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職文化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職文化基礎課個性差異以人為本分層教學和諧發(fā)展依據(jù)
一、分層教學問題的提出
所謂分層次教學,“分層教學”是一種在班級制授課條件下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課堂教學策略,它一方面著眼于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從而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全面成長。另一方面,使課堂與學生得到和諧發(fā)展。
傳統(tǒng)的“一刀切”教學是導致學生產(chǎn)生差異的根本原因?!耙坏肚小钡慕虒W形式被稱之為“無差別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不關注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個性化的學習權利。而分層教學正好相反。
現(xiàn)在,分層教學在中小學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并取得顯著的成效。中職文化基礎課是否應實行分層教學?答案應是肯定的?,F(xiàn)在中職招生是免試入學,生源素質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象我校這樣知名度不高,比較薄弱的學校的生源,其文化層次更是參差不齊,比如我校對2007級10個班進行的英語的摸底測試及格率僅為10%,最高分為72分,最低分僅為5分,英文的26個字母多數(shù)學生都寫不完整。象這樣的文化層次,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礎課的教學質量上不去,也會給今后的專業(yè)課教學帶來難度。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就會睡覺或者搗亂,給課堂的秩序帶來破壞,更有甚者還會“嚇跑”學生,產(chǎn)生新的流失率。但我們相信,學生不管怎么樣的差別,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實施分層教學,這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客觀依據(jù)。根據(jù)這種情況,我校從2007級新生的文化基礎課中實施分層教學。
實施分層教學除有其客觀依據(jù)外,也有其政策依據(jù)。根據(j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關于印發(fā)廣西中等職業(yè)學校自治區(qū)級示范性專業(yè)基本條件的通知》(桂教職成[2007]78號)的規(guī)定“文化基礎課課程教學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文化基礎知識程度和勞動就業(yè)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惫P者認為,不僅僅只有廣西有這樣的規(guī)定,其他省市、自治區(qū)都會有這樣的規(guī)定。
二、分層教學的原則
(一)全體性原則。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質培養(yǎng)為目的而是以考試為目的,教師關心和關注的對象是少數(shù)學生,通過考試源源不斷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會輸送大批“失敗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層教學正好相反,它關心和關注的是全體,針對每個學生的差異,為每個學生發(fā)展提供平等機會,不排擠、歧視后進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促進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促使每一個人都獲得成功。
(二)動態(tài)性原則。心理學和哲學表明,人們成長過程既有相對的階段性和穩(wěn)定性,又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顯然,對學生的分層也是一個相對運動的動態(tài)過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信息,區(qū)別不同對象、不同時期及時靈活地調控學生的分層標準、各層人數(shù)的多寡、課堂教學的結構、作業(yè)和考查的尺度、輔導與評價方法,使學生潛在水平轉化成新的現(xiàn)有水平,使每個學生隨時處于一個充滿活力的積極進取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達到最優(yōu)化發(fā)展。
(三)主體性原則。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學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所形成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就是其本義。學生的發(fā)展受到阻礙。而分層教學的主體應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主動獲取、主動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灌輸?shù)倪^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被動的接受的“要我學”轉化為主動進取的“我要學”。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者、指路人。
三、分層教學的目標
(一)發(fā)展層A。發(fā)展A層學生的學習品質,學習特長,培養(yǎng)并提高他們的知識綜合能力、應用能力、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提高層B。提高B層學生,使他們牢固掌握課程標準、教材所規(guī)定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努力爭取成為A層學生。
(三)幫助層C。幫助C層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嚴格要求,熱情關懷,轉變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努力使他們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習質量,穩(wěn)步發(fā)展成為B層學生。
四、分層教學的做法
(一)分層建組。把學生分層建組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教師通過對全班學生平時的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學習習慣及學習成績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采取學生自報和教師考查相結合的辦法,把學生按好、中、差分為A、B、C三層,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師掌握并隨著學生成績的全面提高而不斷變化分層建組的構成,合理升降。此外,課任教師還應建立學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質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個人檔案,使分層次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分層備課。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備課要在透徹理解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分層教學目標。當然,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有不同的要求,對相同內容的層次要求也應隨知識、能力的增長而逐步提高。在分層教學目標確定后,應制定分層教學方法,篩選不同的訓練內容,設置分層練習、作業(yè),設計反饋檢測題。其中要特別關注如何解決C層學生的學習困難和A類學生潛能的發(fā)展。
(三)分層授課。分層授課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到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教材內容,精心分層設疑,通過分層提問、討論、答疑等形式使各層學生學懂本節(jié)課的基本概念、主要內容,保證分層教學目標的落實。(四)分層輔導。分層輔導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因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課堂上只能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問題,兩頭學生依然會出現(xiàn)“吃不飽”和“吃不了”等現(xiàn)象,故教師應加強分層輔導。鑒于測試的具體情況,如一味強調統(tǒng)一起點,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要求的教學模塊已不再適應這些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級學生的英語教學中對分層輔導是這樣操作的。首先,在確定了層次之后,我們根據(jù)學生英語基礎的差別,在A、B、C三個分層次進行基礎知識的強化訓練,每周用4節(jié)自習課進行。對基礎差的層次學生,訓練要求采取“低起步,補臺階,拉著走,多鼓勵”的辦法;對于中層次學生,我們采用“慢變化,多練習,小步走,抓反饋”的方式進行;而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則進行“小綜合,多變化,主動走,促能力”的基礎訓練。經(jīng)過近二個月的“分層”補基礎實踐,效果初見成效,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的及格率同測試模底相比較上升20個百分點,最低分數(shù)也由原來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層布置作業(yè)。分層布置作業(yè)是實施分層教學的有效途徑。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質和量的作業(yè),使各層學生得以提高和發(fā)展,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對C層,可以量少質低;對A層則可以量多質高;B層學生介于二者之間。
(六)分層測試。分層測試是衡量分層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jù)。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統(tǒng)一試題要求下,對不同層次學生采用不同的記分方法,試卷分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三部分。從而改變一張試卷,一個標準來衡量學生的現(xiàn)狀,使各層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也可避免優(yōu)生常因得高分而產(chǎn)生的驕傲自滿的思想。
(七)分層評價。分層評價是進行分層次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分層評價的目的是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評價中,對C層側重表揚,B層側重鼓勵,A層側重促其發(fā)展。
五、分層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分層教學雖然有很多的優(yōu)點,這一點已被實施分層教學的學校所證明,通過實施分層教學,學生都有不同的進步,學生的個性和潛力都得到了發(fā)揮和挖掘。但是,對于分層教學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應值得我們去研究。
(一)標準與對教師評價的問題。分層教學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確定“材”的素質和“教”的水平。目前,我們對學生的分層主要依據(jù)新生摸底、測試的結果進行分層。但模底和測試的內容、難易的程度、評分的標準、結果等,是否科學、客觀,有沒有參考價值,也就是說分層的標準是否科學,還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層要考慮學生的“出口”與“進口”的對柔性銜接,“低進高出”雖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為評價教師的依據(jù),否則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動態(tài)管理問題。動態(tài)管理是對傳統(tǒng)教務管理的挑戰(zhàn),學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監(jiān)控之下,盡管我們要求任課教師要管教管導,即使如此,課堂的不穩(wěn)定因素仍存在。這就要求班主任、任課教師和教學部門思想要統(tǒng)一,做好管理與協(xié)調工作。
(三)學生的心理問題。分層對學生的心理沖擊表現(xiàn)為“自卑”、“無面子”;或者“無所謂”態(tài)度,不配合教師做好分層教學工作。可見,事先要做好學生的工作并與班主任溝通。必要時還要和學生的家長取得聯(lián)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責任心問題。分層教學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給教學帶來難度;部分教師還因為擔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頭蛇尾,難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觸情緒,不配合或者不熱衷于做分層教學工作。所以筆者認為,分層教學最大的障礙之一首先是來自教師這一層,只有教師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層教學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問題。很多教師都習慣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一個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補補。但是分層教學對教師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jù)分層教學的要求,每次課教師都要對課堂的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恰當?shù)姆椒ê褪侄危私鈱W生的實際需求,關心他們的進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成功的激勵機制,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很顯然,如果再用一個教案,是不符合分層教學的要求的。
(六)對學生評價方法的問題。在不分層的情況下,教師的評價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簡單地評價學生,學生的成績的好壞、優(yōu)劣都被框在統(tǒng)一的一個分數(shù)模式里。但是,實施分層教學之后,由于教師分別承擔不同基礎學生的教學任務,他們所接的班不同,達到的質量目標也應不同。如何評價也是一個值得探究問題。
六、結語
在當前教學中,可以說沒有那種的教學模式是完美的,分層教學顯然也不是。但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帶來的問題和挑戰(zhàn)甚至比常規(guī)的教學形式還要多。可是在向課堂要素質、要效益方面,分層教學顯然做出了一種大膽的、有益的、可貴的嘗試,只要我們中職教育工作者認真研究分層教學,找出解決分層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對策,中職文化基礎課的分層教學的就會走出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嚴樹林.分層教學理論與實踐綜述.
