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特殊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概念界定
(一)現代信息技術
對現代信息技術大致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現代信息技術是與傳統(tǒng)信息技術相對而言的,強調與以印刷技術為代表的傳統(tǒng)信息技術的區(qū)別;二是專指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強調與一般電子媒體(幻燈、投影、錄音、電視等)的區(qū)別。
我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就是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具體到教育應用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體技術,教師上課用到的課件,校園內信息共享的校園網,師生互動、討論用到的論壇等等,都是現代信息技術。
(二)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特殊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教育,它要求在貫徹普通教育之外,再根據特殊兒童的特點進行教育。如聾幼兒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盲生的定向行走訓練等等,這些都是在學校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之外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切合實際的要求。二是特殊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特殊需要設計相關的課程、教材,教師準備適應特殊兒童需要的教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也就是對校本教材的編排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特殊兒童
特殊教育的對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包括智力、感官、情緒、身體、行為或是溝通能力與正常情況下有明顯差異的兒童??v觀中外學者對特殊兒童下的定義可以知道,所謂特殊兒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其身心特質的過分突顯,二是非得借助特殊的協助,否則將無法滿足其教育需要。例如,一個兒童智能特別低下,無論如何也趕不上教師在班級教學中的進度;他在學習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上給予個別的考慮,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謂的特殊兒童。本文重點研究有聽力語言障礙的特殊兒童。
(四)聽力語言障礙
先天因素或嬰幼兒時期各種原因引起雙耳重度聽力障礙或全聾(沒有殘余聽力),以致無法學習言語或鞏固已掌握的言語,造成既聾又啞的狀態(tài)。
二、現代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聾教育中的運用現狀
(一)現狀分析
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聽力進行一定的補償。舉一堂語文課的例子來看。教師要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讓學生能夠掌握馬、牛、羊。在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中,有美術功底的教師可能會在黑板上畫出馬、牛、羊的大體輪廓,然后告訴學生馬的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毛色復雜,兩眼距離大等等。學生一方面要認真觀看教師的手語、口型,一方面要快速的思考教師所表達的意思,再一方面還要快速的將教師表達的意思與馬、牛、羊結合起來,學生要做大量的信息處理工作,雖然一節(jié)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但這種高強度的思維轉換會使學生感到疲憊,但是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整合進課堂后,這樣的一節(jié)課就會很輕松,很簡單。通過電腦,我們可以將馬、牛、羊靜態(tài)的乃至動態(tài)的圖像統(tǒng)統(tǒng)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看到立體的圖像,相信這種教學方式很有助于理解、記憶。教師將課堂還給了學生,一方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題的理念,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存在的問題
1.課件中跳動的畫面往往會起到喧賓奪主的效果
一如上面舉到的例子,利用多媒體確實在讓學生學習認知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學生會只是一味的對其好奇,課堂秩序會有些許的失控,特殊教育聾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課堂上教師的一句“同學們注意了,請看黑板”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師為集中學生的精力,甚至要走到學生面前拍拍他,他才會意識到現在應該是注意力轉向教師的時間了,所以,有些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2.某些學科的某些內容慎用多媒體
上面的語文教學中運用的也還算恰當,學生可以在更短的時間里學習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但是在數學教學中,尤其是高年級的某些教學內容就應該慎用。如聾校初三年級的數學中,對于代數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等等內容,教師為了上課方便,在做課件的時候也將解題過程做到了課件上,這樣上課的時候,鼠標一點一動,題目就講完了,但是學生似乎并沒有理解,倘若在黑板上將教學過程邊講邊演示,相信學習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教師應慎用多媒體。
3.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不僅要掌握基本的PPT制作課件,還要熟練操作FLASH等等操作軟件。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很難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具有開拓進取精神,具有競爭意識和知難而進的勇氣,不安于現狀,善于學習,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用新視野、新知識、新觀念,構建新的教育途徑和方法。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異想天開;大膽質疑,不因循守舊,不盲從權威;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求知欲得到滿足、好勝心得到鼓勵、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展的成功感。
(三)原因解讀
1.教師對特殊教育學生的關注程度有待提高
作為教師要對所帶班級的學生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尤其是特殊教育學生數量很少,一個班最多也就十幾個學生,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了解學生,可以通過該班班主任了解情況,也可以找學生談心。從事特教工作以來,我越來越發(fā)現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非??释玫嚼蠋煹恼J可,非常需要別人的肯定,你對他豎大拇指,他會將微笑掛在臉上,會對我們說謝謝,我每次找學生幫忙,都不忘對他們說謝謝,閑暇時間,都不忘找?guī)讉€學生聊聊天,說說話,一則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再者,將一些他們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講講大學的故事,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去學習。
2.教師的信息技術專業(yè)水平有待提高
現在的課堂不再是簡單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在準備一節(jié)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之間的關系,所準備的教學資源要完全的切合實際,這樣的教學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僅是簡單的會用PPT做課件是完全不夠的,這完全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現代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運用
(一)合理選取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最大限度地滿足特殊學生的特殊要求
比如說聾初三班信息技術中的一節(jié)動畫課——制作蝴蝶。建議采用分層次教學的方法,以兼顧到不同層面的學生。上課之前先設計三個任務:
1.基本任務:導入蝴蝶飛翔的序列圖片,修改各幀,使蝴蝶可以隨意飛翔。(60分)
2.提高任務:通過復制幀、翻轉幀、改變飛行方向等,使蝴蝶能飛回原位。(80分)
3.拓展任務:不同蝴蝶(或小鳥、蜻蜓等)同時運動。(100分)
要求:學生任選其中一個任務完成并提交即可。
有學生選擇并完成了基本任務,提交后當堂打分,如果做得很好,這時我會讓他繼續(xù)挑戰(zhàn)提高任務、拓展任務;若是做得不是很好,就要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將最基本的任務完成。有學生選擇并完成了拓展任務,很顯然這部分學生就是程度比較好的學生,經過打分,做得很好的可推薦給全體同學,如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就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因生而異,對癥下藥,讓所有的學生都“吃得了”“吃得飽”“吃得好”。
(二)做足、做好特教學校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高效課堂
信息技術整合于課程,主體是課程,而不是信息技術。多媒體不可能取代教師的教,那種認為信息技術應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確的,很多時候,教師過多的運用了多媒體,一節(jié)課下來,卻是收效甚微。這就是只重視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視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說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義。
做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必然要求我們有一些根本性的變化,這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教師提出的新的挑戰(zhàn),譬如教師觀念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化,教學行為的轉變,還有對教師的信息能力的要求也會進一步提高。我覺得教師觀念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師要明確我們不能為了應用技術而用技術,我們的真正目的是有一個高效課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學更多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兼顧到方方面面,既要考慮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三)網絡環(huán)境下開發(fā)適合聽力與語言障礙人群使用的軟件,提高特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視頻一定要有字幕?,F在更多的提倡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那么對于我身邊的這個特殊群體,他們聽不到、說不出來,只能靠眼睛來看,倘若視頻沒有字幕,學生只是看到視頻中的專家、學者嘴巴不停的一張一合,卻不知道他們在表達什么意思,當然作為教師,我完全有義務將視頻中的內容用手語翻譯給學生,但是這樣一來,浪費時間不說,學生要電腦與教師兩邊兼顧,最后的結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樣對于我們教師,也希望有字幕的配合。我們在聽一些專家的講座時,常常對一些很專業(yè)的術語感到困惑,聽不懂,不理解,想要記下來查一下卻又無法確定正確的寫法,但是如果有了字幕,這些來自學生、教師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現在網上有手語學習的相關資料,也有視頻,這些是我們這些教師看的,供我們學習的,但是卻沒有適合我們學生的學習軟件,我希望有一款軟件,學生可以找到任意他想了解、知道的詞語的口形,通過不斷地學習、積累,我相信我的學生可以看懂更多人要表達的意思,不再僅僅是我們手語展示給他們的。
此外,我們知道寫作是聾啞學生的弱項,通過校園論壇這一版塊,學生可以留言咨詢,可以向老師講述一些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可以要求老師幫忙輔導,這樣,我們既了解了學生,又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寫得多了,老師幫忙改得多了,暴露出來的問題自然就會越來越少。再者,我們可以在網上提供一些適合他們的精品課程,比如說老師講的優(yōu)質課,老師對教材中重、難點的解讀,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的學生更好地學習。
(四)定期參加各種培訓,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及專業(yè)技術水平
在信息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網絡、電腦)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這些素質的養(yǎng)成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信息素養(yǎng)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因此要定期參加各種培訓,不斷給自己充電,用知識豐富大腦,以最飽滿的熱情來對待我們的特殊教育工作。
現代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教學中運用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發(fā)展過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正視這一發(fā)展過程對自身提出的新挑戰(zhàn),挑戰(zhàn)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將現代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教學中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 信息化論. “現代信息技術”概念的形成. 導讀.
