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師素養(yǎng)范文

教師素養(yǎng)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素養(yǎng)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師素養(yǎng)

第1篇:教師素養(yǎng)范文

這就如同過去一些年,我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技術不是魔法師,善用技術的教師才是真正的魔法師”。技術日新月異,教育實踐在不斷地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單單引進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只有當新的技術與新的做事方法結合起來的時候,生產力方面的巨大收益才會來臨。而這新的做事方法,就是今天人們大講特講的“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然而,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從何而來?師范院校雖然在不斷地進行課程的改革,但是,課程改革的節(jié)奏似乎沒有辦法趕上技術進步的步伐,于是,剛剛從師范院校畢業(yè)走上教師崗位的師范生,一上崗就不得不接受培訓。而在職教師的境遇似乎也沒有好到哪里去!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暑假,各色培訓和林林總總的研修班卻粉墨登場,教師疲于應付,不少人都覺得苦不堪言!培訓似乎沒有將人們期待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給予一線教師,更沒有像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引發(fā)教室中的學習和教學模式的變革。

時至今日,我們似乎又不得不回到上世紀90年代的那個時髦詞匯――信息素養(yǎng)。因為,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它顯然不是單純依靠簡單培訓就可以給予一線教師的,尤其是不能借助聽聽講座就可以獲得的。比能力更重要的,或者說更加底層的,是素養(yǎng)。因此,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必須也必然建立在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的基礎之上。

信息素養(yǎng)的內涵,在我來看,實際上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教師的信息意識;第二個層次是教師的信息能力;第三個層次是教師的信息倫理與文化。

在過去二十年,我講得最多的幾句話,恐怕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谷歌之”,畢竟,以搜索引擎使用為核心的信息檢索,實際上就是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基礎。因為,在今天這樣一個開放的教育世界,隨著全球開放教育資源(OER)運動的迅猛發(fā)展,我們根本就不缺少資源,這就好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根本就不缺少美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缺少的是發(fā)現美的眼睛;而在信息時代,我們缺少的是具有較高信息素養(yǎng)的一線教師。

提及信息檢索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我相信讀者諸君可能就笑了,這都什么年代了,還提這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其實不然,搜索引擎固然不難,但是下意識地使用搜索引擎去獲取信息、探求新知、問題解決可就沒說起來那么簡單了。事實上,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獲取知識的習慣,但借助搜索引擎確實是最簡單、最低成本和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因此,“知之為知之,不知谷歌之”,這看起來是在講搜索引擎,實際上是一種習慣,是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中的信息意識問題。

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第二層,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也就是教師借助各種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能力,如信息檢索、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評價、信息分享、信息表征等具體的處理信息和加工分享信息的能力。在最近幾年,各地都在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基于平板電腦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基于微課的顛倒教室/翻轉課堂、智慧教育等。從實際情況或實際收效來看,目前對這些項目和計劃做出評價,似乎還為時過早。但在各級各類學校的課堂里,最普遍和最常見的情況是,實際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尤其是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中借助各種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沒有取得預期的產出,人們的良好愿望也沒有得到實現。

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的第三層,是教師的信息倫理與文化,也就是教師和信息打交道的信息倫理和信息文化。在過去一些年,有關信息倫理和信息文化方面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單就網絡資源來說,如圖片、引文、視頻、音頻等數字化資源的引用過程中,對作者和出處的標注,到今天依舊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想想看,如果教師都沒有辦法遵從信息倫理,那么如何教導和要求學生遵從網絡倫理呢?

和信息倫理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就是網絡文化。其實,隨著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發(fā)展,網絡文化問題日趨突出,如網絡表情包、自拍、紅包等,這些新的網絡文化現象,不僅和學校教育息息相關,而且也可以說是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君不見,今天有那么多的一線教師,以及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的人,通過QQ、微信、一直播、CCtalk等直播工具,在網絡世界里傳播各種形式的知識、技能、技巧,這些自發(fā)的個人的行為,構成了當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實際中的重要的網絡文化圖景。今天的學校教育如何整合這些非正式的學習資源,將社會性網絡和新媒體傳播應用于學校的各項事業(yè)之中,實在是一個緊迫而重大的n題?。?/p>

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素養(yǎng)。有了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教師就不再缺乏教學資源,教師的工作效率可以借助技術得以提升,教師可以通過技術讓課堂教學變得妙趣橫生,教師可以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借助網絡促進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不僅關乎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關乎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實際成效,而且還關乎受教育者。為此,如何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便成為全球各個國家非常關注的重大議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BIG6項目、美國的PT3項目、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項目等,就將信息素養(yǎng)作為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過去的十年,全球蓬勃發(fā)展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風起云涌的開放課程和在線課程,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提供了一個借助網絡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的通道和機會。其實,我一直覺得,教師的學習,除了向同行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通過慕課學習之外,一個越發(fā)重要的途徑便是在實踐社群中學習。通過網絡,在實踐社群中,教師可以向全世界的同行學習,學習他們的學科知識,學習他們的教育教學法的知識,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以此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

第2篇:教師素養(yǎng)范文

1.必須是一位熱愛教師職業(yè)、熱愛學生、為人師表的教育工作者。如果選擇了少兒美術教師作為職業(yè),僅僅熱愛藝術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熱愛教育、熱愛學生,要有為社會造就人才的大志,培養(yǎng)好我們的下一代,讓現在的少兒時代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樣,我們僅僅把美術教師看成是謀生的職業(yè),那么我們的付出是十分有限的,也體會不出教育的樂趣和意義,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明了自己的責任。教師肩上的擔子很重,讓每一個孩子都要感覺到學習美術的樂趣,還要讓他們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和濃厚的興趣,讓他們自主地發(fā)現而且感興趣的可表達的事物,教師要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風趣幽默的語言,同時,有協(xié)調的動作吸引孩子注意和興趣。合格的少兒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孩子的長處,及時地給以肯定和鼓勵,對錯誤的地方要及時糾正和啟發(fā)。教師要給學生一種樂觀、向上、積極的形象,讓孩子感覺是快樂、明朗的學習。

2.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寬廣的知識。作為少兒美術教師,要掌握專業(yè)的知識、技能,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應有“精通”和“泛通”之分,要廣泛地涉獵各種藝術形式,懂得欣賞和評鑒。要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地積累知識和技能。少兒美術教育課程,很強調人文性,與一定的文化情景相聯(lián)系,因為每一件作品都是少兒對社會的理解,融入了小作者的感情和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同時少兒美術也有很大的隨心所欲性,也就是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性,教師要能及時發(fā)現和提示,但不要打斷孩子的思路。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畫家,教師的教學要有意識地在美術作品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使孩子們從中學習不同的文化,獲得人文精神的感染。

