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德育理念范文

德育理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德育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德育理念

第1篇:德育理念范文

功利是指功效和利益,功利性管理理念就是以實際功效或利益為行為準則的倫理觀點為價值導向。功利性管理理念實際上是一種利己主義的倫理學說理念。但我們所說的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并非指德育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而是指學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強調的外在價值,即社會公眾價值,忽視教育的育人、育德本體價值。功利性管理理念是伴隨工業(yè)革命而產生的。在工業(yè)社會,“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工業(yè)化、都市化、市場化、世俗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的變化,也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與此同時,工業(yè)文明的概念統(tǒng)

一、集中、規(guī)模、同步、競爭、效益、標準化等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教育和學校生活。體現在德育管理過程中,其特征主要有:

第一,德育管理的目標是使學生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只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看重社會效益。德育的短期行為嚴重。

第二,德育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獲得謀生的手段。對學生來說學習就是為了找到好的職業(yè),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就業(yè)機會是學習的直接動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不是因為自身需要,而是社會的需要,(當然社會也需要,但這只是外因)社會需要德才兼?zhèn)?,學校就要按社會需求的模式去培養(yǎng)。所以,“聽話”“服從”就成為學校培養(yǎng)道德的標準。

第三,德育管理的方式是同一的、強制性的。在德育管理中主要運用懲罰的手段,激勵的方法被忽視。學生就像產品,要生產高質量的合格產品,就必須用同一標準去強制要求,按照工廠化模式對被管理者進行強制性的管理,達到符合社會用人的同一標準。這種管理理念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2本位主義管理理念

“本位主義是一種為自己所在的小單位打算而不顧整體利益的思想,是個人主義的一種思想表現?!北疚恢髁x也叫小團體主義,是放大了的個人主義,其主要特征是只顧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不顧長遠的全局的利益,一切從自己的小集體、小團體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衡量一切的標準就是是否符合本單位的利益。其特征主要表現在:第一,德育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學校秩序的有序性;第二,德育管理的對象主要是學生,與德育的對象相混淆;第三,在制度上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第四,不從長遠出發(fā),只顧眼前利益。

本位主義的價值理念,使學校在整個德育管理過程中,把保障正常的工作秩序列為第一位,只從學校自身的利益出發(fā),不關注學生個體的身心發(fā)展。德育管理需要有效地整合人、財、物、技能、環(huán)境等各種資源,調動各級管理者的積極性。但這個過程是一個緩慢的投資過程,為了眼前的利益,本位主義者一般不會去考慮的。本位主義管理理念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是“傳播文化、傳遞人類文明,傳遞人類勞動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結晶”,而不是為教育者帶來利益;忘記了教育首要的功能是育人,是促進受教育者個性的發(fā)展,而不是教育者的發(fā)展,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如此。

3情感管理理念

“情感”一詞,常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包含的意義很多。但其科學定義應該是一種對現實的反映。情感及其多種多樣的體驗形式對人們的行為有著“調節(jié)機能”?!霸谝欢ǔ潭壬蠜Q定著人的行為,成為人的活動和各種動作(以及動作完成的方法)的持久的或短時的動機,從而產生追求所提出的和所想到的目的的意向和欲望?!崩硇怨倘恢匾硇圆荒茈x開情感,離開情感的理性就會失去其效力。規(guī)則、規(guī)范、制度的制定必須合情合理,當人們感情對立時,理性則常常是對抗的,這時要疏通理性,就需要從感情開始,情通理則通,情不通理則對立;管理的理性,要建立在感情通融的基礎上,而不可能在感情對立的前提下獲得理性的認同。

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他們的各種感情會編織成無形的人情和感情網絡,形成共同的理性認識和感情紐帶,達成默契與共識。在德育管理中必須要尊重人性的規(guī)律,以謀求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在制度的框架里,留有一定的空間,把理和情置于其中,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做到“潤物無聲”。

4文化管理理念

德育的文化管理理念就是把人們所認同的優(yōu)秀文化融入到德育管理的各環(huán)節(jié)中,以文化的價值觀念維護有效的秩序,實現學生的德育目標。文化對現實的管理活動有巨大的作用。這主要是:(1)價值定位。任何管理活動都離不開價值定位,價值定位的不同,會使管理出現重大差別。(2)優(yōu)先選擇。管理者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價值沖突中進行優(yōu)先選擇。在德育管理中。如果認可“人本價值理念,那么就會在制定各種制度中,體現個體的充分發(fā)展,不會以過多的懲罰壓抑個性;相反,會運用更多的激勵和鼓勵發(fā)展個性。(3習慣選擇。文化影響著人們的學習、行為,并通過文化的積淀養(yǎng)成習慣,建立不成文的甚至下意識的規(guī)則體系。例如,一個飽讀詩書深懂禮儀的重要性的領導,不會常常把訓斥、謾罵掛在嘴邊,不會經常去懲罰人;相反,一個沒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領導,不會有很高的涵養(yǎng),言談舉止就會欠佳,他會認為懲罰比什么都管用。新晨

管理也是一種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是我國教育管理的基石,是我們處理教育工作各方面關系的基本原則。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實踐,形成了一個民族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現實與未來的理解和共識,這就是文化傳統(tǒng),是文化的底蘊。文化是社會的產物,是一個社會的共識,是民族認同的標記,因而是民族得以凝聚的最大而無形的力量。中華民族講究和合、寬容,克己、自省,誠信、堅韌等等,這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都可以挖掘出來,用到管理之中,使學生在一種自覺不自覺、有意無意的輕松環(huán)境中內化自身的品行,加強身道德修養(yǎng),提高思想水平。