2.徐專平,孫玲.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分層教學”.教育研究
3.蔣立耘.高中英語分層次教學探索與實踐.
4.張宇.高中數(shù)學分層教學的實踐與體會.
5.楊文堯.中等職業(yè)學校開展分層教學的幾種嘗試.北京: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2;(23)
6.付裕東.落實因材施教原則的最佳途徑-分層次教學.中國教育品牌在線
7.成友.分層教學讓教育回到起點.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將無法演示的實驗、抽象的微觀世界、一些化工生產(chǎn)流程和工藝制作成科學、規(guī)范、直觀、形象的CAI課件,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如北京師大開發(fā)的《中學化學微觀世界》中“電子云”“晶體結構”“足球分子”等CAI,將化學世界變靜為動、變無形為有形、變無聲為有聲、變抽象為直觀、變微觀為宏觀,把工廠搬進了教室,實現(xiàn)了“鼠標一點,萬語千言”,使學生既領會了知識,又增強了能力,從而為走向社會、適應社會、駕馭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變驗證為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和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能憑借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能力獨立地“發(fā)現(xiàn)”他未曾學過的知識,進而對某一問題或觀點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達到在動手中鍛煉、提高自己的目的。如在做CI2具有漂白性的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發(fā)現(xiàn)“干燥的紅色布條在CI2中不褪色,濕潤的紅色布條褪色”。于是我問學生“水能否使紅色布條褪色呢?”“不能。”(學生回答)“那濕潤的紅色布條在CI2中被漂白褪色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這一引導使多數(shù)學生悟到了漂白是CI2跟H2O反應生成了新物質的作用。但有一位學生有新的想法,他問是不是H2O催化了CI2的漂白作用。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想法,接著即興組織全班討論,最終使大家都明白了催化劑只能催化可以發(fā)生的化學反應,而不能催化不能進行的化學反應。這樣課堂上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融洽了師生關系;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
實驗教學是中學化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能力和素質的重要載體。但驗證性實驗對高中生來說,弊多利少,一定程度上它讓學生成了“看熱鬧的觀眾”,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有時還會挫傷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如果在實驗教學中,組織學生成立興趣小組,開展活動課,讓學生自查資料,設計實驗方案,那么實驗中往往一個很小的收獲,也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喜悅,能夠激發(fā)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討的興趣。但有時,他們也會對實驗中出現(xiàn)的一些異?,F(xiàn)象或“意外”結果感到迷惑不解,這時就需要教師采取鼓勵態(tài)度,積極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求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因為在科學發(fā)展史上不乏有意外的發(fā)展,這些很有可能會成為新的科學理論的起點,如倫琴發(fā)現(xiàn)了X射線,貝克勒發(fā)現(xiàn)了鈾的放射性等。
三、變單一為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能力
(一)認清化學在各學科中的地位
化學同各個領域的其他學科聯(lián)系密切,在各學科相互交叉的知識技術網(wǎng)絡中,它是中心學科之一。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化學的知識是多元化的,是聯(lián)系物理、數(shù)學、生物的橋梁和紐帶,它從物理、數(shù)學、生物等相鄰學科中汲取力量,使得自身不斷獲得發(fā)展。因而化學教育不能再囿于狹隘的化學教育觀內,只培養(yǎng)具有化學專長的學者,而應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二)注重學科滲透,實施化學教育的綜合化
優(yōu)秀的課堂設計需要不斷完善、改進,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需要以教學實施的方向和達到的預期效果為出發(fā)點,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制定明晰、具體、可行、易檢測的教學目標。為此,在教學設計上要指向清晰,具體量化,綱要簡明,這樣能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因題海戰(zhàn)術而盲目訓練造成的學習負擔;同時,教學設計在新課程的理念下還包含著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思維辨析、創(chuàng)新能力、價值取向等多元訓練,而這些都是需要師生實現(xiàn)角色轉換、互助互利,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所獲取。因此,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的歸納,是學生學習價值的體現(xiàn),也是衡量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
二、把握時代脈搏,聯(lián)系時政,體現(xiàn)教學前瞻
高中政治是一門前瞻性很強的學科,體現(xiàn)出很濃的時代性,時刻與當代時政相連,脫離了時政的高中政治就缺乏生氣。筆者認為,把政治與政治教育基本觀點與原理有效結合,有利于學生認清局勢變化,突出學生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世界各國與中國建立的各種伙伴關系》時,其決定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在聯(lián)系時政中,可就對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南非共和國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為基點進行課堂授學;在教學《聯(lián)合國的千年首腦會議》時,其主要教學中學是聯(lián)合國宗旨、原則及作用,在聯(lián)系時政時,可就對2009年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為基點進行授學;在教學《朝鮮半島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間的核沖突》時,其主要思想世界和平,可聯(lián)系近期發(fā)生“海地霍亂疫情蔓延引沖突,升級為國家安全問題”為基點進行授學;在教學《中美撞機事件》,起主要教學熱點是國際競爭和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聯(lián)系時政時可就當前“中越南海沖突”中越國家反應為基點進行授學。這樣與時政相連的授學方式,可大大加深學生的觀察、分析、聯(lián)系、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可對學生形成十本中是理論與現(xiàn)實實踐進行拓展、遷移,進而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政治教學目的。
三、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組織教學
新課標要求教師合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進行組織教學,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當前,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主要有以下優(yōu)點:一是能有效提升教學容量,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教學效率的最優(yōu)化;二是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能讓學生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知識;三是能節(jié)省教學備課壓力,減輕教學板書和語言江蘇,留置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四是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為此,在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授學時,要合理地選擇和應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如投影、廣播、電視、計算機課件等),同時與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有效成分(如教材、課堂語言、板書)有機結合,達到把政治原理簡單化的目的。同時,除必要的手段使用外,在教學的同時還可把情境教學相連,通過現(xiàn)代化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或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的圖示結合教學,都能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深度地詮釋政治原理,免去傳統(tǒng)的枯燥、生澀,達到活學活用的教學效果。
四、輸注態(tài)度情感教學,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傳統(tǒng)教學倡導的基本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形式,即使在如今的職業(yè)院校課堂上依然如此,這便忽視了不同學科或能力之間在認知活動和方式上的差異。目前高職教育倡導在通識課程中“以人為本”更加提倡因材施教,從這一點出發(fā)設計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了傳統(tǒng)教學法并引入多元智能理論;第二部分介紹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接下來介紹了多元智能理論發(fā)展狀況,并通過圖表形式展示一種用法;最后一部分是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對高職英語跨文化課程所做的教學設計,展示了多元智能教學的成果。多元智能理論促使教師根據(jù)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為教師的教學打開新篇章。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智能;教學法;教學設計
傳統(tǒng)教學主要以“教師教,學生學”為模式,教師成為課堂的中心,這樣便容易忽視學習者在這一活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進入新世紀這樣的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主要發(fā)展特點為知識經(jīng)濟化、經(jīng)濟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這就相對應的對21世紀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人才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和能在日常生活與專業(yè)領域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因素(例如感覺、情感、需求、信心、焦慮等)日漸受到重視,因為這些因素在教學中極大地影響到教學質量。
