教育之間的不公平,等等。
5.教育政策不盡合理
高考錄取中的“分省定額”、“劃線錄取”,人為地造成高考錄取線的地區(qū)差異,違背了“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的神圣原則,這是一種省際間考生的嚴重“教育不公平”。
二、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
1.法律保障
為了確保教育的公平和平等,許多國家注重通過立法來保障教育的平等和公正,在其憲法和教育法律中,都明確規(guī)定了在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實施平等公正的理念。我國也認真貫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努力實現(xiàn)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在全國范圍內高質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推進以權利為基礎的教育,確保每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均等。
2.經費支持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近年來經過努力,雖有較大改善,但情況仍不樂觀,極大地阻礙著教育的發(fā)展,進而阻礙著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歷史進程。所以,現(xiàn)階段必須建立健全保障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機制和制度,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在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中要優(yōu)先安排教育發(fā)展,財政資金優(yōu)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yōu)先滿足教育需求。
3.合理安排教師資源
目前的擇校熱等現(xiàn)象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師資源的不均衡。薄弱學校之所以薄弱,除了教育基礎設施薄弱以外,教師不足、學科不配套、教師素質偏低、教育質量不高,是其薄弱的主要表現(xiàn)。所以,要制定和執(zhí)行特殊的優(yōu)惠政策,鼓勵并支持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比如提高同類別地區(qū)薄弱學校教師的崗位津貼標準、教師專業(yè)技術職務的職數(shù)比例向薄弱學校傾斜,并適當降低薄弱學校教師評定專業(yè)技術職務所要求的論文數(shù)量和教育科研成果標準,新招聘的教師一律到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任教一定時期,城鎮(zhèn)學校及中心學校教師評聘中(高) 級專業(yè)技術職務應有在薄弱學?;蜣r村學校任教或支教的經歷,或定期安排教師校際互換,一幫一結對子等政策,逐步實現(xiàn)教師資源的平衡。
4.政策保障
關鍵詞: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模式
2001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小學的體育課改為體育與健康課,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都進行了重大改革。然而在以培養(yǎng)中等學校體育師資為主的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yè),學科課程卻還是沿襲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模式,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忽略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揮和培育。這種陳舊呆板的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手腳,不利于培養(yǎng)大批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體育人才。
另外,傳統(tǒng)的以期末考試定成績的制度又養(yǎng)成了學生考前1—2周突擊復習的壞習慣,致使學生對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我們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中“學會生存,學會學習”的要求和造就新世紀體育師資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在高師體育專業(yè)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一為改變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要求學習的轉變;二為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課堂設計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假設、求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
1.1集學術主義課程與人本主義課程優(yōu)勢為一體
學術主義課程論是20世紀印年代以來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流派,其影響遠遠超過了由博比特創(chuàng)立的工學主義課程和康茨、布拉梅爾德創(chuàng)立的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坦豪斯,布魯納、施布等,它認為教學目的應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著眼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因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發(fā)展,能夠使個人和國家在異常復雜的競爭時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機會的能力,把學生思維能力和遷移能力的發(fā)展置于課程設計的中心。因此它主張:(1)以學科基本結構為中心來組織課程;(2)設計螺旋式課程、重視內容安排的序列化;(3)突出知識形成過程教學;(4)提倡教師引導下的發(fā)現(xiàn)學習。然而這一流派也暴露出了過分強調理論,偏重課程的學術化(培養(yǎng)少數(shù)尖子式教學課程),被認為是使學生“非人性化”,妨礙了“完整人格”的實現(xiàn)。
人本主義課程產生于20世紀7O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梅茨等人,它認為課程應為每個人提供自己感到滿意的經驗,關注學生的情意、認知、感情、理智、情緒、行為等,并發(fā)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識,實現(xiàn)個性的充分自由發(fā)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課程”。它的出現(xiàn)對于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和主體作用,重視人文學科課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它過分強調學生的興趣,在實施中易助長自由主義。
基于上述現(xiàn)代西方各流派的優(yōu)缺點,在體育專業(yè)理論教改過程中,首先需考慮到應針對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同時也要注重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體現(xiàn)學生的情感、需要、興趣等因素,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積極學習過程,造就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適應、學會生存的能力。因此,我們的新型教學模式應是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為核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尊重學生情感、需要、個性、興趣為向導,集學術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優(yōu)點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1.2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戴爾把教學(視聽)理論總結為“經驗之塔”。戴爾認為靠語言符號、視覺符號而獲得的抽象經驗,其學習過程速度較快,但不易保持,易遺忘;而通過觀察途徑而習得的經驗,是情境教學,學習速度中等,不易遺忘,易保持;而通過具體實踐操作而習得的經驗,學習速度慢,但牢固可靠。從目前體育專業(yè)學校體育學教學的現(xiàn)狀看,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經驗獲得的途徑,雖然也有人提出運用多媒體教學,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被動學習而獲得的抽象經驗的教學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經驗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親自參與設計、查詢、合作、討論、演說、辯認等,并結合具體實踐活動,使觀察和實踐結合起來,并配以多媒體教學,以利于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實踐運用和牢固掌握的整體教學目標。
1.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個人頭腦創(chuàng)建的,事物由各人方式去理解,因此強調以個人本身經驗來理解,強調以個人本身經驗解釋現(xiàn)實,賦予意義,并重視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根據(jù)以上理論,教師在給定問題后,就得讓學生自己在課外收集資料,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釋現(xiàn)象,并重視小組合作、商討,這樣既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發(fā)展自我提供了條件和環(huán)境”。
1.4杜威思維理論
杜威提出科學思維的五步法,即問題一表征—假設一推理一問題的結論。薩其曼提出探究訓練模式,施瓦布結合生物科學提出了生物教學探究模式,馬希爾斯、考克斯等提出的社會探究模式以及學習環(huán)模式等。但探究式教學的程序不外乎就是杜威提出的思維方式,歸納為: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的結論,反思評價研究過程、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圍繞問題進行的交流對話活動、學生動手動腦,進行探究操作和思維活動,是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探究體驗、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在解決學校體育工作的問題中習得學校體育學的知識,即融學校體育學的學習于解決學校體育工作的問題和經歷探究問題過程之中,從中培養(yǎng)學校體育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學校體育問題的能力。
2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
2.1教師提出學習目標,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景澈活學生的思維
學校體育學的教學,聯(lián)系社會或生活,以學校范圍選定問題;或從學校體育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選定問題,問題是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和思維的開始,如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再讓學生研究。
2.2引導研究