這些都要求教師有較強的文化修養(yǎng),對藝術學、美學、哲學、宗教等有所研究,對文學、戲劇、音樂有所熏染,甚至對自然科學也要有所涉獵。

3.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少兒美術教師要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和規(guī)律,在普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還要通曉美術教育學和藝術心理學,特別是少兒心理學知識,因為少兒美術教育有自身的獨特性。美術教育學和藝術心理學是在普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經常上發(fā)展而來的交叉學科,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可以很好地指導教學。少兒美術教育也不同于小學生和中學生的美術教育,由于他們的年齡小,知識面狹窄,像一張白紙,需要老師和他們共同去正確填寫,所以要了解少兒年齡階段的心理發(fā)展過程。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統(tǒng)一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題,這種交往是雙向互動的。面對新時代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所起的是引導作用,對學生信息的獲得要起指導作用,避免迷失方向、浪費精力,又要避免學生對老師的過分依賴,滋長惰性,抹殺創(chuàng)造力。

少兒美術教育最能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fā)展,一個懂得藝術心理學的老師,一定不會忽視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教育重要作用。教師要善于把美術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要引導在實際生活中領悟人類社會的豐富性,通過感性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對美術學習在興趣,發(fā)展知、情、意。把握學生在此年齡階段的發(fā)展特點,讓教學有有較強的針對性,既不能超越孩子的認識水平,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也不能滯后,沒有新鮮感,同樣會沒有學習積極性。新課程的內容較以往有較大的靈活性,給予了教師和學生更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教師也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開展教學,但這同時也要求教師對兒童的認識心理有更多的認識。

4.必須有學術修養(yǎng)和協(xié)作精神。學術精神促進美術教師的成長。學術精神包括學習精神、敏銳的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學習精神對教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有限的師范教育學習跨入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中,面對的是眾多的信息資源和視覺文化,一個教師必須學會終生學習,在美術領域和教育領域中繼續(xù)深入地研究,才能給自己補充新給養(yǎng),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第3篇:教師素養(yǎng)范文

人文學科 教師素養(yǎng) 知識技能 職業(yè)道德

1、音樂學科之人文教育本質

科爾伯特曾說(冒號):“1個國家是否偉大,并不取決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決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獲得?學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學校教育之品格獲得又通過何種途徑實現?當然是各學科課程。其中人文學科對人品格的獲得應該承擔幾乎全部的任務,“因為人文學科的貢獻主要在于‘以獨特的方式提高人的價值判斷意識’,在于‘以1種知識和教育領域所沒有的真誠態(tài)度’來接納價值觀念?!雹俣茖W學科從整體上很少談論人生的目的、情感、意義等與人的品格緊密相關的東西,因此,以審美為基礎的人文學科之藝術學科在其中必應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而音樂學科必定成為人文教育中堅,為國人品格的獲得與培養(yǎng)發(fā)揮其獨特效用。

筆者從人文學科角度、通過對人文學科教育本質的論述,意在闡釋音樂學科的人文學科的概念內核和音樂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質,強調音樂學科的重要性。

2、音樂教師素養(yǎng)構成

如上所述,音樂教學實施者——音樂教師的素養(yǎng)就顯得尤為突出與重要,因為首先教師的職業(yè)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師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響者、塑造者。正所謂(冒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為音樂教師是整個音樂教學活動的直接策劃者、實施者、參與者,因此音樂教師素質高低直接關乎音樂教育質量好壞。音樂教育的成敗關鍵在音樂教師,音樂教師優(yōu)劣關鍵在教師素養(yǎng)。

(1)知識技能素養(yǎng)

1.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

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是指音樂教師必須具有的直接服務于音樂教學的音樂專業(yè)技能、理論及音樂文化知識。筆者稱之為基礎素養(yǎng)。

教師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包含(冒號):歌唱教學技能、鋼琴彈奏技能、合唱指揮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史論類知識。歌唱教學技能是指音樂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冒號):良好的樂感、恰當的情感表達、科學的歌唱方法等。鋼琴彈奏技能指教師的鋼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冒號):正確的觸鍵、恰當的情感處理、1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揮技能是指音樂教師的專業(yè)合唱與指揮能力,包括(冒號):正確的合唱聲音概念、作品的正確把握處理、基本指揮技術以及組織排練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與作曲理論知識。音樂專業(yè)技能理論知識指音樂專業(yè)知識,包括(冒號):曲式與和聲、基本樂理、視唱和練耳、樂器知識(除通用樂器外,還要了解其他民族樂器,以及電子樂器)。音樂史論類知識指基本音樂歷史知識和相關文化知識,包括(冒號):中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中外民族民間音樂、通俗音樂等。

上述諸多音樂素養(yǎng)集中體現為音樂教師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樂聽力,即音樂辨別或鑒別能力。這種能力既是音樂教師綜合音樂能力的反映,也是具體教學過程所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學生的演奏、演唱,還是為學生進行各種演示,向學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導,以及逐漸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聲音概念和自學能力,包括音樂欣賞,無1不與音樂聽力密切相關。因此,音樂聽力是衡量音樂教師音樂素質高低的1個重要標志。

2.藝術知識技能與其他學科知識素養(yǎng)

藝術技能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素養(yǎng)是音樂教師完成音樂教學應該掌握的除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之外的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技能知識等。筆者稱之為必要素養(yǎng)。 “美國學校藝術教育第1套在政府干預下,包括有4門藝術課程的綱領性文件——《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這樣表述(冒號):藝術教育是1個有序的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舞蹈、戲劇4門藝術學科的教育”,②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藝術教育結構與內容。這就要求音樂教師素質的復合型,要求音樂教師知識文化的多元性。依據《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音樂教師的藝術素養(yǎng)應包含(冒號):基本舞蹈技能與其相關舞蹈知識及1定舞蹈編導能力,簡單美術技法(素描、色彩等)與相關美術知識,簡單戲劇表演能力與相關戲劇知識。

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應具有1些其他學科知識素養(yǎng)。如1定文學知識與良好的文辭能力、基礎哲學、美學及歷史知識等。

