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技術學科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信息技術學科知識

第1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小學 信息技術教師 學科 專業(yè)素質

從全國范圍看,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工作繁雜,他們不但承擔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任務,多數(shù)教師還要承擔諸如課件制作、網(wǎng)絡維護、課堂攝像、活動攝影等電教工作,教學之外的其他工作是否會影響他們的學科專業(yè)素質?現(xiàn)有的學科專業(yè)素質能否滿足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需要?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和普及,以提高信息素養(yǎng)為目的的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必將發(fā)生轉變,這種變化必將帶來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以及教學模式的進一步變革,而作為課程核心的教師,他們的學科專業(yè)素質能否滿足這一發(fā)展要求?需要我們進一步調查與分析。

一、研究設計

1.調查目的

本次調查目的是了解北京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質。調查所指的學科專業(yè)素質,是指教師完成其任教課程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活動之外的電教工作等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我們界定為信息技術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社會責任感與信息道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能力幾個方面。

2.問卷設計

本調查采用的問卷主要依據(jù)《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同時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編制而成,問卷由學科專業(yè)知識、學科專業(yè)技能、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教學能力、社會責任感和信息道德五部分組成。其中學科專業(yè)知識主要指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如計算機、網(wǎng)絡、多媒體知識等;學科專業(yè)技能主要指信息加工處理技能、教學媒體設計開發(fā)技能、教育裝備管理和應用技能等;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主要指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教與學的能力,含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構建的能力、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能力、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教法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對教學進行研究的能力;社會責任感與信息道德主要指教師自身的信息道德以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利用信息的意識與能力的職責感的認同。

3.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本調查對象為北京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按統(tǒng)一分層、整體隨機抽樣的方法,把全市各小學按發(fā)展較好、一般和欠發(fā)展三層進行抽樣,抽取各區(qū)縣共185所小學285名信息技術教師為樣本,樣本占全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人數(shù)的19.2%。共發(fā)放問卷285份,收回285份,有效問卷265份,有效率達93.0%。問卷采用現(xiàn)場答卷現(xiàn)場回收方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7.0。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基本情況

(1)男教師人數(shù)多于女教師

抽樣的信息技術教師中,男教師占55.5%,女教師占44.2%(有2份問卷未注明性別),男女教師之比1.247:1,遠高于北京市小學男女教師總體之比的0.21:1[1],也高于全市包括中學在內的信息技術男女教師之比的0.635:1[2]。男教師人數(shù)超過女教師也許是由學校對信息技術教師工作的特殊需要決定的:信息技術教師除從事信息技術教學外,多數(shù)還要承擔學校教育信息化以及電教工作,以學校角度看,男教師更適合勝任這樣的工作。

(2)教師隊伍年輕化

參與調查教師中,25歲以下的教師占12.1%,25-29歲占33.9%,30-39歲的占45.7%,40-49歲占8.2%。由此可見,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以25到40歲之間年齡段居多,約占被調查人數(shù)的五分之四。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年輕化的特點,是由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具有不斷學習的能力、能勝任高強度的工作所決定的,中青年教師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接受新知識和新理念的能力強,有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既滿足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發(fā)展的需要,也利于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3)學歷基本達到本??扑?/p>

調查發(fā)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初始學歷以大專以下教師居多,約占50.9%;但通過職后成人高等教育和自考學歷提升后達到本??茖哟蔚恼?2.6%。初始學歷為大專以下的教師(不含大專)大多為過去中師畢業(yè),這些教師一般從其他學科轉調過來,有從教其他學科的經(jīng)歷,利于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建立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體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想。

(4)大多數(shù)教師未接受過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學歷教育

根據(jù)高校專業(yè)與信息技術教師培養(yǎng)關系的密切程度,我們把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教育技術專業(yè)歸為與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培養(yǎng)一致性專業(yè)。統(tǒng)計顯示,初始學歷為信息技術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僅占18.7%,而通過后續(xù)學歷提升并達到信息技術相關專業(yè)的僅占35.3%,仍不一致的占64.7%。這說明近三分之二的信息技術教師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是通過進修、培訓或自學獲得,認為這是一種優(yōu)勢的觀點認為,既然教師已在此崗位上工作,就印證了他們能勝任這種工作,那就說明他們的學習能力強;但相反的觀點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國家級課程,需要教師的專業(yè)化,而專業(yè)化教師知識結構中缺少本體性知識,將影響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對知識認識和理解的科學性,從而可能會影響到課程的開設質量和效果。

(5)有近一半的教師未接受過師范教育

在對學歷教育中是否曾接受過師范教育的調查顯示,50.5%的教師接受過師范教育,而近一半的教師不是來自師范教育專業(yè)。通過對現(xiàn)實的了解來看,這些教師主要來自非師范的大學計算機專業(yè)或其他工科專業(yè)。在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條件性知識是指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法等相關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識,近一半的教師條件性知識的缺乏,勢必會影響到他們對課程的正確理解、教學設計和實施,也極易產(chǎn)生重技術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重教法設計而輕學法設計的問題。當然這也說明了許多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還不夠,依然存在著以電教工作為主、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為輔的信息技術教師利用觀,這對信息技術課程及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

(6)信息技術教師兼任其他工作的狀況

信息教師工作繁雜,對他們從事教學工作的時間占總的工作時間之比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僅有6%的被調查教師只從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而非其他工作,47.5%的被調查教師僅用一半的工作時間從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相關工作,一半的時間從事電教等工作。小學教師身兼多門課程本是常態(tài),但由于大多身兼電教相關工作(現(xiàn)實是有的教師主要工作是電教,教學工作反而是身兼),電教工作任務多、壓力大,占用教師們大量的時間,通過觀察、訪談也表明,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方面投入時間和精力嚴重不足,以至于缺少精心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與教學研究,使得課程難以達到語文、數(shù)學等傳統(tǒng)課程的教學規(guī)范和教學效果,進而影響到該課程在小學課程中的形象和地位。

2.學科專業(yè)素質發(fā)展總體情況

(1)將屬于學科專業(yè)素質的36個題目的教師自評得分進行均值統(tǒng)計和排序,得到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是第15題、第14題、第12題,分別為4.464分、4.400分、4.381分,這些內容與教師的工作關系密切,所以得分高;而與課程知識技能關系不密切的但與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和科研的內容,得分較低,如第19題,得分2.29分。這樣的數(shù)據(jù)與實現(xiàn)情況相符。目前北京市的多數(shù)小學,不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編制網(wǎng)站,所以和它相關的數(shù)據(jù)庫、論壇編制技術等的要求降低,從而削弱了教師們鉆研這些技術的積極性,另外多數(shù)教師并非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畢業(yè),知識和技術水平使他們不足以承擔這些技術工作,所以得分偏低。

