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教師網絡培訓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網絡培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師網絡培訓總結

第1篇: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關鍵詞:網絡學習空間;教師能力;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6-0064-05

一、引言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要重點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水平。因此,在基礎建設完成的基礎上,“十三五”期間,我國將會提倡以“應用”為核心,全面深化應用,以此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1]

近年來,教師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數量急劇增長,當前已有一些針對網絡學習空間的研究成果發(fā)表,通過文獻分析可知,已有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網絡學習空間的內涵、分類、建設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應用上,而對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能力方面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教師的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網絡學習空間的發(fā)展,影響著教師教學調控和教師的自我學習等。因此,研究網絡學習空間的有效應用尤為重要,對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概念分析

雖然網絡學習空間早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視,但對其概念還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祝智庭等人(2013)在《“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框架》中指出,網絡學習空間包括機構空間和個人空間,他能為不同角色實體(機構、教師、學生、家長等)創(chuàng)建在線身份,支持他們之間的交互聯結,資源的共建、共享與應用,記錄教與學的過程和保存重要的信息等。[2]

王世曾(2012)在《基于網絡教研備課平臺的教師個人空間建設研究》認為,個人空間是指利用軟件制作的或者利用相關網站提供的平臺建立的,于互聯網上的,展示個人工作、學習等內容的網頁。[3]

佟鈺(2013)在《“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促進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中提出,網絡學習空間是教師、學生、管理者、家長等多個主體之間的交流、分享、溝通、反思、表達、傳承等活動的載體,能夠支持學習者個性化學習,能夠鼓勵學習者之間進行交互的一種網絡設計產品。[4]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的見解,本研究認為,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主要是指教師在網絡環(huán)境中所進行的教學準備、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管理、教學反思與評價等。

從內容上看,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主要包括:編寫教案與備課、設計與分享教學資源、培訓與研討教學過程、布置與批改課后作業(yè)、互動交流與答疑、教學日常的總結與反思。

從功能上看,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主要具有:資料的存儲與管理功能、溝通與交流功能、信息展示功能、通知功能等。所以,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主要是指教師在網絡空間環(huán)境下進行的學習、教學、交流與管理等活動的一種綜合應用能力。

三、研究設計

1.問卷依據與構成

目前并沒有標準的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調查問卷,所以,本研究主要依據姚巧紅副教授于2016年在《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第2期中發(fā)表的文章《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評價體系構建研究》[5] 中提出的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評價指標的五個維度:個人展示、課程教學、協同互助、支持服務、專業(yè)發(fā)展。這五個維度是姚教授在基于對文件政策與重要文獻觀點進行分析歸納的基礎上確立的,并利用調查問卷和層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維度進行了深入探究。

本研究對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能力進行了測量,編寫了“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調查問卷”,共計28題。問卷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網絡空間學習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現狀調查;第三部分,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自我能力評估調查。

問卷主體部分全部采用里克特五點量表的測量形式,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從低到高依次記為1-5;所得分數越高,表明教師的網絡學習空間能力越強。

2.問卷調查對象

本次問卷的調查對象是參加教育碩士學習的一線教師,他們來自全國各省市小學或初高級中學,對研究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02份,收回有效問卷95份,有效率為93.13%。

3.問卷的效度與信度

為確保問卷能夠有效地調查所要研究的問題,并且語言能夠較為精煉準確地表達問題,在汲取專家的意見后對問卷進行了修改,對問卷的信度與效度進行了初步論證。在本問卷中主要采取內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數)信度評估方式,利用SPSS對數據進行分析。

問卷中五個測量維度的總體α系數為0.969,大部分維度的α系數均遠高于0.7,檢驗結果達到了高信度水平,表明了問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量表的信度甚佳,具體數據如表1 所示。

對本問卷數據進行分析處理,KMO的值為 0.885,Bartlett’s球形檢驗的值為1183.477,由于KMO的統計量大于0.80,呈現的性質為“良好的”標準,表示變量間具有共同因素存在,Bartlett’s球形檢驗也已達到0.05顯著水平,說明總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因此,變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共同性估計值的高低可以作為項目分析時篩選題項是否合適(保留)的指標之一,[6]分析數據可知,題項的共同性均高于0.20(若低于,可考慮刪除該題項),所以問卷的內容效度較好,可以用于實際調查。

四、調查結果分析

在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之前,首先對樣本中變量的數據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進行了檢驗,數據的Q-Q分布圖如圖1 所示,數據分布呈現正態(tài)分布。

利用SPSS的統計描述方法對本次調查回收的95份有效問卷量表進行統計分析,具體結果如下:

1.基本情況統計

經過初步的統計,受調研的95名教師中,83名是女性,12名是男性;年齡分布比所占人數最多的是:25-30歲;教齡統計分布數據是:5年以下的占34.7%,6-10年的教師比例44.2%,11-15年教齡的占16.8%,16年以上的有4.2%;教師所教學科分布比例為:文科占63.2%,理科占30.5%,藝術類的占5.3%,其他為1.1%;所有教師中參加過國家級培訓的有27.4%,所有教師中參加校級培訓的有57.9%。

2.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通過對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能力的五個維度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獲得了每個能力維度的均值和標準差,以此用來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統計結果見表2。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

(1)在五個維度當中,得分最高的維度是個人展示,均值為2.44。在T12中調查教師在網絡空間中,展示個人信息、提升個人形象是否有必要時,43.6%的教師認為“很有必要”。

由此說明,當前教師已能夠運用網絡空間來提升教師的個人魅力,以此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大部分教師能夠把自己的特長、文藝作品等放在空間供大家欣賞,這對學生來講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2)課程教學是五個維度中分數最低的,分數為2.07,這說明教師沒有高效地利用網絡學習空間,網絡學習空間教學活動設計能力不強,教學改革意識不高,還不敢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網絡學習空間為教師提供了開放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7]可以方便教師的備課,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方便師生的溝通和學習。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在對問題“你經常用網絡空間備課嗎”的調查中,55.8%的教師選擇了“偶爾”,45.3%的教師在他們的空間中,認為“偶爾”整理并使用空間內教學資源滿足自己的教學。

由此可知,教師在網絡學習空間中教學資源的查找、整理與應用方面能力不足,網絡學習空間利用率不高,網絡學習空間對教學暫未體現出明顯的促進作用。

(3)協同互助、支持服務、專業(yè)發(fā)展這三個維度的分數相差不大。網絡空間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教師與家長的互動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環(huán)境和條件。

在協同互助維度中,大部分教師都能夠通過網絡空間與其他教師、學生或家長進行溝通,說明網絡已經成為教師及時分享信息和意見溝通的重要途徑,教師已能夠掌握及應用。

在專業(yè)發(fā)展方面,教師也都能夠利用空間進行資源共享、撰寫教學反思日志、記錄教學活動等,只是次數相對較少,還應不斷加強,全面高效地享受空間帶來的便利。

3.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實際水平分析

通過教師自我能力的評估,了解到教師對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的實際水平。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各個能力維度的自我評估值均值主要在3(好)與2(一般)之間,五個測量維度的實際水平評估值都低于3。

由此可見,盡管當前教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基礎,但是并未達到網絡學習空間的能力要求水平。我們將五個能力維度的自評均值從高到低進行了排序(如圖2),分數最低的是課程教學。

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的自評分數與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現狀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即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維度得分較低的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水平的自評分數也較低??梢?,加強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課程教學能力方面已刻不容緩。

4.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與教師基本信息的差異性分析

對教師的基本信息與教師的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的五個維度進行差異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經檢驗,教師基本信息各因素整體檢驗F值均未達到0.05的顯著性水平,即均未違反方差同性質假定。

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在教師的性別、年齡、教齡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調查樣本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教齡的教師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基礎。

在學歷方面,本次調查樣本中,教師具有本科學歷的有82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有13人,可能由于被調查的教師學歷大部分集中在“本科”,進而造成差異性不顯著。學校層次包括小學、初中、其他,在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方面也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即教師的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不與教師所在的學校層次有關。