3.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

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是音樂教師完成音樂課程教學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筆者稱之為工具素養(yǎng)。包括3方面內容(冒號): “美國DBME以學科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模式,倡導從創(chuàng)作、美學、歷史、評論的角度來學習音樂。其中創(chuàng)作包括即興表演、作曲和表演?!雹苡纱丝梢姡魳方處熢趧?chuàng)造性音樂教學能力方面至少應具備表演(包括即興表演)與作曲兩項素質。

2.1般教育教學技能。內容為(冒號):分析教材組織教材的能力,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準確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導學生的能力,現代化教學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學知識。包括(冒號):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教學法與教學論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還包括學生身心發(fā)展、學生個體差異及對學生學習客觀正確評價方面的知識。教學法知識包括普通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知識。教學論知識包含教育、教學論、音樂教學論知識等。

4.治學與研究能力

治學與研究能力內容廣泛,包括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自我學習研究能力、經驗交流觀摩能力以及教師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師治學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間接影響音樂教師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到音樂教師知識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學的音樂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習新的音樂教育模式,學習先進的音樂教學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學與研究能力。

加里寧指出(冒號):教師1方面要貢獻自己的東西,另1方面又要像海綿1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學中吸收1切優(yōu)秀的東西,然后再把這些優(yōu)秀的東西獻給學生。其樸素的言語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冒號):“以教人者教己”“教學做合1”。前輩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適用。 當前,教師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筆者稱之為教師學者化),已是中國教育大勢之趨,這勢必要求教師學習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學與研究能力是音樂教師必須努力之處。同時,音樂教師要明確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我們身處在1個知識時代、信息時代,知識的淘汰與更新日新月異。

(2)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道德是什么?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冒號):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在道與德的關系上,古人稱(冒號):“行道,有得于心,謂之德”。行“道”,“內得于己,外得于人”,稱為“德”??梢?,“‘道’具有客觀性,是外在對人的客觀要求?!隆瘎t具有主觀性,是人內心獲得的信念、意識和品質等?!馈恰隆那疤?,‘德’是‘道 ’的內化?!雹?/p>

可見,道德應是外在行為規(guī)范與內在意識、品性的統(tǒng)1。因此對于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簡稱師德),我們應注重教師“內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觀的規(guī)范、原則。我們不能把師德僅僅訴諸于條例與規(guī)定。對師德的重視由來已久,漢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強調(冒號):“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他提出(冒號):“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確指出(冒號):“善為師”的必要條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師德。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對教師道德的高度重視并要求以身作則的意義。師德的內涵主要包括(冒號):

1.敬業(yè)與奉獻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師——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冒號):“人們要求教師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職業(yè)精神和獻身精神?!惫P者認為,敬業(yè)與奉獻是師德之首。要做到這1點,教師必須心中有愛。這是因為學校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活動,其活動基礎是愛,愛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所以愛心是教師敬業(yè)奉獻精神之基礎,是最重要的師德素質之內因。這種愛表現為對教學工作的愛和對教育對象的愛。教師內心的愛外化為愛崗敬業(yè)之實際體現,樂教勤業(yè)之實踐行為。盧梭曾說(冒號):“有些職業(yè)是這樣的高尚,以致1個人如果只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yè)的話,就不能不說它是不配這些職業(yè)的;軍人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yè),教師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yè)?!?/p>

筆者認為,當代教師真的需要1點“捧著1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則說,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無名無利、清白之事。

2.修養(yǎng)與言行

筆者認為修養(yǎng)與言行是教師“道行”之表現,是教育者知識水準、人格修為、思想水平、文化素養(yǎng)之融合。而如是之修養(yǎng)綜合外化為教師言行,教師個人之范行,言行是修養(yǎng)的體現和反映。兩者既獨立又聯(lián)系。教師修養(yǎng)與言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學生,而這種影響對學生內心影響更深入、更久遠。

孔子曰(冒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熤扌袑W生的影響十分深遠。烏申斯基說(冒號):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所以音樂教師應努力在修養(yǎng)、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實現自身修為的提升。當然,人的修養(yǎng)需要1生來完成。音樂教師的個人修養(yǎng)也不是1朝1夕能完成的,需要音樂教師用1生來譜寫。但關鍵是我們要去做,因為(冒號):“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鼻疤K聯(lián)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誡教師。

總之,師德是教育之車輪,教師之羽翼;師德是教育教學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國民,這要靠教師的德行、教師的學識、教師的才能、教師的高尚人格。

結語

音樂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理念以及音樂教育教學“學科綜合”之思想,要求音樂教師素養(yǎng)多元性,筆者概括為知識技能素養(yǎng)與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知識技能素養(yǎng)涵蓋音樂技能知識、藝術與其他學科技能知識、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及治學與研究能力;師德素養(yǎng)包括敬業(yè)與奉獻、修養(yǎng)與言行兩方面。這些技術與非技術因素對音樂教師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冒號):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音樂教學首先與音樂教師專業(yè)水平緊密聯(lián)系,但教育質量好壞最終決定于師德水準高低。綜上所述,做1名音樂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時做1名音樂教師又是非常榮尚的。正如盧那卡爾斯基所說(冒號):“教師是博學多才的,并且是國家中最可愛的人……沒有任何1種職業(yè)像教師那樣對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使自己成為人們的典范?!?/p>

第4篇:教師素養(yǎng)范文

近半年來,教育界談到最多的一個詞是“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個詞兒很熱門,幾乎所有基礎教育方面的研討會都提到這個概念。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可謂與時俱進,人人不甘落后啊!更有個別學校竟然已經組織展示活動,拿出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實在讓我們這些還停留于思考核心素養(yǎng)內涵與外延層面的同行“刮目相看”。不管怎么說吧,這種教育的快文化現象至少再一次說明: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將是未來教育研究的熱點。這確實是一個我們今后教育研究與實踐繞不過去的問題。這個問題一定會牽動課程標準的修訂、教材的修改、學校課程與課堂教學的再建設、中高考與學生評價變革等一系列工作。可以說任重道遠。

不過,當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候,當許多學校已經抓緊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候,我忽然想到,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不要忽視,甚至應該高度重視,那就是研究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因為教師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難以培養(yǎng)大批高素質的學生。如果只急急忙忙從形式上、表面上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在潛意識中認為,只要把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弄清楚了,教師自然會實現教育教學的轉型,自然會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種想法是非常天真的。原因在于,教師的素質很可能難以適應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師資要求。比如,有的教師只會講授課本知識,自己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精神,那么又怎么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呢?有的教師自身就缺乏人文素養(yǎng),他又怎么能以身示范,引領學生夯實人文底蘊呢?因此,培育與提高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就必須得到我們的高度關注。