[2] 教育心理學. 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 個別差異.
[3]清山吳. 教育概論. 五山圖書出版社, 2006.
[4]何克抗.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 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2000.
后結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之間的關系有顯著的不同。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對后現代的描述延續(xù)了后結構主義的正確思想,使之成為一部分,如主體和真實的概念。美國學者胡伊森認為,必須著手研究概念而不是提供一個后現代化的概念或者延續(xù)分析當代文化,法國理論給人們提供了低迷時期重要的現代化理論。或許可以說,如果沒有提供后現論,后結構主義就會提供不包含在內的認識論,或者用認識論信念支撐現代文化,尤其是現代藝術文化。如果沒有達到后現代主義理論的這種程度,就要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每一個部分。
在哲學審美、藝術批評、藝術教育中,人們一直都有傳統(tǒng)結構的思想,其中存在一定的對立面,如主體和內容、內部與外部、含義的必然和偶然。盡管人們可能對事物內外部之間的關系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在某種情況下也不完全如此,如形式主義,在某些方面,在所有的解釋中起決定性的因素,如社會歷史藝術。人們頭腦中的思維已經定位,或者假設主體的可理解概念存在于是否脫離環(huán)境。這種假設的合理性在于人們運用了不同的方式。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人們如何解釋外部的東西,或者如何將其納入主體的意識當中。由此可見,主體的可見性和可理解性是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必要條件。當人們將偶然聯系放到主體中會產生必要的聯系,但這并不代表人們得出的主體概念沒有外部的成分。
在美國,大多數藝術實踐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的一批后結構主義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完全的自給自足和意味深長的藝術作品的概念,比較有代表性的兩位藝術家,如邁克爾·弗雷德和唐·賈德。賈德用“實在性”的概念來反對弗雷德的“在場性”現代主義的概念,回顧性的共識是他現代主義的工作模式。在他的文章《特定的物體》中,賈德詳細闡述了他的理念,使人們理解了特定的作品,他推動了基本的極簡抽象藝術雕塑的相反方向發(fā)展。“實在性”是依照非幻覺、非指稱、非具象等研究出來的。在他的文章里,真實直接賦予或蘊含了這種含義:固定的事物、材料、部分之間的簡單聯系等。這兩個用途被作為等價物或有著同樣作用去支撐它,“……什么被看到的……是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一個主體的思想是理想的,是完全自給自足的、意味深長的,其是自我指涉的,這就是所說的“實在性”宣稱的東西。
如果將賈德的作品作為條條框框,用一個完美地合理方式去描述所看到的“實在性”,會出現一個潛在的問題。賈德談論到物體的時候,不是說其是簡單的夾板箱或者一堆磚,而談論了物體是一種藝術。問題在于,從某種程度來說,夾板組成的是物體的實在屬性,真實可見并且服從這種現象,但對有的人來說那不是藝術。如果人們看到夾板箱,或者看到一堆磚而沒有看到藝術,沒有看到更多的東西,沒有長遠的實在屬性,人們忽視的是可見的藝術性。為了“看見”雕塑品,人們需要的是沒有在物體的實在屬性或可見性中精確賦予的一些東西。人們需要與其他物體、價值和知識相似,這樣才能在實在屬性的關系上來呈現出藝術的含義。賈德的文章中展現出了這些關系,但是沒有明確說明主體思想是否與這些物體產生聯系并且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信任,因為只有這樣,這些實在物體的藝術性對人們來說才能變得可以理解。進一步說,盡管人們將簡單的物體視為純粹的物體,一個夾板箱,即使與物體外部發(fā)生偶然的聯系,只要物體作為藝術作品能被察覺、有可體驗性,那些關系就絕對有必要。藝術體中沒有它們,審美將不復存在。只要其具有可見性,那些關系就不是偶然的和物體外部的,而是內部的和必然的。
簡單地說,如果人們接收后結構主義闡述的含義,自主化理論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將產生很大問題。盡管思想家們對于后結構主義的定義各不相同,他們普遍同意索緒爾提出的兩個基本原則:第一,符號產生了象限點符號,換言之,就是與優(yōu)點相關并在一個系統(tǒng)內不同于其他符號;第二,符號要素之間的聯系,能指和所指之間并不是自然、有機的,而是任意的、慣例的。盡管后結構主義不同于索緒爾和結構主義,后者授予了系統(tǒng)語言作為研究對象,但所有人一直認為含義之間是有關系的。
【關鍵詞】 計算機 網絡 現代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信息傳播的基本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因此,學好語文對獲取新的知識,實現教育目標,全面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乃至于提高中華民族素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已越來越多地走進小學語文課堂,為深化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現代素質,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提供了嶄新的天地。它對于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組合,教學手段的運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作為學?,F代技術教育課題組的成員之一,在日常語文教學實踐中,更是切身體會到現代技術教育不僅極大地改變了過去單一的以課本知識、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改善了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以教師傳授和學生自主探索相結合的新的現代教育體系,而且在學習內容和方式上,在學習時間和空間上都極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滿足了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現代技術教育媒體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改進提供了新的機會,可以產生在傳統(tǒng)教學中無法達到的知識表達及傳遞的效果。
1 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的接受環(huán)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便會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發(fā)揮,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集文字、聲音、圖象、圖形于一體,它在處理圖文、動畫、視音頻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適時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靈活地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渲染氣氛,制造氛圍,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使他們更加興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就更加強烈,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則必然使學習過程趣味盎然,學生自然愛學、樂學,樂在其中。
2 轉化師生角色,提高學生主體地位
大家知道,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于被灌輸的狀態(tài)。教師通過黑板、教具模型、幻燈等媒體向學生展示各種信息,在講臺上講解、示范,學生在座位上吸收、記憶,課后抄寫、背誦,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舊式的教學方法,只是把學生當作教育對象看待,沒有看到人是主體,具有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能培養(yǎng)出一批照本宣科的“書呆子”。而現代技術教育手段,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情境。在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從而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探索、去發(fā)現、去研究。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采取不同的、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去學習,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可以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一些線索(比如搜索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讓學生圍繞主題自己去查詢、獲取、處理資源。學生通過雅虎中國、新浪少兒、搜狐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網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學會網上在線自學,發(fā)揮遠程教育的優(yōu)勢,提高學習能力。還可以通過網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與他人交流溝通,向他人尋求幫助,探討學習和生活上的一些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不僅能學會教師教給的基礎知識,而且懂得怎樣去獲取知識,具有在信息時代獲取知識、探求知識的能力。上課時,同學們看著自己動手參與制作的勞動果實,是那么認真、專心,是那么興奮,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沒有用過多的語言進行講解課文、分析課文,更沒有單調的抄寫、背誦,而學生是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簡單的記憶和儲存,在技術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面對鮮活多變的認知材料,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從以前的“老師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要怎樣學得好”,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3 突破課文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現代信息技術 美術特長教學 實踐經驗 整合 思考
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對人類發(fā)展具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正深刻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高中美術特長專業(yè)課的訓練,多數學生在毫無美術基礎又迫于文化課不理想的情況下選擇學美術考大學的途徑,只有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才能使他們在高中階段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美術基本知識。我校從高一就開設了“藝文并重模式”的美術特長班,筆者將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引進特長教學中,優(yōu)化了美術課堂教學,下面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現代信息技術與高長教學課程整合的認識和理解
