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家長;留守兒童;家庭作業(yè)
在西部地區(qū),由于政府、學校對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政策的缺失,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的家長對家庭教育認識不足。目前,針對家長如何督促留守兒童自主完成家庭作業(yè)已成為我國現階段研究的重點課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第一,受農村經濟條件與生存環(huán)境的制約。國家針對西部地區(qū)推出的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活動,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然無法保證其享受跟隨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權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農民工普遍收入不高,能夠用于子女教育的費用有限;或者是農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較偏,安全性不高,無法照顧孩子,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無法自主完成家庭作業(yè)。第二,缺乏相關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營養(yǎng)汲取地,少了父母的培養(yǎng),留守兒童就會缺失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甚至誤入歧途。第三,留守兒童自身約束力差,家庭監(jiān)管不力。因留守兒童大都是隔代監(jiān)護,監(jiān)護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教意識薄弱,因此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很少關注,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無法完成家庭作業(yè),學習成績日落千丈。
二、家長如何督促留守兒童自主完成家庭作業(yè)
(一)家長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心與溝通
首先,教師應與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進行有效溝通,從而構成家庭、學校、教師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其次,教師應要求家長做到“五為”:一周為孩子撥打一次親情電話,給他們足夠的關心;每個月為孩子健康成長與班主任通一次電話,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和學習情況;每年為孩子回一次家,并給孩子帶回些禮物;為孩子制定一個具有激勵性的“目標責任書”;為孩子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或學習環(huán)境。
(二)轉變傳統作業(yè)模式的設計
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作業(yè)問題,應該改變或者調整傳統的布置模式。首先,教師應該減少布置需要家長輔導的作業(yè),盡可能地布置學生能自己完成的作業(yè)。其次,教師要改變作業(yè)的形式,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實踐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作業(yè)內容。最重要的是,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要為學生著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他們感興趣的家庭作業(yè)。
(三)作業(yè)要及時檢查和評價
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yè)后教師一定要做到及時檢查,并且對每個學生完成的情況做出評價,將檢查與評價融為一體,既要發(fā)現學生的亮點,也要發(fā)現學生的不足,并且及時處理或指導,促進學生不斷進步。要善于進行表揚和鼓勵,讓表現好的學生樹立榜樣,激勵其他學生能夠認真完成家庭作業(yè)。
(四)作業(yè)要重質輕量
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yè)時一定要注意學生寫作業(yè)的時間,一般應控制在30~40分鐘即可。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教師也可以將其分為優(yōu)、中、差三個階層,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家庭作業(yè)。此外,教師還要做到不加量,不罰做,不責罵的教育原則。引導和鼓勵非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做朋友,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促使學生共同進步。
三、課題案例分析
研究對象:鎮(zhèn)原縣留守兒童。研究內容:家長如何督促留守兒童自主完成家庭作業(yè)。研究方法:問卷調查、學生訪談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調查結果和分析:多數留守兒童回到家中對寫作業(yè)興趣不大,敷衍了事或者是亂寫一通,加上沒有監(jiān)護人積極督導,從而使得留守兒童不能自主的完成家庭作業(yè)。同時,由于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形式單一、量多,使得學生感到十分疲勞,最終產生厭惡乃至放棄完成作業(yè)的行為。制定對策:首先加強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與教師的聯系,加強家長與留守兒童的交流與監(jiān)督;其次對家庭作業(yè)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提高學生對家庭作業(yè)的興趣,例如趣味性作業(yè)、操作性作業(yè)、自主性作業(yè)等;最后,改變家庭作業(yè)的呈現方式,以活動方式進行開展,例如開展留守兒童日記評比、家庭小會計、小小測量員等活動。反思: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對留守兒童不能自主完成家庭作業(yè)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了解,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及時與學生的監(jiān)護人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其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叮囑監(jiān)護人或家長督促孩子及時完成家庭作業(yè);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yè)時,也應適當改變家庭作業(yè)的布置方法與策略,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家庭作業(yè)的興趣??傊羰貎和瘑栴}的解決關乎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需要依靠家庭、政府乃至整個社會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因此,為留守兒童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就顯得十分必要。
作者:段瑞倩 單位:甘肅省慶陽市鎮(zhèn)原縣平泉鎮(zhèn)馬洼小學
參考文獻:
[1]白蘭.家長如何督促留守兒童自主完成家庭作業(yè)措施研究[J].教師,2015(11):87-88.
關鍵詞:特殊兒童;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7-098-002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今社會,對于學前兒童的發(fā)展十分重視,然而,在眾多無憂無慮充滿童真的兒童中,卻存在著這樣一些兒童,他們是特殊群體。特殊幼兒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發(fā)展的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明顯地偏離普通兒童的發(fā)展水平,有特別的學習困難或適應困難,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發(fā)展的兒童。而家庭無疑是孩子成長道路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縱觀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許多問題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兒童與身體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兒童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研究改進家庭教育方法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觀察法為主,輔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獻法
三、問題的研究
特殊幼兒主要分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筆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體現的有身體疾病幼兒,以及心理疾病體現的內向以及攻擊的幼兒。
案例呈現: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兒,本文以癲癇癥幼兒為主
在某個幼兒園中,幼兒明明(化名)在晨間活動中,表現為意識突然喪失,呼吸暫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開始為四肢的強直、握拳、兩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陣攣性抽動,呼吸急促不整,舌咬傷,大小便失禁。發(fā)作持續(xù)1-5分鐘,發(fā)作后意識不清或嗜睡,經數小時清醒。后送往醫(yī)院搶救,診斷為小兒癲癇,但是很多幼兒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陰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兒,本文以內向的幼兒和有攻擊的幼兒為主
1.內向的幼兒
幼兒和老師正在晨間鍛煉,小朕奶奶帶著孩子走過來。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師早。”小朕沒有聲音,臉上沒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邊。奶奶大聲地訓斥:“還不叫,快叫啊。這孩子,就是不響。不叫晚上不來接你了?!毙‰蘼犃?,哭了起來,兩手緊緊拉著奶奶的衣服。我連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師很喜歡你的。我們等一會向老師問好,好嗎?”小朕還是不說話。我接著說:“好的話點點頭?!毙‰藓苊銖姷攸c點頭。
2.有攻擊的幼兒
早操,每個幼兒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邊聽音樂邊跟著老師鍛煉身體,只見揚揚突然雙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將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個趔趄,差點摔倒在地。這時前面的小朋友回過來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揚揚還是繼續(xù)去弄他,跟著雙腳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兒的腿上,前面的幼兒轉過身用手推他的腳,他猛地起身,雙手張開向前撲去,前面的幼兒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問題的分析與指導策略
首先關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兒對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們。家長要耐心地向孩子講解殘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遺傳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長在人格上尊重他們。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參觀殘疾人福利工廠等場所,收看描寫殘疾人自強不息的電影、電視,觀看殘疾人運動會,講講殘疾人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創(chuàng)造輝煌業(yè)績的故事,使孩子了解雖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們有勇于克服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他們在人格上與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們尊重的。