教師的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雖然不與教師所在的學校有關,但是數據表明卻與學校的性質有關,學校的性質,即所在學校是否為鄉(xiāng)、鎮(zhèn)重點,區(qū)、縣重點以及省、市重點。數據如表3所示。

從上述方差分析摘要表中知悉:除個人展示外,均達到顯著水平(>0.05),因此拒絕虛無假設,接受對立假設,表示不同學校性質的教師在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5.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能力各維度的相關性分析

研究利用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五個能力維度的共線性問題。相關系數矩陣如表4所示。

Pearson的相關系數|r|≥ 0.8時,認為兩變量間高度相關。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課程教學與支持服務這兩個能力維度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08,支持服務與協同互助兩個能力維度的相關系數為0.818,這兩組能力均呈現高度相關。

由此說明,具備較高網絡學習空間支持服務能力(信息支持、技術支持、情感支持)[8]的教師,他們在課程教學或協同互助這兩方面的能力也會相對的較其他教師強一些。所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網絡學習空間環(huán)境下仍需要給予必要的關注和指導,以使教師在網絡學習空間中能夠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教學進行深層次的融合。

6.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對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效果預測作用及貢獻分析

為了弄清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幾個層面對網絡學習空間教師能力是否有顯著的解釋力,研究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的多少,我們需要進行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中,采用強迫進入變量法(Enter法),因而五個預測變量均會進入回歸模型中,其進入順序依次為“個人展示”、“課程教學”、“協同互助”、“專業(yè)發(fā)展”、“支持服務”,被選入的自變量順序與自變量對校標變量的重要性無關(結果見表5)。

Durbin-Watson檢驗統計量可以檢驗模型中是否存在自我相關,當DW統計量數值愈接近2時,表示相關系數愈接近0,表中Durbin-Watson的值為1.902,說明數據沒有異常點。由于采用強迫進入變量法,只有一個回歸模型,因而R2改變量等于R2統計量0.687,所以五個預測變量共可解釋“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效果”效標變量68.7%的變異量。

從表6可以看出,五個變量的容忍度(允差)值大部分在0.200附近,VIF值均未大于評價指標值10,表示進入方程式的自變量間多元共線性的問題不是很明顯。

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效果的標準化回歸模型是: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效果=0.043*個人展示+0.278*課程教學+0.283*協同互助+0.192*支持服務+0.135*專業(yè)發(fā)展。在回歸模型中,五個預測變量均對“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效果” 效標變量有顯著的影響,“課程教學”與“協同互助”的Beta系數絕對值較大,說明這兩個預測變量對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效果有較高的解釋力。

五、結論與建議

1.抓住重點,提高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課程教學能力

通過對問卷整體的描述性分析可知,教師年齡分布比所占人數最多的是25-30歲,即新教師或者說還處于快速成長期的教師所占比例較大,他們所具有的教學經驗還不夠成熟穩(wěn)定,對如何組織網絡學習空間中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掌握的還不夠,年齡較大的教師對網絡空間教學方面還存有抵觸心理。雖然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已經具備了網絡學習空間應用的基本能力,能夠通過網絡空間與學生和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利用空間進行課前準備等,但數據反映出的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課程教學能力”維度分數較低,效果表現欠佳,還未達到我們的理想目標。

因此,教育管理者對這方面應高度重視。首先,要不斷強調教師通過網絡學習空間來優(yōu)化當前教育教學過程的重要性,提高各層次教師對網絡學習空間戰(zhàn)略地位的深度理解,加強教師緊迫感。其次,組織開展有關網絡教與學方面的培訓,從而提高教師對網絡學習空間的重視程度,加強教師網絡學習空間的教學設計能力、資源開發(fā)與整理能力。

2.建設激勵機制,提高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頻數

從差異性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只與學校的性質有關,即重點院校中的教師相比于普通學校的教師,其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要高一些。

對于教師使用網絡學習空間頻數類的題項,教師們的選擇絕大部分都在“偶爾”這一選項上??梢姡瑧么螖递^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由于重點院校會隨著三通兩平臺政策的出臺而相應地制定一些制度、采取一些措施去激勵教師持續(xù)應用。雖然新鮮的事物總能在第一時間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如何長期持續(xù)地關注下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網絡學習空間激起了教師網絡空間應用的熱情,但缺少相應的獎勵機制及政策的支持,教師的積極性會逐漸下降,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流向于表象,并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對于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能力的發(fā)展,學校應建設相應的激勵機制,使教師在外在動力的作用下,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形成一種習慣,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3.豐富教師培訓內容,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

當前,大多數教師對網絡學習空間有著積極的認識,從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教師的網絡學習空間支持服務維度是需要特別關注的。支持服務主要包括:信息支持、技術支持、情感支持??梢姡诰W絡學習空間環(huán)境中,仍需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加以培訓。

教師們對于常見辦公軟件的使用已基本掌握,但在較復雜的網絡應用技術和網絡資源的整理與使用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此外在網絡空間教學設計及實施能力方面也比較薄弱。

從基本信息調查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雖然調查中的所有教師均參加過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的培訓,但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效果卻仍不理想,所以應改變培訓內容或培訓方式。

近些年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主要采用的是專家報告、教師筆記記錄的方式,或者是集中培訓教師的軟件應用能力,這種培訓方式不利于教師對網絡信息化教與學系統的掌握。因此,我們要豐富當前的培訓內容,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任友群,盧蓓蓉.規(guī)劃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5(6):5-8.

[2]祝智庭,管玨棋.“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0):1-7.

[3]王世曾.基于網絡教研備課平臺的教師個人空間建設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11):140-142.

[4]佟鈺.“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促進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以吉林省教育社區(qū)為例[J].中小學電教,2013(12):26-29.

[5][8]姚巧紅,武亞男,李爽等.教師網絡學習空間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24-28.

第2篇: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關鍵詞】網絡培訓系統;知識服務;數據挖掘;網絡行為分析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基于網絡的資源共享、遠程協助等應用發(fā)展迅猛,我國的各個職業(yè)教育機構依托互聯網構建網絡教育培訓系統,為各個不同中學教師提供相關的培訓服務。網絡教育培訓系統是職業(yè)教育機構培訓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1)培訓平臺資源的個性化問題;(2)受訓教師學習和測試的內容不具有針對性;(3)網絡教育培訓系統各參與者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4)系統的智能水平較低,職教培訓平臺一般僅提供資源的下載和共享功能,雖然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但是對于數據的利用率不高,導致對受訓教師網絡培訓系統上的操作行為數據掌握不明,數據沒有被充分利用,系統平臺無法為施訓教師和受訓教師提供科學的輔助和指導。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有必要構建一套基于Web的,綜合運用資源分組共享技術、計算機協同學習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等的施訓教師網絡教育培訓系統,為受訓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同時提供基于學習主題的交流通信環(huán)境,并基于協同工作流實現基于受訓教師學習狀態(tài)的培訓內容自動選擇,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實現對培訓的輔助支撐,從而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受訓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對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進行強化。

一、系統設計原則

中學教師培訓系統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解決在當前網絡培訓過程中出現的施訓教師無法對受訓教師的學習過程進行掌控,受訓教師自主學習缺乏指導等問題,科學規(guī)范網絡培訓過程,提高培訓效果。在設計與開發(fā)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的開發(fā)原則包括:

一是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的原則。二是技術先進性原則。三是系統集成和數據標準化的原則。

二、系統功能架構設計

系統功能架構設計主要是從軟件最終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角度,對系統的總體功能及其模塊劃分進行設計,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

三、培訓資源功能的設計

培訓資源的是系統后繼功能的前提和基礎。由于培訓資源有多種存在形式,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類型培訓資源的處理方式不同,在設計時需要對其進行區(qū)分。通過分析可知,對于培訓資源的處理大體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讀入培訓資源、設置資源屬性、資源入庫、資源,這些步驟缺一不可,所以在該功能的設計時采用了設計模式中的建造者模式,其類圖如圖2所示:

四、通信交流功能的設計

該模塊的設計中包括服務端和客戶端兩個部分,服務端的主要功能是對客戶端用戶登錄的合法性進行驗證,轉發(fā)即時信息,存

儲信息,推送離線信息等??蛻舳说闹饕δ苁怯糜谟脩舻卿?,輸入或者接收交流信息,發(fā)送或者接收文件,實現視頻交流通信等。

對于服務器端的設計,具體采用的是基于服務的方法,即開發(fā)交流通信服務器,開放方法的訪問地址,以及接口的調用方式。服務器類的設計如圖3所示。

客戶端主要是參與通信交流的用戶實現信息的收發(fā),該類的類圖設計如圖4所示。

五、總結

本文針對目前施訓教師網絡教育培訓系統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綜合運用基于網絡的資源共享技術、信息交互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等,基于對培訓平臺深入的需求分析,設計了平臺的主要功能模塊和構建方案,系統解決了培訓資源的按權限共享,施訓教師與受訓教師交互信息的分類保存,受訓教師在線學習數據的智能分析等問題,不僅為受訓教師提供了培訓平臺,而且能夠為施訓教師提供培訓輔助決策,以及為受訓教師提供學習指導。

參考文獻:

[1]丁興富.論遠程教育中的學生學習支助服務(上).中國電化教育[J].2012,(3):8991

[2]廖汗成.基于SaaS的高校教學科研資源共享平臺的設計.現代教育技術[J].201219,(9):103107

第3篇: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網絡繼續(xù)教育培訓學習為教師學習制定了共同的內容和活動,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教師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網絡平臺。在學習內容和實踐層次上滿足不同教師的需要。

通過參加本次教師網絡繼續(xù)教育培訓,自主參與其中,使我在思想上、專業(yè)理論知識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在學習中,我認真聆聽了專家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講座,觀看了課堂教學視頻,在這段時間里 從這個平臺我學到了不少先進經驗和有價值的知識。在網絡學習中,使我受益匪淺。

下面一下這次學習的收獲和體會。

1、改變了教師學習的自覺性。

這種學習方式下適應了成人的特點,它為教師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比如,我們現在的培訓就可以通過回家抽時間進行網絡學習,從一個地方轉向另一個地方??梢耘c老師交流互動,從參與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廣大老師的認可,體現了網絡培訓的魅力。

2、領悟有效教學。

專家指出: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學走向優(yōu)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yōu)秀教師。怎樣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在從有效性走向優(yōu)質教學呢?我認真學習著專家在講座中的每一句話,思考著每一個觀點。從學習中使我深刻的領悟到了:在教學中應不斷探索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處理好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課堂欲設與生成等等之間的關系。

3、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學習的過程是一次知識積累與運用、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要會學、善用。我每次聽專家講座和觀看課堂實錄后,總要有一個思考,即如何將這些優(yōu)秀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及典型的案例帶進自己的課堂,有針對性的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縮短同發(fā)達地區(qū)學校教學上的差距。通過實踐對理論、經驗的檢驗,尋找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點、相同點與銜接點,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課堂教學藝術。開闊學生的視野,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4、提高自身素質,學會終身學習。

第4篇: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教育信息化

當前,我國教師教育正處于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本次改革所面臨的基本思路和要點包括:一個導向(教師專業(yè)化)、兩個制度(教師資格制度和教師培訓證書制度)、六個特點(開放性、大學化、一體化、綜合性、制度化、信息化)。作為信息時代的合格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職業(yè)精神,有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這就必須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并能夠將其應用于教學。一般認為,教師教育信息化的內涵是:在教師教育領域,吸收教育信息化的先進思想,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革教師教育的模式和內容,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的現代教師。

我國于“十五”期間開始了教師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建設,并逐步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重點之一。繼2004年10月舉行的“面向信息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國際研討會”之后,在2005年10月、2006年10月舉行的兩屆“國際教師教育論壇”上,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問題的研究占到了很大比重。2006年5月,在首屆“教師教育信息化國際論壇”上,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副司長宋永剛出席論壇并作了報告,國內外專家圍繞“面向未來的教師教育――信息化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題作了發(fā)言并展開研討。

我國的教師教育信息化雖然在基礎設施建設、理論研究和實踐發(fā)展方面已經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理論、模式研究與實施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加強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共享,這是當前我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所在。

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與教師信息素養(yǎng)

在信息社會中,教師信息素養(yǎng)通常包含技術和人文兩個層面的內容:在技術層面上,信息素養(yǎng)反映的是教師搜索、鑒別、篩選、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技能;從人文層面上看,信息素養(yǎng)則反映了教師對于信息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它建立在技術層面的基礎之上,涉及協同工作、獨立學習、個人和社會責任等多個方面。在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學習、研究和應用,將在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中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水平。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fā)展包括職前和職后教育兩個方面。

從職后教育來看,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隊伍中,因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的信息素養(yǎng)普遍低下的現狀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解決該問題的主要途徑是切實抓好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教育部于2005年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這是一個直接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為依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項目,對于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有著積極的意義。參加首批試點的9個省已經啟動了相關的培訓工作。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省的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使國家統一組織的能力水平考試面臨諸多困難。該項工作的推進和完善尚待在總結試點地區(qū)經驗的基礎上共同探索和努力。

就職前教育而言,作為我國教師職前教育的主體――高等師范院校應當積極改革、主動適應新的形勢,有效地提高師范畢業(yè)生的教育技術能力?,F代教育技術課程作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公共基礎課,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職前培養(yǎng)中無疑具有核心的地位。2004年,浙江師范大學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被教育部列入國家精品課程。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該課程的作用,基于幾年來對該課程進行改革與實踐的探索,我們有以下認識。

(1)在教材建設方面,現代教育技術教材內容建構的基本原則應該是:理論以夠用為原則,敘述簡明扼要、點到為止;突出應用特色,以提高信息化環(huán)境中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為目標,力求將能力培養(yǎng)與學生將要從事的具體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整合;以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為主線,旨在利用教育技術優(yōu)化教與學。同時,該課程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教學要求上,都應當與國家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銜接。

(2)在教學策略與教學方式方面,應當根據師范生所在學科的特點,通過文、理科學生分類教學;課內、外學習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達到因材施教、分類培養(yǎng)的目的。要重視案例教學,使學生在真實環(huán)境中提高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

(3)在課程評價上要注重過程性考核,通過實驗、開發(fā)過程來檢驗和鞏固學習成果。

(4)單靠一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是難以完成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之大任的,高師院校應當在教師教育類的其他課程、專業(yè)主干課程的教學中,努力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

當然,上述做法在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方面,也對高師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師教育網聯與學習資源共享

就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而言,網上教與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一個新的方向和增長點,對于全面推進教師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育部于2003年啟動的“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簡稱教師網聯計劃)是以現代遠程教育為突破口,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整合各級各類教師教育高校的優(yōu)質資源,構建以師范院校和其他舉辦教師教育的機構為主體,區(qū)域性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為服務支撐,學校學習型組織為基礎,多種教育形式結合,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相通,覆蓋全國城鄉(xiāng)、開放高效的教師終身學習的網絡體系的一個宏大的工作計劃。根據教育部的部署,教師網聯的發(fā)展將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1)以遠程教育試點師范大學和中央電大等首批成員單位為主體,建立相關的規(guī)范、標準和服務平臺。配合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重點面向農村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展教師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

(2)擴大到具備條件的省屬師范院校和其他舉辦教師教育的高等學校,并整合其他的教師教育資源,形成以區(qū)域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為支撐的公共服務體系。

