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德育課程實施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通識性培訓;課堂用語;實踐策略;困惑
春去秋來,新課程已伴我走過了漫漫長路。
每天都在實踐,每天都在錯誤,每天都在覺醒,每天都在回憶,每天都在成長……
實驗伊始,通識性培訓,教材分析,思想洗禮,心靈凈化;啃讀教學用書,學習教育理論,實施實踐過程。課堂用語更多的是: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劃一劃、圈一圈、比一比、寫一寫;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寫出哪些算式?你能把這些算式排隊嗎?怎樣派車合理?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能幫助他嗎?你準備怎么辦?“你”的自主,“你”的創(chuàng)造,“你”學得多么主動、活潑生動啊,“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一天天成長,“你”已經上三年級了;老師為“你”建立了成長記錄冊、成長記錄袋,并考查“你”的口語,這是課改的啟迪和智慧。
一、實踐過程中的策略
教材是學習的載體,教師是學習的媒體,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在于找準自己的角色,教材的落實在于課堂,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找準學習的興趣點是重中之重。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的策略是:
第一,“課前導學”以教材為主(因為現在的教材力圖體現為學生的學材),教材在學生的手里是學習的第一手資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教材的圖畫情景講出來、擺出來、做出來(當然要爭取家長的支持),課前收起來,反饋接收一些信息,起到局部的“導學”作用,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不用老師教,你能行。)。
第二,課中導學以教材為輔,以學校及學生實際為主,捕捉生活現實情景,讓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課標明確提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由于課程要兼顧農村及城市,而農村客觀存在的硬件跟不上,教材圖畫情景的動態(tài)難以實現,所以,選擇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是對老師的挑戰(zhàn),且現實情景比圖畫情景更能激起求知欲,課中質量的提高與活動設計密切相關。
二、實驗中的困惑
隨著實驗的逐步深入,經過多次的對話、交流,發(fā)現實驗中也有一些困惑。
第一,客觀現實與主觀意識的差異。觀念的改變與實踐的反差較大,教師“應試”“灌輸”的比例仍大,有些班級中午留學生,下午6點才放學,這是因為擔憂評估而造成的,而這些班的考試成績也相對較好,教師也能順利評優(yōu),但這樣做學生會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對學生的發(fā)展是否有利?
第二,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間的差異。在“三維一體”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學生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得以貫徹落實,但部分家庭教育成了負數”,如:禮貌用語、家長不會用、寬厚待人、家長做不到(這只是局部問題),所以,課改從娃娃抓起,更重要的是社會對教師、學生的過程評估的機制。
第三,重視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與學生個體實踐間的差異。
教材提倡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是挖掘學生的潛能,弘揚學生的個性,但實踐過程中,學生卻不易接受或接受較難,他們只選擇自己的方法完成,而教師選擇最優(yōu)化方法,是不是又在“灌輸”?而且引導使用最優(yōu)方法后,部分學生仍用自己的方法,特別要求表達解題過程時,學生困難相當大,這與考查學生學習過程的評估發(fā)生了沖突,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是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第四,問題意識的建立與強化。一冊教材的應用題是圖畫情景,數量小,與生活較接近,學生較熟悉,他們口述結果時充滿自信,但讓他們提出問題時眼里卻充滿困惑(我都知道結果了,你卻老讓我提問題,這是什么意思),筆者認為問題意識的建立還是需要強化訓練,特別是二冊以后,仍以應用題出現較妥當。
第五,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與大班額授課制的差異。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需在指定條件下進行。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 新課程實施 困境 策略
音樂新課程的目標強調增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關注并樂于參與音樂活動,提高音樂感受與評價鑒賞的能力,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發(fā)展表現音樂的能力,豐富和提高藝術想像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豐富的生活情趣和樂觀的態(tài)度,增進群體意識,鍛煉合作與協(xié)調能力。音樂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與作用,但是在音樂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與困境,諸如音樂教師不樂意教,音樂教師不知道教,學生不愿意學生,學校其他學科教師不重視,學生家長漠視等現實而具體的問題。面對如此問題,學校、音樂教師、社會、家庭等各個方面都需要積極尋求有效措施來進一步推動音樂新課程實施。
一、初中音樂新課程實施中的困境
1.音樂教師缺乏教學的積極性和熱情
在音樂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音樂教師的熱情不斷遭遇來自社會和學校壓力的沖擊,許多教師沒有信心去進行音樂教學。因此,音樂教師把音樂課程的教學當作“任務”來完成,認為音樂課程在學校教學中是多余的,音樂教師缺乏自信心和學科自尊,似乎音樂教師比其他主課教師矮一截,音樂教師缺乏教學的積極性和熱情。
2. 學生不愿意學習音樂課程
對音樂新課程來說,學生是不太愿意學的。他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主課的學習,即使是音樂課,他們仍然我行我素,任憑教師如何講在音樂課堂上不要做與本課堂無關的事情,但有些學生在睡覺,有些學生在做數學作業(yè)……所以一節(jié)音樂課當中,半數以上學生是沒有去上音樂課的,更不要奢談積極參與了。
3.學生家長漠視
在音樂新課程的實施中,學生家長對于音樂新課程不但不支持,而且還采取一種漠視的態(tài)度。當前,還有許多學生家長認為,音樂學習再好,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不行也沒有用,所以在這些家長眼里是沒有音樂課程的學習的,他們認為只有所謂的主課學習,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在音樂課程的學習上的。因此,音樂新課程在家長那里得不到支持。
二、初中音樂新課程實施策略探討
(一)重視音樂課程資源開發(fā)
1.民族傳統(tǒng)音樂課程資源
在音樂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音樂教師需要充分地發(fā)掘民族的傳統(tǒng)課程資源,實現“古為今用”。音樂教師需要充分的理解我國音樂歷史和音樂傳統(tǒng),了解不同背景下的音樂文化,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充分利用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tǒng)資源,將傳統(tǒng)的、民族的音樂為今天的音樂課堂教學和音樂創(chuàng)作服務。
2.社區(qū)音樂課程資源
不同社區(qū)具有不同的音樂文化資源,音樂教師需要進行不斷的開發(fā)和利用。特別是在校本音樂課程開發(fā)時,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huán)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開發(fā)具有地區(qū)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
(二)改進音樂課程評價
1.音樂課程評價目標多維化。音樂課程評價目標不僅要涵蓋音樂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tài)度和程度,以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等諸多方面。
2.音樂課程評價主體多元化。音樂課程評價主體需要實現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
(三)轉變音樂教學方式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轉變音樂教學方式。