從現代信息技術特點、美術的學科特點、高中美術特長教學的目的和現狀分析出發(fā),尋求支撐的理論依據和整合點。
1.信息技術的特點。
(1)資源的豐富;(2)表現的多樣性;(3)交流的互動性;(4)時間的高效性;(5)效果的預見性;(6)學習的主動性。
2.高中美術課程的特點。
(1)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2)理解美術文化,提高人文素養(yǎng);(3)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4)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促進身心健康;(5)拓展發(fā)展空間,幫助規(guī)劃人生。
3.高中美術特長教學的目的和現狀分析。
高中美術特長教學的目的以素質教育為出發(fā)點,一定量的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通過嚴格、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深入地、扎實地掌握藝術造型的能力,并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為學生升入高等藝術院校繼續(xù)深造和從事一般美術工作打下必要的專業(yè)基礎。
美術特長教學現狀分析:美術專業(yè)理論課講授得枯燥乏味,許多抽象概念知識點學生難以掌握和理解;美術教學方法單調,學生學習被動和機械化;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停滯不前,眼界狹小,很少接觸到各種“百花齊放”風格的作品和作畫方法。
二、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美術特長教學整合的具體運用
高中美術特長教學是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直觀教學,具備其他學科的一般流程和環(huán)節(jié),合理適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到美術特長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項課程中,發(fā)揮優(yōu)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形象直觀,改善了美術理論知識課。
給學生傳授美術理論知識是進行臨摹和寫生練習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課程,學生很難獨立思考和處理各種復雜的畫面,我們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找出理論知識與直觀形象結合中的轉換途徑,達到提高學生欣賞水平和繪畫表現能力的目的。
以靜物寫生構圖原理的傳授為例,先把要講授表達的靜物內容在3DMAX中進行建模,制作出襯布的形狀、大小和貼上不同的顏色或貼圖,然后通過燈光配置和攝影機的擺放,形成一個課堂靜物寫生教學的三維空間,給學生一個由理論到真實環(huán)境相結合理解的切入方式。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全程跟蹤學生考試情況,完善和升華美術考試過程。
定期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測試,及時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美術作品的作畫過程往往是一幅美術作品成敗的關鍵,美術專業(yè)訓練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規(guī)范學生的作畫步驟。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錄像,全程拍攝記錄下部分學生考試的過程,將從學生起稿構圖的第一步到最終修改完成的過程拍攝下來。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在繪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老師可以通過每次考試的錄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yōu)化美術寫生作品的講評方式。
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講評,是特長班教學中的一項主要教學內容。可以用相機拍攝下學生每次的美術作業(yè),在電腦上給每個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將拍攝下的作業(yè)照片標上姓名,完成日期并存進檔案里;找出與學習內容相同的各種類型的美術范本入電腦,放進另一個文件包里,并以不同風格和表現特點命名。例如,在進行了一次靜物素描寫生考試后,我發(fā)現許多學生的作業(yè)都出現了“灰”的問題,我運用軟件photoshop打開了一張美術作業(yè),選擇了菜單[圖像]|[調整]命令中的[曲線]功能對畫面進行了適當調整,加強了畫面的對比度,頓時整個畫面效果與先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運用直觀快速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灰”這個問題的認識。通過作品顯示比較,獲得難點問題的解決途徑。
三、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美術特長教學整合的反思
在信息技術和美術教育學課程整合的實踐中,不斷受到觀念的沖擊、技術的阻礙,體驗著探索的艱辛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引發(fā)的思考是廣泛而深入的。
1.整合應將信息技術看做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主要在美術課程教學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不足,哪類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強化學習效果,哪些地方并不適合用,也不要勉強套用,像高中的特長教學老師的很多現場動手示范是任何信息媒體都取代不了的。
2.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的整合對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時代,美術教師必須有全面的計算機技術、網絡知識。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圖形軟件等,并對美術新課程標準有更深更全更透的掌握,要嘗試運用更新的教學理念、更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更好地結合,才能使學生有所得、有所獲。
3.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的整合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變傳統(tǒng)老師講、學生練的單一形式為信息學習的多元化,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有些學生極易在信息海洋里迷茫,或者沉迷于網上聊天、游戲等轉移注意力,使課堂處于失控狀態(tài),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因此,信息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較強學習自覺性、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4.尚待解決的問題。
整合的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師生在網絡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容易失控;資源的大量、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一些基礎知識容易被忽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號.
[2]陳至立.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在中小學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中國教育報,2000-11-07.
[3]章劍衛(wèi).基于課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術課程模式.浙江教學研究,2000,(2).
[論文摘要]“經驗—分析”為主的實證主義研究范式、以“歸納—演繹”為主的教育學研究范式、以“批判—理解”為主的社會學研究范式是特殊教育研究的明顯特征。當前,特殊教育研究經歷著全納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抵牾、多學科的參與對特殊教育學科地位的質疑、豐富多樣的特殊教育實踐對特殊教育研究回應能力的質疑等后現代遭遇。
[論文關鍵詞]特殊教育研究 本質主義 后現代主義 范式
一、特殊教育研究的范式
對特殊教育研究的描述和分析不單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而是一個總體性的范式問題。托馬斯·庫恩指出,范式是“一個特定社團的成員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認的價值和技術的總和”。“科學發(fā)展是新范式取代舊范式的過程”??梢?,范式作為一個研究共同體所共同遵循的理論體系、價值信念、思維方式和技術規(guī)范的總和,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的視野與理論參照的體系。借鑒他的范式概念和理論,特殊教育研究不但涉及特殊教育研究者共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還涉及共同的教育研究信念、價值觀點。以此反觀,特殊教育研究先后出現了以下三種研究范式:
(一)經驗一分析為主的實證主義研究范式
這主要體現在基督教和醫(yī)學/心理學為主的前現代特殊教育階段,即特殊教育尚未向教育學領域轉移以前。這時期,是特殊教育及其研究的自發(fā)和萌芽時期。特殊教育與研究表現為傳教士個體自發(fā)行為的“傳教士教育”或醫(yī)生自發(fā)的“醫(yī)療訓練教育”及其研究。這時期的研究是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上,主要針對“特殊兒童的殘疾是怎樣的”、“如何針對殘疾進行康復訓練和學習”,揭示殘疾和教育訓練之間的因果聯系,重視對特殊兒童進行感官訓練,提高感官機能。在研究者的學術信念和假設上,特殊教育視為樸素的上帝博愛、仁慈,是救贖的工具;或者認為特殊兒童可以診斷并通過經驗論的感官訓練能提高生存技能。形成的基本研究規(guī)范主要是從基督教/醫(yī)學為基本視野看待特殊教育,把特殊兒童作為身體病態(tài)的患者,并以教育幫助作為救贖特殊兒童以及自己原罪的途徑,運用簡單歸納和形式演繹來研究特殊教育理論和問題。特別是基于醫(yī)學視角的特殊教育,表現出鮮明的實證/經驗主義傾向,認為殘疾缺陷能通過醫(yī)學來測量和診斷,確信對特殊兒童的醫(yī)療訓練、康復補償能提高特殊兒童生存能力。這一時期,特殊教育研究盡管不具備現代教育研究意義上的實質,但開辟了特殊教育本質主義研究起點,為特殊教育研究成為一個教育學概念設下了邏輯必然。
(二)歸納一演繹為主的教育學研究范式