客觀地講,目前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多,談教師核心素養(yǎng)的少。但是,冷靜想一想,辦學的主要力量依靠誰呢?一定是教師。辦學質量的保障是什么呢?是教師質量。記得一位教育界的老領導曾說,一個地區(qū)的教育質量不會高過它的教師質量。這話說得非常實在!因此,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還得回到提高教師水平上來。認識到了這點,搞教育管理的各位同仁才抓住了改革的關鍵,才找準了自己的發(fā)力點。

那么,什么是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呢?借鑒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我認為就是教師熱愛學生與培育學生健康成長的必備職業(yè)品格與專業(yè)能力。如果用關鍵詞語的方式呈現我的認識,那么以下一些詞語必不可少:熱愛學生的情感、正直做人的品格、指導學科學習的能力、跨領域的學科視野、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精神,等等。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中最重要的是“熱愛學生的人格魅力和通過學科知識引領價值觀形成的教學能力”。為什么在時髦名詞滿天飛的今天,我仍然把“熱愛學生”作為如此重要的關鍵詞語呢?因為在基礎教育工作了近三十年,我堅信,不論時代怎樣變化,不論課程怎樣改革,不論學校形態(tài)如何存在,教師的愛都是兒童少年成長的精神動力,是他們生命成長的養(yǎng)料!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孩子的熱愛與關懷,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樹起一種美好的東西,使他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無情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就會變成一個對善與美無動于衷的人。”法國教育學家盧梭也說:“熱愛可以彌補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彌補熱心。”所以,沒有對學生的熱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第5篇:教師素養(yǎng)范文

【關鍵詞】人文素養(yǎng) 促進者 引導者 合作者 保健者 示范者

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是教師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師日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和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yǎng)。其表現為教師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成長的關心,表現為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對學生的成長作用極大。在努力實現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格外重要,對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要求格外嚴格。為此,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愛崗樂業(yè),熱愛教育事業(yè)是人民教師的美德,教師對教育工作應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把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yè)。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熱愛本職工作,不計名利,樂于獻身,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敬業(yè)愛教,敢于挑戰(zhàn)困難,以苦為樂,以苦為趣,達到物我兩忘,真正做到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一心想著學生,一心想著教學。只有具有這種敬業(yè)精神,才能更好地陶冶學生的心靈,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情操,才能為祖國建設培育一代代的人才。

一、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教學工作中,師愛是很重要的,它是教師素養(yǎng)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對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求回報”的境地,絕對不能有“門第之見”應做到“有教無類。”在對學生的教育上要有愛心、耐心、恒心、愛心無論在生活上,學習上都能化春風細雨吹拂滋潤學生的心房,為師生的溝通架設一座心靈之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設計學習的自我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選擇自我學習的策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技巧,鍛煉自己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各有差異,有的孩子一點就破,有的則不然,因此,教師必須具備鐵杵磨針般的耐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輔導學生,切忌易怒易燥,以持之以恒的,熱忱的態(tài)度轉變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引導,并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探索熱情,培養(yǎng)學生自律守紀,團結合作精神。

二、做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

陶行知曾說過:“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可見,教師不僅在道德品質方面樹立光輝典范,而且必須在知識,業(yè)務上力求長進,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先具備一盆水、一桶水、一池水,甚至更廣之。要教書育人,就得不斷地學習,只有學而不厭,方能誨人不倦。這就要求教師繼續(xù)不斷地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具有雄厚淵博的知識,尤其是精通本專業(yè)知識和關于文化經典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fā)現和挖掘學生發(fā)展的潛能和性向,引在關鍵處,引在抽象概括處,引在知識的聯(lián)系處,引在加深理解處,幫助學生理解學科基礎知識,掌握學科的基本技能,幫助學生學會抽象,概括和推理,幫助學生猜想,創(chuàng)造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發(fā)現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態(tài)勢,關注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創(chuàng)造諒解和寬容的氣氛。

三、做學生成長的合作者

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導師,也是學生學習的朋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幾個方面:一是交往,既要合作,就有交往,師生交往是教學活動最基本的形式,交往就是師生通過平等對話相互發(fā)揮主體性,各自發(fā)揮人的本質力量,體現師生間人格的平等性。二是互動,師生互教互學,學習共同體中師生各自發(fā)揮作用,教師在教,是在通過對話施教,學生在學,也是在對話中學,師生共同對自己的發(fā)展成長負責。三是互惠,師生在教學中彼此都得到好處,教師作為平等的首席,與學生一起共享知識和經驗,理解和智慧,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學生的學習則是主體性的實現,學生感到心境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的高度的人文素養(yǎng)。

四、做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

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是各種素質養(yǎng)成的基礎,而且對于個體心理發(fā)展的 水平、才能發(fā)展的方向,起著助力作用和預示作用?,F代家庭中,家長不良的教育態(tài)度和方式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而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又往往忽視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老師就應該做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培養(yǎng)學生對自我有積極的認識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塑造他們自尊、自愛的人格,激發(fā)他們自強、自信的勇氣,對人寬厚、真誠坦率、主動熱情、謙虛公平、樂于助人的交往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挫折,主動積極的消除心理障礙。

五、做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示范者

“智者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著,人師也”。也就是說,做老師應該智慧像泉水一樣噴涌而出,思想和言行都可以做學生的榜樣?!敖處煹穆殑帐怯米约旱陌駱咏逃龑W生”。教師的言論、行動、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都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化的作用。教師處理問題的果斷性和鑒定性,教師在解決矛盾時的沉著、自制、有耐心?!熬裥枰竦母腥?,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它會對學生產生終生的影響。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梢?,教育不可能急功近利,培養(yǎng)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時時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率先垂范,使得自身每天都擁有一份好心情,為學生的成長搭梯架橋,去體驗教育碩果的喜悅。

【參考資料】

第6篇:教師素養(yǎng)范文

【關鍵詞】信息素養(yǎng) 教育觀念 信息環(huán)境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11-0279-01

一、引言

信息時代,以信息能力為核心的信息素養(yǎng)成為信息時代基本素養(yǎng),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引起廣泛關注,本文結合自身從事教育工作近20年,對現代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進行了探析。