1.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課堂氛圍,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課堂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音樂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哪怕是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技巧,學生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說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再創(chuàng)作了。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融為一體,自己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音樂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才會成為可能。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
2.尊重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要欣賞學生,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和創(chuàng)造,對于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需要尊重。
3.形成“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主要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學習共同體不同于生活共同體,它的形成“超越了課堂同新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原理相通的共同體”,同時它由尊重個體差異性的前提下形成的“同一性”。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習共同體的形成,體現出音樂教師與學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員,“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與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教師指導學生的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學習,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交流以及合作學習實現教學反思,促進自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四)轉變家長觀念
積極轉變家長的觀念讓其認識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幾個方面的發(fā)展,而不是某個方面的發(fā)展。讓家長認識到:音樂新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對其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也可以培養(yǎng)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更需要讓家長明白,在多元智力理論的指引下,學生的智力是多元化的,音樂智力是其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不只是智力因素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非智力因素同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當重要的角色,音樂課程在學生的其他學科學習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因此在音樂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家長需要重視音樂新課程的價值,而不是采取漠視的態(tài)度。
(五)推進音樂教師專業(yè)化
1.增強音樂教師的知識涵養(yǎng)。音樂教師是需要很強的專業(yè)性,沒有標準的音樂專業(yè)技巧和音樂專業(yè)知識,很難勝任的,音樂教師需要掌握扎實的音樂專業(yè)理論和技能,如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音樂技術理論知識、器樂演奏技巧等。
2.加強音樂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一個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必須既有教學的能力,也要有進行教學研究的能力,中學教師在教學第一線,可以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只要不斷地學習、總結,就能得到豐富的經驗,并使其上升為理論。
音樂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必修課程,其對學生的發(fā)展不僅具有文化傳承價值、審美體驗價值,而且還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和交往價值。在音樂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音樂教師需要不斷進行教學實踐,探索新的音樂教學理論,從而更有效的推進音樂新課程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提升自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在課程評價方面,國內外已有較為權威的界定。美國著名的課程論專家、“課程評價之父”――拉爾夫?泰勒(Ralph Tyler)認為,課程評價過程在實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1]。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張華等學者認為,課程評價是根據某種標準,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計劃、活動及其結果等進行描述的過程[2]。國內專家也對校本課程評價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如江蘇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孟憲平認為,校本課程評價是校長和教師對本校開發(fā)的課程進行質量分析和監(jiān)控的過程,也是學校對校本課程進行跟蹤管理的過程。綜上所述,校本課程評價是指由學校自主進行的旨在提高校本課程開發(fā)質量的發(fā)展性評價,評價貫穿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整個過程,具有多元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評價的結果將直接體現在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中。校本課程評價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
1.以學校為主體各類人員廣泛參與的自我評價
評價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理所當然是課程評價的主體,有責任制定配套的評價方案,組織實施評價。以學校為評價主體,使評價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自主性和靈活性;評價完后可直接診斷、改進課程,具有較高的效率和針對性。評價主體除了學校的管理者之外,還應包括教師、學生、社區(qū)有關人員、家長等的參與,形成一個由與校本課程有關的各類人員廣泛參與的評價主體網絡。他們均是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的相關人員,對此有較深的了解和體會,具有較大的發(fā)言權。通過各相關人員的集思廣益,可從各種角度完善校本課程。
2.以促進校本課程發(fā)展為目標的發(fā)展性評價
校本課程評價也是一種發(fā)展性評價,它區(qū)別于選拔性評價和水平性評價,更注重診斷、激勵和發(fā)展。校本課程評價要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和教師的尊嚴和感受,注重發(fā)揮評價的促進作用。發(fā)展性評價在學生評價上,注重將評價結果恰當地、及時地反饋給學生,從而對自身有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并以此為依據,完善自身的不足,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在教師評價上,可以使教師看到課程自身的缺陷,激發(fā)教師繼續(xù)改進和完善的欲望,從而使教師在某一方面的知識得到拓寬,能力得到加強,綜合素質也隨之提高。在校本課程自身的評價上,強調以改進為本,建立促進校本課程健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3.貫穿于課程開發(fā)始終的全程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fā)包括環(huán)境與需求分析、課程目標設置、課程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各個開發(fā)階段是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的、循環(huán)反復、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通過評價來不斷完善、修訂。具體來說,校本課程評價應包括對校本課程本身的評價和校本課程效果的評價兩部分。校本課程本身的評價包括對學校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的評價。校本課程效果評價主要是指校本課程實施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影響。評價不是校本課程開發(fā)工作的終結,而是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是對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各個步驟進行價值判斷,從而進行理性決策的過程。