其次關于如何教育內向的幼兒
對于內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嘗試以下一些做法:
1.幫孩子找個外向的小朋友
學齡前的孩子很容易因為愛玩相同的游戲而成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內向,害羞,那就告訴他的幼兒園老師,讓老師多安排外向大膽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漸漸改變。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勵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錯了事就算多說他幾句也沒問題??膳u害羞的孩子時,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辭。
3.讓孩子當“小司令”
您不妨找?guī)讉€年齡比孩子小的小孩,讓他們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雖然害羞,但因為比其他孩子年齡大,游戲中他就會處于主動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戲,出什么主意,他都會自然地成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關于如何教育攻擊的孩子
首先,減少環(huán)境中易產生攻擊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幼兒提供較為寬敞的游戲空間;盡量避免提供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如玩具槍、刀等),都可以減少沖突的產生,從而減少攻擊的產生。
第二,啟發(fā)幼兒對攻擊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從動機上改正其攻擊性傾向。幼兒一般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途徑,讓孩子認識到他人對其攻擊的不滿,從而使其對自己的攻擊產生否定情緒。比如,通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的兒童形象,與其講述這一兒童的表現及其危害,使其意識到這樣的兒童是不受人歡迎的。此外,要提請注意的是,過去曾有人主張對幼兒攻擊的矯正采取宣泄法,如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fā)泄憤怒情緒。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減少兒童攻擊,尤其是幼兒,有可能在宣泄后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產生更加強烈的攻擊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綜合起來看,對有攻擊的幼兒,我們應更多地強調愛和平靜、溫和的教育,特別是要注意在平時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和善良的品格。從這點出發(fā),我們平時應更多地注意其非攻擊性表現,因為這類幼兒的成長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這些。
教育幼兒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是我應該做的,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實現家園共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關鍵詞解讀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2015年10月,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積極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教育部印發(fā)文件《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
案例分析
浙江省慈溪市庵東鎮(zhèn)西二小學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學校、家庭和和社會的溝通教育。2015年10月,學校邀請全國家庭教育巡講團高級講師、研究員張連鳳老師為一、二年級學生家長上了一堂生動的家庭教育課。學校認為,通過專家講座這種指導方法,家長可以接受到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一些觀念、方式、方法,從而更加科學地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記憶力、想象力等。事實也證明,學校為家長提供的指導服務內容,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更加積極地落實自身的教育作用,積極營造健康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從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一位學生家長說:“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我們非常樂意參與,這個活動解決了我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困擾;專家舉了很多例子,也能讓我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一些地方?!?/p>
人大附中朝陽學校黨總支書記鄧躍茂認為,有效突破和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辦法除了建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之外,可以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引入家庭教育事業(yè)中。PPP是公共部門為了公共產品或服務更好的供給,通過正式契約或合同與私人部門建立起來的一種長效的、形式多樣的合作關系。即政府在加強對家庭教育指導規(guī)范和指導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購買服務、合作經營等手段,進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多元化供給模式。
天津市河北區(qū)相關部門經過5年的學習和培養(yǎng),家庭教育隊伍不斷壯大,現已形成指導師、講師團、志愿者、“五老”、學校德育工作者和家長委員會五大隊伍,他們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著家庭教育工作。河北區(qū)家庭教育的陣地持續(xù)增加,依托半邊天家園、快樂營地、學校幼兒園建立家長學校,各級各類家長學校的數量由2011年的120所,發(fā)展到2015年169所。陣地建設的范圍不斷擴大,早教中心、親子課堂以及家庭教育QQ群、好父母加油站等陣地,并依托這些陣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河北區(qū)學生家長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率穩(wěn)步提高。2012年以來,在河北區(qū)光復道街創(chuàng)建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進社區(qū)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深化推廣,先后在103個社區(qū)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站,吸納指導員300余人,零距離服務社區(qū)家庭教育工作。社區(qū)和學校積極實施家庭教育工作、衛(wèi)計委積極拓展家庭教育陣地,關工委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工作、文明辦利用媒體多角度宣傳家庭教育工作。
2015年12月15日,由西安教育心理學會主辦、灞橋區(qū)紡織城小學承辦的西安市第五屆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正式舉行。灞橋區(qū)紡織城小學將“家校共育”作為構建協調、綠色、開放教育的重要抓手,重視發(fā)揮家長委員會的教育、服務、溝通職能,該校每個班都成立了家委會,參與學校重大決定和重要活動的策劃、組織、決策。學校還通過開展家庭陽光書櫥建設、親子共閱讀活動、親子運動會、六一游園、中秋猜謎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家校攜手,合作育人,著力打造“家校共育”的立交橋,成果顯著。
關鍵詞:后進生;轉化;措施
所謂“后進生”是指在品德、學習、紀律等一方面或幾方面暫時落后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在哪一個學校里都存在。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基礎不同,每個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們難免會面對一些“后進生”。“后進生”是班級的落伍者,做好他們的工作難度很大,而且“后進生”常常屢教不改。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讓他們的身心在小學階段能夠得到健康發(fā)展。
一、案例分析,尋找產生后進生的原因
案例一:
小葉是個學習成績好,善于觀顏察色、反應機敏的學生,就是這樣的“好”學生經常遭到同學及家長的投訴:經常動手打小朋友,在班里搞惡作?。航洺0淹瑢W的學習用品藏到其他同學的抽屜或書包,或自己出一些壞點子,指使同學干一些有損于同學的事情,從中惡搞同學,看著同學被老師或家長批評認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與家長溝通后得知:由于年齡比較大才生的孩子,父母自然是寵愛多一些;父親由于工作的原因,疏于對孩子的管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問青紅皂白一頓暴打。母親又不懂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還小的時候想出一些不太好的點子或不端的行為不僅沒有及時制止還認為是孩子機靈的表現,長此以往就形成孩子這樣的不良行為。
案例二:
小張是父母眼中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貼心小暖男,而在同學、老師的眼中是上課紀律差、很會說謊,品行有問題的學生:經常趁著做早操或體育課的時間,借口身體不舒服,從中翻同學的書包,看見自己喜歡的小物品、錢等財物拿走,甚至跑到其他班級偷同學一千多元的手表。同學投訴他,死活不承認,就是在確鑿的證據面前,還是謊話連篇,最后經過同學的指證、老師的再三教育后,才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為,并信誓旦旦的寫了保證書,沒過幾天又犯同樣的錯誤。
從上面的兩個個案中,不難看出“后進生”的產生是由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學校教育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具體轉化措施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既然有這一弱勢群體的存在,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在實際工作中,想盡一切辦法,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后進生”轉化,讓他們重拾自信,回到正常孩子的軌道上來,槲侍夂⒆喲叢煲桓鲅艄獠永玫拿魈臁T謔導中對學習成績尚好但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我是采取下列措施進行轉化工作的:
1.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是轉變“后進生”的關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是非觀的主陣地,通過下面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觀。一是教師以身示教,教師用自己成熟良好的是非觀,優(yōu)雅的舉止言談,精深的專業(yè)知識,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學生作示范,就能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二是評價激勵,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恰當的時機,對一些美好情感的表露給予即時評價,讓學生時時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三是在活動中教育,如集中或個別組織學生學習《中小學生守則》,讓學生明白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并對照自己的行為,自己改進和加強的方面。通過利用現代技術抓拍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并組織觀看視頻或生活中的現身說法,通過全班交流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行分析哪些是不好的行為習慣,并說一說好的行為習慣又是怎樣的。
2.用愛心溫暖曾經“丟失”的心靈。對“后進生”給予關心和愛護是轉化“后進生”的首要條件。“后進生”在內心深處比其他同學更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愛。在引導其轉化的過程中,多鼓勵、肯定,少批評、指責,加以耐心地輔導。我們要真心地愛他,用自己的真愛打動孩子,叩開孩子的心靈大門,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3.正確處理反復,促其轉化。后進生一般有較重的自卑心理,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特別是和好學生在一起,就有一種自卑的感覺,但同時又有很強的自尊心,對老師當面批評或指責,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厭煩情緒。他們也有上進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進步的過程中,往往經不住外界不良的影響而出現反復。轉化后進生工作是長期而艱巨的,需要老師堅持“反復抓,抓反復”。
當今,我國一些家庭和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子女家庭教育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十分明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基本信條是“聽話”:恪守父命,俯首貼耳,便是好孩子;獨持己見,我行我素便是壞孩子。具體地說,家長總喜歡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執(zhí)行家長說了算的單一模式。許多家長不屑與孩子溝通和交流,不能容忍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久而久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造成了孩子“情緒饑餓”。另一方面,許多家長過分地放縱孩子,使他們在思想中形成了“老子天下第一”,誰也不怕的錯誤觀念。
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好下一代的任務。
(一)家長和子女多接觸有利于孩子教育。個別教育、因才施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優(yōu)勢。孩子從出生到六、七歲上學前,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家里。即使上學后,在家的時間仍遠比在學校時間長。長期共同生活和特殊的親子關系,使得家長能夠深入而系統地了解子女的全面情況,從而做到家庭教育能從子女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二)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具有連續(xù)性。孩子出生后,從小到大幾乎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接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教育影響著子女,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言談舉止等給予影響和示范,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xù)幾代人。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xù)幾代人。家庭教育的連續(xù)性往往對家族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
(三)家庭教育是最直接最生動最有活力的教育。家長和子女的特殊關系決定了家長在子女的身心發(fā)展中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子女因為與家長在血緣上、經濟上、思想感情上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受家庭的影響最直接、最生動、最經常、最深刻。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系,他們之間容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家庭教育表現為父母對子女的直接的灌輸、宣傳和教誨,家庭生活的許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家庭的文化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生活習慣,乃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不知不覺滲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識中去。父母對一切的評價、議論,都可能成為子女進行道德評價的依據。家長的言行舉止、興趣愛好都可能成為子女效仿的榜樣,對子女的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盡管學校教育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起著主導性作用,但是仍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有效的教育,才能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如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很好配合,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就能增強學校的教育效果;反之,則會起阻礙、干擾、削弱或抵消學校教育的作用。
二、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
獨生子女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不但在今天,而且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對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國來說,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早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案例:六月份是學校的藝術節(jié),下午我到學校時,學校已經很熱鬧了。同學們正積極地參加即將開始的文藝表演,我剛走進辦公室,我班的拉姆同學就哭哭啼啼地跑過來說,她被臨班的卓瑪和本班的達瓦同學打了,這時卓瑪也正被她的班主任叫到辦公室問話。我連忙先安慰拉姆,讓她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她吞吞吐吐半天也說不清楚。據了解,拉姆下午才走到教室門口,就被本班的男生達瓦叫出去,還莫名其妙地被卓瑪打了兩巴掌,然后兩個女生就打起來了,最后被周圍的同學勸開。我把卓瑪叫了過來,問她打人的原因,她氣極敗壞地說:“這個人該打,嘴巴缺德,罵我臉上有傷疤”,拉姆連忙辯解說:“我只是好奇問問她臉上的傷疤,沒有什么惡意?!苯又鴥蓚€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又吵起來了。我知道拉姆是一個個性好強、倔強的女孩,擔心今天如果不開導好她可能會出亂子。我單獨把她留下來,和她聊天談心很長時間,說一些道理,最后她告訴我她想通了。我放心不下,晚上給她父母打了電話,把事情說了一下,還讓他們多注意觀察她的狀況。可是一個星期后還是出事了,拉姆由于吞不下心頭的怨氣,找了幾個社會青年把卓瑪和達瓦拉到校外狠狠揍一頓,兩個人傷得很嚴重,兩人的父母也都憤怒地找到學校。最終的處理結果是拉姆被學校記大過處分,留校察看一年,表現不好就會勒令退學。一方面由于受到學校處分,另一方面由于找社會青年毆打本班的同學,同學們覺得她可惡就把她孤立了,從此拉姆變得消沉起來。
拉姆的行為是現在獨生子女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之一。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很少受到委屈,沒有挨過打和罵,甚至也沒有遭遇過什么挫折。即使偶爾與父母家長發(fā)生爭吵,也往往是父母讓步投降。然而,孩子畢竟不可能總生活在狹小的家庭里,還需要走向社會,必須與他人相處、交往、聯系。孩子在與同學、其他同齡者、大人交往相處過程中,一旦吃虧受委屈或者因違規(guī)違紀受罰,會變得承受不起、接受不了,往往產生報復心理,進而實施攻擊性報復行為。這都是父母嬌慣的結果,是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表現。
三、獨生子女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錯誤的教育態(tài)度導致幼兒不良性格和行為的形成。家長過多的疼愛,過分的保護和照顧使幼兒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逐漸養(yǎng)成了“一切以我為中心”的專橫、執(zhí)拗的壞脾氣和不良習慣,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膽小、不合群的性格特點,缺乏待人處事的勇氣和智慧,社會適應能力差。
(二)錯誤的思想導致獨生子女身心發(fā)展失調。不少家長認為要孩子健康就增加營養(yǎng),于是就給孩子吃各種營養(yǎng)品,讓孩子增強體質,很少勸說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活動。這樣,有些孩子雖然長的很高,可身體素質很差,動不動就傷風感冒,甚至由于營養(yǎng)過剩導致大量肥胖兒童的出現,給孩子的正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還有的家長只管孩子的學習,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兒童的各個方面聯系在一起,導致孩子用盡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習成績,其中包括很多不正當的方法,如考試作弊等,但家長從未管過。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可信標準。這樣就忽視了孩子品德的發(fā)展,容易養(yǎng)成這種愛占便宜、通過不正當的途徑達到目的的不良習慣。
(三)由于“獨生”導致孩子的交往障礙。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養(yǎng)成不善于團結、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競爭、不善解人意、缺乏協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
另外,缺乏在同齡人相處過程中的逆境鍛煉,同時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兒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容易形成說大人話、做大人事的早熟傾向。事實上,他們成人化的行為,不論在和兒童或成人交往中,都會生產困難,而不得不承受巨大心理壓力。
四、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應采取的對策
要正確認識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是特殊背景下出生的孩子,具有成長潛力和優(yōu)勢;獨生子女作為特殊人口群體有其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獨生子女的成長中有喜有憂。