二、教育觀念

面對快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無論教育主管部門領導,還是校長、教師、學生,都應在教育觀念上進行一次革命。教育觀念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主要障礙,要做一個跟上時展的教育工作者,教師就必須重新思考,轉變教育觀念、實現角色轉換,用現代教育觀念作為教學實踐的指南,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

1.教師觀的轉變

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或“指導者”。

(1)引導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冊劉和發(fā)展元認知能力;

(3)誘導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輔導學生在網絡上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利用新技術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5)教導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等品質。

可見,信息時代下教師擁有本專業(yè)知識體系和信息技術知識體系是非常必要的教師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實現角色轉換。

2.學生觀的轉變

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技能轉變?yōu)橹鲃訁⑴c、發(fā)現、探究識的建構。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新的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發(fā)展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更關注學生發(fā)展的潛力和多樣性發(fā)展的統(tǒng)一,關注潛能的開發(fā),新的學生觀還包括對學生個別差異的承認與尊重,把形成每個學生的獨特性看做是教育不可忽視的任務。

3.教學觀的轉變

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消極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專制性的教學觀,轉變?yōu)樽寣W生學會主動學習,為學生提供平臺,指引方向,引導學生主動認知,關鍵時刻給與指導和幫助。培養(yǎng)學生學會獲取、篩選、判斷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做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增強智慧、激發(fā)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不僅僅傳授了課本知識,還重視了學生能力的訓練和情感的培養(yǎng),尤其要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4.學習觀的轉變

教師的角色必須適應終身教育的轉換,有一次性學習者為職前職后縱身學習者。教師本身更應該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不斷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更新科學知識,是自己始終保持知識的領先地位,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走在學生前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是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而且這樣才能適應新的課程改革。

教師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轉變與現代教師教育新理念不相適應的觀念和行為,找準并擺正自己所處的角色與位置。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才能以優(yōu)異的素質去主動適應并深入開展蓮蓬勃勃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新世紀所需要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

三、教師信息素養(yǎng)環(huán)境調查與分析

現代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由軟件環(huán)境、硬件環(huán)境和淺見環(huán)境三大部分組成。進行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建設必須是各項內容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信息素養(yǎng)的形成受制于信息環(huán)境的差異,教師沒有或很少有機會上網,信息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話,要滿足教師上網的需求就要有相當數量和相當水平的信息設備與教學資源,建構信息化的環(huán)境。而目前,影響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如下:

1.硬件資源建設不足

計算機、網絡等硬件設施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據日本1998年的《通信白皮書》統(tǒng)計,截止到1997年3月,日本的公立中小學里普遍配置了教育用電腦,小學電腦的配置率已經達到90.7%,初中99.8%,高中已達100%,聾啞學校等特種教育機構內的電腦配置率也超過了90%;公立中小學學會用電腦的教師達到了46.5%;到1997年5月,加入因特網的公立中小學占到總數的9.8%。從需求來看,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任務也十分艱巨,基礎還比較薄弱。

2.軟件資源建設滯后

信息和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信息資源組織和有效傳播可謂是重點工程。發(fā)達國家十分重視信息資源建設和共享。教育信息化較為成功的建設模式應該是70%應在軟件資源上的建設,而30%在硬件。但是調查顯示,在建設中70.4%的學校精簡投入建設比例占60%70%。不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普遍存在著應用軟件和教學資源匱乏的現象。

3.潛件環(huán)境建設

潛件環(huán)境包括:教學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意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教學手段與方法運用,學生信息化能力與意識的發(fā)展等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影響潛件環(huán)境因素:國家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教育行政機關、教師培訓部門培訓模式及培訓的管理、激勵措施和標準;教師本身利用信息資源營造環(huán)境的意識等等。調查中發(fā)現,教師上網查詢信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教學的交流,利用網絡尋找信息資源,營造自己的信息環(huán)境比率較低,沒有體驗信息所帶來的效益,阻礙淺件環(huán)境的建設。

第7篇:教師素養(yǎng)范文

若按此說法,今天的有些教師似很難尊稱其為“文化人”。

――市里組織一批優(yōu)秀教師暑期游黃山。黃山文殊院附近的一處山崖上刻有“觀止”二字,從旁邊的注解可以看出是乾隆下江南時的手書。剛經過一段艱苦的攀登,此時此地看著眼前的壯麗景色,再欣賞這剛勁渾然的石刻,感覺真是很妙,真是觀景莫過于此,以為觀止矣。駐足觀賞之時,忽聞一聲:“哦,止觀!”循聲看去,原來是團里的一位戴眼鏡的中年教師。他接著對眾人說:“嘿,快上,在這兒停下來看?!苯又质菐茁暋爸褂^,止觀……”。既是市級優(yōu)秀教師,當為佼佼者,卻連古人由右而左的書寫習慣都不知;《古文觀止》即使未讀過,書名總該有所耳聞吧。

“觀止”出典于《左傳》,春秋時,吳國的季札在魯國觀看樂舞,看到舜時的樂舞,贊美之至,別的樂舞再也不要看了,“觀止矣”。原意是指事物好到了極點。

無獨有偶。曾與幾位特級教師應邀去臺灣進行學術交流。座談會上,一位臺灣同行發(fā)言中說了“君子不器”一語,會后便有兩人問我此話何意。我告訴他們,這是孔子的話,意思是有學問的人不要把自己看作器皿,只有一種用處,要多才多藝才對。

在解放初期,能識文斷字,就算是有文化,高中畢業(yè)就能算是一個文化人了。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對于文化人大概不能再用這樣的標準了吧。教師,除了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還須有人文知識、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其實這種要求不算為過。上面提及的優(yōu)秀教師、特級教師雖不乏專業(yè)知識,但人文知識卻顯貧乏。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我們教師,因為曾經有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是持否定和批評態(tài)度的。