根據(jù)前面擬定的五個方面即學科專業(yè)知識、學科專業(yè)技能、技術應用能力、教學能力、社會責任感和信息道德對36項進行歸類,計算出平均值并排序,分別為社會責任感與信息道德4.3423、學科專業(yè)技能3.823、教學能力3.588、學科專業(yè)知識3.468、技術應用能力3.207。數(shù)據(jù)表明,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質能基本滿足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要求,但除了社會責任感和信息道德平均分高于4分(4.3423),其他方向的學科專業(yè)素質還有很大的發(fā)展和提升空間。

3.學科專業(yè)素質發(fā)展的差異比較

(1)男教師學科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高于女教師,并呈顯著差異

將教師按性別對學科專業(yè)素質各項進行平均分計算,得到表2的結果。

表2 男女教師學科專業(yè)素質得分比較

從表中數(shù)據(jù)看出,除社會責任感和信息道德一項中女教師高于男教師外,其他方面的得分均為男教師高于女教師,但通過對五個方面男女教師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僅在學科專業(yè)技能和技術應用能力方面,男女教師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都為p=0.000

(2)城區(qū)教師學科專業(yè)素質得分高于郊區(qū)教師

參加調查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中,城區(qū)教師人數(shù)占總數(shù)的43.3%,郊區(qū)教師56.7%,按區(qū)域分組對學科專業(yè)素質情況的五個方面分別計算,得到表3的結果。

表3 城郊教師學科專業(yè)素質平均分

由表看出,城區(qū)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學科專業(yè)素質的各方面均高于郊區(qū)教師,對五個方面進行城區(qū)和郊區(qū)獨立樣本差異T檢驗表明,除了學科專業(yè)知識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四個方面均呈現(xiàn)顯著差異(分別為學科專業(yè)技能p=0.000

(3)師范教育畢業(yè)比非師范教育畢業(yè)的教師學科專業(yè)素質較高

對來自師范和非師范教育的教師進行比較的結果見表4。

表4 畢業(yè)于師范教育和非師范教育的教師的

學科專業(yè)素質的比較

從表上可見,師范教育畢業(yè)的教師各方面得分都高于非師范教育的教師,但進行差異T檢驗發(fā)現(xiàn),都不存在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745,0.406,0.932,0.319,0.437,均>0.05)。

(4)不同學歷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質沒有顯著差異

被調查教師中,最終學歷在大專以下的教師占3.5%,大專27.6%,本科65%,研究生2.1%。對最終學歷與學科專業(yè)素質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最終學歷的教師在學科專業(yè)素質各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872、0.538、0.287、0.517、0.726)。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統(tǒng)計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北京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結構比較合理。北京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男女性別比例、年齡結構、學歷構成比較合理,這成為信息技術課程能順利開設和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2)北京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大多來自非信息技術專業(yè),這可能會影響到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所帶來的教師能否勝任的問題。信息技術教師大多來自非計算機、教育技術或信息技術教育相關專業(yè),雖然沒有操作使用技術的困難,但也僅限于大眾化的信息技術應用,如果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發(fā)生改變,如增加信息科學、智能機器人、程序設計等,那么教師們的專業(yè)背景將會影響他們的發(fā)展。

(3)信息技術教師教學之外的工作負擔過重。通過信息技術教師訪談和觀察了解,許多教師忙于學校攝影攝像電視節(jié)目制作、網(wǎng)絡維護,甚至有的老師還負責學校的廣播和復印等,常無暇顧及教學設計,教師明確告訴訪談者,學校領導安排的主要工作是電教而不是信息技術教學,至于怎么上課,自己看著辦。這種狀況不但會影響到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效果,更會影響到課程的生存。

(4)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質能夠基本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

(5)男女教師和城郊教師之間在學科專業(yè)素質方面還有顯著差距??梢圆扇〉慕鉀Q問題的辦法是,城區(qū)和遠郊學校教師進行互換或交流,建立基于網(wǎng)絡支持下的跨區(qū)域的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協(xié)作和發(fā)展共同體等等。

――――――――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fā)展規(guī)劃處編(內部資料).北京市教育事業(yè)統(tǒng)計資料.

[2] 賈積有,汪瓊等.教師信息素養(yǎng)影響的定量分析――以北京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yǎng)調查為例.電化教育研究,2008(8).

[3] 胡定榮.教師專業(yè)標準的反思.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1).

[4] 何克抗.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教育信息化建設,2005(4).

[5]鐘啟泉.教師“專業(yè)化”:理念、制度、課題.教育研究,2001(12).

第2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 談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探索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整合方法 談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進行整合 談談信息技術在與學科課程整合中的作用 談談新課改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談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 談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shù)學學科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淺談信息技術的學科整合 基于高職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數(shù)學知識技能與相關信息技術研究 數(shù)學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論學科整合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影響 對體育教學中知識、技能、方法的思考 技術推進學習框架下語言技能與信息素養(yǎng)技能的整合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知識表述困難的解決方案探究 例談初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銜接中知識的遷移 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整合的方式與方法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施 模式和案例方法研究 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法與實踐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談談信息技術學科中知識技能與情感道德的整合方法 談談信息技術學科中知識技能與情感道德的整合方法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wǎng)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教師在教學中除了重視知識技能的教育外,也要重視情感道德的教育,只有把它們結合起來,才能培養(yǎng)健全性格的人才,才能為國家的復興、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關鍵詞:知識技能 情感道德 滲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教學三維目標之一,由于受分數(shù)是學生升學錄取的唯一條件的影響,許多學科的不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了這一目標或者是教學計劃中雖有提及也是一筆帶過,而側重點是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直接導致的結果便是學生在情感、道德等方面知識的欠缺??v觀當前社會的人生百態(tài)和相關的新聞報道,我強烈感受到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社會責任、環(huán)保意識、安全意識、理想與前途等情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信息技術學科雖然在許多人眼中是一門弱勢科目,因為它與中考、高考扯不上關系,但正是由于不受中考、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它在對學生進行情感道德教育方面更具有優(yōu)越性,關鍵在于信息技術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如何把握。