4.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多樣化評價方式
校本課程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學生在學習課程中身心的發(fā)展,更注重教師在開發(fā)實施校本課程中專業(yè)素質的提升。在評價學生時,要注意學生本身的學習基礎和各年齡段學生的特點,不能以劃一的標準去評價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不同的個體,要針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進行評價。另外,校本課程的實施除了本校的教職員工外,還可以是校外的專業(yè)人員和社區(qū)有關人員等。因此,校本課程評價不可能只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它必然會因課程內容、實施方式、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二、 校本課程評價的實施策略
1.多方參與,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要改變過去以管理者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狀況,實現課程評價的民主化、多樣化。校本課程評價是一個民主開放的信息流動的過程,在多元主體的多方面參與下,實現信息的有效流動。教師和學生作為校本課程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他們在校本課程的評價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成為課程評價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課程評價專家則是掌握校本課程評價理論和技能的專門人才,可以為學校教師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指導。學生家長、社區(qū)代表也要參與校本課程的評價,學生家長、社區(qū)代表的教育需求與期望可以為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提供重要的反饋信息。各相關人員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主動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自覺改進工作和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實現自我發(fā)展。
2.以人為本,制定一體化的評價標準
科學的校本課程評價標準必須堅持設計合理,實施到位,以人為本,旨在發(fā)展的一體化原則。校本課程評價標準的一體化突出地表現在以下方面。從縱向上看,在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每個階段都有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在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準備階段,必須首先進行相應的背景性評價。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階段,必須進行同步的質量監(jiān)督性評價。校本課程開發(fā)評價活動的最后一個階段是結果性評價,結果性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所進行的判斷。從橫向上看,課程開發(fā)的每個階段又要制定多個層次的評價標準。比如說,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中可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知識與技能、中間層――過程與方法、最高層――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可分為知識、方法、情感三個層面。因此,學生學業(yè)評價內容不僅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評價,還要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更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努力做到評價內容的全面化、層次化和一體化。由于學生個體存在顯著差異,評價的標準必須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應拘泥于單一尺度,力求構建一體化的評價標準。
3.靈活多變,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校本課程評價涵蓋的內容頗為豐富。從縱向上看,主要是指對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各個階段的評價。從橫向上來說,包括對課程方案本身的評價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以及學生學業(yè)成就評定。正是由于校本課程評價內容的廣泛化、多元化,我們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在進行背景評價時可以采用系統(tǒng)分析、調查、訪談、座談、診斷性測驗、文獻法等方法。在進行過程評價時可以采用描述性評價、故事評價、個案評價、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法等。在進行成果評價的具體操作時,可以借鑒檔案袋評價、實作評價、測驗法、問卷法、觀察與訪談、360度評價法等方法。
4.積極對待,認同多樣化的評價結果
校本課程的評價以改善校本課程質量為目的,是一種重視課程開發(fā)過程的發(fā)展性評價。不同的評價主體、評價標準以及評價方法,必然會有不同的評價結果,并且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結果。而且由于學生具有不同的能力、性格、傾向、興趣、需要及家庭環(huán)境,評價的結果也必然會多樣化。但是,這種多元性的結果正是校本課程所追求的,在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下,我們理應接受評價結果的多樣化。只有積極對待不同的結果,才能使校本課程體現其本質內涵,即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環(huán)境而設計的理念,更好地發(fā)揮校本課程的作用。只有積極對待評價的結果,才能為學生與校本課程的發(fā)展提供全面而詳盡的信息。
參考文獻
一、編制《學科課程綱要》的實踐價值
編制《學科課程綱要》對教師、學生以及學校都有重要的意義。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它具有三點實踐價值。
—是精準導航課程目標。在編制《學科課程綱要》以前,作為任課教師,對于學科的學段、年級、學期、單元教學的聯系性、系統(tǒng)性思考不是很多,對于學科思想的理性思考也很欠缺。教學憑的只是教材、參考書和已有的教學經驗,常常是“腳踩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在編制《學科課程綱要》的過程中,教師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系統(tǒng)的理性思考,視野從“一節(jié)課”走向“一門課程”,開始審視各階段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實施與評價,力圖在教學中體現“標準一目標一教學一評價”的一致性,使教學由經驗型轉變?yōu)閷I(yè)型,由非理性轉變?yōu)槔硇浴T谑褂谩秾W科課程綱要》時,教師深諳每個單元或模塊教學內容的目的性,每一個教學步驟的指向性,教材編寫的連貫性,知識點綴連的科學性等,這些都使得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而課程綱要中課程目標的體現是日常教學的課時目標與階段性的單元目標乃至學期目標和學段目標勾連的關鍵。同時,能夠讓教師提綱挈領地梳理所教授的知識要點,領悟其背后的教學目的和意義。
二是設定、實施課程內容?!秾W科課程綱要》把教學任務細化到每一個課時,猶如軍事作戰(zhàn)時模擬的沙盤,步步為營,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程內容在實施的過程中盡可能達到讓學生“一課一得”,學生在教師精心構建的完整且規(guī)范的學科知識體系中扎實走好每一步,課課收獲,走向深刻。當然,在編制綱要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憑借豐富的教學經驗,精確把握要點考點,同時兼顧到不同學科的人文關懷,對所教授的課程內容進行去粗取精、大膽取舍的詳略安排,更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教情、學情,對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輸出渠道進行深入思考、用心選擇、有益改良,用盡可能適合又不失新穎的實施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有效性,從而做到切實地執(zhí)行,讓教學成為“缺少遺憾的藝術”。
三是積極跟進課程評價。在日常教學生活中,課程綱要始終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紐帶。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如何判斷“教”得適切,“學”得有效?課程評價的存在,就摒棄了過去僅僅基于經驗或教材來判斷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行為,而是通過設定科學的評價方案或跟蹤監(jiān)測手段,不斷獲得與學習目標的緊密聯系。教師教到什么程度,學生在學業(yè)上是否進步的“證據”,讓教師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矯正,有效避免學科教學中的隨意性,保證教學的合理性,使教學任務達到最大化,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學生在細致全面地認知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同時,以課程評價為標尺,不斷地調整自己,減少了學習的盲目性,增加了自覺性和針對性。就這樣,教師和學生在不經意間通過課程評價產生默契,心心相印,它既滿足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編制《學科課程綱要》的要點