一、人文素養(yǎng)缺失,難以擔當育人之職

如果僅是不知“觀止”和“君子不器”,或無關大局,而缺少人文素養(yǎng)的教師面對今天思想活躍、敏銳好學的學生,往往就難擔育人之職。請看下面的故事。

一位80后女作家說高中時的她曾在周記本上有感而發(fā):“草原知道離群羔羊的孤獨;沙漠知道迷途行者的孤獨;大海知道漂泊水手的孤獨;誰,誰知道我的孤獨?”結果班主任看了,批道:“希望你熱愛集體,融入集體,別讓可怕的孤獨感銷蝕了你的青春?!迸⒖春笊鯙椴粣偅谑蔷妥屨Z文老師看。語文老師批道:“這首傷悲憂郁的小詩,堪稱‘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現代版。孤獨感是你心理開始成熟的標志??梢哉f,古來圣賢皆孤獨。――屈原由于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而孤獨,賈誼因‘讒諛得志’‘方正倒植’而孤獨,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孤獨,坡因流貶江湖而孤獨……海明威甚至說,寫作是孤獨的生涯。而一般人的孤獨有三種狀態(tài),一是惶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二是安下心來,有規(guī)律地生活,用讀書寫作來排解寂寞;三是讓孤獨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chuàng)造的契機,誘發(fā)出關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相信你能達到第三重境界!”女孩看了,心中感動,她寫道:“謝謝老師。有了文字和思想的伴隨,人生路上再多的孤獨和寂寞,我都會甘之如飴……”

顯然,那位班主任老師的說教如隔靴搔癢,可以說她既不懂學生,又不解“孤獨”,而那位語文老師則憑借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和學生進行了真誠的心靈交流,給了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

人文素養(yǎng)確實比知識、技能更為重要,更具層次。教育工作,從本質上來講是要對人的精神、情感和氣質進行影響和提升。作為一名現代教師,應具有高瞻遠矚的歷史感、科學靈活的思維方式、不同流俗的價值取向、獨到精辟的人生見地、淡泊優(yōu)雅的生活志趣,所有這些都與人文素養(yǎng)無法分開。人文素養(yǎng)直到近年才被提及,曾幾何時,傳統(tǒng)文化被視為“封建糟粕”,還談何人文素養(yǎng)?我讀高中時,只因在作文中寫了一句“我是多么的孤獨啊”,就被批為“資產階級思想”,學校領導找我談話,正告我要“投身到火熱的斗爭生活中去,好好改造世界觀”。現在看來,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蘇霍姆林斯基說:“思想上接受過的文化財富,會給學生的心靈留下痕跡?!痹S多學者、作家都沒有接受過我們今天的知識,卻成為大家,就是因為他們從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我們如果只是追求應試成績而忽視打好學生的人文基礎和精神底子,會使許多優(yōu)秀學生無法達到其人生和事業(yè)應有的高度,也會影響一代人的成長。

二、人文素養(yǎng)的滋養(yǎng),還是要靠多讀書和會讀書

季羨林先生說,人文素養(yǎng)由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精神熏染而成。他還說,人的修養(yǎng)和氣質,是讀書讀出來的,而且還融進了自己的悟性。

20世紀早期我國文化界的大師、學者如群星燦爛,令人仰慕。其實,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們曾下的苦功――他們個個滿腹經綸,本事從哪里來?從幼童時就開始的閱讀和背誦中來。當年茅盾能背誦《紅樓夢》,鄭振鐸能背誦《左傳》,巴金能背誦《古文觀止》,范文瀾能背誦《文心雕龍》……這需花費多少心血!我們若能效法他們苦功的十分之一,情形大概就會大不相同。

現今,我國人均讀書的數量很少。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tǒng)計,北歐國家國民每年讀書24本左右,美國人年均閱讀17本書,韓國人11本,日本、法國國民每年讀書數量在8.4本左右;而調查顯示,2012年中國國民人均僅讀4.39本書。我對這個“人均4.39本”仍有懷疑,因為文教界不少人終年也不買一本書的。我曾問一位中學教師,這一年讀了些什么書,他說:“學校沒發(fā)?!边@個回答令我難忘。如果應試教育深入人心,教師的確不需要讀很多書。很多校長就不是讀書人,管校長的教育局長也非“學而優(yōu)”之人。學校首先要有濃郁的人文氛圍,可惜現在已被急功近利的應試氛圍所取代。平時基本不看書,不讀報,還能稱作是文化人嗎?

要讀書,更要會讀書。只有將讀過的經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氣質,人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滋補。記得讀大學時,有機會與郭紹虞先生同居一室達數月之久,兩人常作“桃源夜談”。他極喜歡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彼f此詩意境幽深。柳宗元被貶柳州后心情復雜,但政治上的失意并沒有壓垮其精神,他借助漁翁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專注地“獨釣寒江雪”,寫下大量優(yōu)秀詩文。郭先生告訴我,他從年輕時代起就把柳宗元這首詩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讀書和治學中,在艱苦寂寞的條件下,力排各種干擾、誘惑,猶如置身于極為清靜的環(huán)境之中,發(fā)揚“獨釣寒江雪”的精神,不只是盯準魚鉤,而是把眼光放遠,享受的不只是釣到的魚,而是享受釣魚的過程,結果收獲甚豐。他對我說:“欣賞詩文,不僅要懂得作者抒發(fā)的情感,還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進去?!睌凳陙恚艺罩f的去做,即使面對非議,也堅持邊教書邊讀書邊寫作,無畏地“獨釣寒江雪”。數十年來,也寫下了千余篇文章和十多本著作。

三、提升人文素養(yǎng)是為了創(chuàng)新

說到底,提升人文素養(yǎng),不是要倒退到傳統(tǒng)文化中去,而是為了創(chuàng)新;不是為了改造世界,而是為了改變自己。正如周國平所說,人文素養(yǎng)越深厚,對現實和自我的認識越清醒,人生選擇就越自覺。

一些年輕教師很想成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愿望雖好,但由于人文素養(yǎng)的不足,思想往往進入了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創(chuàng)新需天才,而吾乃等閑之輩?!?/p>

其實,創(chuàng)新依賴的因素很多,并不單純依賴某種特殊之才或是方仲永式的早慧。數學家不一定有速算才能,有速算才能也未必能成為數學家。記憶力雖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力和判斷力。反應敏捷誠然可貴,但即使反應遲鈍些,如能抓住本質的東西,鍥而不舍,善于聯(lián)想和發(fā)揮,思想以深刻獨到見長,同樣也能創(chuàng)新。許多學生時代的尖子沒有成為科學家,相反,許多普通學生后來卻做出杰出貢獻。高斯兩次考大學都未考上,愛因斯坦和希爾伯特在學生時代都不突出,后來他們都成了舉世聞名的大師。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誤區(qū)之二:“學問功底差,等知識變淵博了再談創(chuàng)新?!?/p>