關鍵詞:青年農民工;農民工家長;子女;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G400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3.030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 第25卷 第3期 章淼榕: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與行動研究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社會的發(fā)展,上海城市流動人口呈現出新的特點,最明顯的是大規(guī)?;统W』8鶕?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簡稱“六普”)結果,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897.7萬人,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五普”)相比,增加了591.96萬人,增長率為193.6%;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8.6%提高到39%\[1\]。其次是家庭化。到2011學年,上海市共有50.17萬名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其中36.89萬余人在公辦學校就讀,占總數的73.53%;另有13.28萬余名隨遷子女在158所政府購買服務的以招收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小學免費就讀,占總數的26.45%\[2\]。由此引發(fā)了對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的普遍關注與深入思考,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無疑是最為關鍵和基礎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在人口流動中家庭取代個體成員而成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發(fā)軔,還因為家庭是流動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環(huán)境,提供了子女進入城市后的社會化基礎條件\[3\]。
到目前為止,相對于“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現狀”方面的調查研究而言,關于“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行動研究較為欠缺。本研究的目的正是為了探索政府、教育機構、群眾組織及社會組織等多元力量如何為青年農民工提供家庭教育有效幫助和指導的方法、途徑、方案及機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在青年農民工聚集的上海近郊青浦區(qū)開展的,根據子女性別對等、年級平均分布的原則向其轄區(qū)內10個街鎮(zhèn)隨機抽取了800戶家有小學生且父母年齡在45歲以下的青年農民工家庭(每個街鎮(zhèn)平均抽取80戶)為樣本,進行《小學生家長教育觀念》的問卷調查,從總體上了解家庭的基本特征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特點,共回收有效問卷760份,有效回收率95%。在此基礎上面向隨遷子女占到生源98%的當地學校二、三、四三個年級部分來滬家庭,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行動研究。
本研究采取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法、問卷法、訪談法和行動研究法。問卷引自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胡菲菲的碩士論文《東西部兩城市小學生家長教育觀念的比較研究》,共4個維度:成才觀(對子女成才的價值取向),教子觀(對教育的作用、家長角色、教育方法的看法),兒童觀(對兒童的權利、地位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親子觀(對自己同子女具有什么樣的關系的看法,集中反映了教育動機),采取5級評分,通過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入戶訪談選擇11戶具有代表性家庭,在訪談中深入了解他們存在的困惑及需要的幫助,同時實地觀察家庭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態(tài)關系。訪談提綱參考了國內外相關文獻后自編,分為6個維度:居住環(huán)境、基本情況、子女學習、未來期望、親子關系以及獎懲子女等具體教育問題,共82個條目。行動研究以入戶訪談的發(fā)現為主題進行設計,擬定干預計劃并予以實施,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反思調整,最后進行綜合評估。
三、調查研究的主要發(fā)現
(一)青年農民工社會經濟狀況堪憂,但心態(tài)顯樂觀
從來滬情況看,81.1%的家長來滬時間超過5年,73%的隨遷子女來滬時間超過3年。其中,57.4%是父母和孩子組織的核心家庭,38.3%為三代同堂,單親等特殊類型占4.3%。家庭平均擁有子女量為1.79個,獨生子女家庭占36.9%。89.5%的父母是中學及以下學歷,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僅10.5%;69.4%做兼職或者合同工,甚至處于無業(yè)狀態(tài)。83.6%的家庭住房或租,或臨時搭建,或老板提供。41.3%的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62.2%認為來城市之后的經濟狀況有所改善,而有81.2%預估五年之后經濟狀況會比現在“好一些”或“好很多”。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青年農民工家庭的五大社會經濟特征: 第一,常住化和家庭化;第二,多子女;第三,低學歷和就業(yè)不穩(wěn);第四,整體生存狀況堪憂;第五,心態(tài)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
(二)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誤區(qū),有望更開明
從成才觀來看,青年農民工“對成才途徑的看法”比較片面和傳統,依然把“上大學”作為唯一的目標。因而對子女學歷有著高期望和高要求,希望他們讀到研究生程度的占22.4%,讀到本科的占66.9%。當然農民工家長也重視孩子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約81%表示贊同(包括“比較贊同”和“非常贊同”,下同)孩子擔任班干部以及多了解社會新聞。
從教子觀來看,青年農民工容易將家長與老師的角色相混淆,將管好孩子的學習作為家庭教育的頭等大事。對于“家長的首要任務是協助學校抓好學習”這一觀點,92.7%的農民工家長持贊同意見。在對其他教育任務的看法上,“思想品德”、“知識技能”分別占70.8%、13.5%,而“個性”僅占6.9%。然而,青年農民工十分認同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78.6%的人贊同“父母的行為與孩子的成就有直接關系”,97.1%的人認為“無論多忙多累,都要抽出時間管教孩子”。在教育方式上,農民工家長中雖有45.2%的人贊同或不反對“嚴厲管教”,但他們也顯得較為開明,有89.8%的人贊同“做父母的要學會傾聽”。
從兒童觀來看,64.3%的農民工家長贊同或不反對“不能允許孩子做超越身份和年齡的任何事情”,72.5%的人贊成或不反對“小孩子不懂事,逼他(她)學習是我的責任”,印證了家庭管教比較嚴格,子女的主觀探索行為極有可能受到壓抑。盡管如此,他們也表現出教育的開放性:84.5%的人贊同“管教孩子,要考慮到孩子當時的心情和情緒”,93%的人贊同“允許孩子給家長提意見”。
從親子觀來看,88.5%的農民工家長贊同“只要孩子學習好了,家長再苦再累也值得”;92.2%的人贊同“孩子有出息比自己事業(yè)成功更高興”。顯然這是一種有條件的愛,也是一種自我犧牲的愛,容易給子女造成精神壓力。在與子女溝通相處方面,90%以上的農民工家長認同“民主、平等、尊重”等現代親子關系準則,74.7%的人對子女評價正面。但是81.7%的人贊同或不反對“愛孩子應愛在心里,不應表露在臉上”。然而這種愛的方式不一定能夠被子女正確理解和接受。
綜上所述,青年農民工在家庭教育上表現為“高期望低水平”的基本特點,存在“重學業(yè)輕人格”,“強管控弱教導”,“多付出少表達”等誤區(qū)。青年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存壓力較大,這些導致他們特別信奉“知識改變命運”這一觀念;另一方面他們無力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以及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成長環(huán)境。而父母對學業(yè)成績的苛求,以及責罰等不當教育方式極易導致子女內心的沉重、壓抑和無奈。農民工子女的成長本身就面臨著教育、健康、貧窮、社會邊緣化等諸多挑戰(zhàn)。家庭如果起不到子女精神壓力緩沖器的作用,反而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容易引發(fā)子女自卑、退縮、攻擊性強等諸多心理行為問題。所幸的是,農民工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意識比較強烈,并對現代家庭教育觀念表現出接納的態(tài)度,這為開展行動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三)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觀念與社會經濟狀況息息相關
為了揭示影響農民工家長教育觀念的因素,本研究采取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作進一步的分析。以家長的教育觀念為因變量。自變量選取了兩類:一類是家長因素,包括家長角色、文化程度、家長年齡、職業(yè)狀況、家庭結構、家庭月收入;另一類是子女因素,包括子女年級、子女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子女學業(yè)水平。共選取10個變量作為自變量。從回歸分析結果可以發(fā)現,對來滬人員教育觀念有影響、具有顯著性意義(以P≤0.05標準)的因素有5個,按影響力排序分別為:家長學歷、子女的學習成績,子女是否獨生子女,家庭月收入,家長年齡。這五個變量一共可以解釋青浦區(qū)來滬人員家庭教育觀念的19.8%,具有一定的綜合解釋力。換句話說,如果父母學歷較高,收入較高,比較年輕,子女為獨生子女,并且學習成績較優(yōu)秀,那么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就較為科學先進,反之亦然。
然而,農民工家長中89.5%是中學及以下學歷,41.3%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獨生子女僅占36.9%,學習成績優(yōu)秀者占45.5%,因而他們的家庭觀念很難達到科學先進的水平。可見,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必須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從改善其經濟狀況,提高其社會地位,加強其社會融合等多個方面入手,循序漸進,間接、穩(wěn)步地提升其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行動研究的主要發(fā)現
(一)發(fā)現并界定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中的重點問題
行動研究是實踐者為提高新的行為的效果而對其進行的系統性的研究\[4\]。行動研究與其他形式的科研很重要的一點區(qū)別是:行動研究從研究者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入手,最終尋求問題的解決,它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式,因此發(fā)現問題是行動研究的起點\[5\]。本課題選取98%的生源為農民工子女的青浦區(qū)毓華學校小學二、三、四年級的110位農民工家長為行動研究對象。按照子女年級和性別均等的原則,隨機選取了11戶家庭進行入戶訪談,以期發(fā)現并界定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中的重點問題。
訪談中,了解了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的現狀,發(fā)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第一,生存生活環(huán)境較差。農民工居住地社區(qū)環(huán)境不理想,存在臟、亂、差現象。住房一般狹小擁擠,物品雜亂堆放。子女普遍缺乏安靜、獨立、采光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比如有一戶整日充斥著刺耳的大理石切割聲),更談不上良好的學習氛圍,除了孩子上學的課本外,其他書籍、期刊、報紙等寥寥無幾。
第二,擔憂子女營養(yǎng)不良問題。農民工隨遷子女普遍顯得面黃肌瘦,生長發(fā)育不達標,吃不潔零食的現象較為普遍。父母對子女的營養(yǎng)問題頗為憂心,但又無計可施。
第三,關注的焦點是學習成績。父母雖然認可子女在生活中的乖巧、懂事(比如承擔部分家務),但認為“沒用”,“因為學習不上進”;他們表現出較為強烈的焦慮情緒,經常談及“希望孩子學習更努力一些”。
第四,因對子女學習指導無力而深感困擾。父母對子女的學歷要求可以用“越高越好”來概括,而且嚴格要求子女“做完功課才能玩”。但是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工作時間較長,缺乏指導能力,對子女的學習監(jiān)管普遍反映“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別是在英語輔導方面,有著強烈的求助意愿。