5服務管理理念

第2篇:德育理念范文

關鍵詞:德育理念;小學美術;道德認識;美德教育

德育是小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應該重視德育理念的滲透,讓小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過程中,接受良好的美德教育。近年來,筆者對如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德育理念進行了探索,感悟良多。

一、在美術課教學中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認識

可以結合小學美術科目的相關特點及不同年級的小學生的身心特征,選擇教師授課與示范,在對富有獨特涵義的畫題時,既要引導小學生進行練習,又應該讓小學生回答美術教師所提出的課堂問題,并且還應該讓小學生討論與平時的表現進行相應的對照。譬如:在講述“賀卡”這一課的時候,組織常規(guī)性的美術課程教學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小學生一起討論:自己會什么時候給誰送賀卡?它的主要意義是什么?其中你受到了哪方面?zhèn)鹘y(tǒng)美德的教育呢?如此一來,小學生的參與興趣便能很快地激發(fā)出來,他們會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來回答:“我會在教師節(jié)的時候給教師送賀卡,在母親節(jié)的時候給媽媽送賀卡。在送制作賀卡的時候我會想起老師給我們上課的辛苦,會想起媽媽養(yǎng)育我的不容易,讓我更懂得要好好學習,長大之后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回報教師的栽培之恩與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通過該方法的訓練之后,在所有有涵義的畫題的慢慢影響下,小學生無論是在道德認識上,還是在道德情操上以及意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突出滲透點,找到美術知識與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結合點

倘若要想促使小學生在傳統(tǒng)美德方面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小學美術教師就必須先樹立起思想品德的教育之理念,將思想品德教育落實到美術課程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譬如:在對“誘人的瓜果”這一內容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該課文的主題與內容,與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珍惜食物的現象聯(lián)系起來,比如問同學,這誘人的瓜果是如何來的呢?我們身為一個小學生應該怎樣來做呢?一些小學生就作答得非常好,其中有一孩子說到,這誘人的瓜果全部是由可愛的勞動者們用辛勤勞動換回來的,所以作為小學生應該要熱愛可愛的勞動者,也應該熱愛勞動。如此便讓小學生在無形中受到了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見,對于美術的學習,應先讓小學生知道美術的內容是在歌頌誰?我們要學習的是什么?

三、穿插好人好事的繪畫作品,樹立榜樣,深入進行美德教育

在引導小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的時候,一定要突出其中的重點,應該有重點地對小學生實施思想教育。美術作品往往都是圖情并茂,在欣賞的過程中不要把內容擱淺,要注意從藝術的特色著手,深層次地引導小學生體會美術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展示一些與愛國主義相關的教育圖片和畫片,將美術學科的思想教育與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促使小學生終身獲益。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一些小學生認為大家應該尊敬、熱愛我國偉大的英雄豪杰,通過借助對英雄畫片的欣賞,可以讓小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應珍惜英雄們用自己流血與生命換來的今天的美好生活。在筆者的小學美術教學中,筆者會借助優(yōu)良時機,將英雄斗爭的畫以及好人好事的畫在課堂上展示給小學生看,讓他們著眼于遠處先烈,學習先烈保家衛(wèi)國及熱愛祖國的精神;引導他們從近處著手,向雷鋒同志學習,做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

四、在美術課教學中將美德教育與家庭表現有機結合

家庭教育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生在家里面的表現極其關鍵,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也應著眼于家庭。結合一些小學生在學校里表現優(yōu)秀,在家里表現相對較差的情況,筆者借助美術課程教學活動中的好時機,對小學生實施在校與在家應該同樣表現優(yōu)秀的教育。譬如,在對“家務事”這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筆者先向小學生提出問題:“請你們敘述下你們在家里都干過哪些家務活,并且用你手中的畫筆畫出來,此外再與大家一起分享下你在家里面的具體表現?!辈糠中W生便回答得非常直率,部分學生講自己在家里的表現比較好,部分學生講自己在家里的表現較差些,如此一來,無形當中便能夠讓那些在家里表現不是很好的同學心生愧疚之心,促使其向在家里表現優(yōu)秀的小學生學習,從而提升美術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活動中實施德育的土壤很肥沃。只有讓小學美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小學生的主體作用完美結合,發(fā)揮到極致,才能夠讓小學美術德育之花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張國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小學,2012(11).

第3篇:德育理念范文

教材是廣大教育專家和學者精心編制的教學資料,蘊含著極高的教育價值,其中也包括德育價值。例如,七年級第六單元《愛我中華》、九年級第四單元《情系中國》、第五單元《走向明天》,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學生能夠初步認識到社會主義的一些基本常識,了解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總結出一些社會發(fā)展趨勢,這樣的教學內容一旦深入下去,可以讓學生自然地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學生會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逐漸樹立起國家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產生努力學習,立志做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理想。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積極利用教材資源,緊扣教材內容對學生實施德育滲透,深入挖掘教材中這些可以利用的德育資源,通過讓學生撰寫學習心得、小論文的形式來深化德育效果。