1多元智能理論引入
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包括直接法、視聽法、語法翻譯法、聽說法、認知法、功能法等。這些教學法都在不同時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也有各自缺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聽說法、視聽法、認知法,因為就談到聽說法,即在外語教學之中去運用語言結構分析的研究成果,為教學過程的安排和教材的編寫提供科學的依據(jù)。但是過分重視機械性訓練,忽視語言規(guī)則的指導作用,對于語言的結構形式過分地重視,對于語言和內容意義有忽視趨勢,語言傾向流于“造作”。視聽法來自于法國,初創(chuàng)于20世紀50年代,這種教法在組織聽說操練時號召廣泛使用電化教學設備,比如幻燈、電影等,以便結合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這種教法也存在缺點,視聽法重視語言形式,但是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就整體結構而言過分強調,造成對語言分析、講解和訓練的忽視。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首次提出了認知法,他的產(chǎn)生是相對于聽說法而言的,強調理解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主張在理解新學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的交際練習的主張。為實現(xiàn)外語教學情景化和交際化,主張在教學中廣泛利用視聽教具。認識心理學是認知法的理論基礎,這使外語的教學能夠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不過認知法作為新體系,認知法還是不夠完善的,必須從理論與實踐上來結合充實,這些教學法都或多或少對于本文所提到的多元智能教學有著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其多年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多元智能教學理論”,不僅在美國引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浪潮,并逐漸席卷世界各國。多元智能教學是一種教學藝術,以心理學為基礎,有益于促進學生各方面只能全面發(fā)展。在這樣一個教師需要不斷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學習需求的時代,多元智能教學理論通過其實用、有創(chuàng)意、具有拓展性、激發(fā)思維的策略,給課堂教學帶來活力,用全新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學習。
2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加德納提出了MI(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論,即多元智能理論。人的多元智能理論,包括個體聽說讀寫的言語/語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數(shù)字推理與抽象思維的邏輯數(shù)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運用身體解決問題的身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對觀察事物圖像化并加以運用的視覺/空間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欣賞演唱的音樂/節(jié)奏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與人交往的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認識做出適當反映的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探索自然的自然認知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等八個方面。當然,多年來無數(shù)的教育工作者對多元智能理論做出實踐,取得很好教學效果,美國的拉澤爾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具體實踐這一理論時,引入一個全新的教學輔助工具:“多元智能工具箱”(如表1所示),用來輔助教學,實現(xiàn)教學目標。當明確了多元智能工具箱后,便能夠從眾多的概念、策略、方法、技巧中快速篩選找到教師想要融入教學里的東西。這時可以運用“課程設計調色板”,(如圖1所示)在每個智能旁邊,寫上選取的工具名稱,然后簡單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已達到教學目的,取得教學結果。在本文接下來的課程實例中,該教師選取了不同的智能工具,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鍛煉和發(fā)展了學生的各項智力。
3多元智能理論發(fā)展
“智能”曾一直被視作為靜態(tài)的、固定的、天生的、伴隨人的一生的,不過事實是人的大腦功能幾乎在任何年齡、任何能力水平上都能得到改善。如果能有意識地在多角度激發(fā)不同智能,人類可以變得更加聰明睿智。美國的心理學家加德納博士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止是受一種認知形式的影響。在此認識基礎上,他逐漸形成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博士和參與“零點項目(ZeroProject)”研發(fā)的哈佛大學其他研究人員提出,人的智能是有多種形式的,而非一種。每種智力是獨立的。20世紀70年代后期,加德納開始寫《智力結構》(FrameofMind)一書,并于1983年出版。1984年,由“學習新視野”(NewHorizonsforLearning)組織的以“即將來臨的教育爆炸”(TheComingEducationExplosion)為題的教育大會在紐約召開。加德納在會上向與會教育工作者介紹了他的新理論。這次大會在全國引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浪潮,成為“學習新視野”組織的連續(xù)八屆國際會議的起點。這一系列會議都圍繞多元智能理論展開,每屆會議都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組織,運用多種方式呈現(xiàn)大會討論的內容。1987年,心理學家和學習研究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TomasArmstrong)根據(jù)加德納的理論撰寫了InTheirOwnWay一書,該書有助于幫助教師和家長了解孩子之間存在的種種差異,以及如何創(chuàng)設人們的學習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超越了智商測試所測量的范圍。1988年,位于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新城學校(TheNewCitySchool)開始實施多元智能理論。該校校長湯姆•霍爾(TomHoerr)指出,“多元智能理論已經(jīng)超越智力理論的范疇,成為教育哲學?!?993年,加德納另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inPractice中更新了他的理論。加德納認為,人有八種智能,有可能還存在我們目前尚無法測量到的其他智能。這八種智能是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智能。正是在這樣一個具有開拓意義的教育領域,戴維拉澤爾(DavidLazear)通過《多元智能教學的藝術——八種教學方式》進一步推動了多元智能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那么在課堂上如何根據(jù)多元智能教學理論進行課堂組織和課程設計呢?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作者將會對這八種多元智能詳加介紹并以實際案例對其應用加以介紹。
4多元智能理論實踐案例——英美文化入門課程設計
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高職學生的課程中,研制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課程模式與教學計劃,是多元智能理論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最佳的切入點。雖然現(xiàn)代大學教育中,注重學生多方面智能的培養(yǎng),并積極引進各種教學輔助工具比如多媒體設備等,但是其教學方式仍然是具有教師為主導的局限性,對于學生自身各種技能的培養(yǎng)卻無法全面重視。本論文接下來所要介紹的這個課程設計正是多元智能教學理論的實踐,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從多元智能工具箱中恰當選取相應工具,創(chuàng)造性地依據(jù)課程設計調色板各項目標的要求來完成了四個課時的專業(yè)課課程設計。課程主題:英國風土人情簡介學科領域:英語跨文化課程教學對象: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2014級商務英語/國際商務教學內容及參考教輔:參考英美文化概況的課程,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英語國家社會和文化入門》一書課程時長:四個課時(本文中的教學設計實例只是其中的一個課時)學生人數(shù):36人教學目標:學生將掌握一方面了解英國各個組成部分的風土人情,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智能。
教材/教具:紙筆等文具,用于查閱的字典、電腦,學生日志本,投影儀等教學設備,各式符合所講述節(jié)日的服裝道具教室布置:學生提前準備PRESENTATION,教室區(qū)中間空出一塊場地課程概要:在課前,將學生分成6人一組,每組分配給不同的地區(qū)任務,分別為大不列顛、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要求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來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學習這些節(jié)日地區(qū)的主要概況。學生須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途徑,以話劇、演講、小品等不同方式表現(xiàn)。大家在課下要把自己所負責的地區(qū)做仔細研讀和學習,并本組內積極合作,力求創(chuàng)新,以一種新穎的方式促進大家學習了解。在課上,教師首先向大家宣布每個小組的準備內容和此次小組結果,然后按照已分好的小組開始做分別的任務匯報。以第一組的講述蘇格蘭風土人情為例。第一,做出本小組的即興簡短演講介紹。題目為“蘇格蘭情調”可直接發(fā)言或借助多媒體設備,簡單概括蘇格蘭地形、人口、特點、當今發(fā)展和風土人情等。第二,本小組同學開始表演準備的節(jié)目,要求樂器、服裝等都是能夠反映蘇格蘭情調的,因此大家所穿的戲服是具有蘇格蘭情調的格子裙。表演內容有吹奏蘇格蘭傳統(tǒng)樂器風笛、齊唱羅伯特彭斯名曲《友誼地久天長》。第三,該組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由其他小組做記錄,要求在節(jié)目結束后對此節(jié)目中提到的“蘇格蘭情調”加以識別認識,并可在節(jié)目結束后做評論或提問題。第四,表演結束后,由該組代表做總結,并回答其他組同學以及教師提問,最后老師對本組表現(xiàn)點評,并講解期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學生在課上完成上述四項任務后,要留出時間供大家討論反思,而且要意識到學生的成果匯報是一項十分有效的方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教師可擔任這次活動的主持人,保證學生匯報不拖延時間,而且學生的焦點始終在蘇格蘭各方面聚合、發(fā)散。當所有小組做好匯報后,要引導學生對于他們學習研究這些地區(qū)的經(jīng)歷做出反思,并提醒學生注意幾個這樣的問題:在同學匯報中,你記憶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哪部分的風土人情最感興趣?最喜歡哪個地區(qū)?如何認識這些地區(qū)的發(fā)展,并且可以讓大家做個對比。教師帶領全班繪制一張地圖,用具體代表事物對每一個地區(qū)進行說明,并且繪制表格,對各個部分的相同點不同點以圖表形式體現(xiàn)出來。最后,給學生布置日志或論文任務,請他們發(fā)散思維,可以自己研究的地區(qū)為例,或者其他地區(qū),寫出自己的看法、希冀等。