編制《學科課程綱要》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與充實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與升華的過程,是一個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從茫然無從到豁然開朗的過程,更是一個理性思考的過程。高質量的《學科課程綱要》有利于教師整體把握實施的課程目標與內容,使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安排更合理;有利于教師審視滿足課程實施的所有條件,使資源整合更到位;有利于學生明確所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內容框架,使學習更有效;可以很好地回答:你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你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里?有鑒于編制課程綱要的實踐價值,各地日漸重視和采用了這一教學設計,而在具體的編制和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三點。
一是既要考慮國家意志,又要考慮學生需要。學校課程是一個滲透國家意志與學校辦學思想理念,服務于人的終身成長的整體性結構系統(tǒng)。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各級課程在總體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補性,它們都服從和服務于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總體目標,都要體現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各個階段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相應的學校、教師在實施課程、編制學科課程綱要的時候,既要充分考慮到體現國家的意志,又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和個性發(fā)展的差異性,在二者之間架起一座最便捷的橋梁。作為具體的課程綱要編寫和實施者,對課程綱要的參悟、理解程度,是保證國家意志得以忠實貫徹和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
二是要做到基于學生實際,基于課標和教材。課程綱要的編制要做到兩個基于:一要基于課程實施的對象——學生的實際;二要基于課程實施的標準和媒介——課標和教材。課程標準是根本,課程綱要是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結合學校、學生實際形成的。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熟悉教材是編制課程綱要的基本要求。教師必須把握好學科思想、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明確學科課程目標,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編制課程綱要,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課程綱要就是學程綱要,要讓學生體悟到自己就是學習責任的承擔者。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課程目標;根據學期的總課時量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細化課時分配和課時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的現有條件,合理設置和使用課程資源;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及學習內容,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設計教學評價時,應按學生的程度、學習的內容有統(tǒng)一和分層次的要求與測評方式。
三是要科學使用,要能貫穿整個學期,要能指導教與學。《學科課程綱要》是對學期教學的整體規(guī)劃,是對學期教學實施的精彩預設。每學期開學前,每位教師應該認真研讀課程綱要,因為每個學校課程綱要的編寫不僅是個人魅力在集體智慧中的熠熠閃光,而且是集體的心血凝結,是教師與教師之間教育思想、教學智慧交流碰撞的和諧統(tǒng)一。同時,在開學的第一課上,教師更應該與學生一起分享課程綱要。這種教學安排不僅能規(guī)范教師的教,更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可以讓學生明確一學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條件,只有這樣的“熱身”和準備,學生的學習情緒狀態(tài)才能得到優(yōu)化。但對于課程綱要的使用絕不能僅局限于開學第一節(jié)課,它的最終價值體現在指導教學、引領教學的實施層面。要將課程綱要貫穿在整個學期,甚至整個學段的教學中,使其始終“立”在課堂,指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幫助教師始終系統(tǒng)地思考、審視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之間的一致性,科學設計每一節(jié)課(目標要切合學情;實施要有多樣性、可行性;評價要具體化,同時要具有可操作性);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系統(tǒng)化,讓學生理解每一節(jié)課的意義,始終兼顧“森林和樹木”,進而學會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明確學習任務,知道如何利用學習資源,知道采用何種學習方式,知道如何借助評價手段改善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實現“要學”、“會學”和“學好”。如果師生只在學期初的第一節(jié)課與課程綱要略有接觸,隨后就不再關注,就很難讓他們人腦人心,編制課程綱要也就會流于形式,教師會把它僅僅當作一項任務、一個程序,無法產生高效。另外,在開學的家長會上,也可以和家長分享學期學科課程綱要,利于家校合作,助推學生發(fā)展。
本文中,教學策略的現代模式和傳統(tǒng)模式都應用于軟件技術(高職)專業(yè)計算機二級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以下簡稱公共基礎)課程的單元教學評估中。此外,將現代和傳統(tǒng)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包括各自的限制或優(yōu)化),作者將之稱為混合模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專業(yè)課教師應自問:組織課堂,開展教學并達到教學目的的最好方式是什么?本次實驗的最終結果,即學生的能力提升和成績進步程度將是回答上述問題的一個標準。進一步來說,為了實現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對于具體的教學單元,究竟采取傳統(tǒng)教學模式,還是采取現代教學模式?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就此進行了實驗。本文中實驗的學生來自江蘇省徐州經貿高等職業(yè)學校軟件技術(高職)專業(yè)二年級的三個班級。本文中涉及學生成績,沒有特作說明的,都是指班級學生的平均成績。
1 實驗說明
2015年3月至6月,該實驗研究以軟件2013級甲班35人、乙班32人、丙班33人為樣本。這三個班級的整體學生水平(包括智力水平、基礎成績等)基本一致,沒有明顯的所謂的優(yōu)班或差班之說。公共基礎課程的周課時為4(共計約3小時)。本次實驗的教學單元包括:線性表、樹與二叉樹、查找與排序。在甲、乙、丙三個班級,傳統(tǒng)教學模式、現代教學模式和混合教學模式都被輪流實施。每一次教學單元結束都要對三個班級進行教學評估測試。在此,作者將該研究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實驗前階段(Pre-experimental stage):該階段主要是確定好每個教學單元實施后學生應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也可稱作準備階段。
“線性表”單元在甲班執(zhí)行傳統(tǒng)模式,乙班執(zhí)行現代模式,丙班執(zhí)行混合模式?!皹渑c二叉樹”單元在甲班執(zhí)行現代模式,乙班執(zhí)行混合模式,丙班執(zhí)行傳統(tǒng)模式?!安檎遗c排序”單元在甲班執(zhí)行混合模式,乙班執(zhí)行傳統(tǒng)模式,丙班執(zhí)行現代模式。見表1。這樣設計使得每種教學模式都在三個班級里執(zhí)行過,便于比較三種模式下的學生學習成效。為了比較和研究教學模式對于班級的影響,該階段下,作者對三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這些尚未教學的單元的內容和能力測試。本文中將教學實施前進行的這次測試統(tǒng)稱為初始測試。
表1 三種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班級和教學單元的對應關系
[教學單元\&班級\&教學模式\&線性表\&甲\&傳統(tǒng)\&乙\&現代\&丙\&混合\&樹與二叉樹\&甲\&現代\&乙\&混合\&丙\&傳統(tǒng)\&查找與排序\&甲\&混合\&乙\&傳統(tǒng)\&丙\&現代\&]
實驗階段(Experimental stage):該階段下,每個單元的教學過程真實發(fā)生。因此,該階段也可稱為教學階段。按照事先設定的每個班級每個教學單元下的教學模式,遵循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在每個教學單元結束時,學生都要接受教學評估測試,最終形成各班的測試成績數據庫。