信息技術的核心是計算機技術,因此信息技術該門課程所采用的教材中涉及到較多的軟件使用、操作方法和計算機知識,授課教師在教學中很容易便把精力放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上,而忽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最終把信息技術課上成一節(jié)節(jié)的計算機培訓課,這是我們教師需要引起注意的。當然,信息技術課有它自身明顯的特點,就是操作實踐性強。那么,信息技術課如何做到集知識、技能、德育于一身,知識技能如何才能與情感道德更好地整合呢?現(xiàn)結合本人的實踐,談談一些做法:

一、關注學生點滴,善于收集學生身邊素材,用學生的事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滲透情感道德教育。

要對學生進行情感道德教育,信息技術教師切忌空泛而談。平時,在班會課中班主任已對學生進行不厭其煩的思想教育,若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還進行“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的話,只能適得其反引來學生的厭惡。我們需要講究方法,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技巧。對中學生來說,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事例更具有教育性、說服力和吸引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點留心、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衣著打扮,關注他們的點點滴滴,敏銳捕捉他們真善美的積極一面,并用文字、視頻、圖片等形式記錄下來,然后對它們進行整理分類等。有了這些整理好的資料,我們在課堂上便可以有的放矢地選擇和使用,使教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word文檔中“圖文混排”的知識點時,我以學生參加我?!笆笮@歌手”比賽時的照片為實例。由于使用的是學生自己的照片,一下子便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我一邊表揚他們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展現(xiàn)個人多才多藝風采的可佳精神,一邊講解圖文混排時組合、環(huán)繞方式、疊放次序、格式美化設置方面的內容,然后讓他們按照有關要求制作完成任務。明確教師的要求后,學生們臉上掛著微笑,懷著濃厚的興趣,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又比如在學習“班級網(wǎng)站制作”知識時,我把教材中所采用的圖片換成學生在我校校運會隊列操比賽和各種競技比賽的圖片,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班級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向上、頑強拼搏、永不服輸?shù)娘L發(fā)意志。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在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相關的知識技能,情感道德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變動課堂實例,讓知識技能與情感道德教育融匯整合。

第3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一、演示教學法的優(yōu)勢

1.直觀形象,為教學鋪路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幻燈片動畫放映效果》一課時,運用演示教學法。本課的教學目標為:在PPT中為藝術字、圖片、文本、表格等對象進行自定義動畫效果設置,課時為一節(jié)課。從課堂目標和課時要求可知,學生要在40 分鐘之內學會幻燈片對象的自定義動畫設置。在設計本節(jié)課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張連貫前幾節(jié)課內容的《成語故事集》幻燈片,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融會在《成語故事集》里。教學過程中演示《成語故事集》PPT,請學生感受幻燈片動畫。演示過程中,學生們的驚嘆聲此起彼伏:“哇塞,這么好玩!”“字會轉圈圈,還會翻跟斗?!薄袄蠋煟闶窃趺磁醚??快點告訴我?!睂W生們的興趣在演示過程中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我趁熱打鐵,再次用演示法教學幻燈片對象的設置步驟。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老師是如何把這些對象變得動起來的。演示之后,學生們便迫不及待開始了探索之旅。

2.方便高效,提升課堂效率

演示可以使抽象、復雜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易于理解。

教師主要任務是:

(1)傳授必要的預備知識,喚醒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求知欲望;

(2)利用實物或教具進行演示;

(3)通過解釋、啟發(fā)或說明,調控學生的認識過程。

演示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如在教學省六年級下冊《信息技術與我們的生活》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認識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由于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復雜,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備課,對教學知識進行擴充。在復習舊知識環(huán)節(jié),我用多媒體廣播教學系統(tǒng)演示了幾張PPT,這幾張PPT 都是學生們在往年的學習中曾經(jīng)見過的,學生們感覺很熟悉,紛紛說:“鄭老師,這些PPT 以前都見過了,怎么今天又放給我們看?”我繼續(xù)出示課題:電子出版物、自動化系統(tǒng)、智能卡的應用,進行下一步知識點的教學。在教學知識的過程中,間斷地運用演示法進行教學。用幾張舊PPT 復習了舊知識,再利用演示法講授新知,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與知識的連接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畫龍點晴的作用。

3.規(guī)范操作,收效事半功倍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學生要學會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小學階段則要求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小學生模仿能力強,辨別對錯的能力相對比較差,而演示教學的目的就是給學生展示正確的操作方。因此,教師在演示過程中要非常注意操作的方法,姿勢正確,動作規(guī)范合理,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

在許多學生眼里,教師就是范本,教師做的一定是對的。在這樣的信任下,教師一定要規(guī)范演示,給學生一個正確操作的范例,給學生講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讓學生從小就掌握操作計算機的正確方法步驟,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例如,從三年級開始要求學生學會保存文件,每個學生只有一個文件夾,文件都只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夾中,除了可以改變自己文件夾中的文件以外,不能隨意改動他人的文件夾。在教學保存路徑時,使用演示法進行教學,學生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如何建立和管理屬于自己的文件夾。經(jīng)過學習,學生非常自覺地養(yǎng)成了建立、整理、規(guī)范文件的習慣,為學生到高一級學校學習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fā)展。

二、演示教學法的不足之處

第4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一、當前,我國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xiàn)為

(1)評價內容片面。

(2)評價標準單一。

(3)評價方法以傳統(tǒng)的紙筆考試為主。

(4)學生仍多處于消極的被評價地位。

(5)評價重心仍過于關注結果。

二、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1)多元性原則。在過去的評價方式中,一直盛行教師為評價主體的一元化現(xiàn)象,要將一元化改為多元化,學生、家長要主動、適時適量參與評價,教師應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和合作評價,促使他們自我反思、自我調控學習過程。

(2)全面性原則。在傳統(tǒng)模式中,往往是單憑考試成績評價學生,應該改變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評價學生應使用“多把尺子”, 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對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各方面應和諧統(tǒng)一,受到同等的重視。

(3)發(fā)展性原則。教學評價是對學生的過去和現(xiàn)在進行評價,關注的是如何幫助學生預測自己未來的發(fā)展目標,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施展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一次評價不僅是對前一段活動的總結,更是下一段活動的起點、動力和向導。教師要弱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在評價時,應對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充分關注并給予肯定,這樣才能有效激勵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4)全程性原則。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因此,評價活動要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有經(jīng)驗的教師能隨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進步,哪怕是對點滴的成績,他們都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于一個青年學生來說,哪怕是一句漫不經(jīng)心的表揚,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會對他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教師不應該吝惜自己的表揚和鼓勵,要善于利用這一有利武器,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施展才能,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