5評述和反思
根據(jù)信息量,該課程教學為四課時。學生在課前要做好充足準備,課上主要是學生在教師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各項智能的過程,另外,學生應發(fā)散思維廣泛學習,并小組內分工合作。設計多元智能教學模式,并不是說運用這八種學習活動,有些活動可以同時發(fā)生或者結合在一起進行。這一課就是典型的例子。要求學生去做presentation,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多種智力:言語語言(作為正式演講)、邏輯數(shù)學(建立聯(lián)系對比各個地區(qū))、視覺空間(地圖的繪制及想象)、音樂節(jié)奏(風笛演奏)、人際交往(團隊內合作)、身體運動(話劇喜劇及舞蹈表演)以及自我認識智能(匯報反思及日志文章的寫作)。在一種學習體驗中運用了多種智能工具,鍛煉了學生多種智力。在幫助學生完成完善他們的匯報內容時,與大家探討的時間越長,學生所獲得的認識就越深刻,教學目標就更能達到。為了加深他們的學習,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提前準備的道具材料提出問題。比如為什么演奏彭斯的《友誼地久天長》,彭斯在蘇格蘭的地位影響等。引導學生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想象彭斯時代的蘇格蘭,那時候人們的情感表達等。一旦他們進入自己的角色,他們將會從這一部分中獲得最大的樂趣。在某種程度上講,這一課的中心出現(xiàn)在學生最后總結presentation以及最后的日志或論文中。Presentation的制作與介紹能夠鼓勵學生實際運用他們所學過的各種知識,團隊合作這一人際交往智能在此可得到充分發(fā)揮。小組內部人員可見仁見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借助各種可能的設備儀器為自己的主題服務。這一過程本身對于學生智力的鍛煉具有極大作用。
6小結
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xiàn),對于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起到極大促進作用。高職的跨文化課程作為通識課程必要環(huán)節(jié),即具有較強工具性又能體現(xiàn)其深厚人文性、藝術性,為保障教學質量,需根據(jù)學生的智能差異,做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英語教學中來,多元智能理論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思維活性能夠得到有效的激發(fā),就此而言,基于學生學情考慮,將多元智能滲透到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麗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英美文學教學芻議[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32):117-119.
[2]戴維拉澤爾.多元智能教學的藝術——八種教學方式[M].呂良環(huán),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1-3.
[3]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4]李科,沈海英.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5]黎麗.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個性化教學[J].職業(yè)圈,2007(6):2.
[6]龐暉.多元智能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啟示[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4(4).
[7]王朝暉.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改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關鍵詞:微課;高職院校;文化藝術教育;應用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科技大爆炸也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方式方法,使教育呈現(xiàn)出網(wǎng)絡化、可視化、多樣化的特點。微課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做到了資源共享。微課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在高職院校中,學生的普遍情況是對學習的熱情不夠,原本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是需要教師督促,這不符合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形勢,也不利于學生的終生學習。在未來社會中,人要不斷學習才不會被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拋棄,高職院校亦是如此。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養(yǎng)成獨立的學習習慣,塑造學生健全健康的人格,陶冶他們的情操,教師將微課引入高職院校的文化藝術教育中至關重要。
1高職微課的設計重點
微課打破了傳統(tǒng)學生的學習聽課模式,短時間的講解將知識集中在一起,便于維持學生的注意力,減少了學生分神的機會。人的注意力是有時限的,一般20~25分鐘就會感覺疲憊,需要適當?shù)卣{整才能重新進入狀態(tài)。所以,微課的時間最好控制在20分鐘以內。將微課的視頻放到網(wǎng)上,既可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在聽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停下反復聽,又可以方便學生自己控制時間,自行選擇時間學習,而不是所有學生都必須統(tǒng)一,這樣從理論上講兼顧了所有學生。因為微課的時間一般都比較短,所以娛樂或者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可以略少一些,將重點放在教學知識的講授上,注意知識的精練和直接。將一些學生課后在網(wǎng)上可以查到的資料或者較淺顯易懂的知識放在課前預習里,不要在微課中贅述。微課內容應以知識點講授為主,盡可能呈現(xiàn)提煉后的精華。例如,在講授文學相關課程時,作者的生平、其他作品、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文章大意等就可以省略,將時間集中在重點的字詞、思想情感的體會、文章整體的把握上。學生自己讀了文章后,教師對其進行引導,確保學生沒有偏離主線。同時,微課也要注意學生的興趣愛好,現(xiàn)在很多教師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沒有頭緒,因為不僅是對于學生,即便對于教師來說,微課也是一個新興的事物。如何把微課這種形式利用好、設計好,抓住學生的心,真正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就是教師需要做的工作。所以,在微課設計時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微課的開發(fā)者,微課的內容要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和認知特點,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所以微課要簡潔直接,防止學生產(chǎn)生倦怠的心理,因為微課時間較短,不適宜有過多的互動,但可以適當?shù)靥岢鲆恍﹩栴},啟發(fā)學生思考,好像給學生的思維牽了一根線。二是微課的內容要精練,因為微課的目的就是針對某一課題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的,所以內容一定要萃取精髓,簡潔地呈現(xiàn)出經(jīng)典,避免長篇大論,也要避免過多的引申,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微課中的畫面要簡潔,重點突出,文字不能過多,也不要出現(xiàn)與教學無關的內容,避免學生分神。而且微課的內容簡潔精練,也方便學生將知識分解成塊,逐塊學習,心理壓力小,也更能激發(fā)學生下次學習的興趣。三是微課要注意實用性。微課這種方式就是要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習慣,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在設計微課時,要遵循實用性原則,選取實用的、有價值的內容精練成微課,方便學生學習,也方便學生隨時復習。微課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改變了教學模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知識的傳授方式由灌輸為主變?yōu)橐龑橹?。學生觀看微課,自己監(jiān)督自己;教師也可以在觀看自己的教學視頻的過程中得到啟發(fā),發(fā)現(xiàn)不足,雙方都有一個反饋,講授知識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有獨立形式存在的重要結果,能夠反作用于教師和學生。微課沒有固定的課堂,只要學生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隨時隨地都可以觀看學習,自覺自發(fā)地想起學習這件事,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微課中可以引入新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覺新奇,自然能從中感覺到學習的樂趣?;ヂ?lián)網(wǎng)發(fā)展如此迅速,微課放到網(wǎng)上也極大地做到了資源共享,利于知識的擴散,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題目,探索知識。教師也可以借助微課與學生溝通交流,補充微課里缺少的部分。
關鍵詞:控制設備;可靠性;散熱防護
前言
伴隨著電氣自動化的提高,控制設備的可靠性問題就變得非常突出??刂圃O備的可靠性是可靠性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建立了電子產(chǎn)品的可靠性與環(huán)境試驗研究所,開始了可靠性增長的研究工作。1984年組建了全國統(tǒng)一的電子產(chǎn)品可靠性信息交換網(wǎng),并頒布了GJB299-87《電子設備可靠性預計手冊》,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電子產(chǎn)品可靠性工作。
電氣自動化就是使產(chǎn)品的操作、控制和監(jiān)視,能夠在無人(或少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按預定的計劃或程序自動地進行。隨著機械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迅猛發(fā)展,電氣自動化控制在國民經(jīng)濟的各個行業(yè)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電氣自動化程度是一個國家電子行業(yè)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時,自動化技術又是經(jīng)濟運行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電氣自動化具有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運行的經(jīng)濟性、保證電能質量、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改善勞動條件等作用。