這主要體現在特殊教育融人教育學體系的現代特殊教育階段。這是特殊教育及其研究自覺走向科學化的黃金時期。這時期,由于基督教/醫(yī)學(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范式面向身體器官機能的“醫(yī)療訓練教育”,無法對增強人的主體理性能力作出回答(如對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與生產能力、認識能力及道德、意志、審美等)。如阿曼“把聾人教學縮小為單純的發(fā)音教學,對智力發(fā)展不重視,形成了機械訓練和形式主義”。另一方面,在文藝復興運動后,上帝、教會本身已成為批判的對象,于是特殊教育研究開始向教育學轉移;同時,隨著西方工業(yè)化大生產和人權思想的推進,出現了特殊學校教育,特殊教育具有了完全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形式。這時期,特殊教育對象、目標等教育思想理論已超出了17世紀以來少數醫(yī)生、教士等基于特殊兒童個體意義上的個體教育行為,用具有普遍意義的本質描述揭示特殊兒童與教育的內在邏輯和規(guī)律,成為人們的追求和目的。特別是現代科學主義以來,隨著特殊兒童從上帝的恩惠和救贖中解蔽出來,特殊教育研究也開始超越簡單的上帝仁慈、博愛,走向以人的理性為基礎的、以特殊兒童教育為主的、涉及康復、醫(yī)學、社會學等知識的專業(yè)領域。這時期的特殊教育研究基本成為教育學的分支,主要以教育學范式開展研究。在研究者的共同信念和假設上,特殊教育成為了一個教育學概念的存在,媾和了教育的功能特點和屬性要求,開始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外在工具價值和促進自身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內在價值出發(fā)進行研究。社會化要求和個性化成長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大前提。在研究規(guī)范上,認為特殊教育本質、規(guī)律是人的理性的“客觀發(fā)現”,是人的理性能力的投射,堅信人們對揭示和把握特殊教育本質、規(guī)律、特殊兒童成長規(guī)律的可能。堅持特殊教育的本質必須在理性面前接受檢驗、證明自己的存在。注重從科學理性出發(fā)運用歸納一演繹的方法論研究特殊教育問題,體現出鮮明的現代性特征。這直接為擴張隔離制的特殊學校和班級授課制提供了基礎和依據。這時期特殊教育及其研究開始成為一個日趨完整的學科體系。一是特殊學校不斷增多,特殊學校教育形式不斷被國家確立,且不斷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使得特殊教育研究開始專門化、體制化,有了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成為一種專業(yè)活動,特殊教育理論與實踐有了相對固定和完整的體系、范疇和基本根據。自1789年法國承認萊佩建立的第一個殘疾人教育機構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中葉,世界各國都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先后確立了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制度,且在20世紀中葉前一直是主流的教育組織形式,即使在今天的許多國家仍占據特殊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二是隨著經驗科學分化、獨立,如心理學、生物學及其他與殘疾人相關的病理學等逐步加入到特殊教育研究中,為認識特殊兒童和進行科學主義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支持,特殊教育研究得以運用經驗科學的新成果進行假設和檢驗,進而以盲、聾啞、智力落后、肢體殘疾、問題行為等更精細的分類、更專業(yè)化的學科理論建設、更相對分離的專門教育實踐等,將特殊教育及其研究予以專門化、精細化、常態(tài)化。這時期的研究主要圍繞確立特殊教育邏輯分析的總體性結構,總結歸納了特殊兒童教育與訓練的經驗,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特殊教育理論、內容和方法,許多著作奠基了特殊教育學科發(fā)展,使特殊教育逐漸形成了現對獨立的交叉和邊緣學科,為人類文明增添了新的內容。
(三)批判一理解為主的社會學研究范式
這主要體現在全納教育為主的后現代特殊教育階段。這時期,由于教育學研究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囿于科學理性的狹隘視野內,用統(tǒng)一的、唯一的本質主義發(fā)現和描述特殊教育,所以面臨全球高漲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質疑和顛覆。一方面,復雜多樣的教育實踐、豐富多樣的特殊兒童差異質疑著統(tǒng)一的教育規(guī)律和本質的合法存在,特殊教育研究解釋和指導能力變得力不從心(特別是普遍意義的宏大理論對解決多重殘疾、重度殘疾等特殊兒童的無能),面臨壓制個性、遺忘多樣、抑制創(chuàng)造、扼殺活力的“現代性暴力”的指責。另一方面,基于教育學和醫(yī)學科學主義精細描述的殘疾缺陷的差異不斷被隔離的安置形態(tài)、教學組織形態(tài)及其課程等強化和夸大,差異成為特殊兒童與其他健全兒童的本質不同。特別在安置形態(tài)上,隔離制特殊學校教育加大了特殊兒童的社會分層、隔離和歧視,使得教育學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開始與教育學分離而轉向社會學研究范式。20世紀中葉在北歐出現“正?;?normali—zation)運動,開啟了特殊兒童融合教育、全納教育的序幕。這時期,特殊教育研究者的共同信念是,從后現代主義視角,反思現代性特殊教育理念給特殊兒童權利、尊嚴等帶來的問題,指責特殊教育給特殊兒童帶來的人本關懷的疏離,認為特殊兒童生存境遇的窘迫及其生命意義的失落是特殊教育現代性的惡果,是以健全人為主導的社會群體的價值選擇對殘疾人弱勢群體的壓迫,是普通教育話語權對特殊教育地位的遮蔽。先后主張用融合、回歸主流、全納教育的理念重建特殊教育之于特殊兒童價值秩序的位移,防止特殊兒童生命價值被剝奪或篡越。特別是全納教育明顯將特殊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學體系的概念,側重用社會學的方法解決特殊兒童的發(fā)展問題。這時期,確保特殊兒童的權利和尊嚴及其價值的實現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大前提。在研究規(guī)范上,面對教育學對解決歧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無能,特別是對回答平等問題、人的尊嚴問題、社會適應等問題的無能為力,注重人本主義的社會批判研究,喚起人們對特殊兒童的理解關注,伸張?zhí)厥饨逃芯康纳鐣W視野。在20世紀90年代后,全納教育思潮迅速蔓延到整個教育領域,主張用民主、群體、合作的價值理念和方法論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并提出構建全納社區(qū)和全納文化,將博愛、仁慈、平等、人權、尊嚴、價值空前張揚到極致,以期望通過社會資源和力量進行特殊兒童教育。這時期主要圍繞“什么是好特殊教育”、“特殊兒童怎樣才更有尊嚴、更有權利”、“如何推進全納教育”、“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實施”等問題展開研究。一是將全納教育作為“好特殊教育”的解釋框架,并研究探索了“個別化教育計劃”等實踐模式。
二、特殊教育研究的困境
(一)全納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糾結
自20世紀中葉產生融合教育后,國際上逐步形成了隔離制特殊學校教育與融合教育(后為全納教育)制度并存的兩種教育體制。特殊學校教育也稱為傳統(tǒng)教育。是現代性思維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客觀主義和實證為特點,遵循的是現性,“訴諸科學的、精確的方法,強調理性、權威、同一性、整體性、確定性和終極價值觀,遵循實證科學研究的程序一。它一方面懷有工具理性至上的價值崇尚,淡忘了特殊兒童個體的目的性價值,注重的是統(tǒng)一化、體制化、模式化和效率化的社會本位價值觀,桎梏了特殊兒童的獨立自主發(fā)展空間,淹沒了特殊兒童的尊嚴和權利。另一方面,基于教育學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在追求學科化建設的過程中,借鑒甚至移植了普通教育和自然科學研究的一些科學實證主義的方法體系,建立概念、范疇和理論,盡管“制造”了一些特殊教育知識,但疏離了特殊兒童及其教育的實際,將特殊兒童客體化而抽空了鮮活獨特的內容后,研究成果無法與豐富的實踐對話,且難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特殊教育研究忘卻了特殊教育自身根基與個性,其存在合理性不足的重要缺陷,為后現代思維的全納教育進行批判和否定設置了空間和依據。但全納教育激揚高漲的后現代話語和思維,決定了它在很長歷史時期內只能是后現代主義的激情和義憤,是帶有濃厚主觀臆想色彩的“烏托邦”。一是在價值層面具有高度的理想性質。全納教育以人的尊嚴和權利為理由否定特殊兒童客觀存在的“差異”,簡單地認為“差異是正常的”存而不論,且反對傳統(tǒng)的特殊教育分類、診斷和教學體系,遺忘了基于客觀事實的實證就是反對科學理性,從而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二是在方法論方面具有忽視或超越科學實證理性的方法論缺陷。它強調將民主、平等、群體合作這些價值性質的應然之物作為實然的方法論,如通過民主、平等、合作建構全納學校、全納社區(qū)、全納文化等,以民主、合作等價值論代替方法論或超越實證經驗方法論,來解決客觀存在的“差異”,存有方法論不足的致命缺陷,對解決特殊兒童教育問題毫無益處。三是在教育對象上具有高度張揚虛妄的激進性質。它追求實質平等和關注每一個特殊需要個體生存的境遇和命運,提出“滿足所有兒童特殊教育需要”、“每個兒童獲得成功”等,忽視了特殊兒童生理、心理及認知等差異對成長的制約,以及特殊兒童社會生存的現實,使得全納教育方式和質量備受人們的質疑。四是全納教育實踐本身就是對其自身存在的否定過程。因為全納教育一旦實施,必然要運用實證的方法對特殊教育需要者的殘疾缺陷進行鑒定、分類,而這些分類、鑒別本身就是全納教育所反對的歧視和隔離;另外,對特殊需要的滿足必然涉及個別教育方案的制定實施,無法繞開殘疾缺陷的差異及其建立在這一客觀實在基礎上的實證理性,且難以保證滿足所有特殊需要兒童特殊需要及其成功??梢?,全納教育存在本身極易被其理想性所否定,全納教育就只能是這樣一個悖論的存在——它自身充滿矛盾對立性,又激發(fā)人們的理想張力。因此,如同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徹底的顛覆與反叛,全納教育也僅僅是在徹底反思與批判傳統(tǒng)的隔離式特殊教育模式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是一個社會批判的解構概念,而不是建構性的概念。
全納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糾結,反映了后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的抵牾。傳統(tǒng)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思維以及傳統(tǒng)教育研究的本質主義宏大敘事,有利于大面積快速普及特殊教育,但它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后現代主義的全納教育則有利于對弱勢的被邊緣化的特殊兒童個體的保護和關注,有利于他們教育實質平等的實現,但是全納教育極具理想性質,而且在本體存在上,全納教育既然無法被一個本質所涵蓋、為一個總體性所總結,其研究也就無法為其學科地位的存在而辯護。
(二)多學科的參與對特殊教育學科地位的質疑
特殊教育本身源起于基督教、醫(yī)學/心理學、人權的進步與發(fā)展,具有醫(yī)學/心理學的醫(yī)療、康復、訓練以及基督教和人權思想的平等、博愛、仁慈等蘊涵。也就說,自其誕生起就在心理學、醫(yī)學等多學科的交叉中缺失著自己自主的學科地位和意識。當前,隨著經驗學科的分化,醫(yī)學、康復學、心理學等多學科滲入特殊教育研究,使得特殊教育單一的教育學研究范式或社會學研究范式面臨新的挑戰(zhàn),甚至連特殊教育的學科性質和地位也面臨質疑。
