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文化交際理論范文

文化交際理論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文化交際理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文化交際理論

高職旅游管理論文

一、實證研究

世界經濟的高度一體化和旅游行業(yè)國際化的飛速發(fā)展,要求旅游從業(yè)者必須具有國際意識和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管理者與游客打交道的意愿和能力。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有過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流經歷的學生僅占9.5%,有強烈的跨文化交際意愿的學生僅占5.4%,71.6%的調查對象跨文化交際意愿較低,有意去國外工作或短期實習的學生占41.9%。價值觀是一種處理事情的依據,會指引人們去從事某些行為,不同的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因此,要弄清行為上所體現的文化差異,首先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價值觀的差異。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能較好了解西方價值觀的學生僅占32.4%,認為自己對西方價值觀知之甚少的學生占51%。世界不同文化之間,人們不僅僅通過有聲語言進行交際,在整個交際過程中70%以上屬于非語言交際方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正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就成了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調查結果顯示,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意識到這一點,正確理解并主動使用如手勢等非語言交際手段的學生僅占36.5%。“刻板印象”是對于某些個人或者群體穩(wěn)定不變的看法?!翱贪逵∠蟆笔沟萌藗儾荒芸陀^地觀察另一種文化,失去應有的敏感。在觀察異國文化時只注意那些與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現象,而忽略其他。它妨礙我們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處,不利于順利開展跨文化交際?!倍{查結果顯示51.4%學生不同程度地對西方人存有較為刻板的意向。比如認為西方人浪漫、但對他人小氣、不如中國人熱情等。民族中心主義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們的行為舉止、交際方式、社會習俗、管理模式以及價值觀念等”。被調查的學生中有51.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民族絕對優(yōu)于其他民族。而且,在與受訪對象進行單獨交流時,筆者能明確感受到中國文化至大至上的情結在幾乎每個受訪對象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人們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誤以為對方與自己沒有差別。一旦發(fā)現對方的行為與自己的預期不一樣,就會失望、困惑,造成交際的失敗。這種認識上的誤區(qū)在被調查學生中存在的比率是48.6%??缥幕浑H能力是衡量旅游從業(yè)者職業(yè)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在受訪對象中,有75%在旅游公司工作的畢業(yè)生面臨經常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的機會,其中25%的人在與外國人交流時會感到緊張。以上調查結果顯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yè)一年級的學生跨文化交際意愿較低,對不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不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某種程度的缺失;從事旅游相關工作的旅游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生在工作中跨文化交際的機會很多,跨文化交際技巧和能力較一年級在校生有很大的提高,但仍然是其職業(yè)能力進一步提升的短板。

二、解決對策

針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缺失的現狀,學校和教師應根據旅游行業(yè)的職業(yè)需求和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特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相應對策。

(一)開設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為目標的課程和相關講座

以滿足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需求為目的,解決學生對國際意識建立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必要性的認識,進而豐富跨文化交際知識。在對新生進行的入職教育中,介紹旅游行業(yè)對跨文化交際人才需求的持續(xù)增長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對旅游從業(yè)者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使學生意識到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增強跨文化交際意愿。通過開設與旅游職業(yè)相關的跨文化交際概論、外文電影賞析、西方文化、韓國文化、日本文化等必修或選修課程,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信息,加深他們對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理解,解除學生對其他國家文化特點的刻板印象。定期開設中外文化對比(服務意識對比、企業(yè)文化對比、企業(yè)管理模式對比等)講座,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克服民族中心主義。

(二)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理論修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點擊查看全文

文學素養(yǎng)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本文作者:王希玲、黨長燕 單位:上海電機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女子學院外語學院