1加強控制設備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意義
1.1可靠性提高產(chǎn)品質量
產(chǎn)品質量就是使產(chǎn)品能夠實現(xiàn)其價值、滿足明示要求的特征和特質。概括其特性,主要包括:性能、可靠性、經(jīng)濟性和安全性。由此可見,可靠性在產(chǎn)品質量中占有主導地位。只有可靠性高,發(fā)生故障的次數(shù)才會少,那么維修費用就少,相應的安全性也隨之提高。因此,產(chǎn)品的可靠性是產(chǎn)品質量的核心,是生產(chǎn)廠家追求的目標。
1.2可靠性可以增加市場份額
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用戶不僅要求產(chǎn)品性能好,更重要的是要求產(chǎn)品的可靠性水平高。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那些具有高可靠性指標的產(chǎn)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得以取勝。隨著電氣自動化控制設備自動化程度、復雜度越來越高,可靠性技術已成為企業(yè)在競爭中獲取市場份額的有力工具。
2控制設備的可靠性現(xiàn)狀
2.1工作環(huán)境、使用及維護不當是控制設備可靠性指標低的重要原因
電氣設備所處的工作環(huán)境多種多樣。氣候條件、機械作用力和電磁干擾是影響控制設備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1)氣候條件主要包括溫度、濕度、氣壓、鹽霧、大氣污染等因素,對控制設備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使電氣性能下降、溫升過高、運動不靈活、結構損壞,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2)機械條件是指電氣設備在不同的運載工具中使用時所受到的振動、沖擊、離心加速度等機械作用,使得控制設備元器件損壞失效或電參數(shù)改變,結構件斷裂或變形過大以及金屬件的疲勞破壞等。
(3)控制設備工作的周圍空間充滿了由于各種原因所產(chǎn)生的電磁波,造成外部及內部干擾。由于電磁干擾的存在,使設備輸出噪聲增大,工作不穩(wěn)定,甚至不能安全工作。同時,操作人員在沒有完全掌握控制設備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操作,導致對控制設備不能熟練而正確的操作,并且不能對設備進行及時的維護和保養(yǎng),都會導致控制設備可靠性指標低。
2.2元器件質量低下是控制設備可靠性指標偏低的一大原因
目前元器件生產(chǎn)廠家眾多,參差不齊。如果控制設備的使用企業(yè)規(guī)模較小,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導致零部件進廠檢查出現(xiàn)漏洞;同時,元器件廠家間的惡性競爭,導致產(chǎn)品價格低廉,迫使企業(yè)不顧及元件質量進行采購,這些都會導致控制設備可靠性指標偏低,并且降低了使用壽命。
3提高控制設備的可靠性對策
要提高電氣自動化控制設備的可靠性,必須根據(jù)控制設備的特點,采用相應的可靠性設計方法,從元器件的正確選擇與使用、散熱防護、氣候防護等入手,使系統(tǒng)可靠性指標大大提高。
(1)在控制設備設計階段,研究產(chǎn)品與零部件技術條件,分析產(chǎn)品設計參數(shù),研討和保證產(chǎn)品性能和使用條件,正確制定設計方案;其次,根據(jù)產(chǎn)量設定產(chǎn)品結構形式和產(chǎn)品類型。因為產(chǎn)量的大小決定著生產(chǎn)批量的規(guī)模,生產(chǎn)批量不同,其生產(chǎn)方式類型也不同,因而其生產(chǎn)經(jīng)濟性也不同;同時,運用價值工程觀念,在保證產(chǎn)品性能的條件下,按最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方法設計零部件:在滿足產(chǎn)品技術要求的條件下,選用最經(jīng)濟合理的原材料和元器件,以求降低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成本;全面構思,周密設計產(chǎn)品的結構,使產(chǎn)品具有良好的操作維修性能和使用性能,以降低設備的維修費用和使用費用。
(2)從生產(chǎn)角度來說,設備中的零部件、元器件,其品種和規(guī)格應盡可能少,盡量使用由專業(yè)廠家生產(chǎn)的通用零部件或產(chǎn)品。立足于使用國產(chǎn)材料和來源多、價格低的材料;設備(含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與技術條件要求相適應,不允許無根據(jù)地追求高精度。在滿足產(chǎn)品性能指標的前提下,其精度等級應盡可能低,裝配也應簡易化,盡量不搞選配和修配,力求減少裝配工人的體力消耗,便于自動流水生產(chǎn)。
(3)電子元器件的選用準則。根據(jù)電路性能的要求和工作環(huán)境的條件選用合適的元器件,元器件的技術條件、技術性能、質量等級等均應滿足設備工作和環(huán)境的要求,并留有足夠的余量;優(yōu)先選用經(jīng)實踐證明質量穩(wěn)定、可靠性高、有發(fā)展前途的標準元器件,不選用淘汰和禁用的元器件;應最大限度地壓縮元器件的品種規(guī)格,減少生產(chǎn)廠家,提高它們的復用率;除特殊情況外,所有電子元器件應按不同的要求經(jīng)過必要的可靠性篩選后,才能用到產(chǎn)品中;優(yōu)先選用有良好的技術服務、供貨及時、價格合理的生產(chǎn)廠家的元器件。對關鍵元器件要進行用戶對生產(chǎn)方的質量認定;仔細分析比較同類元器件在品種、規(guī)格、型號和制造廠商之間的差異,擇優(yōu)選擇。要注意統(tǒng)計在使用過程中元器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能與可靠性方面的數(shù)據(jù),作為以后選用的依據(jù)。
(4)控制設備的散熱防護。溫度是影響電子設備可靠性最廣泛的一個因素。電子設備工作時,其功率損失一般都以熱能形式散發(fā)出來,尤其是一些耗散功率較大的元器件,如電子管、變壓管、大功率晶體管、大功率電阻等。另外,當環(huán)境溫度較高時,設備工作時產(chǎn)生的熱能難以散發(fā)出去,將使設備溫度升高。
例如,半導體器件對溫度反應很敏感,過高的溫度會使器件的工作點發(fā)生漂移、增益不穩(wěn)定、噪聲增大和信號失真,嚴重時會引起熱擊穿。因此,通常半導體器件的溫度不能過高,如鍺管不超過70~100℃;硅管不超過150~200℃。表1列出了常用元器件的允許溫度。
元件名稱 允許溫度/℃ 元件名稱 允許溫度/℃
碳膜電阻 120 陶瓷電容 80~85
金屬膜電阻 100 鍺晶體管 70~100
印刷電阻 85 硅晶體管 150~200
鋁制電解電容 60~85 硒整流管 75~85
電介質電容 60~85 電子管 150~200
云母電容 70~120 變壓器 95
薄膜電容 60~130 扼流圈 95
表1 常用元器件允許溫度
因此對于半導體分立器件散熱需要考慮:對于功率小于100mW的晶體管,一般不用散熱器;大功率半導體分立器件應裝在散熱器上;散熱器應使肋片沿其長度方向垂直安裝,以便于自然對流。散熱器上有多個肋片時,應選用肋片間距大的散熱器;半導體分立器件外殼與散熱器間的接觸熱阻應盡可能小,應盡量增大接觸面積,接觸面保持光潔,必要時在接觸面上涂上導熱膏或加熱絕緣硅橡膠片,借助于合適的緊固措施保證緊密接觸;散熱器要進行表面處理,使其粗糙度適當并使表面呈黑色,以增強輻射換熱;對于熱敏感的半導體分立器件,安裝時應遠離耗散功率大的元器件。
(5)電子設備的氣候防護。潮濕、鹽霧、霉菌以及氣壓、污染氣體對電子設備影響很大,其中潮濕的影響是最主要的。特別是在低溫高濕條件下,空氣濕度達到飽和時會使機內元器件、印制電路板上產(chǎn)色和凝露現(xiàn)象,使電性能下降,故障上升。
當電子設備受到潮濕空氣的侵蝕,會在元器件或材料表面凝聚一層水膜,并滲透到材料內部,從而造成絕緣材料表面電導率增加,體積電阻率降低,介質損耗增加,零部件電氣短路、漏電或擊穿等。潮氣還能引起覆蓋層起泡甚至脫落,使其失去保護作用。通常采用浸漬、灌封、密封等措施。
4結語
(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人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學為一體的文化。它形成于先秦時期,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和社會、學術背景。如果我們把“百家爭鳴”看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模式的自覺建構的話,那么“三代”文化和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的社會生活、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等,則可以合理地被看作是這一文化模式建構的價值之源。因為,它不僅滲透和體現(xiàn)著一種獨特的文化價值理想,而且作為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訴求預示著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
五帝時代既是華夏文明的開創(chuàng)期,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在有關的神話和傳說中,圣人崇拜與祖先的智慧、功德相聯(lián)系,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觀念,也是中國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深層原因?!吨芏Y·冬官考工記》云:“百工之事,皆圣人之所為也。煉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為行陸,作舟以為行水,皆圣人之所為也。”《韓非·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燧人氏?!薄兑住は缔o下》云:“包犧氏歿,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大下。”史稱“伏羲作八卦,結繩而為漁罟”;黃帝、堯、舜“垂衣裳”,“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服牛乘馬,引重致遠”,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重德意象和人文精神的價值趨向。而依照諸子對上古社會的描述和對圣人的理解,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理想社會和治世之道,進而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重要基因。可以說,這種非西方式的“創(chuàng)世神話”,使中國文化不僅呈現(xiàn)出以人為本和向內探求與外在超越相統(tǒng)一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它既不向外在的、超越性的上帝觀念致思,也未形成人與神、人與自然,以及“人文”與“神文”和“科學”之間的對立和緊張的深層原因。
如果說五帝時代的文化傳說集中體現(xiàn)為融神祗、英雄、祖先為一體的圣人崇拜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而成為文化模式建構的價值之源,那么,殷周之際的制度變革,則無疑為這種文化模式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殷周之際的制度變革,突出地表現(xiàn)在將本來只是根據(jù)血緣關系確立父權的宗法制度改造成為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的基本體制。與此相適應,周人則完成了由神到人、由天命神學到人學的根本轉變,形成了燦然完備的宗法家族制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德”為核心的禮樂人文文化。然而,平王東遷以后周室衰微,至春秋時代,特別是進入春秋后期社會巨變,學術下移,“私學”興起,“百家爭鳴”,對歷史文化的全面反思和價值重建則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模式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莊子·天下》)。面對紛至沓來的各種社會異化現(xiàn)象,對社會治亂的深切關注,對以前文明的反思、存有和超越,對人生存狀況和命運的終極關懷等許多帶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的思考,既是“百家爭鳴”的實質和核心,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覺與價值重建的動力機制和學術語境。因此,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以及社會的長治久安和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以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既追尋“禮崩樂壞”的根源,又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張;既探尋人性的最后根據(jù),又追溯天地的起源和宇宙的本質,從而建構了一個以人為本,融自然、人文和科學為一體的文化結構模式的雛形。而老子、孔子、墨子以下,諸子之學在存統(tǒng)中相互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以道、儒、墨三家為代表的自然主義、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三大傳統(tǒng),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模式早期建構的真正完成。