首先,多學科的參與使特殊教育的學科邊界越來越模糊和不確定,教育研究的對象不再為教育學所獨有,而是已經被其他學科所涵蓋,成為具有多學科性公共學科。特殊教育究竟是何種類型的知識?在學科分化日益加劇、學科邊界日益森嚴的今天,特殊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邊界”在哪里?特殊教育及其研究的獨立性已遭到邊緣化,與其說是一個學科倒不如說更是一個專業(yè)領域。其次,在多學科參與下的特殊教育領域,特殊教育逐漸失去了作為一個獨立學科與相關學科對話而應有的基礎性的語言、概念系統(tǒng),身陷心理學、醫(yī)學、康復等學科之中。當前,盡管特殊教育已從教育中分化出獨特的社會活動方式、組織形式和人群,形成了一個建立在教育學、心理學、病理學等諸學科基礎上的相對獨立的分支研究領域,但一方面由于特殊教育研究者對價值研究的疏離,對實證主義的事實研究的偏執(zhí),使得特殊教育范疇、概念等根本性問題尚不明晰,特殊教育不能真正從其他學科中分離出來,獲得獨立。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人員缺少學科獨立的主體意識,喪失了堅守和捍衛(wèi)特殊教育話語規(guī)則的決心和信念。
在我國特殊教育作為一個事實的專業(yè)領域,特殊教育研究正處于內在的學科焦慮之中。一方面,特殊教育作為一個教育事實的存在,特別是近20年來,一系列愈來愈深入、愈來愈專業(yè)化的基于事實的研究,使得特殊教育日趨獨立于普通教育,展現出一種學科分化的趨向;可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僅僅立足于“事實”存在的研究,面對一系列新的實踐問題和反身性的追問,顯得局促不安,惶恐無奈。如:特殊教育屬于教育學概念,可為什么心理學、醫(yī)學和康復在特殊教育中占據相當大的空間和份額呢?特殊教育是教育事業(yè),可為什么僅憑教育的專業(yè)支持解決不了特殊兒童教育問題呢?這直接引發(fā)了對“特殊教育是什么”、“特殊教育應當是什么”、“特殊教育何以可能”、“什么才是更好的特殊教育”等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同時,由于本土化主體研究意識的喪失,使得我國特殊教育失去了話語權和自主能動性,特別是在西方移植來的“特殊教育需要”概念啃噬下,特殊教育對象也不再確定、獨特,成了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收容所”。這種僅僅以移植、搬運為手段復制西方的特殊教育話語,不但難以滿足我國特殊教育成長發(fā)展的渴望,而且使我國特殊教育產生身份的忘卻和迷失。我國特殊教育的根基在哪里,何處是我國特殊教育的家園?這些無疑是特殊教育研究學科化、專門化研究亟待回答的問題。也許研究者的“學科情結”會被譏諷為象牙塔的自娛自樂,可缺少學科研究的獨立性也就失去了特殊教育研究存在的合理性基礎。
(三)豐富多樣的特殊教育實踐對特殊教育研究回應能力的質疑
關鍵詞:特殊教育 教師培養(yǎng) 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39
黨的十報告從“關心特殊教育”上升到“支持特殊教育”,意味著特殊教育發(fā)展的春天已經來臨,加強特教學校的管理成為現代化教育中一個嶄新的課題。我們必須以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高管理效能,努力追求理想化的特殊教育。
1 創(chuàng)新特殊教育的學校管理理念
第一,遵循殘障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理想化的特殊教育應堅持“以殘疾兒童少年為本”,從特殊教育的特點出發(fā),設計明確的教育目標,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資源的配置。近年來,我校以率先實施殘疾兒童少年15年免費教育為目標,以推進學?,F代化建設為主線,以實施素質教育為途徑,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努力為殘疾學生提供優(yōu)質教育,學校辦學水平穩(wěn)步提升,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多次被市政府授予“關愛兒童貢獻獎”。我們將進一步實施精細化管理,實施個性化教學,從每名特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量身定制個體發(fā)展計劃,促進學生多元智能開發(fā),包括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
第二,在轉型發(fā)展的現實基礎上推動服務升級。特殊教育轉型發(fā)展是新形勢下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務。近年來,我市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穩(wěn)定在99%以上,教育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特殊教育轉型發(fā)展具備了較好的現實基礎。其次,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的渴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yōu)教”,從“初步均衡”到“優(yōu)質均衡”,這是特殊教育學校轉型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特殊教育轉型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理念引領,要在教育觀念上體現現代化,在教育管理上體現現代化,在師資素質上體現現代化,在教育手段上體現現代化,在教育設施上體現現代化。理想化的特殊教育,應該是普通教育中的一種精細化教育。其關鍵所在,是要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要,以及每天的教學訓練內容與方法等等。在轉型發(fā)展的現實基礎上推動服務升級,最終要以實現特殊教育的現代化為目標,采取科學化的綜合性措施,努力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讓殘障學生具備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能回歸社會、融入社會。
2 創(chuàng)新特殊教育的教師培養(yǎng)機制
近年來,我校積極實施“特殊教育教師成才計劃”,組織教師制定成長規(guī)劃,制訂三至五年的個人成長規(guī)劃,明確學歷進修目標、職稱晉升目標、專業(yè)發(fā)展目標,并提出達成的期限和采取的措施。注重人才梯隊建設,使骨干教師群體不斷壯大,骨干教師層次不斷提高。
第一,確立“草根化”培養(yǎng)的宗旨。草根化培養(yǎng),就是堅持教師培養(yǎng)工作走平民化、大眾化路線,讓每一個教師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發(fā)展?jié)撃?,都能參與課題研究,人人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我們建立了學校教育教學微型課題的培養(yǎng)機制,引導每位教師申報個人微型課題,促使每位教師主動開展微型課題研究,切實解決班主任工作和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即使最近幾年入校的新教師起點低一些、基礎差一些,或者老教師年齡大一些,都不能放棄必須的專業(yè)發(fā)展。我們成立了學校的教師發(fā)展中心,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分層次引導每一位教師確定自己的發(fā)展目標,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發(fā)展狀態(tài)。
第二,運用“剛柔相濟”策略。剛性的方面是建立規(guī)章制度,用制度來促進學校的教育科研,用相對硬性的規(guī)定“逼迫”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我們學校的主課題,是蘇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殘障學生藝術教育校本化的實踐研究”。作為昆山唯一的特殊教育學校,我?,F有14個教學班,162名在校學生,教職員工43人。學校先后被命名為“江蘇省特殊教育現代化示范學?!薄ⅰ疤K州市教育現代化特殊教育學?!薄ⅰ敖K省教育學會系統(tǒng)先進單位”、“江蘇省書法特色學校”等,學校發(fā)展需要我們加強教育科研,為研究型教師的培養(yǎng)提供機制保證。同時,我們也實行柔性的管理,誘發(fā)、促進教師體驗成功。我們努力創(chuàng)設自由、民主、崇尚創(chuàng)新的文化氛圍,激發(fā)教師的教科研動機,盡可能為教師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包括提供經費、聘請專家等。
3 創(chuàng)新特殊教育的學生管理機制
第一,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F代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倡導學生為主體,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學校的各項活動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學校管理,我們積極建設和諧校園、文明校園。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盡可能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讓聾生做學校的主人。實踐證明,當學生由“被管理者”轉變?yōu)椤肮芾碚摺睍r,能深切感受到學校領導、老師對自己的信任,因而更加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更加自覺參與學校管理,也更加能樹立威信,讓同學心悅誠服。激發(fā)“主動參與管理”的意識和欲望,是構建學生自我管理機制的重要條件。
第二,增強學生的自立意識。學生自主管理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不斷增強自立意識。只有具備了較強的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做到樂意幫助別人,才能夯實特殊學生自我管理的基礎。由于聾生視覺敏銳,并且能運用手語和筆談與人交流,所以聾生之間手語溝通良好,相互較為信任。當聾生干部發(fā)現不良苗頭時,都能及時指出,別的同學也容易接受。
第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加強學生自主管理,關鍵還在于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干部,發(fā)揮引領作用。一是選好苗子。在學生中挑選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強,學習認真的小干部,在強化培訓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參與學校、班級的常規(guī)管理。二是指導方法。尤其是從未當過班干部的特殊生,在他們剛剛擔任班干部時,往往無法開展工作。我們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定期組織優(yōu)秀學生干部座談會,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讓學生干部參與到早讀、眼保健操、早操、大課間活動等各項活動之中,有力地推進學校常規(guī)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建國60年來,我國的特殊教育走過了一條不尋常之路,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之際,重新審視高校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探討其發(fā)展方向,必將有益于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發(fā)展。
一我國高等特殊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培養(yǎng)目標轉變導致課程設置目標和方向模糊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師范教育格局也隨之改變,高校特殊教育專業(yè)原本的培養(yǎng)目標由為中等特殊師范院校積極培育師資團隊向為特殊學校直接培育師資團隊轉變[1]。原有的課程設置從根本上發(fā)生了變化,使課程設置的目標和方向變得模糊。這種根本性變化對于以往局限于接受一般性特殊教育及心理教育,卻很少接受基礎性課程,如數學、語文等學科性較強的特殊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則很難勝任特殊學校中教師的工作。