第五,親子互動僅局限于監(jiān)督學習。父母與子女較多的互動在于監(jiān)督學習或者教育子女要好好學習,缺乏交談、出游等更為積極豐富的互動形式,特別是身體接觸比較少,有的家長反映很愛孩子,但是擁抱他們覺得別扭。
第六,對子女的興趣愛好不予支持。子女一般興趣愛好廣泛(比如繪畫、唱歌、跳舞、打籃球),而且希望能夠課余參加培訓。但是父母普遍認為“學這些沒用,還會影響功課”,只有在作業(yè)完成的情況下允許孩子稍稍消遣一下。
第七,教育的方式方法過于簡單。父母所謂的教育以說教和打罵為主,很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獎勵子女一般只善于運用物質層面的,比如“吃東西”、“買衣服”,缺乏更高明的方法。
第八,教育缺乏一致性。父母二人往往一方(多為母親)為主導者,另一方(多為父親)為賺錢養(yǎng)家者,參與不多。夫妻雙方就家庭教育方面的溝通交流也比較少,缺乏一致性。
由于農民工家庭教育整體水平不高,容易對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首先子女在情緒和行為上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沉重和壓抑。由于家庭缺乏民主氛圍,子女往往擔心惹父母生氣,不敢在父母面前自由發(fā)言。親子間溝通不暢,子女往往陷入愛父母,依賴父母,感恩父母,但不被父母理解的矛盾糾結之中。其次,子女產生負面情緒之后,一般采用壓抑和發(fā)脾氣兩種處理方式,缺乏積極有效的情緒自我調控技巧。這與父母的言傳身教不當以及正確引導缺失有關。最后,子女的上學動機不外乎這樣幾個——“長大了可以做老板,不用工作”;“老師說,沒有知識就是廢人”;“找個好工作可以報答父母”,等等。顯然,這些動機多來自于外部,子女的內部自我激勵不足。
綜合以上發(fā)現,我們圍繞青年農民工家長最為關心的子女營養(yǎng)問題和學習問題,存在最大誤區(qū)的科學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與方法,健康親子關系的基本要素,以及與子女心理健康關系最為密切的情緒調節(jié)和興趣培養(yǎng)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制定了行動計劃。
(二)制定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系統干預方案并予以實施
我們將“提升親子關系”視為系統干預方案的立足點和落腳點。首先設計以溝通與默契為主題的親子參與式活動,引導青年農民工父母與子女體驗親密的身體接觸和直接的情感表達。這種考慮基于三點:一是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二是農民工家庭普遍缺乏親子情感互動;三是親子關系最容易激發(fā)父母的情緒感受,從而持更開放的態(tài)度參與后續(xù)干預活動。其次我們整合了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兒童醫(yī)院、上海教科院各相關單位的專家資源,組織了四次互動式專業(yè)講座,主題包括“小學生飲食營養(yǎng)與膳食平衡”,“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當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與新方法”,“重視孩子情緒處理習慣的培養(yǎng)”。在“小學生飲食營養(yǎng)與膳食平衡”講座中,引用大量豐富的實例提出了組織家庭平衡膳食的四把尺子:食物多樣化原則,食物均衡性原則,適量原則,個體化原則;在“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講座中,將高深的理論寓意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澄清內部動機的決定性作用,幫助父母走出依賴外部獎懲的誤區(qū);在“當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與新方法”講座中,引導父母超越對學習成績的單一重視,闡明學習習慣、個性發(fā)展對孩子一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并且強調“夫妻和諧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在“重視孩子情緒處理習慣的培養(yǎng)”講座中,要求家長正視自己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培育、表達正面情緒,并掌握積極行為訓練方法。最后我們根據子女的興趣愛好安排了“講故事”、“創(chuàng)意繪畫”和“音樂體驗”三種類型的親子參與式活動,使得家庭在全新的互動中體驗親子情感交融,并使得農民工家長理解“興趣是激發(fā)孩子內部動力和快樂情緒的源泉”這一道理。整個行動方案的實施以毓華學校為主體進行組織發(fā)動(包括家校通短信平系)。
(三)對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干預行動進行反思評估
我們采用了反饋問卷和隨機抽取12戶家庭開展團體訪談兩種方式,進行了干預行動的效果評估。從反饋問卷來看,家長從講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活動的形式,能夠被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對實際生活的幫助共四個方面對干預效果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好評率(其中選擇“優(yōu)秀”和“良好”的作為“好評”)分別為98.9%、96.4%、94.9%、99.4%。
從團體訪談的現場記錄來看,干預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的具體幫助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教育觀念得到更新,家長開始認識到“成績不是判斷孩子的重要標準”,“孩子的興趣愛好很重要”,“家長自己存在很多問題,要經常靜下心來反思”,“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要平等,要有耐心”。第二,教育知識得到擴充,知道了“如何讓孩子快樂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怎樣更好地教育孩子”。第三,教育方法得到提升,對“愛要說出來”,“天天抱一下”,“多夸獎、多安慰、多鼓勵”,“孩子情緒不好,先冷靜下來,再溝通教育”等方法有認同。參加團體訪談的子女普遍反映家長在參加干預活動后有所改變,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方式更恰當——“不太兇了,最多罵幾句,打很少了”;二是對興趣愛好的支持——“肯讓我打籃球了”,“媽媽說我可以去外面學畫畫了”;三是親子關系更緊密——“更關心我了”,“燒得菜更好吃,花樣更多”,“聊天時間比原來多了”。
通過此次行動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專業(yè)的、有的放矢的行動干預,對于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擴充教育知識,提升教育方法具有比較顯著的短期效果。同時也證明了一種有效的行動研究模式:第一步,深入了解服務對象的現狀和真實需求;第二步,以其需求為導向,厘清問題,建立目標,根據目標維度設計并執(zhí)行一套科學的行動方案,并且在過程中隨著服務對象的反饋及時進行調整;第三步,對照干預目標,進行干預效果的綜合評估,進而對原來的行動方案進行修正和提升。
此外,我們也反思了兩個問題:對農民工家長而言,一般他們文化程度較低,工作繁忙且休息時間沒有規(guī)律,因而如何采用他們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開展講座、培訓,并保持服務的連續(xù)性?對農民工子女而言,傳統教育體系,特別是應試教育占據的時間更長,份量更重,如何協調這一矛盾,安排合適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心理健康援助,并且在服務過程中充分避免負面“標簽”效應,保護子女的自尊心?我們認為講座中更適宜采用互動、討論、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干預則可以建立小規(guī)模的父母自助團體,這樣更容易統一時間。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包括家長會、班會,將服務項目融入到學校特色工作中。在干預過程中要進一步把握去標簽效應原則,做到平等對待和鼓勵自我價值的實現。
五、結論與建議
第一,婦聯等部門牽頭,以學校為基地,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青年農民工家庭教育支持網絡或系統,將短期效果向長期效果延伸。理想狀態(tài)是:家長在課堂上受到觸動后回家應用新的教育方法,得到子女的好評后,其科學的教育行為得到強化,逐漸形成一些好習慣。但實際上,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容易受到很多消極因素的干擾,比如子女學習成績下降,家長自己的工作壓力增大或者工作收入減少等。要保持干預的長期效果,需要持續(xù)的跟進服務。青年農民工家庭居住地的流動性較大,居住環(huán)境不佳,因而社區(qū)的影響較弱。應充分利用學校這一平臺,由婦聯等部門牽頭,對家長和子女開展分層次、多維度和可持續(xù)的幫助。比如在新生入學之際組織來滬家長參加“親子共同成長講座”或親子參與式活動,統一的培訓結束后成立多個農民工家長互助組織(以20人左右為單位,人數較少便于統一時間,不致造成成員的大量流失),將有著同質家庭教育問題的家長組織起來,定期開展主題沙龍活動,定期請專家指點。同時,在青年農民工家庭聚集居住區(qū)周邊招募志愿者(退休教師、大學生等),對他們進行系統、專業(yè)的培訓,然后由這些受過培訓的志愿者上門為農民工子女輔導功課,在此過程中向家長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家長參加專家講座的時候,也不妨組織那些培訓過的志愿者面向子女開展一些情感支持性的團體活動,既支持了家長(很多家庭無人代看孩子),也幫助了孩子,一舉兩得。畢竟只有保持親子雙方同步發(fā)展,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意義上嶄新的家庭教育模式。
第二,在具體干預過程中注重“以需求為導向”,“以對象為本”,從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出發(fā),滲透式影響他們的觀念與方法。在行動研究中,我們發(fā)現,相較于那些說教式的條框式的家庭教育原則的方法和宣傳,通過討論“學習動力”、“學習習慣”等家長所關心的,與子女的學習成績相關的具體問題,結合案例分析,宣傳普及科學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更為有效。說到底,來滬人員需要的是“聯系實際情況,貼近生活實際”的家庭教育指導,關注的焦點始終是“學習動力”、“學習方法”、“智力開發(fā)”。其實講什么主題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吸引家長來。等他們參與了之后,形成了一定的群體意識,再慢慢地通過講課互動,影響他們的家庭教育觀念,比如闡述“夫妻教育分工”,“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獨立性”,“父母自我消極情緒調節(jié)”等重要主題,分析討論“孩子做作業(yè)磨蹭”,“‘孩子迷戀網絡’,‘孩子性格逆反’”等具體個案。
第三,整合多方資源,夯實社會支持系統,為青年農民工家庭爭取優(yōu)質、微利甚至無償的社會教育資源,彌補他們在不利處境下的資源缺失,形成“親子共同成長”的良好家庭氛圍。小學階段正是子女興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而來滬人員家庭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往往無法給子女提供與城市兒童同等的機會。目前社會上有很多企事業(yè)單位、公益性的社會組織或者公益項目可以用微利甚至無償的方式提供優(yōu)質的校外教育資源。我們可以借助網絡、大眾媒體等手段尋求相關單位或組織的幫助。另外一些本市兒童的公共教育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等也可以向農民工家庭免費開放。關鍵還要做好宣傳發(fā)動工作,提高農民工家庭對這些資源的知曉率和利用率。在此過程中,提倡和鼓勵親子一起參與一起活動。通過提供更多親子良好互動的優(yōu)質、微利甚至無償載體,逐漸培育“親子共同成長”的積極家庭氛圍。
總之,只有政府、學校、社會三種資源進一步凝聚與整合,才能真正落實《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對“流動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意見:鼓勵家長勇敢面對陌生環(huán)境和生活困難,為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為兒童創(chuàng)設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多與兒童交流,多了解兒童的思想動態(tài),加強自身學習,樹立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念,與學校加強聯系,共同為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上海統計局.上海人口發(fā)展特征及趨勢\[EB/OL\].(20110923)\[20120109\],2011.