可以說,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時代主題,既是“百家爭鳴”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自然、人文和科學相統(tǒng)一的文化模式建構的內在機制。
(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蜂起,不惟道、儒、墨三家。老子、孔子、墨子亦非道家、儒家和墨家之創(chuàng)始者。其所以以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和墨子墨家為代表,完全是因為他們既是原始道家、儒家和墨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自然主義、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傳統(tǒng)的奠基者和開創(chuàng)者。而以其為代表的自然、人文和科學之間的異質互補和交融互動,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基本的結構模式,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民族性的本質規(guī)定和綿延發(fā)展的內在的動力機制。
呂思勉說:“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漢志》說道家之學“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面南之術也。”“清虛以白守,卑弱以自持”,實為道家最要之義?!抖Y記》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又云:“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逼渌哉撸瑸榫嗣婺现畬W可知。而其下文云:“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能不治?!庇衷?“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贝思础扒逄撘宰允亍敝⒛_。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薄捌湫g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边@既深刻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本質特征,又表明了道家與儒、墨、名、法諸家之學的內在關聯(lián)。
史稱老子“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不僅主張回到結繩而治、小國寡民、民無知無欲、樸素自然的原始狀態(tài),而且更以極富歷史哲學的慧眼和宏大的宇宙精神視野,省察現(xiàn)實,反思歷史,既看到了物極必反、物壯則老、盛極必衰的發(fā)展規(guī)律,又批判禮樂文明的暫時性和儒家以禮樂教化為核心的內在而超越的道德人文主義的不徹底性;既追溯宇宙人生的最后本質,又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道法自然、萬物和諧、各遂性命、充滿生機的協(xié)調世界;既以自然之道為最高價值追求和目標境界,極力倡導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文明主張,要求人們“見素抱樸”,“返樸歸真”,“復歸于嬰孩”,“比于赤子”,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化中的自然主義傳統(tǒng)的先河,而且賦予中國文化以博大的自然情懷和精神特質。莊子繼承老子思想,更以審美的眼光崇尚自然、本真自由、逍遙的心性人格,不僅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思維空間,而且為人們提供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中華文化綿延發(fā)展的內在張力所在。
孔子祖述堯舜、文武,取法三代之禮教,并以周文化的忠實繼承者的正統(tǒng)之居,建構了一個以“仁”為本,以“禮”為“文”和綱紀,而注重內在超越的道德人文主義的思想體系。《論語·衛(wèi)靈公》載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恭己”為古之“為己之學”的內容;“正南面”為古代禮制,二者都屬于先王禮教??鬃尤寮艺J為,“天有四時,……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無非教也”(《禮記·孔子閑居》)?!豆瓿怪窈啞ぬ朴葜馈吩?“夫圣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親也。”“教”指“禮教”、“教化”之義??鬃诱f:“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措手足?!?《論語·仁里》)但他同時認為“恭己”是“禮制”得以施行的前提和基礎。這就是孔子所謂的“克己復禮”?!翱思骸本褪恰扒笾T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也”(《論語·仁里》)。“復禮”就是恢復禮制、禮教。正如孔子所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從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化中重禮樂教化和道德內省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先河。
孔子以下,儒分為三,“內圣之學逐漸發(fā)展為以《中庸》、《易傳》為代表的宇宙本體論傳統(tǒng)和以思、孟為代表的心性論傳統(tǒng)”互補、互動的道德人文主義,〔4〕并在宋明理學中得到了統(tǒng)一,獲得了新的理論形態(tài)。但就其本質而言,儒家所竭力倡導的這種人文主義和西方那種反自然、反神學的人文主義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排斥超越的層面“天”,也不排斥自然和科學,而主張“為學”與“為道”的統(tǒng)一、“見聞所知”與“德性所知”的統(tǒng)一、“格物致知”與“窮理盡性”的統(tǒng)一。其天道性命思想中雖然具有濃厚的宗教主義色彩,但并不是建立在人格上帝的神秘氣氛之中,而表現(xiàn)在個人人格發(fā)展的莊嚴性、超越性和無限性上。儒家以人為本,強調內在超越而非外在超越??梢哉f,仁學作為儒家學說的核心,代表著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精神方向,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剛健有為、積極進取的獨特文化價值理想。
墨學源于儒學,但它不僅與儒學相對立,而且與道家思想相異趣,完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學派。《淮南子·要略》說:“墨者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糜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薄稘h書·藝文志·諸子略》說:“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yǎng)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其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別親疏?!闭缣凭阍凇吨袊幕駜r值》一書中所說:“墨家薄禮樂,而不廢《詩》、《書》。不廢《詩》者,取其民間生活之記載。不廢《書》者,以其載古代帝王之勤勞務實之事業(yè)。最能表示中國古代人之勤勞篤實之精神之古代人物,無如平水土躬稼穡有天下之夏禹。故墨家倡法夏,墨子兼愛所重者,在下察于百姓耳目之實,求所以使人人之得衣食,而裕其生之道。乃不重少數(shù)士君子之盛容修飾,弦歌鼓舞之禮樂生活。故墨子精神所重者,在社會經(jīng)濟?!薄?〕其實正如韓愈所說:“儒譏墨以上同、兼愛、上賢、明鬼?!鬃臃簮塾H仁,以博施濟眾為圣,不兼愛哉?孔子賢賢,以四科進褒弟子,疾歿世而名不稱,不上賢哉?孔子祭如在,譏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則受福?!幻鞴碓?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以為孔、墨?!薄?〕如果說儒家思想的核心體現(xiàn)在“百姓日用而不知”,那么墨家的思想核心則主要體現(xiàn)在“百姓日用”方面。當然,儒家所謂“知”,主要還是道德知識、道德本心或天理良知,而不是關于外物的科學知識,而墨家也不僅僅停留在“百姓日用”的層面,而是科學形態(tài)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說儒家學說是價值論的,那么墨家學說則是事實論的或真理論的。而后期墨家正是繼承和發(fā)展了墨子思想中的知識論、邏輯學和科學成分,不僅建立了可以與亞氏邏輯和因明學相媲美的形式邏輯體系,而且提出了大量的科學思想,從而使墨家真正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科學主義的典型代表。
孔子、老子以后墨家包括名家多受非難,但也不是全盤的否定,如孟子、司馬談、歐陽修等人對于墨家“強本節(jié)用”等主張則給予了明確而充分的肯定,不僅認為“有足取焉”,“不可廢也”,而且認為“此墨家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其實,儒墨之爭主要在政治倫理方面,而對于其中所包含的最有價值和最具特質的知識論和邏輯學思想?yún)s很少提出異議,當然也沒有引起人們更多的重視。當然,在正名問題上儒墨兩家亦有不同。孔子主張“以名正實”,而墨家則主張“以實正名”,并進而探求正名之則,可以說儒墨兩家是同中之異,異中之同。道家不僅主張“無名”、“非言”,而且反對“為學”、求知,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強調超越知識和理性的直覺思維的至上性,并以此作為達致無欲無為而同于“自然”的心靈境界的唯一途徑。但這只是就形上本體而言的,在形而下的范圍內道家如莊子同樣對語言概念和知性思維的功能給予了充分肯定,可以說道家和儒家都是通過內在超越而達到“天人合一”狀態(tài)的境界之學。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與儒家既有相通之處,但同時又與墨家強調天人、物我、主客對立和外在超越的工具理性與邏輯心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可以說,墨子和后期墨家立足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主張外在超越,強調知識的客觀性和有效性,關注外物知識獲得的可能與方法,以強烈的工具理性和科學精神,形成了與以孔子儒家為代表的人文主義和以老子道家為代表的自然主義異質互補的科學主義,而成為支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廈的三大支柱之一,并蘊涵著向民主和科學道路上前進的文化基因。