實驗后階段(Post-experimental stage):該階段主要分析學生測試成績,也可稱為分析階段。通過比較三個教學單元在三個班級的成績,結合教學模式的選擇,得出相關結論。
2 實驗目標
2.1 總體目標
1)確定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現代教學模式下的實踐意義、教學實效,以及學生的探索能力水平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等。
2)實現傳統(tǒng)模式、現代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教學實踐模型,通過比較這些模式下的教學測試成績,確定三種模式的實效。
3)通過累積性測試成績,確定教學模式的實效,量化和比較學生們的表現。
2.2具體目標
1)重點觀察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現代教學模式下的二年級學生的表現和教學成效。
2)通過教學實踐,詳盡說明傳統(tǒng)模式、現代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教學項目的模型。
3)比較同一課程不同教學單元下的傳統(tǒng)模式、現代模式和混合模式的學生成績。
4)根據教學評估測試成績的分析與觀察,包括學生的典型錯誤,確定補救措施。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選擇教學模式,指導教學實踐,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3 研究假說
1相比較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教師傳播知識的狀況下,讓學生參與教學評估過程,學生的表現會更好。
2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融入更加積極主動的角色,可以提升學生的表現和學習的主動性。
為了實現預設目標和上述假說,作者采用的教學策略包括:觀察法(觀察學生行為)、對話、問題意識、記錄學生學習進步的測試法、個人評論和討論組等。在甲、乙、丙三個班級的三個單元的教學實踐中,作者采用了傳統(tǒng)、現代和混合的教學模式。
4 實驗過程與結果
實驗前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對于三個班級學生的初始測試。初始測試建立在學生們先前基礎之上,測試內容是即將要進行教學的三個單元的內容。初始測試的成績見表2。該表可以反映出三個班級的平均知識水平和學習習慣。在實驗前,三個班級的整體學生情況相差無幾。
在實驗階段,學生們先后學習了三個單元的課程內容,收獲了新的學習習慣和對于計算機公共基礎知識的認知,以及學習策略上的進步。在教學實踐中,三種教學模式都選取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1) 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教學策略包括:系統(tǒng)介紹、知識點講解、問答式對話、練習、引導觀察等。這些教學策略的應用著重于一下幾個方面。
(1)教師用心講解,學生努力聽講。
(2)教師提出正確觀點和概念,學生努力接受。
(3)對于作業(yè)或學習疑問,學生們經常復制或直接采納教師傳播的知識。
2) 對于現代教學模式,主要教學策略包括:探索學習法、啟發(fā)式對話、問題意識、案例研究、對比法、韋恩圖、期待引導與概念圖等。現代教學模式下,教師起主導作用,指導學生,解釋概念、過程和術語,引導學生團隊協(xié)作,經常提問,表達或支持某種觀點,并盡力完成任務。
3 )混合教學模式主要采用的教學策略包括:系統(tǒng)介紹、練習、探索學習法、啟發(fā)式對話、問題意識和韋恩圖等。在課堂上采用這些策略時,學生經常會直接采納教師教學中提供的信息。此外,學生們也會聯合他人解決問題,繼而形成自己的觀點、能力、知識和對于計算機公共基礎的認知。
實驗后階段主要是對于三個班級評估測試結果的數據應用。教學評估測試的題目類型主要包括:配對連線、填空、單項選擇、思考題和結構化論述等。三個班級的成績情況可參考表3~表5和圖1~圖3。
為了分析三個教學單元的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生成績變化,作者進行了同一個班級的三個教學單元的成績比較。同一個班級的三個教學單元的成績情況可參考表6~表8和圖4~圖6。
由上述圖表可以看出,現代交互式教學模式下,各個班級的教學評估測試成績都明顯更好。為了進一步分析,作者設計了一個三維比較圖,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三個班級在各個單元測試的成績情況。見圖7。
5 結論
通過實驗前和實驗后的評估測試結果,可分析得出如下結論要點。
1 )實驗前測試中,三個班級進行了皆未教學的初始測試,平均分極其接近,說明這三個班級在實驗前的知識水平、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和能力都旗鼓相當。
2) 在實驗的教學單元評估測試中,三個班級的平均分數高于各自的初始測試分數,而且根據教學模式的不同有所差異。
(1)甲班的初始測試平均分為62.7,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平均分升為64.5,在緊接著的結合傳統(tǒng)與現代混合的教學模式中,平均分為71.5,在以互動教學為主的現代模式中的平均分為79.5。這說明對于公共基礎知識課程內容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非足夠有效。對于知識點,學生有一般概念,但還不具備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2)乙班的初始測試平均分為64.0,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平均分升為72.5,在混合模式中,平均分為81.5,在現代模式中平均分為85.5。這說明現代教學模式的高效性。學生們被鼓勵探索他們需要的信息,通過分析和綜合運用這些信息,解決了實際問題。
(3)丙班的初始測試平均分為65.5,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平均分為68.0,在混合模式中平均分為74.0,在現代模式中平均分為86.5。這結果更說明現代交互式教學可以克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點,而兩者的結合也可能取得相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好的成績。
本次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驗證研究之初設定的假說。從最終結果可見,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較多的模式下,取得的成績和表現明顯高于以一味介紹或解釋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且,當傳統(tǒng)模式下給予教師一個主動的角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整體表現也會明顯提高。
一、《熱工技術與應用》課程的特點
城市熱能應用技術專業(yè)是我院的主干專業(yè),《熱工技術與應用》課程是本專業(yè)的一門主要專業(yè)基礎課,在東北地區(qū)主要研究制熱方向。一方面,它為學生今后學習專業(yè)課,如《鍋爐原理》、《熱工儀表與自動控制》等提供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熱工分析與熱工計算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實驗、測試技能等綜合訓練,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該課理論性強、概念抽象、公式繁多,是學生公認的較難的課程。尤其對于城市熱能應用技術專業(yè)(高職層次)教學來講,由于學生高等數學基礎薄弱,很多學不好本課程的學生,主要問題是出現在數學基礎上。加上學時(56學時)有限,讓初次接觸該課的學生難以入門,從而產生畏懼心理。如何使《熱工技術與應用》課程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以提高教學效果,在這里做初步研究。
二、課程改革的內容
1.教學內容的改革。本課程主要是研究熱功轉換及熱傳遞規(guī)律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在熱能工程問題上的應用。針對本課程概念多、公式多和線圖多、理論性和應用性較強這些特點,在組織教學內容時努力做到:①重視基本概念和理論,精簡公式推導,讓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實質,不必過分強調公式如何推導。②強化實際工程應用,將大量實際熱力工程知識引入教學,列舉大量工程實例,使學生能用熱工知識分析和專業(yè)相關的實際問題,突出熱工知識在城市熱能應用技術專業(yè)中的應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運用圖表分析,緊密聯系實際。圖表分析是熱工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無論是工程熱力學中的過程、循環(huán)、熱量與功量分析,還是傳熱學中的換熱分析計算,都以圖表分析為基本工具。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提高課程教學內容的形象性、生動性和通俗易懂性,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本課程的性質和內容,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如頭腦風暴法、分組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和現場教學法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了實用的多媒體課件;借助計算機多媒體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繁瑣的內容精煉化,實際問題形象化。①頭腦風暴法。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內容的講解,應多引用學生身邊的例子、工程應用的實例。