三、評價的方法

(1)發(fā)展性評價法。讓每個學生都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技術電子檔案,內容包含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記錄、學習資源、隨筆、作品、評價等。學生在學習記錄里如實記錄自己課上的學習情況,跟蹤記錄本人的學習過程,作品集里存放學生每堂課完成的作品,學習隨筆記錄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反思,從而培養(yǎng)自我鑒別能力,學習評價用來記錄教師、同學對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作品創(chuàng)作的評價,并以此為依據(jù)對作品進一步完善。這種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察,學生能夠通過電子檔案袋判斷自己的學習過程和進步情況,并從中引發(fā)反思活動。

(2)測驗法。為了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書面測驗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由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性極強,上機考核就成為信息技術課總結性評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測驗法適用于“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評價,測試形式有機考核和書面測試,評價結果在整個信息技術課學習評價中占適當比例。

(3)觀察法。本方法適用于老師對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的考察,是情感目標的一種評價方法。評價項目可以包括:是否出全勤,有無遲到、早退現(xiàn)象;是否喜歡上信息技術課,能否緊跟教師進度,是否能認真完成各項任務;是否能夠積極參與討論,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思考;是否尊重教師和同學,與小組其他同學很好地交流合作;是否愛護機器設備,注意維護機房衛(wèi)生等。根據(jù)實際情況分為優(yōu)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計入評價結果。

(4)學生自評法。學生自評是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通過自評,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不足,自我改進。自評可以采用反思記錄、自我評價量規(guī)等形式進行,在自我評價量規(guī)中,可以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基本技能的提高情況、是否能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其它學科的問題、學習態(tài)度如何、是否在合作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以總結反思,尋找新的努力放向。

(5)師生互動評價法。當學生完成了某一階段的任務后,師生共同進行成果展示與討論活動。本方法注重在評價過程中,將學生自評、互評與師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真實客觀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反思并改進教學行為。學生自評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反思成功與不足,以此來改善學習,促進自身發(fā)展。學生互評是讓學生在評價別人的同時,修正自己的錯誤,學會欣賞他人,彌補自己的不足。教師評價能指出學生問題所在及改進建議,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從而增進師生感情。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學生既能借鑒他人優(yōu)點,又能不斷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從而取長補短。評價表需要根據(jù)學習的具體內容設定,在總評得分中,小組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各占適當比例。

同其它課程相比,信息技術課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合作性的特點。任課教師只有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結合素質教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才能促進信息技術教育的更快發(fā)展。

作者簡介:

第5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如何提升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品質?韋健認為:“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能夠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品質?!?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即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既是教育發(fā)展的要求,也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要求。

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的實效?下面筆者就教學實踐中應用的具體策略進行總結。

設計小前奏激起大樂章—— 注重課前的知識梳理和學情分析

課堂教學的生命源自學生對未知的探究。學生的未知是什么?學生的生活世界是什么樣子?現(xiàn)有的教材又是如何?這是教師在進行設計和教學之前必須明確并深入了解的事情。作為信息技術學科,知識涉及面廣、內容龐雜,學生個體水平差異明顯,使用教材種類很多,這就需要針對不同學校的學生水平進行調查、研究以及前測,在得到可靠的數(shù)據(jù)資料之后,為學生建立螺旋上升的知識體系結構,在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同時,為學生夯實學會學習的基礎,關注學生人文修養(yǎng)的提升。

例如,《花中四君子——利用自選圖形添加文章插圖》一課是海淀區(qū)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Word提高部分的內容,我們在研究中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新舊知識的連接貫通,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從知識到方法,再到意識的提升。最后,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本課并沒有局限在只是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圖文搭配,圖文和諧統(tǒng)一”的教學常規(guī)上,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圖形和文字的關系”。這樣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討論,使學生在意識層面上有了從正確認識圖形和文字的關系到正確處理事物間關系的順利提升。這些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發(fā)展將大有裨益。

心理學家布里格斯曾指出,教學設計過程是“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目的,以及為滿足這些需求而設計的教學系統(tǒng)的全過程”?!拔覀冏鳛樵O計者,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之前,都應首先了解教學對象特點,分析學習者特征,明確學生有何種學習需要,將教師的教基于學生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起點;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努力開發(fā)每個學生身上不同的潛能,采用多種策略激發(fā)促進他們的發(fā)展,滿足學生的需要,以達到“以學定教”。

例如,《用文字處理軟件設計版面——設計海報》一課在以往設計中,通常遵循以下思路:構思規(guī)劃—分析要素—布置任務—制作作品—展示評價。在此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制作之前的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的關注,同時整個教學過程會局限于學生制作作品本身。針對學生學過了畫圖和Word軟件,但等待外界刺激的激活以及對學?;顒痈信d趣的情況,我們確定在設計本課時,重點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利用大量的生活實例增加學生感知,運用認知支架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轉化,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地繪制出設計草圖,并且利用設計草圖,激活學生舊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實現(xiàn)自己的設計意圖,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正因為我們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開始前,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進行了針對學生情況和教材內容的分析與準備的“前奏”,才會使得我們順利地譜寫生動課堂的“大樂章”。

課堂小細節(jié)成就大成功—— 發(fā)現(xiàn)教學的細微生成和成功基點

一節(jié)課是由諸多小細節(jié)構成的,細節(jié)決定成敗,我們發(fā)現(xiàn),注重課堂教學的細節(jié)微末之處,往往會收獲教學的大成功——即學生順利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大成功。

例如,在《用文字處理軟件設計版面——設計海報》一課中的設計構圖、激活舊知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確定的主題,進行海報構圖的規(guī)劃設計。教師師在出示課件后,請學生在A4紙上畫出自己要設計的海報的規(guī)劃草圖。在紙上畫草圖可以便于學生迅速繪制規(guī)劃布局草圖,促進其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轉化。

同時學生在實物展臺上展示自己設計繪制的草圖。在教師的提問引導下,輔以自己的設計圖,順利激活舊知,展開后續(xù)的作品創(chuàng)作。

通過在紙上繪就設計構圖這一細節(jié),引領學生回憶,順利地激活了其原有知識技能、學習經(jīng)驗,從而為后續(xù)的海報制作提供技術支撐,有效掌握從設計到制作的一般方法。