學生起初不知道如何研究,沒有研究的技能和經驗,這就需要教師引導、示范。根據(jù)奧蘇伯爾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在問題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先前知識經驗,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尋找資料,提出假設,按照探究的程序一步一步向解決的方向逼近。學生是學習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放手讓其獨立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小組合作中討論、爭辯。由于個人的知識經驗的不足,對問題的理解不一致,而爭辯中可能把問題看得更全面,獲得深刻的理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問題的咨詢者和解答者,提供背景知識,引導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3結論及評價
在學校體育學探究式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也注重探究的結果。結論往往是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規(guī)律性的東西,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而對結論要求準確無誤。如何獲得正確的結論呢?除了個人研究、小組合作交流外,還要有包括教師在內的集體評價。通過展示個人或小組的學習結果,互相評判優(yōu)點與不足,拽出錯誤加以糾正,以便養(yǎng)成尊重事實、尊重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在評判中相互接納、包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2.4反思與應用
學校體育問題經過探究得出結論,以問題的表征、假設對資料的分析歸納,整個過程中是否有不妥當之處?如果有,如何改進?反思的過程也是檢驗的過程,尋求更好答察的過程。即使問題求解方案不止一個,經過反思提出更多的方案以供比較、選出最佳方案、人無完人,們現(xiàn)代教育追求的是更加完善和完美的人,趨向于“完人”教育,因而對自己苛求一點,由此養(yǎng)成習慣,必有好處。
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應用,將知識應用于問題解決之中,才顯出知識的價值,也才能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變成智慧技能,同時在應用中使知識前后相聯(lián),構筑成知識鏈、知識網,使孤立的知識變成統(tǒng)一的、靈活的知以結構,從而在使用時便于提取,提高認知的靈活性。
如平時學完一節(jié)課,或一單元的課堂學習,或單元測驗,既是對學習的檢查又是對知識的應用,通過應用練習,找出沒弄懂的地方或理解錯誤的地方,知錯而改及時糾偏,提高學習效率。
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去操作、去探究、去分析、去歸納,即注重課常的“活”與“思”,讓其“動”起來!同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瓦動交流的過程,是激勵、激發(fā)的過程,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有方法的引導。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更好地學,先是教師的幫、扶、引,而后是教師的放手,讓其獨立學習、獨做事,這樣才能由依牽負而轉向自主地學習,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正是我們要培養(yǎng)的具有開拓精神,有主見,有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能適應未來工作崗位變換而具備終,學習能力的人。
3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原則
3.1自主學習的原則
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課堂內外,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由此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班級集體化教學和個刪化、個性化、因材施教的矛盾,采用了創(chuàng)造性教育思想和原則改變教材體系和課堂內外教學模式,以教師指導,學生自編提綱,小組討論,小組合作,課堂角色教學為主要形式,教師再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組織引導、控制答疑等途徑與學生交往,如此,自然形成了課堂內外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干¨積極性,同時改變了教師滿堂灌、學生無心學、死記硬背的教學敝端,真正體現(xiàn)學生自主、自愿、積極主動和熱情的學習氣氛,從而達到丁很好的教學效果。
3.2學會學習的原則
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學會學習的能力,而是靠傳統(tǒng)教學中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那么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人也將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所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都要舊繞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能力這個主題,這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不斷適應新時代、新知識的迫切需要。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調動各種因素,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下,讓學生課外自尋資料,自編提綱,課中自我表現(xiàn),與同學問合作,課后自評、自我總結等來提高學生的能力。
3.3合作學習的原則
應試教學的特點就是學習的個體化,從知識的預習、課堂理解、記憶到課后的復習都是學生個人的事,最后的考試也是衡量個人知識多少的唯一形式,因此,這種教學不利于發(fā)展學生間的社會交往素質和心理品質。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復合型的人才,發(fā)展學會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關鍵的素質就是群體間相互交際、相互合作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并與老師一起合作教學的能力,按不同興趣愛好、教學目標分小組,每個小組在課外一起搜尋資料、討論題目,編輯學習素材等,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積極思維。
課堂教學更是合作學習、合作教學的實踐基地,小組間的不同觀點的競爭促動學習小組內的合作,學生在合作中接受同學間的知識。教師也可鼓勵學生上講臺,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師生間的互動教學使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合作者、向導,師生關系轉換成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由此來發(fā)展學生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競爭能力等零質。
3.4從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知識的原則
與傳統(tǒng)應試教育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和掌握知識不同,探究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從收集資料、自編教材開始,學生根據(jù)師生協(xié)商教學目標,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中接受大量的不同內容和不同觀點,然后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之間交換意見,教師的指導,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最后通過自我評估、以寫小論文等形式鞏固所學知識。這種在創(chuàng)造中、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遠比死記硬背的生動、豐富和鞏固。
3.5以培養(yǎng)能力為核心的原則
新型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將扭轉“應試教育”出現(xiàn)的高分低能、高學歷低創(chuàng)造的狀況,全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中,應該強調學生以下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1)搜尋資料的能力;(2)獨立創(chuàng)新能力;(3)和別人合作工作的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4)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5)學會學習、獨立操作能力;(6)演說能力;(7)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初步實踐能力;(8)初步科研能力;(9)評價能力。
4實施探究式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1)以小班、中班的形式上課(30—4O人)為宜,使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各項活動。
(2)為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進行考試方式的改革,教師應需有一定的自。
(3)為學生提供方便的文獻資料查詢服務,包括提供校內“中國期刊網”資料查尋服務。
(4)學期開始,教師應向學生公開學期單元教學計劃,使學生明確了解教學目的、任務,以便學生做好各項準確工作。
論文關鍵詞:新時期,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
1.前言
體育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教學的實施,體育課程向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新一輪改革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目前發(fā)展的重點方向。但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枯燥、被動型、重復型、競技型的體育教學方法,構建創(chuàng)新的體育教學方法,對學生加強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我們的學校必須改變教育觀念,努力培養(yǎng)體育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
2.培養(yǎng)體育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
2.1 抓好繼續(xù)教育,建立正確教育觀念
現(xiàn)代社會,知識的更新不斷加快,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昨天的新知識,今天就變得陳舊了。體育教師如不進行有效的繼續(xù)教育,擴展自身的知識面,加深對新知識的了解,尤其是本學科前沿思想和動態(tài)的理解。像以前那種吃老本,只是進行簡單的“放羊式”教學,將逐漸被社會所淘汰。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所在學校要制定措施,督促和鼓勵體育教師不斷進修和學習,加深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并能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經驗有機結合體育論文,改變原有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改革。如:定期進行教師培訓、鼓勵教師進行研究生課程班學習等方式,就是很好的教師培訓措施。
2.2 力爭提高體育教師的地位
要培養(yǎng)體育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校就要為教師提供一個創(chuàng)新教育的環(huán)境。首先要依法辦事,要依據(jù)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以法治教,又要結合校情特點,按照《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要求,“確保學生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時間,不得擠占體育活動時間和場所”,“在經費上盡可能對學校體育給予支持”。同時,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體育教師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的基本需要。絕大部分體育教師還是具有較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都希望為學校的教育事業(yè)做出貢獻,但現(xiàn)實中存在體育教師的工作實質得不到應有的肯定,精神鼓勵和物質待遇與體育教師工積極性還遠遠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因此從目前狀況看,必須采取得力措施,提高體育教師的政治地位,縮小與其他教師的差距,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使教師們有動力和心思去創(chuàng)新。