\[2\] 俞 菀,黃安琪.上海: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逐步“同城化”\[EB/OL\].(20111111)\[20120110\]http:∥sh.省略/201111/11/c_13124181
9.htm,2011.
\[3\] 李偉梁.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3):16.
1962年出生,兒童教育專家。畢業(yè)于寧夏大學中文系。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創(chuàng)辦了內地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國際學校,之后又創(chuàng)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F任寧夏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寧夏婦女聯合會委員、《銀川晚報》特約撰稿人、銀川電臺特約嘉賓主持、寧夏蒙特梭利幼兒園園長、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來,她和她的團隊應邀到許多城市做公益講座,普及家庭教育新觀念,獲得好評。著作有《愛和自由——新兒童教育法》《和孩子終生分享數學邏輯的快樂》《觀察與創(chuàng)造》《想象與創(chuàng)造》《心靈與創(chuàng)造》《捕捉兒童敏感期》等。
孫瑞雪女士是兒童教育專家,對家庭關系的研究尤為深入,其著作《愛和自由》揭示了家庭關系對兒童成長的重大影響,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肯定,更讓很多家長受到啟發(fā)。日前,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她。
關系是永恒主題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在文章中一再說“生活即關系”,強調家庭教育要從建設和諧的家庭關系入手,而孩子出現問題大多是錯位的家庭關系造成的。請問,家庭關系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孫瑞雪(以下簡稱孫):對于一個人來說,關系包含三種:第一,與環(huán)境的關系;第二,與他人的關系;第三,與自己的關系。對于成年人來說,這三種關系是同時存在的,而且是糾纏在一起的,很難分開。初步建立這三種關系,是0~6歲幼兒的主要任務,是他們成長的主題。孩子剛出生時,首先與媽媽建立依戀關系,該依戀關系慢慢擴展到媽媽以外的人,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對環(huán)境的認識,最后才是建立與自我的關系。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聽不懂成人的話,沒有最基本的智力,但是他具備非常敏銳和高級的感覺系統和靈性系統,他用他的靈性能量來感覺他人和環(huán)境跟他的關系。
記:怎樣看出孩子與母親建立了依戀關系?
孫:一旦與母親建立了依戀關系,孩子會很放松,表情、肢體動作松弛,說明他很愉悅,有了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緊張、不安、時常哭鬧,如果沒有病痛,那就表明他與母親沒有建立理想的依戀關系。
記:在案例分析文章中常常看到“童年心理創(chuàng)傷”這個詞,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否與您剛才說的關系有關?
孫:童年心理創(chuàng)傷有兩種:遺棄性創(chuàng)傷和吞噬性創(chuàng)傷。所謂遺棄,指的是父母以某種借口與孩子分離。比如把孩子送到奶奶那里,比如恐嚇孩子“我不要你了”“讓警察把你抓走”等。所謂吞噬,指的是強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行事。比如進孩子的房間不敲門,比如父母發(fā)脾氣摔東西,再比如逼孩子吃東西。這兩種創(chuàng)傷在成人看來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來卻無比重大。不難發(fā)現,無論哪種創(chuàng)傷,都是關系不和諧造成的。所以,我特別強調良好家庭關系的營造和維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甚至整個人生中,關系是永恒的主題。許多人與配偶、領導、同事、同學、鄰里、朋友關系不睦,其實是童年心理創(chuàng)傷的外在表現。所以,良好的家庭關系對孩子意義重大。
記:有些孩子膽子小,在幼兒園、學校不敢爭取自己的正當權利,有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喜歡討好別人,有些孩子不會交朋友,人際關系緊張,有些孩子不遵守規(guī)則,有些孩子學習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身上的這些問題,根源都能歸結于家庭關系嗎?
孫:是,問題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準確地說,是在家庭關系上。剛才說過,孩子剛出生時,首先跟媽媽建立關系,母子關系親密了,孩子就會有安全感,就會自信、快樂,才能放心大膽地探索與他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反之,孩子就會缺乏生命的力量,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記:夫妻關系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孫:父母的關系是孩子直接看到的最完整的關系,因而成為孩子認識關系、體驗關系的參照物。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關系成為孩子發(fā)展與別人關系的模板。這一點很好理解,觀察幼兒怎么過家家就知道了,全是在模仿父母。
記: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一定很壞吧?
孫:夫妻吵架在生活中是難免的,吵架也是一種交流,本身無所謂好或壞,關鍵是如何善后。如果吵完了處理得當,夫妻關系進一步發(fā)展,那吵架未嘗不是好事。
記:怎樣善后呢?
孫:學會傾聽,學會溝通,學會妥協,學會接納,學會承諾,學會遵守規(guī)則……這樣就能使矛盾得到化解,關系更加和諧。夫妻吵架不必論誰對誰錯,而是要彼此支持。孩子看到父母吵架,一定會很害怕,但看到父母終于解決了問題,還是那么相愛,他就學會了如何處理矛盾和沖突。這樣,夫妻吵架豈不是給孩子上了一課?
錯位的家庭關系
記:父親、母親、孩子是家庭的主要成員,構成了夫妻關系、父子(女)關系、母子(女)三種關系。您認為這三種關系如何排序?
孫:夫妻關系在家庭關系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孩子和媽媽、孩子和爸爸的關系。在一個家庭中保持這樣的關系次序,孩子才能有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視。形象地說,正常的家庭關系應該是夫妻手拉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間位置。孩子要受到爸爸媽媽的呵護才有安全感。媽媽是情感的代表,爸爸是理性的代表,孩子靠情感來滋養(yǎng)他內在的生命,靠理性來探索外在世界,兩者必須是同步的。
記:您說的是理想狀態(tài),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的關系結構是錯位的。
孫:是的。錯位的家庭關系結構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錯位是:爸爸跟女兒關系親密,家庭關系就變成爸爸拉著女兒的手,媽媽站在父女的后面。在這種關系中,女兒代替媽媽成了爸爸的心靈伴侶,會有沉重而隱秘的心理壓力。當女兒小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必須代替媽媽承受爸爸生命中的一部分,等她長大以后,沒有辦法來正常面對她的爸爸,因為她覺得自己有責任使爸爸幸福。
第二種錯位是:媽媽跟兒子關系親密,家庭關系就變成媽媽跟兒子手拉手,爸爸站在后面。在這種關系中,媽媽和兒子相依為命,兒子代替爸爸成了媽媽的心靈伴侶,同樣會被心理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記:這兩種錯位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尤其是第二種。
孫:是的。在錯位的家庭關系中,孩子不會有安全感,不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地位提高了,孩子可能會認為父母關系不睦是他的錯,是他的存在導致父母關系疏遠。在不和諧的家庭中,孩子通常習慣自責,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這是一種負能量。所以,如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陽光快樂、積極進取,那就把家庭關系調整到正常狀態(tài),不要給孩子制造心理負擔,而要給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讓他一身輕松地成長,發(fā)展家庭以外的人際關系。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記:完整的人?