(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文化。以道、儒、墨三家之學為代表的自然、人文和科學之間的異質互補和交融互動,從本質上說根源于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結構模式,不僅在于它的原創(chuàng)性、豐富性和包容性、互補性,而且在于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精神特質。
道、儒、墨三家之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構要素和基本模式,首先在于它的原創(chuàng)性、豐富性和包容性、互補性。從學術史的視角來看,春秋以降,學術下移,第一次出現(xiàn)了“殊途百慮”的文化重構的歷史機遇,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第一代思想家,不僅對從傳說時代到殷周時期的學術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總結,而且以其學術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豐富性和包容性、互補性,熔鑄了一個以人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學為一體的文化結構模式,從而成為以后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活水源頭”。戰(zhàn)國及其以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韓非子·顯學》),出現(xiàn)了“道術將為天下裂”的趨勢(《莊子·天理》),各種思想相互對立、碰撞、交融、吸收,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諸子之學“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譬猶水火”,但“相滅亦相生也”,顯示出學術交融的博大氣象。而經(jīng)過孟子、莊子、公孫龍子、荀子、韓非子等人的繼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則從根本上確立了由孔子、老子、墨子所開創(chuàng)的老學、儒學、墨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基礎地位??梢哉f,直到漢代儒家獨尊和佛教中國化以前,以儒、道、墨為代表,融自然、人文和科學為一體的文化結構模式并未改變。正如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所說:“孔老墨之盛,非徒第二期而已,直至此時代之終,其余波及于漢初,猶有鼎足爭雄之姿?!睆乃枷雰热輥砜矗谶@一文化模式中,既包含了對現(xiàn)實的人的心靈與肉體、理想與現(xiàn)實、形上與形下、德性與知識、實踐理性與工具理性、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矛盾的揭示和理解,也包含了在處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方面的智慧。而這也正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綿延發(fā)展的深層原因。
盡管在以后的發(fā)展中,他們各自的地位在不斷的變化,但作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結構模式則以其原創(chuàng)性和全面豐富性而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更不以地位的變化和學派的解體而使其思想消亡。換句話說,這種學派地位的變化固然可以左右其思想的影響力和發(fā)展狀況,使文化模式的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形,但并不能改變中國文化的結構模式、基本精神和文化性質。以墨家為例,秦漢以后幾無傳人,但其思想多為名家、法家、農(nóng)家、雜家等其他學派所吸納,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和重要支點。如果說離開了現(xiàn)實生活的物質層面的支撐,只有儒家日常生活的精神超越和道家的精神自由,那么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無疑是難以想象的。事實上,正是由于有了墨家這種對現(xiàn)實性物質生活的追求和浸潤,才有了向外探求的欲望和沖動,也才有了中國古代科學特別是技術的長足進步和發(fā)展,也才使儒家和道家的超越性追求有了現(xiàn)實性的基礎。反過來看,道家與儒家對于超越性人格理想的無限追求又在一定意義上抑制了人的現(xiàn)實性物質欲望的膨脹,甚至抑制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墨學在晚清及其近代的復興,正說明了它的不可或缺性。當人們?yōu)椤袄罴s瑟難題”而費勁思量的時候,或者在苦苦探尋墨家中衰原因的時候,或者為西晉學者魯勝的呼吁無人響應而扼腕嘆惜的時候,卻很少有人將墨家學派與墨家思想?yún)^(qū)別開來。事實上,隨著秦的統(tǒng)一,文化整合以成定勢,特別是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文化整合以來,作為墨家思想內核的民主與科學思想已融入文化傳統(tǒng)之中,并作為基本的出發(fā)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當然,這種學派地位的結構性變化,不僅從客觀上抑制了墨學的發(fā)展,而且也抑制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或許這正是中國古代技術發(fā)達而科學相對落后的深層原因。可以說,中華民族在近代的失落,正是由于發(fā)展中的這種片面性所造成的嚴重惡果。其中所蘊涵的文化建設的經(jīng)驗教訓,既是深刻的,也是耐人尋味的。
[關鍵詞]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要求我們樹立問題意識,并在問題意識引導下探索以問題為核心的專題化教學模式[1]。問題式專題化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它的有效開展,能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靜態(tài)與動態(tài)、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教與學雙主體互動,既注重教學目的的貫徹、又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使任務與興趣結合,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科研的提升。真正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三貼近”,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從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目標。
一、問題式專題化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問題式專題化是指以教學大綱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與整合,設計出系列專題,然后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問題式針對的教學,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所謂的問題,既可以是教學大綱中要求的基本問題,可以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也可以是現(xiàn)實中的社會熱點問題,更可以是學生關注的問題。問題式專題化教學主題鮮明、重點突出、易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能較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同時還非常有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自身發(fā)展。所以在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過程中受到了廣泛認可。
(一)有助力于更好地完成思政課教學任務
首先,當前我國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課時少、內容雜的特點。以本科生生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以下簡稱“課”)為例,根據(jù)課程設置,“課”占6個學分,96個課時,在本科生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課時是最多的。但其教學大綱涵蓋的內容卻相當廣泛,可謂文、史、哲、政、經(jīng)、軍無所不包。因此,欲在有限的課時內系統(tǒng)、全面、詳盡地對“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幾乎是不可能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采用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模式,有重點地進行深入講解,其“少而精”的內容針對性,能使學生在較少的課時內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
(二)有利于促進授課教師的教研相長
本科生“課”涵蓋的內容相當豐富,涉及多個學科,而不同授課教師的知識結構、專業(yè)背景和研究方向等各不相同。若由同一個教師教授“”課程所涉及的多學科內容,必定有的部分內容講解深度有限。問題式專題化教學能夠揚長避短,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專題式教學將教學內容分為一系列專題,任課教師可以將自己的研究領域與專題相結合,從而解決授課教師知識結構單一化與教學內容多學科化之間的矛盾,有助于授課教師將所承擔的教學專題講深、講透。第二,通過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教師不必對各個學科的浮光掠影式的追求,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科研興趣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做到教學與科研互促相長。第三,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有助于提高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培養(yǎng)教師間的團隊精神。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是一種通過多位任課教師實際進行專業(yè)分工合作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以問題為導向、按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科內容的線索,合成教學模塊的方式,通過取長補短,實現(xiàn)不同教師之間的教學合作,提升整個教學團隊的教學和科研素質。
二、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式專題化教學的三個基本要求
問題式專題化教學雖然通過專題系列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靈活性,但是,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遵循以下三個基本要求,確保教學內容的規(guī)范性。