一跨文化交際研究概況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碼、譯碼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缥幕浑H研究最早是在擁有眾多移民人口的美國發(fā)展起來的。1959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出版了經典著作《無聲的語言》。書中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使用時間、空間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這為進一步科學系統(tǒng)地研究文化提出了設想。因此這部著作也成為跨文化交際學的基石。在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開始得比較晚,僅始于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中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許國璋發(fā)表于《現代外語》的一篇演講稿開啟了中國外語界對跨文化交際的學術討論。1988年,胡文仲又把國內外有關語言文化對比研究的論文收入在《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一書中,較集中地反映出外語教學中有關文化因素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這之后,有關跨文化交際的專著、會議、論文合集等研究成果層出不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不完全統(tǒng)計,專著和教材已出版30余部(胡文仲,2005)。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統(tǒng)計,1997至2009年以跨文化交際為篇名的論文2313篇,以跨文化交際為主題的論文8515篇,以跨文化交際為關鍵詞的論文為7267篇,摘要中涉及跨文化交際的論文有5550篇。但是對于外國文學素養(yǎng)對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影響方面卻鮮有研究。筆者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搜索到的惟一一篇關于外國文學和跨文化交際的文章是顧嘉祖和徐勁于1998年發(fā)表的《文學文本中跨文化交際原則評析》。其中作者指出文學文本應該是跨文化交際研究最重要的領域之一。如我們脫離文學文本來搞跨文化交際研究,其結果只能是研究實際問題有余而探討理論不足,這種研究不可能對現實的跨文化交際帶來實際的好處,因為這類研究常囿于表面,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層結構中的隱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隱蔽文化就不能達到心靈上的溝通,也就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外國文學素養(yǎng)的概念

外語專業(yè)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外語專門人才。從人才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的角度來講,文學素養(yǎng)是一個健全的現代人的必備素養(yǎng)。這里的文學素養(yǎng)當然包括本國文學素養(yǎng)和外國文學素養(yǎng),在此我們只就外國文學素養(yǎng)進行研究。外國文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而好的外國文學作品往往是語言精華的薈萃,通過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學習,學習者可以充分領略外語語言千姿百態(tài)和奇光異彩。同時,外國文學又是透視人類社會的窗子,通過這扇窗子,人們可以了解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活習性、價值觀念、以及社會變遷等。而了解了他國的社會變遷和精神衍變,反過來又可以啟我們反思我們自己的社會生活、思想動態(tài)、精神面貌等諸多方面,從而提高獨立思辨力。

當今社會經濟和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大多數人往往急功近利,學習外語時更注重語言的實用性,強調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對外國文學課重視不夠,忽略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文學對于培養(yǎng)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以及文學的潛移默化、陶冶性情、影響人類思維與行動的作用,而這些對于一名跨文化交際人員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巴金曾說過:外國文藝是幫助我們了解外國人民的最好工具。

三外國文學研究與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關系

點擊查看全文

語境文化對中美寫作方式解釋力

一、引言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EdwardT.Hall)于1976年在其著作《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書中首次從交際和文化關系出發(fā),提出了關于解釋人類交際活動受文化和語境因素制約的高低語境文化理論。該理論的提出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而且被廣泛地應用于跨文化對比、文學、翻譯、寫作等領域。請柬(InvitationCard)作為實用文體的一種書面體裁,被應用于中美兩國民族在各自的文化圈內交流和兩國跨文化交際中,并發(fā)揮著傳遞信息的功能和實現禮儀交際的社會功能。請柬可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種。非正式請柬是指用于親戚朋友之間邀請信,其格式與書信類似。而正式請柬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都有一定的書寫格式和方法,主要用于招待會、舉行婚禮、宴會、隆重儀式等正式場合。本文把該理論中關于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分類概念,國家文化在高低文化語境中的定位及其交際中的差別性特征這三個具體觀點應用于中美正式請柬寫作模式的探究,通過對選取源自1990.1.1-2010.12.31為時間跨度段的中美正式請柬作為語料進行對比研究,力求證明該理論對請柬寫作結構和請柬寫作策略有普遍的解釋力以及對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指導意義。