(3)實現各種教育形式銜接與溝通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

就教師網聯成員來看,可以大致將教師網聯體系劃分為四個層面:國家層面、省級層面(即區(qū)域性網聯體系)、縣級教師資源與學習中心、學校層面(即校本研修和教師學習型組織)。目前,國家層面的教師網聯已經初步建成。2005年以來,四川、河南、江西、甘肅、福建等省相繼也已組建了形式不一的區(qū)域性教師網聯,旨在整合本省的教師教育資源。

在浙江省教育廳的支持下,浙江師大早在2001年就初步建成“浙江教師遠程教育”門戶網站(省略/),并先后浙江師大成人與繼續(xù)教育學院的大量教師教育網絡課程。目前,我們正在此基礎上認真規(guī)劃、積極組建輻射全省的區(qū)域性教師網聯。根據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的思路,我們設計以下做法。

第5篇: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關鍵詞: 教師教育;協同研修;學習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提出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專業(yè)能力。2013年,我國開始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旨在提升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其應用信息技術于教育教學的能力。“工程”明確要求“利用網絡研修社區(qū),推行網絡研修與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整合式培訓”。

教師網絡研修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之一。然而,當前的網絡研修存在“教師網絡研修的資源庫建設緊缺;研修活動設計尚處于研究層面、不利于推廣;網絡研修環(huán)境差異性較大”等方面的不足。同時,“工程”過多關注在職教師的發(fā)展,忽視職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有悖于教師教育理論中的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發(fā)展的理論,割裂了教師發(fā)展的完整性。這些不足和問題都影響網絡研修以及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效果,需要構建一個基于教師教育理念的、補當前網絡研修不足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網絡研修模式。

結合教師教育理論、當前信息技術網絡研修的現狀以及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提出和實施了“基于網絡協同研修的教師學習共同體實施模式”(以下簡稱“模式”)。

二、“模式”解讀

(一)基本內涵

以教師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目的,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資源,以由職前和職后教師為主體構筑的學習共同體的協同研修為學習方式,開展的基于網絡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模式。

1.指導思想:教師教育理論

指導思想是模式的理論基礎和理論核心,是模式深層內隱的靈魂和精髓,它決定著模式的方向性和獨特性。教師教育是對教師培養(yǎng)和培訓的統稱,是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對教師實施職前培養(yǎng)、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等連續(xù)的、可發(fā)展的、一體化的教育過程,強調教師教育的一體化和系統化,重視教師的職前和職后的協同發(fā)展。

2.運行方式:協同研修

協同研修是教師發(fā)展的重要路徑?;诰W絡的協同研修可以簡稱為“網絡研修”。馬力提出“網絡研修是一種以網絡協同學習平臺為技術支撐而開展的有組織、有引領的教師自主研修活動的新方式”。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與普及,網絡研修成為教師協同研修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所倡導的方式。

3.組織形式:教師學習共同體

協同研修離不開學習共同體的組建。教師學習共同體是由教師以及關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社群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自主自愿結合而成的學習型組織。我們所談的教師共同體的組成人員類型與當前我國常見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的人員組成類型是不同的。這里的“教師”,既包括在職教師,也包括職前教師,以及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有關的其他相關人員。當前,我國組成教師學習共同體的人員主要有三類:第一類人員是廣大教師;第二類人員是區(qū)(縣)級研修員、網絡班級主任、研修輔導員;第三類人員為學科帶頭人、學科專家、教授、教師教育專家等。黃慧芳等指出“國內教師網絡研修的對象是教師,而且是中小學教師?!币簿褪钦f,常見的教師學習共同體主要是由在職教師組成的,強調共同體成員的“同質性”。教師學習共同體是由在職教師和職前教師組成,既重視“同質性”,還重視“異質性”,突破了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固有模式,還原了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本來面目。

(二)理論基礎

1.教師教育理論

教師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教育應該包括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并使之一體化。作為當前教師教育重要內容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需要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把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進行通盤考慮、整體規(guī)劃、協同發(fā)展、共同提高。

2.情景學習理論

情景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萊夫和溫格認為,學習不能被簡單地視為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識從一個人傳遞給另外一個人;學習是一個社會性的過程,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構的;這樣的學是處于一個特定的情境中,滲透在特定的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中?!叭魏沃R都存在于文化實踐中,參與到這種文化實踐中去,是學習的一個認識論原則。”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和技能是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而獲得的,要在學習知識、技能的應用情境中進行學習。

3.學習共同體理論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斐迪南?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通過某種積極的關系而形成的群體,這一群體統一地對內對外發(fā)揮作用,是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組合。它強調共同信念和愿景,強調各個成員分享各自的見解與信息,相互協作、承擔責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動。

教師研修共同體是教師基于“研修主題”開展實踐研修活動而構建起來的一種個體學習和實踐的聯合體。以同質促進、異質互補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共同體,在教師的研修實踐活動中聯合互動,共同開展研修,可以“形成一種主題中心任務驅動、資源共享、相互借鑒、協同研究、共同發(fā)展的良好機制”。

該模式對于彌補當前網絡研修過程中的資源不足、缺失網絡研修的系統設計、扭轉“簡單的網絡環(huán)境和虛擬網絡社區(qū)等環(huán)境并存”的“一刀切”局面、貫徹教師教育一體化的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同時,我國加緊實施的“三通兩平臺建設”,尤其是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以及高校《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的建設和使用、職前教師和職后教師的互補性和協同性等方面為開展網上研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因此,開展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實施模式研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模式”的實施

(一)共同體的組建

以區(qū)域(省或者市)為單位,由師范生、在職中小學教師、高?!冬F代教育技術》主講教師、高?!秾W科教學論》教師等,通過行政命令或者自主自愿的方式組成學習共同體。

通過這種方式組成的共同體具有同質性和異質性的特征。師范生和在職教師是學習共同體的主要成員,具有共同的地緣性和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提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能力的同一目的性。共同的地緣性和學習目的是開展協作交流、組成學習共同體的基礎。同時,在職教師和師范生具有不同學習經歷和學習需求,體現出此學習共同體的異質性的特征。異質性的特征使得共同體的成員間具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和行為傾向。教師對網絡學習空間的行為傾向直接影響教師學習的效果,影響教師網絡研修社區(qū)中的互助行為。

此共同體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師是共同體的最主要的組織者和發(fā)起者,負責課程的設計、開發(fā)、完善以及課程的講授,同時負責疑難問題的解答以及網絡研修活動的組織、開展和協調?!督滩慕谭ā氛n程教師是共同體網絡研修的重要參與者,負責課程內容的補充和學科知識的解答(尤其是針對具體學科的內容)。

當然,最初組建的共同體可能是一種松散型的共同體。隨著課程的進行,最終會形成由《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師、《教材教法》課程教師為固定對象、在職教師和師范生為流動成員的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的成員可以分為專家(大學教師)、技術派(師范生,當然也包括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經驗派(中小學教師)等。

(二)研修的基本過程

《現代教育技術》是大學師范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和常設課程,每個學期均開設。學習共同體成員的研修過程可以分為:注冊、研修、評價等幾個階段。

1.注冊

師范生根據本校教學計劃的安排,登錄《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進行申請注冊、登記。在職教師根據當地主管部門的要求或者自主自愿的原則,在高等學校學期開學前,登錄當地高師院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并進行注冊。《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主講教師負責申請人資格的審核,根據相關要求確定申請人是否具有課程學習以及網絡研修的資格。

2.研修

課程主講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平臺,介紹本課程的教學安排、學習要求、學習方法以及評價規(guī)則等。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和教學計劃,針對師范生開展面對面或者非面對面的系統教學。并結合所講內容設計網絡研修主題,組織學習共同體成員參與網絡研修。《教材教法》教師也可結合具體的學科內容,設計必要的網絡研修主題,開展針對性的網絡研修。師范生和在職教師通過瀏覽網絡課程資源、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參與網絡研修等方式,達到完成學習任務、提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研修是重要的學習形式。

一般而言,網絡研修的模式主要有:

(1)自主學習:學習共同體成員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資源(文本、視頻、圖片、練習題等)進行自主學習。在職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課程資源、結合自身特點和時間,開展靈活的學習。師范生可以及時、反復地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

(2)集中研修:高校教師或者其他人員根據教學內容或者學科內容,采用自主設計研討主題、邀請他人講解、播放視頻等方式,組織共同體成員學習、研討。在這個過程中,共同體成員之間暢所欲言、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這種集中研修要以《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內容為主,體現出基礎性、普遍性的特征。當然,也可以在某個時期,結合共同體成員的共性問題,開展超越《現代教育技術》網絡n程內容范圍的網絡研修。在集中研修前,教師要精心準備,巧妙設計;研修中,要把握方向,啟發(fā)誘導;研修后,要及時總結,凝練提升。集中研修需要教師投入較多的心血進行科學的組織和安排、需要學習共同體成員的積極參與、需要學習共同體成員具有同一的學習時間點或者時間段等條件,這無形中增加集中研修活動開展的難度。因此,集中研修活動的開展要量力而行,控制開展的頻率。

(3)隨機研修:共同體成員在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與他人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研修探討。根據此模式開展的經驗,隨機研修是網絡研修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學習者最喜歡和收獲最大的學習形式。學習共同體成員在學習或者工作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或困惑,愿意通過此網絡課程平臺尋求支持幫助。他們的問題或困惑往往在第一時間就得到大家關注、討論并很快解決。通過對學習共同體成員的訪談,這種及時快捷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他們鐘情此種網絡研修的最主要的原因。

3.評價

學期結束,教師采用綜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成績作為學習者的課程學習成績。過程性評價以學習者網絡研修的次數、發(fā)帖數量、跟帖數量、提交作業(yè)的數量和質量等為評價依據。終結性評價以課程結束時的考試成績?yōu)樵u價依據。對于師范生而言,高校期末組織的慣常性考試是終結性評價的主要方式。對于在職教師而言,可以由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結合具體情況,采用靈活的方式。

(三)網絡研修的效果

通過實踐,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運行模式,涌現了一批核心成員,吸引了更多的中小學教師自覺加入。有些師范生畢業(yè)成為在職教師后,仍然活躍在該學習共同體中。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研修,不僅增強了中小學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提升教育教學的信心和勇氣,而且增強了職前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感受和理解,成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四、“模式”的特點

(一)指導思想上:凸顯教師教育理念

該模式以師范生和在職教師為主體構筑的網絡學習共同體,體現了教師教育重視職前教師和在職教師共同發(fā)展、提高的理念。同時,該模式對學習者的持續(xù)性幫助,也體現了教師教育的連續(xù)性、終身性的思想。

(二)價值取向上:凸顯了實踐性

在研修過程中,教師在進行網絡研修過程中將獲得實踐性知識。實踐性知識亦稱為隱性知識,其特點為情境性、經驗性、個性化、默會性和動態(tài)性。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表現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徐福蔭教授指出: 信息時代的教學觀強調師生互動,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強調在活動中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

協同研修的主題往往來源于教學實踐和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具有實踐的價值導向,是為實踐服務。這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的特點,使得成員具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和網絡研討的熱情。

(三)研修方式上:注重參與性

成人學習理論認為,成人已有經驗與新知識、新經驗的有機結合使成人的學習更加有效,也更有意義。馬克斯?范梅南認為,再好的教師(即便是大師),再好的教學(即便是啟發(fā)式的教學),也不能替代學生通過親歷的方式體驗和感悟知識。該模式中,在職教師可以把學到的最新的信息技術應用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師范生可以感受、體驗、領悟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精髓,提升應用信息技術于教育教學中的自覺性以及能力。

(四)學習方式上:凸顯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重要的學習方式。肖沃斯和喬伊斯非常重視合作學習,把學習共同體中的同伴關系稱之為“同輩教練(peer coaching)”關系。他們認為,在教師學習共同體中,不管是由專家還是由參與者主持的專題小組研討會,教師們對所學內容的應用率都大大提高。“同輩教練小組的形成使教職員們產生了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們轉過來又將促進更為合理的共同決策。一個設計巧妙的師資發(fā)展項目能夠為學校改革提供經久不衰的動力,也能夠不斷地更新教師的知識和技能,并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該模式構建的教師學習共同體,成員間互為“同輩教練”,并在基于網絡開展合作學習、交流、對話、研討和觀摩,實現優(yōu)勢資源共享,取長補短,體現合作性學習,提升了研修效果。

五、問題與反思

該模式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模式,對于可持續(xù)性地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該模式并非是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唯一模式。各地可以結合具體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另外,在采用該模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教育主管部門的參與。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既是教師自身發(fā)展問題,更是政府工程,需要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參與。培訓前,需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動員、發(fā)動;培訓后,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對培訓結果的認證;同時,該模式的實施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以及財政的支持等。

第二,中小學校的配合。教師投入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熱情和積極性與中小學校的態(tài)度有密切關系。中小學校要鼓勵和支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政策推動教師參與網絡研修。

第三,客觀公正看待和實施該模式。該模式是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重要模式,但并非唯一模式。對于推動局部的、地域性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具有較明顯的效果。但是,我們并不否認集中培訓,也并不否認我國當前所采用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模式。

第四,需要培養(yǎng)骨干積極分子。骨干和積極分子是本模式運行的關鍵因素。一方面,骨干和積極分子可以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具有真實感和親切感。通過他們的現身說法,可以幫助大家克服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恐懼感,提升網絡研修的崆楹托判囊約巴絡研修的質量和效果。另一個方面,只有培養(yǎng)骨干和積極分子,才能形成較為穩(wěn)固的學習共同體,及時快速解答共同體成員提出的問題,減少挫折感,提升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教師[2013]13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Z].教育部,2013.

[2]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EB/OL].http:///gzdt/2013-11/06/content_2522685. htm,2015-12-10.

[3]黃慧芳,辛一君,俞樹煜,李自青.我國教師網絡研修研究現狀的可視化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5(5).

[4]馬立,郁曉華,祝智庭.教師繼續(xù)教育新模式:網絡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5][美]J?萊夫,E?溫格著,王文靜譯.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李更生,劉力.走進教育現場:基于研修共同體的教師培訓新模式[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8).

[7]張思,李勇帆.高校教師使用Moodle網絡教學平臺影響因素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8).

[8]張思,劉清堂等.教師混合式培訓中的同儕互助模式與支持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6).

[9]汪曉鳳,陳玲,余勝泉.基于實踐性知識創(chuàng)生的網絡教研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10).

[10]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

[11]徐福蔭.信息時代的學與教[J].電化教育研究,2007(12).

第6篇: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科技論文;寫作技巧;培訓

作者簡介:薛亞東(1971-),男,山西芮城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長江學者和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計劃(項目編號:IRT102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4-0177-02

現在的大學教育越來越注重卓越人才的培養(yǎng),但作為高校教育的基礎——大學教師教學、科研等綜合能力的訓練與提高尚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一所大學,只有擁有了一流的教師隊伍,方有可能培養(yǎng)出國家所需的卓越學生,因此高水平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培養(yǎng)就顯得非常重要與迫切。[1]教師的綜合能力涉及多個方面,包括扎實的理論基礎、教學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研究交流能力等等。為了宣傳與交流科研成果,各種論文的撰寫就非常必要,如何撰寫科技論文,特別是撰寫外文(英文為主)的科技論文,在高校國際化交流方面顯得更為迫切。為此,已有不少高等院校在最近幾年提出了教師寫作方面的培訓項目,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也推出了專門的寫作培訓課程。[2]另外,國外大學幾乎都設置有相關機構開展學生、教師的寫作與交流培訓??紤]到國外大學在這方面開展的工作較早,已經建立了較完善的組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制度與方法,因此本文擬通過國內外大學寫作培訓模式的比較,提出完善我國大學寫作交流項目的一些想法與建議,希望藉此推動大學教師寫作培訓項目的開展。