孫:對,完整的人不只是一肚子知識的人,還包括身體健康、情緒穩(wěn)定、感覺敏銳、心理強大、人格健全、精神積極、心地善良。要培養(yǎng)完整的人,父母要給孩子一個正常的家庭關系結構,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成長歷程。這是家庭教育的本質要求。
記:與愛人、孩子建立親密和諧的關系想來是所有家長的愿望,但現實生活中存在太多不好把握的因素,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孫:能否建立親密、和諧的家庭關系,根本上取決于你是否有夢想和愿望,取決于你是否對關系有足夠的好奇。如果你有這個愿望,只要拿出真誠,付諸努力,就不會陷在以前的關系中拔不出來。從家庭教育角度來說,這也是每一對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平等是基本原則
記:下面,我們來探討親子關系。您認為中國傳統的親子關系是否存在弊端?最本質的弊端是什么?
孫: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親子關系是扭曲的,父母是嚴厲的家長,是不可冒犯的權威,而孩子是俯首聽命的角色,中國的孝道更是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這就是中國傳統親子關系的本質弊端。在這樣的親子關系中,孩子不能形成自我意識,不能成為一個心理強大的人。孩子長大以后,他要么是權威,要么臣服于權威。這樣的人格是不完整的,因為有思考能力的人變得不思考,成了被馴化的動物,甚至僅僅是一個工具。
記:如何革除這個弊端呢?
孫:平等是現代親子關系的基本原則。我以母子關系為例來說明。母親的自然屬性是孕育孩子,愛孩子和撫育孩子;另外,母親還有一個權力屬性,即監(jiān)護孩子,培養(yǎng)孩子。母親的權力不能無限夸大。當孩子犯了錯誤,母親可以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但是當孩子根據自己的意愿做不傷害別人的事,家長沒有權力阻止他,因為孩子有權做出選擇,母親根據自己的意愿強制孩子,本質上就是侵權。
記:可是,這個“度”怎么把握呢?孩子做什么事不能阻止,做什么事必須阻止呢?
孫:凡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huán)境的事,孩子想做就應該允許,反之就應該阻止。這是父母的權力界線,也是平等的規(guī)則。在平等的親子關系中,孩子從小就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意識,因為他自己做主了,他就必須為自己做的主負責。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頂天立地的人。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有生存危機嗎?當然不會,他一定會成為生活的強者。反之,在父母過多的限制中長大的孩子,心理并未成長,膽小怕事、唯唯諾諾,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知道哭爹喊娘,哪來的奮斗的快樂和成就感、幸福感?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很容易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問題就出在這里;換言之,教育中無處沒有權力爭奪,家庭教育如此,學校教育亦如此。
記:權力爭奪?您能舉例說明嗎?
孫:我手頭正好有一個典型案例。一個高二男生在學校跟老師發(fā)生了沖突,學校揚言要開除他,一時鬧得校園內沸沸揚揚。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某天上課,一名女老師走進教室,發(fā)現教室里光線很暗,于是要求坐在窗邊的一名男生拉開窗簾。這名男生不同意,說拉開窗簾,陽光刺眼,他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老師說,哪來那么多廢話,讓你拉開你就拉開。男生死活不答應。一來二去,老師發(fā)火了,厲聲呵斥男生。男生低聲嘟囔了兩句,老師以為在罵她,于是走過去要打他。男生也火了,騰地站起來,挺著胸脯迎了上去。男生又高又壯,情緒失控,很兇的樣子。女老師害怕了,丟下學生回教研室,此后一周沒有上課,揚言如果不開除這名男生,她就罷課?!伴_除”二字嚇壞了男生的父母。他們向女老師賠禮道歉,苦苦哀求學校網開一面。女老師松口了,說不開除也可以,但那名男生以后只能站著聽課。男生的父母妥協了,認為只要不開除就行,站著聽課就站著聽課吧。但他們說服不了孩子,于是問計于我。
就筆者所任教的覃塘小學來說,在校生1661人,留守兒童占了近600人,其中寄宿留守兒童563人。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學校的主要做法是: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優(yōu)化“家庭”環(huán)境;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結合農村及學生實際,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開辟心理輔導站,進行個別心理疏導,排除學生心理障礙,糾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差;此外,啟動“校訊通”——家校聯系熱線,傾情關愛,細心呵護,讓學生從“心”開始,通過熱線向遠方的父母報平安、報進步、提要求,從耐心轉化中讓孩子得到父母關愛、鼓勵和賞識,從而緩解壓力、解除心理問題,重回課堂學習,確保學生“一個不能少”。
一、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當前,留守兒童發(fā)生了兩大變化。一是學生對“留守兒童之家”的“家庭”觀念增強了,他們寬容理解,樂觀大方,融洽相處,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全校留守兒童600多人,每年學生輟學率均為0;二是學生自理能力增強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用別人代勞,并且培養(yǎng)了一大批“小主人”,小主人們,都自覺地管理好自己、保護好自己。四年級(1)班留守兒童走讀生楊某,在“五小”主題活動演講會上說:“現在家里只有奶奶、我和弟弟,我要當好小主人,樣樣家務我都能做,盡量減輕奶奶的負擔,讓爸媽放心工作?!边@些孩子經過“家”的教育與和諧環(huán)境的熏陶,思想意識升華了,對小主人的理解加深了。
最近,轄區(qū)村校龍嶺小學成立了“廣西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之家”,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動,用愛真正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龍嶺村共有留守兒童204人,由于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很是容易出現心理障礙,一些學生甚至誤入歧途。
二、責無旁貸地擔負起留守兒童教育重任
前年5月初,在覃塘區(qū)覃塘鎮(zhèn)中心小學和當地婦聯的大力支持下,全區(qū)留守兒童活動中心在覃塘鎮(zhèn)龍嶺小學成立,為留守兒童營造了第二個溫暖的家。學校為這個“中心”先后共計投入了5萬元,完善設施設備,添置書報和嶄新電腦,滿足了留守兒童的學習需要。學校每月堅持開展留守兒童文體活動,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形成團結、協作、友愛的意識,克服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障礙。陳某姐弟倆原先獨來獨往,參加文體活動后,性情變得日益開朗活潑,在“六一”節(jié)學校歌手大賽中,姐弟倆分別取得第三名、第五名的好成績。
三、當好義父義母,給留守兒童補回“愛”
日夜思念父母的孩子,最需要愛的呵護。全校32名教師成為留守兒童的義父義母。他們分別與204名留守兒童“認親”,讓留守兒童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172名留守兒童因離家遠,學校就聘請2名廚師專為他們煮中午飯;李某等106名學生家庭貧困,學校全為他們解決了早餐費用;每逢節(jié)假日,曾老師就請學生郭某到家里聚餐,一手教她切菜炒菜,打理家務,讓她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今年3月7日,學生岑某家庭突遭變故,賴老師當即拿出630元積蓄幫她渡過難關。
四、愛心接力,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暴躁情緒;應對策略;理性
“哎呀,這孩子又發(fā)脾氣,真難收拾?!奔议L們往往會如此抱怨。“怎么辦呢?就因為某學生,不停地制造混亂,這堂課間斷了好多次,真是頭疼。”老師們也經常這樣無奈和憤怒。是怎樣的孩子讓家長困惑,讓老師頭疼?對此種教育教學中經常性發(fā)生的問題,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是不行的,深入一步觀察和思考,我們會發(fā)現,正是那些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會突然暴躁起來的孩子讓家長和老師難以應對。
先哲亞里士多德說:“任何人都會生氣,這很容易……但是要找到適當的生氣對象、掌握恰當的分寸、挑選恰當的時機、選擇正確的理由、采取恰當的方式……就不那么容易了?!?/p>
暴躁型孩子正是在生氣對象、分寸、方式等關鍵問題上處理不當才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麻煩――當然也帶來了挑戰(zhàn)。當孩子在家或在學校里突然暴躁起來的時候,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怎樣考慮、應對才好呢?下面就通過三則案例加以分析。