(一)正確的政治導向,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中要堅持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本科生進行思想政治宣傳的任務,與其他專業(yè)課程的之處在于,它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2]伴隨著我國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市場經(jīng)濟利益至上的誘導和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下,社會價值觀取向呈現(xiàn)多元化現(xiàn)象,部分本科生當中存在理想信念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問題。所以在問題式專題化教學中,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以實效為本,即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中要緊密跟蹤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使每個專題都能不斷跟進時事,增強對現(xiàn)實問題的說服力,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和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關課程的教學,以更好地實現(xiàn)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有的專題庫還要隨著實際的變化而發(fā)生增加或刪減變動。作為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要手段的問題式專題化教學,必須不斷完善其教學內容和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增強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效果、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
(3)注重整體性,包括教學理論內容的整體性和教學過程的整體性[3]。理論內容的整體性是指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式專題化教學中要注重保持教學內容的整體性特征。如“課”,雖然不同的專題其講授內容各有側重,但在專題設計過程中要注重這些專題的內在統(tǒng)一性,即它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演變成各個專業(yè)知識堆砌的通識性教學。教學過程的整體性,是指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課專題式教學雖然由不同的教師按專題分工來進行講授,但在專題設計、講授時序、專題講授環(huán)節(jié)的學生參與方式等等,課前要通過集體備課、說課等方式進行充分的溝通探討,制訂統(tǒng)一的實施方案,以增強各個專題之間的邏輯性,使不同專題之間能夠很好地銜接貫通,讓學生能夠整體上系統(tǒng)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其實踐,不能由于專題式板塊式授課,而使整體教學變成一盤散沙。
三、實施問題式專題化教學必須注意的幾個關鍵問題
問題式專題化教學雖然相對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式專題化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下面幾個問題。
(一)不斷提高授課教師的政治素質和專業(yè)素養(yǎng)
踐證明授課教師的政治和專業(yè)素養(yǎng)是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式專題化教學對授課教師的政治素質和專業(yè)素質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專題式教學具有更強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躍性和更難的理論深度,要求教師在放棄傳統(tǒng)時序性和整體性觀念的基礎上,塑造更高層次的時序性和更深刻的整體性的新觀念,使之成為教與學的新紐帶”[4]。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功底,更要有堅定和正確的政治信仰,這樣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隨著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問題式專題化教學要求其授課教師要能夠不斷適應信息瞬息萬變的形勢,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理論儲備。每一位授課教師要注重理論探討、密切關注當前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能夠將專題內容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取得課堂教學效果?!罢n”教學大綱(2013年修訂版)明確指出,學習本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中國化理論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5]
(二)處理好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課程理論的嚴肅性的關系
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專題式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為問題式專題化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會更適合于采用如小組討論、問答互動、演講辯論等教學方法,使學生事先按專題作準備,課堂更具開放性、互動性和參與性。但在注重參與性、互動性和課題開放性的同時,必須把握好靈活之“度”,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興趣”而在理論課教學中過度依賴視頻等教學手段,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論性和嚴肅性。因此,在專題式教學授課中要處理好教學通俗化與理論深度化的問題,處理好課堂教學趣味性與課程理論的嚴肅性的關系。
(三)處理好課堂教學階段性與思想輔導持續(xù)性的關系
時間有限的專題化教學不可能完全解決該專題所涉及的全部內容,學生被激發(fā)的對問題的學習興趣可能繼續(xù),并可能產(chǎn)生許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疑問,需要授課教師給予進一步的答疑解惑和指導。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式專題化教學不能止步于課堂教學,而要做到課堂教學向課外教學的延伸,可以充分利用各高?,F(xiàn)有的網(wǎng)絡資源,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教學平臺,以及運用QQ、電子郵件、博客、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工具,與學生保持聯(lián)系,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課堂內向課堂外延續(xù)。
總之,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式專題化教學不僅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能夠取得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當然,仍存在許多有待完善改進之處,需要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改革的探索中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章小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問題意識和專題化教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0).
[2]劉淑蘭.“概論”課中民生熱點問題專題式――教學的設計與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02).
[5]衛(wèi)志民.專題式教學在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和完善[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
而反觀文化課方面,有很多是與專業(yè)無關的知識。在這里,就有一個對文化課定位的問題:是一再縮減文化課呢,還是讓文化課為專業(yè)課服務呢?我們的觀點是不應該對文化課進行一味的縮減,而是應該對文化課進行課程改革,轉而為專業(yè)課進行服務。
為了實現(xiàn)文化課為專業(yè)課服務,可將職業(yè)學校的課程設置為以下三類:專業(yè)文化課、專業(yè)理論課、專業(yè)實踐課。專業(yè)文化課指的是從專業(yè)課中分離出來的語、數(shù)、英等相關基礎知識,其目的就是讓文化課為專業(yè)課做鋪墊,以期能夠更加順暢地進行專業(yè)教學??粗嵌嗔艘粋€環(huán)節(jié),其實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速度和學習興趣。在學生看來,文化課不再是以前那種被他們稱之為“無用”的課程,因為在專業(yè)課中要用到文化課所學的知識和理論;而在專業(yè)課中學生也少了在學習專業(yè)課時因為術語、英文、公式、算法而抓耳撓腮的苦惱。
那么新的問題就出來了,各個職業(yè)學校所用的教材千差萬別,就是一個職業(yè)學校也往往存在著因為適應社會需求而同科目的專業(yè)課換教材的現(xiàn)象,并且社會上也難以找到一本為某個專業(yè)課而量身定做的基礎知識教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職業(yè)學校的專業(yè)課老師和文化課老師聯(lián)合起來,制定自己的校本教材,以更好的為學生的成材服務。下面就以語文課程的改革為例來說明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僅供同志們參考。
一、遵行文化課“夠用、適用”的原則
語文課程改革要著眼于學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所需的語文知識結構的支持,以及學生未來就業(yè)時在工作崗位能派上用場的語文通用能力和語文職業(yè)技能的需要。根據(jù)這一要求,專業(yè)教師要結合專業(yè)的特點提出學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所需的語文知識,以及學生未來就業(yè)時在工作崗位能派上用場的語文通用能力和語文職業(yè)技能的內容;語文教師則圍繞這一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增與減,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服務工作。
二、依據(jù)不同的專業(yè)增刪文化課的教學內容
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要減少那些不實用的教學內容,如一些復雜記敘文、部分過于抽象且與生活和工作關系不大的議論文、不容易理解的古文和一些非人文修養(yǎng)所必須詩、詞、曲、賦等,一定要改變過去以語文教師自身的偏好確定教學內容的習慣。同時語文教師也不能再象以往那樣,不關心學生所學專業(yè)的特點,而應該依據(jù)不同的專業(yè)增加部分教學內容,比如在各專業(yè)中開設應用文教學;在會計專業(yè)班級可以適當增加“商務應用文”和“談判口才”等內容;在機械、造船等專業(yè)的班級可以適當增加“說明文”等方面的讀寫內容;在旅游專業(yè)、尤其導游專業(yè)班級中則可以適當增加“公文寫作”、“交際口才”和“普通話”等內容,等等。如果能這樣恰當增刪,語文這門文化基礎課就能做到為專業(yè)課和專業(yè)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服務。
三、準確把握文化課的教學難度
除了減少不實用的、非必要的教學內容外,我們還應該適當降低教學的難度。比如古文往往對大部分職業(yè)學校的學生而言,難度太大,應該盡量少教,即使教了,也以能讀懂為度,不必深入到對每個字、詞意義的多種理解和用法;比如語法分析、課文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歸納等,對中職生來說也是困難且不實用的;再比如議論文的寫作,對中職生來說也有些困難,往往會讓他們感到害怕,一說到寫議論文他們就害怕甚至反感,這部分雖然很重要,但我們可以適當降低要求,等等。這些都是應該從教學內容中刪減去,或降低要求的,否則,死抱著以往的內容和難度要求,勢必導致學生學不懂,沒有信心,繼續(xù)下去就會是不想學了。
四、選擇適當?shù)慕虒W模式和教學方法