過程小聰明匯聚大智慧—— 運用教學機智調控課堂的節(jié)奏

因為課堂是千變萬化的,不論教師做了多么充分的準備預設,課堂教學仍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意外的事情。課堂教學跌宕起伏,要求教師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調控課堂的能力,即具有教學機智。教學機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靈活創(chuàng)造的能力,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素質之一。而這種看似“小聰明”的能力,實則源自教師日常的積累和設計時的充分預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特殊情況時瞬間判斷決定的“小聰明”成就了教師適時調整課堂的起伏、快慢、放收、疏密、動靜的“大智慧”。

就地取材:在《花中四君子——利用自選圖形添加文章插圖》中,在處理教學難點“圖形的疊放次序”時,學生很難理解為什么把圖形“上移一層”或“下移一層”需要的內容還是顯示不出來,有的教師在處理時制作了課件演示,但我發(fā)現(xiàn)此難點用實物展示更直觀、更易理解,即隨手拿起桌上的幾本不同的教材,進行“疊放次序”的演示,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充分預設:在《自定義動畫》一課中,教師展示學生前一環(huán)節(jié)完成的“探索任務”作品,然后請學生談談感受:動畫效果好不好?為什么?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不急于做歸納總結,再次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如何設置對象的動畫效果才算好?學生在回答、討論問題時,答案可能會只局限于自我或同學的作品展開,但也有可能天馬行空、五花八門,所以我在設計時做了充分的預設,把可能涉及的情況均做準備,這就避免學生的遺漏或教師的倉促緊張。正是充分的預設,使得教學難點順利突破。

課堂小情境連接大生活—— 設置教學情境賦予生活的意義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將教學過程賦予一定的生活意義,使教學知識回歸生活,讓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得以提升,成為終身知識,使所有的學生感受到課堂知識不但源于生活,而且服務于生活,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觀察、描述、感悟、理解生活世界。

例如,在《拉伸和扭曲》一課中,由于學生對“拉伸和扭曲”的靈活應用存在困難,選擇什么樣的載體讓學生突破難點呢?操場上學生的影子讓我靈機一動,課前布置學生觀察活動:請學生利用課間時間,到操場活動,觀察陽光下自己和伙伴的影子有什么特點。在上課時教師先展示拍攝照片:學生在操場陽光下早、中、晚的影子。教師提示學生結合自己課前活動時的觀察回答影子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交流并嘗試回答:影子和光源的位置相反、物體影子與物體相比是有一些變形的、物體影子和物體是相連的……

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影子的變化,得以順利實現(xiàn)生活到課堂的轉變,為應用信息技術工具記錄影子,從而順利地突破教學難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點滴小尊重展現(xiàn)大關懷—— 尊重個體差異設置分層任務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以學定教的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xiàn)。由于遺傳、家庭、教育和社會等因素錯綜復雜的影響,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互不相同,知識、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和發(fā)展傾向。學生的個體差異只有得到足夠的尊重,才可能促進全體學生的進步。信息技術課相對于其他學科課程,學生的個體差異會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

我們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只要課堂上充分尊重各有所長的學生,因人而異,因時不同,分層分類,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和發(fā)展的不同需求,就可以促進學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并獲得適合自身的正確發(fā)展方向。因此,我們在課堂別是分層任務練習環(huán)節(jié),將這種人文關懷予以傳達。

例如,在《直線和曲線》一課中,我們針對學生情況設計了分層練習:

練習一:為作品中的小魚添加上美麗的外衣和其他魚朋友。(全體學生)

練:請利用所學畫圖知識將作品補充完整。(出示:“他們是誰?”提示)(部分學生)

練習三:利用所學知識,為自己或身邊的同學繪制簡單的畫像。(出示 “爸爸的畫像”參考)(少數(shù)學生)

勇敢小嘗試促進大進步—— 營造豐富創(chuàng)新的學會學習平臺

教學論中對學會學習的闡釋:“‘會學’要求學生去主動獵取,不僅要求學習者掌握必要的知識,而且要求他們對已學知識具備相當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和系統(tǒng)化能力,并且具有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即更注重于智力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高?!薄皩W會”的著眼點往往只是獲取現(xiàn)時的知識,而“會學”則是更多地瞄準未知的知識?!胺此剂妥晕艺{控——培養(yǎng)“會學習學生”的根本;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駕馭——培養(yǎng)“會學習學生”的前提;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和選擇——培養(yǎng)“會學習學生”的基礎。”我們的研究以此作為目標,始終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貫穿始終,不斷地做出嘗試,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例如,在《用文字處理軟件設計版面——設計海報》一課中,努力從以上幾個方面來促進學生學會學習,體現(xiàn)在:(1)在經(jīng)過大量的實例圖片感知后,提供給學生豐富的資源,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結合自身的能力水平確定海報主題(第一次的資源選擇);(2)利用教師提供的大量資源,進行第二次資源選擇后,進行海報制作;(3)為實現(xiàn)自己的設計意圖,學生們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體驗制作的一般方法,靈活駕馭掌握的只是方法;(4)在制作海報以及展示評價作品的過程中,學生面臨自身的情況,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調控,從而為自我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與此同時,我們在研究中深深體會到:在信息技術評價過程中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生評價觀,提倡評價目標、評價方法、評價主體的多樣化,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教師評價為主導的原則,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fā)展與提高的過程。評價環(huán)節(jié)我們所做的嘗試同樣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并嘗試總結:學生的發(fā)展不是單一方向的前行,而是以一個立體的人在三維空間的發(fā)展,因而我們的評價應該圍繞教學目標中相互聯(lián)系、滲透的三個維度展開,應該成為一個三維的立體評價體系,而不是一條直線上的簡單量化。這樣就需要教師運用觀察、調查、訪談、評語等形式來進行評價研究,密切關注學生在這兩方面從量變到質變的動態(tài)積累過程。同時學生方法、意識方面變化發(fā)展也絕對不是在一節(jié)課中全能體現(xiàn)出來的,它們分散在長期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更需要教師通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學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學法指導和鼓勵,對學生進行連續(xù)的方法培養(yǎng)和意識滲透,以多種形式時刻關注學生在方法、意識方面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使學生在期末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實現(xiàn)方法和意識方面的飛躍,從而促進學生的真正發(fā)展,為學生實現(xiàn)從學會到會學奠定基礎。