案例一:幼兒期集體玩耍經驗的缺失,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在校就讀三年級的小A,在家長、老師眼里“一直是個好孩子,學習上進、主動,追求完美,成績優(yōu)秀”,可是一旦開始暴躁,就完全無法處理。一次活動課上,幾個同學一起打乒乓,因自己發(fā)球失誤,結果輸了比賽,要換另一位同學打球。他暴跳如雷,隨即將乒乓板扔向同學并大吼。老師上前勸阻,他仍然瘋狂地大吼,并不斷地去尋找地上的小石塊,想要扔同學。老師無奈,只能抱住小A,這樣持續(xù)了10分鐘左右,小A情緒才稍微穩(wěn)定了一些。過后他也知道自己行為很不好,表示后悔。
就像老師們說的那樣,“小A一直是個好孩子”。當被問到“你在什么時候會暴躁起來”的時候,他說“和同學玩游戲……下棋輸的時候……覺得討厭生氣的時候……”很明顯可以看出,小A同學在有不合心意的事情上,在和同學相處不恰當時會暴躁起來。
案例分析與應對: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A是在自己的希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不滿和憤怒的情緒,因而暴躁起來,情緒失控的。這種“在自己的欲求行不通時的感情難以控制”引發(fā)的暴躁問題是低年級孩子的主要特點。
多數孩子在小學里才出現的問題,實際上,這些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出現過類似狀況,但在幼兒園兩位老師、一位保育員的細致監(jiān)護下,扼制了下來,并沒傳達到父母的耳朵里,未能得到有效關注。結果,幼兒期積累下來的問題到了小學――這個師生并不如影隨形的場所中爆發(fā)了出來。
究其原因,孩子幼兒期“集體玩耍經驗”的喪失,規(guī)則意識缺失是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有效控制個人情緒的主要原因。對于此種類型孩子的暴躁,情緒化的責罵是不會有什么效果的。我們可以平心靜氣地引導孩子回憶自己暴躁時的場面,給他一個從旁觀者的角度自我觀察的機會。通過交談,試著讓當事孩子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在交流過程中,一邊接受這些意見,一邊代替周圍孩子將他們的意見和心情講給他聽。這樣,暴躁的孩子就可以逐漸成為一個可以理解其他兒童意見和心情的孩子。類似的心理疏導和言語交流自然離不開其他任課教師以及孩子家長的有效配合。幼兒時期的不當教養(yǎng),必須在小學階段予以積極有效的補救。
案例二:只按自己的道理行事,是非思考,以自我為中心
就讀于四年級的小B,是一個智商高、聰明的孩子。因為某些小事總是對班級某一特定的男孩施加暴力。一次,他將那名男同學按倒在地,并使勁地卡脖子,不斷嚷:掐死你?。ㄆ綍r他也總是對該男生施以暴力)
班主任帶著小B尋求筆者的幫助。問到他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他說:“他說話聲音太吵了,太煩人,所以我就去揍他?!碑攩柕酱蚣軙r是什么感受,他說:“就一個字,爽”。筆者又問到:“那你事后會后悔嗎?”他干脆地說:“不會,我才不后悔呢!他活該!”語氣相當粗暴。年輕的女班主任說:“一旦小B發(fā)起脾氣來根本就無法控制自己,越勸越兇,而且他始終認為自己做得很對?!彼偸菑娬{自己的道理,完全不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是非思考、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案例分析與應對:
通過咨詢了解到小B同學的脾氣暴躁與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小B父母隱瞞離異的信息并在外地工作,小B則和自己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小B的暴躁行為在他得知父母離異后愈發(fā)明顯強烈。爺爺的教育方式則是一味催化劑:當小B被學校老師告知犯錯時,爺爺就是罰他跪在地上并用皮帶抽打,是一種典型的暴力式教育方式。然而當小B達成爺爺的意愿,表現良好時,他就可以自由地上網游戲。這讓小B在缺乏父母關愛的環(huán)境中,在暴力的教育方式下形成了一種非黑即白的單一思維模式。
他的簡單理解是:爸爸媽媽離婚了,不要我了,不愛我了;做對了,就可以自由安排,玩游戲;錯了,不符合爺爺的要求就要挨打。就像小B理解的那樣,“他惹我了,就要挨打,誰叫他不對在先呢!”他就這樣依靠暴力來釋放自己心中的不滿,頑固地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像小B這樣家庭關愛缺失,接受暴力教育的孩子出現暴躁現象,在學校中為數不少,具有一定代表性。這樣的情況下,首先,家長要明確對孩子的關愛是最重要的,就像陶新華博士講的那樣:當父母離異時要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因為某種原因不能生活在一起,但爸爸對你的愛是永遠不變的,媽媽對你的愛也是永遠不變的。這需要不斷反復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愛,讓他感受到雖然父母離異,但對孩子依然充滿著愛。其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應多樣,要科學、合理,符合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會教育出簡單暴躁的孩子。
案例三:具有典型的注意力渙散特征,認知轉移有障礙
就讀于四年級的小C,每次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或他有疑惑,就會大喊大叫,經常打斷別人,不管時間、場合,經常引發(fā)課堂教學停滯。然而在課后,老師一對一與其交流時,他又是一個極懂禮貌,思維反應迅速的孩子。同樣在與家長一對一交流也表現良好,基本道理都很懂。
一次課堂上,小C的筆不見了,他就開始找筆,完全不顧這時老師正在上課。不僅如此,他趴在地上一邊找一邊喊:“我的筆呢?我的筆不見了呀?”滿教室地找,滿教室地喊。老師和顏悅色地對他說:“你下課再找,先上課吧!”可是,盡管老師和善地提醒,小C卻愈發(fā)不可收拾:他開始狂躁,先是抽泣,然后大哭起來(小C是個男孩子)“我要找筆呀!我的筆不見了呀!”班級課堂就此停頓下來。
案例分析與應對:
該案例中,就小C同學在課堂上插話的現象,筆者曾問他:“為什么你在課堂上大喊大叫?”他說:“如果我等到老師叫我回答時說,我可能會忘記自己要說的話,如果努力去記住想說的話,那我就跟不上大家的討論了。所以,有時當我喊出答案時,我的話就好像不著邊際了。自己也不清楚怎么會這樣?!?/p>
通過談話,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小C的真實內心世界,不是他不想遵守紀律,而是他缺乏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活動記憶能力”,是一個人處理多項工作的能力。像小C那樣,既要思考老師的提問,又要觀察周圍同學的情況,還得遵守課堂上特定的紀律要求,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對于小C來說會使得他的思維受挫,無法運轉。因此,像小C這樣活動記憶欠缺的孩子并非有意抵觸老師、不遵守課堂紀律,而是他根本就無法高效靈活地解決多項事件,篩選出合適的方法來應對問題。
在小C找筆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他還存在著另一個顯著特征。那就是小C從一個情景(筆丟了),轉換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情景(要上課)時,出現了問題。一般孩子會很明確地告訴自己,可以先上課,下課后再找筆。實際上,從心理角度上來講,要求孩子從一個思維狀態(tài)(筆沒了,需要找回來)轉換到另一種思維狀態(tài)(上課時必須在座位上聽課),一般孩子都能順利地轉換過來。然而小C不行,因為他存在著認知轉移障礙,很難從先前的思維活動中釋放出來。當面對不同選擇,就有可能問題百出,如果此時受到指責與沖擊,就會引發(fā)暴躁行為。
筆者咨詢后發(fā)現,小C是較為典型的注意力渙散兒童。這類兒童難以保持注意力和作出持久的努力,在聽別人說話時難以集中注意力,難以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做事無條理,說話過多,缺乏耐心,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做事,經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者強行插入別人的談話等等。他們以做事無條理、感情易沖動為顯著特點。這些孩子對自身的情感狀態(tài)知之甚少,同時他們也難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幫助這類兒童獲取對自身情感狀態(tài)最基本的了解,以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和對付挫折的情緒,同時還要加強注意力持久性訓練、注意力有目的轉移訓練等等。
以上三個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暴躁型兒童或多或少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有一點我們要認識到:這些孩子并非愿意發(fā)脾氣,故意不順從,他們只是在發(fā)展適應力和挫折承受力的過程中遇到了阻礙,他們缺乏相關的技能,他們其實最需要來自教師和家長的理解和幫助。
如果孩子們有能力,我們相信,他們就會做得很好。如果孩子們做不好,我們需要找出原因,以便給予他們幫助。不貼標簽,不簡單化歸結到品德層面。讓我們共同關注暴躁的孩子們,用我們的和風和細雨!
參考文獻:
[1][美]羅斯W格林.如何引導暴躁的孩子[M].張靜,譯.中信出版社,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