教師引出問題,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積極踴躍回答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方案。最后老師總結,選取最佳方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又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且提升了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解圓筒壁導熱章節(jié)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保溫飯盒具有保溫性能,并設計幾種提高保溫性能的方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最后再引申到工程實際-供熱管道保溫問題上來。②案例分析法。在《熱工技術與應用》的教學過程中,應始終把握理論教學聯系實際案例的教學思想,突出熱工理論和專業(yè)相結合的重要性,讓學生體會到本課程是與專業(yè)密切相關的,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講解熱力過程與循環(huán)時,聯系到熱力設備是如何制熱的。講解水蒸氣飽和壓力與飽和溫度對應關系時,聯系到鍋爐熱力設備額定工作壓力與溫度的調解關系。在講到傳熱學穩(wěn)態(tài)導熱部分時,提出冬天怎樣穿衣服會更溫暖等問題。學生往往會反應熱烈,感到熱工學就在自己身邊,熱工理論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從而消除了畏懼心理,提高了學習興趣。然后再從身邊的問題引申到工程實例,比如鍋爐等動力設備的工作原理、熱工計量測試儀器儀表的設計開發(fā)等,由淺入深,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充分提高的了學習效果。③現場教學法。利用實驗實訓室、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單位等途徑,組織學生現場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也可以學到更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加強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由于我們學院地處哈爾濱,冬天特別寒冷。學院有自己的供暖鍋爐房,夏天正值鍋爐維修期間,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鍋爐房現場講解鍋爐爐墻的組成結構。冬天是鍋爐運行的季節(jié),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現場體會鍋爐爐墻的保溫效果,并可以參與鍋爐的熱工測試全過程。不但提高了教學效果,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職業(yè)能力。
3.考試改革。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無論考試課還是考查課,主要是通過課程考試來實現,存在評價目標單一、評價內容片面、評價方法簡單化的缺陷。所以,應該在評價標準方面做改進,督促學生學習。為了體現學生是否對所學知識真正掌握和使用,克服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弊端,使學生走出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應探討靈活多變的考核形式,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多種考核方式,來評定學生的成績,有助于督促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鞏固,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
我院是骨干高職院校,城市熱能應用技術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同于其他院校,我院的特色和優(yōu)勢是更加強調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對學生應用開發(fā)、研究、科學咨詢和技術轉換能力的訓練。因此《熱工技術與應用》課程作為城市熱能應用技術專業(yè)的主要專業(yè)基礎課程,通過課程改革,更加注重行業(yè)化的專業(yè)方向、應用化的課程教學方法的實施,達到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在課程設置上條理清晰,內容關聯性強;充分發(fā)揮教師備課的創(chuàng)造性,有效避免照本宣科;更能適應行業(yè)就業(yè)特點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需求,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敏.熱工與流體力學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
[2]徐紅梅 .高職熱工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M].中國西部科技,2006,(16).
[3]李廣華.關于熱工基礎系列課程改革的建議[J].裝備制造技術,2010,(6):197.
[4]黃凱旋.劉建華.熱工課程教與學改革探索[J].集美大學學報,2001,(9:73.
[5]宋雪靜.淺談高職高專熱工基礎教學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7):784.
一、加強學習,積淀智慧底蘊
教育專家指出:學習是教師維持其職業(yè)生命連續(xù)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師實現其職業(yè)生命價值升華的必要、重要通道。所以,體育教師除了學習體育理論知識、研讀體育專業(yè)著作外,還必須在哲學、教育心理學、文學、藝術、醫(yī)學等方面有所涉獵。要不負眾望,要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展就必須讀一些“墊底”的書(摘自教育家朱永新語)。通過系列學習,可以讓我們體育教師掌握最新的體育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水平,使自己始終保持滿滿的“一缸富有生命力的活水”。也只有這樣,我們在室內體育課教學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讓學生的智慧與自己的智慧激情碰撞,釋放出室內體育課的精彩。
二、整合技術,激發(fā)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雖是一門專門的學科課程,但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與信息技術整合卻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之效。室內體育課教學,我們一般以體育常識、衛(wèi)生保健、安全知識等為主要內容,若是光憑一張嘴來講解,學生往往缺乏學習興趣,打不起精神,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學習動力、興趣、積極性,嚴重影響了室內體育課的教學效果,有違體育新課標教書育人、強身健體的初衷。我在教授足球的帶球突破過人這一技巧時,把學生帶進了教室,整合信息技術,實行室內體育課教學。課前,我把學生喜歡的世界球星馬拉多納、貝利、梅西帶球過人的精彩片段進行了剪接,制成了教學課件,給學生慢動作展示球星帶球過人非凡技術,并附上詳細的技術要領講解,在讓學生領略世界級球星風采的同時,輕松領悟帶球過人的動作要領;圖文并茂的知識講解,讓學生們學習興趣大增,他們躍躍欲試、蠢蠢欲動,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三、就地取材,豐富教學內容
新《小學體育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利用和開發(fā)課程資源是順利實施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可以發(fā)揮課程資源的教育優(yōu)勢。”因此,室內體育課教學時,我們應打破時空的限制,充分挖掘、利用起教室內的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課桌、板凳等進行室內體育課教學,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此外,我們還可以將桌凳進行合理擺放,變成簡易的雙桿、山羊,讓學生原地支撐、模擬練習;將桌凳混合擺放,拼成簡易的“海綿墊”,讓學生進行仰臥起坐、俯臥撐的練習;也可將桌凳擺放成“迷宮”“單邊橋”,讓學生模擬闖迷宮、過單邊橋,訓練學生的靈敏性、協(xié)調性。游戲時,我們應教育學生遵守游戲規(guī)則,避免不安全狀況的出現,讓學生在室內體育課中既得到身體的鍛煉,又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達到練體、育人的雙重教學效果,一舉多得。
四、即時評價,達到教學目的
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課程設計和組織實施的科學程度進行診斷、并確定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它是不斷完善課程建設的重要依據和途徑(引自小學體育新課標)。結合室內體育課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室內體育課評價時,采用即時評價更為適宜。評價時,我們要以人為本,以積極評價為主,讓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時,收獲自尊、自信,滿足自我需要。如在室內體育課對學生的仰臥起坐、俯臥撐進行評價時,則可適當降低評價標準,不看重數量,只注重動作質量;“不錯”“好極了”“很好”“繼續(xù)努力”……應成為即時評價的常用語。而對游戲項目等進行評價時,則著重對學生的參與熱情、合作態(tài)度、規(guī)則遵守等進行即時評價,使每個學生都受到激情鼓舞,激勵他們以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嶄新的競技面貌參與到室內體育課的學習中去。