一、教師寫作培訓的目的

在高等學校,一方面學生要撰寫畢業(yè)論文,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要通過撰寫科技論文來達到交流科技成果與推動科技發(fā)展的目的,因此論文寫作能力就成為論文撰寫的關鍵。

從目前國內高校教師的任職經歷來看,大多數教師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是通過自學、模仿或導師指導的方式而訓練獲得的。這種形式的能力訓練突出的是自我學習和總結。作為一種科技交流,科技論文的寫作有其自身的要求與特點,比如論文的框架組成、描述的用詞與語句安排、圖表與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著與其他語言作品顯著的差別,而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過專門的訓練會取得顯著提高。

目前能撰寫外文科技論文(特別是英文)已成為對高校教師的一個基本要求。但通過初步調查可以發(fā)現,我國高校在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培訓方面還沒有固定的機構或者組織,且已有的培訓多注重形式,沒有考慮到實踐可行性,更沒有可持續(xù)性的規(guī)劃與實施思路。[3]

最近幾年,由于職稱評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師在教學、科研的同時,還需要發(fā)表足夠數量的科技論文,這種要求可能導致出現論文重復發(fā)表、抄襲、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雖然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論文寫作的系統培訓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國外大學寫作培訓項目中,通常會安排專門的課程來討論如何分辨重復發(fā)表、抄襲等行為,從而避免出現因疏忽而引發(fā)的不良影響。

對比美國科羅拉多州礦業(yè)大學(CSM)的語言培訓項目可以發(fā)現,其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寫論文(包括學生畢業(yè)論文、科技論文、研究報告等)、論文的語法與表達、對英語是第二語言人員(ESL)的語言培訓、論文相關的倫理與道德等。而國內寫作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畢業(yè)論文的寫作、論文學術規(guī)范知識。另外,CSM寫作項目的初衷與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從而在職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更具競爭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終取得更高職位從而影響他們所從事的領域甚至是整個世界。從這個意義上看,開展高校的寫作培訓項目目的明確、意義重大。

二、寫作培訓的形式與方法

當前國內高校開展的寫作培訓項目還比較少,盡管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推出了在線培訓課程,但課程只針對教師,且無法系統考慮寫作培訓目的,因此對比美國高校的寫作培訓項目,探討適合國內高校的寫作培訓形式與方法尤為重要。

作為一種能力培訓,講授與訓練必須相結合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培訓首先應該明確培訓的目的,根據目的制定培訓課程大綱??梢酝ㄟ^集中討論授課、集中專題討論(針對某一方面開展專題研討,如針對論文用詞、語法和表達等)、分散教學討論(針對某問題所涉及小群體開展的討論)等形式進行培訓。另外,還可以開展基于網絡的在線培訓。從實踐情況來看,網絡在線培訓具有方便、靈活等優(yōu)點,但也存在針對性差、不能起到積極督促作用等缺點,因此建議綜合這兩種模式,開展面授討論與網上在線培訓相結合的培訓形式,以達到高校教師寫作(包括學生寫作)能力培訓之目的。

在具體培訓方法方面,由于培訓對象多數已具備科技論文寫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訓以理論方法為輔,實例討論教學為主,并結合培訓進展以及教師正在準備的論文進行實際訓練點評,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訓內容涉及的面較廣,因此針對不同內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論文倫理道德培訓方面,除了討論辨別重復、抄襲的技術定義與方法外,更需要結合實例,辨明可能出現的學術不端等行為。另外,對學術不端涉及的法律、規(guī)范方面要做出解釋,培養(yǎng)良好、嚴謹的治學與研究操守,這也是我國科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撐。

三、寫作培訓機構或平臺

1.培訓機構

高校寫作培訓項目的重要性毋庸贅言,但如何去實施、如何保證實施的效果則還需要軟硬件方面的保障。從國內多數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都已經具備開展寫作培訓的條件,特別是有外語系或學院的高校,都已具備了培訓所需的基本師資力量。但作為一項系統培訓工程項目,建立相應的培訓組織機構非常必要。[4,5]在CSM,寫作培訓是由人文科學與國際研究系來承擔的,在美國的其他高校也基本是由語言與人文學科系來承擔寫作培訓項目。通常情況下,培訓機構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但多數人員都是兼職工作。培訓機構有自己的辦公室與培訓場地,機構運行所需費用來源于學校撥款和社會捐贈。

2.人員

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包括專職人員、兼職人員、志愿者以及特聘的專家。人員數量根據學校規(guī)模不同從3~5人到十余人不等。專職的工作人員通常具有文學、語言學、科學與哲學方面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并具有多年從事培訓的經驗??梢钥闯?,國外高校對寫作培訓人員有很高的要求,以確保在用詞、語法、表達方面的準確性。在我國,培訓人員多由有中文語言學和英文語言學、文學等專業(yè)背景,同時兼顧科技專業(yè)背景的教師組成。除了安排固定的培訓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培訓內容聘請校內外的專家進行講座或討論,特別是可以聘請國外的專家,開展英文科技論文撰寫的講座。

3.網站

網站是現代社會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的寫作培訓項目也離不開網站的建設與支持。培訓機構的網站通常掛靠在所在學校的院系下面,主要作為兩個方面的平臺:信息平臺與培訓平臺。信息平臺用于介紹機構、培訓科目的設置、培訓人員組成,以及培訓信息等。培訓平臺更多是一種交流平臺,提供在線培訓課程、培訓相關資料,以及培訓教師與學員之間的問題交流。

從CSM多年的培訓經驗來看,寫作培訓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非常好的能力訓練,這與學校的重視、培訓教師的認真負責是分不開的。培訓機構印刷了大量的培訓資料,并免費發(fā)放給學員。同時,培訓機構與其他高校的培訓機構也建立了多方合作關系,以保證新思想、新技術與新方法的快速推廣應用。

四、結論

國外高校,特別是美國大學基本都設置了專門的語言寫作培訓機構,用于開展相關的培訓項目,這些培訓對提高大學生、高校教師的寫作、交流能力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我國,專門的科技論文寫作培訓項目開展的還較少,高校的發(fā)展對此提出了更為迫切、更高的要求。同時大多數大學具備了開展寫作培訓的軟硬件條件,需要高校領導能更加重視,并從經費與制度方面給予保障,從而推動大學語言寫作培訓項目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蔣偉.高校教師隊伍素質建設現狀及改革對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70-73.

[2]池塘.全國高校教師網培計劃助中青年教師提高專業(yè)能力[J].中國遠程教育,2012,(12):12-16.

[3]陳國火.改變培訓方式,更新培訓觀念——教師網絡培訓模式的策劃與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4,(4):57-58.