二、理論框架

(一)高低語境文化具有語境性及其分類

Hall(1976)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一書中認為,人類交際(包括語言交際)要受到文化和語境的制約與影響。他在該書中提出“文化具有語境性,并將語境分為高語境(HighContext)與低語境(LowContext)(1976:81-83)”。Hall(1988:96)認為:“任何事物均可被賦予高、中、低語境的特征。高語境事物具有預先編排信息的特色,編排的絕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質語境中或內化于交際者個人,僅有微小部分存于編碼清晰的信息中。低語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處在傳遞的信息中,以便補充語境中丟失的部分(內在語境及外在語境)”。

(二)國家文化在高低語境文化中的定位

WilliamB.Gudykurmt根據Hall關于高低語境的解釋,“將12個不同文化的國家按從低語境到高語境的順序排列依次為:瑞士、德國、斯堪的納維亞、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臘、阿拉伯、中國和日本”(cf.唐德根,2000:181)?;诓煌幕膰覍φZ境排列位置,中國文化具有高語境特性而美國文化具有低語境特性。

點擊查看全文

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研究

一、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Hall和Trager提出“文化地圖”概念,列舉出文化的各個組成部分,通過與本民族文化的比較來分析和描寫目的語文化。(陳申,2001:32)六十年代,對語言功能的研究逐漸增多,由于文化在語言交際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其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也隨之提高。80年代,跨文化交際逐漸成為研究熱點,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我國學者中,胡文仲最早開始關注外語教學中的文化、交際問題,從語言功能上強調了語言與文化的一致性。80-90年代,文化語言學說的建立為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后,多名學者都對文化導入問題進行了研究。陳光磊界定了文化導入的內涵,林汝昌詳細探討了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層次問題,趙賢洲、束定芳、鮑志坤等學者深入研究了文化導入的原則問題。

二、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一)文化導入的原則

1.交際原則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交際雙方無障礙的順利溝通。因此,語言教學中應該導入有利于交際雙方進行交流的文化知識。教師應該著重介紹那些學生在學習或相互交流時容易產生誤解或是失敗的相關文化知識。“豬”在中國文化中有“懶惰”的含義,中國人常用“懶得像豬一樣”來形容某人的懶惰。而在德語中,人們常說“ErhateinSchwein.”意思是“他很幸運”,因為德國中世紀體育競賽的失敗者會得到一頭小豬作為鼓勵,久而久之,豬在德國成為幸運的代名詞。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沒有講解“豬”在德語中的這一含義,就可能導致學生在遇到相關情況時不能領悟對方想表達的真實意圖,影響交際的成功進行。

2.適度原則文化包羅萬象。教師應根據課程的教學任務和授課目標,以實現本課時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合理規(guī)劃時間和導入的文化內容,避免盲目或無計劃的延伸文化內容而影響授課進度,同時,要掌握好單個課時提供給學生的信息量,提高學生的接受效率。

3.漸進原則文化導入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為初、中、高三個階段。在初級階段,應以闡釋兩種文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差異以及該差異在語言中的具體表現為主,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日常交際所需的文化知識,避免出現日常交際失敗。中級階段主要介紹由文化差異引起的成語、俗語及運用方面的差異,幫助學生熟悉并深入理解外語表達蘊含的文化內涵。高級階段主要揭示中外交際雙方在思維方式、交際關系以及言語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旨在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了解以目的語為母語者的人際關系及交往的深層次模式。

點擊查看全文

高校英語教育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研究

摘要:通過分析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理念,指出當前外語教育跨文化教學應突出本族文化傳播視角,在教材設計和教學過程中體現英語作為通用語的特點,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具有文化自覺和自信、擁有全球化能力的外語人才。