第6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關鍵詞: 新課改 信息技術課程 提高 教學質量

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課程是信息技術教育各個領域中發(fā)展最突出的一個領域。在小學教育中,開設信息技術教育,是在用信息技術帶動教育改革,努力實現(xiàn)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的發(fā)展,信息技術課程在小學校園的可設也掀起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人員和一線教師討論、學習的熱潮。一線教師作為連接國家目標和課程受眾的紐帶,是教學質量的直接負責人。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一直是困擾教師們的問題,我就這個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信息技術教師要轉變觀念提高課程重視度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信息技術作為近年來人們工作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國家對其的重視也日益凸顯,信息技術課程已經(jīng)作為一門基礎課程進入了各個小學校園。但是校領導和信息技術教師卻沒有給課程相應的重視度,信息技術課程也逐漸淪為副課、學生的玩耍課。要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首要的是教師的教學觀念的變化,教師應有正確的教學觀念,解放思想,勇于創(chuàng)新。

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程跟傳統(tǒng)課程語文、數(shù)學一樣是基礎課程,它們的地位是一樣的,不應該有什么主次之分,教師重視是課程教學質量的保證,一旦教師都不重視,課程在學生眼中也就會成為休閑玩耍課。轉變觀念,建立科學的學科觀,給信息技術課程以應有重視,是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關鍵。

2.興趣教學、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是眾所周知的,新興的信息技術課程更加注重的是操作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太實用了,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研究新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在此介紹幾種適用于信息課程教學的方法。

(1)教師、學生交流共同進步。溝通交流是進步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不定期地舉行研討交流會,教師間能夠交流各自的成功的教學方法,教師也可以有更多的靈感。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不定期地開設討論課,同學間可以自己主動相互交流,也可以和教師交流,這樣不僅能增進同學間的友情,而且可以互補不足,共同進步。

(2)興趣教學。小學生處于自主學習能力、控制能力都不強的時期,教學時如何提高學生注意力是對教師能力的考驗。以教具體的畫圖工具為例,在興趣教學中我先給學生看時下流行的動畫片,如《喜羊羊與灰太狼》、《貓和老鼠》等。播放完動畫片,我用畫圖工具畫出一些畫面中比較深入人心的卡通形象。然后進一步講解畫圖步驟,讓學生了解只要他們學習好了畫圖工具,自己也可以畫出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而聯(lián)系打字軟件的時候我先讓學生玩打字游戲。這樣比傳統(tǒng)死板的照本宣科的教授畫圖步驟更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傳統(tǒng)的“讓我學”變成“我要學”。

(3)合作學習。新課改要求把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具有團結、合作、協(xié)調的精神和與他人共同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意識與技能。信息技術教師不是一對一地教學,學生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接受能力,讓學生共同進步,也是教師的目標之一。我認為合作學習是其解決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為幾組,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相互啟發(fā),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促進個體的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所有學生的整體提高。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有比較完善的管理流程,每個小組推舉一個組長,組長負責管理鼓勵各個同學,并可以直接和教師對話,反映同學們的學習情況,教師根據(jù)情況再因材施教。若沒有合理管理過程,合作教學就會變成表面工作,不僅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反而可能影響教學效果。

3.結合實例,深度剖析

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將比較成功的案例供大家參考。

案例:我是打字王

教學目標:掌握正確的打字指法,具體掌握拼音打字中各字母在鍵盤上的位置。通過打字游戲讓學生初步掌握打字方法。

任務描述:將全班學生分為每4人一個小組,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1)為學生計算機安裝有趣的打字游戲;(2)根據(jù)學生情況合理分組。

教師活動:(1)提出任務要求;(2)打字游戲開始,為各組計時;(3)表揚任務完成最快的小組;(4)總結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活動:參與打字游戲。同學間相互配合,必要時可提供幫助。

案例點評及說明:

打字練習是一個特別普通的教學過程,學生對著鍵盤敲出字母來就可以,一般來說,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下,學生普遍興趣不高,很快就會覺得這是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在本案例中,以合作學習的形式,分小組打字比賽,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另外,有了競爭機制,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要在自己獨立完成打字相關操作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基礎差、動作慢的學生還可以在組內尋求幫助。這個案例,既有獨立的學習,又有合作的活動。值得說明的是在這個課程中,學生在上課過程中興趣一直高漲,在后來的表揚表現(xiàn)出色的小組后,受表揚的學生不驕傲,還主動表示要幫助較慢的小組。興趣教學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課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課程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課程,而小學教育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更是新開的課程,與其他傳統(tǒng)的學科比起來可能顯得比較年輕,但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卻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多媒體教學、遠程教育等,這些都是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課改中對教師學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再守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已經(jīng)不能適應教育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時代的信息技術教師是要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但是如果教師因循守舊,還用傳統(tǒng)的教學填鴨式教學方法來教授信息技術課程是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多跟學生溝通,研究新的、更適用于學生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義兵.信息技術教師素養(yǎng)、結構與形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第7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 支架式教學 自主性 策略

長期以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形式單一,往往落入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窠臼,學生操作能力不足,教學成效難以提升。筆者認為,教師簡化了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并將其視為單純的技術傳授,進而導致學生信息素質培養(yǎng)行為過于狹隘是造成此類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信息技術教學必須超越這樣的低層次教學,本文主要探討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幾點策略。

一、什么是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作為一種教W模式,囊括了情境導入、引導探索、獨立探索、合作學習以及效果評價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來落實這些程序,教學流程設計也就自然形成。此外,支架式教學又可視為一種教學理念,其要求教師在教師過程中發(fā)出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適時、適當和適量地提供幫助和支持。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1.情境導入。教師負責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之關注所學知識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好奇心,并據(jù)此提出富有針對性的問題,由不同的學生參與解答,這樣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培養(yǎng)其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

2.引導探索。所謂引導探索實質上是搭建“腳手架”,教師利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分析。首先應引導學生走入正確的學習方向,然后結合教材知識來創(chuàng)建知識概念框架,并要求學生逐步予以補充完善,要求學生逐步予以補充完善,最后引導學生逐步融入問題情境中。應注意在此環(huán)節(jié)要引導學生分析,隨著其問題應對能力的增強,應漸次降低指導次數(shù)。

3.獨立探索。該環(huán)節(jié)可視為“支架”拆除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嘗試獨立探究并解決問題。初期學生遇到無法逾越的難題時,教師可予以相應提示和指導。隨著學生不斷進步,教師應逐漸減少指導次數(shù)。該環(huán)節(jié)的特點與引導探索有一定相似,其對于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yǎng)較為有利,便于學生個人優(yōu)勢得到充分發(fā)揮。

4.合作學習。完成獨立探索環(huán)節(jié)后,教師指導各小組成員參與討論,并結合分組合作學習模式設定規(guī)則,要求明確分工、設定不同崗位和角色,由各個成員輪流擔當,以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合作學習效果。