2.3 提高體育教師的業(yè)務能力
體育教學是教師的前沿陣地,教師在教學中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就要不斷地學習本專業(yè)新的專業(yè)知識。目前,體育教師的教育科研工作比較薄弱,這是由體育教師的性格特征所決定的。一般而言,體育教師活潑好動、性格開朗,動有余、靜不足。因此,他們的科研意識比較薄弱,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對于這種情況,學校應讓教師充分認識到教科研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同時,以教育教學和學校體育改革發(fā)展的要求為藍圖,定期科研課題指南,做好課題立項評審,表彰優(yōu)秀成果及應用推廣工作,爭取做到每人每年1~2篇或表彰。對未參加過科研工作的教師,學??梢蚤_展培訓班,幫助教師彌補教育理論的不足,逐步提高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前提下的教育、教學能力。
2.4 培養(yǎng)體育教師的敬業(yè)精神
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要求教師敬業(yè)、奉獻,而創(chuàng)新本身就是一種敬業(yè)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因為體育教師工作辛苦,社會地位低,在某些時候的職稱考核、年度評優(yōu)問題上得不到平等對待。但是,近年來國家體育達標已明確顯示我國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素質逐年下降,成為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一大隱憂。對此,國家已逐步認識到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性體育論文,并陸續(xù)推出了一些重大的改革。我們相信,以往的那種學校不重視、場地器材不足,學生鍛煉熱情低的情況將會大為改觀。隨之而來的應是社會的重新定位、學校重視、家長關注的局面。也只有這樣,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學生身體打好良好的基礎,沒有大環(huán)境的改善是不行的。
3.提供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機會
創(chuàng)新教育貴在實踐,再好的教學方法,如不實踐,那只是一種理論。理論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不在教學中檢驗,不斷地加以完善、豐富和發(fā)展,也只是理想中的空中樓閣。
3.1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靈感,并能及時抓住和運用,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引體向上的教學中,身材高的和矮的對比練習,個子矮的一組的優(yōu)勢將會明顯。而鉛球教學中,身材高的和矮的結果則相反。教師在課后總結時,可讓學生結合力臂與力矩、投擲的出手點高度與合理的出手角度進行分析對比,使學生理解了物理力學的有關知識在體育鍛煉中的運用,而達到換位思考的良好效果,較大地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
3.2 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樹立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使體育教師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束縛了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的體育教師,就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讓創(chuàng)新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學校應鼓勵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思維,體育教師也要有上進的心態(tài),認識到自己只有在深刻理解體育教材的前提下,提高對課程標準的認識,主動加強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在提高認識、明確目標的前提下,還要加強落實,在具體的體育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去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方法等,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3 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就是幫助學生尋找創(chuàng)新方法,教會學生學習,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教”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運動場為陣地,教師依靠重復、強化和外在誘惑甚至肉體的威脅來維持學習活動,以此達到教學目的。顯然,這種教學活動調動不起學生的主動性,它不僅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論文,還嚴重地壓抑著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疑點,讓學生注意觀察、思考,從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尋常,產生疑問,再進行深入分析、思考。如學生常常問:為什么穿跑鞋會比一般平底鞋跑得快?為什么推鉛球的角度是38度至42度,而不是其他角度呢?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決以上疑難問題。
3.4 正確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
體育與健康課對完成課程目標所必需的內容只是提出一個大體范圍,給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留有相當大的余地。教學內容的選擇只要符合各地各校的自身情況,體育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篩選、補充、更新和重組。目前,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許多教師仍然走不出對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選擇,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如: 鉛球、跳遠等項目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大,因此,我們應該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盡量生活化,并選擇一些能滿足學生需要的運動項目,如:網球、越野、運動休閑理念等。所以,新時期的體育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項目的選擇上要求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3.5 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作用。
目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已越來越廣泛,與幾年前相比已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研究表明,錄相(圖)的演示所獲得的效果遠遠大于口述的效果。體育作為一門特殊學科,它既需要通過言傳身教、正確的動作示范來刺激學生的視覺器官,也需要通過其他途徑來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新時期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通過網絡、電視、錄相等各種傳媒手段讓學生接觸到許多練習時沒有看到的知識。要做到這些,這便要求教師能靈活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操作,比如:籃球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雨天在教室內組織學生觀看籃球的各種戰(zhàn)術配合,可以讓學生欣賞高水平運動員的技術動作等。因此,在新知識的大趨勢下,教師要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那些墨守成規(guī)、固步自封的教師,將逐漸地被學生所遺棄。
3.6 提高獲得知識信息的能力
學校體育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需要教師去獲取和研究日益劇增的有關信息,以便更好地為教學、訓練、科研和管理服務。面對大量紛繁無序的信息,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搜集整理,加工選擇,分類比較,分析研究,然后探索在學校體育實踐中運用這些信息的條件和方法。獲得學校體育有關信息的方法有閱讀文獻、調查訪問、座談討論、參加學術報告等。然后把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整理、論證、推理,必要時輔以計算,最后得出有價值的建議和方案,應用于學校體育的改革實踐與研究之中。信息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只有掌握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才能為創(chuàng)新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4.提高體育教師組織體育競賽和裁判能力
學校體育競賽是在體育教師主持和組織的校內學生體育比賽,通過體育競賽鼓勵和吸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體育論文,培養(yǎng)終生體育的習慣,同時可以檢驗體育教學成果,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體育教師通過學校的體育競賽,學習運動會組織和編排知識,及時總結組織比賽經驗,提高組織和統(tǒng)籌運動會的能力,通過臨場實踐工作,提高專項裁判能力。學校應鼓勵體育教師參加校外大型運動會的裁判工作,通過賽會組織和裁判工作的交流學習,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更好的了解專項的最新技術,有利于個人知識更新,提高體育教師社會地位和所在學校名聲,也有利于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學校應為體育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多讓他們參加高級別裁判培訓的學習,提高裁判業(yè)務水平。
5.結語
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較長時間磨練。學校領導應重視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制定一個相對合理的培養(yǎng)計劃,以適應當代體育教學以及學校體育工作的需要。體育教師要努力學習,豐富知識;要勤于思考,活躍思維;最后要勇于實踐,善于總結。
[參考文獻]
[1]葉瑞祥,沈曉良.教育學[M].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菊芳.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 體育與科學,2005,1.
[3]高揚.如何培養(yǎng)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J]. 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2005,9.
[4]齊效成,楊艷.創(chuàng)新型體育教師的培養(yǎng)[J].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6,5.
[5]胡紅藝.體育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訓[J]. 廣東教育,2009,6.