關鍵詞:英語教育;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本族文化傳播

一外語學科跨文化研究發(fā)展回顧

跨文化研究起始于“二戰(zhàn)”期間。隨著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的成立,多個國際性機構應運而生,如WHO、WTO、世界銀行等,跨國跨種族國際交流與合作需要解決諸多跨文化問題,跨文化研究得以逐漸成形。美國文化人類學家EdwardT.Hall在《無聲的語言》(TheSilentLanguage)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際”的概念,指來自兩個或多個不同文化中的個人之間的交際,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科的誕生[1]。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成果被運用于語言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逐步相互依附。1972年和1988年美國東北外語教學會議(NECTFL)強調了文化教學對于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者的重要意義[2](張紅玲,2007:161)。外語教學界開始普遍認同了解外國文化和進行文化比較是語言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從不同角度對文化教學進行探討。此階段把文化知識的學習作為語言學習的手段,文化教學知識依附語言教學。隨著跨文化交際學在美國的興起以及英語的世界通用語特征的出現,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不再局限于英美文化傳播的相關問題,研究者認識到語言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應逐步具備對學習者不局限于某一種文化的全球性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方法上Byram(1994)等人提出了一種將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模式3[3]。Kramsch(1998:3)認為語言表達、體現、象征文化現實,語言是一種社會實踐,文化是語言教學的核心,跨文化能力教學在語言教學中逐步凸顯[4]。我國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紀80、90年代,受Hymes等人的交際能力觀的影響,外語教學的目的發(fā)展為如何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并明確地把文化列為教學的內容。隨著跨文化交際學的興起,人們開始意識到語言教學必須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社會學、跨文化交際學以及文化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發(fā)展,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概念越來越寬泛,將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包含在內。當前,伴隨我國國力的強盛和文化的繁榮,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具有全球視野的宏觀視角下,當前外語教學中跨文化能力教學面臨著教材設計、教學策略、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新問題。

二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設計分析

(一)跨文化能力定義的變化和發(fā)展

跨文化能力的界定可以從人類學、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學、傳播學、管理學和心理學等學科角度界定。在語言教學學者中,以下幾個定義被認為更為適用。Ting-Toomey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交際者與來自其他成員展開有效協(xié)商,獲得滿意結果的能力。Chen&Starosta認為跨文化能力是交際者在具體的語境中商討意義、辨析文化身份,并有效得體地交際的能力。Kim認為,跨文化能力是交際者進行心理調整,適應新環(huán)境的內在能力。在諸多定義中,有一部分學者逐漸在原有西方跨文化理論框架中加入了本土文化的視角,從而豐富了跨文化能力的定義。如學者戴曉東和陳國明認為跨文化能力是建立跨文化聯(lián)系,發(fā)展和諧互利的關系,一起成長的能力。其他一些日韓學者從東方文化的特點定義跨文化能力,認為這種能力是準確、細膩地體會他人情感,克制自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能力[5](戴曉東2018)。當前,西方理論界主導的跨文化研究對東方文化推崇道德修養(yǎng)、重視情感因素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往往采取回避態(tài)度。隨著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變化的新局面,非西方學者在跨文化研究領域所提出的攜帶著特定區(qū)域文化特征的理論與方法應逐步得到重視??v觀我國外語學界長期以來對跨文化能力教學的研究,均能體現出適用于我國國情的研究論點。高一虹(2002)提出跨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識、交際技能和移情的跨越階段,和文化差異意識、靈活性與開放性以及生產性自我認同的超越階段[6]。張紅玲(2007)提出跨文化能力是培養(yǎng)包容態(tài)度,掌握知識以及運用它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包括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三個層面[7]。楊盈和莊恩平(2007)提出以外語教學為中心的四個層面的跨文化能力的模型[8]。上述多位學者的觀點均反映出我國外語學界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以全球意識、跨文化適應、知識和交際實踐層面構成。全球化意識是跨文化教學的基礎,跨文化適應為中間層面,而有效的交際實踐是跨文化能力的最終目標。

點擊查看全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