5.效果評價。評價學習效果的目的在于激勵學生更好地成長,教師應注意強調小組成員互評以及學生自評,確保評價內容對學生學習效果做出有效而全面的反饋,同時也要考慮學習過程中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潛力因素。

三、支架式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如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呢?筆者以《幀和逐幀動畫》為例,分析了支架式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展示課件案例,引入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本節(jié)課開始筆者向學生們展示了一個手繪動畫視頻的課件案例:一位帥氣的大俠持槍打出一顆子彈并穿過人群,最終擊穿氣球的過程。視頻長約59秒,筆者利用該視頻實現(xiàn)了情境引入,引導學生對逐幀動畫的現(xiàn)實模板以及原理展開思考,進一步展開課堂教學與教材重點。

2.講解原理,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筆者結合導入的案例,提出了如下問題:QQ表情的動畫與案例中所演示的一樣嗎?這是怎樣實現(xiàn)的?利用對比分析來引導學生思考,并使之轉移注意力,開始思考動畫的實現(xiàn)這一難點。

3.任務布置,獨立探索。介紹一部分網(wǎng)絡素材,指導學生學會搜索并獲取網(wǎng)絡素材,在完成演示作品的基礎上嘗試獨立搜集完成特定作品所需的必要元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任務驅動下開展自主探索,實現(xiàn)了對概念理論知識的內化,認知強度明顯提升。

4.小組合作制作作品。學生結合已掌握的關于逐幀動畫的知識,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并根據(jù)新知識開展作品創(chuàng)作。在此過程中可利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開展討論和制作,教師則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

5.效果評價。教師應結合學生在整節(jié)課上學習狀態(tài)表現(xiàn)來歸納總結制作作品時存在的問題,并就《幀和逐幀動畫》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再次做出強調,就小組協(xié)作和獨立制作過程中學生們的表現(xiàn)予以點評,給出繼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意見。

四、結語

支架式教學理念為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停了新的可執(zhí)行方法,有利于落實現(xiàn)代教育觀念,真正突出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價值將不斷被發(fā)掘出來,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 吳玉蓮. 微課程在初中信息技術學科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以“上海浦東XXX初級中學”為例[D]. 上海師范大學,2013.

[2] 付蘭敏. 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4.

[3] 張福高.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活動策略的實踐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2010.

第8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結合的方法

1.建立信息意識

在現(xiàn)代教育中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可以幫助學生們樹立良好的信息意識。在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不止要求老師在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學習,更深層次的是對老師意識上的要求。老師要在心理上認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結合,做到將運用信息技術的理念真正融入老師的教學理念之中。

2.保證信息技術運行的前提

在現(xiàn)代教育中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一定要有良好的物質前提才能運作。信息技術在教育課堂上的應用,要求學校必須要保證課堂中有可以將信息技術展示出來的多媒體教育設施。只有在硬件上得到了前提保障,才能更好地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互融合。

3.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

要在現(xiàn)代教育中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就一定要得到國家相關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相關教育部門必須要提出一系列措施,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融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二、在學科教學中課件的制作與運用

在現(xiàn)代教育中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已經(jīng)成為我國現(xiàn)代教育的新興理念模式。在學科教學的實踐中,很多老師都選擇使用課件進行教學,利用課件更加立體地讓學生學習知識。

1.在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中課件的制作

在國家相關教育部門提出營造信息化教育的環(huán)境以后,學校紛紛響應號召,進行了信息化教育的實踐探索。信息化教育要求課堂教育不再只是以老師的教授為中心,要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之中。

在現(xiàn)代化的前提下,互聯(lián)網(wǎng)的使用已經(jīng)十分普及了,學生們可以運用網(wǎng)絡來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搜索,更加全面地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提高對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老師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進行知識搜索,對知識的課外運用有更多的了解,并制作出可以引起學生積極性的有趣課件。

2.在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中課件的作用

(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科教學的課堂上,老師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力量,將搜索到的資料利用多媒體教育設備進行播放,可以給學生們呈現(xiàn)出更為立體的知識學習。學生們可以針對多媒體設備播放的圖片或者視頻,直觀地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知識的運用方法。

同時,課件的教學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們對知識學習的渴望,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并在課堂上與老師進行互動。老師更要利用此時學生們積極學習的氛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進一步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們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利用課件教學的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中心,使得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2)完善教學信息的管理。課件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校完善了教學信息的良好管理。在課堂上使用課件進行教學的時候,老師利用了許多圖文影像信息,來幫助學生們了解知識。在這種課件中所教授的知識是非文本形式的教育信息,利用學生們活躍的發(fā)散思維進行知識教學,并將這些不同呈現(xiàn)模式的教學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規(guī)范的教學信息體系,便于對教學信息體系的系統(tǒng)管理。

(3)促進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在整合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們的思考,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在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氛圍中,多媒體設備所播放的課件以非文本模式的呈現(xiàn),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學習知識,對知識的應用產(chǎn)生屬于自己的思維理解。這對學生信息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們的思維得到更好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結語:

第9篇: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指導性學習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構 建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1-0047-02

收稿日期:2006-09-20

作者簡介:丁顥(1974-),男,云南昭通人,講師,從事信息技術與教育心理研究;胡發(fā)穩(wěn)(1978-),男,云南曲靖人,教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兒童社會性發(fā)展與輔 導 研究;付永梅(1977-),女,云南昭通人,財務人員,從事計算機信息管理與研究。

信息技術教學作為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研究能力為教學目標取向的必修課程,強調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學習課題進行探究、分析,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在實踐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通過自主學習學會解決生活中與信息技術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

一、問題界定

指導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或學長)的指導下,根據(jù)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學習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探究性學習,從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更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自由性、自 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非指導性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情感為基調,教師是促進者、組織者、建議者 和幫助者,并由學生自我發(fā)起的學習與教學模式。它既是一種理論,又是一種實踐。其理論 假設 是:每個人都有健康發(fā)展的自然趨向,有積極處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滿著真誠、信任 、理解的人際關系會促成健康發(fā)展和潛能的實現(xiàn)。其基本原則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安 全感,他信任學生,同時感到學生同樣信任他。課堂中的氣氛必須是融洽的、真誠的、開放 的、相互支持的,以使學生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想法,自己引導個人的思想、情緒,自然地顯 示癥結所在的情緒因素,并自己調整這種情緒的變化和決定變化的方向,從而改變相應的態(tài)度與行為。在此模式支撐下的學習具有四大要素:其一,學習具有個人參與的性質,即整個人(包括情感和認知兩方面)都投入學習活動;其二,學習是由學生自我發(fā)起 的,即使在推動力或刺激來自外界時,要求發(fā)現(xiàn)、獲得、掌握和領會的感覺也是來自內部的 ,即是學生自發(fā)的;其三,學習是滲透性的,即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態(tài)度乃至個性都會發(fā) 生變化;其四,學習是由學生自我評價的,因為學生最清楚這種學習是否滿足了自己的需要 ,是否有助于導致他想要知道的東西,是否明了自己原來不很清楚的某些方面。