第7篇: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5—0017—01

近幾年,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在管理層面,促進教師成長所采取的普遍做法是:開展各層次大規(guī)模的教師培訓工作、倡導教師讀專業(yè)書籍、鉆研課程標準,并適時開展考評、檢測,以便督促教師主動學習,并掌握了解教師的學習成長情況?,F實中,以上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對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就培訓的組織而言,也有諸如培訓費用高、培訓時間安排固定、教師被動學習、易流于形式等制約因素。當前,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和部分適宜于開展教師網絡培訓的軟件的研發(fā),開展基于網絡的縣域內教師培訓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在近期關于moodle的學習中,筆者認為,依托moodle平臺建構教師培訓新模式,開展moodle平臺下網絡課程的教師培訓活動,是實現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新途徑。

一、什么是moodle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模塊化面向對象的動態(tài)學習環(huán)境的縮寫,是澳大利亞教師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而開發(fā)的課程管理系統,是一個免費的開放源代碼的軟件。在國內,為了促進Moodle在教育中的使用更加本土化,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給Moodle翻譯了一個中文名稱“魔燈”。正如Google的中文名“谷歌”,蘊含“豐收之歌”的含義一樣,“魔燈”則蘊含“教師是課堂上的真正魔法師,而Moodle則是他手中的那盞阿拉丁神燈”(取自《一千零一夜》傳說故事)之意。

二、為什么可以開展基于moodle平臺的教師培訓

1.在硬件環(huán)境建設方面,開展moodle平臺下的教師培訓工作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就會寧而言,全縣所有縣直屬學校、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初級中學均已接入互聯網,學校教師個人計算機擁有率接近80%。此外,以上學校均建有教師電子備課室,有較高配置的計算機設備,教師擁有較理想的網上學習硬件環(huán)境。就村級學校而言,也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已接入了互聯網。

2. 運用moodle平臺開展網絡學習門檻低。學習者無需進行專門培訓,只要具備通識性的計算機知識,能夠自己瀏覽網頁、申請賬號、上傳文件,就可以在moodle平臺下輕松、自主地學習。

3.運用moodle平臺開展網絡培訓代價低。Moodle是完全免費的開源軟件,平臺界面簡單、精巧, 管理者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界面,增減培訓內容。moodle平臺下開展培訓的費用主要在于優(yōu)秀教育資源的購置方面(主要是網絡課程,可以根據培訓需要購置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課程標準、有效課堂建設、學校管理等方面的專題課程,課程資源采用視頻、音頻、文本等多種形式,內容表現形式極為豐富),基于moodle平臺的網絡課程經過近些年的開發(fā),已經趨于成熟且價格較低。此外, moodle課程的開發(fā)也較為簡單,培訓單位也可開發(fā)適宜于縣城教師培訓實際的網絡課程。

第8篇: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關鍵詞:網絡德育 高校 管理系統

網絡作為新的技術平臺,在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條件的同時,由于其隱秘性的特點也帶來了相當范圍內的高校生道德失范現象的發(fā)生。要加強高校生的網絡德育,必須建設高效、規(guī)范、嚴格的網上管理系統,加強高校教師網絡德育隊伍的建設。

一、建設高效、規(guī)范、嚴格的網上管理系統

管理系統的主要作用是對網站進行有效的管理,對網絡不良信息進行疏導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聯網上德育系統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建立健全各種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上言行,把網絡所提倡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融于各項管理之中,使其內在約束與外在約束有機地統一起來。

首先,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大學生的網上言行。必須明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公民在社會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規(guī)和道德文明禮儀,諸如《憲法》、《民法》、《刑法》等在網絡上同樣適用,國家保密局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guī)定》等法規(guī)必須執(zhí)行,任何觸犯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都要依法處理。近年各高校紛紛制定《校園計算機網絡管理辦法》、《學生宿舍網絡管理條例》,修訂《大學生違紀處分條例》。這些辦法和條例對學生上網的時間、地域等內容進行了限制和規(guī)范,并制定了相關的處罰條例,如:規(guī)定聯接學生寢室的網絡暫限國內運行,學生不得因上網耽誤上課、自修和影響同學的休息等。對于違反網絡管理條例規(guī)定的給予相應的處罰,包括暫停上網資格、賠償損失、取消學生評優(yōu)評獎,給予必要的紀律處分等。此外,在輔導員、班主任的指導下對各院系、班級寢室制定上網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自律與他律相結合,規(guī)范大學生的上網行為。

其次,加強網絡的技術支持,筑牢“防火墻”,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學的校園網剛啟用時,由于網絡防衛(wèi)系統比較薄弱,漏洞較多,很快被“黑客”惡意攻破,竊取了相關數據信息。同時,在對匿名用戶缺乏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一些不宜宣傳或不健康的內容也通過網絡進入了校園網?;谏鲜鰡栴},學校實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墻”網絡安全技術為技術支持的校園網,有效地抑制了同類問題的發(fā)生?,F在,可以通過系統內部的規(guī)則設置對境外有害網站和有不健康內容的網站進行封堵,禁止訪問,現有的網絡安全技術也使網絡抵御校內外“黑客”攻擊的能力大大增強,安全性明顯提高。

再次,加強對電子公告牌和“論壇”的監(jiān)管。BBS即電子公告牌,是國際互聯網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務點,所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目前,許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網站。該站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討論區(qū)的文章出現涉及政治的過激言論;在討論中由于知識的貧乏和觀點的謬誤而誤導他人;在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出現人身攻擊的現象;個別不負責任的人在網上貼出某些內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應該采取如下管理辦法: 明確職責并建立責任制。對于BBS的管理,要明確主管和協管部門。管理者不僅要有網絡技術人員,還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衛(wèi)人員。凡申請在學生寢室上網或申辦“論壇”者,須填寫入網申請書,并簽署有院(系)學生工作組或有關主管部門審核的入網責任書。BBS站實行版主負責制,明確各版主的具體權利和義務,促使其認真履行職責,切實維護好本版的內容,及時刪除一些錯誤的信息。

二、加強高校網絡德育教師隊伍建設

在網絡文化背景下,針對教育對象、教育方法、教育環(huán)境、教育內容及過程的新變化,盡快培養(yǎng)出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合理的“專家型”高校網絡德育人才隊伍,應成為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網絡文化發(fā)展方向,加強網絡知識技能學習。

當前,大學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網絡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就必須主動學習和著重發(fā)展網絡知識和技能:

(1)交流與溝通技能。大學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網上論壇、電子郵件等網絡交流手段,以便及時收集、分析、監(jiān)控網絡信息,發(fā)現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快捷、多方位地摸準學生的思想脈搏。

(2)瀏覽與查詢技能。大學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網絡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盡快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將需要的信息存儲起來,提高網絡使用率。

(3)信息與網絡參與技能。大學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學習計算機理論與操作實踐,掌握各種軟件的應用技能,懂得網絡的基本原理,掌握網絡運用規(guī)范,學會網上查詢方法,信息下載和網上通訊、交流的技巧,學會多媒體、網頁的制作技巧、網上監(jiān)控的方法與阻擋有害信息的技巧等,總之一切有利于開展網絡德育工作的技術技巧都應熟練掌握和運用。

高校要加強對網絡德育人才隊伍的網絡培訓,通過技術講座和培訓,介紹網絡發(fā)展的新動向,應用軟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備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傳遞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夠的網絡知識技能,才可能借助網絡技術的支持,采用聲、文、圖、像的綜合表現形式來表達教育內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提高大學德育的時效性。

第二,優(yōu)化德育隊伍結構,樹立德育專家意識。

大學德育工作者只有成長為一名專家,才有可能勝任日益繁重、復雜、艱巨、高標準的德育理論研究和日常實踐活動,才能保證德育工作的先進性和成效性。目前大學德育隊伍經過學習和培訓,大部分已能夠利用網絡進行日常的德育工作,但開發(fā)德育軟件、開展網絡心理咨詢、建立德育網站等更深層的德育工作還有一定困難。大學德育工作者還必須下苦功夫不斷學習實踐、研究提高,熟練地掌握計算機,了解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及其對學生思想的影響,并盡可能以適當方式參與校園信息的制作與控制,指導大學生在網絡上查找有益信息,使自己成為大學德育所涉及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專家,充分發(fā)揮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帶頭作用、團結凝聚作用和咨詢指導作用。

總結:因此,優(yōu)化德育隊伍結構,樹立專家意識,充實一批既精通計算機網絡技術,又有較好政治素質的專業(yè)人才到大學德育隊伍中來就顯得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王愛民.大學生網絡德育初探.《中國德育》,2003年 第6期

[2]尚元東.大學生網絡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教育探索》,2008年 第6期

第9篇:教師網絡培訓總結范文

關鍵詞:網絡實訓室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對一所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職業(yè)院校而言,核心的功能就是兩個:一個是教學,另一個是職業(yè)化。網絡實訓室的建設對這兩個功能的實現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提高學校的競爭力和學生的實踐能力有重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提升學校的品牌。