曾經分配到特殊小學負責教學的畢業(yè)生業(yè)已無法駕馭中學的課程,更何談現今那些專業(yè)對口的大學生。教學實踐也表明,更多的特殊學校更愿意選擇專業(yè)對口的大學生,如數學、語文、計算機等專業(yè)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而缺少專業(yè)課程知識和能力的特殊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現實的就業(yè)對抗中已顯得形單影孤[2]。
2課程孤立發(fā)展,內容落后,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特殊教育專業(yè)各種新理論不斷發(fā)展,但高校對特殊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則相對落后,更缺少積極地更新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致使高校教師無法按照課程的發(fā)展盡快地調整教學戰(zhàn)略。我們在對國內幾所高校特殊教育專業(yè)的師生進行相關調查時表明:40%的學生認為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比較落后,導致很多學生喪失對學習的積極性;而25%的特殊教育專業(yè)的教師卻認為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學科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并無太大作用。這說明在校期間,高校學生用自己的寶貴時間配合教師演繹著陳舊的知識理論的學習,而畢業(yè)后在工作中,繼續(xù)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的理論,毋庸置疑這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浪費。
此外,在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中,教師所授課程內容相對單一,陳述方式陳舊,對課程之間的關聯把握粗糙,重復講授現象嚴重,嚴重阻礙學生的邏輯形成和思維發(fā)展。
3課程結構不合理,影響學習效果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中,必修課占據比例相對較大,選修課程則較小,且類型也很少,總的呈現出一種選修課教學流于形式的趨勢,學生少有選修課的挑選,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使其內在潛力難以挖掘。
理論課與實踐課分配不科學。往往是理論課占據大多數學時,實踐課則占時較少[3-4]。即使是實習,一般也就占用總課程時間的10%,且實習多在畢業(yè)前夕進行,這讓幾乎完成全部理論學習的學生何以在學習理論時與實踐結合?理論學習的效能難以提高和發(fā)揮,故常導致知識遺忘,在實習中表現為大量查閱書籍和咨詢老師等現象。一旦其走上工作崗位,仍需花大量時間重新學習、摸索和探究,大量的重新學習,這不但降低其自信,更使其在工作中出現急躁、焦慮的情緒,影響其工作質量。
4強調課程質量,忽視學生個人發(fā)展
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目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但在其培養(yǎng)過程中,往往過重強調專業(yè)課程質量,重視其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培養(yǎng)要求以及是否具備教師的素質,忽視了學生個人素質的發(fā)展。例如,在高校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文素質課程安排較少,偶爾穿插與語文、數學、政治、英語等課程,匱乏哲學、藝術等課程,乏善上述人文課程的教學安排,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全面發(fā)展,缺少人文氣韻,何談全面發(fā)展?此外,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也奇缺個性化的課程設置,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身心發(fā)展受到抑制,無法調動積極性。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課程設置中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學生缺少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發(fā)現力,不善于提出疑惑,這必然限制其思維發(fā)展。這些均有礙社會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忽略個人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最終必然影響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我國高等特殊教育課程設置的新方向
1重視專業(yè)理論,發(fā)展多項技能
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必須重視專業(yè)理論,且專業(yè)理論的學習不能模糊不清,應系統(tǒng)全面。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yè)理論知識,洞悉專業(yè)課之間的聯系,而且要培養(yǎng)相當的綜合素養(yǎng)。以此為前提,著重打造學生特殊教育的專業(yè)特長或者課程專長,盡可能地讓學生擁有至少一項特殊教育的專業(yè)特長。
并且,對學生的技能要求也需按多方向和綜合培訓。新形勢下,社會發(fā)展要求特殊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在學生扎實掌握基本理論后,在實際的工作中必須進行相關的理論實踐,實現向多技能和綜合發(fā)展,具備較高的技能和一項以上專業(yè)特長。
于此,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的方向尤顯重要,它應當幫助學生確立清晰完整優(yōu)化的學科,結合實際地協助學生選擇自己的強項和發(fā)展特長??茖W的課程設置必將賦予學生今后的教學和實踐,提高其工作效能,增強其職業(yè)競爭力。
2課程設置向系統(tǒng)化、結構化發(fā)展
高等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設置必須嚴謹科學。每一學科的安排都需合理而細致,不應出現忽視和偏頗。課程設置必須周密計劃,從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按照具體教學方向,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能力進行相關的課程設置。在教育理念上要不斷更新,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特殊教育事業(yè)。教學實際中,教師不僅需注重通識性課程和專業(yè)理論課程之間的聯系,更需突出課程之間的層次性和關聯性,幫助學生理解專業(yè)學科的內核。對于同一階段設立的課程還需注重相互協調,避免相互抵觸,不同階段設立的課程還需保持連續(xù)和互補,避免脫節(jié)。理論性課程和實踐課程,兩者需要統(tǒng)一協調,在理論中指導和推動對實踐的發(fā)展,在實踐中協助和促進對理論的理解。所以必須強調,無論何種課程,設置時都要符合系統(tǒng)化、結構化發(fā)展方向。
3重視實踐與理論結合,加強實踐力度
課程設置要在相關教學中加強實踐的力度,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從實踐中領悟相關理論,培養(yǎng)理論的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新型的、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教育理念。我們在相關幾個設置特殊教育專業(yè)的高校調查發(fā)現,很多學生在課堂授課或聆聽專家講座時,對相關理論知識都表示了解,但不知將其如何運用,尤其缺少具體的方法和相關的引導,這反應了實踐的重要性,故而加強實踐的力度就顯得很有必要。
在設立實踐課程時,尤需平衡實踐形式的多樣性與實踐內容的有效性,強調小組討論、專家講授、學生親身演示等實踐方式方法。實踐的課程要與專業(yè)理論相結合,在學習理論知識后應設置相關的實踐課程,兩者相互匹配協調,這樣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掌握能力才會不斷提高。教師也要把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學,讓學生切實了解,運用新的教學手段來培育學生,推動實踐的發(fā)展,發(fā)揮教學的有效性。
4注重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特殊教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在其工作崗位上,不但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常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及突發(fā)事件,使相關畢業(yè)生面臨困惑和挑戰(zhàn),需要其不斷思考,尋求解決和突破之道。
雖然,某些困惑和挑戰(zhàn)可以尋求有關幫助,但更多情況需要依靠自身的不斷努力給予解決,故而學生在具體崗位上必須具有思考問題、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可能自行解決實際中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強自信心和職業(yè)競爭力。
于此看來,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中,設置相關課程,素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提高其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善于發(fā)現和思考問題,最終自己能獨立研究和解決相關問題,是課程設置科學合理的重要指標。
5課程設置符合現代教學發(fā)展理念,與時俱進
鑒于如今新形勢下高等特殊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的轉化,已不簡單囿于培養(yǎng)合格的教師,同時注重學生的個人素質涵養(yǎng),培育出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特殊教育教師。故而高校在課程設置時,秉承現代教學的發(fā)展理念,與時俱進,突出于設立相關人文課程,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科學發(fā)展,塑造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型教師。
課程設置上力求幫助學生夯實理論基礎,發(fā)展實踐技能。不但充實人文等課程,更融入個性化的課程。使學生各種素養(yǎng)能充分發(fā)展,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充分學習,不但真正地喜歡專業(yè),更喜歡學習,為勝任今后的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不但要符合現代教學發(fā)展,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更要在踏實專業(yè)理論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要不斷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質量,為特殊教育事業(yè)的高效、健康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人才,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于素紅.我國本科層次特殊教育專業(yè)建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特殊教育,2012,(1):9-13.