二、以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滲透德育理念

德育活動中一個關鍵詞就是“滲透”,相較于智育,德育更需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配合,“生塞硬灌”在德育活動中很難行得通,也不可能取得預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活動中,我們更加強調“滲透”的方式。而要想實現滲透,首先需要學生主動接受,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接受呢?這就是對教師最大的挑戰(zhàn)了。按照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很難會產生興趣,這樣也就談不上主動接受了。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興趣,開展一些容易為學生接受和喜愛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課堂教學形式下自然實現德育滲透,實現德育目標。例如,在給學生講到《與誠信同行》這節(jié)內容時,針對身邊和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誠信現象,如撒謊、作弊、虛假宣傳等問題,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以“誠信”為主題的班會活動。由于活動形式新穎有趣,引起了學生積極的反響。在班會中,很多學生都積極發(fā)言,針對各種不誠信的現象進行深入分析,了解誠信的意義和不誠信帶來的后果。在發(fā)言的過程中,有個學生還提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觀點:“有時候撒謊也是一種誠信的表現。”聽到這名學生的觀念,很多學生都很吃驚。這時候,筆者則微笑著鼓勵這名學生,讓他舉一個“撒謊也是誠信的表現”的例子,于是這名學生講出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在一次放學的路上,有幾個人突然擋住了我的去路,其中一個看起來很和藹可親的阿姨問認不認識某某同學,說她是這名學生媽媽的同事,是來代他的媽媽來接這名同學放學的,現在找不到人,問我知不知道這名同學家的電話號碼。因為擔心這些人是壞人,直接拒絕又怕受到傷害,于是我報給他們一個假的電話號碼,雖然我這次撒謊了,但是我認為這反而保護了同學的安全,自己算得上是一個信得過的朋友。聽到這個真實的經歷,學生對“誠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就這樣,在不斷的發(fā)言和辯論中,學生逐漸對誠信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逐漸在各種誠信或者不誠信的真實事例中體會到了“誠信乃立身之本”的道理,比起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要“做一個誠信的人”之類的道理灌輸,通過事例分析論證,學生的誠信意識更容易自覺地樹立起來。

三、在實踐中踐行德育理念

任何理念都需要借助于實踐活動才能最終產生價值,同樣,德育理念也需要實踐活動才能產生道德價值,并且比起理論上的道德,實踐活動中的道德活動更容易增加道德教育的可信度。在初中階段,大多數學生的生活形式都較為單一,這樣就造成了很多學生都缺乏社會實踐的經驗和機會,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種實踐機會的匱乏導致學生課堂上接受的一系列教育活動,道德觀念難以得到實踐與證明,從而使得德育活動總是停留在表面,難以內化進學生的內心。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通過開設選修課程、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驗證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實現知與行的統(tǒng)一,最終在實踐中確定正確的道德信仰和道德理念。

四、結語

第4篇:德育理念范文

【關鍵詞】 90后中職學生 德育 理解 平等 共享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a)-0022-02

時代的發(fā)展變遷使整個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活在不同時代中的人們身上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質。而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客觀現實的多樣性、復雜性影響著人們的主觀意識,代際之間的差異顯得尤為明顯。學校教育在不斷變遷的時代中遭遇著激烈的挑戰(zhàn),如何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價值多元化的沖擊之下抓好德育工作,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德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1 90后中職學生的特點

相對于80后及以前的學生而言,90后中職學生的特點表現的尤為明顯。

1.1 個性張揚、易受挫折

個性張揚是90后學生的共同特征,無論是中職學生、高職學生還是大學生,這一特點非常突出。他們雖然尚未成熟,但思想開放、富于激情、敢于冒險。同時,由于處在網絡普及的社會環(huán)境中,陶醉于虛擬世界,崇尚各種新奇的事物、思想與行為,對于現實生活的理解較為淺顯,與家人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精神生活尤為匱乏。由此,心理很容易出現問題,當遇到挫折時往往怨天尤人,情緒反應激烈,甚至采取過激行為。

1.2 告別理想、崇尚現實

90后的中職學生對社會現實狀況的認知比前幾代人更富于理性化,他們不再像80后的群體那樣總是帶著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來學習、生活。成長在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市場經濟的要求與復雜多變的利益關系交錯的環(huán)境中的他們,更樂于把價值取向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使自身的價值觀更加務實。并且他們也明白成人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時刻把自己當作成年人而非青少年。

1.3 交游廣闊、內心空虛

網絡的普及讓90后的中職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信息,他們擅長于利用網絡獲取各種知識、擴大交際范圍,因而其知識與視野較之前的同齡人要廣,并且心智發(fā)展超前。然而,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判斷和辨別能力,往往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認同、容易受挫,久而久之就使他們傾向于在虛擬世界中尋求滿足感與安慰,最終沉迷網絡,導致心理畸變。

1.4 急功好勝、缺乏自信

90后的學生對于競爭意識認識較為深刻,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急于表現相互自身的優(yōu)勢,希望處處獲得成功。但同時缺乏足夠的自信,也缺乏持久的毅力和腳踏實地的信念。90后中職學生在這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一方面與同齡的高中生相比,他們覺得在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認為自己不如高中生;另一方面,他們又急于表現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希望的到認同,但一旦失敗后就自暴自棄。

2 90后中職學生德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職學生的德育工作,盡管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從總體上來說,依然不盡如人意,沒有有效的發(fā)揮德育的應有之意,其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教育理念陳舊。二十一世紀初,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漸被廣泛的接受,其以“學生為本”基本思想對于改善教學效果體現出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當前中職學生的德育工作依然存在很大的問題,究其根源來自我們的部分德育工作的思想觀念陳舊,依然強調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地位,沒有把學生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導致學生的反抗和叛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所接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教育者,如果德育工作者依然把學生當作一個被動的個體、德育知識的接受者,必然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轉換教育理念勢在必行。

(2)教學方法落后。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就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過程,即灌輸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然而,伴隨教育對象自身特點的不斷變化,這一方法越來越不能適應課堂教學的要求對中職學生而言,他們的目的在于技術的學習,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的課堂教學往往會被技術性的教學所消解,如若不在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去滲透德育的基本知識,中職學生的德育時效性很難體現出來。

(3)教學內容單一。當前中職學生的德育教學內容非常單一,即通常的基本道德知識教育。然而,中職學生畢業(yè)以后必然會走向社會,從事各種相關行業(yè)的工作。單一的德育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已經接觸過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其吸引力微乎其微。同時,中職學生作為職業(yè)技術學校的成員,具體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應成為其德育的重點。所以,在中職學生德育的過程中,加入具體的職業(yè)道德內容,其吸引力將大大增加,并且能夠使學生對未來所有從事的行業(yè)的規(guī)則規(guī)范有更好的認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內在道德素養(yǎng)。