二、“指導性學習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的總體思路

1.學習目標分析(行為目標)

(1)確定目的: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如提供必要的設備、資料、場地等。

(2)建立目標:建立座談、交流日程安排表;確定交流步驟;確定或選取咨詢對象;進行問 題咨詢,答問解疑;施行有梯隊性的結構化的談話形式;進行信息收集;決定問題類型;提 取出典型的代表性問題進行歸類。

(3)提煉目標:去粗取精,進行有針對性、代表性的講解。

(4)排列目標:抓關鍵目標。

(5)再次提煉目標:對目標進行再篩選,去偽存真。

(6)確定目標:找到適合當時對象的合理化的學習目標。這主要考慮到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 的 個體,是發(fā)展變化中的個體,教學這項年復一年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藝術,要求與時俱進。這樣 就要求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留有回旋余地,要留給教師一片創(chuàng)造的空間。

2.教學目標分析

(1)教學模式的設計。

(2)教學模式的評價與實施。

1)理論上,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

2)實踐上,注重操作過程及其制作結果的考查。

(3)有效課堂教學結構的建構框架: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五環(huán)教學法”(如圖)。

說明:在分水平訓練中,其主要依據(jù)是①學生;②教學內容本身。在分梯度練習中,主要考 慮練習的基礎性、發(fā)展性和提升性。在引進競爭機制當中,要充分貫穿“因材施教”的原則 。

(4)教學側重點:其一,重視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其二,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其三,重視 學習內容與學習時間的開放性;其四,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協(xié)作。

三、考查與評價模式探討

1.形成性評價的考查

(1)在課題設定階段,考查學生設定課題的能力。

(2)在資料收集與調整階段,考查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課題探究階段,考查學生的課題探究能力。

(4)在自我評價階段,考查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5)在總結交流階段,考查學生的綜合歸納與表達能力。

2.終結性評價的考查(可答辯)

(1)內容上,考查課題設計的全面性與分析的正確性。

(2)方法上,考查方法運用的科學性與資料收集的多源性。

(3)界面與結構上,考查結構的規(guī)范性與界面的合理性、交互性。

(4)構思上,考查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創(chuàng)造性)。

3.具體操行評定法

(1)筆試+大作業(yè)。

(2)基礎測試+提升測試;評語集考查+系統(tǒng)開發(fā)。

4.指標評定法

(1)學習目標方面。首先要考慮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與學習的互補性。1)重視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2)以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其次是著眼于學習目標自身的根本性。1)選擇的內容是以知識的基礎性為根本標準的,愈是能成為今后學習基礎的,就愈有選擇的價值;2)學習目標越是具有根本性、普遍性(一般性),就越具有廣泛遷移的價值;3)更突出的還表現(xiàn)在要著眼于每個學生發(fā)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學習內容方面。首先要以直接經(jīng)驗――通過實踐獲得的所見所聞和親身 經(jīng)歷為基礎的。1)在教師方面,要注重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原理和技能;2)在學生方面,要注重學以致用,應用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決 實際問題;3)學習的具體內容可因人而異,在相當寬泛、相當靈活的范圍內加以選擇與取舍 。其次,要注意體現(xiàn)出信息技術學習目標和學習原則的相對性,視學生和學校的具體條件 靈活處理與把握。如:擅長編程的學生可以選擇縮寫程序去查詢實際的數(shù)據(jù)庫信息;擅長網(wǎng) 絡知識的學生可以選擇網(wǎng)絡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或選擇設置網(wǎng)絡防火墻等內容的探究,只要能達 到學習目標,其選擇都是合理的、合格的。

(3)學習策略方面。首先要考慮到信息技術課程的指導性學習是溝通學校與 社會、書本 與實際、人與自然的橋梁,它并非通過間接的傳授途徑去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而是通過學 生的多感官總體參與完成的對現(xiàn)實的感受和認知。1)促成學生情緒、情感的參與;2)充分利 用學生情感發(fā)展和新情感獲得的過程,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對其學習過程與方法的 認識。其次,在指導性學習中,要通盤考慮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1)自主制訂學習計劃,確 定分工、活動方式和方法,選擇觀察或調查對象,進行資料查詢、操作與制作等活動,匯集 、交流學習成果等;2)教師要從思路、活動空間與時間上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條件,以實現(xiàn)學 生的自主選擇、自主安排、自己組織學習活動的目的;3)自主安排非程式化的課堂教學,如 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展開小組協(xié)作完成某一技術難點與要素等。

(4)學習結果的處理與評價方面。首先要考慮它是否引起學生認知行為上的明顯變化;其次,從總體上把握學習結果的過程性和完整性特點,據(jù)不同能力要素對結果進行分類:階段性結果、分支性結果(某一知識點)、反饋體結果(作為總結果的預測源)、現(xiàn)實體結果(最后成型的結果)等等。

5.評價模式采用的依據(jù)及原則

(1)依據(jù):①學分制;②學生綜合量化考評體系(德30%+智50%+體20%)。

(2)原則:其一,是發(fā)展性原則。即學生評價要圍繞學生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要破除“為評價而評價”的陳腐觀念,反對站在學生對立面進行評價。其二,是全面性原則。即評價要緊緊圍繞教育目標,全面地反映教育目標,充分運用多種評價工具。其三,是明確性原則。即評價的目的要明確,評價的要求也要明確,只有目的要求都明確了,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其四,是過程性原則。即評價作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工具,要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蘇]л•B•贊可夫.教學論與生活[M].俞翔輝,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 01.

[4]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吳慶麟.認知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7]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8][美]H•C•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M].章志光,等,譯.昆明:云南人 民出版社,1983.

[9]Smith,B•0.Teaching:Definitions,in Husen,T•& Postlethwaite, T•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research Studies,Vol•9,1985.

[10][美]Michael Halvorson.希望圖書創(chuàng)作室,譯.Microsoft Visual Basic6 .0 Professional Step by Step,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