【論文摘要】體育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體質,而且還可以向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陶冶情操,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學校體育教學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黨和國家對教育十分重視,針對當前教育與社會進步相協(xié)調的現(xiàn)狀,提出了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要求。這一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決策,明確了我國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中,體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體育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體質,而且還可以向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陶冶情操,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學校體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素質教育的含義
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而養(yǎng)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身心發(fā)展的基本品質。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它是知識能力的內化和升華。
素質教育就是以人類自身的身心素質為對象,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的現(xiàn)代基礎教育。它是以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促成人的社會化、現(xiàn)代化為宗旨,以正在成長中的學生為主體,以全面提高素質、發(fā)展健康個性為核心,以社會文化的傳播和創(chuàng)造為手段,使學生素質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與培養(yǎng)的現(xiàn)代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使社會對勞動者所要求的各種必要的要素質量都能達到相應的水平和高度,使受教育者都能真正受到最佳的和最全面的教育,從而使每個勞動者個體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二、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教改的主題。從整體意義上出發(fā):“素質教育”就是提高全體國民身心基本質量的教育。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將成為全球第一生產力。因此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來講,重要的不是講求學到了多少知識,更不是學科成績的高低,而是是否學會了自覺主動的學習,學會自我鍛煉的能力,是否養(yǎng)成了終身鍛煉的習慣和觀念,是否具有隨時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些是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
21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人隨時面臨選擇,社會不僅需要有各種知識結構和各種才能的人,而且需要有豐富多彩的個性,有健康的體魄。有個性的人,往往能獨立思考,有判斷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較強的意志和行動能力,這是21世紀生存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品質。所以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時展的要求。
三、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
不少教師多年來在教學工作中形成“應試教育”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教育觀念難以自我突破,因此,學校要用現(xiàn)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培訓廣大體育教師,使教師弄清什么是素質,為什么在當前形勢下必須進行素質教育,使其提高素質教育的觀念。教師要積極面對當前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開展不同的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理論學習,使學校體育更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推動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中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在施教過程中切實貫徹素質教育,以適應新世紀教書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
2、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素質教育是一種弘揚學生主體性的教育,其基本意義在于突出學生個性培養(yǎng)和發(fā)展。在體育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個學生都生動活潑的參與體育活動。只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主體性有目的的活動中才能完善和發(fā)展自身素質。教師在加強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的同時,認真對待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在體育教學中,盡量選用各種趣味性、競爭性、實用性、易學易練的項目,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在一定的統(tǒng)一要求的基礎上,使每個學生主動的發(fā)展。既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目標,又要有反映學生個體差異的不同目標;既要增強全體學生體質、積極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也要在可能的條件下培養(yǎng)優(yōu)秀體育后備人才。3、為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
(1)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異思維。教師工作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教師應根據(jù)體育學科的特點及所授課的內容,善于發(fā)現(xiàn)并采取措施,創(chuàng)造具有求異思維氣氛的情景,提供途徑,指出方向,通過靈活的、恰當?shù)摹霸O置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求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意見,互相交流,多向思考,使課堂不僅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還要成為師生交流情感、產生思想交鋒、闡明個人觀點,展示個人才華的主陣地,使學生的智力靈活性得到高度的發(fā)揮。
在體育教學中把學習一種新技術、新技能當作一個問題去喚起學生新的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對新技術、新技能才會感興趣,印象深,使學生在激烈的撞擊中濺起疑問“火花”。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應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既可以采用“啟發(fā)式”,也可以采用“游戲式”和“發(fā)現(xiàn)式”,既可以面對全班,也可以面對個別同學,安排誘發(fā)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創(chuàng)新的氣氛,以激發(fā)學生向上進取的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有意識的鼓勵學生求異意識,注意教學的探索性、動態(tài)性、綜合性,提高發(fā)散思維的數(shù)量和質量。
(2)在教學中激發(fā)和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每個學生都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的智力與能力基礎激發(fā)和調動起來,就能使學生的智力與能力受到鍛煉、得到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根據(jù)系統(tǒng)、規(guī)律性的教學內容,經常向學生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不是盲目的學習和重復練習,而是有思維、有目的的活動,就能使學生在這種學習活動中既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又鍛煉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智力與能力。例如:在田徑課教學時,提出了“后蹬跑和跨步跑的區(qū)別在哪里?”這個問題讓學生考慮,同時組織學生觀察這兩個動作,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跨步跑的后蹬角比后蹬跑的后蹬角大,跨步跑的擺動腿的大腿比后蹬腿的擺動腿的大腿抬得高,跨步跑時整個身體騰起高、重心拋物線軌跡也大,進而讓學生考慮兩者的作用。經過提問、觀察、思維,學生把兩者區(qū)別弄得很清楚。學生從理論上弄清了問題,在技術上也進一步得到提高,使智力與能力也從中得到鍛煉和發(fā)展。
(3)培養(yǎng)、提高學生各種能力,產生創(chuàng)造性效果。加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是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能力,包括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尤其是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不是憑空而生的,它依賴于扎扎實實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更離不開邏輯思維的能力,它是在邏輯思維不斷發(fā)展的同時產生和發(fā)展的,只要引導得法,每個學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培養(yǎng)。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基礎上,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例如,在籃球教學中開展游戲活動,教師把原則、方法、注意事項講給學生,讓同學們自己去發(fā)揮,不管水平如何,通過開展趣味活動,調動女生的積極性,終歸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紀到來之際,這種要求已變得更迫切。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出了大量具備良好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的專項人才,不久的將來,定能適應社會的要求,成為當代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蘇克娜.對體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認識.吉林體育學院學報,1998.(3)86.
關鍵詞: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模式
2001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小學的體育課改為體育與健康課,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都進行了重大改革。然而在以培養(yǎng)中等學校體育師資為主的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yè),學科課程卻還是沿襲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模式,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忽略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揮和培育。這種陳舊呆板的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手腳,不利于培養(yǎng)大批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體育人才。
另外,傳統(tǒng)的以期末考試定成績的制度又養(yǎng)成了學生考前1—2周突擊復習的壞習慣,致使學生對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我們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中“學會生存,學會學習”的要求和造就新世紀體育師資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在高師體育專業(yè)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一為改變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要求學習的轉變;二為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課堂設計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假設、求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