[2]王雁,顧定倩,陳亞秋.對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師資培養(yǎng)問題的探討[J].教師教育研究,2004,16(4):55-60.
建國60年來,我國的特殊教育走過來了一條不尋常之路,在深入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之際,以ICF原則審視中外特殊教育,必將有益于思考我國特殊教育之發(fā)展。
一普遍性原則
特殊教育要遵循普遍性原則,這是現代特殊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到當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特殊教育實踐經歷了隔離式特殊教育———回歸主流(瀑布式教育)———融合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發(fā)展也完成了從心理———醫(yī)學———社會學———組織學范式(Paradigm)的變遷。普遍性原則要求特殊教育必須完善教育對象的擴大和教育內涵的延伸。
1教育對象的擴大
1990年,美國修訂《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并更名為《殘疾人教育法》(IDEA)。用individuals(個體)取代children(兒童),反映了特殊教育法律關注對象的擴大,特殊教育法律覆蓋面的延伸,從殘疾兒童擴大到涵蓋所有年齡的殘疾個體。2002年,布什總統(tǒng)簽署實施《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再次以法律形式確認每一個特殊兒童的教育權。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我國的特殊教育對象也經歷從早期盲聾啞兒童至各類殘疾兒童的過度。特殊教育對象的擴大還有一重意思,它不但要納入殘疾個體這一端,也應涵蓋某些特殊潛質和能力的對象那一端,他們也應得到適當的教育,歐美等國興起的精英教育就屬于這一現象,這類特殊教育在現代特殊教育中應該受到重視。
2教育內涵的延伸
教育的內涵極其廣泛。目前,國際上現行特殊教育和實踐基本強調功能主義。近幾年來,后現代特殊教育思潮逐漸顯現,以日益壯大的融合教育(又稱全納教育)為代表,喊出了“以人為本”的口號,強調人是一個社會的人,教育不但要使學生全面的發(fā)展,更要個性的發(fā)展,還要符合社會的發(fā)展。不可置疑,教育的內涵受到一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制約。在我國亦然,只有符合我國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教育才能被認可和執(zhí)行,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如今已被素質教育所取代。
3經費投入的增加
經費投入的不斷增加是普遍性原則能夠實施的保證。美國2006年將111億美元的經費預算撥款用于各州特殊教育,額度比2005年增加5800萬美元,比2001年以來用于資助殘障學生的款項增加了75 %。我國特殊教育學校教育經費由1999年的9.3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9.3億元,這說明國家對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力度逐漸增大,但在我國整個教育經費投入中,對特殊學校教育的投入比重一直偏低,平均只占整個教育經費投入的0. 37 %左右,而且投入不穩(wěn)定,在各地區(qū)也不平衡,這嚴重束縛了我國特殊教育的快速發(fā)展[3]。
4法律是重要基礎
普遍性原則的貫徹,法律是重要的基礎,它具有相應社會范圍內的強制約束力,且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美國1990年修訂的《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以及日本的《殘疾人福利法》、《義務教育費國庫負擔法》、《學校保健法》等,這些法律保證了各類特殊兒童能夠接受到相應的教育。我國1951年在《關于學制改革的決定》中將特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軌道,1989年《殘疾人教育條例》的頒布標志著特殊教育領域專項法規(guī)的誕生。但同國外相比,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法律,原則性表述較多,可操作性不強。結合我國實際、借鑒國外特殊教育立法經驗,加強我國特殊教育立法,任重而道遠。
二公平性原則
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特殊教育的公平性是檢驗社會文明和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尺。公平性與一個國家地區(qū)的法律、經濟、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
1法律是實現公平的基礎
在法制或法制為主的社會,雖然也存在法律實施的盲誤區(qū),但相對人治或人治為主的社會其穩(wěn)定性相對較好。1944年英國頒布的《教育法》就規(guī)定:“對未送義務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的家長,處以10英鎊以下罰金……”;1947年日本頒布《學校教育法》也規(guī)定:“對妨礙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者,處以3000日元以下的罰金?!?;2004年美國《殘疾人教育促進法》確立“零拒絕”等原則,這些有利措施有力地促進特殊教育的公平。在我國,1994年國務院出臺規(guī)范特殊教育的專門法規(guī)《殘疾人教育條例》,但由于立法層次低,實踐中未能發(fā)揮其應有作用[4],特別是缺少《特殊教育法》。故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特殊教育立法經驗,適應時代和社會要求,制定和修改特殊教育相關法律已成當務之急。
2經費是實現公平的重要保證
在美國,特殊教育的經費少部分來自聯邦,大部分來自州和地方財政,前者約占8 %~10 %,后者約占90 %,其中州和地方約各占一半,在有些地區(qū),州約占40 %,地方占25 %,還有私人捐助約占27 %。日本的特殊教育經費基本上是國家負責50 %,縣、市町村負責50 %,在1990年已達1086億日元,對特殊學生的投入力度也比普通學生大[5]。雖然我國特殊教育投入的絕對數量呈增長趨勢,但相對不足已成為制約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無論是國家的財政教育經費,還是社會捐資等,都處于不理想的狀態(tài)[3]。故改變我國特殊教育投入比重低、增長慢、地區(qū)不平衡的狀況刻不容緩。
3消除歧視是實現公平的重要舉措
很難想象存在特殊教育歧視的社會里,特殊教育是公平的。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歷程表明,特殊教育不斷破除傳統(tǒng)的受歧視地位,逐漸獲取同等待遇。從教育體制的演變來看,隔離式特殊教育———瀑布式教育———融合教育正是在體制上逐漸消除歧視的體現,未來的發(fā)展必將更趨完善。再從教育的主客體看,被教育者常常因為自身的特殊性,而飽受不公平待遇。即使是教育者,也常因其特殊教育性質而受到牽連,出現就業(yè)情緒改變甚至離職和轉行。但這種現象在社會進步的大背景下,正逐步得到改觀,比如在英國,對有身體殘疾的人除了進行教育外,更倡導消除社會的歧視[6]。在我國,特殊教育受歧視根深蒂固,短期內難有重大改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優(yōu)先發(fā)展,育人為本,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20字教育工作方針,首次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實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任務目標。現實情況是:2008年,18歲及以上殘疾人中有42. 1%從未上過學;2009年全國學齡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在學比例為69. 5%,仍有30. 5%的學齡殘疾兒童沒有條件或機會接受義務教育,而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為99. 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9%,與此相比,特殊教育差距明顯[7]。所以,在我國特殊教育要真正做到公正,任務還相當艱巨。
三中立性原則
在不同的領域,中立性的內容相差很大。在ICF中,中立性原則原本是對ICF的表述進行要求的,其目的是便于全世界使用者能對ICF的分類進行更直接的應用。引申到特殊教育領域,要求特殊教育在規(guī)劃、發(fā)展、評估等方面也要遵循中立性原則。
1特殊教育規(guī)劃
好的教育必須要有科學的規(guī)劃,但科學的規(guī)劃必須建立在中立性的基礎上,否則規(guī)劃本身存在偏移,難以保證其正確性和持久性。在美國,為邊遠地區(qū)特殊師資培養(yǎng)就有各種規(guī)劃,如“為缺少特殊教育教師的農村地區(qū)實施早期干預計劃”、“把臨時教師培養(yǎng)成教育者計劃”、“為重度殘疾兒童整合技術計劃和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培養(yǎng)教師計劃”等[8]。這些規(guī)劃從制定到實施都很客觀,很開放,很好地體現了中立性原則,故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特殊教育發(fā)展
在特殊教育的發(fā)展中,特殊教育是按照自己本身的規(guī)律在現實條件中發(fā)展的。美國特殊兒童委員會(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CEC) 2003年修訂的《每個特殊教育者必須知道什么———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制定的道德規(guī)范、標準和指導》[9],該標準的總體框架就是建立在中立性基礎上的,強調特殊教育事業(yè)的道德準則、整個特殊教育生涯的連貫性、學習指導標準的一致性、任職資格、專業(yè)助手的標準規(guī)范等。這對我國未來特殊教育的發(fā)展以及特殊教育教師標準的制定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3特殊教育評估
特殊教育發(fā)展過程需要不斷的科學的評價,而這些評估必須秉承中立性的原則。美國1990年《殘疾人教育法》規(guī)定:教育和其他相關機構對孩子進行評估必須獲得家長的同意,在整個評估過程中需要家長參與或進行監(jiān)督。這些為特殊教育評估在中立性基礎上執(zhí)行和接受監(jiān)督作了明確規(guī)定,對我國特殊教育評估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四環(huán)境相關原則
在ICF中,這種環(huán)境包括物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涵蓋極為廣泛,從氣候、地域到社會態(tài)度、體制、法律等。其原本意義是只有從與環(huán)境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才能科學理解和把握功能和各種殘疾涵蓋性術語所表述的現象。在這種理念的啟示下,環(huán)境相關原則也正是特殊教育所遵循的。
1特殊教育是環(huán)境下的產物,受環(huán)境制約
特殊教育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條件下具體環(huán)境下出現的,并且經歷了各種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而成為這些不同階段的產物的原因,則是受這些不同階段各種環(huán)境制約的結果。在美國,由于特殊教育服務對象范圍逐步擴大;教育針對性逐步增強;資金支持逐步提高;相關法律逐步完善,這些環(huán)境因素為美國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正經歷飛速發(fā)展,這正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體現,但我國特殊教育仍不發(fā)達,則是制約于我國社會的整體狀況仍不發(fā)達,所以解構制約我國特殊教育發(fā)展的關鍵還在于大力推動我國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的整體發(fā)展。
2特殊教育要適應環(huán)境發(fā)展