其實應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巴金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雷雨》《日出》都是青年時的,盡管后來他們的知識比青年時代時更豐富,理論水平也更高,但卻未能再寫出超過它們的好作品。郭沫若寫《屈原》時沒讀過《李爾王》,寫《虎符》時沒讀過《東周列國志》,他甚至認為,如果讀了這些書,就寫不出來了。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是黎曼幾何和張量分析,愛因斯坦創(chuàng)立廣義相對論時,既不懂黎曼幾何,也不懂張量分析,這些知識都是后來學的。他說,最有效的學習是在需要用它的時候。

著名數學家雅可比打了個比方:“要是你的父親堅持要先認識世界上所有的姑娘,然后再跟一個姑娘結婚,那他就永遠不會結婚,也永遠不會有你了?!彼f此話,就是為了鼓勵那些自慚形穢、缺乏創(chuàng)新勇氣的學生。

誤區(qū)之三:“簡單問題早已解決,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p>

近年來,科學的一些重大進展,其基本思想都是很簡單的,往往可以追溯到大學和中學的課程,從大學教材和中學教材中找到線索。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獲得者之一的瑞典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森曾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人接受信息、傳遞信息靠的是什么。有人會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靠的是神經。但更深一層的問題是它是神經中的什么物質傳遞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花了4年時間,最后問題得以解決。

誤區(qū)之四:“創(chuàng)新都是重大的,小處談不上創(chuàng)新?!?/p>

創(chuàng)新不在大小,關鍵在于一個“新”字。學生作文中就時有創(chuàng)新的微光。如有學生說周敦頤說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而語文則是“可褻玩而不可遠觀”。再如有的學生提出“保護性破壞” “節(jié)約性浪費”這樣的新概念,都屬創(chuàng)新思維的微光??梢哉f,每個人頭腦中都有這種微光的閃現,可惜大多自生自滅。

第8篇:教師素養(yǎng)范文

1.展示熱情。如果你熱心于教學,請把它展現出來,讓學習充滿樂趣。你在教學方面的熱情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重要。超越課堂有助于建立團隊感,熱情是會傳染的。

2.熟知你的教學內容。緊跟本專業(yè)領域前沿。如果你教幼兒園,應該訂閱一份早期教育雜志。如果你教化學,應當參加當地大學的學術研討會。無論這是你工作的第1年還是第30年,都應該緊跟本專業(yè)的發(fā)展趨勢。

3.組織化。高效率的組織可以使你和孩子們擁有更多的學習時間。保持一個執(zhí)行常規(guī)的習慣:收集學生的作業(yè),分發(fā)學習材料,張貼課外作業(yè),交流班級新聞,等等。建立類似的常規(guī)制度可以使班級運轉有序,從而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實施教學,使孩子們忙而不亂。

4.活躍教學。教學有成效的教師是很投入的。他們走來走去,他們不是四處站著而是非常忙碌,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

5.態(tài)度友好。伏爾泰說:“一個人每天所做的最勇敢的抉擇就是保持一個好心情。”孩子們不需要一個情緒惡劣的老師,他們需要態(tài)度積極的榜樣。留心聽你對他人所說的以及你說話時的語調,你應展示你的耐心、尊重。同樣,管理者們也應對教師、學生以及整個社區(qū)展示友好的態(tài)度。

6.建立成功的班級管理體系。從第一天起就建立并執(zhí)行你的班級管理體系。紀律和合理的班級結構對孩子們做功課以及擁有一個有序的班級環(huán)境是必要的。保持一貫和公正,避免制定無法前后一致執(zhí)行的規(guī)則,因為如果這樣,學生們很快就會意識到你所說的并不重要。

7.有步驟地教學。學習的總量是與學習的機會相關的。學生們通過“做”學得最多,而不是通過“觀察”“站成一排”或“聽”。為你的課程制定一個教育時間表。沒有比到學期結束時才意識到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課程學習內容更糟糕的事了。

8.掌握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技巧。教師必須與他人友好共事。如果人們不喜歡你作為教師的言行舉止,他們就不會想圍在你身邊,更不用說完成你布置的任務了。對學生來說如此,對你的同僚和學生家長來說,也是如此。教育是與人打交道的行業(yè),良好的人際關系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9.清晰交流。教學有成效的教師能夠清晰地傳達信息。記住簡潔。在講解時給予演示。在展示新信息時,教師要給予正確的說明。這一過程包括講解、概述、總結和復習。因為孩子們對其所學以及為什么要學通常是一無所知的。

10.有效提問。提問是一個有力的教學工具,它能促進思維的活躍。要對全班及個人進行提問。當對個別學生提問時,應在叫學生名字之前先提問,給出等待的時間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思考。不要太快地叫學生的名字。

一個無效的提問方式是:“南茜,你認為愛迪生最有用的發(fā)明是什么,為什么?”當某人的名字被提及時,其他人就會放松,不再參與其中了。教師可以這樣問:“愛迪生最有用的發(fā)明是什么,為什么?”然后停3到5秒鐘。這一等待過程能讓每位同學都參與其中并給學生思考的機會??雌饋淼却臅r間有點長,但這種方法是被很多成功的教師有效運用了的。

11.有區(qū)分的教學。對教師而言,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教一群學習方式、個性和學習速率差異很大的學生。教師需要把聽覺、視覺和動手操作技術混在一起。對有些特殊課程,可以按學生相近的特點或技能差距分組。

12.在班級追求成功率。學是吃力的學生會變得沮喪,導致行為問題,進而喪失努力。研究表明,成功率要至少達到80%才是樂觀的。當學生們不能成功解答問題時,教師應提供進一步的指導或把任務簡化至他們能掌握。

13.保持高期望。教師應該期望他們的學生學得好。高期望往往意味著好成績。一個學生,即使不那么令人愉快或能力較差,教師都應該對他提出要求。學生們尊重那些期望他們做得最好的教師。

14.創(chuàng)建令人愉快的氣氛。一個憂郁、單調、沉悶的課堂會降低成功學習的百分比。愉快、開心的課堂才能激勵學生學習。教師并不需要創(chuàng)建魔幻王國來促進學習,只需要創(chuàng)建一個令人愉快的課堂,讓學生們感覺舒適,這樣的氣氛是點燃學習熱情所必需的。

15.彈性化。教學需要彈性。在教學計劃實施中,如果意外的話題出現,你能否做出及時調整?當有必要幫助一個孩子時,你是否對學生們當中不同的慣例、規(guī)則足夠敏感?當你所做的最好的計劃在現實面前失控而不得不做出改變時,你能否還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在積極的狀態(tài)?當然,講求彈性化,也不能完全不顧教學初衷。