一、建設網絡實訓室的必要性

(一)網絡實訓室的建設對提高網絡教學水平意義重大

網絡實訓室的建設對提高網絡教學水平的意義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網絡實訓室可以讓教師接觸到許多前沿的網絡知識和技術,開闊思路和眼界,提高教師自身的網絡技術方面的素養(yǎng),從而提高網絡理論和應用方面的教學水平。另一個是增加了網絡實訓教學這一授課內容。網絡技術是理論和實踐結合十分緊密的一門學問,只有在實訓中,學生才能真正掌握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所以增加網絡實訓的授課可以極大地提高網絡教學水平。

(二)網絡實訓室的建設對提高學校網絡科研水平意義重大

網絡技術作為計算機學科中最前沿的領域之一,是一個很好的科研方向。通過在專業(yè)的網絡實訓室中進行各種前沿的實訓,研究人員可以跟蹤先進網絡和通信技術,開闊思路和眼界,提高科研水平。先進的網絡實訓室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引進。有了硬件設備,就可以吸引國內外的優(yōu)秀網絡人才加入學校,為學校的建設發(fā)展貢獻力量。另外,還可以與網絡設備供應商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由其及時提供最新的技術信息。甚至可以和合作伙伴公司共同進行科研和生產前沿技術的研究和開發(fā)。

(三)網絡實訓室的建設對學生就業(yè)意義重大

現代的人才觀念認為人才不僅僅具有知識,更要具有能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課堂教育和實訓實踐相結合,網絡實訓室提供了真實的網絡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親自搭建網絡、親自動手調試、配置網絡,從而讓學生直觀、全方位了解各種網絡設備和應用環(huán)境,加深對網絡原理、協議、標準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網絡技能和實戰(zhàn)能力。通過在網絡實訓室中的學習和實踐,便得本校的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這些都是他們在將來的就業(yè)競爭中非常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拓寬學生擇業(yè)的范圍,可以從事網絡技術工程師、網絡管理員等網絡技術類職業(yè),就職于各網絡系統集成公司,或成為各種類型單位或公司的網絡管理員。這些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四)網絡實訓室的建設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認證培訓

網絡實訓室建成后,可以面向社會和學校搞培訓再教育。對學校的意義,不僅僅是增加了一塊創(chuàng)收的園地,更深入一步講是開創(chuàng)了一種投資建設模式,一種以收養(yǎng)支,自我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的投資模式。

二、網絡實訓室設備組成

(一)網絡實訓室區(qū)域劃分

網絡實訓室由三部分組成:學生機區(qū)域、教師網管區(qū)和6個RACK平臺區(qū)。

1.學生機區(qū)域:

這個區(qū)域主要是負責學生電腦接入實訓室網絡,達到信息共享,同時可以訪問RACK平臺實訓區(qū)。

2.教師網管區(qū):

這個區(qū)域主要是分配給老師進行實訓室網絡管理的,通過采用銳捷網絡的網絡管理軟件就可以對整個校園網絡管理和維護了,大大減輕了實訓室的管理工作強度。

3.RACK平臺區(qū):

實訓區(qū)域總共由6個RACK平臺組成,每個平臺設備中有1臺RCMS設備(控制做實訓的交換機、路由器、安全和無線等設備)、2臺二層交換機和2臺三層交換機、4臺路由器、兩個無線控制器和兩個無線AP等組成。每個RACK平臺可以供6個學生做各種交換機、路由器、安全和無線等的實訓等,而且學生可以人人動手。

(二)實訓教學系統組成

1.網絡組建、網絡管理類實訓滿足標準班規(guī)模(40人)要求,各分組內能獨立并行開展實訓,實訓終端1人1臺;

2.配置實訓教學監(jiān)控終端等教師實訓指導教學系統;

3.具有遠程實訓室功能,能提供安全可靠的遠程登陸設備和方案。

4.具有上述實訓教學與培訓的詳細、完整實訓方案。

5.提供相關師資培訓和技術支持,設備三年免費質保。

網絡實訓室實訓功能

(一)教學應用

1.滿足本??萍把芯可慕虒W需要

網絡實訓室內可做實訓內容的設計是基于標準各種網絡技術,包括STP(802.3ad生成樹協議)、RSTP(802.3ad快速生成樹協議)、MSTP(802.1s基于VLAN生成樹協議)、VRRP(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ACL(包括標準、擴展、時間以及基于二層/三層/四層包頭字段的訪問控制列表)、NAT(網絡地址轉換)、NAPT(基于802.3ad的鏈路聚合控制協議)、STATIC ROUTE(靜態(tài)路由)、RIP(路由信息協議)、OSPF(開放最短路徑優(yōu)先協議)、VPN(虛擬專用網絡)、IGMP Snooping(組播探測協議)、PSTN、ISDN、無線、防火墻、IPv6等等。

可以完成學校教學所需的給中局域網、廣域網實訓。并把實訓分成基礎實訓和高級實訓。基礎實訓,共可做16類28個實訓。高級的網絡實訓,分為3部分,第1部分是高級路由實訓,含10類34個實訓;第2部分是高級交換實訓,含6類11個實訓;第3類是安全實訓,含8類13個實訓。

2.配有內容豐富的實訓指導手冊

網絡實訓室配套了內容豐富的專業(yè)實訓手冊,以供教學參考。實訓手冊中對每個實訓的教學目的、實訓的設備、實訓設備間相連的網絡拓撲、實訓操作步驟、實訓結果及驗證等內容,描述詳盡、圖文并茂,可以直接當作教材用。

3.提供來自實際案例的綜合性實訓

銳捷網絡經過廣泛的調查,針對這一需求,提供來自實際案例的綜合性實訓。在綜合性實訓中告訴學生某一個大型企業(yè)的情況,共有多少人,哪些部門,地理分布如何,管理水平如何,等等。讓學生根據這些背景,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設計這個大型企業(yè)的拓撲。并且還要學生就用實訓室里的設備,按照自己設計的拓撲來把這個企業(yè)的拓撲搭建起來。之后要求學生把搭建的企業(yè)網調通。最后還需要他們綜合掌握的技能去優(yōu)化這個網絡,比如要配ACL、QOS等。只有這樣才算完成這個綜合性實訓。這樣做下來,學生的實戰(zhàn)技能得到極大的鍛煉,這對他們將來的就業(yè)及在工作崗位上的成長都是極有幫助。

教學服務

1.成為銳捷網絡學院

建立銳捷網絡聯合實訓室之后,該學校有權向銳捷網絡認證中心提出申請成為銳捷網絡學院,銳捷網絡認證中心將按照相應的規(guī)定為銳捷網絡學院提供周到的教學服務和支持。

2.學生有機會全面接觸前沿的網絡技術

根據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學要求和企業(yè)對于網絡人才的需求,銳捷網絡學院開發(fā)理論和實踐并重的教材,讓學生在學校里就可以緊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潮流,掌握前沿的網絡技術。

3.師資培訓

銳捷網絡可提供專業(yè)的師資培訓。通過培訓,即可熟悉網絡設備的配置、調試等技術,迅速開展對學生的實訓教學,便于將實訓課程快速融合到教學計劃中,通過培訓讓每位授課老師明白每個實訓的重點、難點。

4.可獲得共享的教學資料

銳捷網絡認證中心為授權考試中心開設專門的FTP帳號,銳捷網絡認證中心將隨時在FTP上上傳大量的公司、產品、培訓等信息。便于授權考試中心開展各項培訓活動。

5.建立雙向人才信息庫

銳捷網絡認證中心為授權考試中心建立雙向人才庫,依托這500多家的商合作伙伴,以及與權威的招聘機構密切的合作,通過認證的學員可以利用特定的帳號和密碼在銳捷網絡雙向人才信息庫中注冊。通過雙向人才信息庫為企業(yè)和學員提供雙向選擇的機會。

綜上所述,建設網絡實訓室是有利于教學和學術研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就業(yè),有利于提升學校的品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