特殊教育必須適應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否則其發(fā)展將會受到阻礙,最終必然導致特殊教育相關的變革,以此適應環(huán)境發(fā)展。美國1966年出臺《殘疾人教育法》,后來的實踐表明其提倡的“隔離式”特殊教育并不能適應時代環(huán)境對特殊教育發(fā)展的要求,于是1968年《協助殘障兒童早期教育法案》、1970年《發(fā)展者的服務與設置法案》、1973年《康復法案》、1975年《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等相繼誕生,這些法案否定了原先的“隔離式”教育方式,具有“融合教育”的理念,適應了時代環(huán)境要求,保障了殘障兒童教育權,推動了美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
3特殊教育要改造環(huán)境
特殊教育的目的不但要改造特殊教育的對象,也要改造與之有關的社會環(huán)境,涵蓋特殊教育對象的教育水平、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以及工作能力、人際交流、適應能力等范疇,也包括社會對特殊人群的態(tài)度、教育制度、福利保障、法律規(guī)章、無障礙設施等。我國特殊教育幾十年的發(fā)展,不但使大批特殊教育對象接受到教育,改善了自我,有的重返社會甚至取得巨大成功;同時我國的整個社會環(huán)境也順應特殊教育的發(fā)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包括相關社會制度、設施等。不可否認,即使是在特殊教育較為發(fā)達的美國要改造好教育對象和相關環(huán)境,其道路也十分漫長。
當美國2004年在《殘疾人教育促進法》中確立“零拒絕”、“正當程序”、“非歧視性評估”、“最少受限制的環(huán)境”、“因材施教”等原則,即為各國紛紛效仿,推動了各國特殊教育立法的迅速發(fā)展,如今看來,其與ICF基本原則是相當符合的。有比較,才有發(fā)現和思路;有比較,才有目標和動力。在檢視上述原則與中外特殊教育,對當前我國特殊教育啟發(fā)很大。雖然經過60年之大發(fā)展,但我們發(fā)現,我國的特殊教育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希望我國的特殊教育能廣泛吸收國內外先進原則和理念,迅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M].日內瓦:2001.
[2 ]Towards a Common Language For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eva:2002.
[3]龐文,尹海潔.我國特殊教育經費投入的數據分析與討論[J].中國特殊教育,2008(12):13-16.
[4]郭遜,張發(fā)軍.我國特殊教育立法進程現狀分析[J].考試周刊,2009(39下):218.
[5]樸永馨.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58-261.
[6]Shakespeare Tom,Watson. Nicholas.The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an outdated ideology.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 and Disability,2002,2:9-28.
[7]程凱.把加快特殊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務[J].中國特殊教育,2010(8):3-5.
【關鍵詞】特殊教育;美術教育;關懷;生活
特殊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十分獨特的一類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眾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內容和方法與常規(guī)教育相比都有較大差異。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識的深度,而關注于特殊教育群體精神和心理上的變化,致力打開特殊教育群體心扉,掃除其心理陰影和障礙,能夠走出陰霾,更好地融入到與周圍人之間,進行較為正常的社會生活。
在緩解精神壓力,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或是改觀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美術教育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尤其是在壓力不斷增大的現代社會,美術藝術已經成為了社會人群放松身心,愉悅心靈的一種有效方式,而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學要求不謀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術教育逐漸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人們也發(fā)現了美術教育對于撫慰心靈,釋放心理壓力的明顯作用,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術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逐漸成為了一種教學方法。關于特殊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我們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分析。
1.特殊教育中美術教育的優(yōu)勢
1.1使教學生動化形象化
與其他教學形式相比,美術教育在形象性和生動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例如對于聾啞兒童,由于其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均受到較大的限制,于是視覺感知便成為其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途徑,而美術教育中可以運用大量的運用圖片的形式來講述相關的知識,一個個的畫面有效地彌補了聾啞兒童聽覺上的不足。不僅如此,當學生想和周圍人或是老師交流、溝通、甚至是討論時,除了傳統(tǒng)的啞語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大豐富了聾啞兒童的表達方式,也加強了他們與正常人群溝通的能力。
1.2 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眾所周知,一件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很容易引起觀賞者的共鳴,進而進行發(fā)散式聯想,對其心靈產生影響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眾是弱勢群體,他們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表現為自閉癥、妄想癥等等。在這樣心理因素的影響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學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術教育可以在教學中展示大量表現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師可以這些作品為突破口,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美好且積極向上的方面。例如通過賞析《自由引導人民》,來與學生討論為了取得自由和尊嚴,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而鼓勵學生積極樂觀,不畏艱險,這些教學內容對于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從而為其他教學帶來便利。
1.3有效地多感官協同訓練
美術教育一般包括了賞析和創(chuàng)作兩個部分的內容,而當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構圖等一系列的因素,通過賞析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表達能力,而創(chuàng)作更可以將學生的手、腦等多個部位充分調動起來,尤其是對于智力有缺陷的學生,這些訓練對于開發(fā)其智力和激活大腦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特殊教育中開展特殊教育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特殊教育中由于受眾包括了聾啞、殘障、智力缺陷、心理缺陷等一系列的非正常人群,所以其開展美術教育的方法與一般教育也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加強理論教學的融合
基本的美術理論是美術教學的基礎,但是考慮到特殊教育的受眾在理解和表達能力上的缺陷,美術教育的教學目的應該更多的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訓練及開發(fā)上。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將大量的美術基本理論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學之中。例如,可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繪一定的場景,待大家繪畫完成之后在課堂上集中進行展示,再一起評選出大家覺得“最好看”的作品,在這里要注意,我們不要用深奧的理論去引導學生,標準就是簡單的“覺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們再組織大家討論,為什么大家都覺得那幾幅畫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畫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優(yōu)勢?在這樣的引導之下逐步將色調、構圖等美術理論引出,學生接受起來會比較容易和自然。
2.2以學生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學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更需要將學生的需要放大,更多的關照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圍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師站在中間講課,以拉近和學生的親近感,同時還應該對學生的作品多鼓勵多引導,必要時可以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輪流在圈的中間和大家交流,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使學生敞開心扉,加強與周圍人的交流與融合。
2.3以生活為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術教育應該將素材鎖定在學生日常所見所聞的事物,而不是高深的名作或是費解的大師作品,生活素材可以給學生帶來親切感,同時也可反過來加強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例如我們可以用圖片的形式來講解生活中的電話、自動售票機、公交車等事物,之后再讓學生一邊練習畫這些事物一邊講解它們的功能。通過這樣的練習,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時可以提高他們美術動手的能力,更可以讓他們認識到美來源于生活,學會用開放的眼光去搜尋周圍的事物,發(fā)現生活中的美,這其實達到了特殊教育中較高的層次。
特殊教育需要我們共同關注,當中的美術教育對于改善和提升特殊教育有重要意義,只要我們多總結和創(chuàng)新,善于引導和關懷,相信特殊教育中的美術教育一定可以邁上更高地發(fā)展平臺。
參考文獻
[1] 葉小明.人文關懷在特殊教育領域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yè),2007,7.
[2] 程宜康.關于美術教學改革的探索及思考田[J].煤炭高等教育,2008,9.
[3] 管平.特殊教育教改探索[J]. 職業(yè)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