1.1集學術主義課程與人本主義課程優(yōu)勢為一體
學術主義課程論是20世紀印年代以來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流派,其影響遠遠超過了由博比特創(chuàng)立的工學主義課程和康茨、布拉梅爾德創(chuàng)立的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坦豪斯,布魯納、施布等,它認為教學目的應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著眼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因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發(fā)展,能夠使個人和國家在異常復雜的競爭時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機會的能力,把學生思維能力和遷移能力的發(fā)展置于課程設計的中心。因此它主張:(1)以學科基本結構為中心來組織課程;(2)設計螺旋式課程、重視內容安排的序列化;(3)突出知識形成過程教學;(4)提倡教師引導下的發(fā)現(xiàn)學習。然而這一流派也暴露出了過分強調理論,偏重課程的學術化(培養(yǎng)少數(shù)尖子式教學課程),被認為是使學生“非人性化”,妨礙了“完整人格”的實現(xiàn)。
人本主義課程產生于20世紀7O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梅茨等人,它認為課程應為每個人提供自己感到滿意的經驗,關注學生的情意、認知、感情、理智、情緒、行為等,并發(fā)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識,實現(xiàn)個性的充分自由發(fā)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課程”。它的出現(xiàn)對于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和主體作用,重視人文學科課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它過分強調學生的興趣,在實施中易助長自由主義。
基于上述現(xiàn)代西方各流派的優(yōu)缺點,在體育專業(yè)理論教改過程中,首先需考慮到應針對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同時也要注重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體現(xiàn)學生的情感、需要、興趣等因素,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積極學習過程,造就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適應、學會生存的能力。因此,我們的新型教學模式應是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為核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尊重學生情感、需要、個性、興趣為向導,集學術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優(yōu)點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1.2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戴爾把教學(視聽)理論總結為“經驗之塔”。戴爾認為靠語言符號、視覺符號而獲得的抽象經驗,其學習過程速度較快,但不易保持,易遺忘;而通過觀察途徑而習得的經驗,是情境教學,學習速度中等,不易遺忘,易保持;而通過具體實踐操作而習得的經驗,學習速度慢,但牢固可靠。從目前體育專業(yè)學校體育學教學的現(xiàn)狀看,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經驗獲得的途徑,雖然也有人提出運用多媒體教學,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被動學習而獲得的抽象經驗的教學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經驗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親自參與設計、查詢、合作、討論、演說、辯認等,并結合具體實踐活動,使觀察和實踐結合起來,并配以多媒體教學,以利于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實踐運用和牢固掌握的整體教學目標。
1.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個人頭腦創(chuàng)建的,事物由各人方式去理解,因此強調以個人本身經驗來理解,強調以個人本身經驗解釋現(xiàn)實,賦予意義,并重視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根據(jù)以上理論,教師在給定問題后,就得讓學生自己在課外收集資料,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釋現(xiàn)象,并重視小組合作、商討,這樣既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發(fā)展自我提供了條件和環(huán)境”。
1.4杜威思維理論
杜威提出科學思維的五步法,即問題一表征—假設一推理一問題的結論。薩其曼提出探究訓練模式,施瓦布結合生物科學提出了生物教學探究模式,馬希爾斯、考克斯等提出的社會探究模式以及學習環(huán)模式等。但探究式教學的程序不外乎就是杜威提出的思維方式,歸納為: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的結論,反思評價研究過程、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圍繞問題進行的交流對話活動、學生動手動腦,進行探究操作和思維活動,是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探究體驗、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在解決學校體育工作的問題中習得學校體育學的知識,即融學校體育學的學習于解決學校體育工作的問題和經歷探究問題過程之中,從中培養(yǎng)學校體育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學校體育問題的能力。
2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
2.1教師提出學習目標,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景澈活學生的思維
學校體育學的教學,聯(lián)系社會或生活,以學校范圍選定問題;或從學校體育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選定問題,問題是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和思維的開始,如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再讓學生研究。
2.2引導研究
學生起初不知道如何研究,沒有研究的技能和經驗,這就需要教師引導、示范。根據(jù)奧蘇伯爾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在問題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先前知識經驗,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尋找資料,提出假設,按照探究的程序一步一步向解決的方向逼近。學生是學習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放手讓其獨立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小組合作中討論、爭辯。由于個人的知識經驗的不足,對問題的理解不一致,而爭辯中可能把問題看得更全面,獲得深刻的理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問題的咨詢者和解答者,提供背景知識,引導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3結論及評價
在學校體育學探究式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也注重探究的結果。結論往往是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規(guī)律性的東西,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而對結論要求準確無誤。如何獲得正確的結論呢?除了個人研究、小組合作交流外,還要有包括教師在內的集體評價。通過展示個人或小組的學習結果,互相評判優(yōu)點與不足,拽出錯誤加以糾正,以便養(yǎng)成尊重事實、尊重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在評判中相互接納、包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2.4反思與應用
學校體育問題經過探究得出結論,以問題的表征、假設對資料的分析歸納,整個過程中是否有不妥當之處?如果有,如何改進?反思的過程也是檢驗的過程,尋求更好答察的過程。即使問題求解方案不止一個,經過反思提出更多的方案以供比較、選出最佳方案、人無完人,們現(xiàn)代教育追求的是更加完善和完美的人,趨向于“完人”教育,因而對自己苛求一點,由此養(yǎng)成習慣,必有好處。
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應用,將知識應用于問題解決之中,才顯出知識的價值,也才能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變成智慧技能,同時在應用中使知識前后相聯(lián),構筑成知識鏈、知識網,使孤立的知識變成統(tǒng)一的、靈活的知以結構,從而在使用時便于提取,提高認知的靈活性。
如平時學完一節(jié)課,或一單元的課堂學習,或單元測驗,既是對學習的檢查又是對知識的應用,通過應用練習,找出沒弄懂的地方或理解錯誤的地方,知錯而改及時糾偏,提高學習效率。
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去操作、去探究、去分析、去歸納,即注重課常的“活”與“思”,讓其“動”起來!同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瓦動交流的過程,是激勵、激發(fā)的過程,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有方法的引導。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更好地學,先是教師的幫、扶、引,而后是教師的放手,讓其獨立學習、獨做事,這樣才能由依牽負而轉向自主地學習,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正是我們要培養(yǎng)的具有開拓精神,有主見,有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能適應未來工作崗位變換而具備終,學習能力的人。
3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原則
3.1自主學習的原則
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課堂內外,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由此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班級集體化教學和個刪化、個性化、因材施教的矛盾,采用了創(chuàng)造性教育思想和原則改變教材體系和課堂內外教學模式,以教師指導,學生自編提綱,小組討論,小組合作,課堂角色教學為主要形式,教師再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組織引導、控制答疑等途徑與學生交往,如此,自然形成了課堂內外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干¨積極性,同時改變了教師滿堂灌、學生無心學、死記硬背的教學敝端,真正體現(xiàn)學生自主、自愿、積極主動和熱情的學習氣氛,從而達到丁很好的教學效果。
3.2學會學習的原則
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學會學習的能力,而是靠傳統(tǒng)教學中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那么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人也將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所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都要舊繞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能力這個主題,這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不斷適應新時代、新知識的迫切需要。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調動各種因素,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下,讓學生課外自尋資料,自編提綱,課中自我表現(xiàn),與同學問合作,課后自評、自我總結等來提高學生的能力。
3.3合作學習的原則