關鍵詞: 電子焊接 實訓教學 創(chuàng)新教育策略
維修電工實訓課程是我校機電一體化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課程。電子焊接部分作為維修電工三個項目之一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電工電子實訓的基礎。維修電工的電子焊接部分一共有兩套試題:一套是串聯型直流穩(wěn)壓電源的焊接與調試;另一套是基本放大電路安裝與調試。兩套試題中焊接都占很大的比例。電子焊接的重點是焊接和調試。
我們現在上課采用的是項目教學法,把電子焊接作為其中一個項目,然后將電子焊接分為三個部分:焊接訓練、檢測與焊接和通電調試。一般來說我們直接教授焊接技巧,然后焊接訓練,之后講解檢測方法,最后焊線路板通電調試。這樣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焊接訓練枯燥,學生無法堅持太久。一般剛接觸焊接的學生在一開始會很有新鮮感,希望老師少講一些,直接開始練習。但是開始訓練以后,學生就會認為一直重復著一個動作很枯燥乏味,就會沒有耐心,直接放棄。但是焊接訓練本來就是基礎重復的動作,不反復練習的焊點根本達不到標準。
第二,檢測方法采用理論教學,從電阻、電容、二極管、三極管,等等。兩三節(jié)課的時間講解那么多元器件的檢測,導致學生很容易混淆。也許開始邊講邊測的時候是清楚的,但那只是短時記憶,過一個星期后再練習就會發(fā)現,學生又不會了。但是焊接的訓練一般只有兩套板子,每次都教一遍檢測也不實際,但是這樣教過就忘顯然不行。
第三,調試步驟多,學生記不住。電子線路部分的調試比較復雜,因最后要計算電壓和電流的調整率,所以要接負載,串萬用表。測電流和測電壓的量程也不一樣,所以萬用表的表筆也要進行插拔。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于萬用表的使用要熟練。對于各電壓、電流的測量要正確,否則調試的值會有明顯的錯誤。
從焊接的訓練到最后的調試,按照以往的教學存在很多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我對教學方法進行了調整。
一、改進方法
改進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焊接訓練對于電子焊接部分來說是第一節(jié)課,我認為必須重視第一節(jié)課的教學,教師具有創(chuàng)意,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一旦學生對該門學科感興趣,就會興致勃勃地學習這門課的知識。
舉個例子,學生不喜歡重復的動作,焊接時他們沒有耐心。我們可以換個方式,發(fā)一塊比較大的通用板,然后發(fā)一些練習的電阻,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焊接成各種造型。當然,必須注意焊點的美觀。這樣做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有的將電阻焊接成了“龍”字;有的焊成了飛機的造型;有的焊成了兔子的圖案,等等,千奇百怪,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一舉多得。
二、語言活潑
機電一體化專業(yè)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機電專業(yè)的各種專業(yè)教材的內容邏輯性強,條理清晰,但定律、法則、原理內容冗長,不方便記憶和理解,難以讓學生接受和喜歡。其次,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不夠理想,總體素質每年都在下降,很多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興趣也沒有主動性,能力不理想,照搬照抄,不思考不創(chuàng)新。最后,專業(yè)教師喜歡按步驟或者按條理,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讓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貧乏沒有起伏,根本上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谏鲜鰩讉€方面的原因,我認為在不影響專業(yè)理論準確度的前提下,非常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用生動的語言、風趣的表達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練習與自學,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現在網絡便捷,更是出現很多新潮的詞語和句子,比如辭職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還有改編版解聘的“世界那么大,我想讓你去看看”。學生正是趕潮流的時候,我們可以以流行的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以幽默的表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舉個例子:在教學中通俗語言的運用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否則上課時就像一潭死水,激不起一點漣漪,專業(yè)課尤為重要,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結合專業(yè)理論事例,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有關理論知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體,有不同的性格和喜好。一件事情只有喜歡,才會愿意做。所以并不是要讓學生“學”,而是要讓學生“樂意學”,但樂學的核心還是學。我們要將教學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怎么學上,重視學法指導,引導學生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學習。盧梭說:“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
實訓強調的是實踐性,它要求學生在掌握了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參與到實際演練中,并且在實訓中不斷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專業(yè)技能,進一步將理論和實際串聯起來。
比如在講到二極管的測量時,有一個重要的特性: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即加正向電壓時,二極管導通;加反向電壓時,二極管截止。實訓時可以用萬用表證明,并且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簡單的電路。又比如在講直流穩(wěn)壓電源時,我們可以以電子產品導入。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的充電器,上課前可以讓學生找一些壞的或者不用的充電器,拆開研究。這樣讓學生自己摸索著逐漸掌握一些電路的組成及工作原理,而學生有成就感并且自己尋找和拆卸的過程是知識的遷移與應用的過程。
這種讓學生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方法,尤其適用于學生技能的教學。
四、有效利用多媒體
在穩(wěn)壓電源的調試時,教師講解調試步驟是蒼白無力的,有時還會忘記一些細節(jié),學生第一次實訓,沒有參照物,無法想象。講解完你會發(fā)現很多學生仍舊兩眼一抹黑,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彌補不足。我們可以制作一個微課,將調試的步驟錄下來,配上解說,在上課的時候播放給學生看。如果有部分學生掌握較差就可以將視頻發(fā)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后多看看。這樣彌補了實訓課的另一個不足:出了實驗室沒法繼續(xù)?,F在,出了實驗室學生一樣可以學習。當然,我們也可以建立課程網站,放些相關內容和視頻,等等,讓學生自主學習。
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維修電工的實訓主要訓練學生的技能,模擬工廠生產,樹立學生安全與文明生產的意識。我們操作的過程均是按照國家、部委、行業(yè)等權威機構頒發(fā)的電工作業(yè)操作安全規(guī)程,根據這些規(guī)程嚴格要求學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安全操作習慣。
教師應引導學生先預習、后學習,在上課前先讓學生預習,找出重點和難點,對學生的預習成果檢查并且給出評分。凡是能通過自學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就不需要再次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做好理論講解的課堂筆記,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學生如果養(yǎng)成做筆記的習慣,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就容易跟上老師的思路,易集中注意力。教師應該對筆記做出要求:間接明了,書上有的記頁碼,不是重點的記關鍵詞,重點問題畫橫線,難點問題畫重號,以便課后集中注意力解決。最后要求學生課后復習鞏固,心理學中有一條遺忘曲線,它告訴我們及時、盡快復習,是防止遺忘、加深記憶的關鍵。
總之,我們不僅要使學生能順利通過電子焊接這個項目的考核,更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高效學習方法,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改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尹曉熒.談電子電工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嵊州市職業(yè)教育中心.