3 90后中職學生德育的新理念

第5篇:德育理念范文

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之中,一方面,文化沖突和價值多元導致道德權威的失落;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沖擊、現代媒體的繁榮和網絡化社會的到來,打破了傳統(tǒng)德育理念和方向的同一性。[1]調查顯示,中國倫理道德總體上處于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狀態(tài),其影響力占40.3%;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占25.2%;傳統(tǒng)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占20.8%;西方道德對中國人的道德生活影響占11.7%。[2]有74.4%的教師對當前中小學學生道德的成長環(huán)境表示不滿意,認為當前社會生活中缺乏一些基本的道德價值和觀念。微觀層面,學校也難以保持實驗狀態(tài)的德育環(huán)境。調查顯示,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大多數教師認為環(huán)境熏陶(87.0%)、情感陶冶(77.2%)、榜樣示范(76.5%)、社會實踐(67.5%)等隱性德育和間接德育比直接德育(49.3%)對學生的道德成長更為有效。[3]而在與隱性德育和間接德育緊密聯(lián)系的師德狀況方面,38.8%的教師認為教師自身素質是學校師德建設的最主要限制因素。[4]同時,家長對學校的期待,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方面(81.8%)要大大優(yōu)先于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50.9%)。[5]此外,應試壓力也是當前大多數學校需要首要考慮的因素,相關的指導思想也往往在教師工作評價考核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對于學校德育而言,直面社會轉型的壓力和挑戰(zhàn),已經成為我國當前德育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只有結合這個背景來解讀各種德育理念的困惑,才更具有針對性。

一、“什么是道德”的困惑

在我國德育實踐中,人們對道德的理解大體可以分為以道德規(guī)范為核心和以道德能力為核心兩類,其中道德能力包括道德情感、體驗、行動能力等。雖然很少有人會承認道德僅由道德規(guī)范組成,但在潛意識中,提到道德,人們頭腦中往往還是反應出與道德規(guī)范有關的印象。畢竟規(guī)范對于教學管理和道德行為的塑造起直接作用。

如果道德的核心不是規(guī)范,那么道德可以簡單替換為道德規(guī)范這種普遍觀點是如何產生的?部分原因在于我國的歷史和社會發(fā)展歷程。革命時期的形勢要求思想政治高度統(tǒng)一,所以很多與道德相關的內容都是用鐵的紀律和政治性內容來表述,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規(guī)范形式。此外還有幾千年文化傳統(tǒng)的因素,許多合理或不合理的傳統(tǒng)道德習俗規(guī)范也或多或少地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發(fā)揮作用。忽視目的和條件地追求“圣人”人格,給人們帶來了很大誤解,讓人們覺得圣人既難達到,也要付出得太多,受約束太多,缺少了自由。提倡“大公無私”“舍己為人”之時,如果忽視了道德發(fā)展的自然過程和行為本身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可能會給人們造成“德福背反”的誤解,即要成為有道德的人或者道德高尚的人,就要付出高昂的身心和物質代價。隨著革命時期的遠去、和平建設時期的到來,革命邏輯也在逐步向“幸福生活”邏輯轉變,“德育回歸生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形成了共識。道德不是限制人的規(guī)范,而是提升人幸福感的途徑,這一點在近十幾年積極心理學的進展中,我們能找到不少科學的佐證。積極心理學發(fā)現,人的幸福感與美德存在著很高的相關性。因此,道德行為的價值關鍵在于從向外的關系處理中獲得內在的精神享受和品質超越。這一點當然是發(fā)生在個體自愿的前提下,以個體對道德結果的感受力為前提條件。因此如何超越道德規(guī)范,探尋規(guī)范背后的德性本源,并以此為目標形成道德能力,是德育的關鍵問題。

二、“什么人教”的困惑

“道德可不可教”不能脫離“什么人教”的問題。理論上,由具備道德素養(yǎng)(好人)、專業(yè)素養(yǎng)(懂道德)和教育素養(yǎng)(懂教育)三方面條件的教師來從事德育工作比較理想[6],這一點也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但實際中往往存在三種情況。我們常見的德育工作人員,有的是根據考試成績選的,比如師范院校中的德育專業(yè)的學生,這其實根據的是智育原則,隱含著“道德認知決定道德教育效果”的假設;有的是沒有明確選拔條件,比如一線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師,這其實隱含著“德育不需要特殊的條件,可以在實踐中成長”的假設;有的是根據智育學科教學能力進行的逆向選拔,比如一些學校安排教學能力不突出的教師從事德育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問,德育有沒有專業(yè)性?什么人都能教嗎?

可以認為,傳統(tǒng)德育師資選拔培養(yǎng)觀念的延續(xù),各種考評壓力與并不充足的師資配備之間的矛盾,優(yōu)秀師資學科教學能力與良好師德水平集于一身導致的分身乏術,以及合理德育工作考評機制的缺乏,這些因素是導致德育“什么人教”困惑的原因。

三、“如何教”的困惑

“道德可不可教”也依賴于“如何教”。一般認為直接德育課程、間接德育課程、隱性德育課程、各種德育活動,甚至更為廣闊的制度、組織文化、環(huán)境等都可以蘊含著道德教育方法。人們往往認為“潛移默化”“不言之教”更重要,認為富含道德內涵與人文關懷的環(huán)境對于道德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我國在100多年前引入現代學堂制度開始分科教學后,以智育為原型的模式照搬到德育方面,給人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但是直接德育課程的出現,德育工作者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分離,都隱含著“直接德育是德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假設,似乎也傳遞著“道德認知比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更重要”的信息。有限的課堂時間和空間是進行認知教育的有利條件,而并非道德情感與行為的主要條件。德育課程設置不當,全員德育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重視和實現,如何看待直接德育與間接德育的合與分,這些問題恐怕都得根據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自主靈活地安排。