教育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教師所需要的素養(yǎng)根據不同的目標及學校的要求會有所不同。但是以上所列舉的這些要點通常是盡責的管理者們在聘用新教師時所要求的,也是他們在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中努力培養(yǎng)并期望其改進的。

(本文作者羅伯特E?格雷系美國《杰出教學》雜志的創(chuàng)始人和發(fā)行人,美國南卡羅萊納州Clifdale小學校長,有著30年教育管理經驗。該雜志的宗旨是“縮小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幫助教師實現課堂成功”。本文所譯原文出自美國《教育文摘》。)

第9篇:教師素養(yǎng)范文

任務驅動,激活動力

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的“修煉”。這種修煉只有來自教師個人內在的學習欲望和發(fā)展動力,才能讓自己成長為更為開放、更為敏銳、更為與時俱進的人。活到老,學到老,具備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是應對這個世界變化的唯一不變的方法。

2008年以來,我校以創(chuàng)“河南省教師發(fā)展學校”為契機,以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為突破口,全方位、多角度推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首先制定了《羅山一中教師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并通過開展課題研究《教師的信息化素養(yǎng)與專業(yè)發(fā)展研究》來增強教師們對實現自身專業(yè)成長的理性思考。在日常工作中,學校不斷地給教師們分配任務,搭建平臺,傳導壓力,激勵教師依靠自身的自覺行為,把學習與提高作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把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掌握技能,善用資源,將教育信息化與學科教學及班級管理深度融合成為自己有效工作的思維模式。大家在實踐中深刻體悟到,提高信息素養(yǎng)是實現自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基礎,是享受教育之美的重要途徑。

學校結合校情制定了《羅山一中教育信息化5年發(fā)展規(guī)劃》和《羅山一中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估細則》,將教師的信息意識素養(yǎng)、信息知識素養(yǎng)、信息技術素養(yǎng)、信息倫理素養(yǎng)等進行細化,逐條分解到《評估細則》中,每學期末全面考核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以作為評優(yōu)評先和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這種評價導向大大促進了教師們自覺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主動性。

為了給大家搭建平臺,我校將校園網站的建設任務交給12位青年教師義務承擔,每人承包一個模塊,負責日常上傳、更新和維護等工作;將每間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和備課組的每臺電腦分別承包給一位教師管理;將每個月的信息技術培訓任務分解給35歲以下的教師輪流承擔;將每一次教學觀摩活動中主講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來評估;將學校的微信公眾平臺承包給4位教師專項負責。另外,每個月都要通過問卷調查全面了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情況;每一個學期末,都要檢查教師的電子教案、教學課件和應用信息資源的歷史記錄;每學年末,學校都要開展微課評比活動;每年暑假的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會上,各個備課組都要選派代表上臺展示個人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的成果。2016年6月以來,我校又組織教師承擔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專項重點課題――《基于網絡平臺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研究》。這樣,在任務的驅動下,大家學有目標,行有方向,干有動力。不僅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同時,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先后涌現出一大批省市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為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善環(huán)境,“用”中提升

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只有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并通過優(yōu)良的信息化環(huán)境得到持續(xù)的提升。近年來,我們把硬件設備的投入、軟件系統(tǒng)的建設、網絡空間的拓展、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等列為校園信息化環(huán)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先后投入200多萬元添置了電腦、打印機;建成了學生微機房、電子備課室;成立了校園網絡中心,完善了校園網,實現了班班通;安裝了OA辦公管理系統(tǒng)、教學管理系統(tǒng)和校園安防系統(tǒng)等。2015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又根據學校的實際需要,在全校各個班級安裝了“優(yōu)課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tǒng)”。這些設施設備及軟件平臺已成為學校各項工作必需的基本工具。在它們面前,每一位教師既有一種在這所數字化校園里工作的優(yōu)越感,同時,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為了讓大家主動適應這樣的信息化環(huán)境,首先,我們選擇了與教師日常工作相關的應用項目作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不得不用、用之有益”的技術應用環(huán)境 。如電子白板的熟練操作、“優(yōu)課教學軟件系統(tǒng)”的常態(tài)化利用,還有每周的工作安排、信息動態(tài)、事務通知、檢查考核、學生成績、圖書資料查詢、學科資源庫建設、校訊通等,形成了“人人參與、全員應用”的信息化環(huán)境。其次,通過各種培訓,讓教師們更新觀念,掌握技能,變“不會用” “不想用”為“我會用”“我要用”,從而讓教師在“用”的過程中提升信息素養(yǎng)。再次,我們對各種設施設備及軟件系統(tǒng)及時更新和升級,并加強日常管理和維護,為教師們的正常使用掃除障礙,從而調動廣大教師自覺使用網絡設備的積極性。真正達到“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素養(yǎng),一流的應用”。最后,組織教師廣泛開發(fā)和利用信息資源,引導大家在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過程中牢固樹立資源意識,不斷生成新的知識,為提高信息素養(yǎng)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實踐證明,我校近幾年一大批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都是借助信息化這個大平臺發(fā)展起來的。

深度融合,助推成長

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是一般的技術應用,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促進。一方面,信息技術要融入教育教學過程,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對教育教學改革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要踐行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信息技術提供支撐,而實現這種過程的主體是教師,這就給教師提升信息化素養(yǎng)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實踐平臺。在這里,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者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yōu)檎n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轉變?yōu)閷W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轉變?yōu)榱己们椴俚呐嘤?;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yōu)橐越滩臑橹?、并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微課視頻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轉變?yōu)榧仁禽o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xié)作交流的工具與情感體驗的工具。在上述四種“轉變”中,教師會面臨更多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的挑戰(zhàn)。在我校,無論是班主任,還是授課教師,都必須自覺地將信息技術與日常工作過程融合起來,在融合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尋找規(guī)律,改變觀念,形成能力,提高效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教師不僅僅學會了應用必備的信息技術,而且善于開發(fā)并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2010~2013年,我校教師承擔的省級課題《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與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經過三年的實踐研究,成功結題,并榮獲“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2016年上半年以來,我們圍繞“利用優(yōu)課教學軟件系統(tǒng),全面提升課堂效益”這個實踐課題,展開了各種培訓,并通過課堂觀摩、專題研討和開展“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讓廣大教師開闊視野,分享成果,在每一堂課、每一次活動中體驗到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的新變化;在每一次培訓、每一次研討中找到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從而大大激發(fā)了教師們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