[2]劉利群.職業(yè)技術院校焊接專業(yè)實訓教學方法的探討[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04).
關鍵詞:兒童視角;教師課程能力;基本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1A-0070-03
鐘啟泉教授指出:“新課程的課程發(fā)展觀,可以用‘兒童本位’來概括。新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就是:尊重兒童、理解兒童、關心兒童?!薄皩和蛢和瘜W習的研究是教育學中最根本、也是無法回避的內容?!盵1]成尚榮認為:“對兒童的認識,對兒童的發(fā)現,引領兒童的發(fā)展,真是我們的第一專業(yè)。研究兒童,它就是為了重新認識兒童,重新發(fā)現兒童,引領兒童的發(fā)展。我堅定地認為,兒童研究,應該是我們的第一專業(yè)?!盵2]
課程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也是構建有效課堂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備條件?!罢n堂教學的根本性改革,應以教師研究兒童為基礎,以兒童學習的覺醒為保證,以兒童的自主學習為標志?!盵3]關于教師課程能力的研究,我國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以往課程開發(fā)把教師排除在課程之外,教師所有的課程活動都只體現在“課程實施”的階段。也就是說,教師只需要考慮“如何教”,至于“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這樣一些課程設計、評價等問題是課程專家的事,教師無需關心,也無權干涉。[4]
2011年,我校著力“教師課程能力自主建構的行動研究”,我們把“研究兒童”作為課程實施的起點,以學習者為中心,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學生需要出發(fā),高度關注具體的教育情境,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生生活領域各種有意義的背景,轉換研究視角,變革教學方式,積極引導教師自主建構課程能力。
一、基于兒童學情,進行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具有超前性和計劃性,一方面要求教師對課程文本、學生情況和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有一個清晰、理性的認識,并能在自身及教師共同體經驗的指導下對三者進行統(tǒng)籌分析,通過合理的取舍和最優(yōu)化的安排,幫助學生在系統(tǒng)設計的情境下不斷超越自我;另一方面,計劃只是一種理想,并未能考慮課堂的生成和學生的變化,所以課程設計的彈性限度不容易把握。[5]關于“兒童研究”視角下的課程設計,我們的落腳點在兒童,是基于學情展開教學。其首要任務是研究教學的起點,把備課的重心從傳統(tǒng)的備教材、備教法轉向備學生,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旨趣成為備課的第一步。我們采取了“學情前測”的研究方法,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習技能、生活經驗等進行測試。主要方法有三種:習題檢測、調查訪談、日常觀察。通過這些方法,獲得學生學情的具體數據,然后針對數據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設計。
以下是筆者在執(zhí)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0課《誠實與信任》第二課時所編制的學情前測題:
這份前測題總共有五道題目,前四道是客觀題,答案固定,主要指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第四題雖然也是指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但主要是檢測學生對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第五題是開放題,出題意圖是檢測學生對文章表達形式的關注。根據學生的習題反饋,整理成下面兩張表:
根據以上前測數據,我們清楚地知道,這篇文章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一讀就懂,教學時不必在文章內容理解上多花時間,而應重點引導學生關注文章標題的擬定以及對話的表達形式。
有了精確的數據分析,可以使課程設計指向兒童所需,指向兒童旨趣,從而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
二、基于兒童學習,進行課程評價
新課程所倡導的發(fā)展性評價是一種“過程取向”、“主體取向”的評價,它主要體現在對學校課程本身的價值判斷及其運行狀況的評判、對學生學業(yè)表現與成績的評定以及對教師課程實施行為的反思與評析等方面。[6]基于兒童視角的課程評價,我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進行鏡像研究。
鏡像研究是教師自我觀察的一種方式,需要通過錄像來輔助完成。教師可以邀請電教組專人拍攝教學過程,也可在專門的錄播教室實現自助式的課堂教學信息的采集。通過回放教學視頻、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及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進行研究,反思教學。我們要求教師在進行鏡像研究的時候關注課堂教學中有價值的教學細節(jié)和問題環(huán)節(jié),要求站在兒童學習的立場反省三個問題:1.兒童的主體地位有沒有得到保障;2.兒童的自主活動時間有沒有得到保障;3.兒童的知識、能力、水平在這節(jié)課有沒有得到發(fā)展。這些問題雖然是粗線條的,但是可以幫助教師始終站在兒童的立場,為兒童的學習服務,為兒童的發(fā)展考慮,為兒童的成長謀劃。
通過自評和互評等不同方式讓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自主探索、積極反思、提高駕馭課程的能力,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課程開發(fā)、實施能夠更加適合學生的發(fā)展。[7]
三、基于兒童行為,進行課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