四、“可不可教”的困惑

對于道德教育效果本身,社會和學校的期待與實際的重視程度之間的反差,德育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失衡,德育教學的短期性與教學效果檢驗的長期性之間的矛盾,都給人們造成了困惑。比如,幾乎所有相關文件和學校辦學理念都把德育放在了優(yōu)先的位置,可是實際上很多部門和學校又并未給予相應的行動和資源投入的配合。另外一方面,一些重視德育的學??赡軙l(fā)現,僅僅投入更多的師資和課程資源,不一定會帶來德育效果或者辦學收益的顯著回報。比如在理論上,道德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學生智慧以及其他綜合能力的發(fā)展,但現實中這種案例并不普遍。這使得人們有時會懷疑,學校德育的作用是不是有限甚至得不償失?!翱刹豢伞弊?yōu)椤爸挡恢怠钡膯栴}。此外,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各異,學校德育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有所作為?眾多的德育教師,也往往會被“明知故犯”“知而不行”等現象折磨。而公眾認可的道德模范,我們也難以證明他們是如何“受教”才引發(fā)道德成長的。種種模糊性使得眾多德育工作者陷入道德到底可不可教的迷茫。

上述問題都在告訴我們,雖然教育政策、德育理論傳遞著德育重要、道德可教的肯定信息,但是我們身邊的實際情況往往在傳遞相反的信息,這說明社會轉型期的壓力對德育來說無處不在。在環(huán)境條件不利于道德教育和發(fā)展的情況下,我們的德育對策需要作出相應調整還是以不變應萬變,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對道德的信仰需要實實在在的案例來支撐,需要飽含道德力量的情感共鳴,也需要更加明確的道德機制,只有有效達到這幾種作用強度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面對轉型壓力,我們不僅需要值得信賴的道德理由以樹立堅定的道德信念與信心,更需要充滿實效的道德智慧以應對復雜多變的道德抉擇和生活環(huán)境。因此,正視和重視轉型壓力這一德育環(huán)境特征,并將這一因素全面深刻地納入德育研究范疇,是現階段提升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樊浩.“德”―“育”生態(tài)論[J]. 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23.

[2]樊浩.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及其精神哲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9,(4):28.

[3][5]靖國平,曹樹真,向葵花.價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小學校德育環(huán)境調查報告[J].中國德育,2008,(6):18,17.

[4]檀傳寶等.中學師德建設調查十大發(fā)現[J]. 中國德育,2010,(4):9.

第6篇:德育理念范文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島 266003)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03,China)

摘要: 筆者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發(fā)展特點,找到體現專業(yè)特色的德育理念和模型,構建具有專業(yè)特色的工作思路,尋找將德育與專業(yè)教育融為一體的特色育人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finds the moral education idea and model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s the working thoughts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look for the featured educational methods of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關鍵詞 : 高校德育理念與模型;專業(yè)特色;德育工作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and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moral education work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4-0278-02

作者簡介:何培英(1970-),女,山東濟南人,副研究員,博士,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

0 引言

學生工作千頭萬緒,頭緒繁多,從這些眾多繁瑣的工作中找到主線,分清主次,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通過多年的工作,根據不同專業(yè)特點,針對中國海洋大學食品與工程學院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層面的思想實際和發(fā)展特點,找到與本專業(yè)相通的德育理念和模型,在教育部16號文件提出的“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yè)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個主導思想指引下,構建具有濃郁專業(yè)特色的工作思路,尋找將德育與專業(yè)教育融為一體的特色育人方法。

筆者以大家熟悉的食品專業(yè)術語和模型,提出了本科生“營養(yǎng)金字塔”、研究生“發(fā)酵工程”具有濃郁專業(yè)特色的工作思路。展示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的思政理念,簡單易懂,易于操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發(fā)生動活潑,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夠一目了然。在“雙項工程”中,我們通過體現專業(yè)特色的德育工作,促進學生的人格完善、鼓勵學生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1 “營養(yǎng)金字塔,育人始到金”的本科生德育理念與模型

唐朝劉禹錫的《浪淘沙詞九首》里有句名言,“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意指經歷了千辛萬苦,雖然辛苦,但只有淘盡了泥沙,才會露出閃亮的黃金。淘金要千遍萬遍的過濾,育人也要堅持不懈,做長期努力。通過開展營養(yǎng)金字塔系列活動,多方面給予學生成長以充分的養(yǎng)分,把育人工作做扎實做透,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專業(yè)技能與實踐教育、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個性發(fā)展與人生規(guī)劃四個層面的教育計劃。其特點是板塊式、整體性的集體教育。

人的食品營養(yǎng)攝入是從最基本的元素開始逐步到高級元素的攝入的過程,什么東西攝入多,什么東西攝入少要有機地搭配,才能達到合理的效果。為指導人們合理營養(yǎng),營養(yǎng)學會提出了食物指南,并形象地稱為“4+l營養(yǎng)金字塔”?!?+1”指每日膳食中應當包括“谷類薯類”、“水果、蔬菜”、 “蛋白質”、“奶制品、豆類”四類食物,以這四類食物作為基礎,適當增加“鹽、油、糖”。塔尖為適量的油、鹽、糖。這四種基本成分加上塔尖疊合在一起恰似“金字塔”。

育人也需要多層面的營養(yǎng),為此構建了四個層面的教育(見圖1),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為自己的未來發(fā)展進行規(guī)劃和準備。