應試教學的特點就是學習的個體化,從知識的預習、課堂理解、記憶到課后的復習都是學生個人的事,最后的考試也是衡量個人知識多少的唯一形式,因此,這種教學不利于發(fā)展學生間的社會交往素質和心理品質。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復合型的人才,發(fā)展學會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關鍵的素質就是群體間相互交際、相互合作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并與老師一起合作教學的能力,按不同興趣愛好、教學目標分小組,每個小組在課外一起搜尋資料、討論題目,編輯學習素材等,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積極思維。
課堂教學更是合作學習、合作教學的實踐基地,小組間的不同觀點的競爭促動學習小組內的合作,學生在合作中接受同學間的知識。教師也可鼓勵學生上講臺,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師生間的互動教學使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合作者、向導,師生關系轉換成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由此來發(fā)展學生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競爭能力等零質。
3.4從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知識的原則
與傳統(tǒng)應試教育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和掌握知識不同,探究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從收集資料、自編教材開始,學生根據(jù)師生協(xié)商教學目標,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中接受大量的不同內容和不同觀點,然后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之間交換意見,教師的指導,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最后通過自我評估、以寫小論文等形式鞏固所學知識。這種在創(chuàng)造中、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遠比死記硬背的生動、豐富和鞏固。
3.5以培養(yǎng)能力為核心的原則
新型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將扭轉“應試教育”出現(xiàn)的高分低能、高學歷低創(chuàng)造的狀況,全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中,應該強調學生以下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1)搜尋資料的能力;(2)獨立創(chuàng)新能力;(3)和別人合作工作的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4)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5)學會學習、獨立操作能力;(6)演說能力;(7)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初步實踐能力;(8)初步科研能力;(9)評價能力。
4實施探究式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1)以小班、中班的形式上課(30—4O人)為宜,使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各項活動。
(2)為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進行考試方式的改革,教師應需有一定的自。
(3)為學生提供方便的文獻資料查詢服務,包括提供校內“中國期刊網”資料查尋服務。
(4)學期開始,教師應向學生公開學期單元教學計劃,使學生明確了解教學目的、任務,以便學生做好各項準確工作。
關鍵詞: 課堂提問行為 對外漢語教學 問題類型 提問策略 提問對象
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大部分是通過問答的形式實現(xiàn)的,課堂提問行為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深化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師精心設計的每一個課堂提問都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輸入,為學生制造用漢語進行交際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漢語輸出。教師的提問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不正確的提問行為不僅無法發(fā)揮其效果,而且達不到教學目的。本文就教師課堂提問行為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探討教師課堂提問行為有效性的影響因素。
一、教師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
教師課堂提問的分類在大體上是一致的:最早學者們將問題分為封閉性問題和放性問題,Chaudom(1988)和Ostein(1995)則將教師的課堂提問分為聚合性問題(convergent questions)和發(fā)散性問題。在二語習得研究界考察教師提問時,較普遍的分類標準是展示型問題和參考型問題?!罢故拘蛦栴}”指的是答案一般在課文中已經確定,提問者要求學生將既定答案說出來的問題,提問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學生對所學詞語、句型的記憶和應用?!皡⒖夹蛦栴}”是指答案不固定,學生回答時可以自由發(fā)揮的問題,提問目的是通過信息差引導學生說出更多課文以外的內容,提高學生應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在對外漢語課堂上,有效的教師提問行為應當是展示型問題和參考型問題相結合使用。初級階段的教學主要是詞匯和語法的講解,教師通過使用大量的展示性問題,可以有效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另外,初級階段學生掌握的詞匯和語法有限,回答參考型問題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初級漢語教學教師提問主要以展示型問題為主,以增加學生開口說話的機會。
例如:教師提問有關課文內容的展示型問題:“這個‘我’以前包過餃子嗎?”學生可以很容易回答,但是當問道:“以前在美國的時候,你包過包子或餃子嗎?”“以前,你在中國還吃過哪些中餐?”學生就反應不過來。
在學生掌握詞匯和語法點、能夠較好地回答展示型問題之后,應適當提出參考型問題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交際能力。隨著學生掌握的詞匯量和語言點的增加、交際能力的提高,到了中高級階段,教師就要適當降低展示型問題的比例,增加參考型問題的數(shù)量,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
此外,教師還應熟悉教材和教學等級大綱,使提出的問題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參考型問題中應避免生詞和新語言點的出現(xiàn),否則會造成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難度和壓力,最終導致學生不理解問題,或雖然理解問題但無法做出正確的回答。
二、教師課堂提問行為的策略
教師課堂提問行為的策略主要有追問、轉移、重述、改述、提示等?!白穯枴笔侵冈趯W生回答不完整時,引導學生進行完整的表述,或者學生回答正確,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繼續(xù)提問,引導學生做出更復雜的表達?!稗D移”是指當學生無法回答或回答錯誤時,教師轉向其他學生提問,或者就同一個問題向多個同學提問?!爸厥觥笔侵府攲W生沒有聽清楚或沒有聽明白教師的問題時,教師重復所提的問題。“改述”是指當教師所提問題過難或過長,學生無法回答時,教師改用學生熟悉的詞語或縮短問題的長度來幫助學生回答問題?!疤崾尽笔侵笇W生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或者回答不正確時,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提示,引導學生完成回答。
在漢語課堂上,教師應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靈活應用課堂提問策略。如果學生無法回答出問題,教師要猜測學生遇到困難的原因,如果是沒有聽清楚,教師可以重述問題;如果學生是由于忘記了表達中需要的詞匯或語言點,教師也可作適當?shù)奶崾?;如果是因為問題中有學生不理解的詞匯或語言點,教師就要及時改述問題。如果教師在提示后,學生無法作答,教師可及時采取轉移策略,避免在一個學生身上拖延太長時間耽誤教學進程,但是在提問一兩個學生后,應再回來提問該學生,減少學生的壓力和緊張感。例如:
T:你喜歡自己去旅行還是跟旅行團一起旅行?
S1:旅行團。
T:哦,為什么呢?
S1:這樣比較便宜,你不用找賓館,很方便。
T:很好,S2,你呢?
……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成功運用追問的提問策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在講解較復雜的語言點時,可先提問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回答,然后繼續(xù)追問,增加難度,引出所學的語言點,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學生遇到復雜的句子常常會采取回避策略,通過追問的策略可以引導學生說出“比較”、“不用”等詞匯。
另外,我們在教學和聽課時觀察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在指定學生回答問題時,通常是先點名然后說問題,這樣就造成其他不用回答問題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先提出問題給學生兩秒左右的思考時間,然后指定學生回答問題會有更好的效果。
三、教師課堂提問行為的對象
教師在課堂提問中不僅要注意所提問題的難易度,而且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只有當教師提問的內容和難度與回答問題的學生漢語水平相符合時,學生才能順利回答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了解每一個學生學習漢語的現(xiàn)有水平、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他們的學習風格和特點。在提問中,盡量讓水平較高的學生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讓水平低的學生回答難度較小的問題,這樣既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公平的機會回答問題,又可以避免水平高的學生覺得問題簡單而注意力不集中,而水平低的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產生畏難情緒和不必要的壓力。
課堂提問的對象與課堂問題的分配有關,提問分配是指教師如何均等合理地向每個學生提供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全體同學共同思考的提問技巧。教師課堂提問時,應當給所有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問題分配方式通常有:集體回答、自愿回答、點名回答等。教師可以提問一些簡單、答案固定的展示型問題讓全班集體回答,在學生人數(shù)較多的課堂,無法讓每個學生回答問題時可較多采取這種形式。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具體情況增加趣味性的笑點問題活躍課堂。教師在采取自愿回答問題的同時,也要適量應用點名回答的方式控制課堂,使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避免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學生得不到回答問題的機會而降低課堂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例如:
T:你們喜歡吃中餐嗎?
S:我們喜歡吃中餐。(集體回答)
T:誰不常吃中餐?
S1:我不常吃中餐。(自愿回答)
T:為什么?
S1:我覺得中餐太油膩了。
T:嗯,很好,謝謝。你覺得中餐好吃嗎?S2(點名回答)
S2:我覺得中餐很好吃。
T:同學們,你們知道S3最喜歡的中餐是什么嗎?
S:她最喜歡的中餐是面條。(集體回答,笑點問題)
在此案例中,教師把集體回答、自愿回答、點名回答的提問方式結合在一起,使全班學生注意力集中,又不至于感到緊張。由于學生之間都知道學生S3很喜歡吃面條,上課回答問題也常提到面條,因此教師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S3最喜歡的中餐是什么嗎?”學生很容易回答,能引發(fā)笑點活躍課堂氛圍。
四、結語
教師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提問的策略、提問的對象等都會影響提問行為的有效性,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環(huán)境選擇恰當?shù)膯栴}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同時注意提問的方式,針對問題的難易度選擇對應水平的學生進行回答。每種提問的方法都有其優(yōu)勢和缺陷,教師應根據(jù)具體的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提問的類型、提問策略和提問的對象,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提高教師課堂提問行為的有效性,通過教師問題的提出和學生問題的回答,推動課堂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葉俐芬.初級階段國際漢語教師課堂提問行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1(4).