“金字塔”的第一層也是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它構成塔基,應占人才培養(yǎng)中的很大比重。讀書育人最基本的營養(yǎng)應該是品行和道德的教育,這是建立和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體系的最基礎的部分,也是金字塔的底部基礎,奠定這個基礎才能夠使人在科研和學術的研究中逐步走向金字塔的頂端,達到科學境界的高峰。“金字塔”的第二層是專業(yè)技能與實踐教育,它決定學生未來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因此在金字塔中占據了相當的地位?!敖鹱炙钡牡谌龑邮蔷C合素質能力提升。依托學生會、研究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整體素質?!敖鹱炙钡牡谒膶訛槿松?guī)劃與個性發(fā)展。主要開展職業(yè)規(guī)劃系列教育和就業(yè)指導等。這四種基本成分疊合在一起恰似“金字塔”。

2 “發(fā)酵工程,激揚人生”的研究生德育理念與模型

發(fā)酵是一個過程,發(fā)酵罐能夠順利發(fā)酵,需要外因素(氧氣、溫度、壓力)和內因素(菌種、營養(yǎng)素)的共同作用,才能促進需要的發(fā)酵產物出現。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板塊式的專業(yè)基礎和素質教育,它將重點轉入科研學術,或者說是課題研究。食品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像是一個發(fā)酵的過程,通過三年或者兩年的“發(fā)酵”來實現個人價值,這種個人價值實現的結果是找到一個稱心的工作和擁有一個廣闊的事業(yè)。

研究生發(fā)酵工程的內因素包括:菌種(研究生),營養(yǎng)素(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科研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發(fā)展指導等);外因素包括:氧氣(各種信息)、壓力(就業(yè)壓力)、溫度(社會環(huán)境)。

以學術科研為發(fā)酵物,在學習期間添加人際情感引導和職業(yè)發(fā)展指導等這些營養(yǎng)物質,最終發(fā)酵結束后學術有成,使其得到一個陽光燦爛的美好前程。

營養(yǎng)素的添加要靠學院的組織領導和研究生們的積極配合,依托專業(yè)知識和實驗室平臺,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科研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發(fā)展指導和綜合素質培養(yǎng)提升等,幫助學生順利“發(fā)酵”,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得到自身價值的實現。研究生德育理念與模型(見圖2)與本科生不同之處在于:

首先,大學四年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成熟階段,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放在塔基,相對研究生思想比較成熟的特點而言,占得比重更大。其次,本科生階段更側重于專業(yè)技能和實踐,而研究生進入導師的課題研究領域,更具有科研學術特點。第三,本科生經歷中學的應試教育,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比較欠缺,就在大學期間給他們補課。而且本科生對自己不了解,更不了解專業(yè)、職業(yè)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因此“職業(yè)規(guī)劃”是非常必要的,雖然比重占得最小,就像是“油、鹽”,也是人生必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研究生的能力普遍較高,各方面比較成熟,研究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可以通過職業(yè)能力提升來完成。第四,我們突出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生的心理教育也很重要,但是心理問題一般呈現顯性,容易發(fā)現,主要是個性缺陷、不適應、學業(yè)問題、上網成癮等,通過個人努力和外界的幫助容易解決。而研究生因為年齡閱歷學歷的關系,他們的壓力比本科生更大也更緊迫,更具有社會性,主要表現在“經濟、婚戀、就業(yè)”方面,普遍經濟上不想依賴父母但又難以獨立;而“婚戀、就業(yè)”以女研究生為主,該專業(yè)的女研究生比較多,大約是70%(175/249)。本科生女生比例是61%(266/436)。由于研究生的個性比較成熟穩(wěn)重,內在的焦慮和不安顯露不明顯,呈隱形狀態(tài),不容易發(fā)現,但是一旦爆發(fā)就很危險。盡管學生的很多問題通過個人調節(jié)和努力也能解決,但也需要外界提供各種條件幫助他們擺脫這種焦慮和不安。比如,可以通過提高研究生的獎學金額度、增加導師們對學生的補貼、為學生提供兼職機會,來解決經濟壓力和就業(yè)壓力。還可以通過與其他高校和其他學院(尤其是男生多的學院)建立聯(lián)誼關系,為女研究生們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幫助解決她們的婚戀問題。

通過學院德育理念和模型的確立與實施,這項工作抓住了工作重點和要點,理清了工作脈絡。但是它只是骨架,還需要開展細致多樣化的工作,進行不斷的豐富和補充,德育工作才會有血有肉,才會取得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霞,等.德育理念研究綜述[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

第7篇:德育理念范文

[關鍵詞]兒科教學 滲透 德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3-0235-01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內容。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人才,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品質。強調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在社會上已經形成共識。兒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指兒科專業(yè)課教師在進行兒科教學知識傳授和討論的同時,通過言傳身教的手段,充分挖掘兒科專業(yè)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過與教學內容的自然交織引起學生內心的體驗,引導學生實現人文知識的內化和道德情操的升華。

1 在兒科教學中切實轉變醫(yī)德教育觀念

醫(yī)學院校一定要積極突破傳統(tǒng)教育觀之束縛,從而實現傳統(tǒng)醫(yī)學教育思想朝現代教育理念之轉變,一是醫(y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學院領導,不僅應當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醫(yī)德教育,而且還應在行動上深化醫(yī)德教育,不但要將醫(yī)德教育放在和醫(yī)學專業(yè)教育引言的位置上來抓而且還應當對醫(yī)德教育實施系統(tǒng)化課程設置。二是醫(yī)學院校要建立起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所體現出來的醫(yī)學教育目的就是應當切實滿足人在發(fā)展上的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以此來作為醫(yī)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根本立足點,并在教育的過程之中積極培養(yǎng)醫(yī)學院校大學生良好的思想觀,從而切實走出一條以大學生為本的教育實踐觀。

2 醫(yī)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應與專業(yè)思想教育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業(yè)務過硬、思想可靠的可用之才。結合專業(yè)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政治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所以,以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為中心的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教育就應該成為新時期醫(yī)學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落腳點。只有使醫(yī)學生把關心、愛護、同情和尊重病人這一人道主義最基本的要求內化為其內在的道德需要,才能不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因此新時期的醫(yī)學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應該在以人道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職業(yè)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對人本主義思想的宣傳和灌輸,使醫(yī)學生們盡快樹立“一切以人為中心,尊重一切人的生命和意志’的思想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宏偉理想。

3 在兒科教學中要明確教育主體,形成“全員教育”意識

德育主體不僅包括承擔德育任務的教師,還包括學生導師、帶教教師、管理人員和醫(yī)院職工。各級領導、教師和職工共同擔負德育工作職責,形成“全員教育”意識。教育主體需要通過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以不同方式傳遞給醫(yī)學生,對醫(yī)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需要有履行職責、規(guī)范行為的意識,并貫穿于具體工作過程。在兒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醫(yī)

學生了解患兒對生命的渴望及其家長對醫(yī)生的殷切期望,這對他們樹立職業(yè)神圣感和使命感有極大的益處,如當醫(yī)學生看到教師始終把患兒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時,深深地體會到了兒科醫(yī)生的奉獻精神。

4 在兒科教學中要真誠互動,平等交流

目前教改強調的是課堂上師生的集體互動以及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兒科教學中課堂上,老師要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互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思考,勤舉手,課堂交流,課下討論,而老師要及時地給一聲鼓勵,一個微笑,一個眼神,讓學生得到肯定和鼓勵,處處感到老師的點點關愛,在愛的教育中觸及靈魂的深處,從中有所感悟。

5 在兒科教學中寓德育理念于言傳身教中

我們的醫(yī)學生大多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模仿性很強。老師是和他們接觸最多的成年人,老師的道德品質、價值取向、工作作風、言談舉止等猶如一本活教材有意無意間對他們起著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作用,這種作用是其他人員所難以做到和無法取代的。所以兒科教學中進行德育理念教育,老師更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例如:從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教態(tài),從教師在實驗室、醫(yī)院帶教等示范操作中表現出的高度責任心及良好的職業(yè)素質,從教師在醫(yī)院帶教時視病人如親人、不怕臟不怕累,在緊急情況下對患兒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等動人場面中,學生耳濡目染找到了仰慕、仿效的榜樣。只有教師品行端正才能真正感化學生,使學生受到高尚道德的熏陶。

6 加強德育工作的科學研究,努力提高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水平

德育是一門科學,因此,要加強對德育工作的科學研究。特別注重研究醫(yī)學教育中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的規(guī)律,借鑒和吸收其他行業(yè)德育教育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醫(yī)學院校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評估的研究,確定適宜的指標體系,力求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對德育工作進行宏觀準確的評價。醫(yī)學院校應鼓勵和支持開展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的科學研究,設立德育方面的研究課題,增加對德育的投人,不斷改善條件,優(yōu)化手段,注重提高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的科研水平,用科研的成果指導德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秋玲醫(yī)學生醫(yī)德教育模式探討[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19).

[2] 沈雁霞.劉奇.淺論新時期醫(yī)學院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8.

[3] 肖肖,劉濤.當前醫(yī)學生德育教育途徑存在的向題及成因[J].當代醫(yī)學,2009,15(27):111-112.

第8篇:德育理念范文

1 以問題討論為主線,設計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以問題為主線,學生圍繞問題主動構建新知識的教學方法。從教學過程來看,這種教學方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yǎng)思維能力為核心。問題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問題既是教學的起點和主線,也是教學的終點和延伸。以問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學,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交流學習,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發(fā)展。二是師生角色的轉換。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促進者。而學生由知識的被動建構者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在內驅力的作用下變被動發(fā)展為主動發(fā)展,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fā)展能力。

1.1 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

心理學實驗證明:在寬松自由的時空內,一個人的思維最活躍,人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活動也體現的更為突出。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融洽、愉快、和諧、自由、坦然的教學氛圍,要善于使用夸獎的言辭、友好的微笑、熱情的鼓勵來激發(fā)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學生感到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和強制,在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中讓思維馳騁,提出疑難假設,在討論中毫無顧忌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1.2 提出問題,引發(fā)思維。

思起于疑,疑問是學生思維的觸發(fā)點。沒有問題就沒有真正的思考,沒有問題,也就沒有創(chuàng)造。問題是學生進入探究狀態(tài)的導火索。因此,設計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問題設計得是否合理、科學。問題哪里來?一方面來自于教師。教師要盡量了解學生的情況和教材的內容,善于從教材中挖掘問題,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問題,使問題的內容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并且設計的問題難度要適中,還要有梯度。另一方面來自于學生。學生在學習中自主發(fā)現問題。提出以問題為主線的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和基本作用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存在問題,才能使學生不滿足現狀,去投身于創(chuàng)造活動之中。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得出問題的“問題意識”。

2 以場景再現作依托,設計情境式教學

情境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或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教學資源,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以培養(yǎng)興趣為前提,以情感共鳴作基礎,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減輕學習負擔;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感受性,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愉悅,享受學習的快樂。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進行設計,一是進行功能設計,二是進行方法設計。