[2]馬欣華.課堂提問[J].世界漢語教學,1988(1).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必須要通過學習《貨幣銀行學》課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識。文章總結了作者在《貨幣銀行學》教學工作方面的經驗和體會.通過分析教材選擇的原則、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為提高教學質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金融業(yè)在我國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為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有必要掌握基礎性的金融理論知識,而《貨幣銀行學》作為經濟類專業(yè)本科生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就是向學生講授有關貨幣、信用、銀行理論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為后續(xù)各專業(yè)課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此課程具有專業(yè)性較強、涉及知識面廣、與現(xiàn)實經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等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時,注重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怎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盡快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確實不易。通過這五年的摸索與實踐,得到一些經驗和體會,誠與同齡人共勉。
一、根據(jù)教學要求,合理選用教材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教材的選擇一定要合適,因此,在選擇教材時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教材內容的先進性。教材內容應當反映本學科領域最新的發(fā)展現(xiàn)狀,對于經濟學類教材更是如此。隨著西方金融理論研究的不斷深人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貨幣銀行學》教材應盡可能選擇最新出版的教材,將新的、先進的金融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教材內容體系的合理性。由于我國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因此,在有關經濟理論的教材編寫方面,一般是將資本主義部分與社會主義部分分開編著。例如,《貨幣銀行學》只講述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理論,而《社會主義金融理論》則介紹我國情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以及銀行業(yè)逐漸與國際接軌,將我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金融理論截然分開的教材體系顯然已不適應當前教學需要。所以,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二者結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選擇教材的標準之一。
(三)、教材內容的難易性。教材內容一定要深淺結合,如果內容過易,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就會覺得空洞乏味,調動不起他們的興趣;而如果過難,學生學起來吃力,同樣沒有效果。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有意選擇既有啟發(fā)性,又有一定難度的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主動、自覺的學習。目前,《貨幣銀行學》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學都出版了自編教材,教師選擇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靈活性。根據(jù)兩年的摸索與實踐,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編著的《貨幣銀行學》,該書內容較新穎,重點突出,并在介紹各種貨幣銀行學原理、金融理論的同時,還講述了近幾年來中國金融業(yè)的一些改革情況,從教材使用效果看,還是比較理想的。
二、區(qū)分不同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龐雜,主要包括:貨幣理論,信用、利息理論,銀行體系,商業(yè)銀行經營,中央銀行制度,通貨膨脹理論,外匯理論,國際收支理論等,所需知識涉及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由于內容豐富而課時又有所壓縮,單一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法,必然會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且知識點量大時,學生往往很難記住的現(xiàn)象。鑒于此,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重點、難點內容,以教師精講為主。對于貨幣銀行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宜采用教師精講的方式。盡管這些年來,許多教育學者對這種傳統(tǒng)型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質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學證明等內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較適宜的。當然,要避免“填鴨式”、“滿堂灌”的現(xiàn)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學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課前提問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使學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逼”他們快速回憶起前一節(jié)課相關內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學。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fā)學生,引導他們的思路。比如,在講授凱恩斯的貨幣傳導機制:MsRIGNP的時候,就要啟發(fā)學生,如果貨幣供應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還是下降?為什么?利率下降,投資上升嗎?投資增加,GNP如何變化?通過這種集體提問方式,使學生自己推導出作用原理。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方式,同學們能夠較快理解凱恩斯貨幣傳導機制,效果較教師單一傳授要好得多。
最后,還應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經濟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通過學習《貨幣銀行學》,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有關原理解釋現(xiàn)實經濟現(xiàn)象,同時,通過分析經濟現(xiàn)象,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所以,講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運用實例。例如,在講完中央銀行的三大傳統(tǒng)政策工具后,結合我國目前通貨緊縮、總需求不足的宏觀經濟情況,向學生講授了中國人民銀行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和再貼現(xiàn)率、在公開市場上收購債券來刺激經濟的發(fā)展;再比如,在講授商業(yè)銀行資產業(yè)務時,結合了中國商業(yè)銀行現(xiàn)在新開展的各種消費信貸業(yè)務。通過這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單純講授理論時的枯燥無味,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的興趣,使他們真正理解貨幣銀行學中的有關理論,活學活用,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死記硬背。
(二)、學生已有所掌握的內容,采用教師、學生換位法。這種方法也就是以學生講授為主。具體操作如下:(1)教師于下課前將講授內容列出,引導學生準備。(2)給予充分準備時間,學生上臺講課。(3)講完后,其他同學提問。(4)教師總結,點評。并對其中的難點重點給予正確解釋。
教學實踐中,我在講述完凱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后,布置了一道題目:凱恩斯理論和弗里德曼理論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規(guī)定下次上課時由學生主講。一開始,沒有人愿意上臺,經過一番鼓勵,一個平時成績較優(yōu)秀的同學主動走上講臺,有了這個開頭,隨后的氣氛開始活躍起來,同學們也更加積極了,主講之后的課堂提問也非常精彩。顯而易見,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顯的,它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認真?zhèn)湔n”,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當然,換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應選擇學生有一定掌握基礎的內容,或在以前相關課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過必要的講授;另外,教師最后的總結必不可少,避免主講學生中一些不正確的內容誤導其他同學。
(三)、學生較易理解掌握的內容,采用討論法。討論法一般是由教師提出論題,學生圍繞論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加深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相互啟發(fā)并達成共識。討論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7-8人為宜,教師在課堂內巡視,做輔導答疑,最后,教師要及時總結評價,并對問題進行概括小結。例如,在講授“利率對經濟的影響”一節(jié)時,我提前布置了討論題:降息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要求學生課后找資料,下節(jié)課分組討論。討論時,各組成員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別展開討論,我在巡視過程中,提示學生運用實證分析法,重點分析降息對我國就業(yè)、產出、儲蓄的影響。在隨后的各組發(fā)言中,小組代表運用相關理論,結合真實數(shù)據(jù),得出了降息對我國宏觀經濟目前影響尚不明顯的結論。通過討論,加強了書本知識和實際的聯(lián)系,也使學生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建議與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熱點問題相關的內容,采用學生提問法。由于教材受到編寫、出版等時滯的影響,往往很難將最新的東西容納進去,而我國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斷推出,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不能僅僅滿足于課本內容,應將最新的金融發(fā)展狀況介紹給同學們,使學生獲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講完“金融市場”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暫不能組織學生去銀行、證券公司實地參觀,為了有助于學生對該章內容的理解,我將《中國證券報》上的“貨幣市場”、“股票市場”、“資本市場”專版分別復印下來,人手一份,指導學生如何讀懂金融類報刊,學會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專家寫的評論文章。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自由提問,例如股指的計算,銀行拆息的行情解讀等。通過接觸一些實踐性強的熱點問題,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助于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此法很歡迎,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三、合理設計作業(yè),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論文摘要:通過分析我國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類型和運作中的主要問題,采用問卷調查、文獻資料、訪問調查等研究方法,了解河**學院學生的體育興趣,為構建其單項體育俱樂部及俱樂部管理體制、組織形式與方法、評價體系提供依據(jù),為河**學院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和基本框架。
體育俱樂部起源于歐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隨著現(xiàn)代化工業(yè)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已成為世界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開展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高校體育俱樂部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xiàn)在我國高校體育中,到現(xiàn)在已走過十幾個年頭??墒歉咝sw育俱樂部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而且褒貶不一,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學校體育界爭論較大。針對這一情況,通過文獻資料法和訪問調研法,對部分高校實施體育俱樂部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研究,并根據(jù)河**學院體育教學實際,提出構建單項體育俱樂部新的改革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內容和方法
(一)研究內容
體育俱樂部管理、運行、評價。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對河**學院2006級學生發(fā)放體育興趣與體育基礎調查問卷1000份。問卷回收率92.61%,有效問卷85.80%。
2.文獻資料法。查閱我國體育類刊物、雜志和網上查詢有關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文獻資料近百篇。
3.訪問調查法。2006年10月全國高校體育研究會(深圳大學召開),對部分專家、學者調研了有關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情況。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類型和運作中的主要問題
1.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類型分析。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即課外體育俱樂部課內體育俱樂部教學,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
課外體育俱樂部發(fā)起的最早,它以延伸和補充體育課教學、拓寬學校體育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和行為為主要目標。它的組織形式是由學校提供體育場地、器械,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活動,完全由學生自愿參加俱樂部的活動,除運動訓練俱樂部外,由學生管理,實行有償收費管理。
課內體育俱樂部是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而誕生的,以人本主義為教育理念,以構建學生新的學習方式為目標。課內俱樂部基本上采用“3自主”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和指導者。
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是伴隨著素質教育的興起,從培養(yǎng)人才的整體教育觀出發(fā)而提出的,以終身體育思想為指導,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社會能力為目標。它是以專項課、俱樂部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俱樂部)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其評價也是課內與課外各占不同的百分比。
2.高校體育俱樂部運作中的主要問題。
(1)不利于學生管理。文獻調研顯示,體育俱樂部采用學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參加者自主選擇活動項目和時間,結果有的時間段學習人數(shù)較少,缺乏學習活動氣氛;有的時間段學生人數(shù)又相對集中,多時可達到百人,造成有的學生沒有活動的場所,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影響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對學生的出勤無法掌握,學生逃課、冒名頂替上課、替考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分析其原因是學生的體育意識不強,自覺性不高,不具備實施這種松散管理的素質;有的學生體育基礎較差,對自己該學什么,怎么學習、喜歡什么項目、這個項目的健身價值不了解。
(2)場地設施不足。我國普通高校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在“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思想指導下雖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距離保障體育俱樂部教學還有一定的差距。除籃球、排球、足球項目基本能保證教學外,其它項目的教學難以得到保證,特別是乒乓球、羽毛球、拳擊、散打、體育舞蹈等尤為突出。分析發(fā)現(xiàn):高校體育設施的投入與學校學生人數(shù)的增加速度不成比例;高校體育改革過于強調學生的興趣愛好,脫離了學校實際情況。
(3)影響教學效果。寧波大學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結果顯示:教師比較喜歡采用這種方法,因為俱樂部的指導工作輕松。學生多數(shù)滿意,因為俱樂部新穎、自由,但普遍認為“得到了鍛煉,幾乎沒學到什么”。“3自主”教學模式規(guī)定學生可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造成大部分學生特別是女學生多選擇室內、輕松、沒有對抗的項目和耐力練習,其結果影響了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和體能素質的提高;由于隨時更換學習內容,學生沒有系統(tǒng)掌握一、兩個體育項目。
(二)單項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構建
1.單項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單項體育俱樂部是體育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具體表現(xiàn)。它的教學特點是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學習主體的多層次性、教學時間的靈活性、教學內容的需求性、學習效果的行為性。它的管理特點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學生自愿與學校要求相結合。它的職責范圍有傳授體育理論知識,教授專項技術、技能,組建校、系級代表隊,組織學生活動,承辦校內、外比賽。
2.單項體育俱樂部的成立。成立單項體育俱樂部,首先要考慮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愛好;其次要考慮學??晒┚銟凡窟M行教學活動的場所、器械和教師;第三要結合體育課所開專項項目。河**學院學生體育興趣調查結果是:乒乓球(81.33%)、籃球(74.86%)、健美操(69.14%·)、交際舞(62.55%)、武術(53.21%)、足球(48.74%)、網球(45.32%)、街舞(44.67%)、輪滑(42.71%)、拳擊(40.33%)、排球(39.87%)、形體健美(36.81%)、體育保健(25.97%)、瑜珈(22.93%)、田徑(3.4%)。河**學院現(xiàn)有籃球場l4個、排球場lO個、足球場2個、網球場2個、乒乓球室3個、室內健身房3個,有足夠的體育活動空場供輪滑、街舞、武術、健美操等項目進行活動。體育系在冊體育教師41人,外聘教師l2人;有34人能擔任3個以上項目的指導,有5人能擔任2個項目的指導,有2人能擔任1個項目的指導。目前河**學院共開設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術、健美操、輪滑、散打、交誼舞、體育保健等專項課。為此,河**學院應成立3大類l4個單項體育俱樂部(見圖1)。
3.單項體育俱樂部教學管理體制。單項體育俱樂部管理是保障體育俱樂部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現(xiàn)代管理科學認為,任何事物的管理都應該以系統(tǒng)原理為基礎,人本原理為核心,效益原理為目標,三者有機結合貫穿管理過程始終。因此,單項體育俱樂部的管理,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把管理人員的組建和分工、規(guī)章制度制定和實施效果,統(tǒng)一到俱樂部的評價和獎懲機制上來,形成一套體育俱樂部管理體系。
各級管理部門職能如下:
體育運動委員會:負責對“河**學院單項體育俱樂部的成立與實施”進行可行性論證,監(jiān)督實施。
教務處:負責建立學生信息庫,安排學生網上選擇單項體育俱樂部,大三、四學生成績存檔。
體育系:負責審批和監(jiān)督體育俱樂部的管理制度、規(guī)章制度制定和執(zhí)行,場館使用時間,安排指導教師。
學生處、團委:協(xié)調學生會與俱樂部活動計劃,與俱樂部協(xié)辦各種競賽、表演活動。
公體教研室:負責體育俱樂部管理制度、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成立體育俱樂部總會;培訓各單項俱樂部管理人員和技術指導員;檢查單項俱樂部活動情況;參與對會員的考核,收集各俱樂部活動記錄、考核結果。
體育俱樂部總會:負責組建單項體育俱樂部制定各單項俱樂部章程,制定體育俱樂部活動計劃;定期檢查各計劃實施情況;參與對會員的考核。
單項體育俱樂部:負責制定本俱樂部活動計劃,安排活動內容,檢查會員活動情況,收集會員意見,并向總會提出改革建議;登統(tǒng)俱樂部會員的出勤情況,做到每天有記錄,每月有統(tǒng)計,每學期將統(tǒng)計結果上報公體教研室和體育俱樂部總會;組織會員進行考核,上報考核結果。
4.單項體育俱樂部教學內容。由于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教育因素、自身努力等方面的不同,同一發(fā)展階段的不同學生,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個體的差異。因此,每個單項體育俱樂部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區(qū)別,既要符合各類俱樂部和項目的特點,又要考慮學生的體育基礎,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的起點都有所收獲。通過對河**學院學生體育基礎進行調查和對上述3類體育項目特點進行分析,制定出各類俱樂部主要教學內容(見圖3)。
5.單項體育俱樂部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單項體育俱樂部組織方法應按教育部2002年頒布的《全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所指出的“根據(jù)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guī)律,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可以打破系別、班級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求。”在總結我國高校實施俱樂部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河**學院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構建“3規(guī)定”與“3自主”的教學形式,規(guī)定是在學?;緱l件許可的基礎上制定的,自主是在規(guī)定前提下的自主。
“3規(guī)定”是根據(jù)學院教學安排規(guī)定俱樂部活動時間范圍(周一至周五課外活動時間、周五、周六晚上);規(guī)定單項俱樂部范圍(上述13個單項俱樂部);規(guī)定每人每學期參加1個俱樂部,大一、大二有體育課的學生,選擇課上所選項目。
“3自主”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育興趣自主選擇某個單項俱樂部,選擇該俱樂部的某個級別,選擇參加俱樂部的學習時間。
每個單項俱樂部均采用分類教學方法,按會員的專項基礎水平、所需知識、活動方式、所達目的,分成2—3個類型,分別安排活動時間。每個俱樂部的各類型均采用教師指導、學生骨干輔導、自由學習3個步驟。
6.單項體育俱樂部會員成績評價體系??荚嚥皇墙虒W的目的,而是檢查學生學習和俱樂部管理的一種手段。單項體育俱樂部成績評定應包括:專項提高幅度、學習態(tài)度、出勤次數(shù)等3個方面(見圖5)。為了避免考試的隨意性和人情因素,各單項俱樂部成立考核小組(指導教師、體育骨干、俱樂部管理人員),分別對該項俱樂部會員的專項提高幅度和學習態(tài)度進行考核。由各俱樂部管理人員根據(jù)會員實際出勤狀況客觀地對出勤次數(shù)進行量化評價。大一、大二學生專項部分的考試,隨課堂教學進行,學習態(tài)度、出勤次數(shù)按實際情況另加3—5分;大三、大四沒有體育課的學生其成績達到良好以上者按選修課要求算作學分。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