所謂功能設計,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服務于不同的教學需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 引發(fā)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地導入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習水到渠成。例如,在學習“矛盾”概念時,教師可先講一個小故事:一個船夫在很急的河水中駕著小船,船上坐了一位哲學家。航行中,哲學家問船夫:“你懂歷史嗎?”船夫答:“我不懂?!闭軐W家說:“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边^了一會兒,哲學家又問:“你研究過數學嗎?”船夫答:“沒有。”哲學家說:“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闭斦軐W家與船夫繼續(xù)交談時,一陣颶風把船掀翻,哲學家和船夫都被拋進河里。這時,船夫喊:“你會游泳嗎?”哲學家回答:“不會?”船夫說:“那你就失去了整個生命?!边@一情境的引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教師趁機開導學生:“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每個人只有正確看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才能立足于世,才能不致使自己陷于窘境。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p>

2.2 引發(fā)思維。引出內容的目的還在于引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民事責任”內容時,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現在穿的衣服、用的文具是不是商品?”這一疑問立即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他們迫不及待地查看教材,積極思考,并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所謂方法設計,就是以不同的手段來創(chuàng)設情境。常見的有:

2.2.1 語言描繪法。即用規(guī)范、精確、形象、生動、幽默、優(yōu)美的語言來敘述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當前國際與國內所發(fā)生的事件、相關的經濟與政治等社會現象。豐富生動的語言是一種優(yōu)良的情境創(chuàng)設手段。

2.2.2 畫面再現法。即利用掛圖、課本插圖、漫畫或多媒體課件來創(chuàng)設情境。此法給學生的印象比較直觀、深刻。

2.2.3 有意示錯法。即教師故意在講課中設置一些學生在現有知識水平上能夠發(fā)現的錯誤,然后讓學生辨別并予以糾正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3 以平等交往為前提,設計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主題,討論交流,實現師生多邊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教學相長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互動式教學設計應以“平等交往”作為前提。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人人參與的平等對話、合作交流的意義構建。要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平等交往,教師應主動轉換角色,由傳統(tǒng)的知識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由課堂的“主宰”轉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動交往才能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的個性特長,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互動式教學設計應以“思維互動”作核心。課堂上教師不能僅以活動頻繁作為互動的標志,不能僅以氣氛活躍作為互動的尺度,師生互動的本質應把握在“思維互動”上。實現“思維互動”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3.1 趣味引“動”。即用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如寓言、典故、幽默、漫畫、時政材料等,把他們帶入課堂知識的學習中。

第9篇:德育理念范文

關鍵詞:德育理念;小學語文教育;弊端問題;方法策略;滲透

小學語文教育是基礎性學科,具有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先導性與啟蒙性。語文教育是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理念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什么是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呢?就是指小學語文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借助自己言行舉止的力量,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等方面實施影響,以便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筆者就自身的經驗,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展開探討。

一、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問題

1.重視智育的開發(fā),忽視德育的發(fā)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開發(fā)不可忽視,但是也要注重學生德育的開發(fā)。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進學校求學理應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陶冶和扎實有效的科學文化教育,使年輕的鮮活的生命健康成長?!钡?,學校教育受到影視教育的影響,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追求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學目標,忽視德育教育的影響。在這種教育的影響下,教育追求的是分數與成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永遠是流于形式上的內容。在教師的理念中,德育教育完全沒有成績重要,德育教育的滲透沒有落實到實踐的層面上。即使有德育教育的實踐課,也是脫離生活實際假大空的理論,將這些理論與語文教材生硬的連接在一起,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想脫離,使得德育教育成為一種表面上的功夫。

2.形式呆板,有效性與實效性比較低。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老師具有德育教育的意識,也具有德育教育的踐。但是在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方式方法存在問題與弊端,導致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的有效性比較低。例如,有的教師不認為德育教育不重要,不想為其浪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不愿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加強知識與德育之間的關系。在德育知識的講解的過程中,不能夠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以進行生動的講解,忽視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德育教育起不到應該有的效果,這種呆板的、機械的教育環(huán)境下,學生逐漸產生一些厭煩的心理,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評價機制不健全。若想指導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但是,德育教育的評級不能單純的以成績與分數來衡量。如果采取計分的方式來進行衡量,學生在學習中就會產生一種功利性的心理狀態(tài),德育教育就會趨向功利化,學生不會發(fā)自內心的接受道德教育,思想道德品質也不會德育實質性的提高。因此,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例如行為觀察法、情境法等,這些評價方法去細心的觀察與思考,精心的完善這些評價機制。在許多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缺乏智育與監(jiān)督機制,也缺乏良好的評價體系,育人功能得不到完全的發(fā)揮。因此,小學語文德育教育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制,發(fā)揮德育教育的最大功能。

二、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途徑

1.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教師對教材要有一個整體的、科學的、合理的把握 ,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與經驗做出一些總結,在上課的過程中將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探討。小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的學科,其中包含著許多德育材料,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重點突出這些材料,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八角樓上》這篇課文的時候,需要突的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與革命先賢為了廣大人民而不斷奮斗的精神品質。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德育教育的材料,教師需要重點突出,發(fā)揮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2.使用科學合理的德育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以便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若是缺乏科學的德育方法,德育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非常的生硬,小學生難以直接的理解,德育功能被完全的抑制。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選擇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德育方法,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有利于小學生接受,加深小學生理解與體會。另外,德育方法的選擇也要根據教學內容、德育的主題來選擇。例如,上文提到的《八角樓上》這篇文章,教師需要注重突出中心思想。例如在講解《誠實的孩子》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需要強調“誠實”的含義與意義,對小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需要堅持適度的原則。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師需要加強德育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雖然具有較大的影響,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主要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以便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因此,德育教育的滲透要堅持適度的原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不再數量,而在質量。語文課堂畢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需要把握高度,引導小學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品質,發(fā)揮語文教育的作用,也充分發(fā)揮德育教育的功能。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的課程標準也將德育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將德育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發(fā)揮德育教育的功效,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

參考文獻:

[1]馮磊.《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